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分律卷第十五(初分之十五)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九十单提法之五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舍卫城中有一比丘,作是念:“我今宁可常乞食、着粪扫衣。”彼即如所念便行。尔时舍卫城中诸居士,为命过父母及兄弟姊妹及夫,于四衢道头、或门下、或河边树下、或在石边、或在庙中,作饮食祭祀供养。时彼乞食比丘自取食之,诸居士见皆共嫌之:“沙门释子不知惭愧,犯不与取,外自称言:‘我修正法。’如是有何正法?我等为命过父母及兄弟姊妹,作饮食祭祀供养而取食之,如似我曹故为沙门释子饮食供养置如是处,而我等乃为命过父母及兄弟姊妹故设此饮食祭祀,而自取食之。”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乞食比丘言:“云何乞食比丘,舍卫城中诸居士为命过父母及兄弟姊妹设饭食祭祀供养,而自取食之?”尔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僧,以无数方便呵责彼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乞食比丘,自取舍卫城居士祭祀饮食而食之。”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彼乞食比丘已,告诸比丘:“此乞食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不受食、若药着口中,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诸比丘于中生疑,不敢自取杨枝净水,佛言:“比丘自取杨枝净水,不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不受食、若药着口中,除水及杨枝,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不与者,未受者是。受者有五种受:手与、手受;或手与、持物受;若持物授、手受;若持物授、持物受;若遥过物与,与者受者俱知中间无所触碍,得堕手中,是谓五种受。复有五种受食:若身与身受、若衣与衣受、若曲肘与曲肘受、若器与器受、若有因缘置地与,是为五种受食。

佉阇尼食者,从根食乃至细末磨食。

食者麨、饭、干饭、鱼及肉。

奢耶尼食者,酥、油、生酥、蜜、石蜜。

若比丘不与食,自取着口中,除水及杨枝,咽咽波逸提。非时过非时食者,波逸提。受七日药过七日食者,波逸提。尽形寿药,无因缘不受而食者,突吉罗。不受不受想,波逸提。不受疑,突吉罗。受作不受想,突吉罗。若受有疑,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取水及杨枝,若不受酥油脂灌鼻与唾俱出,余者不犯。若乞食比丘鸟衔食堕钵中,若风吹堕钵中,欲除去此食乃至一指爪可除去,余者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三十九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跋难陀释子有一商主为檀越,时跋难陀释子时到着衣持钵,诣彼商贾家作如是言:“我今欲得杂食!”商贾问言:“今有何患乃思此食?”报言:“无所患苦,但意欲得杂食耳。”商贾报言:“我曹贾客常买卖生活,犹尚不能得杂食,况乃出家人。”时乞食比丘闻此语,嫌责跋难陀释子:“云何自为身乞求如是美食?”时乞食比丘食讫,还至僧伽蓝中,以此因缘向诸比丘说。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跋难陀释子:“云何自为身乞如是美食?”尔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无数方便呵责跋难陀释子:“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跋难陀释子!自为身乞求如是美食?”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跋难陀释子已,告诸比丘:“跋难陀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有如是美食乳酪鱼及肉,若比丘如是美食自为身索食者,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诸病比丘,闻此语已皆畏慎不敢乞,不敢为病比丘乞,得食已不敢食。佛言:“自今已去听病比丘乞,彼人亦听为病比丘乞,乞得已听食之。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得好美饮食乳酪鱼及肉,若比丘如此美饮食,无病自为身索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美食者,乳酪、鱼及肉。

病者,乃至一坐间不堪食竟。

若比丘无病,自为身乞如此美食,食咽咽波逸提。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病人自乞、为病人乞,乞得而食;或己为彼、彼为己;若不乞而得,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四十竟)

