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十五(弥沙塞)

五分律卷第十五(弥沙塞)

宋罽宾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

第三分初受戒法上

佛在王舍城告诸比丘。过去有王名曰郁摩。有四庶子。一名照目二名聪目三名调伏象四名尼楼。聪明远达并有威德。第一夫人有子。名曰长生。顽薄丑陋众人所贱。夫人念言。我子虽长才不及物。而彼四子并有威德。国祚所归必钟此等。当设何计固子基业。复作是念。王见信爱兼余夫人。正当先以情求次以理成耳。即如其念。便自严饰于王入时倍如承敬。王欲亲近。即便啼泣。王问其故夫人答言。微愿不遂。于是尽矣。王言。汝愿理苟可从誓不相违。便白王言。王之四子并有威德。我子虽长才不及物。承系大业必为倰夺。若王摈斥四子我情乃安。王言。四子孝友于国无愆。我今云何而得摈黜。夫人又言。我心劬劳实兼家国。王此四子并有威德。民各怀附已。一旦竞逐必相殄灭大国之祚何必王后。王言。止止勿复有言。即呼四子敕令出国。四子奉命。即便装严。时四子母及同生姊妹咸求同去。又诸力士百工婆罗门长者居士一切人民多乐随从。王悉听之。于是四子拜辞而去。渡傍耆罗河到雪山北。土地平广四望清净。又多名果异类禽兽。四子见之。呼婆罗门长者居士住共议言。所经诸处无胜此者。可以居乎。咸无异议。即便顿止营建城邑。数年之中归者如市。渐渐炽盛遂成大国。去后数年父王思子。问群臣言。我四子者今在何许。答言。在雪山北近舍夷林筑城营邑。人民炽盛地沃野丰衣食无乏。王闻三叹我子有能。如是三叹。从是遂号为释迦种也。尼楼有子名象头罗。象头罗子名瞿头罗。瞿头罗子名尼休罗。尼休罗有四子。一名净饭二名白饭三名斛饭四名甘露饭。净饭王有二子。一名菩萨二名难陀。白饭有二子。一名阿难陀二名调达。斛饭有二子。一名摩诃男二名阿那律。甘露饭有二子。一名婆婆二名拔提。菩萨有子名罗睺罗。菩萨少有出家志。父王恐其学道。常以五欲而娱乐之。至年十四严驾游观出东城门。逢见老人头白背偻拄杖羸步。问御者曰。此为何人。答曰老人也。又问何谓为老。答曰。年耆根熟形变色衰。坐起苦极余命无几。故谓之老。菩萨曰吾免之乎。答曰未也。便回驾还宫。自念。未离老法愁忧不乐。王问御者。太子出为乐不。答言不乐。又问何故。答曰。逢见老人是故不乐。王恐。相师言。实出家不久。复增五欲以娱乐之。菩萨久后复敕御者严驾游观出南城门。逢见病人形体羸瘦倚门喘息。问御者曰。此为何人。

答曰病人也。又问何谓为病。答曰。四大增损饮食不能。气息羸微命在漏刻。故谓之病。又问吾免之乎。答曰未也。便回驾还宫。自念。未离老病更增愁忧。王复问御者。太子此出乐不。答言逾更不乐。又问何故。答曰逢见病人是故不乐。王恐出家不久。复增五欲昼夜娱乐。菩萨久后复敕御者严驾游观出西城门。逢见死人舁尸在前。室家男女哀号随后。问御者曰。此为何人。答曰死人也。又问何谓为死。答曰。气绝神逝无所复知。弃之空野长离亲戚。故谓之死。又问吾免之乎。答曰未也。菩萨自念。未离老病死法更增愁忧。即回车还。逢见一人剃除须发法服擎钵视地而行。问御者曰。此为何人衣服异世。答曰出家人也。又问何谓出家。答曰。善自调伏具诸威仪。常行忍辱怜愍众生。故谓出家。菩萨闻已三称善哉。惟是为快。至便下车恭敬而问。何故形服与世绝异。答亦如上。菩萨复三称善哉。惟是为快。登车向宫。有一女人遥见菩萨生欲爱心。即说偈言。

