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九 参禅宜观心

参禅贵实践,要真参实悟,才能得到受用。所谓真参,就是要在不落言诠、寻思、拟议处用功;所谓实悟,必须悟在无所得处。所以六祖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说似一物即不中,岂有死执一法能参禅!然而沩山灵祐禅师又说;“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舍一法不成法身,住一法也不成法身。如此说来,参禅也可随取一法作方便,追虑审问参究,作破参的敲门砖。所谓敲门砖者,到击破门时,砖亦弃舍,破门而出,刹那之间,能所双忘,内外脱然,与虚空浑然一体,真正达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能如此,则身心世界洞然无物,忽然超越世出世间,永离烦恼,得大自在,诸苦顿断,佛果可期。这一种实证之境,只在当人一念观心之极,无念无相,归无所得,无所得亦不可得,这才成就了真参实悟的功夫。

要真参实悟,首先要坚信自己本来是佛,天真自性人人具足,涅槃妙体,个个圆成,不假他求,从来自备。故三祖僧璨大师《信心铭》说:“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这种正信,须要当人解会深信。怎么解会呢?我觉得“净念观心”是最切要的方便法门。

佛陀在《法华经·方便品》里说:“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又说:“止止不须说,吾法妙难思。”佛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的。所谓大事因缘者,就是开示众生悟入佛陀亲证实相的知见,除此无别事。故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又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说为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就是要众生亲证实念。实念是无形无相,必须以无相之心才能亲证,冥契无智亦无得,方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明了这种极其深妙的道理,自然会坚信“净念观心”是亲证实相无相最好的方便之法。

佛陀在华严会上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这说明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个个现成,本来是佛,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执著,一切现前。所以佛陀又说:“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着,还得从观心反照作起,除此别求,则愈求愈远。故《华严经·升须弥山顶品》说:“若住于分别,则坏清净眼,愚痴邪见增,永不见诸佛。”同经《夜摩宫中品》里说到观心的重要性:“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参禅的同道们,净念观心吧!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这时大众皆默然,唯有大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传付摩诃迦叶。”很清楚,释迦牟尼当众传给大迦叶的法门,就是离言无相的涅槃妙心。此即后来六祖自悟的无性空心,心圆众妙,明镜非台,即曹溪所说的自性。诸法缘生,生空无性;诸法唯心,心幻无性。此即概括了大乘般若与大乘瑜伽两家的宗旨。破我法二执,彰真俗二谛;发理智之智,证性相之智境。至无性妙心,心即诸法,则随手举来莫非涅槃(本空无性)妙心。这种境界,实非言诠假智、拟议寻思所至,故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要达到这种境界,其方便之法,我觉得还是要从净念观心作起。

《心地观经》说:“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佛陀在此明确指导观心的重要。如果参禅人不循观心的方便法门,岂不与佛陀的教导相违。观心反照,是为了以无念相之心亲证无相之实相。众生自性,本来清净,一切现成,不用求,不用学,无你用心处,一有用心,便远之又远矣。所以当下一念休歇便是,不向一切法求、一切心求,到心法双忘,自能独契。虽然如是,在此一刹那以前,还须时刻提撕,回观反照。《遗教经》说:“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制心一处,无处不办。”

心的作用,不可思议。《宗镜录》说:“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心异则千差竞起,心平则法界坦然,心凡则三毒萦缠,心圣则六通自在。心空则一道清净,心有则万境纵横。”四圣六凡,都从心起,而且只在当前一念,若不念念制心,念念透脱,岂能契会真如实相!《金刚经》云:“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参禅人若会得此意,方知佛道魔道俱错。无相之心,本来清净,皎皎地光洁无染。无方圆,无大小,无长短,乃至无一切形相。无漏无为,无迷无悟,亦无人,亦无佛。大千世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法身从古至今与佛祖一般,何处欠少一毫毛,如是了了见无一物,孤迥迥地观心,即会如是等意,大须努力,尽一生观心去。离此心外,无佛可成。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的人;现在诸贤圣,亦是修心的人;未来修学的人,当依如是法。愿诸修道人,切莫外求。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所以二祖慧可常教导学人说:“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三祖僧璨大师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又说:“一心不生,万法无咎。”诸法如梦,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诸法皆空处,灵知不昧,即此空寂灵知之心,即是当人本来面目。亦是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天下善知识的相传的法印。若悟此心,真所谓不践阶梯,径登佛地,步步超三界,归家顿绝疑。