尔时佛将千二百五十弟子,从拘萨罗国游行来至舍卫国,尔时诸檀越供养佛及众僧大得饼食。时世尊告阿难:“汝与众僧分此饼。”阿难即受教,以饼分与众僧,分已故有余在。世尊复告阿难:“以此余饼与乞人。”阿难即受教,人与一饼。时彼乞儿众中有一裸形外道家女,颜貌端正,时阿难赋饼,饼粘相着,谓是一饼与此女人。此女人即问傍人言:“汝得几饼?”时彼报言:“我得一饼。”彼即复还问:“汝得几饼?”报言:“我得二饼。”时彼妇女即语此女言:“彼与汝私通,何得不与汝二饼也?”时阿难闻此语即怀愁忧,诸比丘闻亦复不乐。时彼会中有一梵志,在此食已便向拘萨罗国,道逢一笃信瞻相婆罗门,即问言:“汝从何来?”报言:“我从舍卫国来。”复问:“云何舍卫国中乞求饮食可得不?复可得持行不?”报言:“所索可得。”复问言:“从谁间得耶?”报言:“秃头居士边得。”复问:“何者是秃头居士?”报言:“沙门瞿昙是。”婆罗门问言:“汝是何人?食他食已发此恶言也。”彼婆罗门至僧伽蓝中,如所闻事语诸比丘。时诸比丘以此二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言:“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与裸形外道,若男、若女食者,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诸余外道等皆有怨言:“一二外道有过,我曹复有何过而不得食耶?”诸比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若诸比丘欲与食者,当置地与,若使人与。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外道男、外道女自手与食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外道者,裸形异学人。

波私波罗阇者,在此众外出家者是。

佉阇尼食者,根食乃至果食油食乃至磨细末食。

食者,饭、麨、干饭、鱼及肉。

若比丘,裸形外道若男、若女,自手与食者,波逸提。若与而受者,波逸提。与而不受者,突吉罗。方便欲与而不与还变悔者,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舍着地与;若使人与;若与父母、与塔作人、别房作人,计作食价与;若为力势强夺去,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四十一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舍卫城中有一豪族长者,与跋难陀释子知旧亲友,彼作如是念言:“若跋难陀释子来入此城者,当为跋难陀故饭食众僧。”于异时跋难陀释子来入城中,长者闻来至,即遣人诣僧伽蓝中,语诸比丘:“明日请食。”即于其夜办具种种甘馔饮食,明日清旦往白时到。时诸比丘到时着衣持钵,诣长者家就座而坐,诸比丘语长者言:“众僧已集,饮食办者可时施设。”长者报言:“诸尊小留待,须跋难陀释子至。”诸比丘报言:“众僧已集,若饮食已办者便可施设。何须留待?日时晚过,恐诸比丘不得具足满食。”时长者白诸比丘:“我先有誓愿,若跋难陀释子来入此城者,我当为跋难陀释子饭食众僧,愿诸尊小留待跋难陀。”尔时跋难陀小食时乃更诣余家,日时垂欲过方来。时诸比丘见时欲过,虽得饮食竟不满足。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跋难陀释子:“云何跋难陀释子,小食时更诣余家,时垂欲过方来,使诸比丘饮食不得满足耶?”尔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已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以无数方便呵责跋难陀释子:“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跋难陀释子!小食时到余,家时欲过方来,使诸比丘不得满足食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跋难陀释子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先受请,小食时至余家者,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尔时罗阅城中有一大臣,与跋难陀释子知旧亲友。时彼大臣于异时大得甘果,即敕一人言:“跋难陀释子是我知旧亲友,汝可持此果往至僧伽蓝中示之,语言:‘我与汝知旧,可持此果众僧中分布。’”时彼使人即持果诣僧伽蓝中,白诸比丘:“大德!此是僧新果。”诸比丘语言:“若与众僧者便可赋之。”其人报言:“罗阅城中大臣敕我言:‘汝持此果诣僧伽蓝中,示跋难陀释子,令赋与僧。’今须跋难陀释子至,当赋与僧。”时跋难陀后食已方诣余家,时过乃还,使众僧不得食新果。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跋难陀言:“云何后食已方诣余家,时过乃还,使诸比丘不得食新果也。”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已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跋难陀释子:“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跋难陀释子!后食已更诣余家,时过方还,使诸比丘不得食新果。”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先受请,前食后食诣余家者,波逸提。”如是世尊与诸比丘结戒。

