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一

弘赞法华传

唐 惠详撰

弘赞法华传卷第一

  蓝谷沙门惠详撰  ·图像第一 第一卷

·翻译第二 第二卷

·讲解第三 第三卷

·修观第四 第四卷

·遗身第五 第五卷

·诵持第六(第六卷第七卷第八卷)

·转读第七 第九卷

·书写第八 第十卷

图像第一

·西域祇洹寺宝珠宝塔内说此经像

·西域拟前说法金像

·西域鹫峰山说此经像

·宋释惠豪造灵鹫山图

·后魏太祖造耆阇崛山图

·晋殷夫人造法华台

·宋谢婕妤造法华寺

·后魏太常卿郑琼造法华堂

·晋释惠力造多宝塔

·宋刘佛爱造多宝寺多宝塔

·齐舍人徐俨造石多宝塔

·唐悟真寺释法诚造多宝塔法华塔(并)法华

·台唐国子祭酒萧璟造多宝塔

·宋路昭太后造普贤像

·宋释道冏作普贤斋  ·宋释僧苞作普贤斋

案祇洹图云。前佛殿东楼上层。有白银像。像内有七宝楼观。楼观内有宝池宝花。花上有白玉像。池中莲花内。有白银塔。于塔心中。有真珠塔。塔内有释迦多宝二像。说法花经第七会者。又云。妙法华经。事同花严。波若多会说之。今之所翻。当第三会。又云。复殿四台五重。上层有吠摩尼珠。此珠。过去诸佛。曾于中说法花。三变净土。随经所有。于中具现。

案西域书传。中天竺摩揭陀国恒河南有故城。周七十余里。荒芜岁久。基趾尚存。昔人寿无量岁时。号拘苏摩补修罗城。唐言香花宫城。逮人寿数千岁时。更名波吒厘子城。是巴连弗邑也。去此城西南四百余里。渡尼连禅河。至伽耶城。城西南二十余里。至菩提树。金刚座等。菩提树东。渡大河入大林野。行百余里。至鸡足山。鸡足山东北百余里。至大山。入山东行六十余里。至上茅宫城。此城即摩揭陀国之正中也。故先君王之所都。多出香茅。故以名之。崇山四。以为外郭。西通狭径。北辟山门。周一百五十余里。树木春荣。皆作金色。初频婆娑罗王。都此。城中编户之民。频遭火害。众庶嗟怨。不安其居。因令国中。若有不谨。迁之寒林。寒林者。弃尸之所。俗谓不祥之地。须臾王宫先自失火。王谓臣曰。成其迁矣。遂令太子监国。躬出茅城西北四五里。因而舍之。时吠舍厘王。闻频婆娑罗王野处寒林。整集戎旅。欲袭整不虞。边候以闻。乃建城邑。以王先舍于此故。称王舍城。官属士庶。咸家焉。或云。是阿阇世王所立。至无忧王。迁都波吒厘城。以王舍城。施婆罗门。今此城中。无复凡庶。唯婆罗门减千家耳。

茅城东北十四五里。至耆阇崛山。唐言鹫头。亦云鹫峰。接北之阳。孤标特起。既栖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广说妙法。即说此经之处也。故经云。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佛在世时。频婆娑罗王。为闻法故。兴发人徒。自山麓至峰岑。跨谷凌岩。编石为阶广十余步。长五六里。中路有二小塔。一名下乘。即王此徒行以进。一名退凡。即简凡人。不令同往。其山顶。东西长南北狭。临崖西垂。现有砖舍。高广奇制。东辟其户。如来在昔居中说法。今作说法之像。量等佛身。唐沙门玄奘。俗姓陈。洛阳人也。早岁出家。夙资慧解。遍师名匠。洞晓真诠。以为攀条者见微。挹流者识浅。乃殉躯命于绝域。驰丹素于幽极。以贞观之初。发迹西迈。周旋往返一十七年。所获经论。具如别记。于彼中天竺国。请得拟摩揭陀国鹫峰山说法花经金像一躯。通光座高三尺。色相超挺。妙绝人功。顶戴瞻仰。实万恒倍。至止之后。摸写无穷矣。