下面抄几段祖师语录,以供参禅者观心时体会参考:

六祖慧能大师说:“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人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一日谓众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何名坐禅?”对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何名禅定?外离相名禅,内不乱为定。若见诸境不乱者,是真定也。”

永嘉禅师曰:“忘缘之后寂寂,灵知之性历历,无记昏昧昭昭,契真本空皎皎。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今言知者,不须知知,但知而已,则前不接灭,后不引起,前后断续,中间自孤,当体不顾,应时消灭。知体既已灭,豁然如托空,寂尔少时间,唯觉无所得,即觉无觉,无觉之觉,异乎木石,此是初心处。冥然绝虑,乍同死人,能所双忘,纤缘尽净,阒尔虚寂,似觉无知,无知之性,异乎木石,此是初心之处,领会难为。人初心时,三不应有:一恶,谓思维世间五欲等因缘。二善,谓思维世间杂善等事。三无记,谓善恶不思,阒尔昏住。”

南岳怀让禅师,诣曹溪参六祖。祖问甚来?曰:嵩山。祖曰:什么物,凭么来!师无语。遂经八载,忽然有省,乃问祖曰:某甲有个会处。祖曰:作么生?师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假修证否?师曰:修证则不无,染污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染污,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马祖道一禅师示众云:“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达磨大师从南天竺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

“道不用修,但莫染污。”

问曰:“阿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祖曰:即今问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海于言下自识本心,不由知觉,踊跃礼谢。”

百丈怀海禅师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问:“如何是大众顿悟法要?师曰: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攀缘,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如水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

黄檗希运断际禅师说:“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缘虑,佛自现前。”

“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

“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节也。”

“凡人多为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临济义玄禅师上堂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向汝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把住云:道!道!其僧拟议,师托开曰:“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

“道流,即今目前孤明历历地听法者,此人处处不滞,通贯十方,三界自在。”

“尔取山僧口里语,不如休歇无事去。已起者莫续,未起者不要放起。便胜尔十年行脚。”

南岳石头希迁大师,上堂曰:“吾之法门,先佛传授。不许禅定精进,唯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

洞山良价禅师:“直须心心不触物,步步无处所,常无间断,始得相应。”

“道无心合人,人无心合道,欲识个中意,一老一不老。”

曹山本寂禅师:“师辞洞山,洞山问:什么处去?曰:不变异处去。山云:不变异处岂有去耶?师曰:去亦不变异。遂辞去。”

师作四禁偈曰:“莫行心处路,不挂本来衣,何须正凭么,切忌未生时。”

五祖弘忍大师:“唯有一乘法,一乘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门。”

圆悟禅师:“不必厌喧求静,但令中虚外顺。”“内心既虚,外缘亦寂。”

“直截省要最是先忘我见,使我虚静怡和,任运腾腾,腾腾任运,于一切法,皆无取舍。”

晦堂:“诚能心无异缘,意绝妄想,六窗寂静,端坐默究,万不失一也。”

傅大士:“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临济云:“大凡学人,先要明悟自己真正见解,若悟得自己见解,就不被生死所染,去住自由。不要求他殊胜而殊胜自备。然今不得者,病在不自信取。自信不及,即便忙忙,徇一切世境,滞惑积业。诸仁者,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祖佛不别。汝欲识佛祖么?即汝目前听法底是。由汝自信不及,便向外驰求,得者只是文字禅,与佛祖大远在。诸大德,此时不求真悟,万劫千生,轮回三界,徇好恶境,向驴牛肚里去也。汝若自信得及,欠少什么,六道神光未曾间歇。一念净光,是汝法身佛;一念无分别光,是汝报身佛;一念无差别光,是汝化身佛。此三身,即今目前听法底人。为不向外求,有此三种功用。然此三种,亦只是名言。故云身依义而立。据实而论,法性身,法性土,明知是光影。诸大德,切要识取弄光影人,是诸佛本源,是一切法根本。诸大德,四大色身,不解说法听法,虚空不解说法听法。是汝目前历历孤明勿形段者,解说法听法。所以山僧向汝道,五蕴身田,内有无位真人,堂堂显露,无丝毫许间隔,何不识取。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心若不生,随处解脱。山僧见处,坐断报化佛头,十地满心,如客作儿。等妙二觉,如担枷锁。罗汉辟支,如著粪土。菩提涅槃,如系驴橛。何以如斯?盖为不达三祗劫空,有此障隔。若是真道流尽不如此……时光可惜。”

