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二 第一合诵

[二 第一合诵]

[合诵因缘]

于此言“我解释其律”故,应先确定“律”,是故如是言。律于此是全律藏之意思。此为注释之项目。

于何时依何人

何故而说示,依何人所执持

传承树立于何处,

称此由是仪轨生。

“尔”是圣典之开始义

以种种方面观察

我应作律之注解。

此语:“何时依何人,何故说由何人。”先述:“尔时,世尊止住于耶兰阇。”如是言等是开头语。此实非世尊自说之语。因此成为言:“此语由何人说,说于何时而何故耶?”然,此依优波离尊者于第一大合诵所述。对此名为第一大合诵,虽于五百人结集犍度部之善说,但为熟知因缘,应知兹如是也。

然,于初转法轮乃至化度须跋陀罗普行梵志止,佛陀完成其事业,于拘尸那罗之和跋单末罗族之沙罗林中,在沙罗树双相二树间,于吠舍佉月之满月日黎明,世尊救世师之入无余涅槃时,集合于世尊般涅槃时七十万比丘中僧伽之上首大迦叶尊者,当世尊般涅槃之后七日,由老后出家之须跋陀罗追忆发言:“友!勿悲勿泣,吾等由彼大沙门善得解脱,‘此于汝等可作,此于汝等不可作’,吾等受痛恼。今吾等行所欲行,不欲可以不行。”此恶比丘等,圣语师主去世,思惟得群党,不久正法当灭尽之理由。法与律存在之间,圣语之师主即不去世。然,依世尊如是说:“阿难!依我为汝等所说示之法及所制定之律,于我去世之后,此应为汝等之师。”然,我合诵法与律,继续久住此教。又我言:“迦叶!汝当着用我着用完之麻布、粪扫衣。”惠于衣之共同使用。世尊曰:“诸比丘!我若愿意者,立即我离去诸欲……入第一禅而住,诸比丘!迦叶亦愿意者立即离去诸欲……入第一禅而住。”如是我受惠示,而九次第住、六神通等所分别,于上人法,我与佛同格。我对此恩义如何得以奉报?世尊恰如国王让王子护持己铠、领土、其家系。思惟:“我应是正法之护持者。”思惟所赐格外之恩惠,为结集法与律,令奋起诸比丘。故曰:“时,大加叶尊者告诸比丘:‘友!时我从波婆与五百比丘之大比丘众共行向于拘尸那罗之大道。’”一切应详知须跋陀罗章。更曰:“然,友!吾等应合诵法与律,非法荣盛,正法受斥;非律荣盛,正律受斥;说非法者有力,说正法者无力;说非律者有力,说正律者无力,以至[非法、律]者先行。”诸比丘曰:“然,尊者应选择比丘。”

大德悉执持佛全九分之圣教,所谓斥除凡夫、预流、不还、枯渴观、漏尽之比几百几千;选择得贯练通三藏、通达四无碍辩、有大威神力,于三明等常常依世尊举为第一位之漏尽比丘四百九十九人。对此等如是言:“时,大迦叶尊者,选五百人唯不足一人,阿罗汉。”大德何故唯少一人?为阿难尊者作留余地,应具彼尊者,或若除去尊者,亦难行法之合诵。彼尊者在学地有应修处,故难共行。且十力世尊所说示之修多罗、祗夜等之一一而无不亲摄受于世尊之面前。是故若无尊者便难行。就是在学地,若于法合诵有大利益者,可避免其非难,大德应选者何故而不选。不论如何,大德极亲厚于阿难。然以头戴白发之身,以教之程度,称童子:“其童子不知其时候。”此尊者生于释迦族如来之从兄弟为叔父之子。然,诸比丘如偏于爱欲之思考,应受非难:“大德除去无学而通达四无碍辩之比丘,选有学而不通达四无碍辩之比丘。”避免其他人非难,缺少阿难若不能营作结集,即:“得诸比丘之承认。”而不选彼。

然,有为阿难而自情愿劝请大德。故曰:“诸比丘如是告大迦叶尊者,‘尊者!彼阿难尊者虽未过有学,但不趣于贪、瞋、痴、怖之为恶事,实侧近世尊,法与律依彼多通达。然,尊者!大德应选阿难尊者。’”如是大迦叶尊者亦选阿难尊者,如斯由诸比丘之承认选彼尊者,共五百人之大德。