母有此子乐  其父亦甚欢

女人有此婿  乐过于泥洹

菩萨闻说泥洹声。欢喜踊跃自念。我何当得此无上泥洹。还宫思惟。未离生老病死之法。王问御者。太子今出乐不。答言。始出不悦。还时甚乐。又问何故。答曰。出逢死人是故不悦。还见比丘是故欢乐。王复念曰。相师言实出家必矣。复增五欲昼夜娱乐。菩萨为诸妓女所娱乐已。便得暂眠。众妓女辈皆淳惛而寐。菩萨寻觉。观诸妓直更相荷枕。或露形体如木人状。鼻涕目泪口中流涎。琴瑟筝笛纵横在地。又见宫殿犹如丘墓。菩萨见已三反称言。祸哉祸哉。走视父王所住宫殿。宫殿变状亦复如是。复称祸哉深生厌离。于是菩萨敕奴阐陀。汝起被马勿令人闻。阐陀白言。夜非行时不应游观。又无怨敌逼于上宫。不审何故夜敕被马。太子答言。有大怨敌汝不知耶。老病死怨。怨之大者。汝速被马勿得稽留。即被白马牵至中庭。白言马已来此。菩萨便到马所。将欲跨之。马大悲鸣。天神恐有留难。即散马声令人不闻。菩萨跨马向合。合即自开。复向城门。门亦自开。既出门已向阿[少/兔]耶林。去城不远。便下马脱宝衣。语阐陀言。汝可牵马并持宝衣还宫道。吾拜白父母。今辞学道不久当还。愿不垂忧。阐陀涕泣长跪白言。相师昔记太子。当为转轮圣王七宝千子王四天下正法御世不用兵杖自然太平。而今云何弃此王位脱身宝衣受苦山野。菩萨反问。相师尔时复何所记。答言。若不乐天下。出家学道当成无上等正觉道。菩萨语言。汝闻此语。今何为忧。但速还归启白父母。设我骸骨枯腐不尽生老病死之原。终不还反。于是阐陀悲泣前礼。右绕三匝。牵马持宝衣还宫。

菩萨前行。见一猎人著袈裟衣。往至其所。以所著衣价直百千。用以贸之得著而去。菩萨复前向须摩那树。树下有剃头师。求令除发。即为剃之。释提桓因如屈伸臂顷至菩萨前。以衣承发持还天宫。剃已作是念。我今已为出家自然具戒。于是渐渐游行到王舍城瓶沙王少有五愿。一者父王登遐我当绍位。二者愿为王时遇佛出世。三者愿身见佛亲近供养。四者愿发喜心得闻正法。五者愿闻法已即得信解。菩萨入城乞食。威仪庠序视地而行。时未有钵持莲华叶。展转道路叶不离根。时王与诸群臣于高楼上。遥见菩萨以为奇雅。顾语众臣。未曾见闻若斯人比。必是神圣。咸皆白言。昔闻雪山北迦维罗卫城王名净饭。生子名菩萨。相师相之。若在家者当为转轮圣王主四天下七宝自至。所谓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臣宝主兵宝。王有千子勇健多力。以法御世兵杖不用自然太平。若不乐世间出家学道。道成号佛度人生死。闻已出家此人必是。王闻是语。便大欢喜言。吾昔五愿一愿已果。余有四愿今必获矣。即敕二人往视菩萨。于何憩止吾当出诣。受教驰往。见菩萨乞食毕还波罗奈山向波旬国结跏趺坐。一人往视。一人还白。王即严驾出诣。菩萨止顿山下。王步上山。至菩萨所。菩萨言。善来大王得无疲极。王即稽首礼足却坐一面。白菩萨言。本生何国何姓出家。菩萨答曰。生雪山北舍夷国迦维罗卫城。父名净饭。姓曰瞿昙。王欲试菩萨。语言。比丘族姓尊贵。世为王胄。圣德自然应君四海。四海颙颙莫不企仰。若能降志亦当称蕃北面相事。菩萨答曰。位莫尊转轮王。吾已弃之况四海乎。所以出家求道。欲度一切生死大苦。何不请我道成先度。乃反区区。以此相要。王言。善哉斯语甚快。道成之日愿先度我及此国人菩萨许之。王大欢喜礼足辞退。王去后菩萨便向菩提树。去树不远见一人刈草。名曰吉安从乞少草。持至树下敷已结跏趺坐。直身正意系念在前。即除五盖离欲恶不善法。乃至得第四禅游戏其中。通三十七道品之行。以此净心三明洞照。所谓宿命明他心明漏尽明。如瑞应本起中说。于是起到郁鞞罗聚落。始得佛道坐林树下。初夜逆顺观十二因缘。缘是故有是缘灭则是灭。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若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皆灭。见此义已即说偈言。