尔时罗阅城中众僧大有请处,诸比丘皆畏慎,不敢入城受请。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相嘱授入城。”比丘不知当嘱授谁。佛言:“当嘱授比丘,若独处一房中当嘱授比近住者。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先受请已,前食后食诣余家不嘱授者,波逸提。”如是世尊与诸比丘结戒。

时病比丘,先语檀越家作羹、作粥、作饭,彼畏慎不敢入城,恐犯食后至余家。白佛,佛言:“听病比丘不嘱授得入。自今已去应如是说戒:若比丘先受请,前食后食至余家,不嘱授余比丘,除时因缘,波逸提。是中时者,病时。”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诸比丘作衣时到,或须大釜、或须小釜、或须瓶、或须杓、或须?、或须斧、或须盂、或须盆、或须小碗、或须铫、或须绳、或须衣悬、或须伊尼延陀、或须毛?。诸比丘皆畏慎不敢入城,恐犯不嘱授入村。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作衣时不嘱授入村。自今已去当如是结戒:若比丘先受他请已,前食后食诣余家,不嘱授余比丘,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病时、作衣时。”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诸比丘施衣时到,或有已得施衣处、或有方当求索,彼畏慎不敢入城,恐犯不嘱授入城。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布施衣时不嘱授入城。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先受请已,前食后食诣余家,不嘱授余比丘,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病时、作衣时、施衣时,是谓余时。”

比丘义如上。

前食者,明相出至食时是。

后食者,从食时至日中是。

家者,有男子、女人所居也。

余比丘者,同一界共住也。

病者如上。

作衣时者,自恣竟,无迦絺那衣一月,有迦絺那衣五月,乃至衣上作一马齿缝是也。

施衣时者,自恣竟,无迦絺那衣一月,有迦絺那衣五月,除此已余时劝化作食并施衣者是也。

若比丘嘱授欲诣村,而中道还,失前嘱授;后若欲去者当更嘱授。若比丘嘱授欲诣村,不至所嘱授处,乃更诣余家,失前嘱授;若欲往,应更嘱授而去。若嘱授至白衣家,乃更至库藏处及聚落边房,若至比丘尼僧伽蓝中,若即白衣家还出,失前嘱授;应更嘱授而往。

若比丘先受请已,前食后食诣余家,不嘱授比丘入村间,除余时,波逸提。若一脚在门内、一脚在门外,方便庄严欲去而不去者,一切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病时、作衣时、施衣时,嘱授比丘。若无比丘不嘱授,至余库藏聚落边房,若至比丘尼僧伽蓝,至所嘱白衣家,若众多家敷坐具请比丘,若为力势所持,或命难、梵行难,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四十二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迦留陀夷,本处俗时有同友白衣妇,颜貌端正名曰斋,迦留陀夷亦复颜色端正。时迦留陀夷系意在彼斋忧婆私所,斋忧婆私亦系意在迦留陀夷所。时迦留陀夷到时着衣持钵,往至斋忧婆私家就座而坐,时斋忧婆私洗浴庄严其身,夫主心极爱敬未曾相离。夫主问迦留陀夷言:“欲须何等耶?”报言:“我须食。”其夫即语妇言:“出食与之。”妇即如言与食。迦留陀夷食已坐住不去,其夫语迦留陀夷言:“汝向者言须食,已与汝食竟,何以不去耶?”时斋忧婆私现相令其不去。时彼夫主瞋责迦留陀夷言:“比丘妨我,向言须食,食已何故不去,更欲作何等?我今舍汝出去,随汝在后欲何所作。”时彼夫主瞋恚作是语已便出去。时有乞食比丘来至其家,时乞食比丘复嫌责迦留陀夷言:“汝云何在食家中安坐?”尔时乞食比丘还出舍卫城到僧伽蓝中,以此因缘向诸比丘说。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迦留陀夷言:“汝云何在食家中安坐?”尔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知而故问迦留陀夷言:“汝实在食家中安坐耶?”对曰:“实尔。”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迦留陀夷:“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在食家中有宝安坐?”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迦留陀夷已,告诸比丘:“此愚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在食家中有宝强安坐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食者,男以女为食、女以男为食,是名为食。

