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礼忏文之二

窥著地两手抱昧□□□□□□□□□□恭莫以散乱等闲心一心专□□□□□□□可是轻处若不止诚殷重□□□□□□□降赴亦不摄授启请亦□□□□□□□□灭却得轻慢罪当须勤□□□□□□□思冷水如病等良药医治而得差□□□弟子某乙等一心归命十方三世尽虚空界诸佛世尊大慈悲父怜念众生不舍本愿不舍慈悲。如是诸佛以于无量无数大劫广行一切难自利利他难行苦行。为我等辈舍头目髓恼血肉身分国城妻子象马车乘金银七宝衣被饮食卧具医药。来求索者悉皆施与。无有吝惜心生欢喜。勇猛精进修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诸波罗蜜。十二部经甚深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功妙。纯一无杂具足精白梵行之相。从依诸佛清净证智同一觉持之所留立。若有众生受持一四句偈。胜异恒沙身命布施。十力无畏大悲三念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一切神通一切相好一切功德一切智慧一切万行悉皆修学。三乘三藏无漏无为五种净眼六种神通功德智慧已圆满。以归成无上正等菩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金刚不坏坚固之身法身常身及以化身。三界六道拔济众生。众圣之王天上天下最尊最贵无能过者无与等者。称天人师大慈悲父。常以方便无量慈悲喜舍度脱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槃久境安乐。若有归依恭敬供养称扬赞叹。若闻其名若睹其形。烧香礼拜旋绕行道。所生功德无量无边。过于须弥深于巨海。等观众生由如一子。普皆平等无有爱憎。与诸众生作出世因。于我等辈有大恩得有大利益。是我等真归依处真善智识真实福田。百千万劫难得待遇。百千万劫赞扬难尽。我等今日深生惭愧深生渴仰深生欢喜深生爱慕深生珍敬深生成贺深生恭敬。愿弟子等所具罪障当得消灭 一遍福母稽请赞叹。诸佛身中功德早以由如何写。一种所具罪障早以消灭。稽请以了至诚忏悔 今对诸佛贤圣前。深自克贵悔过。改往修来。至诚彻到披肝路胆。痛切悲哀悲泣流泪。至诚发露忏悔。所有轻罪重罪悉皆消灭。由如衣服多有垢腻。若欲洗浣入严灰。一洗垢腻俱尽。然将清水再择便得鲜洁之衣。忏悔亦复如是。造罪得罪忏悔罪灭。即是清净功德之身。耸身跪[跳-兆+國]右膝著地。莫左膝著地。合掌当心深生渴仰。

弟子某乙等。合道场人一心。归命十方三世尽空虚界一切诸佛诸大菩萨摩诃萨众。大慈大悲怜愍弟子摄授弟子不舍弟子拥护弟子拔济弟子度脱弟子救度弟子加备弟子饶益弟子接引弟子救济弟子哀愍弟子受弟子。□所佛忏悔。从无始时来乃至今日。身处凡夫具足烦恼。被贪嗔痴无量烦恼覆没三业迷惑三业不善三业。贪嗔嫉妒我慢贡高不仁不义不敬不崇。于父母所不行慈孝。发言应对邪睛努目。令生怨恨令生苦恼。恼乱父母不自觉知。或于兄弟姊妹六亲心无恭顺不行孝义。或于乡闾朋友智识四邻并舍。常相侵欺常相说道常相谤讥。或盗用三宝一切财物。借贷不还。渧叵债负。十恶五逆无间重罪。起大邪见拨无因过。破塔坏寺焚烧经像。谤三乘法言非佛说。障蔽依难凌蔑上下。打骂大小因公约私。造诸罪障破斋破戒。骂辱师僧谤讥贤圣。轻凌道俗身三口四意三□等。身作不善行。行杀盗淫。口作不善行妄言绮语。两舌恶骂。意作不善行贪嗔邪见。常夜常行十不善业。一切罪障无量无边。或于庄园溉灌渎田。损杀虫蚁扑灭蚊虻。□害虮虱。财施法施常生悭惜。不济所须。见人有苦不能相救。不生慈慜不起慈悲。却生庆快。见弟安乐见有胜己不生随喜。乃至嫉妒心行不忍。无慈无悲无惭无愧。心怀惨毒由如虎狼。由如罗刹寺舍往来。践踏污泥饮酒食肉无厌无足。及食五辛及食五辛韭蒜薰秽凡圣。或于市强贪心求利。轻秤小计种种方便劫夺众生。损于平人。恶求多求取人财物不自觉知。杀生无量断大慈悲。偷盗无量弃人财宝。邪行无量污净梵行。妄语无量欺诳一切。贪欲无量心无厌足。两舌无量□乱和合。恶口无量骂辱凡圣。绮语无量喜弄正法。嗔恚无量打骂众生。广造诸罪无量无边。见有修行作诸善业。往来寺舍礼拜三宝。修持斋戒读诵经典。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坐禅修道作诸功德。不能相助不能随喜。不能相劝不能赞叹。却为遮障却生谤讥。却相调弄破除众生修出世因。令修行人□害众生人天眼目退菩提心。作大怨家作恶知识。道相牵挽堕三恶道。经无量劫受地狱苦。从地狱出纵得人身。盲聋暗哑诸根不具。或生边地无佛法处。不知礼义不识善恶。共同禽兽生邪见家。广造诸罪还堕地狱。无量大劫难得解脱。是故今日对十方诸佛十二部经诸大菩萨摩诃萨众缘觉声闻罗汉圣僧释梵四王龙天八部冥官业道一切灵只天眼远见天耳远闻他心远知神通诸贤圣前。证知弟子今日今时深生怕怖深生厌离深自觉悟深自改悔深生克责深生惭愧不敢覆藏。从今已往改住修来更不敢造所有罪障。若多若少若轻若重今日今时一念之中一切罪障尽皆消灭。