生缘法皆尔  梵志初始禅

既知此缘法  能除一切疑

生缘法皆尔  梵志初始禅

既知此缘法  能除一切苦

生缘法皆尔  梵志初始禅  破魔之闇冥  如日升虚空

尔时世尊身有风患。摩修罗山神。即取诃梨勒果奉佛。愿佛食之以除风患。佛受为食风患即除。结跏趺坐七日受解脱乐。过七日已从三昧起游行人间。时有五百贾客。乘五百乘车。中有二大人。一名离谓。二名波利。二人昔善知识死为善神恒随逐之。作是念。今佛始成大道。未有献食者。我今当令二人饭佛使长夜获安。即以神力车牛皆踬。众人怖惧四向求神。彼神于空中语言。汝等莫怖。汝等莫怖。今佛世尊初成大道。静坐七日从定起。游行坐彼树下。未有献食者。汝奉上麨蜜长夜获安。众人欢喜即和麨蜜。俱诣树下遥见世尊。姿容挺特诸根寂定。有三十二大人之相。圆光一寻犹若金山。前礼佛足奉上麨蜜。世尊作是念。过去诸佛皆以钵受。当来诸佛亦复如是。我今亦应用钵受施。四天王知佛意。各取一自然香净石钵以奉世尊。白言。惟愿哀纳我等此器受贾人施。佛复惟念。若取一王钵。不可余王意。便悉受四钵。累左手中。右手按之合成一钵。以用受施。受已语言。汝等当归依佛归依法。即受二自归。是为人中二贾客最初受二自归。便为说随喜咒愿之偈。

二足汝安隐  四足亦安隐

去亦得安隐  还亦得安隐

如耕田有望  下种亦有望

汝今入海望  获果亦如彼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更为贾人说种种妙法。示教利喜已。复至一树下食麨蜜。食麨蜜已。复结跏趺坐入定七日受解脱乐。过七日已。到文鳞龙所坐一树下。龙从水出以非人食奉上世尊。佛受食已。复入定七日受解脱乐。时雨七日其云甚黑。使人毛竖。龙作是念。今雨可畏。我宁可化作大身绕佛七匝。头覆佛上勿使风雨蚊虻恼乱世尊。即便作之。世尊过七日已从三昧起。龙见雨止空中清明。舍其本形化作年少。稽首白佛。我化大身围绕七匝头覆佛上。欲以障蔽风雨蚊虻不为触恼。佛以此义便说偈言。

静处远离乐  闻法见法乐

不恼世间乐  能慈众生乐

世间离欲乐  等度恩爱乐

能伏我慢者  是为最上乐

佛说偈已。起到郁鞞罗斯那聚落入村乞食。次到斯那婆罗门舍。于门外默然立。彼女须阇陀。见佛威相殊妙。前取佛钵盛满美食以奉世尊。佛受食已语言。汝可归依佛归依法。即受二自归。是为女人中须阇陀最初受二自归为优婆夷。佛食已复还菩提树下。结跏趺坐三昧七日受解脱乐。过七日已从三昧起。著衣持钵复到其舍。斯那奉食受二自归亦如上说。佛后复往其舍。其妇见佛奉食。受二自归亦如上说。佛后复往其舍。彼姊妹四人见佛奉食。受二自归亦如上说。佛食已复还菩提树下三昧七日。起向阿豫波罗尼拘类树。中路见一女人钻酪作酥。便从乞食。彼女取钵盛满酪奉佛。受二自归亦如上说。佛食已前到树下三昧七日。过七日已从三昧起。作是念。我所得法甚深微妙难解难见寂寞无为。智者所知非愚所及。众生乐著三界窟宅集此诸业。何缘能悟十二因缘甚深微妙难见之法。又复息一切行截断诸流。尽恩爱源无余泥洹。益复甚难。若我说者徒自疲劳唐自枯苦。尔时世尊欲重明不可说义。而说偈言。

我所成道难  若为窟宅说

逆流回生死  深妙甚难解

染欲之所覆  黑闇无所见

贪恚愚痴者  不能入此法

尔时世尊以此默然而不说法。时梵天王于梵天上。遥知佛意作是念。今佛正觉兴出于世。不为众生说所悟法。世间长衰永处盲冥。死即当复堕三恶道。念已如力士屈伸臂顷。于梵天没涌出佛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惟愿世尊。哀愍众生时为说法。自有众生能受佛教。若不闻者便当退落如是三返。复以此义说偈请佛。

