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五方便念佛门

天台智者大师撰

一凝心禅、二制心禅、三体真禅、四方便随缘禅、五息二边分别禅。

凡住心一境,名曰凝心。且如行者,念佛之时谛观如来玉毫金相,凝然寂静了亮洞彻,名凝心禅。

次,前虽凝心,所习惯驰散,令制之,令还谛缘金相,名制心禅。

复次,前虽制心,得住定境,既非理观,皆属事修,今体本空,谁制?无佛、无念,名体真禅。

复次,前虽谓体真,犹滞空寂,无量名相昧然不知。今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从空入假,万相洞明,不为空尘之所惑乱,名方便禅。

复次,体真及以方便各据空有,不离二边,令谛观静乱本无相貌,名言路断,思想亦绝,名息二边禅。

从浅至深,如是分别,原夫圆观亦无浅深,而浅深宛然。

叙开念佛五门:第一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第二观相灭罪念佛三昧门、第三诸境唯心念佛三昧门、第四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第五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

诸佛大慈悲常教敕说法。诸菩萨等以种种方便,令众生易解;又自以种种方便,开示般若波罗蜜。以何义故说是般若波罗蜜?佛言:“欲令诸菩萨等增长念佛三昧故。”以何因缘令念诸佛?佛言:“若念佛者,当知是人即与文殊师利等无有异。”以何故?此三昧者,诸佛世尊之所游戏,首楞严等诸大三昧始出生处,是知将入诸佛法,方便诚多。若以一言而具众门,无过念佛。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从念佛而生,一切智慧皆从念佛而有。假如十信菩萨及三贤菩萨,皆不离念佛、念法、念僧,乃至不离念一切种智;初地菩萨乃至八、九、十地菩萨亦不离念佛、念法、念僧,乃至不离念一切种智。但以念知差别,随义立名,众生迷名,妄生异解,漂坠魔界,遂轻念佛之名,仍谓已修别为胜业。为愍此故,今略言之。

若论修因之人,不离三贤十圣;若论证果之者,即是诸佛如来。修因之人,系心常思念十方一切佛;证果之者又特启此,以为微妙清净第一禅。是知易入而证深,无过念佛。嗟呼!末学之流,轻其易入,失其证深,为见所缚,良可悲矣!

又诸佛以众生乐称诸佛名,生彼国者,则示以称名往生门;众生有乐睹诸佛身,惧障不见者,则示以观相灭罪门;众生有迷心执境者,则示以诸境唯心门;众生有计实有者,则示以心境俱离门;众生乐深寂定,趣无生灭者,则示以性起圆通门。

大哉!世尊,善拔我等,开示一道,直至菩提,甚深法门——所谓念佛。唯有大智度者,生而知之者,深修定慧者,善经论者,请捡此门,与了义大乘等经,有收义不尽处,请试言之。是知称一佛名,智深则深,一言而具众门,信有征矣。

既叙五门来意竟,更叙入方便次第。假如行人,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时,心必愿生彼国土,即是称名往生门;行者想像佛身,专注不已,遂得见佛,光明赫奕,照触行者,尔时所有罪障,皆悉消灭,即是观相灭罪门;又观此佛,从自心起,无别境界,即是诸境唯心门;又观此心,亦无自相可得,即是心境俱离门;行者尔时趣深寂定,放舍一切心意意识,将入涅槃,缘十方佛加被护念,兴起智门,行者尔时于一念顷,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如何前四门所有功德,百千万分不及其一。何以故?无功用位,能以一身为无量身,任运修习故,佛观护故,诸佛法源尽穷底故,普贤愿因悉圆满故,本愿力故,法如是故,即是性起圆通门。已上五门竟。

问:“云何为一行三昧?”

答:“《大宝积经》第一百一十六云:‘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当云何修行能速得阿耨菩提?”佛言:“一行三昧。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殊师利言:“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行,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佛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三世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此文良证。”

问曰:“人多画像而以观礼,有何圣教?”

