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念佛镜序

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秽土也,极乐净土也;娑婆之寿则有量,彼土之寿则无量矣;娑婆备诸苦,彼土则安养无苦矣;娑婆随业转轮生死,彼土一往则永证无生法忍,若愿度生,则任意自在,不为诸业转矣。其净秽、寿量、苦乐、生死如是差别,而众生冥然不知,可不哀哉!

阿弥陀佛,净土摄受之主也;

释迦如来,指导净土之师也。观音、势至,助佛扬化者也。是以如来一代教典,处处丁宁劝往生也。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乘大愿船泛生死海,不著此岸、不留彼岸、不止中流,唯以济度为佛事。是故《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又经云:“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忆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所以祇洹精舍无常院,令病者面西作往生净土想。盖弥陀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圣、凡一体机、感相应,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中净土,念念弥陀。吾以是观之,智慧者易生,能断疑故;禅定者易生,不散乱故;持戒者易生,远诸染故;布施者易生,不我有故;忍辱者易生,不嗔恚故;精进者易生,不退转故;不造善、不作恶者易生,念纯一故;诸恶已作、业报已现者易生,实惭惧故。虽有众善,若无诚信心、无深心、无回向发愿心者,则不得上上品生矣。

噫!弥陀甚易持,净土甚易往,众生不能持、不能往,佛如众生何?夫造恶业入苦趣,念弥陀生极乐,二者皆佛言也。世人忧堕地狱而疑往生者,不亦惑哉?晋慧远法师与当时高士刘遗民等,结白莲社于庐山,盖致精诚于此。尔其后七百年,僧、俗修持获感者非一,咸见于净土传记,岂诬也哉?然赞辅弥陀教观者,其书山积,唯

善道大师《念佛镜》十一门最为首冠。援引圣言开决群惑,万年闇室,日至而顿有余光;千里水程,舟具而不劳自力。非法藏后身,不能至于是也。杰顷于都下尝获斯文,读示所知,无不生信,自遭酷罚,感窹益深,将广其传,因为叙引。

熙宁九年(丙辰)仲秋述

大明朝云栖寺莲池大师竹窗二笔曰:“道镜、善道二师作《念佛镜》,以念佛与种种法门对举,皆断之曰:‘欲比念佛功德,百千万亿分不能及一。’可谓笃信明辨,大有功于净土矣!”独其对禅宗一章谓:“观心者、观无生者,亦比念佛功德,百千万亿分不能及一。”学人疑焉,予以为正。四料简所谓:“有禅无净土者”,是也。但执观心,不信有极乐净土,但执无生,不信有净土往生,则未达即心即土,不知生即无生,偏空之见非圆顿之禅也。反不如理性虽未大明而念佛已成三昧者,何足怪乎?若夫观心而妙悟自心,观无生而得无生忍,此正与念佛人上品上生者同科,又谁轩轾之有矣?

古本曰:

(五代十国之契丹,道宗年号,当于大宋四主仁宗嘉祐第四)

清宁五稔岁次己亥孟秋月蓂生一叶记

奉圣州彰义寺,前东五台临坛大德,弘律沙门法广详勘

崇摄大夫捡挍,太保圆教大师赐紫沙门知昭详勘

夫念佛三昧,如明镜照万象,八万四千其犹影像,三乘、五乘从是得入,谅是海藏之至要,趣道之妙门,如守母以识子,得本而知末,提纲而孔孔皆动,牵衣而缕缕俱来矣!所以《华严》譬如以狮子筋为琴弦,音声一奏,一切余弦悉皆断坏矣!世有一般师,轻蔑弥陀,偏劝菩萨,令持陀罗尼修禅定,是错之甚者乎!西方之外别无观音之土,九品来应悉擎莲台,形像妙观说是心是佛。是故百丈、智觉等皆开张净土,均劝念佛,言积于万卷,书满于海内。特可备于轻蔑者之金錍者,其惟二师之《念佛镜》乎!门分十一,导于万机,疑立二三,荡于群惑,可谓浇世念佛之宝镜,四辈安神之华屋者也!

繇兹云栖大师深服膺斯书,叹笃信明解,大有功于净土,尝无驳言而还彰偏见过失矣!古梓誵讹是多,今获国欢寺本,专随之正之,但疑杨杰序转用之。冀祈同志之仁讲再挍本,传之无穷之里,俱入萨云之海而已。

旹延宝元龙集癸丑腊月上浣

江东住侣大谷门人某志焉

猜你喜欢
  复兴佛教僧侣应受军训·太虚
  卷第二十二(第四诵之二)·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九·澄观
  十事开示·佚名
  黔南会灯录卷第七·善一如纯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二十·圆悟克勤
  卷四·佚名
  华严经关脉义记·法藏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十三·佚名
  摩诃萨品第十五·佚名
  清净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佚名
  第六十九卷·佚名
  六道集序·弘赞
  卷第四十六·志磐
  佛教的护国与护世·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十九出 归图·孟称舜

    【挂真儿】〔丑上〕夙世常拖花酒债,天生就风流满怀。锦帐牙床,黄昏晓旦,少个人儿陪待。小子生年二十,素性只贪酒色。不羡富贵豪奢,得个美人愿毕。小子要娶一个绝色的女子做浑家,前已着马小三、戈小十两个遍去寻访,图画真容来

