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止观门论颂一卷

    世亲菩萨造

    三藏法师义净奉 诏译

  若见女形相  及以艳娇姿

  愚人不了知  妄生淫染意

  佛说膀胀等  蠲除淫欲念

  能随世尊教  得胜果非余

  戒净有闻思  策励常修习

  系念观诸境  斯为解脱因

  若人有嗔染  及昏沉睡眠

  掉恶作并疑  此五遮修定

  少闻与众居  鄙事情欣乐

  爱身并受用  亦能遮定心

  心乱有五缘  情随众境散

  味著并沉掉  我慢重名闻

  苾刍依圣教  有过应说除

  善取住心缘  是为最初行

  次依寂静处  妨难并皆无

  然后息邪思  是苾刍初业

  应可住尸林  著粪扫衣服

  常求静息事  断除淫染心

  乞食见女人  应观为不净

  摄眼除邪意  正心当取食

  多言多事务  此皆须远离

  恼乱缘来逼  慧力应须忍

  树下草[卄/積]中  或居崖窟内

  观时应住此  寂静可修心

  习定缘境时  不太高太下

  不应极近远  于境使相应

  善取所缘境  子细善观察

  闭目住心时  犹如开眼见

  根门皆摄敛  住念凝内心

  缘境现前观  念念令相续

  于前所取相  形貌用心观

  膀胀女根边  可畏可嫌贱

  犹如浊池水  风吹令动摇

  观诸树影时  不善分明住

  心垢烦恼水  乱情风所吹

  澄念观察时  闇昧不能住

  心沈应策举  可观胜妙事

  如蛭饮血困  水浇令使苏

  还应速收敛  于旧境安心

  令意有堪能  调善皆随念

  若其心掉举  应思厌恶事

  令心寂静住  如钩斸象头

  远离于沉掉  应平等运心

  随情住舍中  此时无过咎

  从此渐得住  取相影心安

  明了中道行  正念灯持照

  此时用寻伺  次第应观察

  定影即便生  分明现前住

  不动摇明净  如大丈夫形

  此影望前观  是为差别相

  此相既生已  欲爱等便除

  即是系心人  初定方便相

  次知嗔恚体  本由贪染发

  欲爱既已除  得离于嗔恚

  次以勤策念  遣除昏睡心

  既观差别相  疑情即便息

  次当除恶作  善行安隐路

  寂静无障碍  能防于掉举

  应知用粗寻  观其所取相

  即于心影内  以伺细推求

  见差别心喜  由此得轻安

  次证于乐定  定支次如是

  即是根本定  善安于念心

  犹如欲至村  及至村中者

  既获根本定  更复作余修

  得他心宿住  神通天眼耳

  于此有伺时  心未能静住

  犹如河有浪  非上地应知

  既得初定已  仍于所缘住

  次依二静虑  寻伺皆止息

  虽得住此位  尚有喜水漂

  入第三定时  其心便静住

  由其心有乐  未能令住念

  既证四静虑  众过并皆除

  退分胜进分  住分决择分

  静虑有四种  修定者初知

  若定顺烦恼  此名为退分

  后胜为胜分  自住住应知

  由先善分别  是决择道因

  此定能招彼  名为决择分

  于无常等相  作苦等行解

  若得此定者  是暖等道分

  于青膀等相  观事有多途

  如圣教修行  差别宜应识

  死尸风鼓腹  穴处有脓流

  连跨并皆粗  说名为膀胀

  不爱身粗分  唯贪细滑身

  对此染心人  令修如是观

  若于死尸分  少有白脓流

  余肉并多青  说此为青膀

  睹色而生爱  斯名爱色人

  对治以青膀  日亲之所说

  死尸脓遍出  是谓脓流相

  对彼爱香人  令观染心息

  死尸腰烂断  名为断坏相

  对彼爱全身  大仙尊为说

  尸骸狐貉啖  鸟啄有残筋

  对治爱肌肤  为说食残相

  手足诸支骨  随处皆分散

  对贪支分人  说骨邪乱相

  即于骨乱相  刀杖斫分离

  亦为爱全身  令观打乱相

  尸骸被刀斫  或由鉾箭伤

  流血遍残躯  名为血涂相

