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三

律苑事规卷第三

四明演忠律寺住持嗣祖比丘省悟编述

洪 布萨仪

若新受戒人广诵者须预请住持作羯磨并答法人又须和会行事等七人及证戒本一人若夏中常说者维那须於每月(初八二十三)日出差说戒人牌挂僧堂右颊此差不问已来历职事须肩次轮流如有私假公出病缘及不能秉说之人并须自行和会人代之毋得临时失事本律说戒犍度初明先广后略次第八段於相易晓后明先略后广三五说戒皆为八难余缘来有缓急致有要心五阶不同前四阶略第五阶广说者不可云略然而同是难缘某来犹远要心广说故广说之不同无难而广说也今时说戒前后中间广略不定一夏足经一卷虽钞主义立寒热二缘略说而非一席之间有中广三十前略十三后略九十等例此略不出律制其弊久矣久则难变且依旧出说戒秉白上差下 梵音亦上差下 行事四人下差上 今时多是和会。

(白黑)月说戒 (开写)  (某甲)律师  梵音  (某甲)律师 秉白  (某甲)律师   今  月 日 堂司比丘 (某甲) 咨禀

一(四月)黑月广四重(余略)  二(五月)白月广十三二不定(余略)  三(五月)黑月广三十(余略)  四(六月)白月广九十提舍(余略)  五(六月)黑月广众学(余略)  六(七月)白月不说戒  闰白月广四重至三十(余略)  闰黑月广九十至众学(余略)

说戒行事 (开写)  (某甲)律师  (某甲)律师  (某甲)律师  (某甲)律师   今  月 日 堂司比丘 (某甲) 咨禀

住持亦须预和会首座或老成人答法至说戒前一日晚维那令堂司行者请说戒七人献汤(如常戒)至参前维那令直殿人洒扫法堂仍令行仆两边挑灯暑月不宜湫隘及排住持位於佛左置槌於佛右参罢维那令堂司行者於大香炉前排手炉花柈筹匣水盂汤盂手巾并架如常铺说仍置一蒲团於香炉前中间先一日晚喝头火后维那令堂司行者绕廊疎疎打引报云 习行事 法堂点烛众集坐定堂司行者擎汤茶柈柈中点烛烧香行仆行盏行汤汤罢却习行事加行事人或音声未谙进止有乖维那与老成人须再三依式教之莫待临时有失观瞻先习者为此也习了维那嘱堂司行者收拾物件至来日早粥直日人僧堂鸣槌一下白云。

大德僧听今(白黑)月(巳)日众僧和合(辰申)时就讲堂说戒(次如常法回向)粥了少歇维那亲到法堂点视香花筹水等件件铺设如仪又令堂司行者往说戒人处取香炉花瓶烛台及烛排法座上又令门子挂说戒牌於山门外东首(今多挂法堂上)又令直殿人上诸殿堂香灯却令堂司行者覆头首住持打起绕廊打小板次打大钟(踈踈打之)大众绕诸殿堂烧香集僧堂前依戒次一一问讯叉手而立威仪整肃毋得语笑头首亦依戒次而立秉白人及行事四人在沙弥下肩立唯直日人面对首座叉手而立候住持至杀钟即打鼓鼓绝直日人打引二下维那举集僧闻钟偈(云云)(如结界中)大众皆合掌诵之直日人(打引二下)略问讯於住持前行(疎疎打引)僧众雁行至讲堂香炉前住持问讯大众次第各问讯(此初入堂表所敬也)住持归位立大众一一就位东西两行而立待齐(打引二下)众齐问讯展具三拜(随拜打引)众各互跪直日人未可拜维那拳入堂偈(云云)(如结界中但改结界为布萨)众诵偈了(打引二下)齐收具而立(引二下)众齐问讯摄衣置具而坐直日人方展具三拜问讯坐定秉白人及行事四人便起身整肃威仪齐问讯秉白人先行行事四人亦庠序而行至香炉前秉白人在中间立行事第一人在秉白右立第二人左立第三人又右立第四人又左立如是相间作一行问讯叉手而立秉白自问讯回身东绕至水盂前立略问讯互跪诵水偈云。

