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十八 大中祥符元年(戊申,1008)

  起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正月盡是年四月

  春正月乙丑,上召宰臣王旦、知樞密院事王欽若等對於崇政殿之西序,上曰:「朕寢殿中帟幕,皆青絁為之,旦暮間,非張燭莫能辨色。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一】,夜將半,朕方就寢,忽一室明朗,驚視之次,俄見神人,星冠絳袍,告朕曰:『宜於正殿建黃籙道場一月,當降天書大中祥符三篇,勿泄天機。』朕悚然起對,忽已不見,遽命筆誌之。自十二月朔,即蔬食齋戒。於朝元殿建道場,結綵壇九級。又雕木為輿,飾以金寶,恭佇神貺。雖越月,未敢罷去。適睹皇城司奏,左承天門屋之南角,有黃帛曳於鴟吻之上。朕潛令中使往視之,回奏云:『其帛長二丈許,緘一物如書卷,纏以青縷三周,封處隱隱有字。』朕細思之,蓋神人所謂天降之書也。」旦等曰:「陛下以至誠事天地,仁孝奉祖宗,恭己愛人,夙夜求治,以至殊鄰修睦,獷俗請吏,干戈偃戢,年穀屢豐,皆陛下兢兢業業,日謹一日之所致也。臣等嘗謂天道不遠,必有昭報。今者,神告先期,靈文果降,實彰上穹佑德之應。」皆再拜稱萬歲。又言:「啟封之際,宜屏左右。」上曰:「天若謫示闕政,固宜與卿等祗畏改悔;若誡告朕躬,朕亦當側身自修,豈宜隱之而使眾不知也。」

  上即步至承天門,焚香望拜,命內侍周懷政、皇甫繼明(封禪記不載周懷政,今從實錄。)升屋對捧以降。王旦跪進,上再拜受,置書輿上,復與旦等步導,卻繖蓋,徹警蹕,至道場,授知樞密院陳堯叟啟封,帛上有文,曰:「趙受命,興於宋,付於恒。(按原本作「付於諱」,蓋恒即真宗諱也,今仍改本字而附識,以存其舊。)居其器,守於正。世七百,九九定。」既去帛啟緘,命堯叟讀之。其書黃字三幅,辭類尚書洪範、老子道德經,始言上能以至孝至道紹世,次諭以清淨簡儉,終述世祚延永之意。讀訖,藏於金匱。旦等稱賀於殿之北廡。是夕,命旦宿齋中書,晚詣道場,旦趨往而上已先至矣。懷政,并州人,繼明,開封人也。

  丙寅,羣臣入賀於崇政殿,賜宴,上與輔臣皆蔬食。遣吏部尚書張齊賢等奏告天地、宗廟、社稷及京城祠廟。

  丁卯,設黃麾仗於殿前,陳宮懸、登歌,文武官、契丹使陪列,酌獻三清天書。禮畢,上步導入內,行避黃道。

  司天監奏三日、五日有瑞雲覆宮殿,乞付史館,從之。

  戊辰,大赦,改元,文武官並加恩。改左承天門為左承天祥符門,擢護門親從官徐榮為十將,賜衣服銀帶、緡錢,榮先睹天書故也。

  詔東京賜酺五日,以二月一日為始。

  上以黎、雅、維、茂四州頗有瘴毒,令自今知州監軍釐務使臣並二年與替。

  時審刑院、大理寺多闕屬官,累命保任,較試皆不中選。

  庚午,詔京朝官閑習法令無贓濫者,許詣閤門獻狀自陳,當議較試任之。

  河北安撫司言,幽州民以久旱求市麥種,詔許之。

  辛未,詔有司制周嵩、慶、懿陵影殿帟幕,以中使自陵所還,言供帳損敝故也。

  詔以諸路承受使臣令諸州牒報事宜謄錄入奏,頗為煩擾,自今禁止之。

  壬申,邊臣言:「趙德明邀留回鶻貢物,又令張浦率騎數千侵擾回鶻。今歲夏州饑饉,此衰敗之勢也。」上曰:「朕知其旱歉,已令榷場勿禁西蕃市粒食者。蓋撫禦戎夷,當務含容,不然,須至殺伐,害及生靈矣。」王旦曰:「前代帝王,如漢光武能屈己來遠人,所謂柔服也。」上曰:「光武亦善保全功臣。」旦曰:「光武待遇功臣,不假威柄,封國不過四縣,所以全終始也。」上曰:「高祖分封過制,七國罹患,光武得以為戒。」旦曰:「晁錯之謀,忠而先見,不能免禍。議者以七國反狀素著而忽誅錯,是杜忠臣之口也。」上曰:「此所以知為君難,為臣不易。向使錯忠而能密,削之有漸,豈至是耶?每讀前史,必究事之終始,有未見本末者,必記之,他日異書中可以質正。」

  趙德明嘗以民饑,上表乞糧數百萬。上出其奏示輔臣,眾皆怒曰:「德明方納款而敢逾誓約,妄有干請,乞降詔責之。」王旦獨不言,上曰:「卿意如何?」旦曰:「臣欲降詔與德明,言爾土災饉,朝廷撫御荒遠,固當賑救,然極塞芻粟,屯戍者多,不可輟易【二】。已敕三司在京積粟百萬,令德明自遣眾來取。」上喜,從之。既而德明受詔,望闕再拜,曰:「朝廷有人,臣不合如此。」(此事不審何時,然羣臣云德明方納款,則亦可隱度,因言夏州旱歉附見之。)

