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总论

宗统编年总论

祥符纪荫曰。盖闻圣王之治天下也。本乎格致诚正。施之修齐治平。尽性践形。事天立命。是以首出庶物。建极乘乾。一人有道。万国咸宁。唐虞之化。於变时雍。夏商之间。政刑并用。爰及周衰。道微政弛。人心坏乱。笃生孔孟。明道德以叙[(雪-雨)/粉/大]伦。行仁义而正风俗。汉唐以降。教化不兴。法度是守。渐骛於外。失其本心。又以诸家庞杂。大道支离。程朱出而阐明约束之。圣学虽显。然以为章句致身之涂。鲜见成己成物之士。斯文将丧。叔世何堪。蚩蚩者氓。固不可使之知。而坦坦者道。亦何可不使之由也。夫语大莫载。六合之外。岂可存而不论。语小莫破。圣人岂真有不知能。然而洪荒以前。浑沌先是何状。九州之际。溟渤终於何底。沧桑见见。生死历然。将来世数何终。人物何止。藉曰方圆一气。一气之始。何以弥纶。太极两仪。无极之初。是何境象。性本於天。而天之所以为天。则曰无声无臭至矣。得之有命。而命之所以为命。则曰莫之致而致焉。是岂原始要终。圣贤有所未尽。抑亦察伦明物。变化示於几微。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参赞位育。终日乾乾。大人之所以为大人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各从其类。可与知能。民物之所以为民物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各正性命。保合太和。斯天下之达道也。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人之极致。性命之本源。达大道之体而无殊。尽一心之量而不变者。非智超劫外。行徧寰中。其孰能与於斯乎。惟法王之出三界也。洞彻一心。了明万有。真心本性。一切圆融。天人由行业以分途。善恶从真妄而异趣。心有真妄善恶。而性则纯真至善。真善之名。亦无以加焉。唯心有真妄善恶。是以悟心之真而善者。有四圣焉。谓佛与菩萨。缘觉。声闻。是也。迷心之真而善恶杂糅者。有六凡焉。谓人。天。鬼神。三道。地狱。饿鬼。畜生。三涂是也。人可不言。天则匪一。居须弥山。治四部洲。为四天王天。居人间顶。超日月明。为忉利天。(有三十二天并帝释。为三十三天)此之二天。未离地居。上之。於虚空中。朗然安住。身有光明。日月不及。如是一类。名焰摩天。上升精微。不接下界。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名兜率陀天。更上有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如是等天。未离乎欲。通名欲界。上之有三梵天。(梵众。梵辅。大梵天)名初禅天。上之有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名二禅天。上之。有少净天。无量净天。徧净天。名三禅天。上之复有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名四禅天。其间复有五不还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见天。色究竟天。以上诸天。未离形色。通名色界。上之。复有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如是等天。无业果色。名无色界。天之次复摄十种仙。一地行仙。二飞行仙。三游行仙。四空行仙。五天行仙。六通行仙。七道行仙。八照行仙。九精行仙。十绝行仙。仙之与天。迥然不同。仙以人身而恋长生。处海山岛。天则福德化生。自在无碍。上品之仙。不能及下品之天。是皆不了真心。随业妄报。不值佛化。沉溺长途者也。鬼神多门。各以业报。受生其中。因为善而夹杂妄缘。正直聪明之士。忠孝节义之流。未证真常。皆为业苦。复有修罗。四趣所摄。(谓天。人。鬼。畜)因多嗔业。致感斯伦。三涂则随三业。(贪嗔痴)轻重以受报。杳杳昏衢。谁从拯救。匪佛垂慈。少能脱苦。此之六凡。皆迷一心。致趋多报。天之与人以福德殊。非真谓苍苍茫茫。高而无极。不识不知也。声闻因修四谛。(苦。集。灭。道)见道。缘觉谓觉十二因缘。(无明缘行等)证道。此二圣流。自了生死。不能利他。菩萨则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万行。广度众生。名为大乘。圆满行解。具证三身。(法报化)尽妙觉性。成无上道。斯名为佛。佛者觉也。先知先觉。徧满十方。非一非异。不可思议。释迦文佛。则此娑婆之化身也。通一化土。总摄世界。则三千大千。通一寿量。点尽尘墨。尚无穷无尽。阎浮洲乃大千界之一。八十年适因减劫之时。(此界为南阎浮洲。佛世寿七十九年)降生兜率。示道成也。见处王宫。示尊胜也。脱屣世荣。示世苦也。因睹生老病死等事出家。示世无常也。出家苦行。示真修实证也。降魔。示正能摧邪也。成道。示证本有也。三七思维。示妙法难喻也。渐说三乘。曲垂方便也。五戒十善。以接人天。随其欲乐也。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开发大机。广相成就也。四摄法。慈摄无遗也。四悉檀。三根等度也。四十九年。说法十二部。随机接引也。末后拈花付嘱。密传心印也。佛之出世。唯欲人人共了此心。心之知见。万别千差。非以正法印印之。则不契圆宗。皆非了悟。此正法印。离言说相。唯证乃知。此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也。如来说法。一则教通。一则宗通。教乃言诠。宗则大意。的的大意。直指人心。见性忘言。当下成佛。此宗传自迦叶。以及阿难。西天二十八世。历历传持。光昭正眼。列皆法身大士。应世宣化。传达摩氏。以般若智光。运照东震。遂躬航海。达於梁朝。由梁历魏。止於少林。面壁九年。直接二祖。传至曹溪。分为南岳。青原。南岳青原。后复分为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五宗。一华五叶。二桂昌昌。沩仰。云门。法眼。三宗。不数传而止。唯临济曹洞。传至於今。阐佛真宗。宣扬法化。单提向上。不涉功勋。以心印心。初无剩迹。真传正脉。递代相承。宗统昭然。历年可按。用是远遡迦文降神之年。当此土周昭王甲寅之岁。以及於今。二千余年。正续大法。方来未艾。谓之宗统编年。以见佛法大意。不离时节因缘。世出世间。皆与时为消长。约而论之。如春夏秋冬。互相成就。造化之妙。无能名焉。是知佛与圣人。设化不同。其归则一。悟心之士。各各契真。触途之流。往往成滞。是自过咎。於佛何尤。又以宗门施设。觑捕无从。铁壁银山。攀仰莫及。棒喝交加。宾主历然。黑白未分。正偏宛尔。真符密印。唯真子得之。不在常山。大吼雄威。非狮儿当之。鲜不脑裂。纤毫不隔。天地悬殊。入此门中。莫存知解。顺行逆用。一一皆我真机。圣见凡情。彼彼谁能测识。非此宗眼难瞒。岂不浑同魔异。宗苟通也。千途异辙。入密室以消融。妙药神针。起膏肓於瞑眩。依时垂范。逐类行慈。功孰大焉。用斯伟矣。合而言之。佛之所谓自觉。儒之所谓明明德也。佛之所谓觉他。儒之所谓亲民也。佛之觉行圆满。儒之在止於至善也。佛儒之修证同也。佛之清净法身。即天命之性也。佛之圆满报身。即率性之道也。佛之千百亿化身。即修道之教也。其体用同也。但浅深大小。在造其极。与未尽其量耳。施之治世。治不离世。故吾儒之道。不外庶物之间。而圣人就易就近。以裁成乎过与不及。而适於时中。圣人之所以为圣也。施之出世。出不离世。故我佛之教。不出一心之外。而宗师当前。当处。以指示其本所固有。而归於无得。宗师之所以为宗也。不离世而治世。道无在而无不在也。不离世而出世。道无不在而无在也。故曰。时也。明乎时。而权实通焉。明乎时。而本末贯焉矣。