  净洁香涂体  新庄著彩衣

  于此起贪人  用斯为妙药

  于境唯独爱  不许外人看

  多虫唼死尸  令观除恶念

  骸肉皆销散  但唯牙骨存

  于齿生贪者  令观齿骨相

  若见新死者  识去有残形

  乐著众生贪  令除娇态欲

  屎尿及洟唾  合聚共成身

  三十二种物  皮囊唤作人

  发毛并爪齿  肝肚等相因

  内扶三百骨  横缠九百筋

  九孔流不净  垢污秽难陈

  审观真可恶  智者不应亲

  既观他女体  亦复察己形

  于斯贪染因  理应常系念

  不出三界狱  咸由欲染心

  是故明智者  极善思其事

  经多地狱苦  幸会得人身

  岂得纵狂心  不修殊胜行

  淫贪有多种  随生爱不同

  一观并能除  谓是白骨观

  色触形娇态  衣缨生染著

  何药能除此  无过白骨观

  先于足大指  定心缘作疮

  破坏既脓流  肉皆随堕落

  即观指骨形  由如白鸽色

  其疮既渐大  肤肉尽皆除

  作如是次第  身肉皆除尽

  正念胜解成  但观其骨锁

  若有片肉在  即名为乱意

  况复纵心猿  驰求趣诸境

  于多时系想  自知能善住

  次渐及余人  总观为骨锁

  渐宽至海际  满中皆白骨

  此定既成已  舍广复令狭

  略时从外舍  乃至唯身骨

  还观足指端  是定心次第

  或时片片舍  极至于顶骨

  应知最后心  眉间摄令住

  若作此修习  常生胜梵宫

  不落堕三涂  得生于五净

  人间散心善  还流生死河

  智人修定心  如救身衣火

  即可舍诸缘  宜居静林处

  勿使无常逼  虚死散心中

  以般若净心  终获可爱果

  如不愿后有  于胜道应修

  剃发著袈裟  宜应修圣道

  自余諠杂事  咸为生死因

  止观行门七十颂

猜你喜欢
  五 集·佚名
  宗镜录卷第三十三·延寿
  第二十八卷·佚名
  法句譬喻经地狱品第三十·佚名
  瑜伽论记卷第十八(之上)(论本第六十四至六十六)·遁伦
  印度之佛教佛之种姓产地及其略·梁启超
  卷第二十六(弥沙塞)·佚名
  卷十二·佚名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三·念常
  梵摩渝经全文·佚名
  佛说七女经·佚名
  真心直说序·知讷
  三峰藏和尚语录卷第三·三峰法藏
  投子青禅师·惠洪
  卷第六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八百四十四·彭定求

        卷844_1 【题东林十八贤真堂】齐己   白藕花前旧影堂,刘雷风骨画龙章。共轻天子诸侯贵,   同爱吾师一法长。陶令醉多招不得,谢公心乱入无方。   何人到此思高躅,岚点苔痕满粉墙。   卷844_2 【题南岳般

  • 卷一百六十九·彭定求

        卷169_1 【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李白   木落识岁秋,瓶冰知天寒。桂枝日已绿,拂雪凌云端。   弱龄接光景,矫翼攀鸿鸾。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   长吁望青云,镊白坐相看。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

  • 卷二十六·佚名

    全唐诗续拾卷二十六谢观观,文宗时官荆州从事。有赋八卷。今存诗二首。 【(《全唐诗》无谢观诗,传据《新唐书艺文志》、《全唐文》卷七五八)】招李夫人魂赋附楚词白玉洁兮红兰芳,忽玉折兮兰已伤。魂兮勿复游他方,盍归来兮

  • 卷七·钱子正

    钦定四库全书三华集卷七明 钱子义 撰种菊庵集一邵阳胡氏咏史诗传诵于世久矣马孝常先生尝谓予曰胡公之诗多幽僻蹇浅欲就其旧题别作一百五十篇以防学子愚以胡诗固有浅而僻者奈何儿童听习之熟恐卒难改也不若别命题而为

