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二百四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

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刑部户部三库事务世袭骑都尉军功加十九级随带加二级又加二级臣董诰内大臣户部尚书镶蓝旗满洲都统军功纪录五次寻常纪录十四次臣德瑛经筵讲官太子少保工部尚书纪录六次臣曹振镛等奉敕修  

乾隆八年。癸亥。十一月。庚辰朔。礼部以庆贺皇太后圣寿节。先期疏请。得旨。是。照例行礼。奉皇太后懿旨。今年停止筵宴。  

○谕、朕君临天下。勤求治理。小民生养之源。无日不为深计。而劝谕之术。尤在久道化成。是在督抚诸臣。董率群吏。日就月将。实用其心于兴化致治之要。以骎骎于上理。非徒奉文守法。循分苟安。遂谓无忝厥职也。朕闻雅尔图在河南。官署鞠为茂草。许容之居湖南。至以文书废纸糊窗。此即孙樵所谓以官为传舍。醉浓饱鲜□□犬与秩终而已雅尔图许容尚称勤于职事者。而犹有此。则推而至于他省。等而至于州县。其在官无异一驿耳。古之人臣。处官事如家事试问今之为官者。其料理家务。果肯如此之草率简陋。漫不经心乎。此虽细务。可见其心不在官。欲望其曲体民情。而代谋家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张九龄云。县得良宰万户息肩州有贤牧。千里解带。盖吏数变易。则下不安业。久于其任。则民服教化。若当官而存苟且之心。将百事皆从废弛矣。汉时治尚循良。玺书勉励。增秩赐金。以储公辅之用。意在久任以安民也。虽朝廷用人量才审器必酌人地之宜。自不能一无更调。而欲吏与民相接。俾气协而情通。究以久任为常法。居是职者。暂不忘久。即一日而为数十年之计。久不生倦。数十年仍当如一日之心。则训俗型方。自必视为切已事也。今亲民之官。不至苞苴肆行。亦多兢兢职守。然仅惕于功令。以遏其贪饕。迫于考成以策其勤敏簿书期会之外。岂真有以民心之淳薄为念者欤此闾阎之所以不尽驯良。而化导之未洽也。夫身膺民社即为其父母师保官之视民如子弟。则民之视官如父兄。官民同其休戚。而情意相接。斯叩之而即应感之而易从今之州县。于黎元之身家性习。视同膜外。平时不相联属。而诫谕俱属具文浇漓溺于其心。凌竞狃于所习。此则所谓痼疾。外视若无所苦。而病隐中于本根。愈久愈大。治之甚难。诚不可不亟为究心者。试思身为牧令。若但司簿领。事承接。则一书吏之能事。何以官为。昔韩延寿闭合思过。而民自悔悟。吴祐以身率下。而民不忍欺。是民非无良。权实操之在上。惟教深于隐微。故其树绩益显。为督抚者。果以此为课最。使有司提撕儆觉。百姓观摩渐渍。日计不足。月计有余。将见官与民相习。情与事相通。一气感孚。不致捍格。于以兴教化而移风俗。无难也。倘任其波流。无以发其孝弟廉让之至性。岂能使之奉长吏之命。而群然率从乎。朕闻驷马不驯。御者之过也。百姓不治有司之过。有司与民漠不相关。咎在督抚。督抚不能使有司化导其民。咎即在朕。今吏多玩愒。而风不古若。朕实愧之国家承平日久。治具毕张虽久道化成。未易骤至。而整吏治以戒因循。正人心以除积习凡有莅民之责者。皆当审时务之急先。思致治之根本。而加之意焉。其各遵奉毋怠。  

○又谕、安徽省凤、颍、泗、三府州属。寿宿等二十四州县卫。连年被灾歉收。民生艰苦。朕加恩抚恤。蠲赈兼施。务期登之衽席。所有未完带徵之旧欠。原降谕旨。令俟民间元气渐复之后。另行定限带徵。今思此等地方。当积困之余。既有本年应纳之钱粮。又有昔年带徵之旧项。势难竭蹷输将。深可轸念。着将凤、颍、泗、三府州属。寿、宿、等二十四州县卫。乾隆七年旧欠地漕银两。随同新粮。于本年十月徵收。其六年以前。现应带徵地丁。及折漕银两。缓俟甲子年麦熟后、起限徵收。应改徵谷石之旧欠漕米。于秋收后、起限徵收。仍照定例分年带纳。所有宿州、灵璧、虹县、临淮、怀远、泗州、五河、等七州县、五年以前未完带徵银两。及漕项银米。仍俟年岁屡丰后、定限带徵。其本年岁旱地方。照例另请停缓。如此、则民力得以稍纾。庶副朕抚绥惠养之意。该部即遵谕行。  