家者,如上说。

宝者,车?、马瑙、真珠、虎珀、金银。

若比丘在食家中有宝舒手得及户应坐;若比丘在食家中有宝强安坐者,波逸提。盲而不聋者,突吉罗。聋而不盲者,亦突吉罗。立而不坐者,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入食家中有宝舒手及户处坐,若有二比丘为伴,若有识别人,或有客人在一处不盲不聋、不聋不盲,或从前经过不住,或卒病发倒地,或为力势者所持,或被系闭,或命难、或梵行难,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四十三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迦留陀夷,本处俗时有白衣同友妇名曰斋,颜貌端正,迦留陀夷亦颜貌端正。时迦留陀夷系意在斋忧婆私,斋忧婆私亦系意在迦留陀夷所。尔时尊者迦留陀夷,到时着衣持钵,往至斋忧婆私家,自念言:“世尊作如是语:‘食家中有宝不应安坐,应在舒手及户处坐。’”即便在户扇后坐。时迦留陀夷与斋忧婆私共语,时有乞食比丘来至彼家,闻迦留陀夷语声嫌责言:“云何在食家中有宝屏处坐,令我等不知为何所作?”时乞食比丘出还舍卫城至僧伽蓝中,以此因缘具白诸比丘。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迦留陀夷言:“云何在食家中有宝屏处坐?”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知而故问迦留陀夷:“汝审在食家中有宝在屏处坐语耶?”答言:“实尔。世尊!”世尊尔时以无数方便呵责迦留陀夷:“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在食家中有宝在屏处坐耶?”呵责迦留陀夷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诸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食家中有宝在屏处坐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说。

食者,女是男食、男是女食。

宝者,车?、马瑙、真珠、虎珀、金银。

屏处者,若树、墙壁、篱栅、若衣障及余物障。

彼比丘入食家中有宝屏处坐,使舒手得及户,令乞食比丘见。若比丘食家中有宝在屏处坐者,波逸提。盲而不聋,突吉罗。聋而不盲,突吉罗。立而不坐,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在食家中有宝坐,舒手得及户,使乞食比丘见;若有二比丘为伴;若有识别人在边;或有客人在一处不盲不聋;或从前过不住,或卒病倒地,或力势者所持,或被系闭,或命难、或梵行难,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四十四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迦留陀夷,本处俗时有白衣亲友妇名曰斋,颜貌端正,迦留陀夷亦颜貌端正。时迦留陀夷系意在斋优婆私所,斋优婆私亦系意在迦留陀夷所。尔时尊者迦留陀夷到时着衣持钵,往至斋优婆私家,在露地共一处坐语。有一乞食比丘来至其家,见迦留陀夷与斋忧婆私共露地一处坐语,即嫌责尊者迦留陀夷言:“云何与斋忧婆私露地共一处坐语耶?”时乞食比丘舍卫城中食已,还僧伽蓝中,以此因缘语诸比丘。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迦留陀夷言:“云何在斋忧婆私家露地共一处坐语?”尔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知而故问迦留陀夷:“汝实与斋忧婆私露地共一处坐语耶?”答言:“实尔。世尊!”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迦留陀夷:“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迦留陀夷,在斋忧婆私家露地共一处坐语耶?”呵责迦留陀夷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独与女人露地坐,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女人者,人女有智、命根不断。

