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初编·卷七

诗有看而喻者,命意之深浅、结构之疏密是也;有读而喻者,音响节奏之抑扬抗坠是也,然读之功尤倍于看。或问:"如何能祛哑弱棘涩之病?"曰:"把杜工部排律诗,如《谒玄元皇帝庙》等篇熟读之,令如瓶泻水,下笔自然高浑,不作细响。"

晚唐惟小杜诗纵横排宕,得大家体势。其诗大抵取材汉赋,而极于《骚》,遣词用字绝不沿袭六朝人语,所谓"高摘屈宋艳,浓熏班马香"者,可以知其祈向矣。独是才多为患,其性又能刚而不能柔,遂未能一洗浚杂粗悍之病。如《杜秋》诗不过咏一欢场失意之儿女子,以自寄慨而已。诗中杂引多少妇人,已是费事,乃复援用李斯、魏齐、范雎、周勃之徒,甚云:"射钩后呼父,钓翁王者师。无国要孟子,有人毁仲尼。"尤觉不伦不类。此种诗使乐天为之,必无此失。

东坡"微风万顷鞾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一联,可谓奇伟矣。然小杜云:"断霓天帔垂,狂烧汉旗怒。"觉坡诗笔力减却一半。小杜奇丽处时效韩孟联句,如"杉树碧为幢,花红骈作堵"、"取蝥弧登垒,以骈邻翼车"等,句法多为山谷、后山所祖。

宋人说诗,往往嗜好与人殊。司马温公尝称丁谓善为诗,《在崖州》云:"草解忘忧忧底事,花如含笑笑何人?"以为警句。按谓与王钦若、夏竦,世并指为奸邪。真宗时,海内乂安,乃谓与钦若等建议封禅,摹写天书。欺罔之罪,谓为之尤。贬崖州时为书,阳自刻责,叙国厚恩,戒家人毋辄怨望,并为诗号《知命集》,此正弄技儿智巧,欺人耳目而已。所谓警句云云,正其怨望语也,且词亦浅俗。温公学问君子,不应不辨淄渑乃尔。

锺馗啖鬼之妄,前人多辩之矣。《丹铅录》云,唐人戏作《锺馗传》,虚构其事。又俗有"锺馗嫁妹"之说,升庵谓宋宗悫妹名锺葵,后世画工傅会,作《锺馗嫁妹图》。甲戌之岁,社中以是命题,事既荒唐,而作者泥于"嫁"字,尽情刻画。如云:"合欢酒进孟婆汤,香舆分付夜叉抬。"甚有言其结鬼胎、开汤饼会者,支离牵率,抑何可笑。余谓仙灵鬼怪之说,古人集中亦或不免。如杜甫之咏牵牛织女,然不过云:"亭亭新妆立,龙驾具层空。"又云:"虽无舅姑事,敢昧织作功。"使涉及会合之情、别离之苦,岂非便成俗手。余当时亦戏作数首,集中不存,姑录其二,云:"蓝袍破帽酒颜春,翠袖华袿粉靥新。啖鬼粗豪归妹韵,老馗端是不凡人。""须眉如墨鬓如云,一幅妍媸画里分。笑我惜芳心未死,花神甘拜石榴裙。"诗虽不佳,尚喜不脱不黏,如题而止,第二首谓等是不经,奉锺馗妹为五月花神,不犹愈于俗之奉锺馗乎?

是课佳卷绝无,断章取义,则吴县张植甫(荣培)云:"河神娶妇本荒唐,龙女求夫亦渺茫。"引用此种作陪最合。周乃章云:"锺馗本作终葵误,嫁妹须知假魅差。"从考据入,亦见腹笥。吴竞存云:"佳婿风流说杜平。"自注:"见唐宫稗史。"邵佛ぎ云:"传闻下嫁襄阳杜,野史流传亦渺茫。"较羌无故实,而强为牵合者自佳。至奉贤朱Т庸孝廉云:"自由婚嫁披猖甚,让尔锺家礼法多。"则借题发挥,又别开生面矣,然用典可谓得天衣无缝之妙。