  甲戌,以大雪停汴口蔡河夫役,仍續其廩食。

  時京城金銀價貴,上以問權三司使丁謂,謂言為西戎回鶻所市入蕃。乙亥,下詔約束之。

  羣牧制置使言:「京城坊、監馬病,即送養馬務,素無賞罸之格,以故廢惰多死,愈者百無三四。自今請勒本坊、監養療,歲終籍數,以為殿最。」又請刻印醫馬諸方并牧法,頒示坊、監及諸軍。從之。

  是日,楚王元佐生辰,遣中使賜以寶帶。使還,具言王感恩狀。王平居不接人事,而事或預知。上嘗命道士管歸真為設醮禳,家人未及白而曰:「管歸真至矣。」上因言:「此非為邪所惑故耶?」又言:「王平居亦無他,但不束髮,不喜見婦人,間閱書屬文,召其子允升等置酒交談,或心神不甯,則舉措有異,言語無節,蓋本由驚悸所致也。」

  丙子,詔定入內內侍省官自供奉官至小黃門俸料。

  勾當八作司謝德權言,京城外城女牆圮缺,水道壅塞,望發兵完築,計工六十三萬五千六十二,詔可。上嘗謂輔臣稱德權臨事無所避,嚮者八作匠每為一役,多分其人,故經歲不成,德權今併力為之,剋日皆就,舊患人多,今則工役多暇矣。

  戊寅,除開封府畿、赤縣戶所欠貸糧。

  己卯,詔以天書降,申儆在位,俾各揚其職,以答天意。

  以西京作坊使、延州金明縣都監兼新寨解家河盧關路都巡檢李繼周領誠州刺史。供奉官、綏銀等州新歸明諸族巡檢李繼福為內殿崇班。先是,鄜延路鈐轄言繼周忠順,今已老,願推恩奨慰之,繼福亦同嚮化,分主蕃部,故并加秩焉。

  癸未,詔禮部貢院,諸科舉人雖初舉而材藝可取者,與進場第。上謂王旦等曰:「今茲舉人,頗以糊名考較為懼,然有材藝者,皆喜於盡公。」旦曰:「諸路發解拘限程制,慮遺俊秀,當稍寬之。」馮拯曰:「比來省試【三】,但以詩賦進退,不考文論。江、浙士人,專業詩賦,以取科第。望令於詩賦人內兼考策論【四】。」上然之。

  陝西轉運使王觀言慶州麥粟踴貴。詔出官米萬斛,減價糶之。

  太僕少卿、直祕閣錢惟演獻祥符頌,上嘉之。甲申,擢司封郎中、知制誥。

  交州黎至忠預加恩,中書既進熟狀,晡後畫付學士院草制,而通進司新易主者,不時送出。夜漏欲盡,上訝麻卷不入,手札付院促之,李宗諤奏以未見熟狀,上遽推問,乃知其故。遲明,宗諤即進草制,上對輔臣大加稱奨,仍命笞通進司主吏,皆易之。天書降之翌日,宗諤上皇帝奉迎、酌獻樂章,優詔答之。時學士晁迥知貢舉,楊億被病,參知政事趙安仁實草詔云。

  詔軍頭引見司,自今諸處部送罪人至司,先上其數,如近休假,即日以聞。

  丁亥,詔昭、桂等州今年租稅止輸本州,以新罹兵寇故也。尋又免昭、桂二州秋租十之二【五】。

  己丑,應致仕官並許赴都亭驛酺宴,御樓日合預坐者亦聽。朝官已辭、未見,皆令赴會。

  有司上酺宴位圖,皇從姪孫內殿崇班守節與皇從姪右衛將軍惟敍等同為一班,上曰:「族子、諸父,安可並列?」乃命重行設位。守節,惟吉長子;惟敍,德芳長子也。

  凡賜酺,命內諸司使三人主其事,於乾元樓前築土為露臺,半門扉,上設教坊樂。又駢繫方車四十乘,上起綵樓者二,分載鈞容直、開封府樂。復為棚車二十四,每車聯十二乘為之,皆駕以牛,被之錦繡,縈以綵紖,分載諸軍、京畿伎樂,又於衢中編木為欄處之【六】。徙坊市邸肆【七】,對列御道,百貨駢布【八】,競以綵幄鏤牓為飾【九】。上御乾元門,召京邑父老分番列坐樓下,傳旨問其安否,賜以衣物茶帛。若五日,則第一日近臣侍坐,特召丞郎、給諫。上舉觴,教坊樂作,二大車自昇平橋而北,又有旱船四挾之以進,棚車由東西街交騖,並往復日再焉。東距望春門,西連閶闔門,百戲競作,歌吹騰沸。宗室諸親、近列牧伯洎舊臣家,官為設綵棚於左右廊廡。士庶觀者,駕肩疊跡,車騎填溢,懽呼震動。第二日,宴宰相百官於都亭驛、宗室於親王宮。第三日,宴宗室內職於都亭驛、近臣於宰相第。第四日,宴百官於都亭驛、宗室於外苑。第五日,復宴宗室內職於都亭驛、近臣於外苑。上多作詩,賜令屬和,及別為勸酒詩。禁軍將校,日會於殿前、馬步軍之廨。

  先是,更置登聞鼓院及檢院,禁民越訴。有司以國家既受瑞行慶,會上元車駕出遊,訴事希恩甚眾,有司以違制論,悉從徒坐。上憫愚民不曉科禁,辛卯,詔自今邀車駕越訴者,令有司告諭而寬其罸。

