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

  ○李青莲诗

  李青莲自是仙灵降生。司马子微一见,即谓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贺知章一见,亦即呼为"谪仙人"。放还山後,陈留采访使李彦允为请於北海高天师授道。其神采必有迥异乎常人者。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於雕章琢句,亦不劳劳於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若论其沉刻则不如杜,雄鸷亦不如韩。然以杜、韩与之比较,一则用力而不免痕迹,一则不用力而触手生春,此仙与人之别也。

  青莲一生本领,即在五十九首《古风》之第一首,开口便说《大雅》不作,骚人斯起,然词多哀怨,已非正声;至扬、马益流宕,建安以後,更绮丽不足为法;迨有唐文运肇兴,而己当其时,将以删述继获麟之後。是其眼光所注,早已前无古人,後无来者,直欲於千载後上接《风》、《雅》。盖自信其才分之高,趋向之正,足以起八代之衰,而以身任之,非徒大言欺人也。

  青莲集中古诗多,律诗少。五律尚有七十馀首,七律只十首而已。盖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於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然有对偶处,仍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如:"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战城南》"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胡无人》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塞上曲》"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宫中行乐词》何尝不研炼,何尝不精采耶?惟七律究未完善。内有《送贺监归四明》及《题崔明府丹灶》二首,尚整练合格,其他殊不足观,且有六句为一首者。盖开元、天宝之间,七律尚未盛行,至德以後,贾至等《早朝大明宫》诸作,互相琢磨,始觉尽善,而青莲久已出都,故所作不多也。

  诗家好作奇句警语,必千锤百炼而後而成。如李长吉"石破天惊逗秋雨",虽险而无意义,觉无理取闹。至少陵之"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昌黎之"巨刃摩天扬","乾坤摆良"等句,实足惊心动魄,然全力搏兔之状,人皆见之。青莲则不然。如:"抚顶弄盘古,推车转天轮。女娲戏黄土,团作愚下人。散在六合间,如沙尘。"《上乐》"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游泰山》"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於瓦官阁。"《横江词》皆奇警极矣,而以挥洒出之,全不见其锤炼之迹。其他刻露处,如"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

  《新平少年》"客土植危根,逢春犹不死。"《树中草》"蟪蛄啼青松,安见此树老。"《拟古》"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独漉篇》"莫卷龙须席,从他生网丝。且留琥珀枕,或有梦来时。"《白头吟》皆人所百思不到,而入青莲手,一若未经构思者。後人从此等此悟入,可得其真矣。

  青莲工於乐府。盖其才思横溢,无所发抒,辄借此以逞笔力,故集中多至一百十五首。有借旧题以写己怀述时事者。如《将进酒》之与岑夫子、丹丘生共饮。

  《门有车马客行》有云:"叹我万里游,飘飘三十春。空谈帝王略,紫绶不挂身。"《梁甫吟》专咏吕尚、郦生,以见士未遇时为人所轻,及成功而後见。《天马歌》以马喻己之未遇,冀人荐达。此借旧题以自写己怀者也。《猛虎行》全叙安禄山之乱,有"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马翻衔洛阳草"等句。此借旧题以写时事者也。

  其他则皆题中应有之义,而别出机杼,以肆其才。乃说诗者必曲为附会,谓某诗以某事而作,某诗以某人而作。诗人遇题触景,即有吟咏,岂必皆有所为耶?无所为,则竟不作一字耶?即如《蜀道难》,本亦乐府旧题,而黄山谷误信旧注,以为刺章仇兼琼之有异志;宋子京又据范摅《溪友议》,以为严武帅蜀,不礼於故相房,并尝欲杀杜甫,故此诗为房、杜危之。不知章仇在蜀,正当天宝之初,中外晏安,臣僚贴服,岂有所顾虑!青莲《答杜秀才》有云闻君往年游锦城,章仇尚书倒屣迎",则章仇并能下士者,更无从致讥。至严武先後镇蜀,在肃、代两朝,而青莲天宝初入都,即以此诗受贺知章之赏识,其事在严武帅蜀前且二十年,其为附会,更不待辨。又如《胡无人》一首中,有"太白入月敌可摧"之句,与禄山被杀之谶相符,说者又谓此诗予决禄山之死。不知太白入月,本天官家占验之法,岂专指禄山!且此篇上文,但言戎骑窥边,汉兵杀敌之事,初不涉渔阳一语也。即此二首观之,可破穿凿之论矣。