时,上座比丘等如是思惟:“吾于何处合诵法与律耶?”时,上座诸比丘如是思惟:“王舍城广大而多房舍。然,吾等于王舍城入两安居,欲合诵法与律,其他之比丘等不来王舍城安居乎。”然,何故彼等思惟:“说不知何人会议者之以外来入于僧伽中搅乱决议事项。”时,大迦叶尊者宣言白二羯磨。述当知此是结集犍度中。

时,如来般涅槃后,七日间之法乐会及七日间供养舍利会,半月过去,今热季还有一月半以近两季,大迦叶尊者思惟:“友!吾等趣往王舍城。”率领比丘僧伽之一半走向一路,阿㝹楼陀大德亦率领一半走向一路。

阿难大德持世尊之钵、衣,比丘僧伽所围绕,先往舍卫城而后由舍卫城而欲趣王舍城。阿难所到之处,任何之处皆起大号泣:“尊者!汝来师遗在何处!”大德渐达舍卫城,于世尊般涅槃之日如起大号泣。时,阿难尊者以无常说法,教化大众而入祇园精舍,入十力(佛)之住处,开香房之扇,取出床座,拂掉灰尘,清扫香房,弃凋落华鬘之屑,取床座置于元处,实行如来在世时应为之一切行事。时,大德自世尊般涅槃以来,因多坐立,为治四大沉重之身,翌日服用乳质下剂药而坐于精舍。是故派遣须婆少年婆罗门,如是言少年婆罗门:“少年婆罗门!已非时了,今日我服用医药,大约明日吾等始得前往。”翌日以制多迦为随行沙门而伴往,由须婆少年婆罗门所问而说长部中第十经之须婆经。如是大德于袛园精舍修理破损,近入安居而往王舍城。斯大迦叶大德与阿㝹楼陀大德率领全比丘僧伽往王舍城。

尔时王舍城中有十八大精舍全部颓废。因为世尊之般涅槃耶?一切诸比丘各自持衣、钵而舍去精舍及庵室。于诸大德为尊重之言,避免外道撒布谣言,想第一月行修理破损。然外道等言:“沙门瞿昙之弟子等,师在世中修理精舍,但般涅槃即舍去。”称为想避彼等之说。又如是言,时诸大德如是思惟:“修理破损是世尊所赞叹,然,友!吾等于第一月修理破损,于中月集合而后,合诵法与律耶?”

彼等第二日行立王之门前。阿阇世王来行礼:“尊者!贵师等何故来此耶?”对自己应作之事而寻问。诸大德告以为修理十八大寺之工事。“善哉!尊者!”王给与工事人等。诸大德第一月令修理一切精舍而报告王:“大王!精舍修理完毕,今吾等进行结集法与律。”[王言]:“善哉!尊者!可信赖!于我有命令轮,卿等有正法轮,尊者!于我应何所为请告之。”[诸比丘言]:“大王!行法之结集,给诸比丘之集会处。”[王言]:“尊者!我应造何处耶?”[比丘言]:“大王!应造毗婆罗山侧之七叶窟前,彼处为善。”[王曰]:“善哉!尊者!”阿阇世王如毗舍技巧神之化作,壁柱阶道区划正好,种种华鬘或鬘之作品,光彩陆离,如胜宫殿之庄严,如天宫之庄严,如福神玉楼,一楼有浴地以怡天人之目,尽世间之愈快善美,令造集会堂,垂下种种之华璎珞,华美蔽日,床美而镂上宝珠或摩尼珠。地上[庄严]之作业,完成巧妙种种华或种种之供物,恰如梵天高塔之严饰,此大集会堂为五百比丘等,备具高品质无价之褥五百台,于南方面北为大德之座席,于集会堂之中央,备具于东西相应佛陀世尊之高座为说法之高座,立拂子于象牙嵌,而令告知比丘僧伽:“尊者!我事务已完毕。”

尔时一部比丘等关于阿难尊者而言:“于此比丘僧伽有一比丘放腥臭之气而行。”阿难大德闻此:“此比丘僧伽中,放腥臭之气而行之比丘,其他没有,应是彼等对我身而言。”而沈于悲哀。有一部之比丘等告阿难:“友!明日有集会,汝在修行中之学地,然,无加于集会之资格,勿懈怠!”