八功德水净诸尘  盥掌去垢心无染  执持禁戒无缺犯  一切众生亦如是

(盥手拭巾下皆例此)偈了起身问讯向西行 至汤盂前行事第一人亦同问讯回身至水盂前(二人须瞻顾紧缓相待)一同略问讯互跪秉白诵汤偈云。

香汤熏沐澡诸垢  法身具足五分充  般若圆照解脱满  群生同会法界融

(盥拭手巾下皆例之)偈了第一人诵水偈(如上)。

偈了一齐起身第二人亦同问讯秉白归元立处第一人亦随行至汤盂前第二人亦绕至水盂前三人一齐问讯如是次第相顾问讯说偈盥掌各要齐整至第四人才归位便一齐问讯三步进前略问讯互跪取筹及执汤水盂手巾角秉白人举浴筹偈於左右以汤水浴筹云。

罗汉圣僧众  凡夫众和合  香汤浴净筹  布萨度众生

大众皆合掌诵之偈了五人各执筹木汤巾一齐起身略手朝三步倒退立定亦齐手朝执汤人先回身行至槌所揭槌袱浴槌执巾人亦随至以巾拂槌二人绕槌回至元立处秉白人即往槌所立擎水人亦先回身至住持前半跪以水洒手住持诵水偈(如前)执巾人亦往半跪授巾拭手擎汤人与执巾人至礼亦(如上)住持诵汤偈(如前)其擎水擎汤并二执巾人次第至第一座前洒手授巾循行而去众各诵水汤二偈盥手拭巾既了四人仍回香炉前立定手朝三步进前略手朝半跪置巾於元处令其整齐二盂亦置元处一齐起身略问讯三步退问讯第四人先行次第各归元位问讯而坐秉白人鸣槌一下云。

大德僧听众中谁小小者收护 行事第四人闻白谁小小者便起身问讯至秉白人后问讯离四五尺许叉手而立秉白人再鸣槌一下云。

大德僧听(外有)清净大沙门入 若有客比丘皆集此处(再鸣椎一下云)大德僧听此众小者已收护外清净大沙门已入内外寂静无诸难事堪可行筹广作布萨我(某甲)比丘为僧行筹作布萨事 僧当一心念作布萨愿上中下座各次第如法受筹 白了便离槌所向南行举云 并受嘱授人筹 收护人而徐徐行 秉白人至住持前互跪授筹一条与住持住持双手受之诵受筹偈云。

金刚无碍解脱筹  难得难遇如今果  我今顶戴欢喜受  一切众生亦如是

收护人亦至住持前胡跪双手接筹住持诵还筹偈云。

具足清净受此筹  具足清净还此筹  坚固喜舍无缺犯  一切众生亦如是

秉白人先至第一座前次第循行分筹而去若受欲人须受二筹大众各各受筹诵受筹偈(如上)收筹人亦至第一座前次第一一收筹众各一一还筹及诵还筹偈(如上)秉白人最后分直日人筹了至西南角向西立收筹人亦收了对秉白人向东立齐手朝互跪秉白人以右手擎筹一条诵受筹偈(如上)又诵还筹偈(如上)递筹与收筹人秉白人又授一筹与之收筹人亦手擎筹并诵受还二偈起身手朝秉白人回至槌所收筹人亦同回元立处便急数筹数而点记之(初收筹时亦当先记数庶得无差若沙弥收筹而后亦再如上行之)秉白鸣椎一下云 次行沙弥筹 白了便徐行云。

