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部执异论一卷

    天友大菩萨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佛灭百年后  弟子部执异

  损如来正教  及众生利益

  于不了义经  如言执故失

  起众生厌怖  今依理教说

  天友大菩萨  观苦发弘誓

  胜智定悲心  思择如此义

  我见诸众生  随种种见流

  故说真实义  如佛言所显

  若知佛正教  圣谛为根本

  故应取真实义  犹如沙中金

  如是所闻。佛世尊灭后。满一百年。譬如朗日隐頞悉多山。过百年后更十六年。有一大国名波吒梨弗多罗。王名阿输柯。王阎浮提。有大白盖覆一天下。如是时中大众破散。破散大众凡有四种。一大国众。二外边众。三多闻众四大德众。此四大众。共说外道所立五种因缘。五因缘者。如彼偈说。

  余人染污衣  无明疑他度

  圣道言所显  是诸佛正教

  思择此五处。分成两部。一大众部。二上座弟子部。至第二百年中。从大众部。又出三部。一一说部。二出世说部。三灰山住部。于此第二百年中。从大众部又出一部。名得多闻部。于此第二百年中。从大众部又出一部。名分别说部。此第二百年满。有一外道。名曰大天。于大众部中出家。独处山间。宣说大众部。五种执异。自分成两部。一支提山部。二北山部。如是大众部四破五破。合成七部。一大众部。二一说部。三出世说部。四灰山住部。五得多闻部。六分别说部。七支提山部。北山部。上座弟子部。住世若千年。至第三百年中。有小因缘分成两部。一说一切有部。亦名说因部。二雪山住部。亦名上座弟子部。于此第三百年中。从说一切有部。又出一部。名可住子弟子部。于此第三百年中。从可住子弟子部。又出四部。一法上部。二贤乘部。三正量弟子部。四密林住部。于此第三百年中。从说一切有部。又出一部。名正地部。于此第三百年中。从正地部。又出一部。名法护部。此部自说勿伽罗是我大师。于此第三百年中。从说一切有部。又出一部。名善岁部。亦名饮光弟子部。至第四百年中。从说一切有部。又出一部。名说度部。亦名说经部。如是上座弟子部。合分成十一部。一说一切有部。二雪山住部。三可住子弟子部。四法上部。五贤乘部。六正量弟子部。七密林住部。八正地部。九法护部。十善岁部。十一说度部此诸部是执义本。执义有异。我今当说是执义本者。大众部。一说部。出世说部。灰山住部。此四部是执义本。此诸部说。一切佛世尊出世。无有如来一法而是有漏。如来所出语皆为转法轮。如来一音能说一切法。如来语无不如义。如来色身无边。如来威德势力无减。如来寿量无边。如来教化众生。令生乐信无厌足心。如来常无睡眠。如来答问无思惟。如来所出语。皆令众生生爱乐心。如来心恒在观寂静不动。如来一心能通一切境界。如来一刹那相应般若。能解一切法。如来尽智无生智。恒平等随心而行。乃至无余涅槃。一切菩萨入胎中。无有柯罗逻。頞浮陀。卑尸。伽诃那舍佉。波罗舍伽。鸡舍卢摩那佉等。菩萨欲入胎时。皆作白象相貌。菩萨出胎。皆从母右胁而生。一切菩萨无贪欲想。无嗔恚想。无逼恼他想。若菩萨有愿欲生恶道。以愿力故即得往生。菩萨为教化成就众生故入恶道。不为烦恼业系缚故受此生。一心正对观四圣谛。一智通四圣谛。及四圣谛相。五识中有染净色。无色界亦有六识聚。五根即是肉团。眼不见色。乃至身不觉触。若心在定。亦得有语折伏心恒有。相坏心恒有。是故凡夫有上下。已成就法无处所。须氀多阿半(方晏反)那。心及心法。知有自性。有阿罗汉多他以不净染污其衣。阿罗汉多有无知。有疑惑有他度。圣道亦为言所显。说苦亦是道。说苦亦是因。般若相应灭苦。苦受亦是食。第八亦久住。乃至性法退。须氀多阿半那退法。阿罗汉多不退法。世间无正见。世间无信根。无无记法。若人入正定。一切结灭。须氀多阿半那。能作一切恶。唯不作五逆。一切诸经无不了义。无为法有九种。一思择灭。二非思择灭。三虚空。四空处。五识处。六无所有处。七非想非非想处。八十二因缘生分。九八圣道分。心者自性清净客尘所污。一随眠烦恼。二倒起烦恼。随眠烦恼。非心非心法无所缘。随眠烦恼异。倒起烦恼异。随眠烦恼与心相离倒起烦恼与心相应。过去未来。是无现在。是有法入。非所知非所识。中阴是无。须氀多阿半那得定。此四部是执义本。执义异者。大众部执义异余三部。