  李阳冰序谓唐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青莲而大变,扫尽无馀。然细观之,宫掖之风,究未扫尽也。盖古乐府本多托於闺情女思,青莲深於乐府,故亦多征夫怨妇惜别伤离之作,然皆含蓄有古意。如《黄葛篇》之"苍梧大火流,暑服莫轻掷。此物虽过时,是妾手中迹"。《劳劳亭》之"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春思》之"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皆酝藉吞吐,言短意长,直接《国风》之遗。少陵已无此风味矣。

  《古风》五十九首非一时之作,年代先後亦无伦次,盖後人取其无题者汇为一卷耳。如第十四首述用兵开边之事,讥明皇黩武,则天宝初年事也。第十九首"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则安禄山陷东都时也。二十四首铺张斗鸡之贾昌,则开元中事也。三十四首"渡泸及五月,将赴南征",则鲜于仲通用兵南时事也。三十七首"而我竟何辜,远身金殿旁",则自供奉翰林後放还山时作也。

  长洲许元指第十四首即以为征南,而并欲改诗中"三十六万人"为"二十六万",谓南之师实二十万人也。不知此篇开首即云"胡关饶风沙",又有"天骄毒威武"等句,皆指塞外戎虏,何尝有一字涉南蛮耶?

  青莲少好学仙,故登真度世之志,十诗而九。盖出於性之所嗜,非矫托也。

  然又慕功名,所企羡者,鲁仲连、侯嬴、郦食其、张良、韩信、东方朔等。总欲有所建立,垂名於世,然後拂衣还山,学仙以求长生。如《赠裴仲堪》云:"明主倘见收,烟霄路非遐。时命若不会,归应炼丹砂。"《从驾温泉赠杨山人》云:"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後相携卧白。"《赠卫尉张卿》云:"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旁。"《赠韦秘书》云:"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别从甥高五》云:"成功解相访,溪水桃花流。"《登谢安墩》云:"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其视成仙得道,若可操券致者,盖其性灵中所自有也。

  青莲诗文最多,自李阳冰作序时,已谓"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云。故集中转有赝作,为後人搀入者。黄山谷云:"《长干行》二首,'妾发初覆额',太白自作也;'忆妾深闺里',李益尚书作也。太白如富贵人,终不作寒乞语,他人则自露小家气象耳。"又集中《去妇词》一首,实即顾况《弃妇词》,後人增数句而编入李集者。然此犹皆唐人所作,故置之李集中,亦不甚相远。又有五代时人所作,而亦混收入者。东坡云:"唐末五代,文章衰陋,诗有贯休,书有亚栖,村俗之气,大抵相似。近日曾子固编《太白集》,有《赠僧怀素草书歌》及'笑矣乎'、'悲来乎'数首,皆贯休以下诗格,必非太白所作,不知曾公何以信为真作也?"是东坡已别之甚严。今按赝作尚不止此。

  《少年行》末幅云:"男儿百年且乐命,何须犭旬书受贫病!男百年且荣身,何须犭旬节甘风尘!衣冠半是征戍士,穷儒浪作林泉民。遮莫枝根长百丈,不如当代多还往。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试以青莲他诗读之,有此村气耶?东坡读太白《姑熟十咏》,大笑曰:"赝物败矣,岂有李白作此语者!"见陆放翁《入蜀记》。

  青莲自翰林被放还山,固不能无怨望,然其诗尚不甚露怼憾之意。如《赠蔡舍人雄》云:"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白璧竟何辜,青蝇遂成冤。"《赠崔司户》云:"布依丹墀,密勿草丝纶。才微惠渥重,谗巧生缁磷。"《答王十二寒夜独酌》云:"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赠宋少府》云:"早怀经济策,特受龙颜顾。白玉栖青蝇,君臣忽行路。"皆不过谓无罪被谤而出耳。

  独《雪谗诗》有云:"彼人之猖狂,不如鹊之︹︹",则指谗者也;"彼妇人之氵㸒昏,不如鹑之奔奔",则指杨妃也。其下并以妲己、褒姒为比,甚至以吕后之私审食其,秦后之嬖毒,喻杨妃之氵㸒秽,则更指斥丑行,毫无顾忌。青莲胸怀浩落,不屑屑於恩怨,何至诽谤如此!恐亦非其真笔也。

