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15.说处界品

慧地之二——释十二处

诸“处”有十二处,即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释此十二处:义、相、限量,次第及简详,并以所见而知于抉择。

(一)“以义”这里先以各别的说:见故为“眼”,即是它欣享及启示于色的意思。显示自己故为“色”,即是一个人的颜色变化而能显示他的心意的意思。闻故为“耳”。发音故为“声”,即发声的意思。嗅故为“鼻”。开显故为“香”,即开陈自己的事的意思,呼(食物而保持他的)命故为“舌”。有情嗜爱故为“味”,即嗜尝于味的意思。是可厌的有漏法的来处故为“身”,来处即生起的地方。接触故为“触”。思考故为“意”。保持自己的特相故为“法”。

其次普通的说(处的意义):(一)努力故,(二)来的伸展故,(三)长领导故,当知为“处”。即(一)于眼及色等的根门、所缘、而心、心所法各各紧张发奋努力精进其自己的感受等的作用(所以说努力故为处)。(二)此等十二处能伸展扩大彼等所来的心、心所法,所以说(来的伸展故为处)。(三)直至那在无始轮回中所起的极长的轮回之苦未得停止,而此等十二处便起领导(而受轮回之苦),所以说(长领导故为处)。是以说此等一切(十二处)法,因努力故,因来的伸展故,因长领导故为“处”。

还有(一)以住处之义,(二)以矿山之义,(三)以会合处之义,(四)以产地之义,(五)以原因之义故为“处”。即(一)如说世间是自在天处,梵苏天处等,故说以住处之义为处。(二)如说金处、银处等,故说以矿山之义为处。(三)如佛教中说:“悦意之处,诸鸟同栖”。

在这些地方,则以“会合处”为处。(四)如说“南路是产牛之处”等,则以“产地”为处。(五)如说“如有处,他必得证明的能力”等,则以“原因”为处。(一)因为心、心所法住于眼等之中,依他们而存在之故,所以眼等是心,心所法的住处。(二)因为心、心所法散布于眼等之中,以他们为依止及以他们为所缘之故,所以眼等是心,心所法的矿山。(三)眼等是心,心所法的基地(所依),认识之门,所缘及集合之处,所以是他们的会合处。(四)因为心、心所法以眼等为依止,为所缘始能生起,所以是他们的产地。(五)若无眼等,亦无心、心所法,所以眼等是他们的原因。如是依住处之义,矿山之义,会合处之义,产地之义及原因之义等的理由,故说此等法为处。依照上述的意义,眼即是处,故名眼处……乃至法即是处,故名法处。如是当先以义而知抉择。

(二)“以相”,这里亦当以眼等的相而知抉择。他们的相与蕴的解释中所说的同样。

(三)“以限量”,即是说以那样的数量。眼等亦即是法。那末,为什么不说眼等为法处,却说为十二处呢?因为依据确定六识身生起的门及所缘之故,即由于确定这六识身的门及所缘的差别故说为十二。因为属于眼识路线所摄的识身,只有眼处是他的生起之门,色处是他的所缘。其他诸识身和诸处也是同样。

唯第六(意识身),只有称为有分意的意处的一分是他的生起之门,不共的法处是他的所缘。这是依据确定六识身的生起之门及所缘,故说十二。如是当知以限量而抉择。

(四)“以次第”,这里也适合应用于前面所说的生起次第。即于六内处中的眼处,因为以有见有对色为境之故,是明了的,所以最先说。其次因为以无见有对色为境之故,所以说耳处等。或者由于见优胜、闻优胜、有许多利益之故,于内处中,先说眼处及耳处,此后再说鼻等三处。意处以五种为活动的范围,故于最后说。其次根据眼处等的活动范围,所以在内六处之间,次第而说外六处的色处等。亦因确定识的生起的原因,故说此等十二处的次第。即如世尊说:“诸比丘,以眼与色为缘生起眼识……乃至以意与法为缘生起意识”。如是当知这十二处的次第的抉择。

