首页 / 正文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五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五十七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

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

智揵度相应品第四之一

七人。坚信。坚法。信解脱。见到。身证。慧解脱。俱解脱人。八智。三三昧。三根。七觉支。八道支。坚信人。于此八智。几成就几不成就。乃至俱解脱人。几成就几不成就。如此章及解章义。此中广说优波提舍。问曰。何故此中及定揵度。依七人而作论。使揵度中。依五人而作论。广说如使揵度不善品中

坚信人。于此八智。几成就几不成就。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欲止言无成就者意。亦明实有成就故。而作此论。复次欲以七人作章。八智三三昧等立门故。而作此论

坚信人。于此八智。几成就几不成就。答曰。或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苦法忍。无知他心智一。有他心智二。苦法智。无他心智三。有他心智四。此中增见增慧增通增智增名。苦比忍无他心智三有他心智四。苦比智无他心智五有他心智六。乃至道比忍无他心智七有他心智八。如坚信。坚法亦如是。所以者何。此二人地等所依身等道等离欲等定等。唯根有差别。坚信是钝根。坚法是利根。信解脱人。于此八智。几成就。几不成就。答曰。无他心智七。有他心智八。如信解脱见到亦如是。所以者何。此二人。地等广说如上。身证人。于此八智。尽成就。如身证人。慧解脱俱解脱人亦如是。坚信人。于此八智。几过去成就。几未来成就。几现在成就。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止言无过去未来者意。亦明过去未来是实有法故。而作此论。复次先总明智成就不成就。今欲分别世中成就不成就故而作此论

