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二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二十二
住博山法孙 弘瀚 汇编
首座法孙 弘裕 同集
宗教答响二
愿力品第六
问。发菩提心。最胜功德。利他自利。为菩萨行。如诸比丘对佛菩萨。发大誓愿。为是义故。其如宰官当权住世。一切易办。至或卑微分力歉薄。作何愿力。而为功德。
师云。法门无量。愿为先导。世出世法。无愿不成。愿者好也。欲也。欲舍离一切恶法故。欲破除无明结使故。欲入诸菩萨甚深法门故。欲广行善法。饶益有情故。欲化诸众生。同成佛道故。若无有愿。如画无胶。如马无辔。如陶家器。虽成其坏。未经火煅。终不堪用。是故初心学者。及诸菩萨。以愿为基本。故更以弘誓坚之。弘者广也。誓者制也。以弘誓愿。广制其心。令无退堕。释迦大师因地中。发四弘誓愿。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然发愿度生。必能自度。入此法门。烦恼自断。法门自深。佛道自成矣。发此誓愿。须以勇猛智力。资以自强。如有力人无有怯弱。无有退转。径入佛道。斯誓愿最为有力也。是故金刚藏菩萨。於华严会上。令诸菩萨忆念本所誓愿。普大饶益一切众生。皆令得入不思议智慧之门。又诸菩萨。因地有大智力。发大誓愿。谓能摧怨敌故。不可屈折故。知是处非处。无因恶因等。儒云终日乾乾。此亦刚毅之象。以自强不息。而入道故。初心者。勇猛智力。降伏魔外。入深法门故。若无愿力者。譬如种子无阳。悉烂坏故。此愿力非但比丘能发。诸宰官亦当发。岂但宰官有权位能发。即一切长者居士。乃至最卑微无势者。皆悉当发此誓愿。自度度人。将所修功德。悉皆回向大地众生。同成佛道。此即觉心。觉心者即菩提心也。此心不可分发。当全发。又不可间发。当时时发。数数发。对佛发。对菩萨发。对圣僧发。对善知识亦发。对一切僧友。及有情。一切众生前。悉当发。以此大心。直至成佛。皆愿力故。故知愿力乃佛法先导。如有一人。我欲参禅。决不退堕。即愿力故。岂但善愿。即世间所欲。皆以愿力成故。昔有一推车人。不信佛法。一日推车。至塔边过。见火烧宝塔。心不忍坏严饰故。进前救之。已戏发愿言。佛说有果报法。我救此宝塔。愿我来世。为一最长大有力者。舍此身已。即生阿修罗道。其身最长大而有力。此戏发愿。亦满足不虚。况真实心。至诚心而发愿。无有不满足者。如初心发愿。慎不可生卑劣想。当发菩提心。凡所修最微善根。及最殊功德。悉皆发愿。回向於大地众生。同成佛道。纵於其中。颠倒退堕。亦藉愿力相资。如无目人有牵引者。能前进故。修净土者。以信行愿为资粮。参禅者。安得不以愿力为导引耶。在家欲舍尘劳。欲离火宅。欲出生死。欲免轮回。非愿力坚强。则不能也。是故当发大愿。岂以卑劣。而不发大心乎。若达平等实相。一微细众生。与毗卢遮那佛。等无有异。华严疏谓。遮那如来入一微细众生身中入定。全身不散。此众生不觉不知。谓佛生同体故。理无分齐故。维摩经谓。供养难胜如来。与最下乞者等。斯达实相之理。无所分别。以此观。人有贵贱。位有尊卑。而心无高下也。是故当发大心。以愿力维持。直成佛道。似不可须臾有间然也。
忏悔品第七
问。忏悔二义。槩括过未众生恶业。宜於自心皆悉忏悔。今如请僧礼拜求忏。或复持般若诸经。皆忏悔义。又复自心朝夕忏悔。此於法中。是一是二。有浅深否。
