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百五十六

 

  卷256_1 【江南曲】刘昚虚

  美人何荡漾,湖上风日长。玉手欲有赠,裴回双明珰。

  歌声随绿水,怨色起青阳。日暮还家望,云波横洞房。

  卷256_2 【九日送人】刘昚虚

  海上正摇落,客中还别离。同舟去未已,远送新相知。

  流水意何极,满尊徒尔为。从来菊花节,早已醉东篱。

  卷256_3 【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刘昚虚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

  卷256_4 【浔阳陶氏别业】刘昚虚

  陶家习先隐,种柳长江边。朝夕浔阳郭,白衣来几年。

  霁云明孤岭,秋水澄寒天。物象自清旷,野情何绵联。

  萧萧丘中赏,明宰非徒然。愿守黍稷税,归耕东山田。

  卷256_5 【登庐山峰顶寺】刘昚虚

  孤峰临万象,秋气何高清。天际南郡出,林端西江明。

  山门二缁叟,振锡闻幽声。心照有无W界J,业悬前后生。

  虽知真机静,尚与爱网并。方首金门路,未遑参道情。

  卷256_6 【寻东溪还湖中作】刘昚虚

  出山更回首,日暮清溪深。东岭新别处,数猿叫空林。

  昔游有初迹,此路还独寻。幽兴方在往,归怀复为今。

  云峰劳前意,湖水成远心。望望已超越,坐鸣舟中琴。

  卷256_7 【送韩平兼寄郭微】刘昚虚

  上客夜相过,小童能酤酒。即为临水处,正值归雁后。

  前路望乡山,近家见门柳。到时春未暮,风景自应有。

  余忆东州人,经年别来久。殷勤为传语,日夕念携手。

  兼问前寄书,书中复达否。

  卷256_8 【寄阎防(防时在终南丰德寺读书)】刘昚虚

  青冥南山口,君与缁锡邻。深路入古寺,乱花随暮春。

  纷纷对寂寞,往往落衣巾。松色空照水,经声时有人。

  晚心复南望,山远情独亲。应以修往业,亦惟立此身。

  深林度空夜,烟月资清真。莫叹文明日,弥年徒隐沦。

  卷256_9 【海上诗送薛文学归海东】刘昚虚

  何处归且远,送君东悠悠。沧溟千万里,日夜一孤舟。

  旷望绝国所,微茫天际愁。有时近仙境,不定若梦游。

  或见青色古,孤山百里秋。前心方杳眇,后路劳夷犹。

  离别惜吾道,风波敬皇休。春浮花气远,思逐海水流。

  日暮骊歌后,永怀空沧洲。

  卷256_10 【越中问海客】刘昚虚

  风雨沧洲暮,一帆今始归。自云发南海,万里速如飞。

  初谓落何处,永将无所依。冥茫渐西见,山色越中微。

  谁念去时远,人经此路稀。泊舟悲且泣,使我亦沾衣。

  浮海焉用说,忆乡难久违。纵为鲁连子,山路有柴扉。

  卷256_11 【阙题】刘昚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卷256_12 【寄江滔求孟六遗文】刘昚虚

  南望襄阳路,思君情转亲。偏知汉水广,应与孟家邻。

  在日贪为善,昨来闻更贫。相如有遗草,一为问家人。

  卷256_13 【积雪为小山】刘昚虚

  飞雪伴春还,春庭晓自闲。虚心应任道,遇赏遂成山。

  峰小形全秀,岩虚势莫攀。以幽能皎洁,谓近可循环。

  孤影临冰镜,寒光对玉颜。不随迟日尽,留顾岁华间。

  卷256_14 【赠乔琳(一作张谓诗)】刘昚虚

  去年上策不见收,今年寄食仍淹留。羡君有酒能共醉,

  羡君无钱能不忧。如今五侯不待客,羡君不问五侯宅。

  如今七贵方自尊,羡君不过七贵门。丈夫会应有知己,

  世上悠悠何足论。

  卷256_15 【茙葵花歌(一作岑参诗)】刘昚虚

  昨日一花开,今日一花开;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

  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酤酒钱;请君有钱向酒家,

  君不见茙葵花。

  卷256_16 【句】刘昚虚

  归梦如春水,悠悠绕故乡。

  驻马渡江处,望乡待归舟。

  

猜你喜欢
  戴平之·唐圭璋
  谢懋·唐圭璋
  卷四·阮阅
  第十三折 捕义·李玉
  茶山集卷四·曾几
  余集卷十四·乾隆
  卷九十一·王奕清
  卷一百三十四·陈思
  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
  卷四十六·曹学佺
  卷八十五·陈焯
  卷十六·陈元龙
  卷三百九十九·陈廷敬
  卷二百八十·陈廷敬
  陆游词作鉴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阿里耀卿·隋树森

    阿里耀卿,亦称里耀卿,西域少数民族散曲家。生卒年不详。曾入翰林院为学士。所存散曲仅有所映思妇愁绪的小令〔正宫·醉太平〕一首。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 中。

  • 卷三十三·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三十三    宋 陈起 编林尚仁端隐吟稿 七闽山川奇秀行建劒以南溪流益驶杰峯峻崖挺挺峭立渟涵锺结发爲人物皆瓌伟俊明抱负之美至不减中州故担簦负笈来试於京者常半天下家有庠序之教人被