沙弥筹 (若有沙弥亦次第分筹还〔筹〕并诵偈无则不须也)收筹人便行过秉白人前至住持前互跪白云 大僧几人 (若有沙弥则云) 沙弥几人 (无沙弥则云) 大僧几人沙弥无 筹与住持了起身略问讯便达法座归位而坐秉白人至住持前互跪住持告云 此一住处一布萨大僧几人 (有沙弥则云) 沙弥几人 (无沙弥则云) 大僧几人沙弥无 住持付筹与了起身问讯回身至香炉前立略手朝三步进前手朝互跪安筹於匣内起身略问讯三步退后问讯回至槌所鸣椎一下合掌白云。

大德僧听此一住处一布萨大僧几人 (若有沙弥则云)沙弥几人都合几人(无沙弥不须此二句)各於佛法中清净。

出家和合布萨上顺佛教中报四恩下为含识 白了至元坐处取坐具置臂上徐行举云。

各诵律中清净妙偈 (众皆合掌诵云)。

清净如满月  清净得布萨  身口业清净  尔乃应布萨

秉白人从容至住持前问讯展具偈恰了互跪合掌白云。

大德慈悲为众说戒(住持答云)此说戒事任当(某甲)但以(年老识性)昏昧诵文不通恐恼於僧众中有(某甲)律师能诵往彼告云僧差说戒 便收具问讯从座后至说戒人前(须预如说戒人坐处)问讯叉手告云。

僧差说戒 说戒人亦合掌坐而受之秉白人还至椎所鸣槌一下白云。

大德僧听僧差(某甲)(说戒人名)律师为众说戒梵音(某甲梵音人名)律师升高座 说戒人闻僧差二字即起身臂坐具袖香合问讯至香炉前烧三捻香略问讯转身又问讯展具三拜须候秉白缓急白声才绝起身互跪云。

小比丘(某甲)稽首和南敬白众僧僧差说戒恐有错误愿同诵者指授 起身一拜收具问讯至住持前问讯次至法座前略问讯登座於座上炉前问讯烧香三捻放香合又问讯置坐具於坐处转身问讯跏趺而坐行事第二第三第四人同起身问讯第二人至炉前中立第三至右立第四至左立一齐问讯三步进前略问讯互跪第二人取花柈左右二人执汤盂水盂起身略手朝三步退后叉手朝且以寺门向南为例擎水人便先东行二人皆随行洒水散花洒汤秉白人举云。

散花说偈(云云)(如结界中大众皆合掌诵之)秉白人鸣椎一下众皆合掌梵音云。

稽首礼诸佛  及法比丘僧  今演毗尼法  令正法久住  优波离为首  及余身证者  令说戒要义  诸贤咸共听

散花三人绕法座满堂散之(如目恣仪中)回至东南角三人旋绕晣立互跪散花人须向南擎汤人略倾汤於水盂中擎水人置水盂於花柈上一齐起身散花人便乃却行洒水散花填於中间擎汤水二人同至香炉前一齐问讯三步进前略问讯互跪置汤盂於元处起身略问讯三步退后问讯第四人先行共归位问讯而坐填花人至东南角转身以花柈向北朝之回至香炉前手朝三步进前略朝互跪置花柈水盂於元处起身略问讯三步退后问讯归位而坐行事第一人候梵音作诸贤二字便起身持坐具袖香合问讯至香炉前又问讯(不用大炉烧香) 展具三拜须候梵音恰了方举身互跪执手炉(坐上说戒人亦执手炉)秉白举云。

传香说偈(偈如结界仪中)大众皆合掌诵之然香人於头句偈烧三捻香执手炉拜下偈了放手炉起身一拜收具问讯归位而坐秉白打槌一下亦归位问讯而坐说戒人执手炉诵云。

四分戒本(序了)放手炉住持叉手揖众众皆叉手受揖住持(问云)大德僧听僧集否 问和 遣未具索欲(如有受欲人即展具互跪合掌白云)。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我受彼欲清净彼如法僧事与欲清净(一说收具归位)问教诫 问何为(答云)说戒羯磨。