时,阿难尊者:“明日有集会,我在修行中之学地,我往集会,与我身不相应。”其夜大部分以身至念而过,明日下经行处而入精舍:“我卧之。”倒斜之身,两足离地,头不至枕之间,于心离世之执着,解脱诸漏。

实此尊者过游步于外,不能殊胜[禅定]而思惟:“世尊岂非如是告我耶!阿难!汝已积集福德,专心励行[禅定]应速成无漏之身。诸佛不说虚妄,我过激精进而我心陷于掉举,然,我入精进之镇静。”由下经行处,洗足而立于洗足处,入精舍坐于床:“我暂休息。”屈身于床,两足离地,头未达枕之间,心离世之执着,解脱诸漏,离四威仪,大德得阿罗汉果。是故此圣教中问不卧、不坐、不立、不行而谁得阿罗汉果者耶?应该答是阿难大德。

时上座比丘等于第二日餐食完了,整理衣、钵,集于法堂。大德已认自己证达阿罗汉果,不欲与诸比丘共趣。诸比丘从年龄而坐各自之座时,存留阿难大德着座之席。但由何人问:“此为谁之席耶?”是“为阿难。”“阿难往于何处耶?”其时大德思惟:“我今应去之时。”于是示己威力潜入大地,自己现身于座席。一说,言飞行虚空而着其座。

如是此尊者着座,大迦叶尊者告诸比丘:“友!吾等最初应由谁合诵法与律。”诸比丘言:“尊者大迦叶!律是佛陀圣教之寿命,律住间即圣教住,是故我等最初合诵律!”“以何人为上首?”“优波离尊者。”“何故阿难不能诵耶?”“虽非不能,因等正觉者之在世中,通晓律是优波离尊者置在第一位。‘诸比丘!我弟子比丘等持律之第一人为优波离。’是故问优波离大德,我等合诵律。”于大德为问律须其自己承认,优波离亦答承认。

然于此圣典,时大迦叶尊者告僧伽:“友!僧伽应听我言,若僧伽时期到者,我问律于优波离。”优波离尊者亦告僧伽:“尊者!僧伽应听我言,若僧伽时期到者,我解答大迦叶尊者所问之律。”如斯优波离尊者自身由座而立,衣偏一肩,行礼上座比丘等,持象牙装之扇坐于法座。于是大迦叶尊者,著于上座席,问律于优波离尊者。“友!优波离!世尊于何处制定第波罗夷耶?”“尊者!于吠舍离城。”“对于何人?”“对于须提那迦兰陀子。”“为何事耶?”“为淫法。”

时,有迦叶尊者对优波离尊者问第一波罗夷之事件、亦问其缘起、问人物、问结戒、问随结戒、问犯罪、亦问无犯。亦问如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波罗夷之发生事件——[中略]——亦无犯。从所问而优波离大德解答。于是此等四波罗夷称为四波罗夷章而遂行结集,十三定为十三僧伽胝施沙,定为不定二学处,定尼萨耆波逸提三十学处,定波逸提九十二学处,定波罗提提舍尼四学处,定为学之七十五学处,定灭诤法为七法。

如是遂行大分别篇之结集,于比丘尼分别篇:定波罗夷章八学处,定十七条为十七学处,定尼萨耆波逸提为三十学处,定波逸提为百六十六学处,定波罗提提舍尼为八学处,定应当学为七十五学处,定灭诤法为七法。如是遂行比丘尼分别篇之结集,而依此方法遂成犍度部、附随部。

如是含括两分别篇、犍度部、附随部,遂成就律藏之结集。大迦叶大德问一切,优波离大德为之解答。问答竟,五百阿罗汉如行所结集一座合诵。律结集竟,优波离大德舍弃象牙之拂子而下法座,礼长老比丘等已着自己之座。

律合诵已而更欲合诵法,大迦叶尊者问诸比丘言:“依合诵法之诸人,应以何人为上首而合诵法耶?”诸比丘言:“以阿难大德为上首。”

时,大迦叶尊者告僧伽:“友!僧伽应听我言,若僧伽时期到者我问法于阿难。”时,阿难尊者告僧伽:“尊者,僧伽应听我言,若僧伽时期到者,我将解答大迦叶尊者所问之法。”时阿难尊者从座而立着衣一肩,礼上座比丘等,取象牙装之扇著于法座。大迦叶尊者问阿难大德:“友,阿难!梵网经于何处说耶?”“尊者!于王舍城与那兰陀之问,于庵婆罗树林中王之别宫。”“对何人耶?”“普行外道须毗耶及其弟子婆罗门达多。”“为如何之事情?”“于称赞非称赞之事。”如是大迦叶尊者对于阿难尊者问梵网经之缘起,问人物。“又友,阿难!沙门果经于何处说耶?”“尊者!于王舍城之庵婆罗树中。”“俱与何人?”“俱韦提希子阿阇世。”时大迦叶尊者对于阿难尊者问沙门果经之缘起,问人物。由如是方法问五部。五部者即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小部者是除四部之余之佛语。于此律依优波离尊者,余之小部与四部是依阿难尊者而解答。

