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

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说者多异。予断之曰:西凉创作,明皇润色,又为易美名。其它饰以神怪者,皆不足信也。唐史云:河西节度使杨敬忠献,凡十二遍。白乐天《和元微之霓裳羽衣曲歌》云:「由来能事各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自注云:「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造。」郑愚《津阳门诗》注亦称西凉府都督杨敬述进。予又考唐史《突厥传》,开元间,凉州都督杨敬述为暾欲谷所败,白衣检校凉州事。乐天、郑愚之说是也。刘梦得诗云:「开元天子万事足,惟惜当年光景促。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仙心从此在瑶池,三清八景相追随。天上忽乘白云去,世间空有秋风词。」李肱《霓裳羽衣曲》诗云:「开元太平时,万国贺丰岁。梨园进旧曲,玉座流新制。凤管迭参差,霞衣竞摇曳。」元微之《法曲》诗云:「明皇度曲多新态,宛转浸氵㸒易沉着。赤白桃李取花名,霓裳羽衣号天落。」刘诗谓明皇望女几山,持志求仙,故退作此曲。当时诗今无传,疑是西凉献曲之后,明皇三乡眺望,发兴求仙,因以名曲。「忽乘白云去,空有秋风词」,讥其无成也。李诗谓明皇厌梨园旧曲,故有此新制。元诗谓明皇作此曲多新态,霓裳羽衣非人间服,故号天落。然元指为法曲,而乐天亦云:「法曲法曲歌霓裳,政和世理音洋洋。开元之人乐且康。」又知其为法曲一类也。夫西凉既献此曲,而三人者又谓明皇制作,予以是知为西凉创作,明皇润色者也。杜佑《理道要诀》云:「天宝十三载七月改诸乐名,中使辅璆琳宣进止,令于太常寺刊石,内黄锺商《婆罗门曲》改为《霓裳羽衣曲》。」《津阳门诗》注:「叶法善引明皇入月宫,闻乐归,笛写其半,会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声调?合,遂以月中所闻为散序,敬述所进为其腔,制《霓裳羽衣》。」月官事荒诞,惟西凉进《婆罗门曲》,明皇润色,又为易美名,最明白无疑。《异人录》云:「开元六年,上皇与申天师中秋夜同游月中,见一大官府,牓曰:『广寒清虚之府』。兵卫守门,不得入。天师引上皇跃超烟雾中,下视玉城,仙人、道士乘云驾鹤往来其间,素娥十余人,舞笑于广庭大桂树下,乐音嘈杂清丽。上皇归,编律成音,制《霓裳羽衣曲》。」《逸史》云:「罗公远中秋侍明皇宫中翫月,以拄杖向空掷之,化为银桥,与帝升桥,寒气侵人,遂至月宫。女仙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上问曲名,曰:《霓裳羽衣》。上记其音,归作《霓裳羽衣曲》。」《鹿革事类》云:「八月望夜,叶法善与明皇游月官,聆月中天乐,问曲名,曰:《紫云回》。默记其声,归传之,名曰《霓裳羽衣》。」此三家者,皆志明皇游月宫,其一申天师同游,初不得曲名。其一罗公远同游,得今曲名。其一叶法善同游,得《紫云回》曲名,归易之。