坚信人。于此八智。几过去成就。几未来成就。几现在成就。答曰。苦法忍。无他心智一过去未来成就。有他心智。二过去未来成就。无有现在。现在是忍故。苦法智。无他心智。一过去成就。谓等智。三未来成就。谓法智等智苦智。二现在成就。谓法智苦智。有他心智。二过去成就。四未来成就。增他心智。二现在成就。如先说。苦比忍。无他心智。三过去未来成就。有他心智。四增他心智。现在无是忍故。苦比智无他心智。三过去成就。四未来成就。增比智二现在成就。谓苦智比智。有他心智。四过去成就。五未来成就。二现在成就。如先说。乃至道比忍现在前。无他心智七。过去未来成就。除他心智。有他心智八。增他心智。现在无是忍故。如坚信。坚法亦如是。所以者何。此二人地等。广说如上。信解脱人。于此八智。几过去成就。几未来成就。几现在成就。广说如经本。坚信人。法智现在前时。几智现在前。答曰。二。法智苦智二。法智集智二。法智灭智二。法智道智二。体性是一以事故异。对治欲界故是法智。以行故是苦集灭道智。比智现在前时。几智现在前。答曰。二。比智苦智二。比智集智二。比智灭智二。体性是一。以事故异。对治色无色界故是比智。以行故是苦集灭智。苦智现在前时。几智现在前。答曰。二。苦智法智二。苦智比智二。体性是一。以事故异。以行故是苦智。以对治故是法智。比智集智灭智说亦如是。道智现在前时。几智现在前。答曰。二。道智法智二。体性是一。以事故异。以行故是道智。以对治故是法智。如坚信坚法亦如是。信解脱人。法智现在前时。几智现在前。答曰。或二或三。法智苦智二。法智集智二。法智灭智二。法智道智。无他心智二。有他心智三。体性是一。以事故异。对治故是法智。以行故是苦集灭道智。以方便故是他心智。如法智。比智亦如是。他心智现在前时。几智现在前。答曰。或二或三。他心智等智二。他心智道智三。体性是一。以事故异。方便故是他心智。对治故是法智比智。以自体故是等智。以行故是道智。等智现在前时。几智现在前。答曰。或一或二。无他心智一。有他心智二。体性是一。以事故异。以自体故是等智。以方便故是他心智。苦智集灭智。如先说。道智现在前时。几智现在前。答曰。或二或三。道智无他心智二。有他心智三。体性是一。以事故异。以行故是道智。以对治故是法智比智。以方便故是他心智。如信解脱。见到身证亦如是。慧解脱人。法智现在前时。几智现在前。答曰。或二或三。法智苦智非尽智无生智二若是尽智无生智三。体性是一。以事故异。对治故是法智。以行故是苦智。以所作竟故是尽智。以从因生故是无生智。集智灭智说亦如是。法智道智非尽智无生智他心智二。若是尽智无生智他心智三。体性是一。以事故异。以对治故是法智。以行故是道智。以所作竟故是尽智。从因生故是无生智。以方便故是他心智。比智亦如是。他心智等智如先说。苦智现在前时。几智现在前。答曰。或二或三。苦智法智非尽智无生智二若是尽智无生智三。苦智比智非尽智无生智二。若是尽智无生智三。体性是一。以事故异。以行故是苦智。以对治故是法智。以所作竟故是尽智。从因生故是无生智。如苦智。集灭智亦如是。道智现在前时。几智现在前。答曰。或二或三。道智法智非尽智无生智他心智二。若是尽智无生智他心智三。道智比智非尽智无生智他心智二。若是尽智无生智他心智三。体性是一。以事故异。广说如上。如慧解脱。俱解脱亦如是。问曰。何故不说尽智无生智摄他心智耶。答曰。他心智。以对治故。是法智比智。以方便故是他心智。他心智但缘他心。尽智无生智。缘自身他身及非身法。复次他心智缘现在。彼二智缘三世及无为。复次他心智缘心心数法。彼二智缘四阴五阴及无为法。复次他心智是见。彼二智非见。坚信人。于此三三昧。几成就。几不成就。答曰。灭法忍未生成就二。谓空无愿。灭法忍生成就三。增无相。如坚信人。坚法人亦如是。信解脱人尽成就。如信解脱。见到身证慧解脱俱解脱亦如是。坚信人。于此三三昧。几过去成就。几未来成就。几现在成就。答曰。若依空三昧得正决定者。苦法忍无过去。二未来成就。谓空无愿。一现在成就。谓空。余广说如经本。依无愿三昧得正决定。说亦如是。问曰。何等人依空三昧得正决定。何等人依无愿耶。答曰。或有见行者。或有爱行者。若见行者。依空三昧。得正决定。若爱行者。依无愿。唯除菩萨。是爱行人。依空三昧。得正决定。见行者有二种。一着我见。二着我所见。爱行者。亦有二种。一行我慢。二多[悚*页]堕。着我见者。行无我行。着我所见者。行空行。行我慢者。行无常行。多[悚*页]堕者。行苦行。复次若利根者。依空三昧。得正决定。若钝根者。依无愿。如利钝。乃至闻即能解。广分别亦如是。若依无愿得正决定者。或依无愿无相。离三界欲。此身中不离起空三昧现在前。坚信人。空三昧现在前时。几智现在前。答曰。或二或无。苦智法智二。苦智比智二。忍中无。余广说如经本。乃至如慧解脱。俱解脱亦如是。问曰。何故尽智无生智。不与空三昧相应耶。答曰。所行异故。若行是空三昧。所行非尽智无生智。若行是尽智无生智。所行非空三昧。复次空三昧与见相应。彼二智性非见。复次空三昧体。是第一义。所行亦是第一义。彼二智体。虽是第一义。而所行是世谛

坚信人。未知欲知根现在前时。几智现在前。答曰。或二或无。苦智法智二。苦智比智二。乃至道智法智二。忍中无。如未知欲知根。七觉八道支亦如是。如坚信坚法亦如是。余广说如经本。若如此所说。则明慧解脱阿罗汉。能起根本禅现在前。问曰。若慧解脱阿罗汉。能起根本禅现在前者。佛经云何通。如说。苏尸摩问诸比丘。云何起诸禅现在前。诸比丘答苏尸摩。当知我等是慧解脱人。答曰。慧解脱有二种。一是少分。二是满分。少分慧解脱者。能起一禅二禅三禅现在前。满分者。乃至不能起一禅现在前。此中说少分慧解脱。经中说满分慧解脱。是故二俱善通

