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刻禅源诠序
道不能自鸣。假人而鸣。鸣虽不同。道则未尝不同也。苟不同不足以为道。如仲尼之一贯。老聃之无为。释氏之空寂。人异道同。此其证也。况夫禅教两宗同出于佛。禅佛心也。教佛口也。岂有心口自相矛盾者乎。奈何去圣时遥。师承各异。教者指禅为暗证。禅者目教为渐修。明暗未得其公。顿渐罔知攸定。迭为诋毁殆若仇仇。非但鼓之空言。抑且笔之简册。世道日下。弊将何如。昔圭峰禅师患之。遂将教禅诸祖著述章句旨意相符者。集为一书。名曰禅源诸诠。以训于世。将使两家学者知一佛无二道。四河无异味。言归于好。永无败盟。源诠之功。岂易量哉。予每见南方此弊尤甚。安得人有是书一洗旧习。咸与惟新兴念至此。未尝不废食而叹也。今雪堂总统大师。若有所契。特捐衣长复新诸梓。以广流传。千里走书俾为序引。裴公相国既述于前。自视何人敢此凌躐以贻识者之诮。然而此书平生所爱慕者。何幸挂名其间。故不让也。大德七年七月住昆山荐严无外惟大序。
重刻禅源诠序
禅源诠者。唐圭峰禅师之所作也。佛之道广周法界。而细入微尘。非有非空。无内无外。后之学禅者。志穷实相。以言语为苛纤。设教者。务核真诠。以空寂为诞肆。离为异门。莫明统一。岂佛之道本然哉。于是以教三种证禅三宗。谓依性说相。即息妄修心。破相显性。即泯绝无寄。显示真心。即直明心性。江汉殊流而同归智海。酸醎异调而共臻禅味。至于空宗性宗之别。顿修渐修之殊。莫不会其指归开示正觉。然又虑末学之易惑而难悟也。则又旁行为图朱墨以志之。自顿觉至成佛。十重为净。自不觉至受报。十重为染。净染之源由于圣凡。心法悉具真妄。是名藏识。不觉则迷真逐妄历劫轮回。顿觉则舍妄归真随顺解脱。虽然学者要知真如阐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则诠图两忘。愚智通为般若。垢净俱证菩提。南岳天台南侁北秀。与达磨东来宗旨无有差别。尚何禅与教之分哉。唐大中时。裴相国休为之叙。复手书是图。付金州延昌寺。后传唯劲师。再传玄契师。而图行闽湘吴越间。国朝至元十二年。世祖御广寒殿。愿问禅教要义。帝师及诸耆德。以禅源诠对。上意悦命板行于世。后二十有九年为大德癸卯。嗣法雪堂仁禅师。奉旨之五台。回途过大同。得金时潜庵觉公禅师所书图。益加考订。锦粹以传诸远。俾圭峰禅师研真显正。化导群迷之意。永久不坠。其为利益何可称量。文原与师为方外交。乃随喜赞叹为之次序其说书诸编首。是岁闰月朔。应奉翰林文字将仕佐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巴西邓文原书。
重刻禅源诠序
雪堂禅师。智识雄迈行解圆通。喜修为。乐施与。一日谓余曰。愚尝患世之学佛者。不究如来设教之因妄执空有竞分大小。曰顿曰渐曰禅曰律。訾訾纷纷千数百年。如护父足使具受病。虽遇一二同志有以启之。恨不能家喻而户晓也。幸得圭峰所述禅源诠。其文博雅其旨切当。悉叙前所患者道其所以然。且作图示心一真实谛含三大义。无明缘染诸相妄起。依修断法获证入理。提纲举要如指诸掌。昔至元十二年春正月。世祖皇帝万机之暇。御琼华岛延请帝师。太保文贞刘公亦在焉。乃召在京耆宿问诸禅教乖互之义。先师西庵赟公等八人。因以圭峰禅源诠文为对。允惬宸衷。当时先师嘱其弟双泉泰公为之记。仍命雪堂镂板流行。愚以参问诸方。未暇及此。向于云中普恩兴国二寺各获一本。后在京万寿方丈。复得辽朝崇天皇太后清宁八年印造颁行天下定本。与文士较正拟欲刻梓以传永久。请叙一言庸伸先师遗志。余闻之喜曰。今子之心即圭峰师忧世之心也。然不有斯文无以解其惑。不寿其传无以利其众。学者睹之而情不遣解不生。亦何益矣。古人所谓四难者。今三难不具其一。则在诸方参学者傥能不负二师弘法利人之念。尽心披玩。情遣解生。如王良总六辔驰通衢。阿师驾般若航登彼岸。岂有不达者哉。翰林待制朝列大夫同修。
国史贾汝舟序
禅源诸诠集都序叙
唐绵州刺史裴休述