猜你喜欢
  大乘宝要义论 第四卷·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八·佚名
  卷第一百七十四·佚名
  称佛名号品第九·佚名
  佛说须赖经(曹魏白延译)·佚名
  第十品·佚名
  叙东方大同学案·太虚
  论扶乩·印光
  利益存亡·佚名
  商主天子所问经·佚名
  佛地经论卷第二·佚名
  卷九十八·道世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三(末)·窥基
  牟梨曼陀罗咒经·佚名
  观心论(并序)(亦名煎乳论)·智顗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吴儆诗集·吴儆

    《浣溪沙》十里青山溯碧流。夕阳沙晚片帆收。重重烟树出层楼。人去人来芳草渡,鸥飞鸥没白蘋洲。碧梧翠竹记曾游。《浣溪沙》歙浦钱塘一水通。闲云如幕碧重重。吴山应在碧云东。无力海棠风淡荡,半眠官柳葱茏。眼前春色为

  • 阔的海·徐志摩

    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我也不想放一只巨大的纸鹞上天去捉弄四面八方的风; 我只要一分钟 我只要一点光 我只要一条缝,——像一个小孩爬伏在一间暗屋的窗前望著西天边不死的一条缝,一点光,一分钟。

  • 卷九十一·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九十一目録【起一百十四字至一百十六字】沁园春【下】刘秉忠白朴【六首】许有壬张翥【四首】张埜【五首】邵亨贞【二首】沈景高高啓【二首】杨基瞿佑吴

  • 卷十八·本纪第十八·脱脱

        兴宗一   兴宗神圣孝章皇帝,讳宗真,字夷不堇,小字只骨。圣宗长子,母曰钦哀皇后萧氏。上始生,齐天皇后取养之。幼而聪明,长而魁伟,龙颜日角,豁达大度。善骑射,好儒术,通音律。三岁封梁王。太平元年,册为皇太子。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三十二·阿桂