  • 第二十八出 诛心·姚茂良

    【光光乍】〔丑上〕做长老。事头多。遇花酒。不空过。夜来抱着沙弥睡。这场快活谁似我。松下山门日昼长。竹间僧舍午风凉。谁能似我无尘虑。一炷淸香答上苍。小僧是灵隐寺中住持和尙是也。今早丞相秦爷。发下香金。

  • 第二折·佚名

    (周瑜同甘宁、凌统领卒子上)(周瑜云)某周瑜为取荆州,时定一计?要将主公妹子孙安小姐许配刘玄德为夫人。外面见得两国结亲,暗中就带着军将,则装送亲,使他不做准备,乘机夺取荆州。料诸葛亮癞夫不能参透此计。如今日期将近,须先

  • 卷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禅藻集卷十六明释正勉释性同辑元【七言律诗】送建昌黄绮秀才踰淮教授   圆至【二首】还山羞听紫芝歌旅馆千门讲四科绦帐未悬知巳少黑裘渐敝阅人多秋风白下沾巾别落日青淮照影过莫对饭盘嗔苜蓿桑

  • 王隱晉書卷十·汤球

      方技傳  陳訓   甘卓為揚威將軍、歷陽內使。陳訓私語人曰。甘公頭低視仰。目中有赤脈。當厄于兵。勿與將可也。果為王敦所害。御覽三百六十六。   戴洋   戴洋病亡。天神使為酒藏吏。授符持幡麾。將上蓬

  • 1931──中華民國二十年辛未·郭廷以

      1﹐1(一一,一三)   甲、實施國定自主關稅法,全國實行裁撤厘金(北平崇文門關稅亦實行停徵)。   乙、國府公佈(一)國民會議代表選舉法,(二)政治犯大赦條例。   丙、蔣中正主席發表告國民書,請全國重視教育與重興農業(二十年

  • 卷十五·王夫之

    ◎李来亨列传(王光昌王光兴郝永忠附) 李来亨,始以降附功授总兵官都督同知,既而封□□侯。永历五年,高必正率党守素、贺锦及来亨,自黔走蜀,为孙可望所遮杀,独来亨力战得脱。必正诸军受并于可望,良久或逸去,皆依来亨。来亨所部

  • 卷之二百七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曹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仇殷传·薛居正

    仇殷,不知是哪一州郡的人。梁太祖开平年间,官至钦天监,明晓星相、图纬、历法、方术,技艺方法精确缜密,近代没有人能与他相比。光化年间,太祖在滑州时,派遣密王朱友伦率领三万军队抵御幽州十多万大军,非常担心密王抵挡不住,传召

  • 戚同文传·脱脱

    戚同文字同文,宋州楚丘人。世代为儒生。他幼年失去父母,祖母携带他到娘家养育,同文奉养祖母以孝著称。祖母去世,日夜悲哀号哭,几天不吃饭,乡里人为之感动。开始时,听说同县人杨悫教授学生门徒,每天经过其学舍,因此被传授《礼记

  • 卷一百二十六之二十三·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二十六之二十三 朱批田文镜奏摺 雍正九年七月初六日原任河东总督【臣】田文镜谨 奏为奏明事窃【臣】伏读 上谕以直隶山东河南雨泽愆期

  • 卷九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九十七礼部五十六朝贡二事例朝鲜国朝鲜古高丽国洪武二年国王遣使奉表贺即位请封贡方物五年令三岁或一岁遣使朝贡二十五年更其国号曰朝鲜永乐以来每岁圣节正旦皇太子千秋节皆遣使奉表朝贺贡方物其

  • 谢短篇第三十六·王充

    《程材》、《量知》,言儒生、文吏之材不能相过;以儒生修大道,以文吏晓簿书,道胜于事,故谓儒生颇愈文吏也。此职业外相程相量也,其内各有所以为短,未实谢也。夫儒生能说一经,自谓通大道,以骄文吏;文吏晓簿书,自谓文无害,以戏儒生。

  • 广喻·吕坤

      剑长三尺,用在一丝之铦刃;笔长三寸,用在一端之锐毫,其馀皆无用之羡物也。虽然,使剑与笔但有其铦者锐者焉,则其用不可施。则知无用者,有用之资;有用者,无用之施。易牙不能无爨子,欧冶不能无砧手,工输不能无钻厮。苟不能无,则与

  • 十二陵第七·尉缭

    陵,磨砺,可理解为修养、磨练。本篇论述将帅的修养,从正反两面提出十二种经验和十二种教训,作为将帅在实践中的自励和警惕。36、威在于不变,惠在于因时,机在于应事,战在于治气,攻在于意表,守在于外饰,无过在于度数,无困在于豫备,慎

  • 徐志摩诗歌全集·徐志摩

    《徐志摩诗歌全集》收录了徐志摩生前发表的《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四部诗集,并整理了他的其它诗篇,合并为《醒!醒!》。诗人虽然轻轻的走了,但是他留下的作品却会永存于读者心中。徐志摩是一

  • 谷音·杜本

    宋诗总集。二卷。元杜本编。杜本(1276—1350)字伯原,学者称清碧先生,清江(今属江苏)人。吴越大灾,岁饥,杜曾上救荒策。惠宗时曾为翰林学士,称疾固辞,归隐。父杜谦曾毁家纾难,以佐文天祥军。杜氏继承父志,十分同情宋遗

  • 诸法无行经·佚名

    梵名Sarva -dhar=ma^pravr!tti-nirdes/a 。凡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阐说诸法之实相,原无善恶等分别。同本之异译,有隋代阇那崛多译之诸法本无经三卷、宋代绍德等译之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三卷,皆收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