(五)“以简略与详细”,先就简略说:意处及法处的一部分是属于名所摄,其他的诸处属于色所摄,所以十二处只是名与色而已。其次详细地说:先内六处中的眼处,依种类只是“净眼”,但依于(善恶等的业)缘,(地狱乃至天界的五)趣,(象马或刹帝利等的)部类及(凡圣等的)人的不同,则有无数的区别。耳处等四种也是同样。意处,同有善、不善、异熟、唯作识的不同,所以有八十九种或一百二十一种的区别。色、声、香、味处,因(青黄等的)异分及(善恶等的业)缘等的不同,故有无数的区别。触处,依地界、火界、风界,有三种区别;若依缘等的不同,则有多数的区别。法处,依受、想、行蕴、细色、涅槃、(苦乐等的)自性及(眼触所生、耳触所生等的)种种性不同,故有多数的区别。如是当以简略与详细而知抉择。

(六)“以所见”,在这里,一切有为的处,都应视为不来不去。因为他们(有为处)在生起之前无所从来,在消灭之后亦无所去。诚然它们在生起之前为不得自性,在消灭之后则完全破坏了自性,唯在前际与后际的中间,与缘结合而起作用,不能自在控制的,所以说应视(有为处)为不来不去。

同样的,应视(有为处)为非努力,亦非创作。因为眼与色等决不会这样思念:“呀!好的,我们和合,令识生起”!它们(有为处)亦不会努力从事以(认识之)门,以基地(所依),或以所缘,令色生起。只是法性本然,眼与色等和合之时,而眼识等生起。所以说应视有为处为非努力亦非创作。

并且应视内六处如无人的乡村,因为没有常、净、乐、我的状态之故;应视外六处如抢劫村庄的强盗,因为它们有害于内六处之故。即所谓:“诸比丘!眼为可意及不可意的色所害”。亦应视内六处如六种动物;视外六处如彼等(六动物)的活动境界。如是应以所见而知抉择。

这是先为详论十二处。

慧地之三——释十八界

其次说“界”有十八,即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释此十八界:

一以义,二以相等,三以次第,四以限量,五以数,六以缘,七以所见而知于抉择。

此中:(一)“以义”,即见故为眼,显示自己故为色,眼的识故为眼识。当以此等方法,而知抉择眼等十八界的各别意义。其次普通说界的意义:(一)令倾向故,(二)负运故,(三)配给故,(四)因此令向故,(五)此中保持故为界。即(一)譬如金银等的要素(界)能生金银等,由于世间的诸界决定的原因,令向于种种的轮回之苦。(二)负即运义,由有情负于界,如运夫的负重。(三)此等(世间的诸界)只配给苦,不如人意之故。(四)由于此等(诸界)为因,而有情倾向于轮回之苦。(五)保持即放置义,是说把苦保持于此等(诸界)之中的意思。如是于眼等的一一法由生而令倾向及负运等的意义,故名为界。

又(一)譬如诸外道所说的我,实在是毫无自性的,此等(十八界)则不然,它们是保持自己的自性的,所以为界。(二)譬如世间种种黄的雄黄及红的砒石等是岩石的成分,而说为界,如是此等诸界亦如界(成分),因为此等种种(界)是智及可知的成分。(三)譬如称为身体的复合体的成分中的脂肪质和血等,由于特相不同,互相各异,而称为界,如是称为五蕴的身体的成分中的十八界,亦称为界,因为此等眼等诸界的特相亦互相各异不同之故。(四)又界与“非命”是一同义语。即如世尊为了欲使断除命想的说法所示:“比丘!此人是六界所成”等。所以依照上面所说的方法,眼即是界故为眼界……乃至意识即是界故为意识界。如是当知先依此等的义而抉择。

(二)“以相等”,这里当知以眼等的相等而抉择。他们的相等,与蕴的解释中所说的一样。

(三)“以次第”,这里亦如前面所说的生起次第等之中,以说法的次第为适宜。那说法的次第,是指确定因果的次序而说,即眼界与色界二种为因,而眼识界是果。余者亦然。

(四)“以限量”,即以数量而说。在各种的经与论中,亦曾说到十八界以外的其他诸界,如:光明界、净界、空无边处界、识无边处界、无所有处界、非想非非想处界、想受灭处界、欲界、恚界、害界、出离界、无恚界、无害界、乐界、苦界、喜界、忧界、舍界、无明界、精进界、勤界、勤勇界、劣界、中界、胜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有为界、无为界、多界、种种界的世间。

