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六道集卷一

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弘赞在犙辑

天道

梵语提婆。此云天。天者天然清净光洁。於诸趣中。最胜最乐。最善最妙。最尊最高。故名为天。苟非最胜之因。岂生最胜净洁之处。最胜因者。所谓十善。身三口四。及意三行。由此三业。防止过非。有顺理义。违不善道。以斯十善。运出五趣。故兹十善戒法。名为天乘。诸天虽众。不出三界。曰。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区分。共有二十八处。欲界有六。第一从下。上升四万二千由旬。是四天王天住处。居须弥山半。乃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东方曰持国天王。居须弥山东。白银埵。城名上贤。领乾闼婆。(此云香阴天帝乐神)及毗舍遮。(此云啖精气鬼)护东州人。南方曰增长天王。居须弥山南青琉璃埵。城名善见。领鸠盘茶。(此云压魅鬼)及薜荔多。(此云饿鬼)护南州人。西方曰广目天王。居须弥山西黄金埵。城名周罗。领诸龙。及富单那。(此云臭饿鬼)护西州人。北方曰多闻天王。居须弥山北水精埵。其城有三。一名可畏。二名天敬。三名众归。领夜叉。及罗剎。护北州人。四王共有三十二将军。各有九十一子。具大威力。悉护十方。人间五十岁。此四王天为一昼夜。寿五百岁。(计人间岁九百万年)从此四王天上升四万二千由旬。是第二忉利天住处。(忉利此云三十三)居须弥山顶。山顶纵广八万四千由旬。而中平可居者。止四万由旬。四面各有八天。中央善见大城内有金城。是天帝释住处。共为三十三天。人间一百岁。此天为一昼夜。寿一千岁。(计人间岁。三千六百万年。以红莲华合。青莲华开为夜。青莲华合。红莲华开为昼)从此忉利天上升十六万由旬。有处如云。七宝所成。犹如大地。纵广八万由旬。是第三夜摩天住处。(夜摩。此云时分)人间二百岁。此天为一昼夜。寿二千岁。(计人间岁。一万四千四百万年)从此夜摩天上升三十二万由旬。有地如云。纵广十六万由旬。是第四兜率天住处。(兜率此云喜足)人间四百岁。此天为一昼夜。寿四千岁。(计人间岁。五万七千六百万年)从此兜率天上升六十四万由旬。有地如云。纵广三十二万由旬。是第五化乐天住处。(化作五尘而自娱乐)人间八百岁。此天为一昼夜。寿八千岁。(计人间岁。二亿三万零四百万年)从此化乐天上升十二亿八万由旬。有地如云。纵广六十四万由旬。是第六他化自在天住处。(他化作宫殿园林。一切乐具。於中自在受用)此是欲界顶天。人间一千六百岁。此天为一昼夜。寿一万六千岁。(计人间岁。九亿二万一千六百万年)从此上升一倍。二十五亿六万由旬。有地如云。纵广十二亿八万由旬。是色界诸天住处。共有一十八天。通号四禅。以其离散动故。亦名梵世。谓其离欲染也。皆以劫数为寿。身白银色。无男女相。形惟一种。初禅三天。(一梵众天。寿半劫。是民。二梵辅天。寿一劫。是臣。三大梵王天。寿一劫半。是君。从此倍倍上升。例此可知)二禅三天。(一少光天。寿二劫。二无量光天。寿四劫。三光音天。寿八劫)三禅三天。(一少净天。寿十六劫。二无量净天。寿三十二劫。三徧净天。寿六十四劫)四禅九天。(一无云天。寿一百二十五劫。二福生天。寿二百五十劫。三广果天。寿五百劫。四无想天。寿同上。五无烦天。寿千劫。七善见天。寿四千劫。八善现天。寿八十劫。九色究竟天。寿一万六千劫。此是色界顶天。后之五天。名净居天。是三果圣人居处)从此上升一倍。是无色界。共有四天。亦名四空天。人同碧落。界若虚空。惟有受。想。行。识。四阴。无色阴故。故名无色界。一空处天(寿二万大劫)。二识处天(寿四万大劫)。三无所有处天(寿六万大劫)。四非非想处天(寿八万大劫)。然此三界诸天寿数虽定。而亦有中夭者。惟兜率天。及无想天。寿命皆定。不说中夭也。

正法念处经云。若持不杀戒。得生四天王处。若持不杀不盗。得生三十三天。若持不杀盗邪淫。得生夜摩天。若持不杀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得生兜率天。奉行佛戒。兼身口七善业。得生化乐。他化自在天。业报差别经云。若众生具修增上十善。得欲界天报。修有漏十善。与定相应。得色界天报。修四空定。得无色界天报。顺正理论云。六欲诸天初生。如次。如五六七八九十岁人。生已。身形速得圆满。男生在天父右膝。女生在天母左膝。皆悉化生。或有於天母手华。忽然化生。阿含经云。儿来未久。便知饥渴。自然宝器。盛百味饮食。若福多者。饭色自白。中者黄色。下者赤色。若渴则饮。宝器中甘露浆。入腹渐消。如酥投火。无复形影。亦无大小便利。死如灯焰灭。无有尸骸。以化生故也。色界天众。於初生时。身量周圆。具妙衣服。一切天众。皆作圣言。不由学习。自解典语。起世经云。欲界诸天。皆食段食。色界诸天。从初禅乃至遍净天。以喜为食。无色界诸天。以意业为食。有云。色界无色天。并以禅悦法喜为食。涅盘经云。虽得四天王。他化自在天身。乃至梵天。非非想处天身。命终还堕三恶道中。天报尽时。五衰相现。身受大苦。如地狱苦。等无差别。成实论问曰。生天离恶积善。何故报尽。即入三途。答曰。凡夫无始已来。恶业无穷。一日贪瞋。尚受千形。况恶既多。暂伏结生。报福既尽。昔业时熟。还堕三途。何所致惑。为有识心达本者。能破三界二十五有。故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经云。一人发真归源。十方世界。尽成消殒。如未能达本归源。则一心念佛。发愿往生净土。闻佛说法。悟无生忍。则顿超三界。回绝轮回矣(梵世。梵者净也)。