独者,一女人、一比丘。

屏处者,见屏处、闻屏处。见屏处者,若尘雾黑闇不见面。闻屏处者,常语不闻声。

彼比丘独与女人露地共一处坐,波逸提。若盲而不聋,突吉罗。若聋而不盲,突吉罗。若立不坐,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有二比丘为伴;若有识别人在边;或有客人在一处不盲不聋;或从前过不住;或卒病倒地;或为力势所持;或被系闭;或命难、或梵行难,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四十五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跋难陀释子与余比丘共斗欲求忏悔,跋难陀结恨在心。后于异时跋难陀释子语彼比丘言:“汝随我行到村中,当与汝食。”比丘报言:“尔。”时跋难陀到时着衣持钵,与彼比丘俱入舍卫城中,将至无食处,周回遍行。余有少时在,跋难陀念言:“若此比丘出舍卫城至祇桓中,日时已过。”跋难陀语彼比丘言:“未曾有汝是大恶人。”比丘问言:“我作何等过?”跋难陀报言:“今由汝故并使我不得食。长老速去!我共汝若坐、若语不乐,我独坐独语乐。”跋难陀语彼比丘已,便入舍卫城中有食处而食。时彼比丘出舍卫城到祇洹精舍,日时已过,不得食乏极。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跋难陀释子:“云何语余比丘言:‘将汝至聚落,与汝食。’竟不与比丘食,便语言:‘汝速去!我共汝若坐、若语不乐,我独坐独语乐。’遣彼比丘还祇洹中,日时过,竟不得食乏极。”尔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跋难陀释子:“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将余比丘言:‘与汝食。’竟不与食,便语言:‘汝速去!我共汝若坐、若语不乐,我独坐独语乐。’使彼比丘入祇洹中,日时过,不得食乏极耶?”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跋难陀释子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语余比丘如是语:‘大德!共至聚落,当与汝食。’彼比丘竟不教与是比丘食,语言:‘汝去!我与汝一处若坐、若语不乐,我独坐独语乐。’以此因缘非余方便遣他去,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村者,四种村,如上。

食者,时食。

彼比丘语此比丘言:“至聚落间与汝食。”彼竟不与比丘食,便语言:“汝去!我与汝若坐、若语不乐,我独坐独语乐。”彼方便遣去,舍见处闻处,波逸提。舍见处至闻处,突吉罗。舍闻处至见处,突吉罗。方便遣去,自舍见处闻处,波逸提。舍见处至闻处、舍闻处至见处,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与食遣去;若病、若无威仪,人见不喜者,语言:“汝去!我当送食至僧伽蓝中。”彼若破戒、破见、破威仪;若众中所举;若被摈、若应摈;若见命难、净行难方便遣去;不以嫌恨故遣去,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四十六竟)

尔时佛在释翅搜迦维罗卫尼拘律园中。尔时摩呵男释种请众僧供给药,彼恭敬上座施与好者,求者亦与、不求者亦与。时六群比丘自相谓言:“此摩诃男释种子!请众僧供给药,彼恭敬上座施与好者,于我等无恭敬心,恶者施与我等,求索犹不见与况不求而得?”自相谓言:“我等当往诣其家,求索难得所无有药。”于是即往诣其家语言:“我等须如是如是药。”摩诃男报言:“若我家中有者当相与,若无者当为诣市求买供给。”六群比丘报言:“汝家可无如是如是药耶?”摩诃男报言:“我家有者当相与,无者当为诣市求索相与。”时六群比丘复语言:“汝请众僧供给药,恭敬上座与好者,求者与之,不求者亦与之。与下座恶者,又不殷勤恭敬,求索而不见与,况不求而得。汝家中所无有,而请众僧与药,汝有爱又复妄语。”摩诃男报言:“我先有要誓,请众僧家中所有者随供给之,若无者当诣市求索与。汝今云何言:‘我有爱是妄语人,无有至诚耶?’长老去!我自今已去,不复能供给众僧药也!”尔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摩诃男释子!信乐恭敬、供给好药、布施常供给众僧药。云何汝等骂詈言:‘他有爱妄语。’使断众僧药耶?”尔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摩诃男释子有信心,好乐布施常供给众僧药,而汝等骂詈言:‘有爱妄语。’使断众僧药耶?”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言:“此六群比丘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应受四月请、因缘请与药,若过受者,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诸病比丘,有畏慎心不敢过受药。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诸病比丘过受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无病,受四月请与药,过受者,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诸居士常请诸比丘与药,诸比丘有畏慎心,不敢受常请供给药。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受常请供给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无病,受四月请与药,若过受,除常请者,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摩诃男释子复作是念:“我宁可以一人二人故断众僧药耶?今故应当更请众僧供给药。”作是念已即便至僧伽蓝中。请诸比丘言:“愿诸大德僧受我请供给药。”诸比丘各各有畏慎心,不敢受更请与药。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受更请给药。”诸比丘便计前日数,白佛,佛言:“不应计前日数,应从断药还与已来日从此为数。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无病受四月请与药,若过受,除常请、更请,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时诸居士请诸比丘与分药,诸比丘畏慎不敢受。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受分药。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无病受四月请与药,若过受,除常请、更请、分请与分药,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尔时诸居士请比丘与尽形寿药,诸比丘畏慎不敢受尽形寿药。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受尽形寿药。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若比丘受四月请与药,无病比丘应受请。若过受,除常请、更请、分请、尽形寿请,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四月者,夏四月也。