四圣谛悉真实。有如如对可赞行有苦。是自所作有苦。是他所作有苦。是两所作有苦。非两所作有苦。依因缘生。有不依因缘生。一时中有多心和合道与烦恼并起。业与果并起。种子即是芽。六根四大转异。心心法不转异。心遍满身心增长。应知有如是诸义。诸部信乐不同。各有所执。是名执义异。多闻部是执义本。如来五鸣应说。出世五鸣者。谓无常苦空无我寂静涅槃。此五鸣是正出世道。如来余鸣是世间道。有阿罗汉多他以不净染污其衣。阿罗汉多有无知。有疑惑。有他度。圣道亦为言所显。余所执与说一切有部所执相似。分别说部。是执义本。苦非是阴。一切入不成就。一切有为法相待假故立名苦。无人功力。无非时节死。一切所得先业造。增长因果能生业。一切诸苦从业生。圣道由福德得。圣道非修得。余所执与大众部所执相似。支提山部。北山部。此二部是执义本。菩萨不脱恶道。薮斗陂中恭敬事得执少。有阿罗汉多他以不净染污其衣。阿罗汉多有无知。有疑惑。有他度。圣道亦为言所显。余所执与大众部所执相似。说一切有部是执义本。一切有如有。如是两法摄一切过去现在未来。是有一依正说。二依二法。三依有境界。四依有果。法入有三。所识所知所通。生老住无常。是行与心不相应。行阴所摄有为种类三。无为种类三。有为相三。无为相三。四谛中三谛有为。一谛无为。四谛次第观。若人欲入正定。必缘空解脱门无愿解脱门。得入正定。若观欲界相应诸行。得入正定若人已入正定。在十五心中。名须氀多阿半那向。若至第十六心。名须氀多阿半那。世第一法一刹那心。三方便有退义。世第一法无退义。须氀多阿半那无退义。阿罗汉多有退义。一切阿罗汉。多不尽得无生智。凡夫亦能舍欲及嗔。外道得五通。天亦有夫岚摩。于七定有觉分。余定则无。一切诸定无不是四念处所摄。若不依定得入正定。亦得阿罗汉多依色界无色界心。得阿罗汉多不得入正定。欲界中得入正定。亦得阿罗汉多郁多罗鸠娄。无离欲人。圣人不生彼处。圣人亦不生无想天。不必定次第。得圣道四果。若人已入正定。依世道得至婆凡里陀如寐(弥履反)阿那伽寐(弥履反)四念处。可说一切法随眠烦恼是心法。不与心相应。一切随眠烦恼。可立倒起名。一切倒起烦恼可立倒起名。不可立随眠名。十二缘生是有为。十二缘生分亦有。随阿罗汉多行。阿罗汉多。亦有福德增长。欲色界中有中阴。五识现起。时得生欲。不得离欲五识执别。相无分别。有心及助心法心及助心法定有境界。自性与自性不相应。心与心不相应。世间有正见。世间有信根。有无记法。阿罗汉多无有学法。一切阿罗汉多皆得定。一切阿罗汉多不皆证定。阿罗汉多有宿业犹得报。一切凡夫亦有在善心死。若人正在定必定不死。如来与弟子。惑灭无异。如来慈悲不取众生作境界。若人执众生相解脱意。不得成就一切菩萨定。是凡夫具九结。若菩萨已入正定者。未度凡夫地。是所取相续。假名众生。一切行刹尼柯无有法。从此世至后世。依世假名。说弗伽罗度人。正法时行聚灭无余。诸阴无变异。有出世定。有诸觉是无漏。有善是有因。若人正在定则无语。八分圣道是名法轮。世尊一切语。不皆是转法轮。一音不具说一切法。一切语不皆如义。一切经不尽是了义。有经不了义。说一切有部。是执此义本。更有执异则无穷。雪山部是执义本。菩萨是凡夫。无有贪受生。不为胎等所裹。外道无五通。天无夫岚摩。有阿罗汉多他以不净染污其衣。阿罗汉多有无知。有疑惑。有他度。圣道亦为言所显。余所执与说一切有部所执相似。可住子部是执义本。非即五阴是人。非异五阴是人。摄阴界入故。立人等假名。有三种假。一摄一切假。二摄一分假。三摄灭度假。一切有为法刹那刹那灭。离色无有一法从此世至后世。可说人有移。外道有五通。若人正生五识。无欲无离欲。欲界相应诸结修道所破。若人能断则得离欲。欲界见道所破则不如是。忍名相世第一法。此四位名正定。若人已入正定。在十二心中。是名须氀多阿半那向。至第十三心名须氀多阿半那。一切众生有二种失。一意失。二事失。生死有二种因最上。一烦恼。二业。二种法是解脱最上因。谓毗钵舍那奢摩他。若不依自体增上缘惭羞。正法则不属此人。烦恼根本有二种。恒随一切众生行。谓无明有爱。有七种清净处。佛智于戒等不相应。诸境以依止所了缘。能通达一切法。若以灭摄之。凡有六种色无色界无入正定。菩萨于中恒生。若已生尽智无生智。得名为佛。如来说经有三义。一显生死过失。二显解脱功德。三无所显可住子部是执此义本。从本因一偈故。此部分成四部。谓法上部。贤乘部。正量弟子部。密林住部。偈言。