法句喻经云。昔者天帝释。五德离身。自知命尽。当下生世间。在陶作家。受驴胎身。既知福尽。甚大愁忧。自念三界之中。济人苦厄。惟有佛耳。於是驰往佛所。稽首作礼。伏地至心。三自归命佛。法。圣众。未起之间。其命忽出。便至陶家驴母腹中作子。时驴自解走瓦坏间。破坏坏器。其主打之。寻时伤胎。其神即还入故身中。五德还福。复为天帝。佛从定起。赞言。善哉天帝。能於殒命之际。归命三尊。罪对已毕。不更勤苦。尔时世尊。以偈颂曰。所行非常。谓兴衰法。夫生辄死。寂灭为乐。譬如陶家。埏埴作器。一切要坏。人命亦然。帝释闻偈。知无常之要。达罪福之变。解兴衰之本。尊寂灭之行欢喜奉受。得须陀洹道(五德离身。即五衰相现。一衣服垢秽。二头上华萎。三腋下汗流。四身体臭秽。五不乐本座。反上即五德也。凡言经云。律云。是释迦如来亲说。若言论云。乃菩萨罗汉注释经律。之语)。

天竺

无着菩萨

健驮逻国人也。佛去世后一千年中。诞灵利见。承风悟道。出家修学。其弟世亲菩萨。出家受业。博闻强识。达学研机。无着弟子师子觉。密行莫测。高才有闻。二三贤哲。每相谓曰。凡修行业。愿睹慈氏。若先舍寿。得遂宿心。当相报语。以知所至。其后师子觉先舍寿命。三年不报。世亲菩萨。寻亦舍命。时经六月。亦无报命。时诸外道。咸皆讥诮。谓世亲及师子觉。流转恶趣。遂无灵鉴。其后无着菩萨。於夜初分。方为门人。教授定法。灯光忽翳。空中大明。有一天人。乘虚下降。即进阶庭。敬礼无着。无着曰。尔来何暮。今名何谓。对曰。从此舍寿。往睹史多天。慈氏内众。莲华中生。莲华才开。慈氏赞曰。善来广慧。善来广慧。旋绕才周。即来报命。无着菩萨曰。师子觉者。今何所在。答曰。我旋绕时。见师子觉。在外众中。耽着天乐。无暇相顾。讵能来报。无着菩萨曰。斯事已矣。慈氏何相。演说何法。答曰。慈氏相好。言莫能宣。演说妙法。义不异此。然菩萨妙音。清畅和雅。闻者忘倦。受者无厌。云云(出西域记。睹史多。旧曰兜率。慈氏。即弥勒也。佛经律论三藏。所载人生六道中。或从六道中来者甚多。兹仅录一二。以彰其余。即如此土所共见闻者。亦不能尽录惟录其要。俱见如下)。

孙稚

○字法晖。齐国般阳县人也。父祚。晋太中大夫。稚幼而奉法。年十八。以咸康元年八月病亡。父后移居武昌。至三年四月八日。沙门于法。街行尊像。经过家门。夫妻大小出观。见稚亦在人众之中。随侍像行。见父母拜跪问讯。随共还家。祚先病。稚云。无他祸崇。不自将护所致耳。五月当差。言毕辞去。其年七月十五日。复归问讯。悉如生时。说其外祖父。为太山府君。见稚曰。汝未应来。那得至此。稚答。伯父将来。欲以代谴。有教推问。欲鞭罚之。稚救解得原。稚兄容。字思渊。时在其侧。稚谓曰。虽离故形。在优乐。处但读书。无他作。愿兄勿复忧也。但勤精进。系念修善。福自随人矣。我二年学成。当生国王家。同辈有五百人。今在福堂。学成皆当上生。第六天上。我本亦应上生。但以解救先人。因缘缠缚。故独生王家耳。到五年七月七日复归。说邾城当有宼。难事例甚多。悉皆如言。家人秘之。故无传者。又云。先人多有罪谪。宜。为作福。我今受身人中。不须复营。但救先人也。愿父兄勤为功德。作福供僧。食时务使鲜洁。一一如法者。受上福。次者次福。若不能如言。皆费设耳。当使平等。心无彼我。其福乃多。祚时有婢。稚未还时。忽病殆死。通身皆痛。稚云。此婢欲叛。我前与鞭。不复得去耳。婢云。前实欲叛。与人为期。日垂至。而便住。云云(太同泰)。

董青建

○父字贤明。建元初。为越骑校尉。初建母宋氏。孕建时。梦有人语云。尔必生男。体上当有青志。可名青建。及生。如言即名焉。有容止。美言笑。性理宽和。家人未尝睹其愠色。见者咸异之。至年十四。而州迎主薄。建元初。皇储镇樊汉。为水曹参军。二年七月十六日寝疾。自云必不振济。至十八日临终起坐。谓母曰。罪尽福至。缘累永绝。愿母自割。不须忧念。因七声大哭。声尽而绝。至闰月十一日。贤明梦见建云。愿父暂出东斋。贤明便香汤自浴斋戒。出东斋。至十四夜。於眠中。闻建唤声。惊起。见建在斋前。如生时。父问曰。汝往在何处。建云。从亡来。住在练神宫中。满百日。当得生忉利天。建不忍见父母兄弟哭泣伤恸。三七日礼诸佛菩萨。请四天王。故得暂还。愿父母从今已后。勿复啼哭祭祀。阿母已发愿。求见建。母不久当命终。即共建同生一处。父寿可得七十三。命终之后。当三年受罪报。勤苦行道。可得免脱。问曰。汝从夜中来。那得有光明。建曰。今与菩萨诸天共下。此其身光耳。又问云。汝天上识谁。建曰。见王车骑。吴兴张永。外祖宗西河。我非独但此一门中生。从四十七年以来至今。七死七生。已得四道果。先发七愿。愿生人间。故历生死。从今永毕。得离七苦。建临终时。见七处生死。所以大哭者。与七家分别也。问云。汝皆生谁家。建曰。生江县吏部羊布。广州张永。车骑王玄。宋谟。萧惠明。给事梁季父。今生董越骑家。惟此间生十七年。余处止五三年耳。自今已后。毒疠岁多。宜勤修功德。建见世人死。多堕三途。生天者少。勤精进。可得免度。发愿生天。亦得相见。行脱差异。无相值期。又问云。汝母忧忆汝。垂死。可令见汝不。建曰。不须相见。益怀煎苦耳。但依向言说之。诸天已去。不容久住。惨有悲色。忽然不见。去后。竹林左右。犹有香气。家人亦并闻余香焉(建。乃初果须陀洹人。七死七生漏尽。而证得第四阿罗汉果。出三界。故云。从今永毕得离诸苦。然建所生处。皆是善门也)。