虽大同小异,要皆荒诞无可稽据。杜牧之《华清宫》诗:「月闻仙曲调,霓作舞衣裳。」诗家搜奇入句,非决然信之也。又有甚者,《开元传信记》云:「帝梦游月官,闻乐声,记其曲名《紫云回》。」《杨妃外传》云:「上梦仙子十余辈,各执乐器,御云而下。一人曰:『此曲神仙《紫云回》,今授陛下。』」《明皇杂录》及《仙传拾遗》云:「明皇用叶法善术,上元夜自上阳宫往西凉州观灯,以铁如意质酒而还,遣使取之,不诬。」《幽怪录》云:「开元正月望夜,帝欲与叶天师观广陵,俄虹桥起殿前,师奏请行,但无回顾。帝步上,高力士、乐官数十从,顷之,到广陵。士女仰望,曰:『仙人现。』师请令乐官奏《霓裳羽衣》一曲,乃回。后广陵奏:『上元夜仙人乘云西来,临孝感寺,奏《霓裳羽衣曲》而去。』上大悦。」唐人喜言开元天宝事,而荒诞相凌夺如此,将使谁信之?予以是知其它饰以神怪者,皆不足信也。王建诗云:「弟子歌中留一色,听风听水作霓裳。」欧阳永叔《诗话》以不晓听风听水为恨。蔡绦《诗话》云:出唐人《西域记》。龟兹国王与臣庶知乐者,于大山间听风水声,均节成音。后翻入中国,如《伊州》、《甘州》、《凉州》,皆自龟兹致。此说近之,但不及《霓裳》。予谓《凉州》定从西凉来,若《伊》与《甘》,自龟兹致,而龟兹听风水造诸曲,皆未可知。王建全章,余亦未见。但「弟子歌中留一色」,恐是指梨园弟子,则何豫于龟兹?置之勿论可也。按唐史及唐人诸集、诸家小说,杨太真进见之日,奏此曲导之。妃亦善此舞,帝尝以赵飞燕身轻,成帝为置七宝避风台事戏妃,曰:「尔则任吹多少。」妃曰:「《霓裳》一曲,足掩前右。」而宫妓佩七宝璎珞舞此曲,曲终珠翠可扫。故诗人云:「贵妃宛转侍君侧,体弱不胜珠翠繁。冬雪飘飖锦袍暖,舂风荡样霓裳翻。」又云:「天阁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又云:「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又云:「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又云:「世人莫重霓裳曲,曾致干戈是此中。」又云:「云雨马嵬分散后,骊宫无复听霓裳。」又云:「霓裳满天月,粉骨几春风。」帝为太上皇,就养南宫,迁于西宫,梨园弟子玉管发音,闻此曲一声,则天颜不怡,左右歔欷。其后宪宗时,每大宴,间作此舞。文宗时,诏太常卿冯定,采开元雅乐,制《云韶雅乐》及《霓裳羽衣曲》。是时四方大都邑及士大夫家,已多按习,而文宗乃令冯定制舞曲者,疑曲存而舞节非旧,故就加整顿焉。李后主作《昭惠后诔》云:「《霓裳羽衣曲》,绵兹丧乱,世罕闻者。获其旧谱,残缺颇甚。暇日与后详定,去彼氵㸒繁,定其缺坠。」盖唐末始不全。《蜀梼杌》称:「三月上巳,王衍宴怡神亭,衍自执板唱《霓裳羽衣》、《后庭花》、《思越人》曲。」决非开元全章。《洞微志》称:「五代时,齐州章丘北村任六郎,爱读道书,好汤饼,得犯天麦毒疾,多唱异曲。八月望夜,待月私第,六郎执板大噪一曲。有水鸟野雀数百,集其舍屋倾听。自道曰:「此即昔人《霓裳羽衣》者。」众请于何得,笑而不答。」既得之邪疾,使此声果传,亦未足信。按明皇改《婆罗门》为《霓裳羽衣》,属黄锺商。云:时号越调,即今之越调是也。