圭峰禅师集禅源诸诠为禅藏而都序之。河东裴休曰。未曾有也。自如来现世随机立教。菩萨间生据病指药。故一代时教。开深浅之三门。一真净心。演性相之别法。马龙二士。皆弘调御之说。而空性异宗。能秀二师。俱传达磨之心。而顿渐殊禀。荷泽直指知见。江西一切皆真。天台专依三观。牛头无有一法。其他空有相破。真妄相收。反夺顺取。密指显说。故天竺中夏其宗实繁。良以病有千源药生多品。投机随器不得一同。虽俱为证悟之门。尽是正真之道。而诸宗门下通少局多。故数十年来师法益坏。以承禀为户牖。各自开张。以经论为干戈。互相攻击。情随函矢而迁变。(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函人唯恐伤人。矢人唯恐不伤人。盖所习之术然也。今学者但随宗徒彼此相非耳。函字。唐韵。从金函者。铠甲也。周礼。函人为甲。即造甲之人。古字多单为之。故孟子亦单作)法逐人我以高低。是非纷拏莫能辨析。则向者世尊菩萨诸方教宗。适足以起诤。后人增烦恼病。何利益之有哉。圭峰大师久而叹曰。吾丁此时不可以默矣(仲尼删诗书正礼乐。皆不得已而为之。故述而不作。乃圣人贵道不贵迹。意道吾久修当宗佛法。今忽和会诸宗。岂欲立迹哉。不得已也。丁当也。正当须和会之时也)于是以如来三种教义。印禅宗三种法门。融瓶盘钗钏为一金。搅酥酪醍醐为一味。振纲领而举者皆顺(荀子云。如振裘领。屈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据会要而来者同趋(趋字平声呼之。周易略例云。据会要以观方来。则六合辐辏。未足多也。都序据圆教以印诸宗。虽百家亦无所不统也)尚恐学者之难明也。又复直示宗源之本末。真妄之和合。空性之隐显。法义之差殊。顿渐之异同。遮表之回互。权实之深浅。通局之是非(此下叹叙述显。明而丁宁。欲人悟也)莫不提耳而告之(毛诗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当时疾彼人不修德荒乱。言我不对面向汝说。又提耳起耳。就耳边告汝。汝终不改也。意说丁宁之甚)指掌而示之(论语云。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视诸斯乎指其掌。言夫子语了指自手掌示弟子。言见此事分明。如掌中之物易了)颦呻以吼之。爱软以诱之(此下叹慈悲忧念。如养赤子也)。乳而药之。忧佛种之夭伤也(无少善根而作阐提。是夭伤也)。腹而拥之(毛诗云。腹我顾我。言慈母念幼子。腹中抱我。暂起去又回头顾我念惜之深也)。念水火之漂焚也(欲是水火)挈而导之惧邪小之迷陷也(既有善根。又离五欲。复恐不入于大乘也)挥而散之。悲斗争之牢固也。大明不能破长夜之昏。慈母不能保身后之子(此下叹悲智与佛同也。佛日虽盛。得吾师然后回光曲照。佛慈悲虽普。得吾师然后弘益弥多)若吾师者。捧佛日而委曲回照。疑曀尽除。顺佛心而横亘大悲。穷劫蒙益。则世尊为阐教之主。吾师为会教之人。本末相扶。远近相照。可谓毕一代时教之能事矣(自世尊演教至今日。会而通之。能事方毕)。或曰。自如来未尝大都而通之。今一旦违宗趣而不守。废关防而不据。无乃乖秘藏密契之道乎。答曰。佛于法华涅槃会中。亦已融为一味。但昧者不觉。故涅槃经。迦叶菩萨曰。诸佛有密语无密藏。世尊赞之曰。如来之言。开发显露清净无翳。愚人不解。为之秘藏。智者了达则不名藏。此其证也。故王道兴则外户不闭而守在戎夷。佛道备则诸法总持而防在魔外(涅槃圆教和会诸法。唯简别魔说及外道邪宗耳)不当复执情攘臂于其间也。呜呼后之学者。当取信于佛。无取信于人。当取证于本法。无取证于末习。(都序。以佛语印诸宗以本法照偏说。故丁宁劝其深信)能如是则不孤圭峰劬劳之德矣(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吾师之德。过于是矣。后之人观其法而不生悲感。木石无异。且须保重也)。
猜你喜欢 阅世界大同之道·太虚 大乘北宗论一卷·佚名 四分律卷第三(初分之三)·佚名 普陀洛迦新志卷十·王亨彦 圆寂品第二十六·佚名 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少康 明行道六成就法·佚名 卷三百二十七·佚名 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卷中·佚名 佛鉴禅师语录卷第四·无准师范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二·湛然 第八卷·圆瑛 大雲初分无畏健度第二十五·佚名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九卷·佚名 卷第十八·呆翁行悦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