  青莲避安禄山之乱,南奔江左後,为永王招入幕中,坐累得罪之事,就其诗核之,亦有可得其次第者。《扶风豪士歌》:"洛阳三月飞胡沙,白骨相撑如乱麻。我亦东奔向吴国,来醉扶风豪士家。"按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禄山反,十二月陷洛阳,其曰"三月",则十五载之春,自洛南奔也。《猛虎行》"窜身南国避胡尘"之下,即云"昨日方为宣城客",是南奔先至宣城也。又有《乱後将避地剡中赠崔宣城》诗,则至宣城後本欲入剡。然《赠王判官》云:"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则入剡未果,即往庐山也。後有《赠江夏太守》诗,自叙被永王招致入幕之事,云"半夜水军来,追胁上楼船",是至寻阳始招致之,而《旧唐书》谓白谒见於宣城者,非也。青莲本学纵横术,以功名自许,其从,正欲藉以立功。故所作《永王东巡歌》第二首,即云"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已隐然以谢安自许。是时未有异志,及见所至富饶,始有窥江左意,然犹未敢显言;青莲固未知之。故第五首云"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方美其能勤王。末章云"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犹望其成功入京奏凯也。即所云"梦开朱邸,金陵作小山","小山"、"朱邸",亦是藩王之事。且《在水军宴与幕府诸公》诗云:"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篇》。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亦正以讨贼为志也。然则谓青莲有从乱之意,固不待辨也。独是初未显言,及采访使李希言平牒,乃借端发怒,使浑惟明袭希言,李广琛趋广陵,则已显然为逆。诗中有"王出三山按五湖"之句,是已随自金陵东下,岂犹不知其悖逆,直至败丹阳始奔逃耶?盖已入军中,前後左右莫非兵,遂不能自脱,必至败乱时,始可得间逃出耳。然其《南奔》诗云:"主将动谗疑,王师忽离畔。宾御如浮,从风各消散。"似反谓李广琛等之反正归国者为离畔,其愚亦甚矣!且其自洛阳南奔诗有云:"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又云:"萧曹曾作沛中吏,攀龙附凤会有时。"是直欲因乱而图风附会。且《永王东巡歌》内有云:"我王战舻轻秦汉,似文皇欲渡辽。"则竟以太宗比,其语言亦太不检矣!宜其身陷重罪,虽以崔涣、宋若思之辨雪,终不免夜郎之行也。

  青莲胸怀洒落,虽经窜徙,亦不甚哀痛,惟《上崔涣百忧章》有"星离一门,草掷二孩"之语,最为惨切,盖在狱中作也。及流夜郎途次,别无悲悴语。至江夏陪薛明府宴兴德寺,已有诗纪游。又遇张谓出使夏口,沔州牧杜某、汉阳宰王某觞之於南湖;张谓请名此湖,青莲即名之曰郎官湖。《西塞驿寄裴隐》云:"空将泽畔吟,寄尔江南管。"《赠辛判官》云:"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赠刘都使》云:"而我谢明主,衔哀投夜郎。归家酒债多,门客粲成行。所求竟无绪,裘马欲摧藏。"则被谪後宾客尚多,而欲其资助以偿酒债。

  《赠常侍御》云:"登朝若有言,一访南迁贾"。《赠易秀才》云:"蹉跎君自惜,窜逐我因谁?感激平生意,劳歌寄此辞。"皆无傺无聊之感。至《永华寺寄寻阳群官》云:"天命有所悬,安得苦愁思。"《别贾舍人》云:"何必儿女仁,相看泪成行。"则更能自排遣矣。及半道赦归,即有"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倒翻鹦鹉洲"之句。又《汉阳病酒寄王明府》云:"去岁左迁夜郎道,今年敕放巫山阳。"其下即云:"愿扫鹦鹉洲,与君醉千场。莫惜连船沽美酒,千金一掷买群芳。"其豪气依然如故也。

  青莲救郭子仪,及坐永王事,得子仪救解,此见乐史序中。谓"白有知鉴,客并州时,识汾阳王郭子仪於行伍,为脱其刑责而奖重之。及白坐永王事,子仪请以己官爵赎其罪,上许之,而免诛"云。《新唐书》本传亦载之。然青莲集中无一字与子仪往来者。当其系狱时,以诗上崔涣、宋若思求雪。如果有德於子仪,岂无一字乞援?即或道远不相及,而子仪救释之後,何又无一字述其恩、记其事?则此事之有无,未可信也。集中有《赠郭将军》一首,云:"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此又非子仪履历,当另是一人。

  《赠张相镐》诗云:"卧病宿松山,苍茫空四邻。闻君自天来。目张气益振。"按张镐以宰相兼河南节度使,出师河南,在至德二载之秋,而永王之败,在是年之春。败,青莲即亡奔宿松,被系寻阳狱,安得以诗赠镐?岂亡奔宿松时,尚未被系,闻镐将至,以诗干之耶?