请证明 作单白羯磨(并如四分戒本中)。

问成否了云作法既成高座说戒(说戒人合掌)平声说戒或有歌声诵者此是五分废教诵至七佛略戒大众齐合掌鸣僧堂前钟二下召沙弥诵戒人执手炉至后序了起身收具袖香合问讯下座作梵人秉云。

神仙五通神造设於咒术为彼惭愧者摄诸不惭愧如来立禁戒半月半月说已说戒利益稽首礼诸佛处世界如虚空如莲花不着水心清净超於彼稽首礼无上尊 说戒人至香炉前秉白与直日人亦起身三人一齐问讯展具三拜秉白先收具至槌所立直日人亦收具於元位立唯说戒人候梵音缓急梵才了起身互跪白云。

小比丘(某甲)致敬众僧足下敬谢众僧僧差说戒三业不勤多有忘失愿僧慈悲施以欢喜 起身一拜袖香合收坐具问讯归元位直日人(引二下)大众皆起身袖香合臂坐具立得齐(打引二下)众皆问讯展具而立秉白人举自庆偈(云云)(如结界仪中)众合掌诵偈了秉白鸣槌一下合掌举云。

一切恭敬  自归依佛(打引众拜)  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  发无上心(引一下众起立槌一下云)

自归依法(打引众拜)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惠如海(打引众立槌一下云)  自归依僧(打引众拜)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上来布萨  无限胜因  散沾法界  和南圣众(引二下)

众皆收具立(引二下)众皆问讯信直日人(踈踈打引)大众自小先行众至僧堂前於元集处一行而立直日仍在元处立(踈踈打引)候住持人至(引二下)众皆问讯而散维那预令堂司行者就请说戒等七人献汤(如常式)仍令堂司行者收拾物件归寮须一一点视藏之毋使坠失也。

律园事规卷第三

猜你喜欢
  卷第十四·费隐通容
  高峰和尚禅要·高峰原妙
  观自在菩萨心真言一印念诵法(千手千眼轨出)·佚名
  国学钩玄叙·太虚
  答某君问(九则)·太虚
  (附)天台智者大师画赞·白马昙照
  卷八·佚名
  佛说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佚名
  卷六·佚名
  第十卷·佚名
  天帝释品第二十·佚名
  卷之八·牧云通门
  新华严经论 第十卷·李通玄
  祝蒋委员长寿辰请全国各寺庵诵药师经启·太虚
  普贤菩萨·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折·佚名

    (郭华上,云)欢来不似今朝,喜来那逢今日。小生郭华,自从在胭脂铺里与那小娘子相会了几次,那小娘子深有留恋小生之意,争奈不得成就。正思虑间,谁想小娘子遣梅香送一简帖儿来与我。小生看那诗中之意,是约小生今夜在相国寺观音殿

  • 第一出 提宗·叶宪祖

    【汉宫春】〔末上〕杜子奇穷。叹生来轗轲。骨肉西东。聘得文姝赵女。两擅才容。豪门相逼。仗鱼娘女侠帲幪。成婚后。春闱同赴。谁知触怒奸雄。失意惭归故里。赖佳人激勉。奋志登庸。更寄新词称庆。京邸相逢。温郞情致

  • 原序·吕诚

    ●来鹤亭集原序苏之邑凡六大率风浮俗淖大家尚气势交关贵人视文艺蔑如也独崑山多才子魁出者往往称吕袁袁曰子英吕曰敬夫也两人为诗风流俊采皆一时之选予固未能优劣之予诗喜乐府古体子英虽多为予和之敬夫又必争鸣於右自

  • 卷之十四 粤纪(续)·计六奇

      堵胤锡始末  堵公讳胤锡,字锡君,更字仲缄,号牧游;宜兴人。万历二十九年(辛丑)十二月初八日酉时,母陶氏诞生公于武进之夹山村。父维尝,号冲宇;邑庠生。公六岁丧母,十一岁丧父;十二岁,依岳丈陈娱济家。二十岁,七月游于无锡,依四