先此摩竭界  常说杂秽法

愿开甘露门  为演纯净义

自我在梵宫  皆见古佛说

惟愿今普眼  亦敷法堂教

众生没忧恼  不离生老死

然多乐善者  愿说战胜法

尔时世尊默然受之。即以佛眼普观世间。见诸众生根有利钝。有畏后世三恶道者。有能受法如大海者。有若莲华萌芽在泥出水未出水不污染者。而说偈言。

先恐徒疲劳  不说甚深义

甘露今当开  一切皆应闻

尔时梵天闻此偈已欢喜踊跃。前礼佛足右绕三匝。忽然不现还于天宫。佛作是念。甘露当开谁应先闻。郁头蓝弗聪明易悟。此人应先。念已欲行。天于空中白言。郁头蓝弗亡来七日。佛言。苦哉彼为长衰。甘露法鼓如何不闻。复更惟曰。甘露当开谁应次闻。阿兰迦兰聪明易悟。次应得闻。适起欲行。天复白言。阿兰迦兰昨夜命终。佛言。苦哉甘露法鼓而不得闻。生死往来何由得息。复更惟曰。甘露当开谁应次闻。父王昔遣五人随侍劳苦此功应报。今此五人在波罗奈国仙人鹿苑中。念已便行。未至中间道逢梵志。名优婆耆婆。遥见世尊姿容挺特诸根寂定。圆光一寻犹若金山。便问曰。本事何师行何道法以致斯尊。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一切智为最  无累无所染

我行不由师  自然通圣道

唯一无有等  能令世安隐

当于波罗奈  击甘露法鼓

梵志复问。自说最胜。愿闻其义。佛复以偈答曰。

能除一切结  灭尽三界漏

摧破诸恶法  是故我为胜

梵志不受拍髀而去。彼梵志宿世善神。即于空中为说偈言。

佛始出世间  天上天下尊

如何汝遇之  而反弃舍去

梵志虽闻此偈犹去不顾。于是世尊之波罗奈趣五人所。五人遥见佛来共作要言。瞿昙沙门昔日食一麻一米。尚不得道。今既多欲去道远矣。但为敷一小座慎莫起迎礼拜问讯。世尊既到。五人不觉起礼。为捉衣钵更敷好座。以水洗足。然犹轻如来。面呼姓名。某甲可就此坐。佛告五人。汝等愚痴立要。云何而不牢固。汝莫轻于佛面称姓名。自使长夜受大苦报。吾今已成无上正觉。应共一心听受教诫。汝若随顺无违无逆。不久当得族姓出家净修梵行现证道果。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解了五阴止宿泥洹。五人复言。卿先如是难行苦行。尚不得过人法圣利满足。况今失道放恣多欲。过人之法其可得乎。佛复告曰。汝等莫轻如来无上正觉。佛不失道亦不多欲。五人闻已乃舍本心。佛复告曰。世有二边不应亲近。一者贪著爱欲说欲无过。二者邪见苦形无有道迹。舍此二边便得中道。生眼智明觉向于泥洹。何谓中道。所谓八正。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为中道。复有四圣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何谓苦圣谛。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失苦。以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苦圣谛。何谓苦集圣谛。所谓有爱及俱生烦恼处处乐著。是谓苦集圣谛。何谓苦灭圣谛。所谓爱断无余灭尽泥洹。是谓苦灭圣谛。何谓苦灭道圣谛。所谓八正道。是谓苦灭道圣谛。是法我先未闻。眼生智生明生觉生通生慧生。是法应知。我先未闻眼生乃至慧生。是法已知。我先未闻眼生乃至慧生。是苦圣谛。是苦圣谛应知。是苦圣谛已知。我先未闻眼生乃至慧生。是苦集圣谛。是苦集圣谛应断。是苦集圣谛已断。我先未闻眼生乃至慧生。是苦灭圣谛。是苦灭圣谛应证。是苦灭圣谛已证。我先未闻眼生乃至慧生。是苦灭道圣谛。是苦灭道圣谛应修。是苦灭道圣谛已修。我先未闻眼生乃至慧生。我已如实知。是三转十二行法轮得成无上正觉。说是法时。地为六返震动。憍陈如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佛问憍陈如解未。憍陈如解未。憍陈如答言。已解世尊。地神闻已告虚空神。虚空神告四天王天。四天王天告忉利天。如是展转至于梵天言。佛今于波罗奈转无上法轮先所未转。若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一切世间所未曾转。诸天欢喜雨种种花。皆有光明如星坠地。于虚空中作天伎乐。于是憍陈如。从坐起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愿与我出家受具足戒。佛言。善来比丘受具足戒。于我善说法律能尽一切苦净修梵行。憍陈如须发自堕。袈裟著身钵盂在手。是为憍陈如已得出家受具足戒。自是已后。名为阿若憍陈如。佛便为四人说法教诫。跋提婆颇二人得法眼净。见法得果。见法得果已。从坐起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愿与我出家受具足戒。佛言。善来比丘。乃至钵盂在手。亦如上说。复为二人说法教诫。頞鞞摩诃纳得法眼净。见法得果。见法得果已。从坐起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愿与我出家受具足戒。佛言。善来比丘。乃至钵盂在手。亦如上说。佛告五比丘。汝等一心求正断烦恼。我先亦一心求正断烦恼。故得成无上正觉。于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无常乎。答言无常。又问。若无常者。为苦为乐。答言苦。又问。若苦为我为非我。答言非我。受想行识亦如是。问答亦如上。是故诸比丘。色若内若外若过去未来现在。皆应如实见于非我。受想行识亦如是。夫为圣弟子应作是观。厌离无染便得解脱。得解脱智。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说是法时。五比丘一切漏尽。得阿罗汉道。尔时世间有六阿罗汉。复有长者子。名曰耶舍。本性贤善。厌离世间。喜乐闻法。世尊作是念。彼耶舍长者子。当以信出家。便往婆罗水边敷草坐宿。时彼长者子五欲自娱已便得暂眠。一切伎直悉皆眠卧。长者子须臾便觉。视己屋舍犹若丘冢。观诸伎直皆如木人。更相荷枕鼻涕目泪口中流涎。琴瑟筝笛乐器纵横。甚大惊怖生厌离心。走向父所住处。见亦如是。益生厌离。即便向合。合忽自开。向门及大城门皆自然开。迳趣婆罗水边高声大唱。我今忧厄无所归趣。