历阳

○张应者。本事俗神。鼓舞淫祀。咸和八年。移居芜湖。妻得病。应请祷备至。财产略尽。妻法家弟子也。谓曰。今病日困。求鬼无益。乞作佛事。应许之。往寺中见竺昙铠。昙铠曰。佛如愈病之药。见药不服。虽见无益。应许当事佛。昙铠与期。明日往斋。应归。夜梦见一人长丈余。从南来入门。曰。汝家狼籍。乃尔不净。见昙铠随后曰。始欲发意。未可责之。应既眠觉。便炳火作高座。及鬼子母座。昙铠明往。应具说梦。遂受五戒。斥除神影。大设福供。妻病即除愈。咸康二年。应至马沟籴盐。还泊芜湖浦宿。梦见三人。以钢钩。钩之。应曰。我佛弟子。牵终不置。曰。汝叛走多时。应怖。谓曰。放我。当与君一升酒。彼乃放之。谓应曰。但畏后人复取汝耳。眠觉腹痛泄痢。达家大困。应已久病甚。遣人呼铠。适值铠不在。应寻气绝。经日而苏。说有数人。以钢钩。钩将北去。下一坂岸。岸下见有镬汤。刀剑。楚毒之具。应时悟是地狱。欲呼师名。忘昙铠字。但唤和尚救我。亦时唤佛。有顷。一人从西面来。形长丈余。执金杵。欲撞此钩人。曰。佛弟子也。何入此中。钩人怖散。长人引应去。谓曰。汝命也尽。不复久生。可暂还家。颂呗三偈。并取和上名字。三日当复命过。即生天矣。应既苏。即复怵然。既而三日持斋颂呗。遣人疏取昙铠名。至日中食毕。礼佛读呗。徧与家人辞别。澡洗着衣。如眠便尽(呗者。赞也。谓赞叹三宝也。讽经亦曰呗。偈者。佛经中偈颂也。怵音出。忧也。悚惧也)。

襄阳

○史世光。咸和八年。於武昌死。七日请沙门支法山。为诵小品般若经。疲而微卧。闻灵座上。如有人声。史家有婢字张信。见世光在灵上着。衣帢。具如生平。语信云。我本应堕龙中。支和尚为我诵经。昙护。昙坚。迎我上第七梵天。快乐处矣。护坚。并是山之沙弥。已亡者也。后支法山。复往为诵大品般若经。又来在座。世光生时。以二旛在寺中供养。乃呼张信。持旛送我。信曰诺。便绝死。将信持旛。俱西北飞上一青山上。如瑠璃色。到山顶。望见天门。光乃自提旛。遣信令还。与一青香如巴豆大。嘱曰。以上支和尚。信未还。便遥见世光直入天门。信复道而还。倐忽苏活。亦不复见手中香也。旛亦故在寺中。世光与信於家去时。其六岁儿见之。指语祖母曰。阿爷飞上天。婆为见否。世光后复与天人十余。俱还其家。徘徊而去。每来必见簪帢去。必露髻。信问之。光答曰。天上有冠。不着此也。后乃着天冠。与群天人。鼓琴行歌。径上母堂。信问。何用屡来。光曰。我来欲使汝辈知罪福也。亦兼娱乐。阿母。琴音清妙。不类世声。家人小大。悉得闻之。然闻其声。如隔壁障。不得观察也。惟信闻之。独分明焉。有顷去。信见光入一黑门。须臾来出。谓信曰。舅在此。日见榜挞。楚痛难堪。我省视还也。舅生前犯杀罪。故受此报。可告舅母。请僧[言*奉]经。当稍免脱。舅昔轻车将军也(第七梵天。即初禅天在六欲天上)。

江陵

○释黄迁。年二十时。常寄江陵市西。杨道产家。行般舟。勤苦岁余。因尔遂颇有感变。或一日之中。赴十余处斋。虽复终日竟夜行道转经。而家家悉见黄迁在焉。众稍敬异之。以为得道。孝建二年一日。自言死期。谓道产曰。明夕吾当於君家过世。至日。道产设八关然灯通夕。初夜中夜。迁犹豫众行道。休然不异。四更之后。乃称疲而卧。颜色稍变。有顷而尽。阖境为设三七斋。起塔。塔今犹存。死后久之。现形多宝寺。谓昙珣道人云。明年二月二十三日。当与诸天共相迎也。言已而去。昙珣即於长沙禅坊。设斋九十日。舍身布施。至其日苦乏气。自知必终。大延道俗。盛设法会。三更中。呼问众僧有闻见否。众自不觉异也。珣曰。空中有奏乐声。馨烟甚异。黄迁之契。今其至矣。众僧始还堂就席。而珣已尽(右五出冥祥记。此记十卷。齐朝王琰撰)。

酒泉郡

○凡太守到郡无几辄死。后有渤海陈裴。见使此郡。裴忧愁不乐。就卜者占其吉凶。卜者曰。远诸侯。放伯裘。能解此者。则无忧。裴仍不解此语。卜者报曰。但去自当解之。裴既到官。侍监有王侯平。有史侯。董候等。裴心悟曰。此所谓诸候矣。乃远之。即卧。思放伯裘之义。不知何谓。至夜半后。有物来上裴被上。裴觉。以被冒取之。其物跳踉。訇訇作声。外人闻。持火入。欲杀之。魅乃言曰。我实无恶意。但欲试府君耳。听一相赦。当深报府君恩。陈裴曰。汝为何物。而忽干犯太守。魅曰。我本百岁狐也。今变为魅矣。垂化为神。而正触府君威怒。甚遭困厄。听一放我。我字伯裘。若府君有急难。但呼我字。则自解矣。裴乃喜曰。卜谓放伯裘之义是也。即便放之。小开被。忽然有赤光。如震电。从户出。明日夜。有敲户者。裴问曰。谁。答曰。伯裘。问曰。何为。答曰。白事。问曰。白何事。答曰。此界有贼发奴也。裴案发则验。每事先以语裴。於是境界。无毫毛之奸。人咸谓圣君出。后经月余主簿李音。共裴侍婢私通。既而惊惧。虑伯裘来白。遂与诸侯谋杀裴。却谓傍无人。便使诸侯持杖直入。欲格杀之。裴惶怖。即呼伯裘。来救我。即有物如申一疋绛练。然作声音。侯伏地失魂。乃以次缚取之。考问来意。故皆服首。后月余日。裘与裴辞曰。今得为神矣。当上天去。不复与府君相见往来。遂去不见也(出搜神异记)。

