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编八十八祖道影传赞序
明 德清述 高承埏补
重编八十八祖道影传赞序
诸祖道影。八十有八。国初自大内传写。安奉金陵之祖堂。万历甲申。紫栢大师。得新安丁南羽。临写三堂。散置名山。乙卯。憨山大师。更临小册。各为传赞。以系其后。崇祯壬申。嘉禾钱仙。上锓板以行。其传赞之文。止七十有七。缺者十一。岁甲申。予同年生檇李高寓公虞部为撰。补十一篇。又以云栖紫栢憨山三大师益之。甫谋镌布。以变中止。今岁秋。与寓公长君念祖。再晤广陵。出其稿示予。欲付剞劂以竟先志。予力赞其决。念祖因以一言请。夫是编之从来。与其所以利益于世。群公言之详矣。予奚以益哉。抑闻古圣贤之所以垂训于世者。有言有心。而更有身。言属书为教。心属道为宗。不读其书。道不可得闻也。即尽读其书。道未必遂闻也。求道于言。而子已有予欲无言之说。则言不足恃。求道于心。而释又有觅心了不可得之说。则心亦未易恃。然则释之蕲进于佛。与儒之蕲进于圣贤者。将安所从事哉。亦求诸其身而可矣。传之云者。即其人之行。以存其人之道也。孔子云。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孟子云。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夫古圣往矣。而其身之阅历。与其所以入道而进德者。其迹不与俱往。故读乡党篇。而孔子之所以圣可得而师也。读孟子七篇。而子舆氏之所以贤可得而师也。推之邵周程张朱陆诸大儒。诚即其书。稽其言。考其行。其人之所以不愧圣贤者。亦皆可得而师也。今兹八十八祖之中。西天之祖师。东土之教外别传。曹溪以下五宗之传灯。旁出其间。若禅师。若教主。若戒律。若净土。以至慈恩贤首天台瑜珈之诸宗不一。然其传心嗣法。与其行解之卓然可述者。于是乎备矣。诚由诸传而寻绎之。观其所以出世。则超越者可师也。观其所以治心。则精纯者足法也。今有腰石任舂利刀断臂之猛。以求师则罔不诚矣。有三登投子九上洞山之勤。以质学则罔不徧矣。有章安五载雪被氷床之寂。以栖山则罔不安矣。有天台九旬鸟巢衣褶之静。以安禅则罔不遗矣。有临济筑拳断崖夺拂之利。以当机则罔不超矣。有莲池憨山之昼夜念佛课六万声。永明之持诵法华万三千部。以修净业则罔不办矣。有道林之鸟窠松。雪峰之枯木杌。高峰之死限三年。千岩碧峰紫栢之胁不至席。以冥心入悟。则罔不彻矣。学者惟志之弗立耳。如有志高踪逸轨。无所取之取。诸此足也。若夫拨火而悟生。观影而疑释。或言句之尽捐。或心法之双泯。则孔氏有不能私之于伯鱼。释迦有不能遽授之阿难者。诸祖奚为。而传与赞。又奚为也。吾度今之从事于道者。儒未必皆颜渊。释未必皆云门赵州丹霞。其人也则亦语其常焉而已。抑是编缘起。紫栢大师肇之。憨公广之。钱仙上承之。寓公父子终之。其功于诸祖一也。然其自大内以入祖堂。实在洪武戊申。而紫栢大师之临写。寓公之续传。其岁皆在甲申。是书之成。遂与国运相终始矣。异哉。念祖之竟厥先志。其亟诚宜。而以成明。三百年梵典。一大异书。系不尤重耶。
康熙庚戌秋九月望日旴江荷山髯僧徐芳题
猜你喜欢 卷二百八十五·佚名 卷下·佚名 佛说苾刍迦尸迦十法经·佚名 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自在王菩萨广大圆满无碍自在青颈大悲心陀罗尼·佚名 罗云忍辱经·佚名 佛教与护国·太虚 卷第六·元来 法界宗五祖略记引·续法 千松笔记序·佚名 卷第八·呆翁行悦 卷四十一·佚名 卷第六十七·佚名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第二·智顗 第二卷·知礼 般若灯论释 第十二卷·清辨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