  • 御制四朝诗选序·康熙

    御制四朝诗选序生民之始禀二仪之精含五常之性而其理具于一心人心之灵日出而不穷诗大序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其阐眀虞廷言志之义而归本于心者其意深矣盖时运推移质文屡变其言之所发虽殊而心之所存无异则诗之为道安可谓古

  • 卷八·陈镒

    钦定四库全书 午溪集卷八 元 陈镒 撰 七言律诗 次韵山庄 一径萦纡绕涧边东风吹雨涨山泉緑隂树合编茅屋黄浊泥深种秫田池暖鱼翻云影动岩空鹤唳谷声聨【庄近赤岩】何因无事能来此烧竹烹茶扫石眠 次韵友人见寄 我惭衰

  • 卷十·张九成

    <经部,四书类,孟子传钦定四库全书孟子传卷十宋 张九成 撰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爲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

  • 葛乾孙传·张廷玉

    葛乾孙,字可久,苏州府长洲县人。父亲葛应雷,以医术著名。当时北方刘守贞、张洁古之医学流行于南方。有个姓李的人,是中州名医,在苏州做官,与应雷谈论医术,大为惊奇,送他张、刘二人医书,从此江南医学有两派。乾孙体貌魁伟,好击剑

  • 毛伯温传·张廷玉

    毛伯温,字汝厉,江西吉水人。祖父毛超,做过广西知府。伯温考中正德三年(1508)进士,初任绍兴府推官,后升任御史,先后巡按福建、河南。世宗即位后,宦官张锐、张忠等被判死刑,他们的同伙萧敬、韦靈暗中想拖延行刑。伯温上书请一并

  • 卷五·班固

    ○封禅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所以必于泰山何?万物所交代之处也。必于其于何?因高告高,顺其类也,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甫之山基广厚也。刻石纪号者,着己之功

  • 目录·德清

    叙意论教源论心法论去取论学问论教乘论工夫论行本论宗趣注道德经序老子传发明宗旨发明趣向发明工夫发明体用发明归趣老子道德经解上篇  一章二章三章四章五章六章七章八章九章十章十一章十二章十三章十四章十五章十

  • 卷一百七十一·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七十一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礼记注疏第五十九存旧礼记正义卷第六十六【宋板】儒行第四十一考异宋板疏又儒者儒也【一叶右六行】下儒作濡下能儒其身同鲁哀公问至不知儒服考异古本注而

  • 卷七·李光坡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述注钦定四库全书仪礼述注卷七安溪 李光坡 撰大射仪第七郑目録云名曰大射者诸侯将有祭祀之事与其羣臣射以观其礼数中者得与于祭不数中者不得与于祭于五礼属嘉礼大射之仪疏曰不言礼言仪者以

  • 卷二百一十·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二十九善现,大空清净故布施波罗蜜多清净。布施波罗蜜多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何以故?若大空清净。若布施波罗蜜多清净。若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大空清净故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

  • 卷四·佚名

    善男子云何菩萨善知轨仪。修行离暗获得光明。不随他缘得自然智。速到大乘一切智智。善男子若菩萨。於彼所行轨仪一切诸行。不退不动获得光明。名为正法自智光明。亦名於法无障碍智。能离於暗获得光明。不随他缘得自然

  • 二 小品·佚名

    一 宝经二二二 来此云集诸鬼神 无论地上与空中 诸鬼神众皆幸福 恭敬谛听我所说(一)二二三 诸鬼神众请倾听 须对人类施慈行 不分昼夜运供物 是故护彼不放逸(二)二二四 此世他世多财富 胜诸天界有财宝 无有等胜

  • 太上灵宝净明入道品·佚名

    净明派戒律。盖出自宋元。劝人忠孝,积行累功、济物受符。

  • 红楼圆梦·临鹤山人

    清代白话章回小说。31回。临鹤山人(《楔子》中自称梦梦先生)撰。嘉庆十九年(1814)有红蔷阁写刻本刊行。光绪二十三年(1897),有上海书局石印本,卷首附“六如裔孙”题序。书中写林黛玉复活后,适逢清江决堤,因以10万石米粮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