○工部议覆、闽浙总督那苏图疏称、各标镇协营兵丁、需用铅觔。向例每百斤、准销价银三两五钱。此系就价贱之时。与产铅省分。统计折中定价。浙省向不产铅。又兼商贩稀少。现在各铺、每铅百斤、实需价银七两上下。若照原定部价。承办之员。实多赔累。事关军需。急宜变通。请将各营需用铅觔。豫备三年之数。每百斤于公项内支价银四两八钱。委员赴楚黔产铅地方。采买运回。分给应用。应如所请。从之。  

○加赈两淮板浦、徐渎、中正、临洪、兴庄、莞渎、各场。续被秋旱民灶。分别蠲缓本年额徵。  

○辛巳。上御乾清门听政。  

○诣皇太后宫问安。  

○谕军机大臣等、前因暹罗国商人连年带米来闽。朕曾降旨免徵船货税银。并令嗣后凡外洋商民、运米至内地者。酌量米石多寡。分别免税。着为常例。盖外洋果有余米。运来内地贸易。于沿海各处民食。自不无裨益。加恩免税。所以嘉惠远商。亦为内地民食计也。第恐内地奸商。希图宽免货税之利。将来偷漏出洋。复借此夹带货物转载至口捏称该国运来米石。□恩肆蠹。弊益滋甚。向来贩米出洋。例有严禁。惟在各该督抚、时饬地方员弁。于各口要隘。实力巡查。严核出入。毋得稍有疎懈。庶几弊端可除。而沿海民人得实受外洋运米之益。可寄信与江南、浙江、福建广东、等省督抚知之。  

○户部议覆、陕西巡抚塞楞额疏称、陕省西、凤、同、乾、四府州属、军屯地亩。经前抚臣史贻直将寄庄寄粮。题请改隶。尚有咸宁长安醴泉、高陵临潼、盩厔、渭南、兴平、鄠县、泾阳、咸阳蓝田、三原宝鸡、郿县岐山、扶风、大荔、华州、蒲城乾州、永寿武功等二十三州县未经改隶屯田一千一十余顷。应令寄粮州县。将额粮科则。移送地亩坐落之州县徵收。内有人粮本在一处。而地在别邑者。即于改隶之时。开注佃户姓名着令催输。更有屯户军地已售。而粮未过割者。即行令州县清查。使典主卖主。过户完赋。应如所请。从之。  

○又议覆、升任山西巡抚刘于义疏称、丰州卫乾隆五年召民垦种荒地、一百四十四顷。内虚报大庄科等村地十顷有奇。将额徵豁除。应如所请。从之。  

○分别蠲缓江苏海州、沭阳、赣榆、溧水、高淳、金坛、溧阳、铜山、丰县、沛县、萧县、阜宁、安东、盐城、及徐州、淮安、大河、等十七州县卫、水灾军民、本年额徵。并赈恤有差。又贷上元、清河、高邮、甘泉、宝应、兴化、等六州县、灾民耔种。  

○赈贷安徽无为州、被水灾民。蠲免本年额赋。  

○赈贷粤西永安州、被旱灾民。  

○以翰林院修撰于敏中、充日讲起居注官。  

○命山东布政使包括、来京候旨。以原任湖北布政使乔学尹、为山东布政使。  

○引见拉达克送归自准噶尔脱出之马甲卓鼐。降旨授为护军。并赏银五十两。  

○壬午。御史章佑昌奏、京察定例。部院衙门所属官员。俱由该堂官填注考语。惟四五品京堂。与正卿分属同官。并无统辖。往往俱置优等。立法似未周详请嗣后四五品京堂。照国子监例。止令正卿开写各员事实。移送吏部都察院大臣。于诸员过堂时。秉公填注考语。得旨允行。  

○分别赈贷甘肃皋兰、狄道金县、河州、靖远宁远通县会宁、真宁、合水平番、清水、秦安、西宁、安定、碾伯、阶州、灵州、中卫宁夏、花马池、礼县成县、高台等二十四厅州县水、虫、风雹灾民。暂缓新旧额徵。  