  已得解脱更退堕  堕由贪著而复还

  已至安处游可爱  随乐行故至乐所

  正地部是执义本。过去未来是无现在及无为。是有四圣谛一时观。若见苦谛。即见一切谛。见已曾见诸谛随眠烦恼。非心非助心法。无有境界。随眠烦恼异。倒起烦恼异。随眠烦恼与心不相应。倒起烦恼与心相应。凡夫不舍欲界欲及嗔外。道无五通。天无夫岚摩。无中阴。阿罗汉多福德无增长。五识聚有染离。六识聚与觉观相应。有时头众生。世间无正见。世间无信根。无出世定。觉观无无漏。有因无善。须氀多阿半那有退法。阿罗汉多无退法。道分是四念处所摄。无为法有九种。一思择灭。二非思择灭。三虚空。四无我。五善如。六恶如。七无记如。八道如。九缘生如。受生是始。死堕为终。四大五根心。及助心法。皆有变异。大众中有佛。若施大众得报则大。若别施佛功德则不及。一切佛及一切声闻。同一道同一解脱。一切行刹尼柯。无有一法从此世度后世。正地部是执此义本。此部复执异义。过去未来有有中阴法入。有二种所知。及所识作意。是正业。无身口二业。觉观是相应法。大地则劫住。依薮斗陂.恭敬事无有报。一切随眠烦恼恒在。现世阴界入三法恒在。现世离法。偈言。

  五法是决定  诸苦从之生

  无明心贪爱  五见及诸业

  诸部义本皆同。为执有异故成别部。法护部是执义本。僧中有佛世尊。依薮斗陂起恭敬有胜报。恭敬大众则不及。佛道异声闻道异。外道无五通。阿罗汉多身无漏。余所执与大众部所执相似。善岁部。是执义本。法已是所灭。已是所离则无。未灭未离则有。若业果已熟则无。未熟则有。有为法不以过去法为因。以现在及未来法为因。一切诸行刹尼柯。有学法有果报。余所执与法护部所执相似。说度部是执义本。阴从前世至后世。若离圣道诸阴不灭。阴有本末。凡夫位中有圣法。有真实人。余所执与说一切有部所执相似。

