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

复次妙吉祥。众生相状有下中上故。乃谓虚空有下中上。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亦复如是一切处平等无差别分别。无生无灭。非过去未来现在。无色相无戏论。无表示无施设。无触无系著。无称量过诸称量。无比喻超越比喻。无住无取超眼境界。离心意识无状貌。无字无音声。无作意无出无入。无高无下超言境界。於一切处随知随入。但为众生有下中上故见如来有下中上。妙吉祥。如来亦不作是念。今此一类下品信解众生。我当为现下品身此之一类中品信解众生。我当为现中品身相。此之一类上品信解众生。我当为现上品身相如来说法亦复如是,但以一音为众生说。随众生类各得解了。如来又复不作是念。此类众下品信解。我当为说声闻乘法。此类众生中品信解。我当为说缘觉乘法。此类众生上品信我当为说菩萨乘法。如来又复不作是念。此类众生信解布施。我当为说布施波罗蜜多法。类众生信解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我当为说彼等诸波罗蜜多法。如来於诸法中不生分别何以故?如来法身毕竟无生。如来以无生故。不以名色宣说随识而转。如来於刹那间暂无别。如来具无尽相。尽际实际皆决定故。是即一切法平等际。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一切处等。无下中上差别分别。一切法平等。无下中上差别分别。亦复如是,何以故?以一切法所得故。妙吉祥。若一切法无所得。即一切法平等。若法平等即法常祝若常住即无动。无动即无依。若一切法无所依止。即心无所祝心无住故。即无生而生。若如是观即心心转而不颠倒。彼不颠倒心即如说而得。若如说而得即无戏论。若无戏论即无所行。若无所即无流散。若无流散即无聚集。若法无流散即法性无违。若法性无违即一切处而悉随顺。一切处随顺即法自性无动。若法自性无动即法自性乃有所得。若法自性有所得者,即无有法而可决择。何以故?当知因缘所生性故。若因缘生性即毕竟无生。若毕竟无生即得寂静若得寂静即一切法作意悉同无依。若一切法作意悉同无依即都无依止。若无依止即无得无得。若无得无非得即得法常祝若得法常住即深固法相应。若深固法相应即无有少法可住亦无佛法。何以故?觉了空性故。若觉了空性即是菩提。如是空无相无愿无造作。无著无无取无依。悉觉了故。即是菩提。菩提者与深固法相应。相应之名由是建立。是故无高无法相应。无作非无作相应。无缚无解相应。无一性无多性相应。无来无去相应。是即深固相应。若深固法相应。彼即无所相应亦无所断复无果证。何以故?心法本来自性明亮。但客尘烦恼之所坌污。而实不能染污自性。若自性明亮即无烦恼。若无烦恼即无对治。谓以治烦恼皆悉断故。所以者何。无已净。无当净不离清净本来如是,若清净即无生。若无生无动。若无动即断诸喜悦。一切所爱皆亦断灭。若诸爱灭彼即无生。若法无生即是菩提。菩提即平等。若平等即真如。若真如即一切有为无为法而悉无祝若真如中无彼有为及无法即无二施设。若有为无为法无二施设彼即真如。若彼真如即无异真如。若无异真如。无类真如。若无种类真如即无来真如。若无来真如即无去真如。若无去真如即如所说真如。如所说真如即无生真如。若无生真如即无染无净。若无染无净即无生无灭。若无生无灭即槃平等。若涅槃平等即无生死亦无涅槃。若无生死亦无涅槃。即无过去未来现在。若无过未来现在。即无下中上法。若无下中上法。彼即是真如。真如之名由是建立。此说真如。名实性。此说实性。亦名如性。此说如性。亦即真如。真如与我而本无二。亦无种类。无义者即是菩提。菩提者觉了义。此所说义。即是证入三解脱门之智。宣说一切法智。解入切法三世平等。一切法无破坏义。此所说义即是无义。无音声无记说。无诠表及诠表所起此说名智。所谓义随知智识随知智。此说智义。即是如性智义。识随知智义。如是胜义即法性。彼法性义即是义随知智识随知智。胜义随知智。如其法性即如其义。若法性即法住法寂静性。彼法寂静即无所转。若法无转。即文与义而悉平等。若文义平等。即无二之义等。若彼义平等义识亦平等。此即是为入无二门平等之智。由是世俗胜义而悉平等。世俗平等故。即空义平等性平等。若空性义平等故。即补特伽罗平等性平等。若补特伽罗平等即法平等性平等。若法平等故。即信解平等性平等。若信解平等彼觉了故。即是菩提。妙祥。若於色平等性有著有碍者,即於眼有碍。以色及眼自性智无所碍故。若於诸见有著有者,即於身有碍。以诸见趣身中自性空智无所碍故。若於不深固作意有著有碍者,即於法明有碍。以深固作意伺察诸法自性空智无所碍故。若於疑惑垢染有著有碍者,即於解脱有以信解解脱如实之智无所碍故。若於懈怠垢染有著有碍者,即於现证坚固精进有碍。以如说法觉了之性无所碍故。若於诸障有著有碍者,即於七觉支法有碍。以无障解脱智无所碍应知一切法自性清净。但由因缘和合而转。而诸菩萨当善了知一切法中染因净因。若染因净因。皆清净已即无所祝谓我所起及见所起是染因。入无我法忍辱是净因。我我所见是因。於内寂静外无所行是净因。欲瞋害寻是染因。慈悲喜舍入伺察法忍辱是净因。四颠倒染因。四念处是净因。五盖是染因。五根是净因。