武帝妃

○妃郗氏。初生有赤光照室。器皿尽明。及长性明慧。善隶书。读史传。女工之事。靡不闲习。宋齐间。诸王求婚。父晔皆不许。后以适帝。生三女。帝为雍州刺史。而妃薨。其性酷妒。天监年。化为巨蟒。入於后宫。通梦於帝。帝体将不安。蟒辄激水腾涌。或现龙形。光彩照灼。时蟒作人语。启帝曰。妾以生存。嫉妒大小。为性惨毒。损物害人。死为蟒身。无饮食饥窘困迫。又一鳞甲内。有多虫唼咬肌肉。痛苦甚剧。感帝昔眷念於妾。故陈露於帝。祈一功德。以见拯拔。帝闻之感激。因此露井上为殿。衣服委积。置银辘轳。金瓶灌百味。以祀之。帝乃大集沙门於殿。宣问何善能脱其苦。志公对曰须礼佛忏涤。其愆可脱。於是帝与志公。及名德沙门。搜索。大藏经文。采摭佛语。感弥勒题名。撰成忏文十卷。在宫修礼。忽闻异香馥郁。帝因仰观。乃见一天人容仪端丽。谓帝曰。蒙帝功德。已脱蟒身。得生忉利天上。今呈天身。以为证验。殷勤致谢。言讫不见(出通载并忏序)。

蜀郡

○龙渊寺。沙门慧韶姓陈。本颕川太丘人。少欲多智。聪敏不群。春秋五十四。卒於本寺。时成都民姓应名始丰。因病气绝。而心尚暖。五日方醒。云。被摄至阎王所。闻处分云。迎韶法师。须臾便至。王下殿。合掌顶礼。更无言说。惟书文书。作一大政之字。韶出外。坐於旷路树下。见一少童。以漆柳箕。擎一袈裟。令韶着之。有数十僧来迎。丰惟识和慈。二禅师。幢盖列道。腾虚而去。又当终夕。有安浦寺尼。久病闷绝。醒云。送韶法师。及五百僧。登七宝梯。到天宫殿。讲堂中其地如水精。床席华整。亦有麈尾。几案莲华池。韶就座谈说少时便起。送别者令归。其生灭冥祥。感见类此。以天监二年七月三日卒(出续高僧传)。

元魏

中天竺

○沙门勒那。此云宝意。是西国人。徧通三藏。妙入总持。以魏永平之初。来游东夏。宣武皇帝。每请讲华严经。披阅精义。无废一日。正处高座。忽有一人持笏执名者。形如大官。云。奉天帝命。来请法师。讲华严经。意曰。今此法席尚未停止。待讫经文。当来从命。既而法事将了。又见前使云。奉天帝命。故来下迎。意乃含笑熙怡。告众辞诀。奄然卒於法座。都讲等四人。亦同时殒。魏境道俗。闻见斯异。无不嗟叹。

相州

○邺下寺。释玄景。统解玄微。纯讲大乘。后因卧疾三日。告侍人曰。玄景欲见弥勒佛。云何乃作夜摩天主。又云。宾客极多。事须看视。有问其故。答云。凡夫识想。何可检校。向有天众。欲来邀迎耳。尔后异香充户。众共闻之。又曰。吾欲去矣。当愿生世。为善知识。遂终於所住。即大业二年六月也。自生常立愿云。沈骸水中。及殁后。遵用前旨。葬於紫栢河。深滢之中。三日往观。所沈之处。反成沙坟。极高峻。而水分派。道俗异其雅瑞。传迹于今(右二。出续高僧传)。

潞州

○刺史辛彦之。建十五层浮图。州人张元。暴死复苏云。神游天上。见一堂极崇丽。天人曰。辛刺史有大功德。作此堂以俟之。

海东

○新罗国。玄光禅师。参南岳。证法华三昧。师即礼辞南岳。返锡江南。值本国海舶。遂获附载。方及大洋。忽睹采云乱目。雅乐盈空。绛节霓旌。传呼而至。空中声云。天帝请海东玄光禅师。师拱手逊避。舟停不进。即见青衣恭迎入大宫阙。见羽卫陈列。鳞介繁错。间以鬼神。咸仰敬曰。天帝降我龙宫。请法师说已证法门。吾曹受益不少矣。既升殿。请陟高台。天帝扣问。师为开演经七日而毕。帝躬送别。向所乘舟。师复登之。舟遂泛泛而去(右二出统纪)。

京师

○大安国寺。子邻法师。年少时。忽思归觐二亲。其父丧明。母终已三载。因诣岳庙。求知母之幽趣。即敷坐具。诵法华经。誓见天岳王为期。其夜岳王。果召邻问。何故恳苦如是。邻曰。母王氏。亡来已经除服。敢问大王。母今何在。王顾簿吏。对曰。王氏现系狱受苦。邻曰。我母何罪。王曰。生和尚时。食鸡卵。又取白傅头疮。坐是之故。职师之由。邻悲号委顿。求王请免。曰。絷縻有分。放释无门。然则为法师计。请往鄮山。礼阿育王塔。或可原也。邻诘朝。遵途。到会稽鄮阴山寺。叩头哀诉。五轮着地。礼毕。数所投策。至四万数。俄闻有呼邻声。若蔡顺之解。望空。见云气中。母谢曰。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矣。故来报汝。倐然不见。先所礼处。今鄮山育王寺。后峰之翠微茅庵基。及池存焉(古人分娩食鸡卵。尚得重报。今人娩后多杀生命罪当如何。为母为子者。不可不知。鄮山在浙江宁波府城。东南四十里许。阿育王塔。详见第四卷中。○絷音执。绊也縻音縻系也)。

寿州

○紫金山。玄宗禅师。永嘉人。见紫金山。悦可自心。留行禅观。此山先多虎暴。或噬行商。或伤樵子。避苛政者。哭妇甚哀。从宗卜居。哮[日*敢]绝迹。自迩入山者无惮矣。一日禅徒拥集。见一老父。趋及座前。拜跪勤恪。宗曰。子何人耶。答云。我本虎也。在此山中。食[日*敢]众生。因大师化此。冥回我心。得脱业躯。已生天道。故来报谢。折旋之顷。了无所见(右二出宋高僧传)。