  是月,襄、鄧州粟斛錢三百,菽麥斗十錢。

  詔羣臣補蔭親屬已有官而再奏者,至所合受官止。

  二月壬辰朔,上御乾元門觀酺。詔諸營教閱、諸司工作各賜假五日。

  丁酉,分遣中使六人往河東、河北、陝西路賜邊臣宴會。

  內藏庫言舊制宣取物色,皆降御寶,憑由除破,近因條約庫務,亦令經由三司,望再降詔旨,止令尚書、內省勾檢。從之。(王皞百一編云:計省故事,凡禁中用度須索供億【一○】,皆中覆,所用給文憑支破。王欽若判憑由司,曰:「至尊用度,豈臣下所預?」乃建白設御寶憑由司【一一】。於是,外不復有所關防。真宗始創法,專意明察,羣下不敢欺。末年不豫且久,所費不訾,迄今為弊,牧司出納之令,無由施矣。冀公由此大用,寵任無間。皞所編,已注至道三年十月王欽若判憑由時,今復注此,可參考也。天禧三年正月,三司置御寶憑由司,或與皞所言相關,當考。)

  戊戌,上謂王欽若曰:「古今風俗,悉從上之所好。國家法令,不可不謹。」欽若曰:「近者,四方之人頗工習筆札,蓋由太宗崇尚文教,精於書翰所致也。五代有朝體書,絕無楷法,今則盡學鍾、王、歐、柳之跡矣。」上因言王著侍書,能盡規益,嘉歎久之。

  己亥,夔州路轉運使言五團蠻嘯聚,謀劫高州,欲令暗利寨援之。上以蠻夷自相攻,若便出兵,即至疑懼,但詔謹邊備,無得輕舉。

  辛丑,并北面緣邊騎捷六指揮為四,徙泊高陽關。先是,緣界河常有無賴輩往來為盜,因募置此軍,至是,兵籍差少,又不欲長留邊陲,故南徙焉。

  壬寅,三班借職王遜以父母繼沒,請終喪制。有司言內職居喪百日,即追出就列。上曰:「人子念其親而願終制,不必奪也。」

  癸卯,瀘州言江安縣蠻人殺傷戎州內屬戶。同巡檢、殿直任賽領兵追捕,為所害。

  乙巳,以天降書遣使告鳳翔府太平宮、亳州太清宮、舒州靈僊觀。

  上語輔臣曰:「京師士庶,邇來漸事奢侈,衣服器玩,多鎔金為飾,雖累加條約,終未禁止。工人鍊金為箔,其徒日繁,計所費歲不下十萬兩,既壞不可復,浸以成風,良可戒也。」乃詔三司使丁謂申明舊制,募告者賞之;自今乘輿服御塗金繡金之類,亦不須用。

  戊申,上御便殿,觀捧日、龍騎、驍騎等軍習戰。命王欽若等籍其拳勇出人者,以次遷用。

  己酉,三司奏假內藏庫錢三十萬貫,又請出銀五萬兩付左藏庫給用,皆從之。

  庚戌,命皇城使劉承珪造南郊正神位版,付有司藏虔潔之所,以備親祠。

  江、淮運糧多和雇客船,上謂宰相曰:「商旅趨利,若此必阻貿易,又恐都下粒食增價。」乙卯,令有司勿復和雇。

  殿前都虞候、端州防禦使李繼和疾甚,上謂宰相曰:「繼和,朕之季舅,苟有不諱,朕欲親臨,可乎?」王旦曰:「若以品秩言之,固無此禮。陛下敦卹外族,於禮無嫌,先朝杜氏諸舅,亦有故事。」上然之。

  己未,詔河北、河東、陝西路轉運使遣官和市軍糧。先是,諸州積穀可給三歲,即止市糴,慮損腐故也。時連歲大稔,因令增蓄,靡限常數,以備轉餉。

  供奉官、閤門祗候劉文贊趨東華門,衝宰相馬;至崇政殿門,宰相與親王對揖,又橫絕而過,為閤門所舉。文贊坐責釐務僻遠。庚申,詔自今文武百官,內廷出入,道路相逢,一準儀制;命婦車輿與文武官相遇,亦須迴避。

  翰林書藝楊昭度、御書待詔盛量等言:「為當直入院稍遲,監院中使趙履信便去巾幘,欲行笞責。忝受命服,專具披雪。」詔送宣徽院,劾履信不奏擅行之罪以聞。

  舊制,節序賜宴,惟皇族、近列、諸帥、內職。三月甲子,始詔自今上巳、重陽,三司副使、判官及館閣職事官並別置會。其後,知雜御史、三院御史、法官、開封府判官亦預焉。

  丙寅,詔定護葬官所受贈物之數。先是,喪家所遺,多務豐腆,上憫其重費,故裁約之。

  丁卯,宜州內屬蠻知元州舒君強、知吉州向光普加恩,仍知州事。

  宋摶等使契丹還,言:「契丹所居曰中京,在幽州東北,城壘卑小,鮮居人,夾道多蔽以牆垣。宮中有武功殿,國主居之,文化殿,國母居之。又有東掖、西掖門。大率頗慕華儀,然性無檢束,每宴集有不拜、不拱手者。惟國母願固盟好,而年齒漸衰。國主奉佛,其弟秦王隆慶好武,吳王隆裕慕道,見道士則喜。又國相韓德讓專權既久,老而多疾。」上曰:「自契丹約和以來,武臣屢言敵本疲困,懼於兵戰,今國家歲贈遺之,是資敵也。」馮拯曰:「儒臣中亦有此言。」上曰:「武臣無事之際,喜談策略,及其赴敵,罕能成功。好勇無謀,蓋其常耳。儒臣豈不知利害耶,前代多用儒將,然亦難其才也。」