六处是染因。六念是净因。七不正法是因。七觉支法是净因。八邪法是染因。八正法是净因。九恼处是染因。九次第定是净因。不善业道是染因。十善业道是净因。总要而言:一切不善作意皆是染因。一切善作意皆是因。若染因若净因。彼一切法自性皆空。无众生无寿者,无养者无补特伽罗。无主宰。无受无所作。如幻无相内心寂静。若内寂静是即遍寂。若遍寂即自性。若法自性即无所得。无所得即无依止。若无依止即如虚空。当知染净。彼一切法与虚空等。然彼虚空亦不坏法何以故?妙吉祥。是中无有少法可得若生若灭。妙吉祥白佛言:世尊,若尔者如来取证菩皆谓何乎。佛言:妙吉祥。如来以无根本无住故得菩提。妙吉祥言:何名根本复何名祝言:妙吉祥。有身为根本。依虚妄分别而祝诸佛如来以菩提平等故。即是一切法平等智是故说名无根本无祝如来以如是故现成正觉。妙吉祥。当知诸法寂静近寂。何名寂静何近寂。内谓寂静外谓近寂。何以故?以眼空故我我所自性亦空。此名寂静。知眼空已色无龋此名近寂。以耳空故我我所自性亦空。此名寂静。知耳空已声无所龋此名近寂。以空故我我所自性亦空。此名寂静。知鼻空已香无所龋此名近寂。以舌空故我我所自性亦此名寂静。知舌空已味无所龋此名近寂。以身空故我我所自性亦空。此名寂静。知身空触无所龋此名近寂。以意空故我我所自性亦空。此名寂静。知意空已法无所龋此名近妙吉祥。菩提自性明亮。心自性明亮。以何因故。说自性明亮。谓即自性无染污故与虚空虚空自性而悉周遍。如虚空性。毕竟自性本明亮故。又妙吉祥。菩提无入无出。何名无入出。谓无摄取故名无入。谓无弃舍故名无出。如来证解无入无出。如所证解即同真如。无无彼以一切法离彼此故。是故如来现成正觉。又妙吉祥。菩提无相亦无所缘。何名无相及所缘。谓眼识无所得此名无相。色无所观此名无所缘。耳识无所得此名无相。声无所闻此无所缘。鼻识无所得此名无相。香无所嗅此名无所缘。舌识无所得此名无相。味无所尝此无所缘。身识无所得此名无相。触无所觉此名无所缘。意识无所得此名无相。法无所分别名无所缘。妙吉祥。此等皆是诸圣境界。所有三界非圣境界。由是应行圣境界故。又妙吉菩提非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平等故。三轮断故。三轮者,谓过去心不转。未来识无龋现意无动。彼心意识设有所祝而无分别不离分别。无计度不离计度。无过去已作。无未来纳。无现在戏论。又妙吉祥。菩提非身得。无所为故。非身得者,谓即眼识无所了知。耳舌身意识无所了知。以非心意识所了知故。即是无为。此说无为。谓即无生无住无灭三轮净。如其无为。於有为法应如是知。何以故?一切法无自性故。以法无自性。即法无有二又妙吉祥。菩提是无差别句。何名无差别。复何名句。谓无想是无差别。真如是句。无住无差别。法界是句。无种种性是无差别。实际是句。无所缘是无差别。无动是句。空是无别。无相是句。无寻伺是无差别。无想是句。无求愿是无差别。无众生是句。众生无自性无差别。虚空是句。无所得是无差别。无生是句。无灭是无差别。无为是句。无所行是无别。菩提是句。寂止是无差别。涅槃是句。无所取是无差别。无生是句。又妙吉祥。菩提非身可证。何以故?身虽有生无思无动。如草木瓦砾。其心如幻。空虚不实无所造作。妙祥。若於身心如实觉了。即是菩提。世俗所行非胜义谛。何以故?胜义谛中无身无心无法非法。无实无不实。无真无妄。无语言无非语言:一切法是菩提。所以者何。菩提无处所非语言诠表,犹如虚空无处所故。亦无造作无生无灭。非语言诠表。如来以菩提无处所。造作无生灭。无诠表故。如实如理审伺察时。彼一切法悉无言说。菩提亦复如是,如实伺时亦无言说。何以故?语言无实故无生灭故又妙吉祥。菩提无所取无含藏。何名无所龋名无含藏。了知眼故名无所龋色无所得名无含藏。了知耳故名无所龋声无所得名无含了知鼻故名无所龋香无所得名无含藏。了知舌故名无所龋味无所得名无含藏。了知身名无所龋触无所得名无含藏。了知意故名无所龋法无所得名无含藏。如来以是无所取含藏故。现证菩提证菩提已,於眼无所取色无所得眼识无祝耳无所取声无所得耳识无住鼻无所取香无所得鼻识无祝舌无所取味无所得舌识无祝身无所取触无所得身识无祝无所取法无所得意识无祝以识无住故。乃名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又妙吉祥当知。众生有种法而住於心。何等为四。谓色受想行一切众生而住其心。谓以众生於四法中心有住故。来乃说。不生不灭无所了知。建立菩提名之为空。以菩提空故。即一切法空如来亦空。以空故现成正觉。妙吉祥。非为空故取证菩提亦空。当知法中有一理智。所谓空性。以菩提空故即菩提无二。是故菩提及空悉无种类。何以故?彼一切法本无二故。无状貌无种类。名无相离心意识。无生无灭无行无不行。亦无积集无文字无忘失。由如是故。乃说诸法空所龋此中所说非胜义谛。谓胜义谛中无法可得乃说名空。妙吉祥。譬如虚空故。此说虚者,谓无言故名为虚空。妙吉祥。空亦复如是,此所说空。谓无言故名之为空。若如是解即一切法无名。以无名故彼一切法假名施设。妙吉祥。名者不在方不离方。如名不在方不方故。於法名字乃有所说,其所说法亦不在方不离方。彼一切法亦复如是,如来了知本来是,不生不灭无起无相。离心意识无文字无音声。如所了知亦然解脱如吉祥。当知一切法缚无解。