长安

○西明寺。道宣律师者。德镜玄流。业高清素。精诚苦行。毕命终身。栖遑问道。志在住持。缀缉仪范。二百余卷。结集高轨。属有深旨。贞观中。曾隐沁部云室山。人睹天童给侍左右。於西明寺夜行道。足跌前阶。有物扶持。履空无害。熟顾视之。乃少年也。律师遽问。何人夜中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乃北方多闻天王之子那咤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时之久矣。师曰。贫道修行。无烦太子。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作佛事者。愿为致之。太子曰。某有释迦佛牙。宝掌虽久。头目犹舍。敢不奉献。俄授於师。师保录供养焉。粤以乾封二年。仲春之节。身在京师。城南净业寺。逐静修道。年至桑榆。气力将衰。专念四生。又思三会。忽以往缘。幽灵顾接。病渐瘳降。励力殷仰。遂感冥应。时四天王至。问讯律师。广序贤劫四佛兴世。涅盘遗迹等事。复有诸天。四王臣佐。至律师房门。似人行动。蹀足出声。律师问言。是谁。答言。弟子姓张名琼。师问。何处檀越。答言。是南方天王之第十五子。王有九十一子。英略神武。各御邦都。所统海陆。道路区分。持犯界别。并亲受佛教。护持善恶。使遗法载隆。积殖其功。常加守护。不徒设也。师曰。檀越既遗德劣。故来相看。何故门首不入。答云。弟子不得师教。不敢辄入。师云。愿入就座。入已。礼敬伏座。问曰。檀越既笃信三宝。又受佛嘱护持。善来相看。何不现形。答言。弟子报身。与余人别。光色又异。惊动众心。共师言论足得。不劳现身。问曰。贫道入春已来。气力渐弱。医药无效。未知报命远近。答云。师报将尽。无烦医药。问曰。定报何日。答云。何须道时。但知师不久尽。生第四天弥勒佛所。问曰。同伴是谁。答曰。弟子第三兄张玙。通敏超悟。信重释宗。撰祇洹图经。百有余卷。烈峙天宫。无闻地府。师承此告。及踊思寻请述之。用开道俗。又一天来至师所。致敬申礼。具叙暄凉。师问曰。檀越何处。姓字谁耶。答曰。弟子姓王名璠。是大吴之兰台臣。今是南方天王韦将军下之使者。将军事务极多。拥护三洲之佛法。有斗诤凌危之事。无不躬往和喻令解。今附和南。不久当至。复有一天来云。姓罗氏。是蜀人也。言作蜀音。广说律相。初相见时。如俗礼仪。叙述缘由。多有次第。又有一天姓费氏。礼敬如前。云。弟子迦叶佛时。生在初天。在韦将军下。诸天贪欲所醉。弟子以宿愿力。不交天欲。清净梵行。偏敬毗尼。韦将军。童真梵行。不受天欲。一王之下。有八将军。四王三十二将。周四天下。往还护助。诸出家人。四天下中。北天一洲少有佛法。余三天下。佛法大弘。然人多犯戒。少有如法。东西天下。人少黠慧。烦恼难化。南方一洲。虽多犯罪。化令从善。心易调伏。佛临涅盘。亲受付嘱。并令守护。不使魔娆。若不守护如是破戒。谁有行我之法教者。故佛垂诫。不敢不遵。虽见毁禁。愍而护之。见行一善。万过不究。事等忘瑕。不存往失。且人中臭气上熏空界。四十万里。诸天清净。无不厌之。但以受佛付嘱。令护佛法。与人同止。诸天不敢不来。韦将军三十二将之中。最存弘护。多有魔子魔女。轻弄比丘。道力微者。并为惑乱。将军栖遑奔至。应机除剪。故有事至。须往四王所。时王见皆起。谓韦将军。修童真行。护正法故。弟子性乐戒律。如来一代所制毗尼。并在座中。听受戒法。问云。益州成都。多宝石佛者。何代时像。从地涌出。答曰。蜀都元基青城山上。今之成都。大海之地。昔迦叶佛时。有人於西耳河造之。拟多宝佛全身相也。其地西北。去雟州二千余里。问去天竺非远。往往有至彼者。至晋时。有僧於此地。见土坟。随出随除。终不可平。后见坼开。乃深掘丈余。获像及人骨。在船。其髅骨肘胫。悉皆粗大。数倍过於今人。即迦叶佛时。阎浮提人寿二万岁时也。今时劫减。命促。人小。固不常然。不可怪也。初出之时。牵曳难得。弟子化为老人。指撝方便须臾。至周灭法暂隐。到隋重兴。更复出之。蜀人但知其灵。从地而出。亦不测其根源。见其华趺。有多宝字。因遂名焉。又问。多宝字。其隶书。出於亡秦之代。如何迦叶佛时。已有此国书耶。答曰。亡秦李斯隶书。此乃近代。远承隶书之兴。兴於古佛之世。现今南洲四面。千有余洲。庄严阎浮一方。百有余国。文字言音。同今唐国。但以海路辽远。动数十万里。重译莫传。故使此方封守株柱。不足怪也。师不闻乎。梁顾野王大学之太傅也。周访字源。出没不定。故玉篇序云。有开春申君墓。得其铭文。皆是隶字。检春申。是周武六国同时隶文。则非吞并之日也。此国篆隶诸书。尚有茫昧。宁知迦叶佛时之事。史非其耳目之所闻见也。又问。今西京城西。高四土台。俗云是苍颉造书之台。如何云隶书字。古时已有。答云。苍颉於此台上增土造高。观鸟迹者。非无其事。且苍颉之传。此土罕知其源。或云黄帝之臣。或云古帝王也。鸟迹之书。时变一途。今所绝有。无益之言。不劳述也。又一天人。姓陆名玄畅。来谒律师云。弟子是周穆王时。生在初天。本是迦叶佛时。天为通化。故周时暂现。所问高四土台者。其本迦叶佛。於此第三会说法度人。至穆王时。文殊目连来化。穆王从之。即列子所谓化人者是也。化人示穆王高四台。是迦叶佛说法处。因造三会道场。至秦穆公时。扶风获一石佛。穆公不识。弃马坊中。秽污此像。护像神瞋。令公染疾。公又梦上帝极责。觉问侍臣由余。答云。臣闻周穆时。有化人来此土云。是佛神。穆王信之。於终南山。造中天台。高千余尺。基址现在。又於苍颉台。造神庙。名三会道场。公今所患。殆非佛为之耶。公闻大怖。语由余曰。吾近获一石人。衣冠非今所制。弃之马坊。将非此是佛神耶。由余往视之。对曰。此真佛神也。公取像澡浴。安清净处。像遂放光。公又怖。谓神瞋也。宰三牲以祭之。诸善神等。擎弃远处。公又大怖。以问由余。答曰。臣闻佛神清洁。不进酒肉。爱重物命。如护一子。所有供养。烧香而已。所有祭祀。饼果之属。公大悦。欲造佛像。绝於工人。又问由余。答曰。昔穆王造寺之侧。应有工匠。遂於高四台南村内。得一老人。姓王名安。年百八十。自云曾於三会道场。见人造之。臣今年老。无力能作。所住村北。有兄弟四人。曾於道场内。为诸匠执作。请追共造。依言作之。成一铜像。相好圆备。公悦。大赏赉之。彼人得财。并造功德。於土台上造重阁。高三百尺。时人号之高四台。或曰高四楼。其人姓高。大者名四。或曰兄弟四人。同立故也。又问。目连舍利弗。佛在已终。如何重见。答曰。同名六人。此目连。非大目连也。释迦如来。度大迦叶。后十二年中。来至此台。其下现有迦叶佛舍利。周穆身游天竺。佛告穆王。彼土现有古塔。可返礼事。王问何方。佛曰。在鄗京之东南也。又问。今五台山。中台之东南。三十里。见有大孚灵鹫寺。两堂隔涧犹存。南有华园。可二顷许。四时发彩。或云汉明所立。或云魏孝文帝栽植。如何为实。答云。但是二帝所作。昔周穆之时。已有佛法。此山灵异。文殊所居。周穆於中造寺供养。及阿育王亦依置塔。汉明之初。摩腾法师。是阿罗汉。天眼亦见有塔。请帝立寺。其山形像似灵鹫。名曰大孚。孚者信也。由帝深信佛法。立寺劝人。元魏孝文。北台不远。常来礼谒。见人马行迹。石上分明。其事可验。岂惟五台独验。今终南山。太白。太华。五岳名山。皆有圣人。为住持佛法。令法久住。有人设供。感赴征应。事在别篇。不繁此述也。问。罗什法师。一代所翻之经。人多偏乐。受持转盛何耶。答曰。其人聪明。善解大乘。以下诸人。同时翻译者并俊。又一代之宝也。绝后光前。仰之所不及。故其所译。以悟达为先。得佛遗寄之意。什师德行。位在三贤。所在通化。那烦补阙。随机而作。故大论一部。十分略九。自余经论。例此可知。冥祥感应。历代弥新。深会圣旨。罕逢难遇。又蒙文殊指授。令其删定。特异恒论。又问。幽冥所感。俗中常有神去形朽。如何重来。或经七日多日。如生不异。答曰。人禀七识。识各有神。心识为主。主虽前去。余神守护。不足怪也。如五戒中。一戒五神。五戒便有二十五神。一戒破。五神去。余者仍在。如大僧受戒。戒有二百五十。神亦戒戒之中。感得二百五十。防卫比丘。若毁一戒。二百五十神去。余者恒随。於是律师。既承灵嘱。扶疾笔受。随闻随录。合成十卷。律师忧报将尽。复虑天人将还。笔路苍茫。无暇余事。文字亦复疏略。但求圣意。不存文饰。耳目虽倦。不觉神劳。但恨知之不早。今依天人所说。不违三藏教旨。即皆编录。虽闻天授。还同佛说。始从二月。迄至六月。日别来授。无时暂闲。至冬初。十月三日。师气力渐微。香旛遍空。天人圣众。同时发言。从兜率天来请律师。师端坐。一心合掌。敛容而卒。临终道俗百有余人。皆见香华迎往升空。云云(出法苑。并高僧传。其余鸟兽僧俗生。天。备载经论。及兜率龟镜集中。真武。乃北方一神耳。今道士以那咤太子。带贴髅。立真武侧。罪莫大焉)。