(问)既然这样,为什么不以一切界为限而只以此十八界为限呢?(答)因为所存的一切界,从自性上说,都可以含摄于此十八界之中的缘故。即“光明界”只不过是色界。“净界”亦与色等有关。何以故?因为它只是一种净的相,即净相而为净界,那净相是不能离开色等而存在的。或者说,善异熟识的所缘的色等为净界,所以净界只是色等而已。在“空无边处界”等之中,那心法则摄意识界中,余者(心所法)则摄于法界中,其次“想受灭界”,实无自性;只是(意识界及法界)二界的灭而已。“欲界”只是法界;即所谓“此中欲界怎样?便是与欲有关的思择、寻求……乃至邪思惟”。或者十八界即欲界;所谓:“下自无间地狱起,上至他化自在天止,任何行动于此中及包摄于此中的蕴、界、处、色、受、想、行、识。是名为欲界”。

“出离界”亦只是法界。依据此说:“一切善法为出离界”,所以即是意识界。

“恚界、害界、无恚界、无害界、乐界、苦界、喜界、忧界、舍界、无明界、精进界、勤界、勤勇界”亦只是法界而已。

“劣界、中界、胜界”只是十八界而已。因为劣的眼等为劣界,中、胜的眼等为中界及胜界。总而言之:不善之法界及意识界为劣界;世间的善及无记的眼界等同为中界;出世间的法界及意识界为胜界。

“地界、火界、风界”只是触界而已。“水界和空界”只是法界。“识界”只是眼识等七识界的简略之说。

十七界及法界的一部分是“有为界”。“无为界”则只是法界的另一部分。如是存在的一切界,从自性上说,都得含摄于十八界之内,所以只说十八界;也是为了欲除有人于有知识的自性的识中而起的命想,所以这样说。即因为有于知识的自性的识中而作命想的有情,世尊为了欲使他们断灭长时所怀的命想,指明有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界、意识界等多识的差别,并且它们是依止于眼及色等的缘而起作用,是无常的,所以佛说十八界。

更因为是随顺其所教化的弟子的意乐,所以这样说。又这样不过于简略也不过于详细的说法,是随顺其所教化的有情的意,所以说明十八。

世尊以广略的法门而说法,

他的正法之光照耀的时候,

其所化有情心中的黑暗,

便在刹那之间消灭了。

如是当知以限量而抉择。

(五)“以数”,先说眼界,据种类,依净眼只有一法数。耳、鼻、舌、身、色、声、香、味界亦同样,依净耳等亦只有一法数。其次触界,依地、火、风,有三法数。眼识界,依善与不善的异熟,有二法数。如是耳、鼻、舌、身识界亦同。其次意界,依五门转向的善与不善的异熟及领受(唯作),有三法数。

法界,依三无色蕴(受想行)及十六细色并无为界,有二十法数。意识界,依其余的善、不善、无记的识,有七十六法数。如是当知以数而抉择。

(六)“以缘”,先说眼界,给与眼识界以不相应、前生、有、不离、依止、根缘的六缘为缘。色界给与眼识界以前生、有、不离、所缘缘的四缘为缘。

如是耳界、声界等给与耳识界等为缘亦然。

其次对于眼识等的五种,则五门转向的意界给与他们以无间、等无间、非有、离、亲依止的五缘为缘。而彼等前五识亦给与领受意界(以五缘为缘)。同样的,领受意界给与推度意识界,推度意识界给与确定意识界,确定意识界给与速行意识界(以五缘为缘)。而速行意识界再给与各各以后的速行意识界以彼等(无间、等无间、非有、离、亲依止)的五缘及数数修习缘的六缘为缘。这是在五门作用的方法。