尔时世尊伸金色臂招言。童子来此此处无为无有忧厄。耶舍闻佛语声。一切忧厄豁然消除。即脱琉璃屐著于岸边渡水诣佛。遥见世尊姿容殊特。犹若金山生欢喜心。到已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为说种种妙法示教利喜。次说四谛苦集灭道。即于坐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后伎直觉。共求耶舍不知所在。白其父母。父母四向推求络绎而追。兼募人言。若知我子所在。即以其身所著宝衣与之。其父夜至城门。待开出城。见其屐迹寻迹追之。既到水边见琉璃屐在岸上。乍喜乍悲即舍屐渡水。佛遥见之。恐坏子善心。化令有障使子见父而父不见子。父问佛言。沙门见我子不。佛言且坐。若在此者何忧不见。闻此语已念言。沙门必不妄语。便前礼佛足却坐一面。佛为说种种妙法示教利喜。所谓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五欲过患出生诸漏。在家染累出家无著。说如是种种助菩提法。然后更说诸佛常所说法。所谓苦集尽道。彼即于坐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见法得果。见法得果已。受三自归次受五戒。是为诸优婆塞于人中耶舍父最初受三归五戒。耶舍闻佛为父说四真谛法漏尽意解。然后令其父子两得相见。父语子言。汝起还家。汝母失汝忧愁殆死。佛语其父言。若人解脱于漏。宁能还受欲不。答言。不能。佛言。我为汝说法。时耶舍观诸法漏尽心得解脱。其父白佛言。佛为我说法而使耶舍快得善利。于是耶舍从坐起。白佛言。世尊。愿与我出家受具足戒。佛言。善来比丘。乃至钵盂在手。亦如上说。尔时世间有七阿罗汉。

时耶舍父从坐起顶礼佛足。白佛言。惟愿世尊。与耶舍受我明日食。佛默然受之。更顶礼足绕三匝而去。还家办种种多美饮食。佛至时将耶舍著衣持钵往到其家就座而坐。长者夫妇手自下食。食已行澡水毕。妇取小床于佛前坐。佛言。姊妹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比丘僧。即受三归次受五戒。是为耶舍母初受三自归五戒。尔时世尊为耶舍母举家大小。说种种妙法示教利喜。皆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见法得果。见法得果已。皆受三自归次受五戒。尔时耶舍有四友人。一名满足。二名善博。三名离垢。四名牛主。闻耶舍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共议言。其道必胜。乃使豪族不顾世荣。我等可共到大沙门所净修梵行。四人欣悦慕道于心。便往耶舍所问言。汝所修梵行。岂能具足为最胜乎。答言。此道无量为最胜也。便将四人往到佛所。顶礼佛足却住一面。佛为说种种妙法示教利喜。皆于坐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见法得果。见法得果已。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愿与我出家受具足戒。佛言。善来比丘。乃至钵盂在手。亦如上说。受戒未久勤修不懈得阿罗汉。尔时世间有十一阿罗汉。耶舍昔所交游。复有五十人。闻耶舍于瞿昙所修行梵行。共议出家乃至得阿罗汉。皆如上说。尔时世间有六十一阿罗汉。