师云。业系之身。众苦逼迫。五阴炽盛。六贼交侵。心识奔驰。无暂停息。起十恶之业因。偿无穷之苦果。贪嗔痴爱。犹如猛火。妄言绮语。疾於迅流。造杀盗淫。无底畔之深坑。着见慢眠。没涯岸之苦海。起六十二种邪见。成八万四千障门。障菩提心。障菩提道。障菩提行。障菩提愿。轮回三有。不闻佛法僧之洪名。汩没四生。那识过现未之报应。殊不知因连於果。果彻於因。因果相酬。丝发不爽。因微果炽。慎身分造十习之愆。作少偿多。故地狱有六交之报。若不痛申忏悔悛革前非。互造互偿。无有穷已。夫忏者。梵语忏摩。此云悔过。忏谓永断未来非。悔谓耻心於往犯。故云已作之罪愿乞消除。未来之非更不敢造。洗心忏悔者。有二种义。一者理忏。二者事忏。理忏者。如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又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如云罪从业起。业从心起。心既无生。罪将安寄。良以众生业累深厚。剎那静念。倐忽万端。若不深达实相之理。难以去除。不究缘生之法。何能灭罪。永嘉大师云。观实相无人法。剎那灭却阿鼻业。若真实究理。惟参禅一门最为确当。单提一句话头。大理不明。如丧考妣。果有如丧考妣之心。自然识浪不生。业不能系。不然则遏捺妄心。令妄不起。谓之心亡。谓之罪灭。大似隔靴抓痒。欲灭罪愆。欲了生死。欲出轮回。无有是处。又如一心念佛。并修止观法门。深达实相。皆可灭罪。惟参禅一门。最为超拔。似灭罪疾。又不可以诸法门为比对也。二者事忏。谓端对圣容。广陈供养。散花行道。称佛洪名。五体投地。如大山崩。发露披陈。求哀忏悔。或礼梁皇法华等忏。或礼千佛名经。皆忏悔意。或七日乃至四十九日。百日三年。现诸瑞像。乃能灭罪。此在自己力行。或自身德薄行浅。请戒德名僧。二十四位。至四十八位。一百八位。铺设斋筵。亦当灭罪。如目连尊者。自不能救母。佛今於僧自恣日。供养众僧。及礼众僧足。其母当日灭罪。脱饿鬼苦。此仗修行之力。忏主敬众僧。当作佛想。即得灭罪。不可生怠惰心。轻慢心。如生此等心者。岂但不灭罪。只恐反得罪。如请无戒行赴应演教之僧。斯即舍财功德。僧尚得罪。非能与忏主灭罪也。又此忏悔一门。思地狱苦。发菩提心。生大恐惧。生大惭愧。念地狱饿鬼畜生道无边众生之苦。当为彼等。同求忏悔。脱恶道苦。餐佛乘乐。使地狱空。不为我一人得出离故。此即菩提心。若发此心。刀山剑树尽作香林。炉炭镬汤皆为净土。则无恶不去。无罪不消也。又忏悔者。思生死无常苦空无我。一息不来。剎那异世。设堕恶道。苦不可言。惧恶道苦。发菩提心。深心忏悔。如彼怖王惧死。则无罪不灭也。怖王者。佛灭度一百年。波咤梨城有王。名阿育。此云无忧。深信佛法。有弟名毗多轮。此云除忧。深着邪见。信诸外道。无忧王愍弟邪故。遂设方便。语大臣言。我今洗浴。入彼浴室。脱天冠衣服等。汝当以我服饰。庄严我弟。令登王位。臣如教已。弟方登座。王出见弟。即命杀之。大臣等白王言。是王亲弟。愿王息怒舍过。王言。是我亲弟。於七日中。暂与国事令其作王。待七日满。即当杀之。即以种种妓乐及诸彩女。供给侍卫。一切臣民。皆往问讯。行杀之人执刀门立。日日白王。一日已过。六日当死。如是乃至六日已过。余一日在。至第七日竟。大臣诸人。将王弟共往阿育王所。问弟言。汝七日为王。百种妓乐。皆恣汝意。无数众人。日日问讯咒愿於汝。汝好见闻否。弟答云。我为畏死。心怖惧故。都不见闻。复以偈答曰。我於七日中。不见不闻声。不嗅不尝味。亦不觉诸触。我身庄严具。及诸彩女等。思惟惧死故。不知如此事。妓女歌舞声。宫殿及卧具。大地诸珍宝。初无欢喜心。以见行杀者。执刀门外立。又闻摇铃声。令我怀死畏。死橛钉我心。不知妙五欲。既着畏死病。不得安稳眠。思惟死将至。不觉夜已过。我今归依佛。佛面如莲花。天人所归依。无漏法及僧。时王见弟回心归向三宝。心大欢喜。种种软语。安存其弟。若忏悔者。有如此怖死之心。於世间境。缘五欲妙乐。心不贪染。又观缘生之法。毕竟无我。谁为造者。谁为受者。心本不有。罪性自空。斯谓真忏矣。又当翻前恶境。断相续心。自愧克责。将已作之罪。发露披陈。不复覆藏。称十方诸佛洪名。观罪性空。不於幻化场中复造恶业。而明信因果。守护正法。如此则无恶不消。无罪不灭。自忏他忏。一二浅深。俱不可得也。
福报品第八
问。作福求报。此最劣根。然不作福。复何望报。今如罪福。皆繇自心。种种报定差耶。