猜你喜欢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七·佚名
  妙臂印幢陀罗尼经·佚名
  三一 教授尸伽罗越经·佚名
  卷六·赞宁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三·佚名
  曼殊室利焰曼德迦万爱秘术如意法·佚名
  佛说华手经卷第四·佚名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四·圆悟克勤
  卷第十一·佚名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五(本)(论第五)·慧沼
  卷第十一·佚名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三·欧阳竟无
  卷第四十六·佚名
  卷第一·佚名
  照明品第四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二十五·彭定求

        卷325_1 【早夏青龙寺致斋凭眺感物因书十四韵】权德舆   晓出文昌宫,憩兹青莲宇。洁斋奉明祀,凭览伤夐古。   秦为三月火,汉乃一抔土。诈力自湮沦,霸仪终莽卤。   中南横峻极,积翠泄云雨。首夏谅清和,芳阴接

  • 赵淇·唐圭璋

      淇字元建,号平远,葵次子。宋末直龙图阁、广南东路发运使,加右文殿修撰,尚书弄部侍郎。入元,署广东宣抚使,拜湖南道宣慰使。卒谥文惠。有文集二十卷,不传。   谒金门   吟望直。春在阑干咫尺。山插玉壶花倒立。雪明天

  • 李处全·唐圭璋

      处全字粹伯。徐州丰县人。生绍兴四年(1134),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历殿中侍御史、侍御史、知袁州、处州、舒州。淳熙十六年(1189)卒,年五十六。有晦庵词一卷。   水调歌头   丁丑岁,吴门为外舅蒋宣卿寿   金节照南

  • 蔡薿·唐圭璋

      薿字文饶,开封人。治平四年(1067)生。崇宁五年(1106),以谀蔡京,举进士第一。宣和五年(1123)卒。   失调名   扇开仙掌。

  • 提要·孙默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十十五家词        词曲类二【词选之属】提要【臣】等谨案十五家词三十七卷国朝孙默编默字无言休宁人是编所辑国朝词共十五家吴伟业梅村词二卷梁清标棠村词三卷宋琬二乡亭词二卷