宋景平元年。瓦官寺沙门帛惠高。造灵鹫寺。有沙门释惠豪。智见通敏。巧思绝伦。于中制灵鹫山图。奇变无方。郁似睹真。其山林禽兽之形。天龙八部之状。历代未有。自兹始出。龛成之后。倾国来观。后世造龛。皆以豪为式。其龛东西深三十八丈。南北四十四丈四尺。

后魏太祖道正皇帝拓跋圭。天兴元年。造耆阇崛山图一所。加以绩饰。莫不严具焉。

晋义熙七年。王荆州殷夫人。创造东青园寺。

寺中造法花台一所。

宋元嘉十五年。谢婕妤。在秣陵县。造法花寺。

后魏太常卿恭侯郑琼。起净域寺。建法花堂。

晋兴宁二年。沙门慧力。于瓦官寺。造石多宝塔一所。

宋元嘉五年。彭城人刘佛爱。于建康。造多宝寺。又造多宝塔一所。

齐建元元年。豫州刺史胡谐之。于钟山。造法音寺。舍人徐俨助。造石多宝塔一所。

唐蓝田玉山悟真寺沙门法诚。少小出家。山居绝俗。持诵此经。过于万遍。依经造多宝塔一所。法花堂一所。法花堂一所。法花台一所。台上致经。周旋礼忏。又造禅室。于中习定。甚多灵迹。具之后传。

唐国子祭酒萧璟。兰陵人。梁帝之玄孙。梁王岿之第五子也。梁灭入隋。姊为炀帝皇后。生长贵盛。而家崇信佛法。大业中。自诵法花经。乃依经文。作多宝塔。以檀香为之。塔高三尺许。并为木多宝像。经数年未就。其兄子铨。在宅。朝起。忽于前院草中。见一檀木浮图。盖下有一鍮石佛像。制作殊异。梵容威肃。其眼精。以银为之。中黑精光净。如自然者。铨怪。走告璟。璟视惊喜。取盖还。试置多宝塔上。宛然相称。如故作者。虽木色小异。而塔形更妙。以佛像安塔中。亦相称如故造。璟喜叹。自以为精诚所感。其佛像衣内。有舍利百余枚。璟女尼。等年少。窃疑舍利。锤打不破。乃试取三十枚。于石上。以斧打之。舍利迸散。了无著者。女就地拾觅。唯得三四枚。余并不见所在。既而惧。以告璟。璟往塔中视之。即舍利皆如在旧。璟从此。日诵法花经一遍。以至于终。贞观十二年。病笃。萧后。及弟侄视之。璟与相见。各令燃香。因即共别。唯留弟宋公瑀。及女为尼者。令燃香诵经。顷之。谓其尼曰。我欲去。普贤菩萨。来迎我在东院。师可迎之。尼如言往迎。未还。璟曰。此院不净。不肯来。吾当往就。汝等好住。因与瑀等别。仍起。长跪合掌。正向西方。顷之遂绝。遗令。独载一车。敛以在身之服。妇人不得送葬。勿以肉祭祀。坎才令没棺。朝野叹其通[雨/悟]。家人奉而行之。昔遍吉大士。神力无边。现乘象王证明法花。斯或先佛之权应。或补处之垂化。七地莫测。二乘不思矣。夫上妙色身。既其明道。精微图像。信亦感俗固有。沿形以悟神。因迹以观本。喜见之相。实汲诱之关津也。

宋崇宪路昭太后。植因旷劫。俪极皇家。而幻梦尊贵。尘垢琛宝。思隆正化。摹写法身以大明四年。乃命白马寺比丘昙标。造普贤菩萨像一躯。驾乘白象。六牙佣纤。七枝平满。制度巨壮。镕式精严。铸比炼铜。泥兹铣鋈。菩萨炳紫金之相。象王耀白银之形。耀丽煌烁。状若飞腾。实佛事之妙迹。塔庙之真规者也。而弘愿不穷。修福无倦。到大明八年。又造普贤寺。壮丽之奇。将美庄严。