相师阿夷知菩萨成佛。当在波罗奈国仙人鹿苑中转于法轮。又念。我命过后诸弟子中那罗摩纳当绍继我。我之供养悉当属彼。彼必贪著无复忆佛出兴世意。我今宁可于鹿苑边为立舍宅。教令日日三念佛当出世。若出世时汝当于彼净修梵行。念已即为立宅。如念教之。阿夷不久便命过。那罗果得供养贪著心深。都不复忆佛当出世。

时伊罗钵龙王作是念。昔迦叶佛记我。于当来过百千万亿岁。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佛当记汝脱龙身时。时今应至当往见佛。彼龙为见佛故。于六斋日在恒水中。用金钵盛银粟。银钵盛金粟。又庄严二女。而说偈言。

何者王中上  染与非染等

云何得无垢  何者名为愚

何者流所[漂*寸]  得何名为智

云何流不流  而名为解脱

龙王说此偈已念言。若人有能解此偈者即是佛。若从佛闻必示我佛处。我今不见余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一切世间有能解此偈者。念已唱言。若有能解此偈。我当与金银钵满金银粟及此二女。尔时众多余沙门婆罗门长者居士竞欲为龙解此偈义。龙王为说皆不能解。尔时那罗摩纳。为摩竭国人所共宗敬。皆言。此摩纳有大知见。必能解之。便共往请。摩纳念言。我为一国所宗。若言不能。便当为彼众人所弃。我虽未解当作方便保全此誉。便语众人。汝皆共我往到龙所。我当解之。于是众人与摩纳俱恭敬围绕。往到龙所语龙言。可说汝偈我当敷演。龙即说偈。摩纳言。此甚易解。我七日后当来解之。即诵其偈。先问余沙门婆罗门不兰迦叶六师等。悉不能解。皆诡嗔骂咸言。无义欲以掩藏不解之短。摩纳复念言。师昔告我佛当出世于彼净修梵行。今沙门瞿昙在鹿苑中。必能解之。我当往问。复作是念。此六师等年耆博见。尚不能解。况沙门瞿昙既自年少。出家始尔而能解乎。复念。明闇自然不可以先后相挌。瞿昙虽少不可轻也。念已便到佛所。顶礼佛足却住一面。说龙王偈。以问于佛。佛即为说。