[一切佛语之分类]

一切佛语依味为一种,依法与律为二种,于藏(piṭaka)依初中后为三种,依部为五种,依分为九种,依法聚为八万四千种应当知。何故味为一种耶?然,由世尊成无上正等觉而至般涅槃于无余涅槃界止,此间四十五年,观察、教化天、人、龙、夜叉等所说一切,此谓解脱味之一味。由其味为一种。何故依法与律为二种耶?一切称为法与律。于此律藏是律,其余之佛语是法。然者,言:“友!吾等合诵法与律,我问律于优波离,问法于阿难。”如是依法与律为二种。何依初中后为三种耶?然,一切是最初佛语、中间佛语、最后佛语为三部分。于此

寻家之造作者

不发见造作者

我苦亦无几次

追来多生流转

见出家造作者

不令再作其家

总碎汝之梁桷

折坏家之栋柱

心入无为之境

证恩爱之灭尽

此是最初之佛语。或者犍度部之优陀那偈说:“然,万法现来时。”此由月第一日证一切智,依欢喜智观察因之理时,生优陀那偈应当知。

然,于般涅槃时如是说:“诸比丘!我今当告汝等,一切法是灭法,应精进勿懈怠。”此为后之佛语。于此两者之中间所说为中间之佛语。如是为初、中、后三种。

如何由藏为三种。然,一切分为律藏、经藏、论藏之三部分。其中于第一结集之合诵,续合诵之一切,为两波罗提木叉、两分别篇、二十二犍度部、十六附随,此称为律藏。最初为梵网经,结集三十四经为长部,开始以根本法门经而结集百五十二经为中部,于由漏度经结集七千七百六十二经为相应部,初由心碎经结集九千五百五十七经为增支部,由小诵经、法句经、自说经、如是语经、小经集经。天宫事经、饿鬼事经、长老、长老尼偈经、本生经、义释经、无碍解道经、譬喻经、佛种姓经、所行藏经之十五分为小部。此称为经藏。由法集诵、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双论、发趣论,此称为论藏。

于此:

种种特殊之方便

是故调伏身与口

由通达律仪诸人

所称为调伏调伏

于此种种口诵五篇波罗提木叉、波罗夷等之七罪聚、戒母、分别篇等之分类,是依严格、宽容之适用,又由随结戒之方法止,防护身口之增上行(轻罪)以调身与口。故种种之方便,特殊之方便以调伏身、口,律即称为调伏。此为令熟知其语之意义而言:

种种犍殊之方便

是故调伏身与口

内通达律仪诸人

所称为调伏调伏

更又:

由诸义显现

以其之善说

由于之漏出

由于之流出

以为善庇护

由此成绳墨

称为经及经

此实本来之意义,显现其他意义等之意义,善说者,是愿随顺所化而说,漏出者,是如于谷物之果漏出为诸义,流出者,如于乳牛之乳由流出而言。善庇护者,由护而助诸人。绳墨者,实如木匠之绳墨,如以智人之系括华令不散,有由所括诸义。由此为令熟知其语之意义而言:

由诸义显现

以其之善说

由于之漏出

由于之流出

以为善庇护

由此成绳墨

称为经及经

更又:

于此增大、特徴、

尊敬、限定、优越之法

故称为论

此阿毗之语是表示增大、特徴、尊敬、限定、优秀之义。即所谓“我不退迫来激烈诸苦之痛打”等是增大之意,“其等之夜有卓越、有特微”等是特徴之义,“诸王中之大,大人间之主”等是尊敬之义,“于阿毗法、阿毗律得调伏”等是限定义,亦言为避法与律互相之混同。“于殊外之美色”等是优越之义。“生于色界而修道,以慈心观照一方而住。”以此等称为增大法,称“色境或是声境”等而依境等作特徴者称为特徴。言“学法、无学法、出世间法”等是值得尊敬、尊敬之义。言“是触是受”等是由限定本性为限定之义。言“第一之大法、无量法、无上法”等是称为优越之法。由此言为熟知其语之意义。

