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刻护法论题辞

苏州开元住持焕翁禅师端文。不远千里而来请曰。吾宗有护法论。凡一万二千三百四十五言。宋观文殿大学士。丞相张商英所撰。其弘宗扶教之意。至矣尽矣。昔者闽僧慧钦。尝刻诸梓。翰林侍讲学士虞集。实为之序。兵燹之余。其版久不存。端文以此书不可不传也。复令印生刻之。今功已告完。愿为序其首简。序曰。妙明真性。有若太空。不拘方所。初无形段。冲澹而静。寥漠而清。出焉而不知其所终。入焉而不知其所穷。与物无际。圆妙而通。当是时无生佛之名。无自他之相。种种含摄。种种无碍。尚何一法之可言哉。奈太朴既散诞圣真漓营营逐物唯尘缘业识之趋。正如迷人身陷大泽。烟雾晦冥。蛇虎纵横。竞来迫人。欲加毒害。被发狂奔。不辨四维。西方大圣人。以慈悯故。三乘十二分教。不得不说。此法之所由建立也。众生闻此法者。遵而行之。又如得见日光。逢善胜友。为驱诸恶。引登康衢。即离怖畏。而就安隐。其愿幸孰加焉。不深德之。反从而诋之斥之。是犹挟利剑以自伤。初何损于大法乎。人心颠隮莫此为甚。有识者忧之。复体如来慈悯之心。而护法论。亦不容弗作也。呜呼。三皇治天下也善用时。五帝则易以仁信。三王又更以智勇。盖风气随世而迁故。为治者亦因时而驭变焉。成周以降。昏嚚邪僻。翕然并作。缧绁不足以为囚。斧锧不足以为威。西方圣人历陈因果轮回之说。使暴强闻之。赤颈汗背。逡巡畏缩。虽蝼蚁不敢践履。岂不有补治化之不足。柳宗元所谓。阴翊王度者是已。此犹言其粗也。其上焉者炯然内观。匪即匪离。可以脱卑浊而极高明。超三界而跻妙觉。诚不可诬也。奈何诋之。奈何斥之。世之人观此论者。可以悚然而思。惕然而省矣。虽然。予有一说并为释氏之徒告焉。栋宇坚者。风雨不能漂摇。荣卫充者。疾病不能侵凌。缁衣之士。盍亦自反其本乎。予窃怪夫诵佛陀言。行外道行者。是自坏法也。毗尼不守。驰骛外缘者。是自坏法也。增长无明。嗔恚不息者。是自坏法也。传曰。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尚谁尤哉。今因禅师之请。乃恳切为缁素通言之。知我罪我。予皆不能辞矣。禅师豫章人知宝大法。如护眼目。然身服纸衣。躬行苦行。遇川病涉者梁之。途龃龉者甓之。枯[骨*比]暴露者掩之。由衢之天宁。迁住今刹。首新戒坛授人以戒。俾母犯国宪。其应机设化。导民为善。致力于佛法者。非言辞可尽也。今又刻此论以传。诚无愧于有道沙门者矣。

洪武七年秋九月九日。翰林侍讲学士。中顺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兼太子赞善大夫。金华宋濂撰。

猜你喜欢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四·欧阳竟无
  科判·宗喀巴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十·智旭
  三三 等诵经·佚名
  卷六十一·道世
  评朱执信君覆林直勉李南溟二君书·太虚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一卷·佚名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六·智旭
  卷第二十四·永觉元贤
  华严经决疑论序·李通玄
  卷第四十八·佚名
  卷第十二·佚名
  问僧那品第十六·佚名
  石雨禪師法檀敘·石雨明方
  卷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台湾诗乘题词·连横

    遗山野史少陵诗,今日于君并见之。千古才人一枝笔,相怜传世总伤时。难得知书有细君,十年相伴助文情。从来修史无兹福,半臂虚夸宋子京。掌故搜罗三百年,几多佳句集毫颠。任公尚有游台稿,好采遗珠续后编。鹿耳鲲身壮海东,延平剑

  • 卷首二·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千叟宴诗卷首二聨句诗千叟宴聨句用柏梁体【有序】寅荷昊苍眷佑之长衍之数五十仰承祖德孳培之旧予有臣三千爰稽家法以开筵共迓天恩而益夀式举柏梁之咏代拈茶宴之题维时启韶嵗之奋生近中天而已盛弧眀见

  • 卷一百九十九·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九十九笳类五言古边笳曲         【唐】温庭筠朔管迎秋动雕隂雁来旱上郡隠黄云天山吹白草嘶马悲寒碛朝阳照霜堡江南戌客心门外芙蓉老七言絶句夜上受降城闻笳【一作  

