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六 宾祗耶学童所问之义释

尊者宾祗耶曰:

“我老无力色衰者 听力不佳视不明

 使我中途勿蒙昧 勿亡[勿死勿灭亡]

 须语我应识知法 舍断生老于此世”

(一一二〇)

“我老无力色衰者”[之句中],“老”者,是老、长、耆年、重龄、达于老龄、生而百二十岁。“无力”者,是力弱,力少,无力势。“色衰”者,是容色已过,容色离去,彼青年时美丽光辉之容色者,此已消失,过患(衰相)现前。此是“我老无力色衰者”[之义]。

“尊者宾祗耶曰”[之句中],“曰”,是句之接续。尊者是敬语。宾祗耶,是彼婆罗门之名……乃至(一〇页参照)……称呼。此是“尊者宾祗耶曰”[之义]。

“听力不佳视力不明净”[之句中之视力成为不明净],是视力不净、不清净、不遍净、不净白,我以眼不见如实色。此是“视力不明净”[之义]。“听力不佳”,是耳不净、不清净、不遍净、不净白,我以耳不闻如实声。此是“视力不明净听力不佳视”[之义]。

“使我中途勿蒙昧、勿亡”,勿令我亡、死、灭亡。“蒙昧”,是无知而陷于无明、无智不辨知,为恶慧。“中途”者,不了知道、不阐明、不知、不获得、不触、不作证尊师之法、见、行道,于中途而应命终。此是“勿使中途我蒙昧、勿亡”[之义]。

“须语我应识知法”[之句中],“须语法”者,须语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而完全圆满遍净之梵行、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正道、至涅槃之行道,须告、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须语法”[之义]。“我应识知”者,是我应知、应识知、别知、通达、得达、触达、作证。此是“须语我应识知法”[之义]。

“舍断生老于此世”者,是于此世生、老、死之舍断、寂灭、舍遣、安息、不死、涅槃。此是“舍断生老于此世”。故彼婆罗门言。

尊者宾祗耶曰:

“我老无力色衰者 听力不佳视不明

 使我中途勿蒙昧 勿亡[勿死勿灭亡]

 须语我应识知法 舍断生老于此世”

世尊宣示:“宾祗耶!

 有色之故见蒙害 色故病患放逸人

 故汝而为不放逸 为不再有须舍色”

(一一二一)

“有色之故见蒙害”[之句中],色者,是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有情以色为因,以色为缘,以色为源因而被害、蒙害、加害、恼害。色有时[人人]行种种之惩罚。[即]以鞭笞,以杖笞,以棍棒笞,断手,断足,断手足,断耳,断鼻,断耳与鼻,破头盖而入铁丸,剥头皮,磨[头盖],向口中入灯火,卷油布而烧全身,卷油布而烧手,捆倒而剥皮,剥下皮肤再行缠身,绑缚手足由四方放火,剥取皮、肉、腱令身粉碎,擦灰汁于受伤之身,向耳孔突刺铁串而旋转,拔骨令[身体]如藁蒲团,灌浇热油使狗啖食,于生中刺串,以刀断首。如斯,有情以色为因,以色为缘,以色为原因而被害,“蒙害”者,是被加害、恼害。如斯,见被害、蒙害、观、考量、度知、辨知、明了。此是“有色之故见蒙害”[之义]。

“世尊宣示:宾祗耶!”[之句中],“宾祗耶”!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世尊”者,是尊重之同义语……乃至(一二页以下参照)……此谓世尊[语]……是与作证共同施设者。此是“世尊宣示:宾祗耶!”[之义]。