释道冏。扶风好涛人也。本姓马氏。学业淳粹。弱龄有声。初出家。为道懿弟子。冏素诵法花。唯凭诚此业。元嘉二年九月。在洛阳。为人作普贤斋。于是。澡雪庭除。表里清净。严遍吉之像。肃如在之心。道俗四十许人。已经七日。正就中食。忽有一人裤褶乘马。入至堂前。下马礼佛。冏谓。常人不加礼异。此人登马挥鞭。忽失所在。便见赤光赫然竟天。良久而灭。后三年十二月。在白衣家。复作普贤斋。将竟之夕。有二沙门。容如凡。直来礼佛。众中谓是庸僧。不甚尊仰。聊问何居。答云。住在前村。时众白衣。有张道。觉其有异。至心礼拜。沙门出门。行可数十步。忽飞空直上冲天。追目此僧。不复知所。后与同学四人南游阳都。观瞩风化。夜乘冰渡河。中道冰破。三人没死。冏又归诚观音。乃觉脚下如有一物自[敲-高+危]。复见赤光在前。乘光至岸。都。止南涧寺。常以般舟为业。尝中夜入禅。忽见四人御车至房。呼令上乘冏欻不自觉已见身在郡陵沈桥间。见一人在路座胡床。者数百人。见冏惊起曰。坐禅人耳。彼人因谓左右曰。止向令知处而已。何忽劳屈法师。于是。礼拜执别。令人送冏还寺。扣门。良久方开。入寺见房犹闭。众咸莫测其然。宋元嘉二十年。临川康王义庆。携往广陵。终于彼也。

释僧苞。京兆人。少在关。受业什公。宋永初中。游北。徐入黄山精舍。于彼建三七日普贤斋。忏至十七日。有白鹤飞来。集普贤座前。至中行香毕乃去。至二十一日。又有黄衣四人。绕塔数匝。忽然不见。

弘赞法华传卷第一

猜你喜欢
  卷二·佚名
  持品第三·佚名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子璇
  宏智禅师广录 第九卷·正觉
  卷一·净挺
  三峰和尚年谱·三峰法藏
  卷第一百九十七·佚名
  甲子中秋佛学院同人赏月记·太虚
  卷第十五·佚名
  答薛集芙先生书·太虚
  卷六·净挺
  卷一百七十三·佚名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六·佚名
  访问佛教领袖记·太虚
  法苑成立日说法·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七十二·彭定求

        卷472_1 【奉陪吕使君楼上夜看花】段弘古   城上芳园花满枝,城头太守夜看时。   为报林中高举烛,感人情思欲题诗。   卷472_2 【所居寺院凉夜书情,呈上吕和叔温郎中】何元上   庾公念病宜清暑,遣向僧家

  • 魏庭玉·唐圭璋

      庭玉字句滨,宛陵(今安徽宣城)人。嘉熙四年(1240)任吴县令。   水调歌头   饮芜湖雄观亭   璧月挂银汉,冷浸一江秋。天公付我清赏,仙籍桂香浮。极目江山如画,际晚云烟凝紫,秋色豁羁愁。颂看上雄观,波影动帘钩。   雁

  • 歴代诗话卷四十一·吴景旭

      已集下之中  録品  范元实曰山谷言文章必谨布置毎见后学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予槩考古人法度如赠韦见素诗纨袴不饿死儒冠多悮身此一篇立意也故使人静聴而具陈之耳自甫昔少年曰至再使风俗淳皆儒冠事业也自此意竟

  • 卷四百五十六·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五十六白居易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承华东署三分务履道西池七过春歌酒优游聊卒岁园林萧洒可终身留侯爵秩诚虚贵疏受生涯未苦贫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