  戊辰,前都官員外郎喬希顏為契丹國母生辰使,供奉官、閤門祗候景元副之。

  趙德明遣萬子等四軍主領族兵攻西涼府。既至,見六谷蕃部彊盛,懼而趨回鶻。回鶻設伏要路,示弱不與鬥,俟其過,奮起擊之,勦戮殆盡。其生擒者,回鶻驅坐於野,悉以所獲資糧示之,曰:「而輩狐鼠,規求小利,我則不然。」遂盡焚而殺之,唯萬子軍主挺身遁走。鎮戎軍以聞,上曰:「回鶻嘗殺繼遷,世為仇敵。甘州使到,亦言德明侵軼之狀,意頗輕之。量其兵勢,德明未易勝也。」

  辛未,秘書監致仕李昌齡卒。

  甲戌,兖州父老呂良等千二百八十七人詣闕請封禪,對於崇政殿。上令引進使曹利用宣勞而諭之曰:「封禪大禮,歷代罕行,難狥所請。」良等進而言曰:「國家受命五十年,已致太平,今天降祥符,昭顯盛德,固宜告成岱嶽,以報天地。」上曰:「此大事,不可輕議。」良等又曰:「歲時豐稔,華夏安泰,願上答靈貺,早行盛禮。」詔賜緡帛遣之。知州邵曄又率官屬抗表以請,亦不允。

  乙亥,詔河北諸州軍租稅並令本處送納,督三司放準赦逋負。

  丁丑,上謂輔臣曰:「朕常聞太祖隨周世宗征淮南,戰於江亭,有龍自水奮躍向太祖,人皆驚異,太祖見而惡之,折所持矢不顧,其謹如此。」馬知節曰:「太祖在周朝,以忠勇竭節,常務矜畏【一二】。任殿前點檢,與同列習射,既中的,有以金帶鞍勒馬為贈者,太祖卻之,曰:『人臣宴集,以此為禮,能不避嫌乎?』遽攬轡不揖而去。」

  令川峽諸州勒醫博士按聖惠方合本土所須藥,以給兵戍。

  詔侍衛步軍司閱保寧軍士,分為四等,其第一等徙營亳州永城縣,自餘聽歸農,無家可遣者隸諸軍為剩員。先是,釋諸軍老者為剩員,馬步軍都虞候王超請以常經行陣者別置名額處之,遂立此軍,至是,復蒐去焉。(咸平三年二月,超為馬步軍候,景德二年正月罷去矣。保寧軍額亦不見初立時,三朝兵志即係之祥符元年,當考。)

  戊寅,增置東西班殿侍院一於彰化橋北。(此或可附橫行及東西班制。)

  己卯,諸道貢舉人兖州進士孔謂等八百四十六人伏闕下請封禪。

  庚辰,晁迥等上合格進士、諸科八百九十一人,免解一百八十六人。又學究二十二人得四通,三史五人一通,並準格落下,詔特奏名。命給事中張秉等七人鎖宿於御書院,覆考試卷,遣中使監視,考訖又送中書看詳。

  審刑院言,準端拱二年詔,軍事判官、節度推巡並依七品例,犯罪減等;正言、監察,皆臺省清資,而品第八,律不該減,望自今同雜五品例。從之。

  辛巳,詔河北緣邊州軍逃戶歸復者,依農田敕蠲放,仍免三年徭役。

  癸未,詔自今文武官所書歷,無得虛錄勞課,隱漏過犯,違者重置其罪。

  乙酉,徙麟、府州戍兵及鈐轄於河東,以邊部甯謐,減轉餉之勞也。仍令轉運使於河西預積芻糧,以備緩急。

  雄州言契丹於拒馬河北創亭舍,以候朝廷使命。

  內品、監吉州造船場馮保奏,先造成龍船十隻,欲以備京師諸池習水戰,準省司所降制度為魚龍之狀,今欲將造成者毀拆,依樣重造。上曰:「金明池所習水戰船,蓋每歲春夏,都人遊賞,朕亦為觀之,止欲頒賚諸司及習水戲兵士,此船何須改作?可速指揮省司押令赴闕,勿使改造。」(據會要三月事。)

  夏四月辛卯朔,天書又降於大內之功德閣。(此據天禧元年正月壬戌詔追書,本紀、實錄並不載也。)

  先是,宰相王旦等率文武百官、諸軍將校、州縣官吏、蕃夷、僧道、耆壽二萬四千三百七十人詣東上閤門,凡五上表請封禪。甲午,詔以今年十月有事於泰山。楊億草詔,有「不求神僊,不為奢侈」等語,上曰:「朕不欲斥言前代帝王。」遂改云:「朕之是行,昭答玄貺,匪求僊以邀福,期報本而潔誠。珪幣牲牷,並資豐備,服御供帳,悉從減省。」遂遣官告天地、宗廟、嶽瀆諸祠。

  乙未,以知樞密院事王欽若、參知政事趙安仁並為封禪經度制置使。初,議封禪未決,上以經費問權三司使丁謂,謂曰:「大計固有餘矣。」議乃決,即詔謂計度泰山路糧草,引進使曹利用、宣政使李神福相度行營道路,翰林學士晁迥李宗諤楊億、龍圖閣直學士杜鎬、待制陳彭年與太常禮院詳定儀注。王旦請依郊禋故事,面命五使。上曰:「升中大禮五使之職,當於中書、樞密院以班次領之。」馮拯曰:「臣等叨居重位,又忝使名,慮未為允,望仍舊貫。」上曰:「大臣為之,蓋重祀事也。」