“色故病患放逸人”[之句中],病患者,是病患、动心、恼心、受击、痛心、忧心。[即]由眼病而病患,动心、恼心、受击、痛心、忧心。由耳病而……乃至(一四页参照)……由虻、蚊、风、炎热、由与爬行类之接触而病患、动心、恼心、受击、痛心、忧心。此是“色之故而有病患”[之义]。或又眼减退、失、毁失、衰灭、离去,有消灭时,(人人)病患……乃至……忧心。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施主家、众、住居、利得、名声、赏赞、乐、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之减退、失、毁失、衰灭、离去,有消灭时,[人人]病患、动心、恼心、受击、痛心、忧心。如斯亦是“色之故而有病患”[之义]。“人人”者,是刹帝利、婆罗门、毗舍、首陀、在家者、出家者、天、人也。“为放逸”[之句中],“放逸”者,是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又对五种欲心之放纵、放纵之遂行,又对诸善法之修习不作恭敬、不作永续、不作持续、萎缩行、[为行]欲之放弃、责任之放弃、不习行、不修习、不多作、不受持、不专念、言为放逸。即如斯所有放逸、放漫、放漫性。此言为放逸。具备此放逸之人人言为放逸者。此是“色故病患放逸人”[之义]。

“故汝而为不放逸”[之句中],“故”者,是彼理由,彼之因,彼之缘,彼之因缘,如斯有见色之过患故。是故。“汝不放逸”者,是恭敬而作,常为作……乃至(五六页参照)……对诸善法而不放逸。此是“故宾祇耶汝而不放逸”[之义]。

“为不再有须舍色”[之句中],色是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舍色,须舍色,须舍断色,须除去色,须灭除色,令之灭无色。此是“须舍色”[之义]。“为不再有”者,汝之色于此世灭,更结生有于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想有、无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蕴有、四蕴有、五蕴有、再趣、生起、结生、轮回、轮转为不再生,为不发生、为不起、为不生起,于此世而灭、寂灭、灭没、为安息。此是“为不再有须舍色”[之义]。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宾祗耶!

 有色之故见蒙害 色故病患放逸人

 故汝而为不放逸 为不再有须舍色”

 四方四维上与下 此等十方之世间

 不闻不觉不见师 亦无何物又不识

 须语我应识知法 舍断生老于此世

(一一二二)

“四方四维上与下,此等十方之世间”者,是十方[之一切世间],无论自义,无论他义,无论两义,无论现世之义,无论来世之义……乃至(二四二页以下参照)……无论第一义,何物亦不见尊师,不闻、不觉、不识、无有、不存、不存在、不得。此是“于不闻不觉不见师,亦不识何物”[之义]。

“须语我应识知法”[之句中],“须语法”者,是语初善……乃至(二六一页参照)……须语至涅槃之行道,告、示、施设、确立、开显、分别、显示、说明。此是“须语法”[之义]。“我应识知”者,是我应知、识知、别知、通达、得达、触达、作证。此是“须语我应识知法”[之义]。

“舍断生老于此世”者,是于此世生、老、死之舍断,寂灭、舍遣、安息、不死,涅槃。此是“舍断生老于此世”。故彼婆罗门言:

 四方四维上与下 此等十方之世间

 不闻不觉不见师 亦无何物又不识

 须语我应识知法 舍断生老于此世

世尊宣示:“宾祗耶!

 且见人人陷渴爱 为老所袭生热苦

 故汝而为不放逸 为不再有舍渴爱”

(一一二三)

“续见人人陷渴爱”[之句中],渴爱者,是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陷于渴爱者”,是从渴爱,渴爱之弥漫,堕于渴爱,被打胜,有遍取心。人人者,是有情之同义语。“且见”,是且见、睹、眺、省思、普观。此是“且见人人陷渴爱”[之义]。

“宾祗耶”者,是世尊呼彼婆罗门之名。

“为老所袭生热苦”[之句中],生热苦者,由于生而热苦生,由于老而热苦生,由于病而热苦生,由于死而热苦生,由于愁悲苦忧恼而热苦生,由于地狱之苦而热苦生……乃至(一四页以下参照)……由于失(正)见苦而热苦生、患恼生、灾祸生、灾厄之生者。此是“热苦之生”[之义]。“为老所袭者”,是触于老、被袭、围、纵于生,为老所弥漫,为病所打胜,为死所害破,无救护所,无避难所,无归依所,于无归依之状态。此是“为老所袭生热苦”。

