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47.博浪沙的铁椎

秦始皇知道,他灭了六国,六国留下来的旧贵族随时都可能起来反对他。他下令把天下十二万户豪富人家一律搬到咸阳来住,这样好管住他们;他又把天下的兵器统统收集起来,除了给政府军队使用以外,都熔化了铸成十二个二十四万斤重的巨大铜人和一批大钟(一种乐器)。他以为兵器收完了,有人想造反也造不成了。

他还常常到各地去巡视,一来祭祀名山大川,要大臣们把颂扬他的话刻在山石上,好让后代的人都知道他的功绩;二来显示自己的威武,也叫六国贵族有个怕惧。

公元前218年的春天,他又带了大队人马出去巡视。有一天,到了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阳县),车队正在缓缓前进的时候,突然哗喇喇一声响,飞来个大铁椎,把秦始皇座车后面的副车打得粉碎。

全部车队一下子都停了下来,武士们到处搜查,刺客已经逃走了。

秦始皇可真发火了,立刻下了一道命令,在全国进行一次大搜查,一定要把那个行刺的人捉到。足足搜查了十天,没有查到,也只好算了。

这个行刺的人名叫张良。张良的祖父、父亲都做过韩国的相国。韩国被灭的时候,张良还年轻。他变卖了家产离开了老家,到外面去结交英雄好汉,一心想替韩国报仇。

后来,他交上一个朋友,是个大力士。那个大力士使用的大铁椎,足足有一百二十斤重(相当于现在的六十斤)。两个人商量好,准备在秦始皇出外巡游的时候刺杀他。

他们探听到,秦始皇要经过博浪沙,就预先在那里树林隐蔽的地方埋伏起来。一筹秦始皇的车队经过,大力士就把铁椎砸过去。哪儿知道这一椎砸得不准,只砸了一辆副车。

张良失败以后,隐姓埋名,一直逃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总算躲过了秦朝官吏的搜查。他在下邳住了下来,一面钻研兵法,一面等候报仇的机会。

张良是怎样开始学兵法的呢?有一个离奇的传说。

有一次,张良一个人出去散步,走到一座大桥上,看见一个老头儿,穿着一件粗布大褂,坐在桥头上。他一见张良过来,有意无意地把脚往后一缩,他的一只鞋子直掉到桥下去了。

老头儿转过头来,很不客气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捡上来。”

张良很生气,简直想动手揍他一顿。可是再一看,人家毕竟是个老头儿,就勉强忍住了气,走到桥下,捡起那只鞋子,上来递给他。

谁知道那老头儿竟连接也不接,只把脚一伸,说:“给我穿上。”

张良想,既然已经把鞋捡上来了,索性好人做到底,就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拿鞋子给他穿上。

那老头儿这才微微一笑,站起来走了。

这一下真把张良楞住了,心想这老头儿可有点怪。他盯着老头儿的背影望着,看老头儿往哪儿去。

老头儿走了里把地,又返了回来,对张良说:“小伙子不错呀,我很乐意教导教导你。过五天,天一亮,你到桥上再来见我吧。”

张良听他的口气,知道是个有来历的人,赶紧跪下答应。

第五天,张良一早起来,就赶到桥上去。谁知道一到那边,老头儿已经先到啦!他生气地对张良说:“你跟老人家约会,就该早一点来,怎么反叫我等你呢?”

张良只好认错。那老头儿说:“去吧,再过五天,早一点儿来。”说完就走了。

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见鸡叫,就跑到大桥那边。他还没走上桥,就见到那老头儿。

老头儿瞪了张良一眼说:“过五天再来吧。”

张良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到了第四天半夜,就赶到桥上,静静地等着天亮。

过了一会儿,只见那老头儿一步一步地迈过来了。他一见张良,露出慈祥的笑容说:“这才对了。”说罢,从袖里掏出一部书来文给张良,说:“回去好好地读,将来就大有作为了。”

张良再想问他,老头儿不再多讲,头也不回地就走了。

等到天亮,张良趁着晨光,拿出书来一看,原来是部相传是周朝初年太公望编的《太公兵法》。

打那时候起,他就刻苦钻研兵法,后来成了一个有名的军事家。

猜你喜欢
  ●卷二十五·徐梦莘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八十七·李心传
  卷之一百二·佚名
  提要·王懋竑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九·佚名
  卷之一千三百七十三·佚名
  卷之一千一百六十一·佚名
  卷之一百七十二·佚名
  ◎宋子文的理财术·恽逸群
  钦定绩通志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四·纪昀
  张仪列传第十·司马迁
  康王友孜传·欧阳修
  齐泰传·张廷玉
  卷四·吴师道
  卷五十二·雍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一折·纪君祥

    (屠岸贾上,云)某屠岸贾,只为公主怕他添了个小厮儿,久以后成人长大,他不是我的仇人?我已将公主囚在府中,这些时该分娩了。怎么差去的人去了许久,还不见来回报?(卒子上,报科,云)报的元帅得知:公主囚在府中,添了个小厮儿,唤做赵氏孤儿

  • 复古诗集卷二·杨维桢

    元 杨维桢 撰炮烙辞炮烙复炮烙是不还是不终杀谗人虎不杀羑中囚烽燧曲【见古乐府九巻上二句作下二句】美人方一笑烽火不须惊昨夜骊山下西戎已结兵放麑辞【见古乐府九巻】毌麑急麑子猎父眎如伤太子奔城父君王赦奋扬牧