嵩山

○破灶堕和尚。名氏叵测。天后之世。参嵩山安禅师。通彻禅法。逍遥弗羁。山有庙。灵甚。殿中惟有一灶。远近烹宰祭祀。凡人拜奏之时。往往见鬼物形兆。师领徒入庙。以杖击灶三下曰。咄。此灶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从何起。恁么烹宰物命。又击三下。遂倾破堕落。须臾。有一人。青衣峨冠。拜曰。我本灶神。久受业报。今蒙师说无生法。得脱此处。今当生殊胜天上。特来礼谢。师曰。汝是本有之性。非吾强言。神再拜而去(出通载及宋高僧传○今人被击。即大生瞋怒。若不瞋怒。如击木石无异。奚契一咄泥瓦合成之旨。其有伶俐汉子。於此言下荐得。即会无生法矣○叵音颇。不可也)。

循州

○北山神。宣律师问天人曰。南海循州北山。兴宁县界。灵龛寺。多有灵迹。何也。天人曰。此乃文殊圣者弟子。为此山神。多造恶业。文殊愍之。便来教化。遂识宿命。请为留迹。我常礼事。得离诸恶。文殊为现。今者是也。於贞观三年。山神命终。生兜率天(见付嘱仪○按上生经云。佛言。善男子善女人。犯诸禁戒。造众恶业。闻弥勒菩萨大悲名字。五体投地。诚心忏悔。是诸恶业。速得清净。我灭度后。四众八部。欲生第四天。当於一日。乃至七日。系念彼天。持佛禁戒。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佛前。随念往生。所言七日者。且从近论。尚感天报。况复一生而不克获乎。未曾有经。有受十善之法。此不繁出。言第四天者。名兜率陀天。是弥勒菩萨。於中教化诸天子。若生彼处。即得不退转地○生兜率天。有数十人。出高僧传。及兜率龟镜集中)。

于阗国

○沙弥般若弥伽薄。坚持戒行。专诵华严。时忽有人合掌言。诸天请师。愿师闭目。俄至天上。天帝释跪而请曰。今方与修罗战。屡被摧衄。屈师诵华严经。望法力加被。师乘天辂。心念华严。以诸天众。对彼勍敌。修罗见之。忽然溃散。须臾。送归。身染天香。终身不灭(出华严感应录)。