  丙申,命王旦為大禮使,王欽若為禮儀使,馮拯為儀仗使【一三】。陳堯叟為鹵簿使,趙安仁為橋道頓遞使,其禮儀、橋道頓遞使事,令拯洎堯叟分掌之。欽若、安仁並判兖州,仍更迭往乾封縣。

  禁於泰山樵採者。山下工役,無得調發丁夫,止用兖、鄆州兵充。行宮除前後殿,餘悉張幄幕【一四】。金帛、芻糧委三司規度收市,或轉輸供用。他所須物,悉自京輦致,無得輒有科率。發陝西上供木,由黃河浮筏鄆州,給置頓之費。

  丁酉,改賜閤門戒諭出使京朝官并幕職、州縣官詞,以真文降錫,務令清淨為治。

  戊戌,命皇城使劉承珪、龍圖閣待制戚綸、崇儀副使謝德權計度封禪發運事。綸上疏言:「臣遐覽載籍,驗天人相與之際,未有若今炳煥者也。請詔侍從大臣,摹寫祥符,勒於嘉玉,藏之太廟,別以副本祕於中禁,傳示萬葉,世世子孫,恭戴天命,無敢怠荒。然臣竊謂流俗之人,古今一揆,恐託國家之嘉瑞,寖生幻惑之狂謀,或詐憑神靈,或偽形土木【一五】,妄陳符命【一六】,廣述休祥,以人鬼之妖詞【一七】,亂天書之真旨,少君、欒大之事,往往有之。伏望端守玄符,凝神正道,參內景修行之要,資五千致治之言,建皇極以御烝人,寶太和而延聖算,仰答天貺,俯惠羣黎。」上嘉納焉。

  以兵部員外郎、知兖州邵曄為京東轉運使。

  遣使巡護齊州泰山路,禁止行人。

  兖州別給公用錢,月二十萬。

  辛丑,令東京諸州軍刑獄務從寬恕,無得非法決罸。

  壬寅,以吏部員外郎、判三司勾院盧琰權京東轉運使。

  詔:「東封緣路禁採捕。修建行宮,無得侵占民田。扈駕步騎,輒蹂踐苗稼者,御史糾之。兗州民供應東封外,免今年徭役及支移稅賦。萊蕪冶戶,舊逋鐵課,官司理納,免其科罸。」

  上御崇政殿,親試進士,仍錄題解,摹印以示之。初於殿廊設幔,列坐席,標其姓名【一八】,又揭牓表其次序【一九】,令視訖就坐。命翰林學士李宗諤等八人為考官,直史館張復等八人為覆考官,侍御史周師望等二人糊名,給事中張秉、知制誥周起詳定等第。上遍至幄次,諭宗諤等務極精詳,勿遺賢俊。時南省下第舉人周叔良等百二十人訟知舉官朋附權要,抑塞孤寒,列上勢家子弟四十餘人文學淺近,不合奏名。上曰:「舉貢謗議,前代不免。朕今召所謂勢家子弟者,別坐就試。」既而叔良所陳皆妄,令配隸許州。翌日,又命宗諤等出諸科義題,復令同判太常禮院兼判國子監孫奭詳審以進,刻版摹本,遣中使就坐給之。宗諤等上所定進士文卷【二○】,詔宰相覆考訖,乃臨軒賜進士姚曄等一百六人及第,三人同出身,十五人同三禮出身,八十三人學究出身,九經以下及第、出身試銜助教者六百五十二人。先是,謝恩始令釋褐,是日,特賜綠袍、鞾、笏,以曄等三人為將作監丞、大理評事,通判諸州,第四、第五人為兩使推官,第六人已下凡五十人并九經關頭為試銜知縣,餘為判、司、簿、尉。曄,鄭州人也。初,宗諤等考諸科義卷,通有差舛,上召宗諤等面責焉,即令王旦及孫奭改正。詔詰宗諤等,皆奉表待罪,詔特釋之。

  增置兖州鈐轄各一員【二一】。

  乙巳,莊穆皇后喪,始期,上謂近臣曰:「宮中几筵,於禮可撤乎?」王旦曰:「當遵孝明故事。」上曰:「孝明再期而撤。」旦曰:「若以虞練事神,既葬附廟,則几筵之設非古也。然孝明上僊,已用家人禮葬。莊穆母儀天下,十年於茲,酌於人情,宜守故事。」王欽若曰:「几筵之設,典禮所無,況及期年,撤之可矣。」上曰:「但情之所不忍耳。」馬知節曰:「今士大夫未及周歲,已再娶矣,尚肯設几筵乎?」馮拯曰:「此等自傷禮法,何足為言。」陳堯叟曰:「中宮不可虛位,若建長秋,而莊穆几筵尚在,於禮難安。」上曰:「萬安宮距正寢甚遠,宮中行服,朝夕供養,自可從便,設几筵固無妨也。」馮拯曰:「若此,情理皆為稱矣。」欽若固請撤之,上曰:「禮緣人情,朕守祖宗故事,若即除去,豈禮意乎?」欽若曰:「雖祖宗故事如詔敕,有未便事,亦須更改。此典禮所無,政恐書之簡冊,反生異議。」上曰:「不過云用家人禮,庸何傷乎?」卒再期乃撤。