第六王为上  染者与染等

不染则无垢  染者谓之愚

愚者流所[漂*寸]  能灭者为智

舍流不复流  是名为解脱

摩纳闻说偈已。深知是佛诵习受持。至第七日往到龙所。时八万四千人。在恒水两岸欲听摩纳解说偈义。摩纳更语龙言。说汝先偈。龙王便说。摩纳即说佛所说偈。而为解之。龙王闻偈欢喜踊跃念言。佛已出世。我今便为已得见佛。所以者何。我不见余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一切世间。有能解此义者。念已问摩纳言。汝实语我。汝所说偈为从谁闻。我今不见诸余沙门婆罗门。一切世间有能说此偈者。唯除佛若从佛闻。答言。我实语汝。佛已出世我从其闻。龙王欢喜问言。佛今在何处我欲见之。摩纳胡跪舒右手指佛处方言。佛今在彼。龙王益复欢喜。三返称南无如来应供等正觉。便语摩纳言。汝可送我往至佛所问讯世尊。答言可尔。龙王即自复身。身体长大眼如大钵喘息如雷。口出火光水中逆上。八万四千人皆亦随从既达渚。次化作转轮圣王上岸诣佛。遥见世尊姿容殊特犹若金山。龙王欢喜加敬无量。佛见龙王称其名。曰善来伊罗钵龙王。龙王闻已复加喜敬。世尊知我名。修伽陀识我名。前顶礼足却住一面。更说本偈以问于佛。佛为说摩纳所受之偈。龙王闻已先大欢喜然后悲泣。佛问龙王。何故须臾乍喜乍悲。答言。世尊。我忆过去迦叶佛所净修梵行。于后时捉紫华茎往到佛所问言。世尊。若比丘杀此草得何等罪。佛答我言。以此因缘或有堕最苦地狱者。我闻此语不信不敬。便故刺伊罗树叶作是念。试看有何果报。竟不舍此见亦不悔过。命终之后今生长寿龙中。因是业故。名我为伊罗钵龙。既受身已复往佛所问言。我何时当得脱此龙身。佛答我言。当来过于百千亿万岁。有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彼佛当记汝得解脱。时我今既见世尊生希有心。始知诸佛言无虚妄。是以欣笑。又念昔违佛教。今复不能受佛明戒。是以悲泣。复白佛言。愿记我何时当得脱此龙身。佛言。当来过百千亿万岁。有弥勒佛出现于世。汝于尔时得脱龙身。出家受戒广修梵行得尽苦源。佛便为龙受三自归为优婆塞。复为八万四千人。说种种妙法示教利喜。所谓施论乃至出要为乐。皆欢喜已。更为说诸佛常所说法苦集尽道。八万四千人即于坐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见法得果。见法得果已。受三自归次受五戒。于是龙王语摩纳言。汝今何为须此龙女。龙女多恚。或以毒火共相伤害。随汝所须金银宝物尽当相与。答言。止止龙王。我不须龙女亦不须金银。我闻佛最后说偈。得离欲界欲故。佛说法已语龙王言。汝可还归所住。龙王受教顶礼而退。龙王去后。摩纳前礼佛足白佛言。世尊。愿与我出家受具足戒。佛言。善来比丘。乃至钵盂在手。亦如上说。出家未久。勤行不懈。得阿罗汉。尔时世间有六十二阿罗汉。于是世尊从鹿苑渐渐游行到娑罗林在树下坐。去林不远有一园观。时有同友三十人。各将其妇于中游戏。一人无妇。雇一淫女假好衣服共游此园。方欲极情肆乐。而彼淫女著其好衣忽然叛去。相助追觅至娑罗林。遥见世尊姿容挺特犹若金山。见已生希有心。皆到佛所顶礼佛足却坐一面。问佛言。大沙门见有一女人来不。佛言。宁欲自求为欲求他。答言。我宁自求不求妇女。佛言。且坐为汝说法。皆受教更礼而坐。佛为说种种妙法示教利喜。乃至苦集尽道。三十人皆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见法得果。见法得果已。白佛言。愿与我出家受具足戒。佛言。善来比丘。乃至得阿罗汉亦如上说。尔时世间有九十二阿罗汉。时复有六十人为婚姻事行过娑罗林。遥见世尊姿容挺特犹若金山。皆前到佛所顶礼佛足。佛为说法乃至得阿罗汉皆如上说。尔时世间有百五十二阿罗汉。

五分律卷第十五

猜你喜欢
  不退转法轮品第一·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七·佚名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十九卷·马鸣
  显识论·佚名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六·自融
  成唯识论 第三卷·护法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一·佚名
  题佛法金汤编·岱宗心泰
  与杜万空居士书(三通)·太虚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七·宗喀巴
  三峰和尚年谱终·三峰法藏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二卷·一行
  卷三十四·佚名
  佛地經論卷第一·欧阳竟无
  宗镜录卷第四十四·延寿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三折·李文蔚

    (搽旦上,云)自家同乐院里见了衙内,又不曾说的一句梯气话;回到家中,我心里则自想着。今日是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令,我才和燕大、燕青在前厅上饮酒玩月。我将那酒冷一钟、热一钟、冷一碗、热一碗,灌的他两个烂醉。我如今打发他在

  • 卷七·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千叟宴诗【乾隆五十年】卷七预宴七十八人诗八十六首【轻车都尉】承 绍【年八十二】金碧觚棱旭景鲜诏从紫禁敞雕筵奉车已荷华资廕就席欣看礼数防麟殿赐氊排彩仗凤楼观酺汜朱?早逾东序延耆老未羡南荣

  • 卷二十·李蓘

    钦定四库全书宋艺圃集卷二十明 李蓘 编陆游九十四首明河篇明河八月转分明烱如素练西南倾年年嵗嵗见河汉坊坊曲曲闻砧声良人万里自征行砧声中有玉闗情遥知铁衣冷如水指防明河白发生碛中草死骆驼鸣万里却望长安城儿生

  • 李群玉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李群玉,澧州(今湖南澧县)人,字文山。工书法,好吹笙。举进士不第。后因献诗于朝,授弘文馆校书郎。不久,辞官回乡。有《李群玉诗集》黄 陵 庙李群玉 小姑洲北浦云边, 二女啼妆自俨然。 野庙向江春寂寂, 古碑无字草芊芊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二十六·佚名