  旧所出经论中亦有十八部名。但音多讹异不复如本。今谨别存天竺本名。仍以论初大众等名。次第相对翻之。翻殊难具。如义疏中释也。

  初分成两部(天竺呼部为尼柯与)一摩诃僧耆柯部。二他(托夷反)毗(步夷反)梨与部次从摩诃僧耆柯部。又出三部。一猗(意紫反)柯毗(步夷反)与婆诃利柯部。二卢俱多罗婆拖部。三高俱梨柯部。亦言高俱胝(张持反)柯部。次从摩柯僧耆柯部。又出一部。名婆吼输底(张履反)柯部。次从摩诃僧耆柯部。又出一部。名波罗若(然阇反)底(张履反)婆拖部。次有外道。名摩诃提婆。于摩诃僧耆柯部中出家。自分成两部。一支底(张履反)与世罗(良我反)部二郁多罗世罗(良我反)部。他毗与部又分成二部。一萨婆阿私底(张梨反)婆拖部。亦名醯兜婆拖部。二醯摩跋多部。亦名他毗梨与部。次从萨婆阿私底婆拖部。又出一部。名跋私弗底(张梨反)梨与部。次从跋私弗底梨与部。又出四部。一达谟多梨与部。二跋陀与尼与部。三三眉底(张梨反)与部。四山拖伽梨柯部。次从萨婆阿私底婆拖部。又与一部。名弥(三梨反)嬉(欣梨反)舍婆柯部。次从弥嬉舍婆柯部。又出一部。名达摩及多部。次从萨婆阿私底婆陀部。又出一部。名苏跋梨沙柯部。亦名柯尸悲(方梨反)与部。次从萨婆阿私底婆拖部。又出一部。名僧千兰底(张履反)婆拖部。亦名修丹阑多婆拖部。

  部执异论一卷

猜你喜欢
  众经目录卷第二·法经
  卷九·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六卷·宝亮
  解脱道论 第七卷·佚名
  致林宰平先生书·太虚
  翠岩芝禅师·惠洪
  隱元禪師語錄卷第十·隐元
   第三十二則 臨濟佛法大意·胡兰成
  百千颂大集经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全文·佚名
  大般涅槃經卷第七·欧阳竟无
  卷四十六·赜藏主
  四分律卷第二十七(二分之六明尼戒法)·佚名
  卷第二十四·佚名
  佛说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卷上·佚名
  目录·楚石梵琦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上·叶梦得

      赵清献公以清德服一世,平生蓄雷氏琴一张,鹤与白龟各一,所向与之俱。始除帅成都,蜀风素侈,公单马就道,以琴、鹤、龟自随,蜀人安其政,治声藉甚。元丰间,既罢政事守越,复自越再移蜀,时公将老矣。过泗州渡淮,前已放鹤,至是复以龟投

  • 卷七十五·吴之振

    钦定四库全书宋诗抄卷七十五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杨万里朝天集钞仲冬诏追造朝供尚书郎职舟行阻风清泥江神风伯战方酣北浪吹翻总向南未放人扶下江柁却教眼看上江帆暮泊鼠山闻明朝有石塘之险下水船逢上水船夕阳仍更澁沙

  • 卷九·杨基

    钦定四库全书眉庵集卷九明 杨基 撰七言律罢职初寓句曲山居【在句容县南一舍近三茆峰昔陶隐居所处也】兔逃罝罟鸟投林脱彼官资畅此心便觉夜来清梦出始知人住碧山深诗穷任使金销槖酒乐何妨雪满簪更拟怡云问弘景华阳仙

  • 执辔第二十五·王肃

    闵子骞为费宰,问政于孔子。子曰:“以德以法。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犹御马之有衔勒也。君者,人也,吏者,辔也,刑者,策也,夫人君之政,执其辔策而已。”子骞曰:“敢问古之为政。”孔子曰:“古者天子以内史为左右手,内史掌王八柄及?事之法纳

  • 东都事略卷七十·王称

    列传五十三  王尧臣字伯庸应天府虞城人也都官员外郎渎之子而翰林学士洙之犹子也洙字原叔性彊敏学问过人自六经史记百氏之书至于图纬隂阳五行律歴星官算法训故字书无所不通举进士为舒城尉坐事免官久之调富川簿晏殊留