因缘者,药请也。

病者,医所教服药者也。

常请者,其人作如是言:“我常与药。”

更请者,断已后复更与请。

与分药者,持药至僧伽蓝中分与。

尽形寿请者,其人言:“我当尽形寿与药。”

请者有四种:或有请夜有限齐、药无限齐,或有请药有限齐、夜无限齐,或有请药有限齐夜亦有限齐,或有请夜无限齐药无限齐。云何请夜有限齐、药无限齐?彼作夜分齐不作药分齐:“我与尔许夜药。”是谓请夜有分齐、药无分齐。云何请药有分齐、夜无分齐?彼作药分齐、不作夜分齐,作如是言:“我与如是药。”是为请药有分齐、夜无分齐。云何请夜有分齐药亦有分齐?彼作夜分齐、药分齐,作如是言:“尔许夜与如是药。”是谓请夜有分齐、药有分齐。云何请夜无分齐药无分齐?彼不作夜分齐、药分齐,作如是言:“我请汝与药。”是谓请夜及药俱无分齐。是中请夜有分齐药无分齐、夜有分齐药有分齐,应夏四月受请。是中药有分齐夜无分齐、夜无分齐药无分齐,应随施时受。彼比丘无病,应受夏四月与药,若过受,除常请、更请、分请、尽形寿请,咽咽波逸提。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受四月请与药,病者过受请,常请、更请、分请、尽形寿请,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四十七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王波斯匿土境民人反叛,时王自领六军征罚,时六群比丘往至军中观看军阵。时王波斯匿语言:“诸尊!在此军中欲何所为?”六群报言:“我无所作,来看军阵耳!”时波斯匿王闻已心甚不悦,王复问言:“今者欲何所至耶?”六群报言:“我等欲诣舍卫国见佛。”时王语言:“若至舍卫国者,持我名礼拜问讯世尊言:‘起居轻利,游步康强,教化有劳耶?今持此一裹石蜜奉上世尊。以此因缘具白世尊。’”尔时六群比丘,即往舍卫国诣祇桓精舍,礼世尊足已在一面坐,即称波斯匿王名,言:“礼拜问讯世尊,起居轻利,游步康强,教化有劳耶?以此一裹石蜜奉上世尊。”即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呵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痴人!乃观王者军阵势力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往观军阵,波逸提。”如是世尊与比丘结戒。

尔时波斯匿王土境人民反叛,有大臣兄弟二人:兄名利师达,弟名富罗那。王使此二人领军征罚,此二人渴仰欲见比丘,即遣使往请比丘:“大德来!我欲相见。”诸比丘皆有畏慎心言:“世尊制戒,若比丘往观军阵者,波逸提。”时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告言:“若须,有所白,若有请唤者听往。自今已去当如是说戒:若比丘往观军阵,除余时因缘,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阵者,若戏若斗。

军者,或一军、二军、三军、四军。一军者,一象军、一马军、一车军、一步军也。若纯有马军、纯象军、步军、车军也。二军者,二象、二马、二车、二步,或有象马、或象车,或象步、或马车,或马步、或车步也。三军者,三象、三马、三车、三步也,或象马车、或象马步、或马车步也。四军者,四象、四马、四车、四步也,或象马车步也。