宋人诗:"马行灯火记当年。"又"梳行浚杂马行残。"按蔡条《铁围山丛谈》:"马行街者,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盛处也。上元五夜,马行南北几十里,声妓非常,烧灯尤壮,故诗人有'马行灯火'之句。"是"马行"为宋时汴京街名,且"行"应读户杭切。戊午上元,社中咏走马灯,有援引"马行灯火"者,误也。范石湖《上元纪吴中节物诗》有云:"影转骑纵横。"自注:"马骑灯。"此殆今之走马灯矣。

乐天诗:"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三两枝。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盖讽盼盼不以身殉也。盼盼得诗,旬日不食而卒。陈彦叔《题燕子楼》诗云:"乐天才思如春雨,断送残红一夕休。"正咏此事。

苏东坡云:"笙歌丛里抽身出,云水光中洗眼来。"陆放翁云:"抽身黄尘乌帽底,得意翠木清泉间。"皆本香山"金章紫绶辞腰去,白石清泉就眼来"意。二公皆好白傅诗,故不觉语之吻合。

《春在堂诗集》二十四卷,德清俞曲园太史樾著。太史自言:"诗不求好,随手而书。"又言:"余生平最喜香山诗,所为诗亦自谓近之。"余谓曲园诗格虽不峻,然而咏儿、赠妇、忆旧、怀人,与夫人生盛衰离合之间,性情竺至,非人所得伪为。忆张石洲序何蝯叟诗文,谓其无他高妙,只是本色而已。本色者何?真而已矣;真者何?自写其性情而已。太史之诗亦犹是也。至其喜用俗语,如"窗下喃喃猫吟佛,床头唧唧鼠求签"、"盘中燕笋条条嫩,筐内鸦梨颗颗圆"等句,虽本诸"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子美所谓"俳体"也,然终非大雅所宣。

兴化李审言先生,博闻强识,于学无所不窥,享海内重名数十载。晚号<齿军>叟。其诗大抵源于《骚》、《选》,而汪洋肆衍于杜。《雨后访杨甘伯》(《棠》)云:"积雨淹日夕,流潦盈街衢。呼车渡我前,乃叩杨子庐。丛草缀新绿,幽花映墙隅。小别未逾旬,俨若人事疏。脱作千里游,相思当何如。所喜抱孤怀,久郁得暂摅。君岂子桑病,我真苏端徒。梅雨正及时,寄情惟古初。老去逢艰难,守道宁吾躯。流行坎止占,未知今有无。贫富俱可怜,是非齐贤愚。尚论千载人,即此为欢娱。礼乐兴百年,愿言追鲁儒。蕴素获一展,聊且陈区区。"先生自云:"我之诗,自成为李审言之诗,不欲依草附木,使人云:'此学某家某家。'捧心之颦、龋齿之笑,皆世所矜道者,我则羞之。"其自道如此。先生出明中极殿大学士李公春芳后。光绪之季,端午桥、张安圃督两江,重其才,先后聘为江楚编译官书局帮总纂、江南通志局分纂。宣统初,任皖省存古学堂史学教授。国变后,居里门,潜心著述。先生虽穷老一经生,而当代名公钜儒如陈庸庵、冯蒿叟、赵尧生、郑海藏、李梅庵、陈石遗、古公愚辈,无不与之接席。民国辛未,年七十三卒。先生长于考据,喜"四刘"之学,谓《汉志》、《世说》、《文心雕龙》、《史通》也,尤邃于《选》。长沙王湘绮赴江督端陶斋召也,先生宴湘绮于上海之愚园,一时在坐者皆名士。论及《文选》,湘绮云:"明远、元晖已开唐初律体。"先生举"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句为应,湘绮喜,即书小轴赠之。嘉兴沈乙方伯(曾植)尝曰:"此江淮《选》学大师也。"著有《选学拾渖》、《愧生丛录》、《拭觚脞语》、《世说小笺》、《文心雕龙黄注补正》、《颜氏家训补注》、《陶斋藏石记释文》、《南朝寺考》等十余种。