  • 卷八十九·国朝·蒋一葵

    【敬皇帝】 〔升遐之日,大风拔木,市中伞尽腾空中,众见有黄袍人乘龙而升者。〕 孝庙御制《静中吟》曰:“习静调元养此身,此身无恙即天真。周家八百延光祚,社稷安危在得人。”是时召学士张元祯进讲《太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十五·佚名

    嘉靖三年十一月辛酉朔复除给事中杨秉议于吏部巴思明于兵科○礼部尚书席书复具乞归不允○壬戌○巡抚凤阳都御史胡锭等言淮阳庐凤徐滁和先旱后水又河溢漂没田庐人畜请行蠲恤户部覆以上年赈剩银粮贮在仓库者亟发备赈两淮

  • 卷之一千二百五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一五 帝崩马下·佚名

    贞元二年,宋绍兴二十年庚午,完颜亮移帝于燕京元帅府左廨中,拘禁如前,然已萌害杀之心矣。 贞元三年,宋绍兴二十一年辛未,帝囚居左廨如前。 贞元四年,宋绍兴二十二年壬申,完颜亮下令,修治甲兵,有南侵之意。亮母乃契丹主耶律延禧之

  • 许琰传·张廷玉

    许琰,字玉仲,苏州府吴县人。年幼即性情纯厚,曾刮自己臂上肉为父治病。为生员时,胸怀坦白,无拘无束。闻京师陷落,崇祯帝殉难,伤心恸哭,誓举义军复仇。他去联络乡绅,都不响应。端午节那天,路过友人家,请他饮酒,他把酒摔在地上大骂道

  • 卷十二·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十二宋 赵汝愚 编君道门法祖宗上仁宗请改复祖宗旧制  龎 籍臣近因上殿面奉圣旨令有事具实封进来者臣退量孱昧罔通政体误膺询访苟有愚见敢不罄陈恭惟三圣垂统纪律大具陛下文明恭俭绍隆宝

  • 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司马迁

    微子开者,【集解】:孔安国曰:“微,畿内国名。子,爵也。为纣卿士。”【索隐】:按:尚书微子之命篇云命微子启代殷後,今此名开者,避汉景帝讳也。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索隐】:按:尚书亦以为殷王元子而是纣之兄。按:吕氏春

  • 卷一百五十八·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五十八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三十一飨燕礼周礼天官膳夫王燕饮酒则为献主【注郑司农云主人当献賔则膳夫代王为主君不敌臣也燕义曰使宰夫为献主臣莫敢与君亢礼 

  • 君道第十二·荀况

    [题解]本篇主张君主要“修身”,要以身作则,“隆礼至法”,“尚贤使能”,善于用人,“慎取相”,这样,就能把国家治理好。篇中所说的“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百亡”,无疑可成为君主的座右铭。除君道外,篇

  • 卷三十八·高闶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注卷三十八宋 高闶 撰定公三十有二年春薛伯定卒薛襄公立十三年卒其子比立夏葬薛襄公春秋书薛卒者三而书葬者二不日不月略之也且着其臣子私諡之罪叔孙州仇帅师堕郈鲁惩侯犯之难以其险固恐为国患故

  •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十一卷·马鸣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十一卷马鸣菩萨造真谛三藏译[珏/覞]尸梵诺本王道路大决择分第二十一如是已说[(王*昍)/(王*屾)][囗@日]陀尸梵迦诺本王本地大决择分。次当说[珏/覞]尸梵诺本王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本

  •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五·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 诏译  金刚界大曼拏罗广大仪轨分第一之五  尔时具德持金刚者。闻诸如来劝请语已。即入一切如来三昧。出生金刚加持三摩地。说此金刚界大曼拏罗

  • 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卷上·佚名

        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

  • 宋东太一宫碑铭·扈蒙

    宋扈蒙撰。本书鲜见其他传本。宋太宗于983年于开封建太一宫,翌年命扈蒙撰碑文,述建宫史和祀太乙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