  • 卷一百九十九·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九十九笳类五言古边笳曲         【唐】温庭筠朔管迎秋动雕隂雁来旱上郡隠黄云天山吹白草嘶马悲寒碛朝阳照霜堡江南戌客心门外芙蓉老七言絶句夜上受降城闻笳【一作  

  • 第七十六回 山东圈剿悍酋成擒 河北解严渠魁自尽·蔡东藩

      却说捻众自任柱死后,推赖文洸为首领,文洸激厉众捻,为任柱复雠,自赣榆县奔至海州,收拾余烬,再图大举。会清军营内又添了一员郭松林,郭向隶李督麾下,平苏常有功,应七十二回。任福建陆路提督,前时因病乞假,此番病愈来营,由李鸿

  • 卷之一百四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郭青螺先生崇论卷之七·李衷纯

    易论上易论下易有太极诗论春秋论上春秋论下终始论仁圣论圣神论知觉论师论律吕论一律吕论二律吕论三○易论 【上】夫易者何也生生之谓也生生者何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生大业

  • 五九 讲西游记·周作人

    义房的事情还有一部分没有讲到,现在来补说一下。义房第十二世亲兄弟共有九个,但是我们所能见到的后来只有四位罢了,末了的一个便是“九老爷”,号叫藕琴,这二字不知是什么意思,大概或者是后来改的同音字吧。他从小在外边,大约

  • 卷第一百二·佚名

    军职八刘昌祚加恩制元祐四年宗祀门下。朕因路寝之正。举合宫之祠。礼乐法商周之隆。车服兼汉唐之盛。出款原庙。还向上穹。职贡充庭。工师履位。兵卫如植。旌旆不烦。实惟有人。以克成礼。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

  • 春秋辨义卷首八·卓尔康

    明 卓尔康 撰春秋不书义即位即位隠荘闵僖不书与别义不同别义常事不书此四公即位以非常不书也隠摄君不行即位礼荘僖闵以继弑君不行继位礼也其宣桓继弑行即位礼者彼躬负簒逆欲自同于遭防继位者以欺天下后世耳赵子常曰

  • 卷之二十·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二十义父子之义《宋史》:太祖母昭宪杜太后治家严毅有法,生五子,长太祖,次匡济、光义、光美、匡赞。太祖即位,尊为皇太后,拜於堂上,众皆称贺,后独愀然不乐。左右曰:臣闻母以子贵。今子为天子,胡为不乐。太后曰:吾闻为君

  • 辩观行品第五·佚名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复告於大众,诸仁应谛听。譬如空闲地,欲造立宫室。匠人资土木,然後方得成。谛观诸物中,二皆无舍宅。亦如於众指,和合以成拳。离指而推求,拳体不可得。军师及车乘,城邑与园林。雲物须山川,瓶衣等诸相。皆

  • 增壹阿含经卷第七·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五戒品第十四(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是众中。我不见一法修已。多修已。成地狱行。成畜生行。成饿鬼行。若生人中。受命极短。所谓杀生者也。诸比

  • 宗镜录卷第九十八·延寿

    志公和尚偈云。顿悟心原开宝藏。隐显灵踪现真相。独行独坐常巍巍。百亿化身无数量。纵令幅塞满虚空。看时不见微尘相。可笑物空无比况。口吐明珠光晃晃。寻常见说不思议。一语标宗言下当。庞居士颂云。万法从心起。心

  • 华严经传记卷第四·法藏

    京兆崇福寺僧沙门法藏集讽诵第七·释普圆·释普济·释辨才·释慧悟·释昙义·苑律师·中天竺日照三藏·居士樊玄智·于阗国沙弥般若弥迦·京师人姓王(

  • 卷第二十二·雷庵正受

    嘉泰普灯录卷第二十二 平江府报恩光孝禅寺(臣)僧 (正受) 编 圣君 太宗皇帝 以 圣极真谛而 广辟度门。 间发元机。鲜克如对者。如 幸相国府。见僧看经。 上问。看底是甚么经。云。仁王经。 上曰。既是朕经。

  • 卷之十八·即非如一

    嘉兴大藏经 即非禅师全录即非禅师全录卷之十八门人明洞性安性节明觉明幢同编诗偈丁酉二月初六日东渡舟中偶成一望海天空何处觅西东司南针子在榑桑路可通上下唯一碧宛坐琉璃中飞鸟去无影只叶饱春风海日生寒浪五岛望朦

  • 全北齐文·严可均

    北齐是北朝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对其具体的文学创作实践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无疑具有十分有益的价值。清代学者严可均所编纂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是一部收集唐以前文章的总集,其中有《全北齐文》十卷,收

  • 惠子·惠施

    一卷。周惠施 (约前370—310)撰。施,战国时宋人,仕魏,相梁惠王。惠又作慧,惠施亦称惠公、惠子。据郑樵 《氏族略》记载: “惠氏,姬姓,周惠王支孙,以谥为氏也。”施相惠王,《战国策·魏策》于惠、襄、哀三王中皆记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