白乐天《嵩阳观夜奏霓裳》诗云:「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又知其为黄锺商无疑。欧阳永叔云:「人间有《瀛府》、《献仙音》二曲,此其遗声。」《瀛府》属黄锺宫,《献仙音》属小石调,了不相干。永叔知《霓裳羽衣》为法曲,而《瀛府》、《献仙音》为法曲中遗声,今合两个宫调作《霓裳羽衣》一曲遗声,亦太疏矣。《笔谈》云:「蒲中逍遥楼楣上,有唐人横书,类梵字,相传是《霓裳谱》,字训不通,莫知是非。或谓今燕部有《献仙音》曲,乃其遗声。然《霓裳》本谓之道调法曲,《献仙音》乃小石调尔。」又《嘉佑杂志》云:「同州乐工翻河中黄幡绰《霓裳谱》,钧容乐工任守澄以为非是,别依法曲造成。教坊伶人花日新见之,题其后云:『法曲虽精,莫近《望瀛》。』」予谓《笔谈》知《献仙音》非是,乃指为道调法曲,则无所著见。独《理道要诀》所载,系当时朝旨,可信不诬。《杂志》谓同州乐工翻河中黄幡绰谱,虽不载何宫调,安知非逍遥楼楣上横书耶?今并任守澄谱皆不传。乐天《和元微之霓裳羽衣曲歌》云:「磬箫筝笛递相搀,击擫弹吹声逦迤。」注云:「凡法曲之初,众乐不齐,惟金石丝竹次第发声,霓裳序初亦复如此。」又云:「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注云:「散序六遍无拍,故不舞,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又云:「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注云:「《霓裳》十二遍而曲终,凡曲将终,皆声拍促速,惟《霓裳》之末,长引一声。」《笔谈》云:「《霓裳曲》凡十二迭,前六迭无拍,至第七迭方谓之迭遍,自此始有拍而舞。」《笔谈》,沈存中撰。沈指《霓裳羽衣》为道调法曲,则是未尝见旧谱。今所云岂亦得之乐天乎?世有般涉调《拂霓裳曲》,因石曼卿取作传踏,述开元天宝旧事。曼卿云:本是月宫之音,翻作人间之曲。近夔帅曾端伯增损其辞,为勾遣队口号,亦云开宝遗音。盖二公不知此曲自属黄锺商,而《拂霓裳》则般涉调也。宣和初,普州守山东人王平,词学华赡,自言得夷则商《霓裳羽衣谱》,取陈鸿、白乐天《长恨歌传》,并乐天《寄元微之霓裳羽衣曲歌》,又杂取唐人小诗长句,及明皇、太真事,终以微之《连昌宫饲》,补缀成曲,刻板流传。曲十一段,起第四遍,第五遍、第六遍、正(打去丁改颠)、入破、虚催、衮、实催、衮、歇拍、杀衮,音律节奏,与白氏歌注大异。则知唐曲今世决不复见,亦可恨也。又唐史称: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者,无题识。维徐曰:「此《霓裳》第三迭最初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予尝笑之,霓裳第一至第六迭无拍者,皆散序故也。类音家所行大品,安得有拍?乐图必作舞女,而霓裳散序六迭以无拍故不舞。又画师于乐器上,或吹或弹,止能画一个字,诸曲皆有此一字,岂独《霓裳》?唐孔纬拜官教坊,优伶求利市,纬呼使前,索其笛,指窍问曰:「何者是《浣溪沙》孔笼子?」诸伶大笑。此与画图上定曲名何异。