于此增大、特徴

尊敬限定优越之法

故称为论。

于此有其余者,

通达藏义诸人

言藏是圣典与

容器之意义来

初结此语为律

此三者应当知

为圣典之义,言“勿执持藏”时而言为藏。或言“有人执来锄与笼”时,何者应为容器之义。然,

通达藏义诸人

言藏是圣典与

容器之意义来

初结此语为律

此三者应当知

如是二义有结合藏之语,所谓律藏是圣典,更彼彼为容器之义而言为律藏。于如是理趣,经与藏为经藏,论与藏称为论藏。如斯为最初之律,三者应当知。如是知而更在此等之藏为熟知种种之义,

以说示、敬诫、论议之分类

于此等相应明修学、舍离之甚深义

在暗诵有成就与损失

比丘悟此一切而成就

于此是其说明。此等三藏于顺次说示威力、流通、第一义。随、顺当于罪过,随于法以教诫。摄非摄、脱邪见,识别名色称为论议。于此律藏是有灭力说示充满世尊之威力为说示威力。经藏是善巧于流通,说示世尊之流通力丰为说示流通。论藏是善巧于第一义,说示世尊第一义之多分,称为说示第一义。第一于罪过多之有情,相应于所教诫故,随于罪过为教诫。第二若倾向种种烦恼欲行为之有情,相应此而教诫故,为相应之教诫。第三于法聚,对众生怀想:“我、我所。”如法而教诫者,称为如法之教诫。又于第一论议犯罪、怨敌、摄非摄者,是摄非摄论议。于第二为六十二见之怨敌,脱出此邪见之论议者,是邪见离脱论议。于第三,贪欲等为怨敌,识别名色之论议,称为名色识别论议。

又于此等三者,当知三学、三舍离、四种之深义。于律实特说增上戒学,于经藏说增上心学,于论藏说增上慧学。于律藏,戒之舍离犯罪怨敌诸烦恼之犯罪。于经藏定之舍离缠缚怨敌之缠缚。于论慧之舍离偏见怨敌之偏见。于第一舍离粗之烦恼,于其他舍离断灭覆盖。于第一舍离不纯之恶行,于其他舍离不纯之思爱邪见。应知于此各自为四种法、义、说、彻之深义。法是圣典,义是其解义,说是以意说所定之圣典,彻者,于圣典如实知觉圣典之意义。于此等之三者,此等之法、义、说、彻,如兔于大海,因迟钝难没入、难获得者,是故为甚深。当知如斯于各自四种甚深之意义。

于其之解明,法者因也。然曰:于因有法无碍辩之智。义者是因果,然曰:于因果有义无碍辩之智。说是宣说之义,如法演说法之意。彻是贯彻之义而世间与出世间,其范围为不混乱,于诸法与义相应,于义宣说与义相应,于宣说知觉相应其道。今于此等之藏所生法与义,依听者之智慧,如知其意义之现前。如是由其意义之阐明说示,于此任何人一切应无误谬了解透彻,但诸此等不积善根之愚钝者,如兔于大海,难没入、难获得。然于如是一一当知四种其深之意义。

既然如此:

以说示、教诫、论议之分类

于此等相应明修学,舍离之甚深义。

如是此偈说:

在暗诵有成就与损失,

比丘悟此一切而成就

于此三藏能三种之暗诵分类。三种之暗诵者,喻毒蛇、为出要、有财家长之暗诵。于此不拙所把握,为诽谤等而暗诵喻毒蛇。对此而说:“诸比丘!恰如有欲毒蛇、求毒蛇、搜毒蛇而行,被发见大毒蛇,将捕其头或尾,彼毒蛇回头来当啮其手或腕、或其之肢体。彼男人由其因缘而死或受等于死之苦。其如何之理由耶?诸比丘!因为笨拙把捉毒蛇。诸比丘!如是或愚人等,法即是契经——[略]——暗诵毗陀罗。彼等暗诵其法而不依智慧探究其等之意义,不依彼等之智慧探究其等之法而无所识知,彼等为诽谤之利益、为离脱诤论之利益暗诵法。以其目的暗诵法故不得其意义,彼等所把握者以拙劣其等之法,当引导彼等长夜无利益与苦恼。何以故耶?诸比丘!不拙劣诸法而把握,善把握依无所缺戒蕴等之志愿者,所暗诵非诽谤故,此言为出要。故曰:

善把握此等之法

导人人长夜利益与安乐。

“何以故?诸比丘!因为善把握法。若人了得五蕴,舍离烦恼,修道圣道,透彻不动,实证苦灭,灭尽有漏,为偏于保相承,为法统之守护而暗诵。此言为有财家之暗诵。”