先生论诗,于唐喜少陵、昌黎、玉溪,于宋喜东坡、半山。余以文字获交先生在丙寅之岁,时先生已六十有八矣。自是邮筒往还无虚岁,至谓得仆书如亲戚之謦欬其侧,殆昌黎所谓昌歜之耆,"未识气先感"耶?其论拙诗,以为雅正典实,无近世焦杀枯寂之病,此渔洋、竹垞之正声也。又评仆为读书人之诗,如从树上看花,撷其英实;不是从花担上看花,便诩为写生妙技也。其论诗书多刻入拙集,今再录其未刻者。如曰:"青浦述庵侍郎,承沈文悫派,上宗渔洋,足下固渔洋宗门之的系也。渔洋妙法,其七绝第三句能撑得开,首句如城上抛砖,第四句复勒得住。能窥此秘,宜石遗赏之。石遗之学余于诗,有子部杂家之学,方能写金银铜同冶之诗。目前诗人胸无书卷,以兴象为主,揉以佛家似解未解之言,便自鸣高,妄据坛坫,转蜣螂丸,而视为苏合香。庄生所谓'往而不反',悲夫,正为此也!"又曰:"今之为诗者,貌为清奇崛强,而枵中窳体。求申于鼷鼠之角,以为康庄大道,又复驰骋于乾嘉以后诗人之议论,堕入五里雾中,群不自觉。不以读书师古为准,而以寻声逐景为能。声调之不讲也,隶事之不精也,其所云云,皆乡原'非之无举,刺之无刺',痿痺不仁之诗,又皆家人筐箧中物。一言以蔽之,曰:不读书而已矣,不师古而已矣。"又曰:"介甫、后山自是恶派。散原、苏戡几经洮汰,乃屹立一家。不善学之,适为麒麟楦耳。"

余以审言先生之介,得交闽侯陈石遗先生衍。先生诗文,名震中外,推为坛坫宗盟。有《近代诗钞》、《石遗室诗话》等百数十卷,嘉道以后诗人,大略尽之矣。壬申之春,余谒先生于苏州之邸第,先生谓:"海内以诗取正者,堆若山阜,无暇为答。爱君诗,君之书未尝不答也。"先生选诗不取《选》,故《诗话》独屏余五古,而多钞律、绝及七古,以为可步趋北宋。<齿军>叟书言石遗教人学诗,以归愚《唐诗别裁》及《古诗源》为帜志,典雅丽则,纬以性情,清而不污,腴不露骨。惟先生否其说,谓:"审言言鄙人专主唐音,殊不然。或以为专主宋诗,更误。以音节论,不但唐为贵,汉魏六朝亦孰不为贵者?以辞意论,则各人有各人之辞意,不但不专主宋、主唐,凡汉魏六朝皆不可主矣。"此与名山老人论"诗须先有我"之说正同,所谓"我"者,即各人之辞意也。

鼎革后,仕途益冗杂,官吏之读书者几百不获一。甲子以还,县官下车多蒙过存,文字之交自以宜昌吴惕庵大令耀楠为最。惕庵好吟咏,尤善隶事,《寿林治伯观察》(《树藩》)云:"寇恂望重仍留郡,李牧才长足备边。依人无复怜王粲,作客谁能识马周。"《寄怀瘦东》云:"再任难追何逊迹,逢人便说项斯贤。"上句似用何逊再至江州故事。又《宜春台谒韩文公祠》云:"大江东去浑无尽,吾道南来自不穷。"对仗天成。《吊昭君》云:"出塞忍为胡虏妇,归魂犹是汉家人。"尽人意中所有,却无人说出。惕庵以诸生历宰湖北蕲春、江西宜春、铅山诸县。甲子齐卢战时,任为苏军行营执法官。是年九月,移宰青浦。明年春去职,筑宁远楼于金陵居之。惕庵爱余甚,因共订金兰之契。别后书述米盐琐事,絮絮如家人,往往穷数纸不尽。怜余贫,岁暮必馈以兼金,在叔季尤难得也。