  • 第三联 庆功·蒲松龄

    却说:孔明和玄德坐在帐中。玄德说:"这一回拿住曹操了才好。"孔明说:"云长必然放了他。"玄德说:"只怕也未必。他不想那个军令状么?" [银纽丝]我想二弟云长也么长,一世为人性气刚,最傲强,喜他一片好心肠。一言既说出,生死不能忘

  • 列传第一 后妃上·刘昫

    高祖太穆皇后窦氏 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 贤妃徐氏 高宗废后王氏 良娣萧氏 中宗和思皇后赵氏 中宗韦庶人 上官昭容 睿宗肃明皇后刘氏 睿宗昭成皇后窦氏 玄宗废后王氏 玄宗贞顺皇后武氏 玄宗杨贵妃 三代宫禁

  • 第九十回 攻并州分遣兵戎 幸洛阳大兴土木·蔡东藩

      却说宣华夫人,已经被烝失节,迟明起床,自思夜间情事,未免萦羞,但木已成舟,无法挽回,不如将错便错,再博新皇恩宠。主意已定,遂复重施粉泽,再画眉山,打扮得娇娇滴滴,准备那新主退朝,好去谒贺。转念一想,中冓丑事,如何对人?倘或出迎

  • 第一百十六回 罢小徐直皖开战衅 顾大局江浙庆和平·蔡东藩

      却说张作霖下榻一宵,越宿起来,已近巳牌,盥洗以后,吃过早点,时将晌午,尚未见曹锟出来。作霖料他有烟霞癖,耐心守候,直至钟鸣十二下,午膳已进,方见曹老三入门陪客,肴馔等依然丰盛。彼此分宾主坐定,小饮谈心。作霖先说及吴佩孚

  • 卷四十·佚名

    十月初八日(壬寅),孙士毅奏言:委守备沈德清、千总庄大进带同兵丁三十二名,将赴台兵丁棉衣、鞋、裤、帐房等项,分载两船,运送厦门。九月初五日,在粤东澄海县开行。九月十八日,接护南澳镇副将郑元好禀称:『前赴闽省铜山沿海一带巡

  • 卷之二十一·佚名

    丙午八月庚戌朔拓建康城初建康旧城西北控大江东进白下门外距钟山既阔远而旧内在城中因元南台为宫稍庳隘 上乃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于钟山之阳在旧城东白下门之外二里许故增筑新城东北尽钟山之趾延亘周回凡五十余里规

  • 卷五十三·高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纪事本末卷五十三詹事府詹事高士竒撰春秋灾异【凡因他事别见者不复更载】隐公元年八月有蜚不为灾亦不书 九年春王三月癸酉大雨霖以震书始也庚辰大雨雪亦如之书时失也几雨自三日以往为霖平地尺为大雪

  • 马芳传·张廷玉

    马芳,字德馨,蔚州人。十岁时被北方少数民族掳掠去,让他放牧。马芳暗中用曲木做箭弓,削箭矢习射。俺答打猎,猛虎在他前面怒吼,马芳一箭将老虎射死。于是俺答授予马芳上等弓矢和好马,让他在左右侍候。马芳明里为他所用,而暗地从

  • 陈友定传·张廷玉

    陈友定,又名有定,字国安,福清人,后迁居汀之清流。世代务农。为人沉着勇敢,是一位轻生重义、救人危难的游侠之士,深受乡亲们的敬服。至正年中,汀州府判蔡公安到清流招募民兵讨伐贼寇,陈友定应募前往。蔡公安与他交谈之后,对他另

  • 卷一一四·邱濬

    △严武备 ▲总论威武之道(上) 《易师》之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程颐曰:“《师》为卦,坤上坎下。以二体言之,地中有水为众聚之象;以二卦之义言之,内险外顺,险道而以顺,行师之义也;以爻言之,一阳

  • 卷六十九·顺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六十九天子之孝正纪纲【臣】按君臣父子夫妇谓之三纲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谓之六纪纪纲者人道之所以立也洪范之言彞伦攸叙是纪纲正也彞伦攸斁是纪纲坏也孝治之主惟此为慎通其义于万事万

  • 卷第十·道宣

      辩惑篇第二之六   周祖废二教立通道观诏周武帝周祖平齐召僧叙废立抗诏事释惠远周祖巡邺开佛法事任道林周祖天元立对卫元嵩上事王明广周祖废二教已更立通道观诏周帝宇文邕武帝。猜忌黑衣受法黄老。欲留道法摈灭

  • 乐邦文类卷第四·宗晓

    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次杂文(三十三首) 维摩疏示四种佛国 天台智者大师 观经疏明四土宗致 同前 万善同归集拣示西方 智觉禅师 延寿 弥陀通赞示西方要义 慈恩法师 窥基 寂照集拣西方要义 出直指净土决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