于律善修行之比丘,戒成就故通达三明,于此律为其等之异名。于律善修行者,成就三昧故通达六神通,于此经是其等之异名。于论善修行者,智慧之成就故通达四无碍辩,于此论是其等之异名。如是于此等善修行者,不久即成此三明、六神通、四无碍辩。于律错误修行者,怀想一般衣服着用等之触觉而摈斥乐触以执着触觉是无罪过。然者,“依世尊所说之法我善了解,即依世尊说是障道法,我行之亦不为障道”。是故陷于破戒。于经错误修行者,“诸比丘!有此等四种之善人”而不知其意义,拙劣把握。故曰:“因自拙把握而诽谤吾等,又破坏自身多造恶德。”是故陷于邪见。于论错误修行者,于法心过度驱使而恩议不可思议。是故陷于狂乱。然曰:“诸比丘!不应思议此等四之不可思议,若此为思议者,即身受狂乱苦恼。”如是误修此等者,不久即于破戒、邪见、狂乱之损失。然:

在暗诵有成就与损失

比丘悟此一切而成就

如是说此偈。依此种种方法而知诸藏,由此当知此佛语为三种。

如何依部为五种。总之为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小部等之五类。于此何为长部?此于三品所摄,最初梵网经而成三十四经。

三十四经与三品

其结集长部及

第一之随顺法

何为长部耶?长量经聚集之存立,聚集存立故称为部。“诸比丘!我不承认其他有杂多之一集团,即如畜生住于山侧之集团、住于泥土之集团。”如斯即依圣教或俗说皆全其意义。亦应知其余之部分。

何为中部耶?其十五品所摄,最初为根本法门经,成中量之百五十二经。

成百五十二经

为中之部

结集为十五品

何为相应部耶?立天部为最初,最初为漏度经,成七千七百六十二经。

七千经与七百经及

六十二经者

此结集为相应

何为增支部耶?增立一一支,最初为心醉经,成九千五百五十七经。

九千经与五百经及

五十七经者

此为增支之数

何为小部耶?除全律藏、论藏及四部之外,前所举小诵等经十五类为其余之佛语。

除长部等四部

其他之佛语

看做为小部

从是部为五分

如何从分成为九部?总之,此为 sutta(契经)、geyya(祗夜)、veyyā-karana(记说)、gātha(偈颂)、udāna(无问自说)、itivuttaka(如是语)、jātaka(本生)、abbhudhamma(未曾有法)、vedalla(毗陀罗)等之九分。于此两分别、犍度部、附随、经集,附加吉祥经、宝经、珠那罗迦经、迅速经等其他经名之如来语,当知为修多罗。包含一切偈颂之经,当知是祗夜。特别于相应部包含偈颂品全部。全论藏与无偈之经,不包含摄他八分之佛语,当知是记说。于法句经、长老偈、长老尼偈、经集,不名为契经,当知纯为偈颂。开头:“此依世尊所说。”一百十二经,当知是无问自说。无戏论本生等五百五十本生,当知是 jataka。开头说:“诸比丘!于阿难有此等希有未曾见之法。”对于希有未曾见之法经,当知是未曾有法。有明小经、有明大经、正见、帝释所问、诸行分散、满月大经等,从此得一切喜悦或满足而质问之经,当知是毗陀罗。如是按照分而成为九分。

如是依于法聚,成为八万四千。此为一切之佛语。

八万二千得由佛陀

二千是由比丘

说八万四千此等之法。

如是按照法聚之说明为八万四千。于此为一连结之经时是法聚,多数之连结时,依其连结之数而定为法聚之数。与连结偈者,质问为一法聚,回答为一法聚。于论三群二群之分解、又以一一之句解为一法聚。于律有事件,有本文、有本分解义,有中间罪,有无罪,有切分三群,于此一一之区分,当知为一一之法聚。若按照此法聚,分为八万四千。若不如是区分,依味而见者虽是一味,但区分之即法与律等二区分等之佛语,结集圣众以大迦叶为上首,此是法,此是律,此最初之佛语,此是中间之佛语,此是最后之佛语,此是律藏,此是经藏,此是论藏,此是长部——[略]——,此是小部,此是契经最初之九分,此等作区分之合诵为八万四千法聚,加之种程度由其他要目而集、由品而集、由省略而集,由一集二集等之集而集,由部类而集,由各五十而集等,于三藏示几多之差别而作结集区分,如是合诵化七千月间。