  青莲虽有志出世,而功名之念,至老不衰。集中有留别金陵诸公诗,题云《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按李光弼为太尉,在上元元年,统八道行营,镇临淮。青莲於乾元二年赦归,是时已在金陵矣。

  一闻光弼出师,又欲赴其军自效,何其壮心不已耶!或欲自雪其从之累耶!

  《赠泗州僧伽歌》云:"真僧法号号僧伽,有时与我论三车。"末云:"嗟予落魄江淮久,罕遇真僧说空有。"按《传灯录》:"僧伽大师,唐高宗时,在泗州建晋光王寺。中宗景龙二年,遣使迎至京师,命住大荐福寺。三年三月三日示寂,敕命就荐福寺漆身起塔,忽臭气满城,帝默许送还泗州,即异香腾馥。"是僧伽示寂,在景龙三年也。而薛仲邕所编《青莲年谱》,青莲生於武后圣历二年,则景龙三年仅十一岁,岂能即与僧伽论三车?且云"落魄江淮已久",则必非十馀岁时也。《传灯录》所记年岁,或当有忄吴。《年谱》据曾巩序,谓青莲年六十四。而李阳冰志青莲之死,在宝应元年。由宝应元年逆溯六十四年,当是圣历二年所生。然青莲代宋若思荐己表云:"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七,为永王胁行,道中奔亡,臣及崔涣推覆,实为无辜。"按永王之败,在至德二载,青莲奔亡系寻阳狱,宣慰大使崔涣及中丞宋若思验出之。若思之荐之,即在此时也。是年年五十七,则宝应元年之卒,实只六十一岁。恐《年谱》亦忄吴。岂荐表少填三年,如宋时之有实年、官年耶?放翁又谓"《僧伽歌》太白旧集本无之,乃宋次道再编时贪多务得之过也。"

  青莲妻许氏,见曾巩序。谓白自蜀至楚,梦许氏者,高宗时宰相国师之家,以女妻白,因留梦三年。青莲《上安州裴长史》亦云:"楚有七泽,遂来观焉。

  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女孙,便憩息於此,至移三霜。"是青莲娶许氏之明证也。

  乃集中有《流夜郎至乌江别宗十六》一首云:"我非东床人,令姊忝齐眉。遭罗解,翻谪夜郎悲。拙妻莫邪剑,及此二龙随。惭君湍波苦,千里远从之。"似青莲窜时,宗氏妻与之偕行,而氏弟送之者,则又有一宗氏妻矣。然此诗上文云:"君家全盛日,台鼎何陆离。"又似故相之後,此不可解也。岂刻本忄吴许为宗耶?或许氏妻先亡,继娶宗氏耶?按青莲先有《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诗。及在寻阳狱,又有《寄内诗》云:"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流夜郎後,又有《寄内诗》云:"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豫章书。"则其妻又留居豫章,而未尝从行。然则宗十六之姊如双剑之相随者,又何人也?集中有《留别西河刘少府》诗云:"余亦如流萍,随波乐休明。自有两少妾,双骑骏马行。"此是客并州时作,与此无涉。

  青莲少时,曾为无赖子所困,得陆调救解。集中有僧调诗云:"我昔斗鸡徒,连延五陵豪。邀遮相组织,呵吓来煎熬。君开万人丛,鞍马皆辟易。告急清宪台,脱余北门厄。此亦其逸事也。"

  杜少陵曾官拾遗,青莲亦曾有此官。刘全白撰墓碣云:"代宗登极,广拔幽滞,君亦拜拾遗。闻命之後,君即逝矣。"《新唐书》亦载之。既闻命而卒,则及身曾受此官。是青莲亦可称李拾遗也。按李、杜同时,据年谱及诸传序,青莲卒於宝应元年,年六十四,少陵卒於大历五年,年五十九。是杜小于李十三岁。