广州

○南海县。麻奢乡。陈公孺。性怀耿侃。喜客无倦。不尚奢美。惟好俭朴。晚年归信法门。受持六斋。倐兴创立精舍之念。於康熙丙午年。舍宅后地。为宝象林。建瑞塔禅寺。诱诸子侄。而趣向佛乘。故令一方知崇三宝。远恶修善。实藉公焉。癸丑岁。公年六十有六。感微疾数旬。至五月初五日。使人扶游荔圃。以赏新荔。是夜寂然长逝矣。本寺僧众。即为之修礼忏法。时有沙弥藏一。自东安石驎庵来。执大殿香灯职。午饭毕。趺坐殿后。俟茶上供。而头忽垂至膝。同坐者。谓其瞌睡。以手触之不动。方知已绝。呼人共舁上床。移时乃苏。众诘之。一曰。初见前殿门外。有数金甲神人。雄伟勇耸。列跪门前。天人杂沓。窒塞虚空。幢旛宝盖。香华灯烛。乐音徧界。中有一人甚高大。极目望不至首。有二大旛。一题云娑罗树王佛。一题云越三界菩萨。有二天童。各执一小旛。一题云。妙喜世界。一题云极乐天幢。复有一旛。遣藏一执。云。送山主往化乐天。一执之出门。方至桥首。见二长老在后唤云。你未得去。藏一闻之。即便回也。化乐。是欲界第五天也。余惜公入法门日浅。未知出世大道。由福报故。生化乐天。不然。即生第四兜率天。亲承弥勒大士。闻深妙法。与给孤长者。把臂同游龙华三会。证无生忍。宁不快哉(宝象林释慧弓绿○龙华。谓弥勒佛。当来坐於龙花树下。成等正觉。三会说法度人。故也。妙喜。是东方阿閦毗佛世界。极乐。是西方阿弥陀佛世界。阿閦毗。此云不动。阿弥陀此云无量寿。若据旛。则公当随生一佛世界。或其人采语不真。亦未可知。以化乐。极乐。音相近也。若人诚心绘塑佛像。即生妙喜世界。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即生极乐世界。按上五旛。俱是接引徃生者。故有佛菩萨圣号。然造旛之法。须知有能严。所严。能严者。旛即供具。庄严供养於所供佛塔。或诸佛菩萨。不应安佛菩萨尊像。当作禽兽形。或书赞颂偈词。其所严者。是所敬之尊。乃书佛菩萨圣号。即以香华灯烛。种种果食百珍。而供养之。按诸经律。令造旛者。皆是能严之旛。如昔给孤长者。既作塔已。欲以旛旗。并杂绘彩。而为供养。佛言。应作。彼不解旛式。佛言。听作师子旛。犎牛旛。金趐鸟旛。及龙旛等。於上画作彼之形像。又普广经云。若四辈男女。临终之时。若已命过。於其亡日。造作黄旛。悬着剎上。使获福德。离八难苦。得生十方诸佛净土。旛盖供养随心所愿。至成菩提。旛随风转。破碎都尽。成於微尘。旛一转时。轮王位。乃至吹尘。小王之位。其报无量。然灯供养。照诸幽冥。苦痛众生。蒙此光明。得互相见。缘此福德。拔彼众生。悉得休息)。

华严经云。人欲终时。自见中阴相。行恶业者。见三恶受苦。或见阎罗持诸兵仗。囚执将去。或闻苦声。若行善者。见诸天宫殿。妓女庄严。游戏快乐。如是等胜事。故永明寿禅师云。若心净。即香台宝树净剎化生。心垢。则丘陵坑坎秽土受质。皆是等伦之果也。

六道集卷一

音释

帝释

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谓能为三十三天之主。昔为人时。姓憍尸迦。建立迦叶佛舍利塔。三十二人助修。共生忉利天。帝释为主。总名三十三天也。

身口七善业

身不杀盗邪淫。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

十恶业十善业

十恶者。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三贪瞋痴。不作是事。名为十善。天台云。十善有二种。一止。二行。止则但止前恶。不恼於他。行则修行胜德。利乐一切。此二通称善者。善以顺理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止则息於重倒之恶。行则渐归胜道之善。故止行二种。皆名为善。或加以道名。以能通至乐果故也。

埏埴

上音膻。和土也。下音实。黏土也。老子曰。埏埴以为器。即打瓦也。

音掐。帽也。

群字上声。困也。

辘轳

上音六。下音卢。井上汲水圆转木也。

豪上声。邑名。在常山。汉光武。分鄗字为高邑。

音于。对举也。

由旬

有三别。大者六十里。中者四十里。下者三十里。

八万四千

问曰。教中常言八万四千。何耶。答曰。此其大数也。亦人身中有八万四千毛孔。心具八万四千尘劳烦恼。故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以对治之。问。又常言七七之期。何耶。答。人在胎时。七七日。形具五体死时。极至七七日。必定托生也。余如后释。

小品般若

十卷。

大品般若

三十卷。

音风。牛名。出罽宾国。形如槖驼。脊上高隆。

二十五有

一四州。东西南北。二四恶趣。修罗。鬼。畜。地狱。三六欲天。四梵天王。五无想天。六五那含天。七四禅天。八四空天。然此二十五有。总在六道中。有生有死也。梵王。无想。那含。总在四禅天。由外道谓梵王。为生万物之主。谓无想以无心为涅盘。五那含为真解脱。故此别立其名也。

八部

一诸天。二龙众。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

四众

出家二众。比丘比丘尼。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俱受五戒者。

谴谪

上音牵去声。下音窄。责罚。

法喜禅悦食

以爱乐大法。得法资长道种。心生欢喜。不嗜世味。常持正念。是为法喜食。由得禅定自资。长养慧命。道品圆明。正念现前。心生喜乐不贪世味。是为禅悦食。

音希○昔陈针。是智者大师之兄。为梁晋安王中兵参军。年四十。仙人张果相之曰。死在期月。师令行方等忏。针见天堂门牌曰。陈针之堂。后十五年。当生於此。果后见针。惊问曰。君服何药。答曰。但修忏耳。果曰。若非道力。安能超死。竟延十五年而终。武帝为郗氏礼忏。尚生忉利。而针躬修忏法。岂不天堂预置乎。

十二缘生

亦名缘起。亦名因缘。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此名三世因果。循环之法也。无明行二。是过去因。识名色六入触受五。名现在果。爱取有三。名现在因。生老死二。名未来果。详如余处。