○以故喀尔喀扎萨克和硕亲王额驸敦多卜多尔济之子康沁多尔济、扎萨克辅国公巴海之子衮楚克扎布、袭爵。  

○癸未。两淮盐政准泰奏、淮盐运楚成本。于乾隆五年具题。内有湖广匣费布税充公等三款。每引应派银一钱九分四厘。声明俟楚省议定。添入成本。因部中通案驳款未清。至今尚未摊入卖价。而匣费等款。各商已在楚按年扣缴。积至三年。几亏本四十余万。请将前项应派银数。摊入成本行销。其各商已缴银两。并请于甲子纲起、分作三年带入成本摊销。得旨允行  

○是日起上以冬至祀天于圜丘。斋戒三日。  

○甲申。谕军机大臣等、据杭州将军傅森奏称、四五月间雨水稍多。老盐仓以东一带柴堤略有冲动等语从前巡抚常安、六月内奏报雨水塘工一摺祗称海塘工程。经上旬霉雨。并无冲溢。臣亲往工所细勘。观音堂汛、应下石篓一百余丈。业已安置等语。其老盐仓柴堤冲动之处。并未指出。何以所奏与傅森不符。尔等可寄信询问常安。令其回奏。  

○遣官祭先医之神。  

○乙酉。上诣南郊斋宫斋宿。  

○谕、兵饷有搭放钱文之例。江南省于乾隆六年。设局鼓铸。仅设炉十二座。铸出之钱。不敷搭放兵饷。又核计成本。每银一两。铸出钱八百九十六文。是以题明每银一两。止折给饷钱八百八十文。余钱一十六文。充作钱局公费。及运送饷钱之水脚等项。经部议覆、搭放兵饷。暂照八八折发。俟将来铜铅减价。钱价渐平。再行酌增钱数。或照旧制、每钱一千文。作银一两搭放等语。朕思兵丁所得月饷。仅足以敷食用。若搭放钱文。又行扣除。则所得减少。朕心轸念。特颁谕旨。将江南省搭放饷银。自乾隆甲子年为始。仍照定例。每银一两。给钱一千文。其钱局公费运钱水脚。准动公项报销不敷成本。照例准其销算。至现在鼓铸各省。如有折扣搭给者。亦一体加恩。照江南之例给发。  

○丙戌。冬至。祀天于圜丘。上亲诣行礼。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泰陵。  

○谕、朕前降旨、令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省。各截漕粮十万石。存贮本省。以备一时缺乏之用。今闻湖南地方。本年雨水调匀。中晚二稻收成丰稔。民食有赖。广西今秋收成稍薄。恐将来不无需米之处。湖南与广西接壤。一水可通。着将截留之漕米。酌拨四万石。运往广西。以备明春粜济。似为有益。着该部即行文湖南、广西、巡抚。遵旨会商速办。  

○丁亥。上以冬至节、诣寿康宫、行庆贺皇太后礼。王大臣于慈宁门、众官于午门、行礼。  

○御太和殿受贺。  

○谕、今年上江所属地方。有旱潦偏灾之处。如桐城、宣城、南陵、铜陵、繁昌、无为、庐江、建平、等八州县。所有勘实成灾之地。朕心轸念。其应完漕粮漕项。着缓至来岁徵收。以免岁内催科。至寿州、凤台、凤阳、怀远、临淮、泗州、盱眙等七州县。虽成灾止有五分。而地土瘠薄。连年荒歉之后。民力均觉艰难。着将此七州县、及坐落七州县之卫田、应完漕粮漕项、概行缓至来岁徵收。以纾民力。朕原降旨截留江南漕粮十万石于本省。以补仓储。今将所缓、即算在截留之内。不过补仓略迟。而闾阎得以从容输纳。自可免于竭蹷。该部可速传谕该督抚知之。  

○又谕、四川松茂、为川西边要之地。设立道员。原以控制弹压。使内外大小土司部落。皆奉令守法。无敢滋事方为称职。朕闻前后各任道员。往往侨寓省会。希图与上司相近。并不亲至其地。以致官吏兵民。相隔疎远。边方情事。不能周知。重负国家设立方面大员之意。着该督抚严行申饬。务改前辙。不得藉口公事。久居省会以旷职守。倘有无故逗留者。督抚即行题参。  