如上所抄祖师们对观心的教导,善领会者,一定能受到很大启发,善巧用之,可以冲破凡圣关,直至成佛去。总起来讲,必须以无心之法对治妄心,真心才能显现。生死涅槃本来平等,妄心歇处即是菩提。有人疑惑说:人若无心,便同草木顽石,岂能参禅?这是错误的看法。所谓无心,非无心体,名为无心;心中无物,名曰无心。德山禅师说:“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

历代祖师说无心功夫,类各不同,有多种方法,今据《真心直说》略举三种以作参究:

一曰觉察。谓做工夫时,平常绝念,提防念起,一念才生,便与觉破,妄念觉破,后念不生,此之念智,亦不须用,妄觉俱忘,名曰无心。故祖师云;“不怕念起,只恐觉迟。”三祖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此是息妄工夫。

二曰休歇。谓做工夫时,不思善,不思恶,心起便休,遇缘便歇。古人云:“一条白练去,一念万年去,冷湫湫地去,古庙香炉去。”直得绝纤尘,离分别,如痴似兀,方有少分相应。此是休歇妄心工夫。

三曰透出体用。谓做工夫时,不分内外,亦不辨东西南北,将四方八面只作一个大解脱门,圆陀陀地,光皎皎地,体用不分,无分毫渗漏,通身打成一片,其妄何处得起。古人云:“通身无缝罅,上下忒团圞。”是乃透出体用灭妄功夫。

上引三种用功方法,但得一门相应,即便习之,工夫成熟,其妄自灭,真心即现。

参禅观心,主要是息灭妄心,真心自现。如是做工夫,唯在静坐,还是亦通行住卧等?静坐参究是完全必要的,而且绝不可少,每天昼夜必须有一定时间静坐,但在行住坐卧日用云为中,都必须注意息妄工夫。动中得力,静坐时自然相应。永嘉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是把禅与生活打成一片。工夫用得纯熟的人,千圣兴来惊不起,万般魔妖不回顾。只恐不信不为,若信若为,则四威仪中道必不失,常现在前。《起信论》说:“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身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既复此心亦无自相,念不可得。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纯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上,速成不退。”这是马鸣菩萨明确开示学人,在去来进止一切时中,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以息妄心。

上来拉扯了许多葛藤,给人缠缚不少,与禅宗宗门下解粘去缚,无一实法与人的教导大相径庭。但我觉得初学做功夫的人,把这葛藤作为参禅的入门方便,还是有些用处的。

猜你喜欢
  答王静山问·太虚
  凡例·远门净柱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卷下·佚名
  无著品第五·佚名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二十卷·佚名
  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卷下·佚名
  卷之三十七·别庵性统
  归戒要集卷上·弘赞
  卷第二十九·雷庵正受
  卷第四十三·志磐
  说无垢称经卷第四·佚名
  黔南会灯补续录·善一如纯
  摩诃止观卷第六上·智顗
   第三十五則 文殊前三三·胡兰成
   第三十三則 陳尚書看資福·胡兰成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百兰·唐圭璋

      醉蓬莱   怪柳吟翻雪,梅笑冲寒,郁匆如彩。还是瑶池,宴神仙俦侣。罗幕轻掀,绣帘低揭,按霓裳宫羽。宝炷熏浓,佩环声颤,凤飞鸾舞。   犹记年时,玉箫吹彻,并驾萧郎,共骖赢女。旋捧麒麟,种旧家前武。政了摘星天上,早约个、嫦娥

  • 第六出 怅眺·汤显祖

    【番卜算】〔丑扮韩秀才上〕家世大唐年,寄籍潮阳县。越王台上海连天, 可是鹏程便?“榕树梢头访古台,下看甲子海门开。越王歌舞今何在?时有鹧鸪 飞去来。”自家

  • ●弁言·顾炎武

      「明季三朝野史」四卷,原为抄本,旧题昆山顾炎武辑。因其书记福王、唐王及桂王事,而又称清曰虏,在清代当为禁书。清季文网渐弛,遂有印本行世。兹即据陈汉光先生所见示之光绪戊申(三十四年)上海石印本钞录,并加标点,列为台湾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五·佚名

    弘治十六年十一月甲子朔钦天监进弘治十七年大统历 上御奉天殿受之给赐文武群臣颁行天下本监官复诣文华殿进历于皇太子○吏科给事中吴蕣劾奏巡抚山西都御史何钧南京督粮都御史张抚衰病误事巡抚宣府都御史刘聪诬奏人罪