    六月甲申阿桂奏言【臣】于六月初四日至卡丫军营留心察防形势甲木以内山险路狭而碉座甚多自卡丫至格宗沿河两面山脚重叠交错路尤险阻而格宗山口以上贼人于两边山腿坚造栅卡拦路从前桂林等冲击此处已经失利今必由别路方

  • 关中奏议巻四·杨一清

    (明)杨一清 撰○巡抚类一为边务事题为边务事准兵部咨伏蒙皇上命臣不妨督理马政巡抚陜西地方自度不堪负荷已经具本陈情辞免巡抚仍督理马政俟命外钦奉勅谕委任褒嘉出乎常格揣分度力益深愧惧感恩圗报誓竭心力续准兵部咨该

  • 卷五十四·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五十四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春秋左传注疏第二春秋经传集解隠第一杜氏谨按注疏本此惟存其旧文按经典释文及疏义每卷标题如此而为是矣隠公元年考异足利本传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君命也

  • 卷八十·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八十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八十宗庙制度唐书高祖本纪武德元年六月己夘追諡皇高祖曰宣简公皇曾祖曰懿王皇祖曰景皇帝庙号太祖皇考曰元皇帝庙号世祖礼乐志书曰七世之

  • 成正觉品第二十二·佚名

    佛告诸比丘,尔时菩萨降伏魔怨。灭其毒刺建立法幢。初离欲恶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内静一心灭觉观。定生喜乐入二禅。离喜受圣人说住於舍。有念有想身受乐入第三禅。离忧喜舍苦乐。念清净入第四禅。尔时菩萨住於正

  • 一切相应诸佛三昧曼罗仪轨分第二十一·佚名

    金刚手菩萨,复说甚深法。微妙不思议,广大最上明。清净本无相,无作而无荆是真实究竟,最胜无有上。大適悦妙乐,以真净法界。而利益众生,最上义妙字。施一切成就,善施安乐法。以金刚入寤,而觉寤众生。是秘密胜义,决定金刚具。为第

  •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八卷·灌顶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八卷隋章安顶法师撰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梵行品二之余问第一义空何得有业有报。答此寄有以明无。寄无以明有。不有不无即第一义。空空者为三。谓叹释结。叹者。此是凡小所迷没处。是有是无。正

  • 佛说大七宝陀罗尼经·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梁录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祇树给孤穷精舍。佛告阿难。汝受持此大七宝陀罗尼咒。尔时世尊即便说之。写地也贷昙 坻阇律提 波罗若 波罗 式叉仇拏 比茶阿难若有受持读诵修行此陀罗尼咒。尽其形命一切怨仇

  • 卷第十六·佚名

    镡津文集卷第十六 藤州镡津东山沙门契嵩撰 非韩下 第十四 韩子为赠绛州刺史马汇之行状曰。司徒公之薨也。刺臂血书佛经千余言。期以报德。又曰。其居丧有过人行。又曰。愈既世通家详闻其世系事业。从少府请。掇其大

  • 第五 生相应·佚名

    第一 眼一~三[尔时,世尊]舍卫城&hellip;&hellip;乃至&hellip;&hellip;&ldquo;诸比丘!若眼生住转出者,则苦生病住老死出。四~七若耳、鼻、舌、身生&hellip;&hellip;者,乃至&hellip;&hellip;八若意生住转出者,则苦生病住老死出

  • 包法利夫人·福楼拜

    法国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著于1857年的长篇小说。女主角爱玛13岁进修道院读书,宗教的禁欲主义说教和当时流行的情调缠绵的消极浪漫主义作品大大刺激了她的欲望,培养了她游手好闲的贵族思想感情和整日耽

  • 洞玄灵宝三师名讳形状居观方所文·张万福

    唐张万福编录。述礼师之阶次及仪轨。阶次起自正一,进而为五千文、戒、神祝、洞神、升玄、洞玄诸师,止于上清。

  • 梦珂·丁玲

    短篇小说。丁玲作。载《小说月报》 1927年18卷12号。梦珂是一个出身于没落封建家庭的女性,进入大城市后,在个人奋斗过程中经受了爱情与事业上的种种凌辱与挫折, 最后从一个纯真的少女而变成一个出卖灵魂 与色相的“明

  • 南村辍耕录·陶宗仪

    一名《辍耕录》。笔记。元末明初陶宗仪(?—1396)撰。三十卷。宗仪有《南村诗集》已著录。作者曾隐居松江,劳作之暇,顺手笔记杂事贮破盎中,积累十年,发录成编,以“辍耕”为名。共五百八十五条,二十余万字。所载极为丰富,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