师云。福罪报应。如影随身。如空答响。如人挑担。重者先坠。求其丝毫远离。了不可得。又安可求报耶。然诸佛悉具二严。谓福足慧足。而因地必当先布福田以资慧种。福缘深厚。自得心开。非求报也。佛开六度。而启万行。檀波罗密者此云施。而施者。达三轮体空。斯不望报。报自随之。尸波罗密此云戒。羼提波罗密此云忍辱。毗梨耶波罗密此云精进。教中谓此四者悉修福。后二度云慧。谓禅与般若。前四度皆含智慧。若无智慧。安肯行布施及精进耶。然诸佛以此而证涅盘。菩萨以此而行万行。非求报也。实庄严法身。资养性地。祇施之一法。直至菩提。况余度乎。良以行人广行六度。必以愿力相资。悉皆回向无上菩提。不求余果。如布施一法。诸佛因地。莫不皆然。后得净佛国土。富有法财。非求报也。昔摩诃迦叶尊者。为煅金师。善明金性。使其柔伏。付法传云。尝於久远劫中。毗婆尸佛涅盘后。四众起塔。塔中像面金色有缺坏。时有贫女。将金珠往金师所。请饰佛面。既而因共发愿。愿我二人。为无姻夫妇。以是因缘。九十一劫。身皆金色。后生梵天。天寿尽生中天摩竭陀国婆罗门家。名曰迦叶波。此云饮光胜尊。盖以金色为号也。繇是志求出家。冀度诸有。佛言。善来比丘。须发自除。袈裟着体。常於众中。称叹第一。乃至付法传衣为西天初祖。此因果历然。以严饰金故。而得身有金光。以愿力相资。而证极果。此不求报。而报自至。非求报也。余尝评之。菩提心如种子。福如雨露良田。恶如火焰刀斧。假如种苗生发之时。必得其雨露水土。方可成就。或遭其火烧刀斫。又安可植耶。如成栋梁之材。刀斧俱非。水土亦无用矣。七佛偈曰。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愚者谓善恶俱幻。造诸恶业。似不相妨。殊不知幻人相织幻轮围。幻业能招幻所治。又云。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如成栋梁。则不用刀斧水土。如佛成道时。无边剎土。万德庄严。皆自心现量。悉无始已来善根之所成就。故云报圆极果岂非报。但因地中无求报之心耳。世间人所行善恶。毫发不爽。昔西域一樵夫。卖柴於市中。逢一僧。将卖钱悉皆施与。遂此施心欢喜无量。行廿余里。舍此报身。后生人道。为大富长者。其廿余里。金银宝藏。自然涌出。斯施利甚微。而施心胜故。感报亦胜。以此观之。不求福报。不可不作福。如不作福。生世贫穷。为人役使。良可悲夫。或有引达磨大师。初见武帝时。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斯皆深达法性入理之谈。岂可以修行分中而废其因果耶。如未成佛时。人天小果。而不修者。是智耶愚耶。国王大臣。人小果也。梵王帝释。天小果也。此无殊因。焉有胜报。但随业缘受之。非求报也。然自心之因。自心之果。如贪报地狱。嗔报饿鬼。痴报畜生。善恶相杂。报以修罗。五戒人身。十善天道。财施者舍悭贪而得富。法施者适机感以传灯。此种种报缘。而有差别。非心外之境也。
释疑品第九
问。信心不具。大愚痴暗。近复始信。终成破毁。此何义耶。良由业识易发现故。以何熏习而种善根。即如上所陈诸义。能坚行之。永不坏否。
师云。不发信心。为障缘深故。如住世间者。自言我得安身法。不必天地之盖载。阴阳所运行。非痴暗而何。佛统华藏世界。如日月照临。十二类众生。皆生於此。长於此。佛以慈光。照众生故。佛以悲心。及众生故。而不信有佛。是报恩乎。是背恩乎。直饶不生信。不信因果。不信报应。不信有佛。堕地狱。生饿鬼。於畜生道中。千万亿劫。跳出不可思不可议世界之外。又何曾出得世尊化育中耶。或始信者。藉少善因。终毁者。恶缘障故。欲洁而偏染。欲进而偏退。非净白心体有染退义。是熏习障缘。出种种邪见。以邪见故。而生退毁。退毁有二种义。一者因退。失信心。自惭自愧。自羞自耻。遇同法门行道者。不欲见之。二者繇惭愧故。遮掩羞耻。而生毁谤。或云。至道渺茫。无所见故。或云。诸佛菩萨过去已久。今归向者是虚设故。或云。主法者不清净。自不清净。云何教人。或云。清廉之士应见富饶。而贫穷故。行善之人应见顺适。而轗轲故。贪婪之徒应见贫穷。而富饶故。行恶之者应见轗轲。而顺适故。