    天启二年九月甲午朔 光宗贞皇帝大祥○是日奉安 神主于 太庙同日奉安 孝和皇太后神主遣驸马都尉侯拱宸祭告 太庙遣永康侯徐锡胤祭 庆陵○大学士叶向高等题蒙发下户部借帑本 上传不允又于工部本传令户工二部措还

  • 二六八 军机大臣奏缴进重复书籍并将应毁书板交武英殿铲字留板片(附清单一)·佚名

    二六八 军机大臣奏缴进重复书籍并将应毁书板交武英殿铲字留板片(附清单一)乾隆四十年五月二十日臣等面奉谕旨:各省解到查明请毁书籍,现在交馆分别应存、应毁。其应存书籍,该馆亦止须酌留一部,其余重复者,着概行缴进。钦此。

  • 导言·金毓黻

    吾国先哲精研史学者,以刘知幾、章学诚二氏为最著,刘氏《史通》外篇,有《史官建置》、《历代正史》两篇,所论自上古迄唐初之史学源流演变,即中国史学史之滥觞也。章氏曾仿朱彝尊《经义考》之例,撰《史籍考》,寻其义例,盖欲藉乙

  • 《南齐书》简介·萧子显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撰 《南齐书》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南齐书》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至齐和帝中兴

  • 和尚传(附千奴传)·宋濂

    和尚,玉耳别里人,姓伯牙吾台氏。祖父哈剌察儿率所部归附太祖。父忽都思,太宗时随睿宗征金朝,有功,赐号“拔都鲁”。金亡,授管军百户。在伐宋中屡立战功,宪宗五年(1255)阵亡。和尚承袭父职,宪宗九年随世祖攻鄂州。中统三年(126

  • 孟速思传·宋濂

    孟速思,畏兀人,其祖先世代居住在别失八里,这是古北庭都护府之地。孟速思自幼气质不凡,十五岁时就能通本国书籍。太祖闻知,召至朝廷,交付睿宗,使他管理显懿庄圣皇后分地的赋税。以后又侍奉太子世祖,并日见重用。宪宗驾崩,孟速思

  • 卷四十一 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司马迁

    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正义】:吴越春秋云:“禹周行天下,还归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封有功,爵有德,崩而葬焉。至少康,恐禹迹宗庙祭祀之绝,乃封其庶子於越,号曰无馀。”贺循会稽记云:“少康,其少子号曰於越,越国之称始此。”越

  • 提要·姚舜牧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三 重订诗经疑问    诗类 提要 【臣】等谨案诗经疑问十二卷明姚舜牧撰舜牧有易经疑问已着録是篇释诗兼用毛传朱传及严粲诗缉时亦自出新论如辨成王未尝赐周公天子礼乐其说颇为有见又论三

  • 彭惠安集·彭韶

    十卷。明彭韶撰。彭韶,字凤仪,福建莆田人。天顺元年(1457)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后擢为副都御史,巡抚应天。弘治中,官至刑部尚书。著有《政训》、《从吾滞稿》十二卷。彭韶正色立朝,岿然耆旧。其文虽治台阁之体,

  • 道教史·许地山

    许地山编。1934年6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新版,收入“终极关怀系列”第十一。作者是台湾台南人,1934年于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完成此书。书的副标题为“道的源起与发展”,分为七部分。一《道的意

  • 离骚草木疏·吴仁杰

    楚辞音义。宋吴仁杰撰。四卷。仁杰,字斗南,一字南英,昆山(今属江苏)人,生卒年不详。淳熙进士。历任罗田令、国子学录。一生致力经籍,著述甚丰。有《洪范图》、《乐舞新书《古周易论》、《两汉刊误补遗》等。是书成于宋宁宗

  • 梅花字字香·郭豫亨

    咏梅诗集句。前集1卷,后集1卷。元郭豫亨集。《四库全书》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书首有“至大辛亥(1311)腊八日”郭豫亨自序。前集共有七律50首,后集共有七律50首,这100首咏梅诗全是集自元以前的诗人的诗句。

  • 中边分别论·世亲

    梵名Madhya^nta-vibha^ga-t!i^ka^ 。凡二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偈颂部分系弥勒(梵Maitreya ,四世纪后半)所作;长行(散文)部分则为世亲(梵Vasubandhu ,五世纪)所著。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558)真谛(梵Parama^rtha , 546~569

  • 毗尼日用切要·读体

    《毗尼日用切要》是明末清初的读体律师(又名见月律师,西元1601~1679)采择《华严经》净行品与密教经典中之偈、咒汇编而成的律仪典籍,在清乾隆时,由宝华山第七代祖释福聚奏请入藏,收于《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 60 册 No. 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