凉州曲

《凉州曲》,唐史及《传载》称:天宝乐曲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曲遍声繁,名入破。又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明年,安禄山反,凉、伊、甘皆陷。《土蕃史》及《开元传信纪》亦云:西凉州献此曲,宁王宪曰:「音始于宫,散于商,成于角征羽。斯曲也,宫离而不属,商乱而加暴,君卑逼下,臣僭犯上,臣恐一日有播迁之祸。」及安史之乱,世颇思宪审音。而《杨妃外传》乃谓上皇居南内,夜与妃侍者红桃歌妃所制《凉州词》,上因广其曲,今流传者益加。《明皇杂录》亦云:「上初自巴蜀回,夜来乘月登楼,命妃侍者红桃歌《凉州》,即妃所制。上亲御玉笛为倚曲,曲罢无不感泣。因广其曲,传于人间。」予谓皆非也。《凉州》在天宝时已盛行,上皇巴蜀回,居南内,乃肃宗时,那得始广此曲?或曰:因妃所制词而广其曲者,亦词也,则流传者益加,岂亦词乎?旧史及诸家小说谓妃善歌舞,邃晓音律,不称善制词。今妃《外传》及《明皇杂录》所云,夸诞无实,独帝御玉笛为倚曲,因广之,流传人间,似可信,但非《凉州》耳。唐史又云:其声本宫调。今《凉州》见于世者凡七宫曲,曰黄锺宫、道调宫、无射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高宫,不知西凉所献何宫也。然七曲中,知其三是唐曲,黄锺、道调、高宫者是也。《脞说》云:「《西凉州》本在正宫,贞元初,康昆仑翻入琵琶玉宸宫调,初进在玉宸殿,故以命名,合众乐即黄锺也。」予谓黄锺即俗呼正宫,昆仑岂能舍正宫外别制黄锺凉州乎?因玉宸殿奏琵琶,就易美名,此乐工夸大之常态。而《脞说》便谓翻入琵琶玉宸宫调。《新史》虽取其说,止云康昆仑寓其声于琵琶,奏于玉宸殿,因号玉宸宫调,合诸乐则用黄锺宫,得之矣。张祜诗云:「春风南内百花时,道调凉州急遍吹。揭手便拈金(朾去丁改宛)舞,上皇惊笑悖拏儿。」又《幽闲鼓吹》云:「元载子伯和势倾中外,福州观察使寄乐妓数十人,使者半岁不得通。窥伺门下,有琵琶康昆仑出入,乃厚遗求通,伯和一试,尽付昆仑。段和上者,自制道调《凉州》,昆仑求谱,不许,以乐之半为赠,乃传。」据张祜诗,上皇时已有此曲,而《幽闲鼓吹》谓段师自制,未知孰是。白乐天《秋夜听高调凉州》诗云:「楼上金风声渐紧,月中银字韵初调。促张弦柱吹高管,一曲凉州入泬寥。」大吕宫,俗呼高宫,其商为高大石,其羽为高般涉,所调高调,乃高宫也。《史》及《脞说》又云:「凉州有大遍、小遍」,非也。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打去丁改颠)、正(打去丁改颠)、入破、虚催、实催、衮遍、歇拍、杀衮,始成一曲,此谓大遍。而《凉州》排遍,予曾见一本有二十四段。后世就大曲制词者,类从简省,而管弦家又不肯从首至尾吹弹,甚者学不能尽。元微之诗云:「逡巡大遍《梁州》彻。」又云:「《梁州》大避最豪嘈。」史及《脞说》谓有大遍小遍,其误识此乎?

伊州

《伊州》见于世者凡七商曲:大石调、高大石调、双调、小石调、歇指调、林锺商、越调,第不知天宝所制七商中何调耳。王建《宫词》云:「侧商调里唱《伊州》。」林锺商,今夷则商也,管色谱以凡字杀,若侧商即借尺字杀。

甘州

《甘州》,世不见,今仙吕调有曲破,有八声慢,有令,而中吕调有象甘州八声,他宫调不见也。凡大曲就本宫调制引、序、慢、近、令,盖度曲者常态。若象甘州八声,即是用其法于中吕调,此例甚广。伪蜀毛文锡有甘州遍,顾敻、李珣有倒排甘州,顾敻又有甘州子,皆不着宫调。

胡渭州

《胡渭州》,《明皇杂录》云:「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弟兄三人皆有才学盛名。彭年善舞,鹤年、龟年能歌,制《渭州曲》,特承顾遇。于东都大起第宅,僭侈之制,逾于公侯。」唐史《吐蕃传》亦云:「奏《凉州》、《胡渭》、《录要》杂曲。」今小石调《胡渭州》是也。然世所行《伊州》、《胡渭州》、《六么》,皆非大遍全曲。