惕庵《泊苏州》云:"姑苏城外晚潮平,移泊阊门感慨生。夜静频闻刁斗警,时危早罢管弦声。寒山寺古钟初动,茂苑秋高雁独征。明日扁舟寻胜迹,放怀不必问军情。"颔联的是金阊乱后景象。此与余《乙丑姑苏杂咏》"旧时门巷愁回首,此地琵琶饭甑多"语相反而意同。君莅青时,只空衙一所,仆役数人,"荒城风散刦余烟"七字,亦写得凄黯。

汉阳赵种青大令润,晚号半跛,尝宦游浙中。其为人落拓,不视家生产,历司榷政多年而一贫如故。画法青藤、雪个,因颜其居曰藤雪楼。著有《藤雪楼诗》四卷。《画牡丹》云:"卅载江南客当家,残毫破砚冷生涯。老来一肚牢骚气,乱写人间富贵花。"《题秋燕》云:"到老漂零计总非,几丝疏柳尚依依。年来弄影秋江上,不傍人家门户飞。""飘零底事滞天涯,记得来时柳未花。老我江南还羡汝,一年一度一归家。"曾农髯(熙)谓其画草虫花卉,韵逸骨清,自抒胸臆。余谓其诗亦何独不然?大令与我邑钱静方明经学坤友善,有《画蟹寄静方馈蟹》诗,存集中。

半跛有《江南春》一首云:"天下春,江南早。望江南,余怀渺。哀江南,爱心捣。昔年春,烟景好。去年春,风光少。今年春,人懊恼。胡马肥,嘶芳[A061]。晓角哀,惊啼鸟。"又云:"春山高,刦火烧。春水遥,估船逃。桃花红,战血融。梨花白,枯骨积。江南春,春无边。江南春,春可怜。可怜春,可怜人。人怜春,容易老。春怜人,不逢辰。吁嗟夫,不逢辰。"此诗纪甲子兵灾也。"胡马"云云,盖指奉军而言。三言音节逋峭,源于《诗》之《有驷》,又《郊祀歌》之《练时日》等篇。

川沙黄任之先生炎培,项城任总统时,曾有教育部部长之命而不就,时人高其志。庚午秋,余识先生于海上,须眉伟然,言谈锋发,世界大势了若掌纹。别后见赠,云:"刻意诗为命,放怀天与游。沈郎故消瘦,乱世况幽忧。苦觅青毡老,生怜翠袖秋。江山莽无际,和泪一囊收。"是日携素羽同往,先生欲介入无锡蚕桑学堂,然卒未果。余和韵答之,云:"危苦新亭泣,淹留裨海游。渐看霜点鬓,那得地埋忧。岱岳浮云暗,湘江浊浪秋。吾怀二三杰,残局若为收。"盖是岁六月,鲁省被阎锡山兵祸,又□□党陷长沙,烧杀无算,故下半云云也。

辛未秋,昆山方惟一先生还来,相与为文酒之聚。席间自诵其警句云"山深疑有虎,溪静不逢渔"、"孤城落日亲朋远,满地秋风鬓发疏"。先生能饮,议论风生。余赠诗有"奚止言谈是林薮,即看餔啜亦风流"之句,别后寓书金剑花先生,谓此行有三乐:与朋旧欢,一乐也;青浦山水清淑,二乐也;得读瘦东诗,三乐也。先生以书名海内,邑人士索联语者,皆书余集中语报之。

表弟俞慧殊(祖望),故居在东门外之少年泾,与余居南村相隔不二里。总角时,往还亲昵如手足。慧殊性明寤,好为绝句,多凄馨幽艳之语。如《旅夜》云:"睡起无聊检梦痕,残香小院欲黄昏。无情只有江干月,夜合花前照断魂。"《东城杂咏》云:"日暮楼台处处愁,荷香吹雨满园幽。鸡头菱角无边绿,酿作城东一段秋。""小廊回合曲栏斜,秋雨沈沈只隔纱。一种清奇自幽赏,更无人处看苔花。"慧殊与山阴任劲叔(堇)交好,尝问诗于劲叔,劲叔讽令诵玉溪生律诗,而慧殊未遑也。余谓唐之丁卯、宋之和靖,只存律句,不杂他体,人各有所好耳。然余尝集其"客况似秋愁似水,江城如画月如弓"二语诵于人,曰:"此非慧殊之佳联乎?"