唯愿十方诸大慈尊证知护念。我今忏悔不复更造。愿我及一切众生速得除灭。无量劫来十恶五逆四重。颠倒谤毁三宝阿阐提罪。复应思惟如是罪性但从虚妄颠倒心起。无有真实而可得者本唯空寂。愿我及一切众生速达心本永灭罪根。忏悔已归命礼三宝。

猜你喜欢
  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释论卷第三·佚名
  本团之宗旨与访缅之感想·太虚
  卷一百二十·佚名
  善友品第二十五·佚名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二义疏下·智旭
  八光品第五·佚名
  卷第九·佚名
  第二十五章 睹多伽摩尼之胜利·佚名
  卷第九十三·佚名
  卷三百一十二·佚名
  卷九·佚名
  佛说甘露陀罗尼经·佚名
  卷第十二·白岩净符
  卷二十二·性音
  法华灵验传目次·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施酒监·唐圭璋

      卜算子   赠乐婉,杭妓   相逢情便深,恨不相逢早。识尽千千万万人,终不似、伊家好。   别你登长道。转更添烦恼。楼外朱楼独倚阑,满目围芳草。

  • 黄庭坚诗全集四·黄庭坚

    次韵师厚食蟹海馔糖蟹肥,江醪白蚁醇。每恨腹未厌,夸说齿生津。三岁在河外,霜脐常食新。朝泥看郭索,暮鼎调酸辛。趋跄虽入笑,风味极可人。忆观淮南夜,火攻不及晨。横行葭苇中,不自贵其身。谁怜一网尽,大去河伯民。鼎司费万钱,玉

  • 谭序·黄以周

      余抚浙之次年,即命书局刊刻宋李文简《续通鉴长编》。逾年书成,余既序而行之矣。顾李氏此书,於北宋一代事实虽粲然明备,然久罕全本。自建隆至治平,当时虽镂版行世,而神宗以下,则止写本流传,世亦罕见。我朝康熙时,尚书徐公乾

  • 东都事略卷八十九·王称

    列传七十二  吕大防字微仲京兆蓝田人也举进士爲冯翊簿迁著作佐郎知青城县英宗即位改太常博士未几除监察御史里行首言纲纪赏罚之际未厌四方之望者有五进用大臣而权不归上大臣疲老而不知退外裔骄蹇边患以萌而不择将帅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十七·佚名

    天启元年十二月戊辰朔○御史夏之令疏言辽抚锐意用西虏往复讲詟卒未得其要领奴既闻且见之矣宰赛一归虏遂移帐北去中奴饵而去非空去也昔掉臂去今摇尾来受奴约束而来非空来也彼于我何亲而轻用其众结怨强邻耶如曰河西为彼