  丙午,詔於皇城西北天波門外作昭應宮以奉天書,命皇城使劉承珪、入內副都知藍繼宗典其役。(繼宗,南海人。)

  司封郎中、知審刑院劉國忠言,去年至今,天下奏案定斷外,止有十一道在寺。(國忠,未見。)

  府州言民饑,命賑之。

  戊申,曹、濟州耆壽二千二百人詣闕,請車駕臨幸,皆召見慰勞之。仍下詔諸州,止續來者。

  辛亥,詔自京至兖州,敢有妄指民舍林木,言建營行宮、開修道路,及託官司須索配市、假借人夫車乘乞取財物者,所在護送赴闕【二二】。

  京城宣化門外,有軍人死,焚其骨成佛像,愚民競趨視施財,詔開封府禁止之。

  晉城縣令王琰其【二三】、章縣主簿苗文思皆坐枉法受賕抵死。癸丑,詔刑部以其事告諭天下。

  甲寅,增給保安軍公用錢。是軍最極邊,以趙德明納款置榷場,使人繼至,而所費不充故也。

  并代副部署石普言,契丹雖與朝廷和好,而私署唐龍鎮來懷正官,信使不絕,漸違誓約,潛有侵軼,望令邊塞設備。上曰:「修好累年,北鄙甯靜,不當自為猜慮。普止聞流言,不知國家大體耳。」

  中書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草澤劉若沖、周啟明才識兼茂,明於體用,大理寺丞呂夷簡草澤許申皆中等。詔以申等雖敏贍可賞,而理道未精,不復召對;若沖、啟明、申並許應舉,仍免取解;夷簡優與親民差使。夷簡,蒙亨子。啟明,處州人也。時上封者言:「兩漢舉賢良,多因兵荒災變,所以詢訪闕政。今國家受瑞建封,不當復設此科。」於是,悉罷吏部科目。(劉若沖、許申,未見。)

  丙辰,詔太祖、太宗朝諸路所獻祥禽異獸皆在苑囿,可上其數,俟封禪禮畢縱之。

  令緣路諸州釀酒以備供頓,省轉送之煩。

  詔三班使臣奉祀事能幹集者,俟異日與優便差使。

  有司言:「巡狩有燔柴告至之禮,皇帝親行事。又封祀至泰山下,柴告昊天上帝於圓壇,如巡狩告至之禮。有司攝事,即不載攝事之儀。車駕至泰山下,合行告至,望令太尉以酒酺幣帛於山下壇告至。」奏可。又言:「車駕所過山川及古先帝王、名臣、烈士,皆州縣致祭,所經十里內神祠橋道並合致祭。今參詳其數頗多,慮有司供祠不逮,請除名山、大川、先代帝王功德赫奕者遣官外【二四】,餘委本州祭告。」從之。

  遣使馳詣岳州,采三脊茅三十束,備藉神縮酒之用。有老人董皓識之,授皓州助教,賜束帛。

  殿前、侍衛司言,扈駕諸軍,望別給新錦半臂。上曰:「征行擐甲,乃給此服。今封祀行禮,不須盛飾戎容,若盡令易之,所費甚廣。」遂不許。

  戊午,詔東巡取鄆州臨酅路赴泰山,禮畢幸兖州,取中都路還京。先是,自京抵兖州,有路二,由曹、單者為南路,太宗朝嘗置頓於此,由濮、鄆者為北路。時命王欽若、曹利用由南路,趙安仁、李神福由北路,同赴泰山,計工用之繁簡。且言南路雖近而用功多,北路郵傳有素而功省,故從北路焉。

  龍圖閣待制戚綸言,方修天下圖經,其東封路望令先次修撰,以備檢討,從之。

  盧琰上京東管內芻糧之數,請收市轉送嶽下。上曰:「以兵籍料之,所乏不多。琰此乃過為經度耳。若果行之,必擾于下。第令增價收市,餘悉罷之。」

  己未,張崇貴言得趙德明書,請許市青鹽。詔以德明所納誓書付崇貴諭之,蓋素不載青鹽事也。

  吏部尚書張齊賢上疏言:「臣在先朝,常憂靈、夏兩鎮終為繼遷吞併。當時言事者以臣所慮為太過,略舉既往事以明本末。當時臣下皆以繼遷只是懷戀父母舊地,別無他心。先帝與銀州廉察,庶滿其意。邇後不住攻劫【二五】,直至降到麟、府州界八部族蕃首,又脅制卻賀蘭山下族帳,言事者猶謂封賞未厚。洎陛下纘紹,務欲綏懷,不恡爵賞,盡賜銀、夏土壤,寵以節旌。自此姦威愈滋,逆志尤暴,屢斷靈州糧路,復擾緣邊城池。數年之間,靈州終為吞噬。彼之情狀,昭然可知。當麟州、清遠軍垂欲陷沒,臣方受經略之命。臣思繼遷須是得一兩處頭角蕃族,令與為敵,此乃以蠻夷攻蠻夷,中夏之上策也。遂請以六谷名目封崇潘羅支,俾其展效。其時近位所見,全與臣謀不同,恩命之間多沮撓。及梅詢受命,終不令去,所授所賜,全違始謀。然繼遷終因攻劫六谷,為潘羅支射殺。近知趙德明依前攻劫六谷,兼聞曾破卻西涼府,所有節度使并副使,折逋遊龍勨及在府戶民,並錄在部下。萬一不謬,則德明之心又似不小。況其人悉是唐末陷蕃華人,兼折逋遊龍勨等諳熟西南面入遠蕃道路,六谷田牧之遠近,川澤之險易,盡知之矣。若使脅制卻六谷之後,即慮瓜、沙、甘、肅、于闐諸處,漸為控制。緣此以四蕃中州郡,舊屬靈州總統,即今在夏州,畫說者必以此為計。所以繼遷在日,方欲吞滅六谷,今來德明又以父绚為名,志在通甘、伊、瓜、沙道路,必要統制。西夏,唐朝嘉木布破滅之後,便不相統一,所以五代以來,西蕃安靜。今儀、渭、秦、隴山後,雖大段部族,苟或漸被侵擾,則他時邊患非輕。將來聖駕東幸,臣必慮德明乘便去攻六谷。向使潘羅支尚在,則德明未足為虞,今潘羅支已亡,厮鐸督恐非其敵。伏望委兩府大臣謀議,早為經制。」(齊賢上疏,不得其的日月,附見德明請市鹽後,更竢考詳。)