○又谕军机大臣等。据四川按察使姜顺龙奏称、东省有蚕二种。食椿叶者名椿蚕。食柞叶者名山蚕。此蚕不须食桑叶。兼可散置树枝。自然成茧臣在蜀见有青杠树一种其叶类柞堪以喂养山蚕。大邑县知县王隽曾取东省茧数万。散给民间。教以饲养。两年以来。已有成效。仰请敕下东省抚臣。将前项椿蚕山蚕二种。作何餧养之法。详细移咨各省。如各省现有椿树青杠树。即可如法餧养。以收蚕利等语。可寄信喀尔吉善。令其酌量、素产桩青等树省分。将餧养椿蚕山蚕之法。移咨该省督抚。听其依法餧养。以收蚕利。再直隶与山东甚近。餧养椿蚕山蚕。不知可行与否。并着寄信询问高斌。  

○又谕曰、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俱已年迈。乘马维艰。着在紫禁城内乘轿行走。  

○戊子。谕军机大臣等、制钱乃民间日用必需之物。近来各处钱文短少。价值昂贵。民间甚为不便。有言江广等省。现在鼓铸。若山东山西等数省。亦开局鼓铸。则钱文充裕。价值可平。此说不知可行与否。该省若开鼓铸。铜觔取于何处。尔等可寄信与各省督抚。令其酌量本地情形悉心筹画。定议具奏  

○顺天府府尹蒋炳奏、京城外来流民。除陆续资送回籍外。现在五城十厂。约三千余名口。各厂多寡不等。查广宁门外普济堂每年冬月。堂内收养贫病之人。堂外每日施粥。穷民藉以存活者甚众。本年直属歉收。堂外就食者比往年更多。所有恩赏钱粮及租息各项恐不敷用请赏给京仓老米二百石俾穷民日食有资。得旨允行。  

○准噶尔部人额尔奇沙喇率弟侄来降、命赏给安插如例  

○己丑。谕向来在京八旗武职。及外省驻防官员。并在京文武官员。遇有罚俸案件。准其将议叙加级改为纪录抵销。惟在外文武各官不在此例。朕思大小臣工。虽分职有内外之殊而以功抵过。俱属一体。嗣后外省地方文武各员。有情愿将议叙加级。改作纪录抵销罚俸者着照在京文武官员之例。准其抵销。  

○工部议覆、江南河道总督白钟山等奏称、会勘中河古浅之处甚多。向来从未兴挑。逐段测量勘估。应先将骆马湖尾闾堵闭。以蓄湖水。再将杨家庄头二三坝。相机接长收窄。以束水势俾运水入黄之处。不致一泻无余。并请乘此水落时、一律兴挑动项赶紧办理。应如所请。从之。  

○以四川故大金川安抚司色勒奔之弟色勒奔细、结藏土百户蒙塔尔之子松正邦、沙卡土百户洛藏林琴之子纳处巴、袭职。  

○庚寅。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谕、各省兵丁。全以册籍为凭。必姓名年貌、人册相符。始足以杜钻营侵□之弊。从前项名食粮之人。屡经饬令首报更正定有处分。不许复行徇隐。近闻各营尚有顶□之习。乐缘旧册相沿。稽查不力。以致弊窦渐开。于营制甚有关系。今特再降谕旨。此次仍许其据实首报更正。造册报部。以严考核。并令各将军督抚提镇、出结报部。嗣后仍留心稽查。倘再有顶名□功等弊。或经参奏。或经访闻。定将各官弁照例严加议处。该将军督抚提镇等。亦咎有攸归。该部即遵谕行。  

○户部议覆、川陕总督庆复查奏、陕省自雍正六年以后。军需各案内。有用过喂马棚槽药油等银。及运送衣帽藤牌腰刀弓箭脚价。又各属应缴驼价驼只。及解肃采买正余骡头。沿途供支草豆各费。实因彼时军务孔亟。以致购价稍贵。支用浮多。领回疲瘦驼只。又未能及时变价。陆续倒毙。均与亏空侵那有间。所有各属未完银两。请予豁免。应如所请。从之。  

○礼部议准、山东巡抚喀尔吉善疏称、东镇沂山之神。御灾捍患。灵应昭着。前经发帑修葺祠宇。遣官告祭。载入祀典。一切祭品。应请照山海群祀之例。每岁春秋二祭。需用祭、银。动项报销。从之。  