若法与法智相应。亦与比智相应耶。诸法以三事故共合。或以摄故合。或以相应故合。或以摄以相应故合。以摄合者。如智于智。以相应合者。如智于定。以摄以相应合者。如智于根觉支道支。若法与法智相应。亦与比智相应耶。答曰。若法与法智相应不与比智相应。所以者何。非一心故。若有法智。则无比智。而与他心智相应耶。答曰。或法与法智相应。不与他心智相应。乃至广作四句。与法智相应不与他心智相应者。他心智所不摄法智相应法。彼是何耶。答曰。苦集灭法智他心智所不摄道法智相应法。与他心智相应非法智者。法智所不摄他心智相应法。彼是何耶。答曰。比智他心智世俗他心智。与法智相应亦与他心智相应者。法智所摄他心智相应法。彼是何耶。答曰。法智他心智相应法。谓九大地。十善大地。及以心觉观随地。不与法智相应亦不与他心智相应者。法智他心智。所以者何。自体不应自体。广说如上。及法智他心智所不摄不相应法。不摄者除自体。不相应者除相应。彼是何耶。答曰。苦集灭比智相应聚。他心智所不摄道比智相应聚。诸忍相应。他心智不相应。诸余有漏心心数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无缘故不与相应。如他心智。苦集灭道智正见亦如是

若法与法智相应。不与等智相应。所以者何。法智相应聚异。等智相应聚异。与空三昧相应耶。法智与三三昧相应。空三昧与二智相应。谓苦法智苦比智。亦与二忍相应。谓苦法忍苦比忍。是故得作大四句。与法智相应非空三昧者。空三昧应于法智。法智俱聚中。空三昧体。与法智相应。不与空三昧相应。所以者何。自体不应自体。如先说。及空三昧不相应法智相应法。彼是何耶。答曰。无愿无相相应聚。与法智相应者。与空三昧相应非法智者。法智应于空三昧。空三昧俱聚中法智体。与空三昧相应非法智。所以者何。自体不应自体。如先说。及法智不相应空三昧相应法。彼是何耶。答曰。苦比智俱聚中苦忍俱聚空三昧相应法。与法智相应亦与空三昧相应者。除空三昧应于法智。除法智应于空三昧。法智空三昧俱聚中名除自体。余心数法。彼是何耶。答曰。谓八大地。十善大地。及心觉观随地。不与法智相应亦不与空三昧相应者。空三昧不与法智相应者。与苦比智苦忍相应者。空三昧自体。不与法智相应。以是他聚故。亦不与空三昧相应。自体不应自体。如先说。法智不与空三昧相应者。与无愿无相三昧相应者。法智自体。不与空三昧相应。以是他聚故。不与法智相应。自体不应自体。如先说。诸余法智空三昧不相应法。彼是何耶。答曰。法智不相应无愿无相俱聚是也。及有漏心心数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如是等法。作第四句。如法智于空三昧。法智于无愿三昧无相三昧喜觉支正觉亦如是

若法与法智相应。亦与未知欲知根相应耶。乃至广作四句。与法智相应不与未知欲知根相应者。未知欲知根所不摄法智相应法。彼是何耶。答曰。知根知已根所摄法智相应法。不与未知欲知根相应。所以者何。以是他聚故。与未知欲知根相应非法智者。未知欲知根所摄法智。未知欲知根俱聚中法智体。与未知欲知根相应非法智。自体不应自体。如先说。及法智不摄不相应未知欲知根相应法。彼是何耶。比智俱聚忍俱聚中。未知欲知根相应法。是名与未知欲知根相应非法智相应。所以者何。是他聚故。与法智相应亦与未知欲知根相应者。未知欲知根所摄法智相应法彼是何耶。答曰。八根及彼相应非根心数法。不与法智相应亦不与未知欲知根相应者。未知欲知根所不摄法智。知根知已根俱聚中法智体。不与法智相应。自体不应自体。广说如上。不与未知欲知根相应。所以者何。以他聚故。及法智未知欲知根所。不摄不相应心心数法。彼是何耶。答曰。法智不摄不相应知根知已根俱聚。及有漏心心数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如是等法。作第四句。如法智于未知欲知根。法智于知根知已根亦如是