  先是,監察御史張士遜為貢院監門官。時貢舉初用糊名之法,士遜白主司【二六】有親戚在進士中,明日當引試,願出以避嫌。主司不聽,士遜乃自言引去。上是之,記名於御屏,遂詔自今舉人與試官有親嫌者,皆移試別頭。是月,江南轉運使闕,中書進擬人,數見卻,上乃自除士遜為之。士遜謁宰相王旦於政事堂,自言止歷縣道,未親郡事,今驟領使職,願聞善教。旦從容曰:「朝廷榷利至矣。」士遜起謝。既去,旦語人曰:「此轉運識大體。」士遜後徙廣西、河北,每思旦言,不敢妄有興建云。(景德四年十二月,張士遜監貢院門,非巡鋪也,本傳誤,今改作貢院監門官。除轉運使,實錄在辛丑,今移入此。)

  詔今後入內內侍省更互逐年差使臣巡黃河隄。

  注 釋

  【一】十一月二十七日原作「十一月一十七日」,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長編紀事本末卷一七封泰山、宋會要瑞異一之二九改。

  【二】不可輟易「輟」原作「輒」,據宋本、宋撮要本改。

  【三】比來省試「省」原作「自」,據宋會要選舉三之九改。

  【四】望令於詩賦人內兼考策論按同上書此句作「望令於詩賦合格人內兼考策論」。

  【五】尋又免昭桂二州秋租十之二「二州」原作「一州」,據閣本改。按宋會要食貨七之一六作「兩州」。

  【六】又於衢中編木為欄處之「衢中」原作「中衢」,據宋本、宋撮要本及宋會要禮六○之二改。

  【七】徙坊市邸肆「徙」原作「從」,據宋會要禮六○之二、宋史卷一一三禮志改。

  【八】百貨駢布「布」原作「市」,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上引宋會要、宋史改。

  【九】競以綵幄鏤牓為飾「幄」原作「屋」,據閣本、活字本及上引宋會要改。

  【一○】凡禁中用度須索供億「度」原作「慶」,據閣本及下文詞義改。

  【一一】乃建白設御寶憑由司「設」原作「談」,據閣本改。

  【一二】常務矜畏「矜」原作「競」,據宋本、宋撮要本改。

  【一三】馮拯為儀仗使此句原作注文,其上並有「宋朝要錄云」五字,閣本同。今據宋本、宋撮要本及長編紀事本末卷一七封泰山改為正文,並刪去「宋朝要錄云」五字。

  【一四】餘悉張幄幕「張」原作「帳」,據宋本、宋撮要本、活字本及上引長編紀事本末改。

  【一五】或偽形土木「土」、「木」二字原倒,據宋本、宋撮要本、閣本及上引長編紀事本末乙正。

  【一六】妄陳符命「符」原作「瑞」,據同上書改。

  【一七】以人鬼之妖詞「人」原作「神」,據同上書改。

  【一八】標其姓名「其」原作「人」,據宋本、宋撮要本及宋會要選舉一之一○改。

  【一九】又揭牓表其次序「次序」原作「次字」,據宋會要選舉七之一○改。

  【二○】宗諤等上所定進士文卷「等」字原脫,據宋本、宋撮要本及本編上文詞義補。

  【二一】增置兖州鈐轄各一員「各」字疑衍。

  【二二】所在護送赴闕「護」原作「獲」,據閣本改。

  【二三】王琰其原作「王琬奇」,據宋本、宋撮要本及宋史全文卷六改。

  【二四】請除名山大川先代帝王功德赫奕者遣官外「除」字原脫,據宋本、宋撮要本及長編紀事本末卷一七封泰山補。

  【二五】邇後不住攻刼「住」原作「往」,據閣本改。按宋史卷二六五張齊賢傳作「邇後攻刼不已」。

  【二六】士遜白主司「白」原作「曰」,據宋本、宋撮要本改。按宋史卷三一一本傳云:「士遜為諸巡鋪官,以進士有姻黨,士遜請避去。」

猜你喜欢
  卷四百四十七·列传第二百六·忠义二·脱脱
  第七十七回 立赵宗亲王嗣服 弑金帝逆贼肆淫·蔡东藩
  椒生随笔·卷三·王之春
  卷之二百五十九·佚名
  卷之二百十·佚名
  卷之一百九十二·佚名
  卷之六百七十五·佚名
  卷二·王晫
  苟颓传·魏收
  第二节 玛志尼创立“少年意大利”及上书撒的尼亚王·梁启超
  卷一百八十七·杨士奇
  卷十四户婚律·窦仪
  政学录卷五·郑端
  暨過誤失坐官案·佚名
  第一节 门阀·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百零五·彭定求