簳山何氏,代有名医。乾隆间,铁山先生王模兼以能诗著称。顷读其所著《萍香诗钞》,有以诗答我八世祖石庵公其仁问疾之作,云:"作客天涯久,还家二竖侵。可堪人卧病,偏使友关心。樱笋虚相约,云山阻共寻。安排惟药裹,消瘦感弥深。""料得休文胜,郊居景物清。竹阴三径碧,花韵一窗晴。诗卷闲中味,耕犁野外情。南村徒怅望,云树夕阳明。"自注:"石庵住南村。"我家与何氏世有姻连,读此诗,可想见两家情好之笃。而太平气象、隐士高怀,均跃然纸上。

铁山先生孙古心先生,晚号藏翁,每元旦必有七律诗一首。其实如屠苏、爆竹、青柳、红梅等类语,虽吉祥止止,然岁岁如此,有何趣味?余少时《咏元旦》有一联云:"有数亲朋半衰白,无知儿女又青红。"盖取半山"岁换儿童喜,还伤老大心"意也。

文衡山《甫田集》中除夕诗最多,如云:"千门万户易桃符,东舍西邻送历书。二十五年如水去,人生消得几番除。"余曩有《除夕》一绝云:"憧憧人影往来忙,一岁谁嫌此夜长。人世债多天不管,打门声里尽抽光。"此意却《甫田集》中所无。

猜你喜欢
  卷三百八十六·彭定求
  周邦彦·唐圭璋
  卷三·王灼
  卷一·郑用锡
  ●卷二十·葛立方
  荒村·闻一多
  四集卷七十五·乾隆
  三集卷五十七·乾隆
  第六出 哭表 (仙吕调真文韵)·丁耀亢
  卷八十一·陈廷敬
  卷五百三十六·佚名
  御选宋诗卷三十三·康熙
  王建诗鉴赏·佚名
  序·黎民表
  第十四出 责媒退聘·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汤右曾

    钦定四库全书怀清堂集卷一吏部侍郎汤右曾撰过愚溪我读蝜蝂传居尝念高危柳侯亦知道未用讥诃为慷慨功与名失坠差豪厘【柳诗岂知千仞坠只为一豪差】文墨本小道况乃工奕棊羣小既喧豗国事几纷披风波一蹉跌远逝湘水湄扣舷动

  • 卷四十五·吴之振

    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四十五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王炎双溪诗钞王炎字晦叔新安婺源人所居武水之曲双溪合流因以为号矣登乾道进士始令临湘受学於南轩先生入中都官博士庆元四年为实录简讨?转着作佐郎出守湖州年八十余着

  • 卷一百二十 宋紀二·司马光

      起閼逢困敦(甲子),盡強圉單閼,(丁卯)凡四年。   太祖文皇帝元嘉元年(甲子、四二四年)   春,正月,魏改元始光。   丙寅,魏安定殤王彌卒。   營陽王居喪無禮,好與左右狎暱,遊戲無度。特進致仕范泰上封事曰:「伏聞陛下時在

  • 卷四百九十一 紹聖四年(丁丑,1997)·李焘

      起哲宗紹聖四年九月盡其月   九月辛亥朔,司農少卿王得臣管勾崇禧觀。   吏部郎中韓治為祕閣校理,知邢州。治避親也。   左司諫郭知章言兩浙歲旱,淮南又不全稔,乞下本路監司按視。如須賑給,即早行措置。詔:「兩浙

  • 连雅堂先生年表·连横

    连震东光绪四年(一八七八年)正月十六日下午十时生于台南府马兵营。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中日开战。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三月二十三日中日签和约,五月一日台湾独立为民主国。先祖父永昌公逝世。手抄杜诗,始学吟咏。光绪

