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46.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秦王政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他觉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配得上他的功绩,就决定采用了“皇帝”的称号。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就自称是始皇帝。他还规定:子孙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直传到千世万世。

全国统一了,该怎样来治理这样大的国家呢?

在一次朝会上,丞相王绾(wān)等对秦始皇说:“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封到那里去。”

秦始皇要大臣议论一下,许多大臣都赞成王绾的意见,只有李斯反对。他说:“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不少诸侯。到后来,像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没法禁止。可见分封的办法不好,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

李斯的意见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他决定废除分封的办法,改用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面再分县。

郡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国家的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一斤(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不看完不休息。可见他的权力是多么集中了。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来说,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

各地交通便利,商业也发达起来,但是原来列国的尺寸、升斗、斤两的标准全不一样。从那时候起,又规定了全国用统一的度、量、衡制。这样,各地的买卖交换也没有困难了。

秦始皇正在从事国内的改革,没想到北方的匈奴打了进来。匈奴本来是我国北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战国后期,匈奴贵族趁北方的燕国、赵国衰落,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黄河河套一带大片土地夺了过去。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就派大将蒙恬(tián)带领三十万大军去抵抗,把河套一带地区都收了回来,设置了四十四个县。

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又征用民伕,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造了不少城墙。这样从西面的临洮(今甘肃岷县)到东面的辽东(今辽宁辽阳西北),连成一条万里长城。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一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征。

后来,秦始皇又派出大军五十万人,平定南方,添设了三个郡;第二年,蒙恬打败了匈奴,又添了一个郡。这样,全国总共有四十个郡。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为开辟了国土,在咸阳宫里举行了一个庆祝宴会,许多大臣都赞颂秦始皇统一国家的功绩。博士淳于越却重新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代的规矩办事是行不通的。

这时候,李斯已经做了丞相。秦始皇要听听他的意见。

李斯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

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诗》、《书》、百家言论的书籍,一概交出来烧掉;谁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办死罪;谁要是拿古代的制度来批评现在,满门抄斩。

第二年,有两个方士(一种用求神仙、炼仙丹骗钱的人)叫做卢生、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得知这个情况,派人去抓他们,他们早已逃跑了。

秦始皇大为恼火,再一查,又发现咸阳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议论过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来审问。儒生经不起拷打,又东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来。秦始皇下令,把那些犯禁严重的四百六十多个儒生都埋了,其余犯禁的就流放到边境去。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焚书坑儒”事件。

秦始皇正在火头上,大臣们谁也不敢劝他。他的大儿子扶苏认为这样处置儒生太严厉,劝谏他不要这样做。这一来,触怒了秦始皇,命令扶苏离开咸阳,到北方去和蒙恬一起守边疆。

猜你喜欢
  卷十七·本纪第十七·脱脱
  卷十二 后赵録二·崔鸿
  卷第十八·徐鼒
  奴才小史·佚名
  班马异同卷十四·倪思
  卷之一百二十九·佚名
  卷之三十四·佚名
  今献备遗卷二十九·项笃寿
  九十七 内务府奏曹寅办铜尚欠节银应速完结并请再交接办摺·佚名
  ●原序·陈次升
  拓跋屈传·李延寿
  第六章离奇之动议并地位之释义·孙中山
  卷第十六·佚名
  132.范缜反对迷信·林汉达
  卷59·陈邦瞻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刘袤·唐圭璋

      袤字延仲,南北宋间人。卒于绍兴年间。   临江仙   补李后主词   樱桃结子春归尽,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卷金泥。   门巷寂寥人去后,望残烟草低迷。何时重听玉骢嘶。扑帘飞絮,依约梦回时

  • 卷三百六十·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六十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玉楮诗藁岳珂排湾遇风对防即彭泽旧县二首隐约山藏雾砰地起雷黒风吹海立白雨过江来齐乐正应尔沛儿安在哉雌雄谁与辨试上楚王台防上芦摇首门前栁折腰

  • 卷一百十五·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一百十五草木高松赋【奉竟陵       齐王敎作】谢 朓阅品物于幽记访丛育于秘经巡汜林之弥望识斯松之最灵挺于岩以羣茂临于水而宗生岂榆栁之比性指冥椿而等龄若夫修榦垂防乔柯飞颖望

  • ●有情痴·沈泰

    (古郧玄辉徐阳辉编西湖林宗沈泰评钱江无强张亦临、三陈云瑞阅) (〔末道妆持包袱上〕世间人忒无知识,醉昏昏终日摸壁。则为这囫囵的一窍难通,倘然也擘开来半文不值。贫道乃蓬莱仙客卫叔卿的便是。见今世上人痴迷的多,伶俐