彼比丘往观军阵,从道至道、从道至非道、从非道至道、从下至高、从高至下,去而见者,波逸提。不见者,突吉罗。若方便庄严欲观而不去者,一切突吉罗。若比丘先在道行、军阵后至,比丘应下道避,若不避者,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若比丘有事往;若被请去;或力势者将去;若先前行,军后至,下道避;若水陆道断;贼难、恶兽难、水大涨;若为势力所系缚去;或命难、梵行难,不下道,无犯。

无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四十八竟)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六群比丘时有因缘至军中宿,时诸居士见自相谓言:“我等为恩爱故在此宿耳!而此沙门复在此何为耶?”尔时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六群比丘言:“世尊制戒有时因缘乃得至军中,汝等云何乃于军中止宿耶?”尔时诸比丘往至世尊所,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六群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六群比丘!有时因缘得至军中,汝等何事乃在军中宿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六群比丘已,告诸比丘:“此痴人!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有因缘,听至军中二宿、三宿,过者,波逸提。”

比丘义如上。

若比丘有因缘欲至军中,得二宿住,至第三宿明相未出时,应离见闻处。彼比丘军中二宿已,至第三宿明相未出,不离见闻处,明相出,波逸提。若离见处至闻处,突吉罗。离闻处至见处,突吉罗。

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谓为犯。

不犯者,得二宿已,至第三宿明相未出,离见闻处;若水陆道断;若恶兽难、盗贼难、水大涨、为势力者所执留;或被系闭;或梵行难、命难,得至二宿,军中住至三宿,明相未出,不离见闻处,不犯。

不犯者,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四十九竟)

四分律卷第十五

猜你喜欢
  分灯录后序·朱时恩
  卷第二十一·白岩净符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二十九·佚名
  卷第十八·佚名
  卷第五·应庵昙华
  弘明集卷第七·僧祐
  ●参天台五台山记卷第四·成寻
  卷第三十八·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四十卷·佚名
  凡例·箬庵通问
  重雕补注禅苑清规第三卷·宗赜慈觉
  无量寿经义疏上卷·慧远
  散种章第一·佚名
  灵隐寺募化重建罗汉堂启·太虚
  卷第二十七·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百八·王奕清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一百八司经局洗马掌局事兼翰林院修撰加二级【臣】王奕清奉旨校刊词人姓氏金章宗讳璟显宗子大定末年以太孙继大统在位二十年典章文物粲然一新天姿超悟兼工诗词归潜志载其擘橙为软金杯及聚扇

  • 列传九·薛居正

    常思,字克恭,太原人也。父仁岳,河东牙将,累赠太子太师。唐庄宗之为晋王也,广募胜兵,时思以趫悍应募,累从戎役,后为长直都校,历捧圣军使。晋初,迁六军都虞候。汉高祖出镇并门,奏以思从行,寻表为河东牢城都指挥使,以勤干见称。汉国初

  • 卷四百九十四·列传第二百五十三·蛮夷二·脱脱

        ◎蛮夷二   ○西南溪峒诸蛮下 梅山峒 诚徽州 南丹州   绍兴三年,臣僚言:"武冈军溪峒旧尝集人户为义保,盖其风土、习俗、服食、器械悉同徭人。故可为疆场捍蔽,虽曰籍之于官,然亦未尝远戍。靖康间,调之以

  • ●崇禎長編卷之十三·汪楫

      崇禎元年九月   ○崇禎元年九月   (原文缺)待入境報滿之期即時參奏無駢詞而失寔無參重而處輕無置豺虎而問狐狸俾貪人遺敗類之種如或仍踵弊風空文塞責朕得於省覽立便摘查該科看詳章奏即行紏發以溺職治罪  

  • 大事记续编卷五十四·王祎

    唐则天顺圣皇后武氏圣厯元年正月甲子朔庐陵王出居于房州改元【以通鉴脩】解题曰宋庠纪年通谱将复召庐陵王故改元三月己巳召庐陵王于房州戊子庐陵王至自房州【以新纪脩】解题曰按新旧史列传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以问宰相