六么

《六么》,一名《绿腰》,一名《乐世》,一名《录要》。元微之《琵琶歌》云:「《绿腰》散序多拢捻。」又云:「管儿还为弹《绿腰》,《绿腰》依旧声迢迢。」又云:「逡巡弹得《六么》彻,霜刀破竹无残节。」沈亚之《歌者叶记》云:「合韵奏《绿腰》。」又志卢金兰墓云:「为《绿腰》《玉树》之舞。」唐史《吐蕃传》云:「奏《凉州》、《胡渭》、《录要》杂曲。」段安节《琵琶录》云:「《绿腰》,本《录要》也,乐工进曲,上令录其要者。」白乐天《杨柳枝词》云:「《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又《听歌六绝句》内,《乐世》一篇云:「管急弦繁拍渐稠,《绿腰》宛转曲终头。诚知《乐世》声声乐,老病人听未免愁。」注云:「《乐世》一名《六么》。」王建《宫词》云:「琵琶先抹《六么》头。」故知唐人以「腰」作「么」者,惟乐天与王建耳。或云:此曲拍无过六字者,故曰《六么》。至乐天又独谓之《乐世》,他书不见也。《青箱杂记》云:「曲有《录要》者,录《霓裳羽衣曲》之要拍。」《霓裳羽衣曲》乃宫调,与此曲了不相关。士大夫论议,尝患讲之未详,率然而发,事与理交违,幸有证之者,不过如聚讼耳。若无人攻击,后世随以愦愦,或遗祸于天下,乐曲不足道也。《琵琶录》又云:「贞元中,康昆仑琵琶第一手,两市祈雨斗声乐,昆仑登东彩楼,弹新翻羽调《绿腰》,必谓无敌。曲罢,西市楼上出一女郎,抱乐器云:『我亦弹此曲,兼移在枫香调中。』下拨声如雷,绝妙入神,昆仑拜请为师。女郎更衣出,乃僧善本,俗姓段。」今《六么》行于世者四:曰黄锺羽,即俗呼般涉调;曰夹锺羽,即俗呼中吕调;曰林锺羽,即俗呼高平调;曰夷则羽,即俗呼仙吕调;皆羽调也。昆仑所谓新翻,今四曲中一类乎?或他羽调乎?是未可知也。段师所谓枫香调,无所著见。今四曲中一类乎?或他调乎?亦未可知也。欧阳永叔云:「贪看《六么》花十八。」此曲内一迭名花十八,前后十八拍,又四花拍,共二十二拍。乐家者流所谓花拍,盖非其正也,曲节抑扬可喜,舞亦随之。而舞筑球《六么》,至花十八益奇。

猜你喜欢
  卷五百六十七·彭定求
  李珏·唐圭璋
  卷三·刘克庄
  十八家诗抄·卷十一·曾国藩
  第六出 怅眺·汤显祖
  卷60 ·佚名
  苏苏·徐志摩
  卷二十八·王琦
  卷四十九·郭元釪
  卷三百二十七·佚名
  卷二百九十三·佚名
  卷十九·康熙
  青城山人集巻二·王璲
  晏殊词作鉴赏·佚名
  友林乙稿·史弥宁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歴代诗话卷六十二·吴景旭

      壬前集上  金诗  仰山  尧山堂外纪曰燕京西七十里有仰山峰峦拱秀中有平顶如莲花心旁有五峰曰独秀翠防紫盖妙髙紫防下多禅刹章宗防幸有诗刻石金色界中兠率景碧莲花里梵王宫鹤惊清露三更月虎啸踈林万壑风吴旦

  • 元诗选二集戊集目录·顾嗣立

    傅广文若金(清江集) 宋祭酒本(至治集) 宋学士褧(燕石集) 王中丞士熙(江亭集) 王佥事士点 雅同知琥(正卿集) 李学士泂(溉之集) 李秘书孝光(五峰集) 成处士廷珪(居竹轩集) 梅花道人吴镇(梅花庵稿) 大痴道人黄公望(大痴道人集)

  • 三集目录十·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总目卷七十七己丑元旦元旦试笔再题董祥岁朝图咏痕都斯坦玉壶新正重华宫侍皇太后宴题钱维城花卉二十种题汉玉谷璧博洛尔部沙瑚沙默特伯克进玉欛双匕首诗以志事新正养

  • 卷四百三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三十七白居易翰林中送独孤二十七起居罢职出院碧落留云住青冥放鹤还银台向南路从此到人间重寻杏园忽忆芳时频酩酊却寻醉处重裵回杏花结子春深後谁解多情又独来曲江独行【自此後在翰林时作

  • 卷十·沈季友

    钦定四库全书檇李诗系卷十平湖沈季友编明周布衣寅寅字汝钦嘉善人奉母至孝安贫守义乡人重之尝有盗其桔橰者已而复还曰吾有慙于周君初学于周鼎后鼎有疑必咨于寅有百橼堂集风泾得泉字【考见题咏】清风义井官衢侧泉脉源源

  • 周本纪下第十·李延寿

    高祖武皇帝讳邕,字祢罗突,文帝第四子也。母曰叱奴太后。魏大统九年,生于同州,有神光照室。帝幼而孝敬,聪敏有器质。文帝异之曰:“成吾志者,此儿也。”年十二,封辅城郡公。孝闵帝践阼,拜大将军,出镇同州。明帝即位,迁柱国,授蒲州刺