以此四种。生疑生谤。使恶法流行。善门掩闭。殊不知。道不远人。而人自远。非渺茫故。又当知。人人具有佛性。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又云。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傅大士偈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终日不曾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祇者语声是。以此观之。佛菩萨现在。非久灭度故。主法者自不清净。皆自不清净。而见他人不清净故。岂不见。六祖大师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又云。他非我不非。我非却是左。若果是道人。如同学百人中。以最善慧者为师故。如同辈中无人。以住持法门为师故。如住持无人。以天下善知识为师故。如天下善知识中无人。以释迦老子为师故。释迦佛是主法者。是清净者。当无疑惑。思之可见。又廉者贫而善者轗轲。贪者富而恶者顺适。以三世推之。丝发不爽。岂但三世。千万劫之上下。亦有报也。
昔阿难尊者病痈疽。大众惊疑。佛命医者剖开。以药敷治。仍说多劫中因缘。示之以偈曰。假使经百劫。所造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又五通仙人受报偈曰。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报。以此则知。清廉受贫。前生多悭吝故。善者不如意。前生多恶因故。贪者受富。前生多惠人故。恶者得顺适。前生多和合人故。今生善恶贪廉。报之以将来。知是几多劫数也。自退者。虽堕地狱。非罪犹轻。生毁谤而伤於法门者。生十方阿鼻地狱。世界坏。复寄他方地狱受苦。深可怜愍。悲夫。又云。业识易发现。以何熏习。而种善根者。以信向法门。是舍恶趣乐。最捷最径。而种善根。信向三宝。有大慈故。爱惜众生。有大悲故。救护众生。而种善根。信善恶因果。如影随形。必酬偿故。而种善。根信诸大乘经典。必脱苦海。必到彼岸。而种善根。信念佛一门。必见佛必成佛。如下种喻。因真果真。必生净土故。而种善根。信参禅必悟大理。必了生死。必脱轮回。说法度人。无有穷已。诸善知识大有样子故。而种善根。又果能具行上来所陈诸义。永不退轮。此现世即名肉身菩萨。诸天善神。常为之拥护。诸佛菩萨。常为之加庇。为人天眼目。为苦海舟师。凡有一言一句偈。投入有情八识田中。如食金刚喻。肚肠穿坏。金刚不坏。况自有坏乎。凡有疑者。教中喻曰犹豫。其犹豫之心。疑自疑他。能障道故。疑自者。谓根机劣弱。难以入道。殊不知。衣中之宝。肘后之符。彼既丈夫。我胡不尔。疑他者。当信诸佛法教。皆真实语。见闻思者。深入法趣。以四摄法。广度众生。达法性空。无众生可度者。是入金刚三昧也。
回向品第十
问。万法归一。是大总持。以上诸门。方便究竟浅深大小。为不同耶。并乞慈旨。说回向义。
师云。万法归一。是大总持。谓一法总持一大藏教。如佛所说八万四千法门。当求一门深入。以一门故。摄一切法。故云。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也。以上诸门。虽方便究竟浅深大小不等。只将一句话头。真参实究。一切法门无不收尽。参禅彻法身真理。法身理者。无分齐故。欲生净土。而净土居法身之外乎。欲究向上一事。知毗卢有师。法身有主。离佛而求师主者。是大不然。念佛而求见佛。亦观机之说。殊不知通身是佛。旧佛新成。念佛见佛之义显矣。而不名念佛。意在向上一路也。坐断十方。而不名净土者。意在密移一步也。如究理之人。念不分散。不但不分散。而逼拶入理。念不生故。诸念不生。岂非止耶。全身入理。心境旷然。岂非观耶。具足止观二法。而不名止观。意在禅那也。又诸念不生。