  • 卷之一百四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味腴室读书日记 光绪十三年丁亥·恽毓鼎

    闰四月初十日晴。今年虽将《资治通鉴》看毕,其馀则东翻西猎,坐废光阴,忽忽悠悠,一无心得。爱博而情不专,正是余之恶习,今将痛戒此弊,定一简约易守之程,每日读《明史》一二卷,写大字六十个,读韩文五六篇,先高声朗诵以取其气机音节

  • 静帝纪·令狐德棻

    静皇帝名衍,后改为阐,是宣帝的长子。母亲是朱皇后。建德二年(573)六月,出生在东宫。大象元年(579)正月十一日,封为鲁王。十六日,立为皇太子。二月十九日,宣帝在邺宫将帝位传给他,住正阳宫。大象二年(580)夏五月十一日,宣帝病

  •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吕思勉

    从上古以至春秋战国,社会组织的变迁,尤其巨大。孔子所说的大同时代,大约是极其平等,毫无阶级的。至各部落相遇,而有战争,于是生出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阶级。其最显著的,就是国人和野人的区别。古代有许多权利,如询国危、询国迁

  • 周书·旅獒·佚名

    西旅献獒,太保作《旅獒》。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蛮。西旅厎贡厥獒,太保乃作《旅獒》,用训于王。曰:「呜呼!明王慎德,西夷咸宾。无有远迩,毕献方物,惟服食器用。王乃昭德之致于异姓之邦,无替厥服;分宝玉于伯叔之国,时庸展亲。人不

  • 儒效篇第八·荀况

    大儒之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称贪焉。杀管叔,虚殷国,而天下不称戾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教诲开导成王

  • 春秋经解六韵·孙觉

    御制题孙觉春秋经解六韵注疏春秋充栋伙髙邮作解费研磨学从安定居名第书出临川罢制科【周麟之跋云初王荆公欲释春秋以行于天下而莘老之传已出一见而有惎心自知不复能出其右遂诋圣经而废之曰此断烂朝报也不列于学宫不用

  • 卷六·苏辙

    钦定四库全书 诗集传卷六       宋 苏辙 撰 唐         国风 唐者帝尧之旧都成王以封母弟叔虞谓之唐侯南有晋水至子燮改为晋侯其地在禹贡太行恒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晋侯燮之曾孙成侯始徙居曲沃其孙

  • 卷一·王安石

    钦定四库全书周官新义卷一    宋 王安石 撰天官一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昼参诸日景夜考诸极星以正朝夕于是求地中焉以建王国此之谓辨方既辨方矣立宗庙于左立社稷于右立朝于前立市于后此之谓

  • 觉社丛书出版之宣言·太虚

    人间何世?非亚、美、欧洲诸强国,皆已卷入战祸,各出其全力以苦相抵抗之世乎?民国何日?非南北争斗,北与北争,南与南斗,愈争愈狭,愈斗愈烈,惟一派团体为旗帜,惟个人权利为标准之日乎?铁弹纷射,火焰横飞,赤血成海,白骨参天;加之以水旱之灾

  • 杂毒海卷三·性音

      京都柏林嗣祖沙门 性音 重编投机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灵云勤)。夜宿花城与酒楼。一闻歌管惹离愁。利刀掣断红丝线。你若无心我便休(楼子)。万象之中独露身。唯人自

  • 隱元禪師語錄卷第六·隐元

    嗣法門人性圭編福州府福清縣黃檗山萬福禪寺語錄佛誕上堂,師云:聖跡未萌,那畔這邊渾一體;娘胎已出,人間天上獨稱尊。百福莊嚴清淨身,四緣和合黃金相,開萬字於胸前,躡千輪於足下,杲日輝煌,慶雲繚繞,天垂寶蓋,地湧金蓮,九龍吐水浴金軀

  • 文忠集·周必大

    诗文别集。一作《周益公集》、《平园集》、《周益公大全集》、《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周益国文忠公集》。二百零四卷,另一本二百零六卷。宋周必大撰。必大晚年,在家乡吉州,尝刻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以详确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