次于意门,则有分意识界给与(意门)转向意识界,而(意门)转向意识界给与速行意识界以上面所说的五缘为缘。

其次法界(受想行——心所法)给与七识界以俱生,相互、依止、相应、有、不离等的多种缘为缘。而眼界等及一部分的法界(如细色、涅槃等)则给与一部分的意识界以所缘缘等为缘。对于眼识界等,不只是以眼界及色等为生起之缘,亦以光明等为缘,所以古师说:“以眼、色、光明,作意为缘生起眼识;以耳、声、空间,作意为缘生起耳识;以鼻、香、风,作意为缘生起鼻识;以舌、味、水,作意为缘生起舌识;以身、触、地,作意为缘生起身识;以有分意、法,作意为缘生起意识”。这里是略说。对于缘的详细分别,将在缘起的解释中

更明白地说。如是当知(这十八界)以缘而抉择。

(七)“以所见”,是说当以所见而知抉择之义。即一切的有为界,无论是前际后际的都应视为无真实性,没有常、净、乐、我的特性,并且都是依于缘而相关的作用。

次就十八界各别而说:当视眼界如鼓面,色界如鼓槌,眼识界如鼓声;又眼界如镜,色界如面,眼识界如映于镜中的面相;或者眼界如甘蔗与胡麻,色界如榨机的轮轴,眼识界如甘蔗汁及麻油;或视为眼界如下面的木燧,色界如上面的木燧,眼识界如所起的火。对于耳界等亦应视为同样。

其次意界,从生起方面说,应视它是眼识界的先驱及随从者。

在法界中的受蕴,当视如箭如桩。其中的想蕴及行蕴,则如受了与受的箭桩的苦痛。或者凡夫的想,因由意欲而生苦痛之故如空拳,或因取于不如实之想,故如森林之鹿(见假的草人而作人想)。行蕴,由它而投人于结生,故应视如投人于火坑的人,或因它而为生苦所随,故应视如为官吏所追的盗贼,或因为它是取来一切不利的蕴的相续之因,故应视如毒树的种子。(而法处所摄的)色,因为是种种的危险之相,故应视如刀轮。

对于无为界,则应视为不死、寂静、安隐。何以故?因为是反对取来一切不利之故。

意识界,于诸所缘,不能确定,故应视如森林的猿猴;甚难调御,故如野马;它能落于任何所欲之境,故如投于空中的棍;因它穿了贪嗔等的种种烦恼之衣,故应视如盛装的舞女。

为诸善人所喜悦而造的清净道论,在论慧的修习中完成了第十五品,定名为处界的解释。

猜你喜欢
  佛说法身经·佚名
  天台菩萨戒疏上·明旷
  贫女难陀品第三十七·佚名
  华严念佛三昧论·彭绍升
  第二十二章 伽摩尼王子诞生·佚名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六·知礼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十三卷·马鸣
  佛说自爱经·佚名
  易理与佛法·太虚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二十三卷·佚名
  一切相应仪轨分第二十三·佚名
  卷六十九(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卷第九·佚名
  卷第一百七十八·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五十二·唐慧琳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六百六十八·彭定求

        卷668_1 【途中除夜】高蟾   南北浮萍迹,年华又暗催。残灯和腊尽,晓角带春来。   鬓欲渐侵雪,心仍未肯灰。金门旧知己,谁为脱尘埃。   卷668_2 【长门怨】高蟾   天上何劳万古春,君前谁是百年人。魂销尚

  • 第三十出 强媒·李渔

    〖双调引子·夜游湖〗(外冠带,末随上)一顾马群空冀北,冰玉鉴朝野争推。榜已开天,门初撤棘,鸾凤纷纷来集。下官谬膺帘试,常愁形过鉴穷,不料放榜以来,一时名士多出本房。第一卷名唤石坚,是个观场儒士;第二卷张三益,就是扬州仲

  • 声调谱论例·赵执信

    古乐府须知其题意,眀其比兴,使气味音节皆得古人之致可矣。其诗有转韵、一韵、长短句、近体、絶句之不同,不可选也,须细会之。新乐府皆自制题,大都言时事而中含美刺,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此诗家眞实本领,近代名公亡之

  • 海韵·徐志摩

    一“女朗,单身的女郎,你为什么留恋这黄昏的海边?——女郎,回家吧,女郎!”“啊不;回家我不回,我爱这晚风吹:”——在沙滩上,在暮霭里,有一个散发的女郎—— 徘徊,徘徊。二&l