合诵竟耶!于“此十力之教,由大迦大德,遂得存续五千年间”而起欢喜心,如与大赞意,此大地至水际止而续种种之震动,又出现种种之希有事。

名此第一合诵于世,

依五百而行者

称为五百

依上座而行

称为上座。

行此大合诵之时,大迦叶尊者就律而质问:“友之优波离!第一波罗夷于何处所制定耶?”言此之后,亦问事件,亦问因缘、亦问人物。兹问因缘时,其因缘为最初而其余亦详说由何人而制定?何故而制定?欲语此一切而优波离尊者曰:“尔时佛世尊住在耶兰阇。”而说一切。如是此语是优波离尊者之所说。当知此是在第一合诵之时所说。于是此语因何人而说,为何时所说乃说明此等语句之意义。

今问何故而说,从大迦叶尊者问因缘,是故此因缘为最初,回答其余应详说之说。此语当知从优波离大德于第一大合诵之时应由此因缘而说。然者,言:“因何人、何时、何故而说。”说明此等要目语句之意义。今:

 “依何人所执受、或传承。树立于何处

又称这样而由此生仪轨。”

欲明此意义而说此事。又“尔时佛世尊住在耶兰阇”是饰开头之语,有因缘之律,由谁执持,由谁传承,树立于何处耶而问者,最初于世尊之面前依优波离大德所执持,如来未入涅槃之间,由优波离大德之面前几千比丘得六神通等,如来之般涅槃以大迦叶为上首,依正法结集之诸大德执持。依何人传承?于阎浮提以优波离大德为最初相承之阿阇梨而传承第三合诵止。兹阿阇梨之相承是:

如优波离、大象拘、苏那拘、私伽婆、

目犍连子帝须

此等五人是调伏者

荣阎浮提之此洲

依相承而律不断绝

传来至第三结集

然,优波离尊者相续此律、律之圣典、律之传统由世尊之面前执持,甚多比丘树立于心。于尊者之近侧执持律、通达律诸人之学人,得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者,不知其计数,有漏尽比丘一千人。大象拘大德是其弟子。彼于优波大德之近侧执持如实教授律。于此尊者之近侧而执持,通达律之学人等不知计数,有漏尽比丘一千。苏那拘大德是大象拘大德之弟子。彼亦已于和尚大象拘大德之面前执持而如实教授律。于此尊者之近侧执持,等律之学人等不知其计数,有漏尽比丘一千。私伽婆大德是苏那拘大德之弟子。彼亦已于和尚苏那拘之近侧执持律为一千阿罗汉之上首。于此尊者之近侧执持而通达律之学人,得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漏尽者无限几百、几千。此时阎浮提有极大之比丘集团。目犍连帝须大德之威德,当明白是于第三合诵。如是此律藏于阎浮提,依阿阇梨之相承当知至第三合诵传承止。

猜你喜欢
  卷第一百十七·霁仑超永
  四十二章经序·宋真宗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三·智圆
  法演禅师语录卷下·法演
  观音玄义记卷第四·知礼
  卷第一·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二·玄奘
  拔济苦难陀罗尼经·佚名
  卷第十二·佚名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十九卷·佚名
  不空罥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卷下·佚名
  語錄卷下·铁壁慧机
  论谤佛·印光
  卷四 梁·宝唱
  卷第七·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十八·彭定求

        卷58_1 【中宗降诞日长宁公主满月侍宴应制】李峤   神龙见像日,仙凤养雏年。大火乘天正,明珠对月圆。   作新金箧里,歌奏玉筐前。今日宜孙庆,还参祝寿篇。   卷58_2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李峤  

  • 七言巻六十九·洪迈

      七言  过大哥山池       明 皇  澄潭皎镜石崔嵬万壑千岩暗绿苔林亭自有幽真趣况复秋深爽气来  傀儡吟  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髪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  题梅妃画真  忆昔娇妃在

  • 卷十·梅鼎祚

    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十明 梅鼎祚 编鼔吹曲辞【三魏 吴 晋】魏鼔吹曲【晋书乐志曰魏文帝使缪袭造鼔吹十二曲以代汉曲】 缪袭楚之平【晋书乐志曰改汉朱鹭言魏也宋书作初之平按宋书在晋书前今并从宋本其文异者注下

  • 卷一百四十三·志第九十六·仪卫一·脱脱

        ◎仪卫一   ○殿庭立仗   綦天下之贵,一人而已。是故环拱而居,备物而动,文谓之仪,武谓之卫。一以明制度,示等威;一以慎出入,远危疑也。《书》载弁戈、冕刘、虎贲、车辂,王出入,执盾以夹王车。朝仪之制,固已

