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礼忏文

一切恭敬敬礼常住三宝 是□众□□□□严智香□□□食。愿此香花云变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化并菩萨 无数声闻□□受此香花云。以谓光明台光以无边界无边无量作佛是。供养与供敬一切并诵摩诃般若波罗蜜。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以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敬礼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法常住时□□归敬礼常住三宝叹佛功德。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号三界度众生所成佛道。

南无东方须弥灯光明如来十方佛等一切诸佛。

南无毗婆尸如来过去七佛等一切诸佛。

南无普光如来五十三佛等一切诸佛 南无东方善德如来十方无量佛等一切诸佛 南无拘那提如来贤劫千佛等一切诸佛 南无释迦如来三十五佛等一切诸佛 南无东方阿閦如来一万五千佛等一切诸佛 南无保集如来二十五佛等一切诸佛 南无法光明清净开方莲华佛 南无虚空功德清净微众等目端正功德相光明花波头磨琉璃光宝体香最上香供养讫种种庄严敬敬无量无边日月光明愿力庄严变化庄严法界出生障碍王如来 南无豪相日月光明花愿宝莲华坚如金刚身如毗卢遮那无障碍眼圆满十方放光照一切佛叉相王如来 普为上界天先龙凡八部帝主人王师僧父母十方施主及以边法界众生。悉愿断持知障归命忏悔 至心忏悔。一切业障海皆从望相生。若欲忏悔者。端坐观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徐。是故应至心勤忏六根罪。忏悔以归命礼三宝 至心发愿 愿我等生生是诸佛世世恒闻解脱者。弘誓平等度众生。必竟造成无上道。发愿以归命礼三宝。

说偈发愿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以众生皆共成佛道。

白众等听说黄昏无常偈 西方日以暮。尘劳有微尘。老病死时至。相看不居。念念催年足。犹如少水鱼。劝诸行道众。勤学至无畏。

白众等听说初夜无常偈。烦恼无底生死海无边。度苦船未至。云何乐睡眠。睡眠当觉悟。勿令睡覆心。勇猛勤精进菩提道自然。

敬礼毗卢遮那佛 敬礼卢舍那佛 敬礼释迦牟尼佛 敬礼东方善德佛 敬礼东南方无忧得佛 敬礼南方旃檀佛 敬礼西南方宝胜佛 敬礼西方无量明佛 敬礼西北方花得佛 敬礼北方相得佛 敬礼东北方三胜行佛 敬礼上方广众得佛 敬礼下明得佛 敬礼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敬礼过现未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敬礼舍利形像无量宝塔 敬礼十二部尊经甚深法藏 敬礼诸大菩萨摩诃萨众 敬礼声闻缘觉一切贤圣一切恭敬为龙八部诸善神王 敬礼常住三宝为过现诸师恒为道首 敬礼常住三宝为帝王圣化无穷 敬礼常住三宝为太子诸王福延万叶 敬礼常住三宝为师僧父母及善知识 敬礼常住三宝为十方施主六度圆满 敬礼常住三宝为受苦众生愿皆离苦 敬礼常住三宝为文路百官恒其禄位 敬礼常住三宝为国土安宁法轮常转 敬礼常住三宝为法界有情 礼佛忏悔至心忏悔十方无量佛所知无不尽。我今悉已前发露回三恶。三三合九种。从三烦恼起。今身若前身有罪皆忏悔。于三恶道中若应受业报愿得。今身常不入恶道。受忏悔已归命礼三宝 至心劝请十方诸如来现在成道者。我请转法轮安乐诸众生。十方一切佛若欲舍受命。我今头命礼劝请令久住。劝请以归命礼三宝 至心随喜所有布施福。持戒修禅惠。从身口意生起来。今所有习学三乘人。具足一乘者。无量人天福众等。皆随喜随命礼三宝 至心回向。我所作福业一切皆和合为度群生故。政回向佛道。罪应如是忏劝请随喜福回向于菩提。回向以归命礼三宝 至心发愿。愿诸众生等悉发菩提心。经心常思念十方一切佛。伏愿诸众生永破诸烦恼。了了见佛姓犹如妙德佛。发愿以归命礼三宝 白众等听说寅朝清净偈。欲救寂灭乐。当学沙门法。衣食支身命。精粗诸众等。今日寅朝清净。各记六念。一切恭敬。自归佛。当愿众生体学大道发无常意。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愿诸众生三业清净奉持佛教。和南一切贤圣。

显德二年乙卯岁四月二十二日

大玄寺僧辛愿进记

猜你喜欢
  卷七·僧祐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五·欧阳竟无
  金刚般若蜜多经白话述义·王骧陆
  卷第十六·佚名
  佛说阿弥陀经疏·元晓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十·佚名
  荷泽神会禅师语录·神会
  普光坦庵禅师语录·佚名
  卷十七·性音
  佛说老母经·佚名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佚名
  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亦名文殊师利菩萨八字三昧法)·佚名
  不厌乐禅师语录卷三·道乐
  法海观澜卷第二(目录)·智旭
  卷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刘袤·唐圭璋

      袤字延仲,南北宋间人。卒于绍兴年间。   临江仙   补李后主词   樱桃结子春归尽,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卷金泥。   门巷寂寥人去后,望残烟草低迷。何时重听玉骢嘶。扑帘飞絮,依约梦回时