“故汝而为不放逸”[之句中],“故”者,是彼之理由,彼之因,彼之缘,彼之因缘,如斯且见渴爱之过患故。是“故”。“宾祇耶故汝而为不放逸”者,是恭敬而作,常作……乃至(九四页参照)……对诸善法不放逸。此是“故宾祇耶汝而为不放逸”[之义]。

“为不再有舍渴爱”[之句中],“渴爱”者,是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舍渴爱”者,是舍渴爱、舍断渴爱、除去渴爱、灭除渴爱、令渴爱成为灭无。此是“舍渴爱”[之义]。“为不再有”者,是汝之渴爱于此世灭,更作结生有、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想有、无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蕴有、四蕴有、五蕴有,再趣、生起、结生、轮回、轮转不令生,不发生,不起,不生起,于此世而灭、寂灭、灭没、为安息。此是“为不再有舍渴爱”[之义]。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宾祗耶!

 且见人人陷渴爱 为老所袭生热苦

 故汝而为不放逸 为不再有舍渴爱”

偈终否?彼婆罗门对于同一欲、同一加行、同一意趣、同一熏习之熏习者之数千类。言“所有集法皆是灭法”,远尘离垢而法眼生。又彼婆罗门之心为无取而解脱诸漏。将得阿罗汉果,消失羚羊皮、结发、树皮、衣、杖、曼陀罗、发、须。彼成为着黄色之袈裟衣,携僧伽梨衣、钵衣之比丘,由随义之行道而合掌,礼拜世尊,“尊师!世尊是我师,我是弟子”而坐。

宾祗耶学童所问之义释第十六[毕]

猜你喜欢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五·佚名
  卷四百二十七·佚名
  佛说延寿命经·佚名
  梦东禅师遗集·彻悟
  学佛者应知行之要事·太虚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中·孟献忠
  跋·书玉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六·佚名
  辨法法性论全文·佚名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十六(论本六十一二三四五六)·窥基
  题佛法金汤编·岱宗心泰
  卷第七十六·李通玄
  卷第十·佚名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四卷·马鸣
  卷第九·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五十一·彭定求

        卷151_1 【送卢侍御赴河北】刘长卿   谪居为别倍伤情,何事从戎独远行。千里按图收故地,   三军罢战及春耕。江天渺渺鸿初去,漳水悠悠草欲生。   莫学仲连逃海上,田单空愧取聊城。   卷151_2 【送子婿崔

  • 饿·刘半农

    他饿了;他静悄悄的立在门口;他也不想什么,只是没精没采,把一个指头放在口中咬。他看见门对面的荒场上,正聚集着许多小孩,唱歌的唱歌,捉迷藏的捉迷藏。他想:我也何妨去?但是,我总觉得没有气力,我便坐在门槛上看看吧。他眼看着地上

  • 卷六百二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二十陆龟蒙渔具诗【并序】天随子於海山之顔有年矣矢鱼之具莫不穷极其趣大凡结绳持纲者总谓之网罟网罟之流曰罛曰罾曰罺【侧交切】圆而纵舍曰罩挟而昇降曰【女减切】缗而竿者总谓之筌

  • 卷第二百四十五·胡三省

    唐纪六十一〔起阏逢摄提格(甲寅),尽强圉大荒落(丁巳),凡四年。〕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中太和八年〔(甲寅、八三四)〕1春,正月,上疾小廖;丁巳,御太和殿〔按阁本大明宫图,入左银台门稍北即太和殿,又西即清思殿。〕见近臣,然神识耗减,不能

  • 引用书目·川口长孺

    明史 清廷玉等明史纪事本末 清谷应泰明史稿 清王鸿绪明纪编年 明锺悝明季遗闻 清钕漪平台纪略 清蓝鼎元中兴宝录 明冯梦龙三藩纪事本末 清杨陆荣闽书 明何乔远两朝从信录 清希福等台湾纪略 清林谦光 以下四部说铃所收