若法与法智相应。亦与念觉支相应耶。乃至广作四句。与法智相应不与念觉支相应者。念觉支应于法智。法智俱聚中念觉支体。与法智相应。不与念觉支相应。所以者何。自体不应自体。如先说。与念觉支相应。不与法智相应者。法智应于念觉支。念觉支俱聚中法智体。与念觉支相应。不与法智相应。所以者何。自体不应自体。如先说。及法智不相应念觉支相应法。彼是何耶。答曰。忍俱聚中。比智俱聚中。念觉支相应法。与法智相应。亦与念觉支相应者。除念觉支应于法智。以多故除。余念觉支法智觉支聚中。各除自体。余心心数法。与二相应。彼是何耶。答曰。谓八大地十善大地。及心觉观随地。不与法智相应。亦不与念觉支相应者。法智不相应念觉支。彼是何耶。答曰。忍俱聚中。比智俱聚中。念觉支体。不与法智相应。是他聚故。自体不应自体。如先说。一切无漏心。更无余。有余有漏心心数法色无为心不相应行。作第四句。如法智于念觉支。法智于精进觉枝猗觉枝定觉枝舍觉支正方便正念正定亦如是

若法与法智相应。亦与择法觉支相应耶。答曰。若法与法智相应亦与择法。觉枝相应。颇与择法觉支相应非法智耶。答曰有。法智所不摄择法觉支相应法。彼是何耶。答曰。忍俱聚中。比智俱聚中。择法觉支相应。如法智。比智说亦如是◎

猜你喜欢
  卷一·佚名
  云居宏觉膺禅师·惠洪
  第五十四卷·佚名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二·湛然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七·佚名
  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佚名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七·圆悟克勤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三十三·欧阳竟无
  第五 迦叶相应·佚名
  卷第二十七·居顶
  卷第十九(声闻不测浅深僧部第八)·宝唱
  卷第七·佚名
  卷之二十三·纪荫
  叹定光佛品第二十四·马鸣
  卷五百九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纳兰词卷一·纳兰性德

    忆江南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赤枣子惊晓漏,护春眠。格外娇慵只自怜。寄语酿花风日好,绿窗来与上琴弦。忆王孙西风一夜翦芭蕉。倦眼经秋耐寂寥?强把心情付浊醪。读离骚。愁似湘江日

  • ●目录·佚名

    几社壬申合稿  (明)杜骐征、徐凤彩、盛翼进 仝选 题 凡例 卷之一赋一 卷之二赋二 卷之三赋三 卷之三赋四 骚 卷之五古乐府一 卷之六古乐府二 卷之七五言古诗 卷之八五言古诗 七言古诗 卷之九七言古诗 五言律诗一

  • 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六十一·张廷玉

        杨洪 石亨 郭登 朱谦 孙镗 范广   杨洪,字宗道,六合人。祖政,明初以功为汉中百户。父璟,战死灵璧。洪嗣职,调开平。善骑射,遇敌辄身先突阵。初,从成祖北征,至斡难河,获人马而还。帝曰:“将才也。”令识其名,进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七十·佚名

    嘉靖三十年二月己未朔○礼部尚书徐阶言建储国家大典臣尝具两请仰惟 圣明慎重其事久而不下今 皇子年已十五选婚讲学实惟其时宜先正其名号乞容臣等遵例择吉表请册立 上以问大学士严嵩嵩对言蚤建 太子所以正国本系人心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五十三·佚名

    万历二十年十月丁亥朔以孟冬时享 太庙遣公徐文璧恭代○钦天监进二十一年大统历给赐百官颁行天下加赐二辅臣及日讲官有差○升山东副使白希绣为山西右参政○改南京工部尚书李戴为户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巡

  • 一百七十二 李煦曹(禺页)奏护送做乐器人上京并进各样竹子摺·佚名

    康熙五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臣李煦、曹(禺页)跪奏: 臣煦等於八月初八日奉到上谕:谕李煦、曹(禺页),朕集数十年功,将律历渊源御书将近告成,但乏做器好竹。尔等传於苏州清客周姓的老人,他家会做乐器的人并各样好竹子,多选些进来,还问他