  • 卷490 ·佚名

    张耒 感秋呈宏父兼呈周楚望三首 浮云无停阴,急雨来清秋。 飒飒水上风,吹我千里舟。 二年客淮楚,乞米充饥喉。 空堂堆诗书,冷落妻子羞。 操舟将何之,漫浪为西游。 岂不厌奔走,贫贱无良谋。

  • 御选明诗卷四·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四乐府歌行一刘基艾如张有菀者林众鸟萃之我欲张罗榛楛翳之既砺我斧又饬我徒孰是奥秽而不剪除爰升于虚以相乃麓有条我纲载秩我目有鸟有鸟五采其章??喈喈率彼高冈张之弗获忧心且伤寤寐怀思曷云能

  • 志第八 音乐上·魏徵

    夫音,本乎太始而生于人心,随物感动,播于形气。形气既着, 协于律吕,宫商克谐 ,名之为乐。乐者,乐也。圣人因百姓乐己之德,正之以六律,文之以五声,咏之以九歌,舞之以八佾。实升平之冠带,王化之源本。《记》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六·赵尔巽

      刘长佑 刘岳昭 岑毓英弟毓宝   刘长佑,字印渠,湖南新宁人。道光二十九年拔贡。与同县江忠源友。咸丰二年,忠源率乡勇赴广西助剿,长佑从。粤匪自桂林走湖南,忠源破之于蓑衣渡,长佑有赞画功,奖叙教谕。又从破浏阳徵义堂

  • 卷三十一·谷应泰

      ○平浙闽盗   英宗正统七年十二月,丽水盗陈善恭、庆元盗叶宗留合众盗福建宝峰场银冶,命浙江、福建有司捕治之。十二年春二月,叶宗留聚众盗掘少阳坑,数月,计所获微甚,   弃去。九月,率众之云山,遍掘诸坑场,无所得,还庆元

  • ●卷一百五·徐梦莘

      炎兴下帙五。   起建炎元年六月二日庚申,尽四日壬戌。   纲议国是奏劄曰:臣窃以和战守三者一理也。虽有高城深池弗能守也。则何以战虽有坚甲利兵弗能战也。则何以和以守则固以战则胜然後其和可保不务战守之计惟

  • 卷之五百二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通志卷第一百九下·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二十二下邓彪字智伯南阳新野人太傅禹之宗也父邯中兴初以功封鄳【莫庚反】侯仕至勃海太守彪少厉志修孝行父卒让国于异母弟荆凤显宗高其节下诏许焉后仕州郡辟公府五迁桂阳

  • 金佗稡编卷六·岳珂

    钦定四库全书金佗稡编卷六宋 岳珂 撰行实编年三绍兴四年甲寅岁年三十二兼荆南鄂岳州复郢州斩京超刘楫复随州斩王嵩战襄江复襄阳府战新野市起营田败刘合贝勒降杨德胜复邓州擒高仲赐银合茶药复唐州复信阳军屯鄂州除清

  • 卷二百二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二经籍考【十二】史【载记 史评 史钞 政书 职官】【臣】等谨按古者偏方割据僭号纪年各设史官以纪事迹後人论定因以霸伪目之马端临兼用阮孝绪七録隋经籍志之名辑为一类然其书实

  • 卷三十九·冯复京

    <经部,诗类,六家诗名物疏钦定四库全书六家诗名物疏卷三十九 明 冯复京 撰小雅节南山之什二雨无正篇旻天尔雅秋为旻天李巡曰秋万物成熟皆有文章故曰旻天旻文也郭璞曰旻犹愍也愍万物雕落○毛传云仁覆闵下则称旻天正

  • 成公·成公十六年·左丘明

    【经】十有六年春王正月,雨,木冰。夏四月辛未,滕子卒。郑公子喜帅师侵宋。六月丙寅朔,日有食之。晋侯使栾□来乞师。甲午晦,晋侯及楚子、郑伯战于鄢陵。楚子、郑师败绩。楚杀其大夫公子侧。秋,公会晋侯、齐侯、卫侯、宋华元

  • 文殊师利菩萨六字咒功能法经·佚名

    南无一切利益尊者文殊师利童子菩萨摩诃萨咒曰。闇婆计陀那(上)摩于此文殊师利菩萨六字咒功能法。我今说。若有人每日诵此咒七遍。决定罪业得除灭。若有人能每日诵此咒一百八遍。其人临命终时。现前见文殊师利菩萨。若

  • 被掳纪略·赵雨村

    刀口余生撰。据原收藏人赵韵琴称“我的爷爷赵雨村,自咸丰十一年起参加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太平军失败后回家隐蔽,著有《太平纪略》,因避清朝迫害,改为‘被掳’字样,记事立场亦加以变更。惟于当时太平军的制度、法令及英勇杀敌

  • 礼记要义·魏了翁

    三十一卷。宋魏了翁撰。《宋史·儒林传》载了翁《九经要义》,明代已不全。《四库提要》著录《周易》、《尚书》、《仪礼》、《春秋》、《左传》四种,而《礼记》缺残。后阮元从宋刻影抄,并撰《提要》一篇进呈,原书三十

  • 商主天子所问经·佚名

    全一卷。隋代阇那崛多译。又称商主天子问经、商主天子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乃记载佛陀住王舍城耆阇崛山时,文殊师利受佛之教,为答商主等诸天之请问法要,而说诸菩萨入一切智、达一切法彼岸、满足六度等诸种成就;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