猜你喜欢
  赞叹品第二十三·佚名
  卷六·佚名
  卷二十九·佚名
  四分律卷第二十八(二分之七明尼戒法)·佚名
   第四十二則 龐居士好雪片片·胡兰成
  瑜伽论记卷第十一(之上)(论本第四十四至四十五)·遁伦
  叹法师品第十六·佚名
  卷第五十三·霁仑超永
  卷下·佚名
  禅门宝藏录卷下·真静天頙
  摩诃衍品第十七·佚名
  卷第十三(辰字号)·朱时恩
  缁门警训卷第四·如卺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五十二卷·佚名
  释鉴稽古略续集(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百一十四·彭定求

        卷514_1 【泛溪】朱庆馀   曲渚回花舫,生衣卧向风。鸟飞溪色里,人语棹声中。   馀卉才分影,新蒲自作丛。前湾更幽绝,虽浅去犹通。   卷514_2 【宿陈处士书斋】朱庆馀   结茅当此地,下马见高情。菰叶寒塘

  • 卷四百四十三·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四十三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七十七 刘珝 山水图 老龙夜泛东溟侧汹涌西来成屴崱层峦叠嶂护苍烟浩荡江湖凝黛色垂流飞瀑交琤琮山光水影含姿容渔艇纵横远复近飞鸟灭没江天空方恨无

  • 度曲须知·沈宠绥

    《度曲须知》之曲运隆衰 [明] 沈宠绥 粤徵往代,各有专至之事以传世,文章矜秦汉,诗词美宋唐,曲剧侈胡元。至我明则八股文字姑无置喙,而名公所制南曲传奇,方今无虑充栋,将来未可穷量,是真雄绝一代,堪传不朽者也。顾曲肇自三百篇

  • 列传第五十一 陈伯之 陈庆之 兰钦·李延寿

    陈伯之,济阴睢陵人也。年十三四,好着獭皮冠,带刺刀,候邻里稻熟,辄偷刈之。尝爲田主所见,呵之曰:“楚子莫动!”伯之曰:“君稻幸多,取一担何苦。”田主将执之。因拔刀而进,曰:“楚子定何如!”田主皆反走,徐担稻而归。及年长,在锺离数爲

  • 卷六十八 大中祥符元年(戊申,1008)·李焘

      起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正月盡是年四月   春正月乙丑,上召宰臣王旦、知樞密院事王欽若等對於崇政殿之西序,上曰:「朕寢殿中帟幕,皆青絁為之,旦暮間,非張燭莫能辨色。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一】,夜將半,朕方就寢,忽一室明朗,驚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七十八·佚名

    天顺元年五月癸亥朔赐兴平王志土□臬胡椒五十斤备母妃调膳之用从王请也○平遥王幼土□量黎城王幼土爰保安王公鋉郃阳王公镗各奏岁禄餋赡不敷乞将折色改给本色 上命户部俱改与二百石○给永寿王志埴医士一人从所请也○

  • 卷之一百二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之一百十二·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一百十二 传第九十六 土默特辅国公喇嘛扎布列传【居归化城之土默特】 喇嘛扎布土默特人姓博尔济吉特元太祖十六世孙阿尔坦裔阿尔坦号格根汗初由河套徙丰州滩筑城架屋居之

  • 帝系六·徐松

    宗室杂录【经进总类会要】:绍兴二年三月二日,臣僚言:「窃闻皇兄故州观察使安信亡殁「州」上当脱一字。,有孤遗男女三人,止是乳母张氏提携往来,寄食他舍,行路之人,见者怜悯。其本宫尊长安时亲则伯父,又职承祀,实任一官之事,坐视不

  • 存治编·颜元

    唐、虞、三代复见于今日乎?吾不得而知也;唐、虞、三代不复见于今日乎?吾不得而知也。谓复见于今,则汉、唐、宋、明以来政术风俗奚为而日降?谓不复见于今,彼古圣贤之所谓“人定胜天”、“挽回气运”者果

  • 卷九·范家相

    钦定四库全书诗沈卷九柳州府知府范家相撰秦车邻秦之立国始于平王之世周衰而秦兴代周者即秦也五德迭兴伯翳有可王之理天意其或有在乎仲初为大夫而民之爱戴如此无君故也鼔瑟鼔簧雍雍有礼乐之风季札所以美其有夏声乎秦之

  • 卷三百一十六·佚名

    △初分真善友品第四十五之四所以者何。善现,一切法皆以空为趣。彼於是趣不可超越。何以故?空中趣非趣不可得故。善现,一切法皆以无相为趣。彼於是趣不可超越。何以故?无相中趣非趣不可得故。善现,一切法皆以无愿为趣。彼於

  •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一·圆悟克勤

    小参四住东京天宁寺小参。师云。一见更不再见。今已再见。一说更不重说今已重说。未有长行而不住途中。无这个消息。未有长住而不行屋里。没此葛藤。直得二途俱不涉。去住得纵横。其住也千人万人罗笼不得。其去也等闲

  • 佛说须摩提菩萨经(秦罗什)·佚名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万人俱。尔时罗阅只大国有长者,号曰优迦。优迦有女,名须摩提,厥年八岁,历世奉敬过去无数百千诸佛,积累功德不可胜计。时须摩提,从罗阅只大国

  • 卷第十·佚名

    嘉兴大藏经 神鼎云外泽禅师语录云外禅师语录卷第十书记宏道编书问寄云居颛大师曩闻法驾南来不胜忻慰竟以病缘未获亲炙慈光至今抱歉无已展读尊录真行解圆融末世法柱也羡企羡企不肖以薄福下愚入山随例秪知樵锄糊口禅

  • 小亨集·杨弘道

    元代诗文别集。6卷。杨弘道撰。《小亨集》原本15卷,今已不存。《四库全书》据《永乐大典》辑成6卷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有己酉(1249)秋元好问序。据此序,可知15卷本《小亨集》编成于本年。元好问和杨弘道结识于金宣宗定

  • 太乙元真保命长生经·佚名

    托为太乙元真为诸仙说“道”。以积阳为神,积阴成形,阴阳两半,合成其身。修道者通过内视、存神、引气、诵咒等以阳化阴,至阳气独化,则可飞升无碍而保命长生。收入《道藏》第29册。

  • 契丹国志·叶隆礼

    旧题南宋叶隆礼奉敕撰。二十七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隆礼为淳祐七年(1247)进士,书在淳熙七年(1180)上进,其间相距六十七年,殊乖常情。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考证,此书为元中叶人撰,假托隆礼之名。书凡《帝纪》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