  • ◎公府新式结婚记·李定夷

    三年冬,大总统之四公子,举行结婚礼。其礼堂礼节,早经拟定,惟总统以欧洲战事之影响,谕令停止觐贺,由庶务司发出通告,黎副总统、徐相国、各部总次长、平政院长、清史馆长、政事堂左右丞、各局长参议参事、参政院参政、约法会议

  • 四 抄碑的房屋·周作人

    补树书屋本身是朝东一排四间房屋,在第二间中间开门,南首住房一间,北首两间相连。院中靠北墙是一间小屋,内有土炕,预备给佣工居住,往东靠堂屋背后一条狭弄内是北方式的便所,即是蹲坑。因为这小屋突出在前面,所以正房北头那一间

  • 沈麟士传·李延寿

    沈麟士字云祯,吴兴武康人。祖父沈膺期,是晋朝太中大夫。父亲沈虔之,在宋朝时作乐安县令。麟士从小聪俊,七岁时,听叔父沈岳谈玄理。宾客散去以后,他能毫无遗漏地复述叔父的讲解。沈岳抚摸着他肩膀说:“如果斯文不断绝的话,希望

  • 彻里传·宋濂

    彻里,姓燕只吉台氏。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平定中原,因功封徐、邳二州,从此安家于徐州。彻里自幼失父,母亲蒲察氏教他读书。至元十八年(1281),世祖召见了他,留在身边,常向他询问民间的事。随大军征东北边境,回朝后,向世

  • 罗通传·张廷玉

    罗通,字学古,吉水人。永乐十年(1412),中进士。被任为御史,巡按四川。都指挥郭斌贝与清军御史汪淋中勾结为奸,罗通上奏弹劾,将他们逮捕治罪。三殿失火,他与同官何忠等人极力指出时政的失误。因为违逆了皇上的心意,他被派出任交

  • 敦煌表状笺启书仪辑·佚名

    P1P.4093《甘棠集》 刘邺上中书门下状右伏以圣[上]德迈泣辜,恩加拯弱(溺),悯疲甿之困悴,流渥泽之沾濡。约以三周(调),释降宽傜(徭)之诏;念其诸郡,仍开己债(责)之言。降河岳之洪慈,蠲药草之常贡。回嘉节之进献,代贫户以共输。欲命使

  • 卷十九·楼昉

    钦定四库全书两汉诏令卷十九宋 楼昉 编东汉七顺帝【十九】封孙程等诏【见孙程延光四年十一月丁巳孙程等迎济阴王即位戊午阎显兄弟下狱诛此诏即此日下也】夫表功録善古今之通义也故中常侍长乐太仆江京黄门令刘安钩

  • 卷一百三十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明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一百三十七刑部十二收买纸劄本部纸劄旧例收买应用後令囚人纳纸而各衙门纸劄亦从本部关给各有事例今具列于後诸司职掌凡本衙门合用奏啓本案验行移簿籍囚人写招服

  • 顺鼓篇第四十六·王充

    《春秋》之义,大水,鼓用牲于社。说者曰:“鼓者,攻之也。”或曰:“胁之。”胁则攻矣。〔阴〕胜,攻社以救之。或难曰:攻社谓得胜负之义,未可得顺义之节也。人君父事天,母事地。母之党类为害,可攻母以救之乎?以政令失道阴阳缪戾者,人

  • 卷五十四·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五十四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五十四><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五十四><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五十四><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五十四><經部,

  • 注维摩诘经卷第七·僧肇

    佛道品第八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什曰。因上章天女随愿受身流通佛法故广圆应之迹以明通达之功也。肇曰。上云诸佛之道以无得为得。此道虚玄非常行之所通。通之必有以。故问所以通也。生曰。应化无方

  • 负情侬传·宋懋澄

    文言传奇小说。明宋懋澄撰。收入《九籥集》卷五。本篇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明万历间,浙东李生,系某藩臬之子,携资财入北京国子监读书,与妓女杜十娘情好甚殷。往来经年后,李生资财用尽,鸨母对李渐以为厌,而杜十娘钟情不移,誓以身

  • 竹叶亭杂记·姚元之

    史料笔记。八卷。清姚元之撰。初刊行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姚元之,字伯昂,号廌青,又号竹叶亭生,晚号五不翁,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卒于咸丰二年(1852年),安徽桐城人。嘉庆十年(1805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