  • 佛法十疑略释·李叔同

    佛法十疑略释(1)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故学习佛法者,必先解释此种疑问,然后乃能着手学习。以下所举十疑及解释,大半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之,非是讲者之创论,所疑固不限此,今且举

  •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司马迁

    邱永山 译注【说明】刘濞是刘邦的侄子,又是西汉前期发动吴楚七国之乱的罪魁祸首。汉初,天下统一,人心思定,已成大势所趋。有一些人却总要搞分裂,开历史倒车。刘濞就是这样一位野心勃勃的家伙。他凭借山海

  • 卷四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四十二国用考【四】俸饷宗室王公之俸亲王岁给银万两世子六千两郡王五千两长子三千两贝勒二千五百两贝子千三百两镇国公七百两辅国公五百两镇国将军一等四百十两二等三百八十五两三等三百六

  • 叶惠钧·佚名

    叶惠钧先生小传叶先生名增铭号惠钧上海人少闻孙中山先生创革命欣然慕之前清光绪廿四年上海商团成立先生被举为会长三十一年又被举为商团公会会长盖先生以为革命非藉武力不为功故于商团之组织奔走尤力宣统三年春先生正

  • 目录·子华子

    目录#1序卷一阳城胥渠问卷二孔子赠卷三北宫子仕卷四虎会问卷五晏子卷六晏子问党卷七执中卷八大道卷九北宫意问卷十神气#1目录原缺,据正文标题补。

  • 卷二十八·鄂尔泰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钦定仪礼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仪礼义疏卷二十八士丧礼上第十二之三宾为燎于中庭正义郑氏康成曰宵夜也燎大燋【贾疏云大者对手执者为大也】贾氏公彦曰古者以荆燋为烛或云以布纒苇以蜡灌之谓之庭燎

  • 哀公·哀公二十一年·左丘明

    【传】二十一年夏五月,越人始来。秋八月,公及齐侯、邾子盟于顾。齐有责稽首,因歌之曰:「鲁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唯其儒书。以为二国忧。」是行也,公先至于阳谷。齐闾丘息曰:「君辱举玉趾,以在寡君之军。群臣将传遽以告寡

  • 卷二·赜藏主

      ○大鉴下三世(百丈怀海大智禅师)语录之余百丈大智禅师。僧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如何?”师云:“劫者滞也。亦云住也。住一善滞于十善。西国云佛。此土云觉。自已鉴觉滞着于善。善根人无

  • 目录·志磐

    佛祖统纪目录宋咸淳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middot;第一卷   &middot;释迦牟尼佛本纪一之一   &middot;明本迹   &middot;叙圣源   &middot;名释迦   &middot;第二卷   &middot;释迦牟尼佛本纪一之二  

  • 花边文学·鲁迅

    鲁迅著。1936年6月出版,见《鲁迅全集》第五卷。该书收集作者写于1934年的杂文六十一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正加紧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蒋介石提出“新生活运动”,还设立“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妄图扼杀

  • 皇朝经世文四编·何良栋

    清末何良栋辑。五十二卷。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设立外务部,被迫推行一些新政。何氏乃继葛士濬《皇朝经世文续编》、陈忠倚《皇朝经世文三编》,搜辑新出救时济世之文成此编。西人论说亦采入。治体、学术、吏政、户政、礼

  • 洞真太上八道命籍经·佚名

    经名:洞真太上八道命籍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言八节日解罪谢过之法。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参见《云笈七签》卷五一。八道命籍部分与《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中的八道秘言相 同,《上清大洞真经目》

  • 诸真歌颂·佚名

    辑众经歌颂。以出自 《真诰》者为多,其余亦大多出自六朝道经。疑辑于隋、唐。歌颂内容为描述仙境及劝人修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