  • 卷八十八·列传第十八·脱脱

        萧敌烈(拔剌) 耶律盆奴 萧 排押(恒德 匹敌) 耶律资忠 耶律瑶质 耶律弘古 高正 耶律的琭 大康乂   萧敌烈,字涅鲁衮,宰相挞烈四世孙。识度弘远,为乡里推重。始为牛群敞史。帝闻其贤,召入侍,迁国舅详稳。统

  • 卷一六一 梁紀十七·司马光

      著雍執徐(戊辰),一年。   高祖武皇帝太清二年(戊辰,公元五四八年)   春,正月,己亥,慕容紹宗以鐵騎五千夾擊侯景,景誑其衆曰:「汝輩家屬已為高澄所殺。」衆信之。紹宗遙呼曰:「汝輩家屬並完,若歸,官勳如舊。」被髮向北斗為誓

  • 第七十三回 拓跋珪创兴后魏 慕容垂讨灭丁零·蔡东藩

      却说姚苌既破大界营,诸将欲乘胜击登,苌摇首道:“登众尚盛,未可轻视,不如回军为是。”乃驱掠男女五万余口,仍归安定。登闻大界营失陷,妻子覆没,悲悔的了不得,经将佐从旁劝慰,乃退回胡空堡,收合余众,暂图休养,两秦始罢战半年。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佚名

    隆庆六年六月乙卯朔日食自卯正三刻至巳初三刻所不尽分余躔井宿度先是礼部奏寅刻百官赴思善门哭临毕赴本部救护青衣角带不用鼓乐毕仍素服腰绖办事又丧礼方殷阁臣候不时咨问免出行礼俱报可○ 皇太子缞服御文华殿百官率

  • 卷之三百五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之一百五·佚名

    光绪五年。己卯。十二月。庚子朔。上诣钟粹宫问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安。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戊辰皆如之。起居注○谕内阁。翁同和奏、伊与万青藜谊属姻亲。查办事件。应否回避。声明请

  • ◎敦谊会之西曲·李定夷

    前者孙总理夫人与华南圭夫人等,以吾国妇女向鲜家庭教育,特行发起办一女子敦谊会,俾得不时聚集讨论进行。该会成立之期,特假外交部新公所开一茶会,中西妇女到者数百人。午后三时开会,六时散会,会场秩序,异常整饬。除由帛黎福开

  • 卷十八·黄震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纪要卷十八宋 黄震 撰宋朝仁宗 初立章献明肃皇太后刘氏聴政十一年 意向尧舜三代贾昌朝以经开説 慨然思正百废修太平增四谏官【首用欧蔡】 开天章阁给仲淹笔札使书所欲【庆

  • 宋纪八 太祖文皇帝下之上元嘉二十八年(辛卯、451)·司马光

    宋纪八 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辛卯,公元451年)[1]春,正月,丙戌朔,魏主大会群臣于瓜步山上,班爵行赏有差。魏人缘江举火;太子左卫率尹弘言于上曰:“六夷如此,必走。”丁亥,魏掠居民,焚庐舍而去。[1]春季,正月,丙戌朔(初一),北魏

  • 韩玉麟·佚名

    韩玉麟先生小传韩先生名玉麟江苏吴县人少通英吉利文字逊清光绪三十年监运中国货品至美国圣路易城展览会遂入琼斯商科大学肄业尤注意于运输制度归国后遂创中华捷运公司于上海是为中国有运输事业之始其后推广之于沪甯沪

  • 墨子閒詁卷十二·孙诒让

    貴義第四十七

  • 卷六·陈深

    钦定四库全书读春秋编卷六      宋 陈深 撰文公【名兴僖公子母声姜諡法慈惠爱民曰文忠信接礼曰文】元年【乙未】春王正月公即位【谷梁传继正即位正也】二月癸亥日有食之【公羊有朔字】天王使叔服来会葬【僖云

  • 剑经·俞大猷

    明代抗倭名将、武术家俞大猷的武术专著,书名为《剑经》,实则主要论述棍法理论和技术。俞大猷字志辅,号虚江,福建晋江人,嘉靖时中武举,历任参将、总兵等职。在平定倭寇方面多立战功,与抗倭名将戚继光齐名。他素好武术,

  • 浙东纪略·徐芳烈

    一卷。明末清初人徐芳烈撰。《浙东纪略》记乙酉年(1645年)清兵破金陵,弘光出走,浙东抗清一年间情事。是时清尚未能统一江南,浙东一隅亦分南北,鲁王监国,沿江布防,浙东义师四起,绅缙破家守土,聚兵抗清,终为清军所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