答:“《大宝积经》第八十九云:‘尔时大精进菩萨持画佛[疊*毛]像,入于深山,寂静无人、禽兽之间。开现画像,取草为座,在画像前,结跏趺坐,正身正念,观于如来。谛观察已,作如是念:“如来是希有微妙,画像尚尔,端坐微妙,况复如来正遍知身?”复作是念:“云何观佛?”尔时,林神知彼菩萨心之所念,白菩萨言:“善男子!汝念:‘云何观佛?’”答言:“若欲观佛,当观画像,观此画像,不异如来,是名观佛?如是观佛,如是观者,是为善观。”时大精进作如是念:“我今云何观此画像与如来等?”复作是念:“如是画像者,非觉、非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但有名字。如是名字自性空寂,本无所有,如来之身其相如是。画像非证、非果,非证者、非得者,非住者、非去来,非生、非灭,非净、非色,非贪、嗔、痴,画像非阴、界、入,非初、中、后,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来身相亦复如是。如此画像,非觉、非知、非作,一切诸佛亦复如是,观如来身相亦复如是,乃至六根亦复如是。”菩萨如是观如来身,结跏趺坐,于三七日中,成就五通,供养诸佛。诸天散华以为供养,为佛所赞,会中二万人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量阿僧祇人住二乘功德,大精进者,释迦牟尼佛是也。’此文明矣。”

约四教者,夫心不独生,必诧缘起。行者念佛之时,意想为因,如来毫光为缘,亦名法尘,以对意根故。所起之念,即是所生法,观此根尘能所,三相迁动,新新生灭,念念不住,分折方空,无佛无念,藏教小乘也;即观念佛心,起能生所生,无不即空,妄谓心起,心实不起,起无自性,体之即空,所观佛相如镜中像、虚空华,无佛无念,通教大乘也;即观念佛心,起即假名之法,浅深洞鉴,无量名相,如观掌中,了知此心,有如来藏,历劫断惑,方证真常,离边显中,无佛无念,别教大乘也;即观念佛心,起即空假即中,若根若尘,并是法界起,一念亦尔,尘刹诸佛,一念照明,六道众生,刹那普应,初即是后,今始觉知,如大福人执石成宝,必无舍念,别求离念,即边而中,无佛无念,圆教大乘也,《璎珞经》明顿悟如来,此之谓也。

五方便念佛观门一卷

猜你喜欢
  法行品第十·佚名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卷·灌顶
  二十三、不思善恶·慧开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九·子璇
  金刚顶经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一卷·佚名
  佛说七处三观经·佚名
  道行经强弱品第二十四·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一·澄观
  法华经传记卷第四·佚名
  卷第六十九·霁仑超永
  大悲经舍利品第七·佚名
  撰集百缘经卷第十·佚名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佚名
  无常品第三之一·佚名
  卷第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二十八·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二十八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傅忠肃公集傅察字公晦孟州济原人也从曽祖曰尧俞有传察为人端重有特操举进士蔡京欲妻以子察力拒之为青州司法参军歴永平溜川丞久之除太常博士迁吏部

  • 卷一百四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五杜頠【一作顔】杜頠开元十五年同王昌龄登第诗二首从军行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去为龙城候正值胡兵袭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长风金鼓动白露【一作雾】铁衣湿四起愁边声南辕时伫立断蓬

  • 第五十三出 再续姻亲·佚名

    【慢】(丑上)仔儿今旦得成双,银台蜡烛(腊烛)满厅红。有缘千里终相见,无缘对面不相逢。昨暮日(莫日)海阳(海洋)知县送聘礼来,说今旦伯姆同仔婿卜来★(上毛下火)我仔共伊返去。不免分付益春,安排筵席等接。(贴)水浊未知

  • 雍正实录卷之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  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卷之七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一百八十九 苏州织造李煦奏安排曹(禺页)後事摺·佚名

    康熙五十四年正月十八日 奴才李煦跪奏: 曹(禺页)病故,蒙万岁天高地厚洪恩,念其孀母无依,家口繁重,特命将曹(兆页)承继袭职,以养赡孤寡,保全身家。仁慈浩荡,亘古所无,不独曹寅父子妻孥死生衔结,普天之下莫不闻风感泣,仰颂天恩。奴才与