  • 卷三十一·王琦

    钦定四库全书李太白集注卷三十一钱塘 王琦 撰序志碑传【十二首】草堂集序          李阳氷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聨珪组世为显着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缪本作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

  • 卷二百四十九·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四十九 明 曹学佺 编 元诗十九 丁复 有鸟 有鸟有鸟鸣声嘐嘐自东有居则西于巢有翩者翼载戢载翘害往害否中心揺揺有鸟有鸟鸣声孔悲生此东隅息彼西枝有翩者翼逝将奋飞我行迟迟莫知所

  • 卷第二百六十八·胡三省

    后梁纪三〔起重光协洽(辛未)三月,尽昭阳作噩(癸酉)十一月,凡二年有奇。〕《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下》干化元年〔(辛未、九一一)〕1三月,乙酉朔,以天雄留后罗周翰为节度使。2清海、静海节度使兼中书令南平襄王刘隐病亟,〔亟,纪力翻。

  • 卷第二十八·徐鼒

    前翰林院检讨加詹事府赞善衔六合徐鼒譔列传第二十一瞿式耜(徐高)瞿式耜(徐高)瞿式耜字起田,常熟人;礼部侍郎景醇孙、湖广参议汝说子也。举万历丙辰(一六一六)进士,授永丰知县;有政声。天启元年(一六二一),调江

  • 二五九 署理山西巡抚觉罗巴延三奏遵旨查办应禁书籍情形折·佚名

    二五九 署理山西巡抚觉罗巴延三奏遵旨查办应禁书籍情形折乾隆四十年四月二十一日署理山西巡抚印务 湖南巡抚臣觉罗巴延三跪奏,为遵旨饬查事。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日,承准大学士舒赫德、于敏中字寄,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

  • 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下·袁枢

    宋 袁枢 撰安史之乱三乾元元年官军既克京城宗庙之器及府库资财多散在民间遣使检括颇有烦扰正月乙酉敇尽停之乃命京兆尹李岘安抚坊市 二月丁未上御明鳯门赦天下改元尽免百姓今载租庸复以载为年 安庆绪所署北海节度

  • 礼器·戴圣

    礼器是故大备。大备,盛德也。礼释回,增美质;措则正,施则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栢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故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故物无不怀仁,鬼神飨德。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

  • 卷二十 二十之二·孔颖达

    《閟宫》,颂僖公能复周公之宇也。宇,居也。○閟,笔位反,音秘,同。僖音希。[疏]“《閟宫》八章,首章十七句,二章十二句,三章三十八句,四章十七句,五章六章章八句,七章八章章十句”至“之宇”。○正义曰:作《閟宫》诗者,颂美僖公能复

  • 卷三十二·吴澄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纂言卷三十二    元 吴澄 撰表记【篇内第十章言仁者天下之表故以表名篇】子言之归乎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皇氏曰此篇发端起义事之头首记者详之故称子言之於下更广开其事或曲说

  • 卷十·朱鹤龄

    钦定四库全书 诗经通义卷十      吴江朱鹤龄撰荡之什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音璧】疾威上帝其命多辟【音僻】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音忱○此与帝命不时句法相类言天命岂非可信者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读诸深反○言

  •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五之一·智旭

    古吴后学蕅益智旭述安乐行品第十四释此为三。一依事释。二附文释。三法门释。各有略广。略明依事释者。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身安心乐。故能进于宏经口业之行也。略明附文释者。先附上品文。著如来衣。则

  • 跻云楼·烟霞主人

    清朝乾隆年间烟霞主人撰,14回。叙述寒士柳毅建功立业成仙的故。据柳毅传奇加以演绎,在龙女之外又加上一个虎女,画蛇添足,与原作相悖。完全丧失原作精神。

  • 谤佛经·佚名

    全一卷。元魏菩提流支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与竺法护译之决定总持经为同本异译。内容叙述师子游戏菩萨等十大菩萨,已修七年陀罗尼,虽精进修业,然不得成就种种妙果,因而对佛法生疑惑,乃舍戒还俗,作鄙劣行为。时阿阇世王设

  • 政论经·佚名

    全一卷。唐 不空译。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政论经之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