        卷505_1 【题寺壁二首】吕群   路行三蜀尽,身及一阳生。赖有残灯火,相依坐到明。   社后辞巢燕,霜前别蒂蓬。愿为蝴蝶梦,飞去觅关中。   卷505_2 【黄蜀葵】崔涯   野栏秋景晚,疏散两三枝。嫩碧浅轻态,幽

  • 第六出 微行·李渔

    (生引内待上)从来国色出寒门,天子何妨屈至尊。常笑吴王非好色,不曾亲到苎萝村。寡人为着廉访美人一事,今日就要微服私行。本该宣许进入宫,面嘱一番才是,怎奈他父子两个,都是骨鲠之臣,若知道寡人出去,一定要苦谏遮留,反使寡人脱身

  • 岁寒居词话·胡薇元

    ○序於骄阳烈日炎威溽暑中,而曰岁寒,心与境异也。自宁河亡後,吾心常凛凛焉,恐队此骄阳烈日炎威溽暑中,时时以共保此岁寒为念,故蝉吟づ语也,吾以为霜花冰骨。别有一段心肚,自别有一番眼孔,且以此上友古人,上论古人之乐章。辨缘情

  • 东林列传卷九·陈鼎

    明李邦华传李邦华字孟闇一字懋明江西吉水人少读史至诸葛亮颜真卿文天祥诸传慨然流涕同邑邹元标一见竒之邦华遂从讲学万厯三十一年同父廷谏举于乡明年成进士知泾县事实行常平社仓保甲诸法擢山东道御史首论用人非祖制条

  • 卷之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藳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三百二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孙传芳自致败亡·刘以芬

    小站军阀(北洋军阀,其基础实奠于袁世凯之小站练兵),自袁死后分为皖、直两系。皖系始于段而终于段,直则由冯而曹而吴,而以孙传芳为之殿,卒亦皆败。诸人败因,前既分述之矣,孙之败亦可得而言焉。 孙在直系,本属后起,其首露头角,在于

  • 世家卷第十三 高丽史十三·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睿宗二。○(己丑)四年春正月丙午朔放朝贺。戊申辽遣大永信来贺生辰。己酉东界行营兵马录事王思谨河景泽等与女眞战于咸州死之。庚戌宴辽

  • 卷二十七·陆宗楷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国子监志卷二十七监制二建葺顺治元年我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命饬新国子监扩元明之旧左庙右署规制大备时祭酒李若琳疏言满洲官员子弟咸肄业成均而臣衙门在城东北隅诸弟子徃返晷短途纡易妨讲习请于满洲居

  • 祸虚篇第二十一·王充

    世谓受福佑者,既以为行善所致;又谓被祸害者,为恶所得。以为有沉恶伏过,天地罚之,鬼神报之。天地所罚,小大犹发;鬼神所报,远近犹至。传曰:“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哭。子夏曰:‘天乎!予之无罪也!’曾子怒曰:‘商,汝何无罪也?吾与

  • 近思録集注卷三·茅星来

    格物穷理【自此以后则细论条日工夫而此一篇乃大学致知格物也自首卷所论隂阳性命以至末卷圣贤气象皆物也皆其所当格者也而此卷则其格之之法汉唐诸儒惟于此未明晓所以修己治人多不得其道韩文公原道引大学之言独不及致知

  • 为政篇第二·钱穆

    (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以德:德,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其所得,若其所固有,故谓之德胜。为政者当以己之德性为本,所谓以人治人。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北辰,即北极星,古人谓是天之中心。所,犹位。拱音共

  • 跋·王夫之

    明·王夫之遵循古制。继承天命而称圣王者,是本于轩辕之治,建国黄中,消除间气异类带来的灾难,扶长中夏之民而入尽其才,治国之道就完备了。有人指出:“古代孔夫子鉴于祸乱,表明自己的希望和忧虑,申明圣王之道,写了《

  •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五·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五本地分中闻所成地第十之三已说七种佛教所应知处。次说八种。谓有八支圣道所摄。令诸苾刍究竟断结。三种修法。谓修戒修定修慧。正语正业正命。名为修戒。正念正定。名为修定。正见

  • 庆 祝 元 旦·太虚

    ──二十二年元旦在厦门南普陀讲──今天是中华民国二十二年的元旦,在这一元旦中,我们于正在讲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法会中来庆祝元旦,因有其特别的意义二种;此二种意义,却合著近几天所讲本生心地观经上的意义。一、此经报恩

  • 南齐文纪·梅鼎祚

    十卷。明梅鼎祚编。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为 《文纪》,此为其一。此编于酬答之文,参错附录,及误载前代册诰,与诸编略同,而体例尤为琐碎。如:永明五年九月诏,乃《齐书》撮叙其事,而以为诏词;高祖与周盘

  • 千家诗·刘克庄

    本名《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诗总集。南宋刘克庄(1187—1269)编。二十二卷。克庄有《后村别调》已著录。此编收录唐、五代、宋人诗作,以宋人诗为多。常见本分上、下两集,上集收五、七言绝句八十余首,下集收五、七

  • 大休珠禅师语录·佚名

    清净珠说,广熙等录。十二卷。卷一收,住曹溪南华禅寺语录;卷二收,住嘉兴白莲禅寺语录;卷三收,住定隐禅寺语录;卷四收,住大觉妙济禅寺语录;卷五收,住湖州桐乡密印禅寺语录;卷六至卷七收,住越州天华禅寺语录(百问);卷八全卷九收,住曹溪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