○安南国王黎维祎、遣使表谢赐祭前国王黎维祜、并颁敕袭封国王恩。恭进二次谢恩方物。及乾隆三年六年两贡仪物。下部知之。  

○辛卯。谕曰。校尉白达色偷窃金龙等物。案内官员等。自应革职。已降旨令将伊等世职、另拣人员承袭矣。但念世职官与职任官。究属有间。其行窃之犯。已经拏获。着特加恩将此佐领仍留苏徵额管理。所有此案内革职世职官员。俱着照此留于本身。各罚世职俸二年。  

○吏部议覆原署两广总督策楞等疏称、广州一府。省会要区。东南紧接大洋。前已奏设香山、虎门、二协。而文员未有专属。防范难周又澳门番夷。亦宜严密弹压。请将肇庆府同知。移驻前山寨。稽查出入海船。兼管澳夷。归广州府管辖。其原管捕务。归肇庆府通判兼理。又将香山县县丞。移驻澳门。专司民番词讼。属该同知管辖。再照理猺同知之例。给与把总二员兵丁一百名在香山、虎门、两协内各半抽拨。并酌拨巡缉船只添建衙署营房。铸给印信。应如所请。从之。  

○户部议覆、长芦盐政伊拉齐奏称、上年河南偶值偏灾。盐觔不无壅滞。今岁直属天津、河间、二府、深、冀、二州。又复夏秋被旱。车脚挽运。盘费倍加。商力未免艰难请将本年秋冬二季正课加课等银二十六万八千余两分限四年完纳尚有倒追积年加觔课银。请展至前项带徵完后接徵。查直属今岁被旱。止系偏灾。如有难销之引可酌拨于未经被灾州县运行何致盐觔壅积遽请将数十余万帑课缓输。所奏应毋庸议。得旨。乾隆二年至六年加觔课银原系从前按年应徵正课。除乾隆七年一年课银已经完纳外尚应作七年带徵。但朕优恤众商。特格外加恩。着分为十四年完交。余依议。  

○又议覆、直隶总督高斌疏称、祈州平山二州县。乾隆五年分、被水沙冲压地、共六十顷有奇。额徵请予豁除。应如所请。从之。  

○壬辰。圣祖仁皇帝忌辰。遣官祭景陵。  

○上诣奉先殿、寿皇殿、行礼。  

○癸巳。礼部侍郎木和林奏、恭查东西陵。每届大祭。豫期守陵之内府大臣、亲往视牲。洁治粢盛。每年太常寺堂官。奏请赴陵演礼。至盛京礼部。系专办三陵祭祀事务。平时赞礼郎虽在署演礼。但陵寝祭祀。大典攸关。请敕盛京礼部、令赞礼郎等。每月齐集衙门数次。照陵寝大小祭祀礼演赞。如遇福陵、昭陵、大祭。就近派侍郎、或司员豫期前往视牲演礼。惟永陵相隔较远。如遇祭祀。请敕盛京礼部侍郎、每年前往一次。视祭巡察。除派读祝、赞礼、等官。豫期前往演礼外。再派郎中、或员外郎、一员。前往视牲。带领演礼。得旨、是。着照所奏行。  

○御史冯元钦奏、凡大臣自陈乞罢者。遵旨各举堪以自代之人。随疏奏闻。查定例、大臣自陈本。先送通政司、转交内阁进呈。如令将所举之人。随疏奏闻。是未经睿鉴之先。而已宣洩于众也。请将自陈本照例送交通政司。其所举之人。另摺密封随本进呈。得旨允行。  

○甲午。上御太和殿视朝。文武升转各官谢恩。  

○谕军机太臣等、河间、天津、等处。来京就食之民。日益众多盖因愚民无知。见京师既设饭厂。又有资送盘费。是以本地虽有赈济。伊等仍轻去其乡而不顾。且有已去而复来者。不但抛荒本业。即京师饭厂聚人太多。春暖恐染时气。亦属未便。尔等可寄信与高斌令其设法安插。妥协办理。  

○户部议覆、江苏巡抚陈大受疏称、嘉定、宝山、二县海滨沙瘠。不宜禾稻。民间应输漕白。每年照时价折徵银两。官为采办苐米价贵贱。早晚不同。设折徵后不敷采买。势必累官。若豫存长价地步。势又累民。请照江西泸溪县例。每年开徵时、先动藩库存公银两。确访时价。购买兑运。再行按数出示徵完。应如所请。从之  