  • 卷第二百七十六·胡三省

    后唐纪五〔起强圉大渊献(丁亥)七月,尽屠维赤奋若(己丑),凡二年有奇。〕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中之上天成二年〔(丁亥、九二七)〕1秋,七月,以归德节度使王晏球为北面副招讨使。〔乌震既死,以王晏球代之。按薛史,是年七月甲辰诏曰:「

  • 卷之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绥寇纪畧卷十二·吴伟业

    国子监祭酒吴伟业撰虞渊沉传曰天道不僭视人主之修德与否而降之祸福此自然之符也今以十七年已事观之成汤之责六事箕子之陈五行未显有失德或致厥罚况于三风十愆之必戒可得而知也齐庄中正以禋祀鬼神

  • 三一六 两广总督李侍尧等奏遵旨查办陈建金堡遗书板片折·佚名

    三一六 两广总督李侍尧等奏遵旨查办陈建金堡遗书板片折乾隆四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大学士仍管两广总督 昭信伯臣李侍尧、广东巡抚臣德保跪奏,为查明具奏事。窃臣等钦奉谕旨,勅查陈建所著《明通纪》一书及金堡书籍、墨刻

  • 46.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林汉达

    秦王政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他觉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配得上他的功绩,就决定采用了“皇帝”的称号。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就

  • 序论·王夫之

      谓之《正蒙》者,养蒙以圣功之正也。圣功久矣,大矣,而正之惟其始。蒙者,知之始也。孟子曰:“始条理者,智之事也。”其始不正,未有能成章而达者也。  或疑之曰:“古之大学,造之以《诗》《书》《礼》《乐》,

  • 卷九十三·湛若水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九十三    明 湛若水 撰 慎赏赐下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十二月髙昌之平也诸将皆即受赏行军总管阿史那社尔以无勑防独不受及别勑既下乃受之所取唯老弱故币而已上嘉其防慎

  • 春秋大全卷十一·胡广

    明 胡广等 撰闵公公名启方史记名开葢为汉景帝讳庄公子年九岁即位在位二年諡法在国逢难曰闵周 详见隐公元年郑 详见隐公元年齐 管仲为政宋 详见隐公元年晋 献公十六年是年晋作二军衞 鲁闵公二年狄灭卫宋桓公立

  • 先圣大训卷六·杨简

    宋 杨简 撰子路问第四十七子路问曰请释古之道而行由之意可乎子曰不可昔东夷之子慕诸夏之礼有女而寡为内私壻终身不嫁嫁则不嫁矣亦非清节之义也苍梧娆娶妻而美让与其兄让则让矣然非礼之让也不慎其初而悔其后何嗟及矣

  • 卷二百四十三·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百四十三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军礼十一田猎下汉书司马相如传尝従上至长杨猎是时天子方好击熊豕驰逐埜兽相如因上疏谏其辞曰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

  • 四十四、芭蕉拄杖·慧开

      芭蕉和尚示众云:“你有拄杖子,我与你拄杖子;你无拄杖子,我夺你拄杖子。”   无门曰:扶过断桥水,伴归无月村。若唤作拄杖,入地狱如箭!   颂曰:诸方深与浅,都在掌握中。撑天并拄地,随处振宗风。

  • 宗镜录卷第八十六·延寿

    夫确定一心。心外无法。圣教所印。理事圆通。只如法华方便品。明十界十如。相性因缘果报本末。初后不滥。行相非虚。今唯说一心。如何合教。答。一心者。即诸法实相也。亦诸法实性也。然诸法即实相。实相即诸法。从心

  • 第七章 毗阇耶之即位·佚名

    所有为利益世界之世间导师,达最上安静之刹那,卧于[大]般涅槃床。(一)多数之诸天集时,说者中之最胜,大牟尼[尊]向近侍于其处帝释天宣示:(二)&ldquo;西哈巴夫之儿毗阇耶伴七百人之家臣由罗罗国[来]至楞伽岛,(三)天王![彼]为树立我教于楞伽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