  • 梁末帝本纪·欧阳修

    末帝朱友贞是梁太祖第三子。容貌俊秀,为人淳厚而沉默寡言,喜欢结交儒士。太祖即位时封他为均王,为左天兴军使、东京马步军都指挥使。乾化二年(912)六月,太祖被其二子朱友皀所弑,友皀自立为帝,杀博王朱友文,把弑帝之罪归之于

  • 卷第廿八·佚名

    續日本紀卷第廿八〈起神護景雲元年正月、盡十二月。〉右大臣從二位兼行皇太子傅中衛大將臣藤原朝臣繼繩等奉勅撰」高野天皇神護景雲元年春正月己未。勅。畿内七道諸國。一七日間。各於國分金光明寺。行吉祥天悔過之法

  • 卷十五 兵略训·刘安

    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将以存亡继绝,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也。凡有血气之虫,含牙带角,前爪后距,有角者触,有齿者噬,有毒者螫,有蹄者趹。喜而相戏,怒而相害,天之性也。人有衣食之情,而物弗能足也。故群居杂处,分不

  • 告子言性正确·李宗吾

    人性*本是无善无恶,也即是可以为善,可以为恶。告子的说法,任从何方面考察,都是合的。他说:“性*犹湍水也。”湍水之变化,即是力之变化。我们说:“心理依力学规律而变化。”告子在二千多年以前,早用“性*犹湍水也”五字把

  • 卷五十四·程公说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分记卷五十四   宋 程公説 撰晋世本第二文公       襄公文公【諡法忠信接礼曰文】【名重耳献公子狐姬所生在外十九年僖二十四年入杀怀公而立改元霸诸侯至三十二年卒在位九年】僖公传二十

  • 卷一百七十八·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七十八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五十一巡狩蕙田案巡狩之制见于经者多矣防以史记五帝本纪及竹书纪年皇甫谧帝王世纪罗泌路史金履祥通鉴前编诸书则自黄帝颛顼已有巡

  • 卷四十一·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四十一襄公十有七年春王二月庚午邾子牼卒【牼公羊谷梁作瞷】去年晋执以归此书卒者盖晋寻释之不书其归不告也宋人伐陈【左传】十七年春宋庄朝伐陈获司徒卬卑宋也【司徒卬陈大夫卑宋不设偹】

  • 卷三十八·王与之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订义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三十八   宋 王与之 撰春官宗伯下大司乐中大夫二人乐师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郑康成曰大司乐乐官之长○王氏详説曰周礼

  • 添品妙法莲华经卷第一·佚名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共笈多译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

  • 卷第三·元来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三 住博山法孙 弘瀚 汇编 首座法孙 弘裕 同集 住信州博山能仁禅寺语录 寿日上堂。诸佛时常说法。博山特地重宣。是何言。丫角女子鬓皓然。是何法。明察秋毫双眼瞎。此情惟有木人知。六月炎天生

  • 滹南遗老集·王若虚

    一作《滹南集》。文集。金王若虚撰。四十五卷。若虚字从之,号慵夫,藁城(今属河北)人。承安进士,历官左司谏、延州刺史,入为翰林直学士。金亡,微服归里,不复为官,自称滹南遗老。著有《慵夫集》等。死后六年(1248)由藁城令董彦

  • 丹凤街·张恨水

    现代长篇小说。张恨水著。重庆教育书店1943年12月初版。收《自序》1篇。作品曾以《负贩列传》为名,连载于1940年1月1日至1942年8月1日上海《旅行》杂志第14卷第1号至第16卷第8号。作品中的陈秀姐3岁死了父亲,跟着母亲与

  • 二刻醒世恒言·心远主人

    二十四回。题心远主人编次,芾斋主人评。心远主人真实姓名不详,尚有小说《十二峰》,已佚。前有雍正丙午(1726)清和下浣溟螺芾斋主人序,可证书成于清雍正年间。序称:“箧中有《醒世恒言二集》,……余不敢秘,是以梓之。”封面署

  • 二家宫词·毛晋

    二卷。明毛晋编纂。集中收录北宋徽宗皇帝宫词与南宋宁宗皇后杨氏宫词两种。(一)徽宗皇帝宫词三百首,徽宗名赵佶(1082—1135),元符三年(1100)即位,昏庸腐败,任用奸臣蔡京等,招致亡国之祸。作为艺术家则颇有成就,工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