○兵部等部议覆、川陕总督庆复疏称、遵旨详议四川提督郑文焕。请于阜和营改设游击等员。又甘肃凉庄道杨馝。请将泸宁营移入冕宁县城。并添裁弁兵各事宜。查泸宁营、在冕宁县西北。山路直通瓜哵。并非人迹不通。地虽僻处。遇有缓急。实可以资声援。且儿斯遗孽。户口渐多。又紫古哵开设铜厂。均资弹压。未便将泸宁营移驻。泸宁既未改移则嘉顺怀远二营。联络控制。亦不可少。惟嘉怀二营额兵四百名。较冕山营为多。应每营各减兵一百名。至冕山。靖远、等营。旧设弁兵。制已周密。无用更张。郑文焕所请阜和营添兵三百名。部议令于事简兵多营内调拨。应即将嘉、怀、二营新减二百名拨给。合阜和营原额、共五百名。已足防守。尚少百名。毋庸再募。至阜和营原设都司。应改为游击。添设中军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三员。查巫山营、营汛甚少。旧设游击。体制不称。应将巫山营游击守备各一员。移设阜和营。即以阜和都司移设巫山其应添千把。酌量抽拨。以符经制又雅州府属清溪县地方当建昌、打箭炉两路之冲。苗猓出入要区。且新将大田改流。尤宜专营弹压向令黎雅营中军带兵防守。往来未便。阜和营既请添兵。则炉地门户严密。相距泰宁。声援密通。其中间之泸定桥、不必多兵防守请将原驻泸定桥之协标右营都司。带领该营千总一员。把总二员。额兵二百名再于泰宁存城兵内拨兵一百名。移驻清溪。将所属之富林。泥头、万工堰、汉源街、一带塘汛。分布防范。所遗泸定桥汛。拨归协标左营都司管辖止须派千把总一员。带兵五十名看守其清溪原驻弁兵。彻回黎雅营。酌拨添防要汛。官署兵房。照例添建。均应如所请。从之。  

卷之二百四

猜你喜欢
  ●崇禎長編卷之十一·汪楫
  卷二百六十九 熙寧八年(乙卯,1075)·李焘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五·李心传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三十四·佚名
  卷之一千三十五·佚名
  卷之五百八十五·佚名
  卷之一·佚名
  十国春秋卷六十一·吴任臣
  武帝纪·令狐德棻
  来腀传·刘昫
  张籍传·欧阳修
  陈遇传·张廷玉
  汉纪四十五 孝质皇帝本初元年(丙戌、146)·司马光
  卷十一 礼六(吉礼 )·龙文彬
  卷二十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纳兰词卷五·纳兰性德

    忆王孙暗怜双绁郁金香。欲梦天涯思转长。几夜东风昨夜霜。减容光,莫为繁花又断肠。又刺桐花下是儿家。已拆秋千未采茶。睡起重寻好梦赊。忆交加。倚著闲窗数落花。调笑令明月,明月。曾照个人离别。玉壶红泪相偎。还似当

  • 巧对补录·梁章钜

    前录巧对,有未详者,兹复补之云:王禹偁字元之,济州人,擢进士第,事宋太宗、真宗,官至知制诰。年七、八已能文,毕文简为郡从事,始知之,问其家,以磨面为生,因令作磨对。元之不思以对云:“但取心中正;无愁眼下迟。”文简大奇之

  • 卷四百七十九·列传第二百三十八·世家二·脱脱

        ◎世家二   ○西蜀孟氏   西蜀孟昶,初名仁赞,及僣位改焉。其先邢州龙冈人。父知祥,事后唐武皇,武皇以弟之子妻之,是为琼华长公主。同光初,知祥为太原尹、知留守事。三年,平蜀。四年,以知祥为剑南西川节度

  • 卷三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一十七·脱脱

        李纲上   李纲,字伯纪,邵武人也,自其祖始居无锡。父夔,终龙图阁待制。纲登政和二年进士第,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权贵,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   宣和元年,京师大水,纲上疏言阴气太盛,当以

  • ●卷五十三·徐梦莘

      靖康中帙二十八   起靖康元年九月三日丙寅,尽其日。   粘罕(改作尼堪)陷太原河东安抚使张孝纯被执马步军副总管王禀死之运判王毖提举单孝纯皆被杀通判王逸自焚死。   宣和录曰:先是太原被围提举保甲郑谊自城中