  • ◎林建章杀杨砥中·刘以芬

    我国海军基础,实奠定于马尾船政局,局为左文襄(宗棠)督闽时所规创。当时体制极崇,规模亦甚大,设钦派大臣一人以主其事。其首任大臣为沈文肃(葆桢),则左所奏保者也。左、沈俱为清中兴名臣,故办理极认真,将马尾一带划归船政局范围,以

  • 卷十二·苏辙

    钦定四库全书古史卷十二       宋 苏辙 撰蔡叔曹叔世家第五蔡叔度者周武王之弟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武王旣克殷纣平天下封昆弟而伯邑考前卒无后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封叔旦于鲁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一 艺文略六·纪昀

    艺文略 【六】天文类第七 【天文 历数 算术】五行类第八 【占卜 阴阳 命书相书 宅书葬书】艺术类第九 【书画 技艺】医方类第十 【脉经 医书 针灸 本草 炮炙方书 伤寒 脚气 杂病 疮肿妇人 小儿食经】

  • 卷二十三·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目録卷二十三乌喇地方纳喇氏达尔汉      阿布泰图达理      罗萨满都布禄     常住莽监台齐     谟尔浑布哈纳      喀克锡爱音谷鲁     博瑚察那秦 

  • 选举一七·徐松

    教授【宋会要】绍兴三十二年孝宗即位,未改元。七月八日,诏宗室及第人今后不许陈乞注授教授。 干道八年五月六日,权尚书吏部侍郎韩元吉言:「今岁黄定榜内应举宗子赵师烜系第一甲第十六名进士及第。窃详殿试第一甲依格合注

  • 李瑞霖·周诒春

    李瑞霖 字润田。年二十九岁。生于直隶唐山。父中和。任开滦矿务局事。已婚。子二。初学于北京汇文大学。光緖三十二年。自费游美。入德包大学。习普通文科。光緖三十四年。入印第安那大学。继入康奈尔大学。宣统三年

  • 異部宗輪論·欧阳竟无

      世友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佛般涅槃後 [一]適滿百餘年. 聖教異部興 便引不饒益.   展轉執異故 隨有諸部起. 依自阿笈摩 說彼執[二]令厭。   [三]世友大菩薩 具大智覺慧. 釋種真苾芻 觀彼時思

  •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佚名

    唐 不空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正监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般若波罗蜜多理趣品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成就殊胜一切如来金刚加持三么耶智,已得

  • 十住毗婆沙论 第十三卷·佚名

    十住毗婆沙论 第十三卷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譬喻品余◎问曰。菩萨善知是诸法。未得佛道终不退者。其喻云何。答曰如大力导师善知好道相此处与彼处转道之所宜资粮及行具皆悉令备足于彼险道中令众

  • 卷第二十二·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二十二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杂蕴第一中智纳息第二之十四诸心由随眠故名有随眠心。彼随眠于此心随增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他宗显正理故。谓或有执。但有一心如说

  • 华阳集·张纲

    宋人张纲(1083—1166)撰。四十卷。纲字彦正,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一作金坛人)。大观政和间试舍法三中首选。除太学正,迁博士,累官给事中。初与蔡京、王黼不合,南渡后与秦桧不合,致仕。桧死,召为吏部侍郎,兼侍读。终

  • 柳边纪略·杨宾

    又名《全辽备考》。地理杂志。清杨宾(1650—1740、9)撰,五卷。宾字可师,号大瓢,一号山阴耕夫,浙江山阴人。著有《金石源流》、《晞发堂稿》。柳边,即清代柳条边。指清初为防止内地人入山采参而设置的,由开原至今吉林市北的

  • 吴中水利全书·张国维

    水利志。又名《吴中水利书》。明张国维撰。二十八卷。国维,字九一,号玉笥。浙江东阳人。天启进士。历官江南巡抚、工部右侍郎。福王时官至吏部尚书,事败投水死。是书首列东南水利总图、苏州府全境水利图、苏州府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