  • 卷八十八·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八十八翰林院检讨朱彞尊编张宇初【八首】宇初字子璿广信人嗣汉四十二代天师赐号无为真人有岘泉集【王仲缙云岘泉诗冲邃幽逺篇章翰墨各极精妙静志居诗话古今诗僧传者不少黄冠率寥寂无闻唐惟上官仪

  • 卷之十六·佚名

    全唐诗补逸卷之十六韩熙载韩熙载字叔言,北海人。弱冠擢进士第。李建南唐,召为秘书郎,傅东宫。李璟立,迁虞部员外郎。言事切直,宋齐丘、冯延巳忌之,贬和州司马。起为中书舍人。后主煜袭位,为兵部尚书,累官光政殿学士承旨。宋开

  • 齐本纪上第四·李延寿

    齐太祖高皇帝讳道成,字绍伯,小字斗将,姓萧氏。其先本居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晋元康元年,惠帝分东海郡爲兰陵,故复爲兰陵郡人。中朝丧乱,皇高祖淮阴令整,字公齐,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寓居江左者,皆侨置本土,加以“南”名,更

  • 卷十(中)·常璩

      先贤士女总赞中   ◎广汉士女   ▲讲学冲邃,洙、泗是睎。胤帝绍圣,庶熙畴咨。   杨宣,字君纬,什邡人也。少受学于楚国王子张,天文、图纬于河内郑子侯,师杨公叔,能畅鸟言,长于灾异,教授弟子以百数。成帝徵拜谏大夫。

  • 第五十回 中行说叛国降虏庭 缇萦女上书赎父罪·蔡东藩

      却说淮南王刘长被废,徙锢蜀中,行至中道,淮南王顾语左右道:“何人说我好勇,不肯奉法?我实因平时骄纵,未尝闻过,故致有今日。今悔已无及,恨亦无益,不如就此自了吧。”左右听着,只恐他自己寻死,格外加防。但刘长已愤不欲生,任凭

  • 卷之一百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四百六十三·佚名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五月。辛丑朔上诣乐寿堂。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癸丑皆如之。记注  ○署陕甘总督魏光焘奏蠲缓上年甘肃被灾各州县银粮数目下部知之。摺包  ○以翰林院编修吴纬炳为云

  • 儒林宗派卷一·万斯同

    鄞县万斯同撰周至圣孔子圣门弟子顔无繇【字路鲁人】顔回【子渊无繇子】闵损【子骞鲁人】冉耕【伯牛鲁人】冉雍【仲弓鲁人】宰予【子我鲁人】端木赐【子贡卫人】冉求【子有鲁人】仲由【子路卞人】有若【子若鲁人】言偃

  • 朱异传·姚思廉

    朱异字彦和,是吴郡钱塘人。父亲名巽,由于为人忠义节烈而著名,官职做到南齐江夏王参军、吴平县令。朱异刚几岁的时候,外祖父顾欢拍着朱异对他的祖父朱昭之说:“这个孩子不是一般人物,将来要光大你家的门庭。”朱异十岁时,喜好

  • 萧确传·李延寿

    萧纶的二儿子萧确,字仲正,从小骁勇过人,有文学才能,尤其工于楷隶书,公家立碑碣都让他书写。被任命为秘书丞时,梁武帝对他说:“因为你能文,所以特地授给这个职务。”大同二年(536),封为正阶侯,又改封永安侯。他时常在府第中练习

  • 梅尧臣传·脱脱

    梅尧臣字圣俞,宋宣州宣城人。是侍读学士梅询的侄子,在诗作方面造诣极深。他的诗,有一种深远而淡泊的意境,并常于平淡中显现匠心独运的奇巧。起初很长一段时间,他的诗才没有被人们发现。后来,梅尧臣以父荫而入官,为河南主簿。

  • 提要·刘敞

    【臣】等谨按七经小传三卷宋刘敞撰敞有春秋传已着録是编乃其杂论经义之语曰七经者一尚书二毛诗三周礼四仪礼五礼记六公羊传七论语也然公羊传仅一条又皆校正传文衍字于传义无所辨正后又有左传一条国语一条亦不应独以公

  • 第一篇 道的性质 第一章 论常道·林语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 之门。语译可以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经常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来的名,也不是经常不变的

  • 乡饮酒义·姚际恒

    「乡饮酒」不必尽同乡饮酒礼,古人为文虽共为一事,亦必另措手眼,不规规以某义释某礼,如后世拘儒所云也。礼记诸篇大抵经周礼剽窃其义而改其节目者,皆为注疏屈礼记以从之,一一解坏。如此篇第谓先王之法,乡有司相与尊贤,为宾于庠

  • 卷第五十八·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施。何等为十?所谓:平等施,不拣众生故;随意施,满其所愿故;不乱施,令得利益故;随宜施,知上、中、下故;不住施,不求果报故;开舍施,心不恋著故;一切施,究竟清净故;回向菩提施,远离有为、无

  • 第十卷·知礼

    金光明经文句记 第十卷宋四明沙门知礼述三如法下后句明中观。以二观等者。出安住行相也。圆论三观。若非一心观体则纵。若其不以二为方便中为真实。观体则横。今论三观不纵不横。如此修之。即能安住十界之法。

  • 卷第一百八十七·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八十七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