  • 卷十六·本纪第十六·世祖十三·宋濂

        ◎世祖十三   二十七年春正月戊申,改大都路总管府为都总管府。庚戌,太白犯牛。改储偫提举司为军储所,秩从三品。以河东山西道宣慰使阿里火者为尚书右丞,宣慰使如故。癸丑,太阴犯井。敕从臣子弟入国子学。

  • 國朝獻徵錄卷之九十六·焦竑

      山東二(知府 通判 知州 吏目 知縣 教諭)   ◆知府   濟寧府知府方公克勤墓版文(宋濂)   □州府知府□公偉墓表(陳清)   萊州府知府?公堅傳(何景明)   萊州府知府李君楘墓志銘(李東陽)   東□□府高祐傳  

  • 谏逐客书注释·李斯

    由余:亦作&ldquo;繇余&rdquo;,戎王的臣子,是晋人的后裔。穆公屡次使人设法招致他归秦,以客礼待之。入秦后,受到秦穆公重用,帮助秦国攻灭西戎众多小国,称霸西戎。戎,古代中原人多称西方少数部族为戎。此指秦国西北部的西戎,活动

  • 卷之八百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史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宁国公主传·张廷玉

    宁国公主乃孝慈皇后所生。洪武十一年(1378)下嫁梅殷。梅殷字伯殷,汝南侯思祖的堂侄,他天性恭敬谨慎,富有谋略,善于骑射。太祖在十六位驸马之中,尤其偏爱梅殷。当时李文忠以上公的身份主管国学,而梅殷则为山东学政,太祖赐诏褒

  • 卷二十五 萧裕乱政·李有棠

    熙宗皇统七年冬十一月癸未,以同判大宗正亮为尚书左丞,亮引萧裕为兵部侍郎。裕本奚人,名扬珠,初以明安居中京,海陵为留守,与相结,每论天下事。裕揣海陵有觊觎心,密谓曰:“留守先太师,太祖长子,人心天意,宜有所属,诚举大事,愿竭国以从

  • 净土圣贤录卷三·彭希涑

    往生比邱第三之二承远承远。不详其所出。始学於成都唐公。次资川诜公。至荆州。进学於玉泉真公。真公令居衡山设教。人从而化者万计。始居山西南岩石下。人遗之食则食。不遗则食土泥。羸形垢面。躬负薪槱。凡化人。立

  • 山家绪余集卷上·善月

    四明沙门栢庭 善月 述教篇开权通论(十篇)夫开权者何所以明如来出世大用五时化物之元意也其旨出法华而名义起自一家焉在昔先达未掌持论以其无可疑者然辨论出於近代诸师其说有施开用与之意权实同异之辨文相多端祖意难

  • 死亡终局·阿加莎·克里斯蒂

    死亡终局【Death Comes As The End】 这是一部很特别的推理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是遥远的古埃及。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其考古学家丈夫的好友、埃及专家斯蒂芬·格兰维尔的建议和帮助之下,写成了此书。

  • 粤闽巡视纪略·杜臻

    游记。清杜臻撰。六卷。臻字肇余,秀水(今浙江嘉兴)人。顺治进士,历官吏部侍郎、礼部尚书。撰有《海防述略》等。康熙二十二年(1683),臻奉诏与内阁学士石柱往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巡视,办理划定疆理、 开辟田地、弛禁鱼盐业

  • 黄金世界·碧荷馆主人

    长编小说。清末碧荷馆主人撰。二十回。多数篇幅描写国内商、学界反华工禁约运动,而以描写华工苦难生活和反抗斗争部分最有意义。美国殖民主义者来广东贩买“猪仔”(蔑称华工),途中对华工倍加摧残,华工生活不如牛马,展示出

  • 东华录·蒋良骐

    中国古代官修编年体清代史料长编。蒋良骐撰。成书于乾隆年间,初仅有钞本流传,咸丰、同治年间始有刊本流行,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校点本。蒋良骐(1723—1789),字千之,一字赢川,中国广西全州人。乾隆十六年进士,曾任清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