恶无繇起。恶既不起。岂非戒乎。全身是戒。而不名戒者。谓无所犯而曰持。是好肉剜疮也。身不我有。求其根尘器界。了不可得。将谁为能施。孰为所施。既无能所。亦无身外众生而受施者。而来乞者。又云。见色非干色。眼布施也。闻声不是声。耳布施也。香臭不交。鼻布施也。啖不知味。舌布施也。无男女之分。无涩滑之相。身布施也。理无明彻。心不外缘。意布施也。废寝忘餐。不惜身命。全正报布施也。心外无境。法戒理成。全依报布施也。然不名布施者。谓诸法实相。无能所施之心也。发大勇猛。苦乐不受。寒暑不迁。直究根源。以期大悟。期者愿也。勇者力也。其愿者。虽百千障。而不能退屈也。其勇者。虽魔外侵扰。而不能折伏也。自非愿力坚持。安能成个铜头铁额底汉子。而不名愿力者。是居正法而不彰导引赤帜也。如肯心力究。是大福人。非世间福可比也。不求天乐。非梵王福可比也。通身福缘。过三禅天乐。如入大海者。通身是水。而不别求水。参禅者。通身是福所资持。而不别求福。谓其福利广也大也。而不名福报者。如宴居者。忘情绝念。不见有身。又岂曰身调适。参禅人是大福报。又岂别曰福报也。信此一句话头。是出生死关键。破尘劳利器。而诸疑尽释。又岂待别释疑乎。将此一字法。不为己求。总皆回向大地中幻化有情。同登觉岸。此禅正意也。行愿品中说回向意。经云。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法。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盘正路。此回向愿力。则横遍竖穷。同志者。当勇猛。以所修善根。回向於大地众生。不可生懈惰想。诸菩萨见众生苦恼。以身代受。况惜自己善根耶。经云。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代受者。与物为增上缘。或留惑润生。受有苦身。为物说法。令不造恶。因亡果丧。即名为代。是菩萨以善根回向。利有情故。使彼离苦趋乐。非以现身代众生受苦。纵代之。又安能普利耶。若菩萨为众生说法。了蕴界空寂。恶无繇生。求其生相。亦不可得。或顿入圆明。远离地狱饿鬼等。菩萨有大愿力故。即名普代众生苦也。又回向者。必须先有所修善根。将自己所修善根。回向於大地有情。同离苦趣。同生净土。同成佛道也。或但愿自利之事。似不必回向。我自未种善根。欲利生。亦当以愿力相资。愿与回向。合一之道。无分别也。复以此流布居士所问博山所答。悉如梦幻。无能所故。以无能所善根。普皆回向大地中梦幻有情。同成佛道。同入无余涅盘。十类众生灭度尽。而不见有灭度之者。方入斯罗陀尼法门无尽藏三昧也。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二十二
猜你喜欢 序言二:弘一大师书画金石音乐展弁言·李叔同 卷第二十五·费隐通容 卷二·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六十九·欧阳竟无 18.说见清净品·佛音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一·欧阳竟无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三·欧阳竟无 天品第十五·佚名 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佚名 卷第三十·佚名 佛说骂意经·佚名 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经卷上·佚名 卷第二·佚名 卷九十一·佚名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五·湛然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