  • 第五十九回 迎母姊亲驰御驾 访公主喜遇歌姬·蔡东藩

      却说窦婴田蚡,为了赵绾王臧,触怒太皇太后,遂致波及,一同坐罪。武帝不能袒护,只得令二人免官。申公本料武帝有始无终,不过事变猝来,两徒受戮,却也出诸意外,随即谢病免职,仍归林下,所有明堂辟雍诸议,当然搁置,不烦再提。武帝别

  • 卷之七十六·佚名

    洪武五年九月乙巳朔太常卿陈世举言古制凡修理宗庙则遣官祭告并祭土神今择日修筑太庙宫墙宜告祭告礼 上从之曰至日朕自祭告太庙用羊一豕一其土神则尔太常以一豕祭之○南海盗黑鬼为乱诏广东卫兵讨之败其众于马鞍山又败

  • 卷二百四十五·杨士奇

    永乐二十年春正月己未朔日食 上谕礼部臣曰日食天变之大者况在正旦永念厥咎凛焉于心卿等宜各脩厥职以匡辅不逮是日免贺礼○癸亥立春免贺礼○甲子享 太庙○丙寅夜月犯毕宿左股东第三星○戊辰以祀南郊 上御奉天门文

  • 卷十七·楼昉

    钦定四库全书两汉诏令卷十七宋 楼昉 编东汉五殇帝【四】皇太后诏【延平元年五月】皇帝幼冲承统鸿业朕且权佐助听政兢兢寅畏不知所济深惟至治之本道化在前刑罚在后将稽中和广施庆恵与吏民更始其大赦天下自建武以来诸

  • 卷三十六 镐王郑王之杀·李有棠

    世宗大定二十九年春正月癸巳,章宗即位。夏闰五月丙子,进封赵王永中为汉王,赐修公廨钱三百万,特加其子实古纳银青荣禄大夫,阿里罕奉国上将军。初,世宗明德皇后生显宗、赵王苏尼、越王萨唠勒,二王皆早卒。元妃张氏生永中及越王

  • 苏代自齐献书于燕王·佚名

    【提要】 这是一篇受君王怀疑之后自我辩解的雄辩,虽然有些委婉,甚至饱含了委屈,但说理清澈、论辩有力,一片忠心和光明磊落充满在言语之中。 【原文】 苏代自齐献书于燕王曰:“臣之行也,固知将有口事,故献御书而行曰:‘臣贵于

  • 卷二十二·黄训

    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经济录卷二十二明 黄训 编户部【婚姻 粮运 禄俸】婚姻议【朱善】有国者重世臣有家者重世婚臣见民间婚姻之讼甚多问之非姑舅之子若女即两姨之子若女盖以于法不当为婚故为仇家所讼或已聘而见絶或既

  •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四十三章 至柔·林语堂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语译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坚强的东西。道是无微不入的,这一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因此我才知道无为的益

  • 卷三·严粲

    钦定四库全书 诗缉卷三 宋 严粲 撰 邶【音倍】    国风 【谱曰邶鄘卫者商纣畿内之地其封域在禹贡冀州大行之东北踰衡漳东及兖州桑土之野周武王伐纣以其京师封子武庚为殷後乃三分其地置三监使管叔蔡叔霍叔尹而

  • 卷第十六·佚名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第十六姚秦罽宾三藏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等译非问分道品第十之二复次无觉无观定。如比丘。灭觉观内净信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成就二禅行。此比丘。故有内净信喜乐一心。若入此定者。得四支正得缘得内

  • 清代琉球纪录续辑·佚名

    本书系继第二九二种「清代琉球纪录集辑」后之一集刊,共收有关琉球文献三种。一为日人桂山义树(君华)辑「琉球事略」一卷,取自徐葆光「中山传信录」。前有叙言,作为乾隆七年(日本宽保二年);末附「书后」,略记日人所见。二为潘相

  • 古音丛目·杨慎

    明杨慎撰。五卷。宋吴棫著《诗补音》、《楚辞释音》、《韵补》辨明古韵。杨氏认为吴氏3书有的字有问题应当阙疑,有的有错误应当删除,于是合此3书,阙疑刊误,又加上自著《转注古音略》的主要内容,合为一书。考证古音,详

  • 诸法集要经·佚名

    诸法集要经 十卷(宋释)日称等译,(大正藏0728部) ,《诸法集要经》中讲了三恶趣的很多经历,经中云:“由先造恶业,堕饿鬼趣中,为狱火烧炙,长受饥渴苦。”(“狱火”是地狱之火,地狱之火烧炙它,长期感受饥渴的痛苦。)从这部经典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