  • 通志卷一百四十二·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五十五梁徐勉 何敬容 范岫 傅昭【弟映】傅岐 江革【弟观革子徳藻】许懋 殷钧【父叡 宗人芸】陈伯之 陈庆之【子陈】兰钦 贺玚【子革 弟子琛】司马褧 朱异 顾

  • 卷三·高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纪事本末卷三詹事府詹事髙士竒撰王臣之事【王朝交列国 定灵婚齐附 诸侯朝王并附】隠公七年初戎朝于周发币于公卿凡伯弗賔冬王使凡伯来聘还戎伐之于楚丘以归 庄公二十九年樊皮叛王 三十年春王命虢

  • 刘六符传·脱脱

    刘六符,父亲刘慎行,由膳部员外郎累迁至北府宰相、监修国史。当时皇上经常在宴饮时行诛杀和赏赐,慎行劝谏说“:在大喜大怒时行赏罚,恐怕不合适。”皇上醒悟,晓谕宰相府政事堂“从今以后宴饮之时有刑赏之举,次日执行”。为都统

  • 职官七九·徐松

    戒饬官吏【宋续会要】淳熙元年二月二十三日,诏:「访闻诸路州郡循习旧弊,巧作名色馈送及虚破兵卒馈:原作「馆」,据《宋史全文》卷二六上改。,以接送为名,多借请受,并假名权摄支请供给之类,又闻诸司与列郡胥吏、牙校月有借请,蠹耗

  • 论语集说卷十·蔡节

    宋 蔡节 撰子张第十九【凡二十五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集曰致犹委也已语助也见危则致命见得则思义能决择于死生义利之际也祭则思敬丧则思哀笃于本也其可已矣犹云若是其亦可以为士矣此特

  • 卷十八·普济

      南岳下十三世下云居佑禅师法嗣罗汉系南禅师庐山罗汉院系南禅师,汀州张氏子。上堂:“禅不禅,道不道,三寸舌头胡乱扫。  昨夜日轮飘桂花,今朝月窟生芝草。阿呵呵,万两黄金无处讨。一句绝思量,诸法不相到。”师临示寂,升座

  •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卷第二·佚名

        西天中印度惹烂驮啰国密林寺三藏赐紫沙门臣天息灾奉 诏译  于是式弃佛后有佛出世。号尾舍浮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除盖障我于是时。为忍辱仙人住处深山。其间硗确嵚

  • 三略直解·刘寅

    军事理论书。明刘寅撰。三卷。寅,崞县(今山西原平县)人,洪武间进士。《三略》,旧题黄石公撰,已著录;刘寅为其作注,遂成此编。寅注以黄老思想为准,参校诸本,考其异同,时有发挥,故《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务在沈(沉)机观

  • 墨池编·朱长文

    《墨池编》是成书于北宋时期的一部书学论著汇编。北宋朱长文编著。书学论著汇编。共二十卷(明代以后并作六卷)。选编前人书学论著。分字学、笔法、杂议、品藻、赞述、宝藏、碑刻、器用共八门。编者考核得失,加以指评,

  • 太上洞房内经注·佚名

    《太上洞房内经注》,此经乃中央黄老君降授周真人,实际应为六朝上清派道上所怍。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记》已提及此书。原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内言存思洞房三神之法。洞房乃人首九宫之一,据称宫中有中央黄

  • 帝内经灵枢略·佚名

    黄帝内经灵枢略,编者不详。约出于北宋,《通志•艺文略》着录「内经灵枢略一卷」,当即此书。今《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太玄部。此书为《黄帝内经灵枢》之删节本。分别节取《灵枢经》原书中〈天年〉、〈诀气〉、〈大惑论〉

  • 四书讲义困勉录·陆陇其

    清陆陇其为补充朱熹《四书集注》而辑录的明以后各家《四书》解说。共37卷:《大学》1卷,《中庸》2卷,《论语》20卷,《孟子》14卷。陇其“一生心力毕萃于孔、曾、思、孟之书” ,“其于《四书》义蕴如食充饥,如衣御寒,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