  • 卷五十二·佚名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礼部志稿>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五十二明 俞汝楫 编列传尚书吕震吕震字克声陕西临潼人自幼颖悟以神童称年二十以明经领乡荐入太学二十六年朝廷欲稽郡邑壤地之广狭贡赋之多寡命有司具图以进

  • 卷二百五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五十三封建考【八】异姓封爵四蒙古公一等诚勇公班第蒙古镶黄旗人乾隆十九年十月以剿准噶尔军功封一等子二十年五月以平准噶尔功晋封十二月以伊犂兵变尽节諡义烈巴禄班第子乾隆二十年十

  • 第十七章 24·辜鸿铭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辜讲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贡)问:“聪明而高尚的人也会有

  • 毛诗集解状·段昌武

    毛诗集解状据迪功郎新赣州防昌县丞段维清状维清先叔朝奉昌武以诗经而两魁秋贡以累举而擢第春官学者咸宗师之印山罗史君瀛尝遣其子侄来学先叔以毛氏诗口讲指画笔以成编本之东莱诗记参以晦庵诗以至近世诸儒一话一言茍

  • 学蔀通辨卷之三·陈建

    前编下此卷所载着朱陆晚年冰炭之甚而象山既殁之后朱子所以排之者尤明也丁未淳熙十四年朱子五十八岁陆子四十九岁五月朱子答陆子书云税驾已久诸况益佳学徒四来所以及人者在此而不在彼矣区区所忧一种轻为高论妄生内外精

  • 谈乐天知命·梁漱溟

    古人有许多说话,早先我自以为能领会其意义,其实所领会的极其粗浅。今年过八旬后,感受时事环境教训,乃有较深领会于心。此一不同,唯自己心里明白而已,难以语人。今略记之于左;人之领会于吾言者如何,又将视其在人生实践上为深为

  • 卷六·佚名

    天地成品第十三佛语比丘。天地破坏。更始成之後。人皆在第十五阿卫货罗天上。其天上人。以好喜作食。各自有光明神足。其寿甚久长。佛告比丘。时其水满天下地。尔时无有日月。亦无星宿。无有昼夜亦无一月半月。亦无年

  • 西来演说集弁言·太虚

    概夫黄杨运厄,中原板荡,而蜀境未康,人尤憔悴!忧时之士,悲愿莫抒,困极思感,因歆予乐之求而丐救于释尊;于是数百年衰歇之佛学,始稍稍讲明于成都,渐及于全川;成都佛学社其矫矢也。然病需医,津需梁,况泛叶舟于怒涛骇浪中,不有良柁师,彼岸

  • 十二门论讲录·太虚

      ──民国十二年上学期在佛学院讲──   纲要    一 明一论之宗要    二 序全文之品节    三 辨宗论之异同    四 定长行之作者    五 释本论之名题     甲 释十二     乙

  • 禅门宝藏录序·真静天頙

    羌夫我迦文老人。禅灯点迦叶之心。教海泻阿难之口。则禅之与教。异日道也决矣。而职教者。闻教外别传之说。则面青眼白。云恶是何言欤。噫。人我之大。一至於斯也。故走慨然贾勇。不揆蠡测管窥。而以三门质之。三门者

  • 太平经合校·王明

    道教典籍。170卷,中华书局 1979年版。今人王明编。汉代曾先后流传3种《太 平经》:西汉成帝时有齐人甘忠可的《天历包元太平 经》12卷,东汉末有于吉的《太平清领书》170卷、 张道陵的《太平洞极经》144卷,均已佚。明《正统

  • 维摩经玄疏·智顗

    凡六卷。隋代智顗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又称维摩经略玄、维摩经玄义、净名玄义、净名玄疏、净名玄。本疏系以天台宗释经之定规‘五重玄义’来注释鸠摩罗什所译维摩经之玄旨,可视为维摩经概论之作。全书援引经论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