  • 戊壬录·宋玉卿

    ◎改政之变变法不自光绪帝始也。当同治初年,曾国藩曾借洋将以杀戮洪杨军,已渐知西人之长,故创制造局以制新器,设方言馆以养译才,创招商局以争航利,派出洋学生以游学他国。文祥亦稍知时局,用客卿美人蒲安臣为大使,遍交泰西各国

  • 三国史记卷第三十九。·金富轼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三九卷志八职官中零零杂志第八。职官中。三九卷志八职官中零一○内省,[景德王]十八年,改

  • 王彦威传·刘昫

    王彦威,太原人。世代儒学之家,少小失去父母,家境贫困,他刻苦学习,尤其精通《三礼》。无法自己开通仕途,元和年间出游京师,请求做太常散吏。太常寺卿了解到他是个书生,让他补任检讨官。王彦威在礼部阁搜集隋以来朝廷沿革及五种

  • 镇海传·宋濂

    镇海,姓怯列台氏。最初为太祖的军伍长,在与诸王百官大会于兀难河时,镇海请上尊号,称太祖为成吉思汗帝。太祖五年(1210),镇海因从征乃蛮有功,赐良马一匹。太祖七年,从攻曲出、塔塔儿、钦察、唐兀、只温、契丹、女直、河西诸国

  • 卷三十八·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三十八宋 赵汝愚 编天道门灾异二上仁宗论火灾地震   韩 琦臣闻动民以行不以言应天以实不以文先儒之谠议也故宋景公以荧惑守心不忍移臣庶之咎子韦称君有至德之言荧惑必徙三舍此则以实应

  • 职官二三·徐松

    〔太仆寺〕车辂院【宋会要】车辂院旧不载,御辇院掌乘舆步辇供奉及宫闱车乘之事。神宗正名,废群牧司,供乘舆法物,则归车辂院。有监官三员。一员内侍,一员文臣京朝官,一员武臣。建炎三年罢,绍兴十二年,因前东京车辂院人吏王道陈

  • 杂论第六十·桓宽

    客曰:“余睹盐、铁之义,观乎公卿、文学、贤良之论,意指殊路,各有所出,或上仁义,或务权利。”“异哉吾所闻。周、秦粲然,皆有天下而南面焉,然安危长久殊世。始汝南朱子伯为予言:当此之时,豪俊并进,四方辐凑。贤良茂陵唐生、文学鲁

  • 问辨録卷四·高拱

    ○论语问观过知仁先正谓圣人于有过中求无过然否曰非也本有过也而求其无过此乃贤人以下务为忠厚者之为非理之正圣人不如是也然则何如曰过是差失仁是用心之厚若果用心厚则其事虽差失而其意则仁若果用心忍刻则其事虽无差

  • 卷一·王元杰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谳义卷一     元 王元杰 撰隐公公名息姑惠公子惠公元妃孟子其弟声子生隐公按谥法隐拂不成曰隐程子曰春秋鲁史记之名也平王东迁在位五十一年卒不能复兴先王之业王道絶矣夫子於是因鲁史作春秋立

  • 卷三·王安石

    钦定四库全书周官新义卷三    宋 王安石 撰天官三宫正掌王宫之戒令纠禁以时比宫中之官府次舍之众寡为之版以待夕撃柝而比之国有故则令宿其比亦如之辨外内而时禁稽其功绪纠其德行几其出入均其稍食去其淫怠与其奇

  • 卷十七·普济

      南岳下十一世石霜圆禅师法嗣黄龙慧南禅师隆兴府黄龙慧南禅师,信州章氏子。依泐潭澄禅师,分座接物,名振诸方。偶同云峰悦禅师游西山,夜话云门法道。峰曰:“澄公虽是云门之后,法道异矣。”师诘其所以异,峰曰:“云门如九转丹

  • 菩萨念佛三昧经卷第一·佚名

    宋天竺三藏功德直译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调伏纵任善脱无脱。深知无知所作已办。逮得无我舍诸重担。除灭九结决定解脱。诸

  • 菩萨璎珞经卷第五·佚名

    (一名现在报)    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生佛品第十四  尔时座上有菩萨摩诃萨。名分别说施。普于无量诸佛世尊造众德本。即从坐起前白佛言。善哉善哉。世尊。颇有如来至真等正觉于过去世未来现在。一时一日中

  • 雪關禪師語錄卷之六·雪关智訚

    侍者成巒傳善錄法孫開詗編拈頌福州普光禪師(青三潭州川嗣),僧侍次,師以手開胸曰:「還委老僧事麼?」曰:「猶有者箇在。」師卻掩胸曰:「不妨太顯。」曰:「有甚麼避處?」師曰:「的是無避處。」曰:「即今作麼生?」師便打。拈云:者僧也

  • 阿难七梦经·佚名

    一卷,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佛为阿难解释七梦,皆应五浊恶世之事。摄于小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