  • 周密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周密(1232- 1298)字公谨,号草窗、蘋州,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其先济南人,曾祖周秘南渡,寓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少从父周晋宦游浙、闽。景定二年(1261)入临安府幕僚,监和剂局。咸淳间历两浙运司掾、丰储仓

  • ●卷二十三·陶宗仪

      ◎书画裱轴唐贞观开元间,人主崇尚文雅,其书画皆用紫龙凤白绫为表,绿文纹绫为里,紫檀云花杵头轴,白檀通身柿心轴。此外又有青赤琉璃二等轴,牙签锦带。大和间,王涯自盐铁据相印。家既羡于财,始用金玉为轴。甘露之变,人皆剥剔

  • 卷之一千七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商书·说命下·佚名

    王曰:「来!汝说。台小子旧学于甘盘,既乃遯于荒野,入宅于河。自河徂亳,暨厥终罔显。尔惟训于朕志,若作酒醴,尔惟□薛;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尔交修予,罔予弃,予惟克迈乃训。」说曰:「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学于古训乃有获。事不师古,以克

  • 张子语录后录上·张载

    遗事伯淳尝与子厚在兴国寺讲论终日,而曰&ldquo;不知旧日曾有甚人于此处讲此事&rdquo;。以下并见程氏遗书。子厚则高才,其学更先从杂博中过来。子厚以礼教学者最善,使学者先有所据守。子厚闻皇子生甚喜,见饿莩者食便不美。

  • 卷六·程公说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分记卷六     宋 程公说 撰年表六鲁卿年表子言之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其说曰周自平王东

  • 卷十一·毛奇龄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毛氏传卷十一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十有七年春齐人执郑詹【詹公羊作瞻】郑詹郑大夫名僖七年传曰郑有叔詹是其人也前郑突初复国时适宋乱初平齐两会于鄄使宋郑连盟以服伯主此齐桓用心而自春徂秋盟未寒而郑

  • 卷四·崔子方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经解卷四     宋 崔子方 撰闵公元年春王正月闵之不即位知子般之弑也齐人救邢夏六月辛酉葬我君庄公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落姑季子来归此公子友而曰季子贤之也曰来归喜之之辞也以见鲁人之情有望于

  • 卷五百二十七·佚名

    △第三分慧到彼岸品第二十七尔时善现闻是语已,便白佛言:诸菩萨摩诃萨具胜觉慧。虽能习行如是深法。而不摄受诸有胜报。佛告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诸菩萨摩诃萨具胜觉慧。虽能习行如是深法而不摄受诸有胜报。所以者何。是

  • 卷三十四(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日藏分护持正法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与大菩萨其数无量不可称计前後围绕。及馀十方诸佛世界。无量无数不可思议阿僧祇。诸大菩萨声闻之众。地及虚空皆悉遍满。俱来集会前後围绕。复有十方

  • 父子合集经卷第六·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鸠盘茶王授记品第九   尔时会中有十八俱胝鸠盘茶王。见诸阿修罗及迦楼罗诸龙王等作供养已心生爱乐。复闻如来与彼授记。欢喜踊跃得未曾

  • 吹万禅师语录卷之六·吹万广真

    嗣法孙灯来重编颂古(着拈)世尊上座文殊白椎。浩劫浑沦足未通河图中涌立天宗若非庖氏知消息八索九丘孰与穷。冻岭梅花斗雪开暗将香气逼人怀浩然一见难藏兴吟得春风特地来。文殊起佛见法见堕入二重铁围城东老母不欲见佛

  • 阿达拉·夏多布里昂

    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著,1801年出版的这部中篇小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开始的标志。作品以主人公自述形式,描写了阿达拉与异教青年夏克达斯的爱情悲剧。印第安青年夏克达斯,随父与其他部落作战,战败被俘后,一个西

  • 昆仑河源考·万斯同

    (清)万斯同撰。万斯同(1638—1702年),字季野,学者称其为石园先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曾以布衣身份参编《明史》,另著有《历代史表》、《纪元汇考》、《庙制图考》、《石经考》、《历代宰辅考》、《石园文集》等多种。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