  • 卷四十一·毕沅

      ◎宋纪四十一 ∷起强圉赤奋若八月,尽屠维单阏八月,凡二年有奇。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景祐四年辽重熙六年   八月,甲戌,出内藏库绢三十万,下河北路市籴军储。   越州水,赐被溺民家

  • ●卷十六·赵翼

    ○旧唐书源委晋出帝开运二年六月,监修国史刘句、史官张昭远(后以避刘智远讳,但名昭,《宋史》有传。)以新修《唐书》纪、志、列传并目录凡二百三卷上之,赐器币有差。(《晋纪》)此《旧唐书》所以首列刘句名也。然薛、欧二史

  • 卷之一百六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瓴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一五四 履郡王永珹等奏酌拟存留武英殿修书处库贮各种书籍折·佚名

    一五四 履郡王永珹等奏酌拟存留武英殿修书处库贮各种书籍折乾隆三十九年五月十一日臣永珹、臣王际华、英廉、金简、和尔经额、嵩贵谨奏,为请旨事。伏查武英殿修书处刊印各种书籍,向例预备多部,以供内廷传用陈设,其余颁赏

  • 八四 域外小说集——新生乙编·周作人

    《新生》式的论文既然得在《河南》上边得到发表的机会,还有翻译这一部分,不久也就以别一种形式发表,这就是《域外小说集》了。但那是己酉年的事,那时已从伍合搬在“波之十九号”居住,在讲《小说集》之前,我们须得先把迁居的

  • 卷一百四十七·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四十七明 杨士奇等 撰用人宋光宗绍熙元年湖南转运判官陈傅良荐宋文仲等状曰臣恭覩明诏搜罗湖广遗材窃见通直郎知潭州长沙县宋文仲有通务之才而发於谦和有及物之志而安於静退盖文仲虽

  • 方域一四·徐松

    治河二股河附太祖建隆元年十月,河决棣州厌次县,又决滑州灵河县。至二年七月,遣右领〔军〕卫上将军陈承昭修塞之。役成,赐承昭钱三十万。 三年十月,诏沿黄、汴河州县长吏,每岁首令地分兵种榆柳以壮堤防。 四年正月,诏左神武统

  • 十五年·佚名

    (癸丑)十五年大明宣德八年春正月1月1日○乙卯朔,上率王世子及文武群臣,行望闕禮,御勤政殿受王世子賀,仍受群臣賀,倭人、野人亦參。議政府進表裏鞍馬,諸道進箋及方物,文武群臣仍以朝服,行中宮賀禮。○東宮停受賀。○上御勤政殿,設

  • 卷十·敖继公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説卷十     元 敖继公 撰觐礼第十此篇主言同姓大国之君入觐于王之礼初无四时之别与周官所谓秋见曰觐之意异觐于五礼属賔礼觐礼至于郊王使人皮弁用璧劳侯氏亦皮弁迎于帷门之外再拜【劳力报反

  • 孝经第三·孟子

    孟子曰:“《孝经》者,曾子传于孔子,诸弟子不得而闻也。” 孟子曰:“曾子之孝,士之孝也。故孔子先以事亲、事君、立身告之。” 孟子曰:“天子之孝,文王也;诸侯之孝,鲁釐公也;卿大夫之孝,孟庄子也;士之孝,

  • 卷二十五·赜藏主

      ○筠州大愚(守)芝和尚语录师太原王氏子。升座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云:“一言已出驷马难追。”问:“如何是城里佛?”师云:“十字街头石幢子。”问:“如何是为人一句?”师云:“四角六张。”进云:“意旨如何?”师云:“八凹九

  • 往生集目录·祩宏

    第一卷·沙门往生类第二卷·王臣往生类·处士往生类·尼僧往生类·妇女往生类·恶人往生类·畜生往生类第三卷·诸圣同归类·生存感应类

  • 达摩出身传灯传·佚名

    长篇小说。明“(逸士)朱开泰修选”。四卷六十四回。作者无考。此为佛教小说,旨在宣扬佛法。书叙达摩(528—536)乃南印度香至国之三王子,姓刹利帝,初名菩提多那。幼聪慧纯笃,有志沙门,师事般若多罗。多罗为更名达摩,全称为“

  • 石林诗话·叶梦得

    诗话。 南宋叶梦得(1077—1148)撰。三卷。梦得有《石林燕语》已著录。此编未论及南渡后诗人,成书当在靖康(1126)之前。作者字石林,因以名书。分上、中、下三卷。杂记唐宋诗坛人事,品评诗作,间有议论。论诗推重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