  其卒也,亦後于李八年。

猜你喜欢
  卷二十二·阮阅
  卷十一·阮阅
  卷三十八·陈廷敬
  第二十一齣~第三十齣·沈璟
  第二折·关汉卿
  骳稿·利登
  古城黄昏·林徽因
  卷四·陆游
  卷一百十八·冯惟讷
  文山诗补钞·吴之振
  南村诗集巻二·陶宗仪
  卷二十·陈衍
  16、夸妒·蒲松龄
  42.盛唐诗馀话·施蜇存
  九章·屈原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巧对录卷之二·梁章钜

    近人有掇取《说文》中字句,集成对偶,名曰《说文凝锦录》,皆汉以前文字,古雅可喜。今摘录其最工者百余条,以广见闻云:“天体”圜,天体也对“地根”垠,地根也。“屈虹”霓,屈虹也对“凝雨&rd

  • 卷三百五十·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五十柳宗元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调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擢尚书礼部员外郎会叔文败贬永州司马宗元

  • 卷六·赵执信

    钦定四库全书因园集卷六左赞善赵执信撰涓流集天津喜晤老友吴天章兼赠其所主张君走访吴先生因识张公子能为诗人作主人此士定知不凡矣况复接坐来触事皆可喜开轩解衣裳留客披图史海气暧暧横庭除古色斑斑盈案几杯盘既杂陈

  • 列传第七十三 节义·李延寿

    于什门 段进 石文德 汲固 王玄威 娄提 刘渴侯 硃长生 于提 马八龙 门文爱 晁清 刘侯仁 石祖兴 邵洪哲 王荣世 胡小彪 孙道登 李几 张安祖 王闾 刘业兴 盖俊 郭琰 沓龙超 乙速孤佛保 李棠 杜叔毗 刘弘 游元 张须陀 杨

  • 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三十二·赵尔巽

      刚林祁充格 冯铨孙之獬、李若琳 陈名夏 陈之遴 刘正宗张缙彦   刚林,瓜尔佳氏,字公茂,满洲正黄旗人,世居苏完。初来归,隶正蓝旗,属郡王阿达礼。授笔帖式,掌翻译汉文。天聪八年,以汉文应试,中式举人,命直文馆。崇德元年,授

  • 國朝獻徵錄卷之四·焦竑

      駙馬都尉   ◆駙馬都尉   駙馬都尉右柱國曹國公李貞   駙馬都尉梅公傳(鄭曉)   驃騎將軍駙馬都尉中都留守司正留守武昌黃公傳(國史實錄)   駙馬都尉郭公壙誌(方孝孺)   駙馬都尉富陽侯李讓   駙馬都尉趙

  • 内篇 补注第十七·刘知几

      昔《诗》、《书》既成,而毛、孔立《传》。《传》之时义,以训诂为主,亦犹《春秋》之传,配经而行也。降及中古,始名传曰注。盖传者转也,转授于无穷;注者流也,流通而靡绝。惟此二名,其归一揆。如韩、戴、服、郑,钻仰《六经》,裴

  • 第二十五回 各业艺工·德龄

    在宫里头,可说是自成一个社会。不但有专管育蚕的女孩子,还有其他各业的艺工咧!这些艺工的技术当然都是很优良的,比起外面的普通工人来,相去自不可以道里计了。太后也深信他们确是不可多得的高手,往往引为很得意。而且

  • 司马睪传·姚思廉

    司马詗字文升,河内温人,其高祖是晋侍中、光禄勋司马柔之,以南顿王之孙承袭齐文献王司马攸的封嗣。父亲司马子产,梁尚书水部侍郎、岳陽太守,是梁武帝的表兄。幼时聪明机警,性情纯厚。十二岁时,母亲离世,思慕亲人过于毁顿,滴水不

  • 胡安国传·脱脱

    胡安国字康侯,建宁崇安人。进入太学后,以程颐之友朱长文和颍川靳裁之为师。靳裁之给他讲经史大义,并十分器重他。胡安国曾三次应试于礼部,终于在绍圣四年(1097)考中进士。起初,廷试考官定其策为第一,而宰职认为胡安国的策论

  • 卷三十八·王昭禹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详解卷三十八宋 王昭禹 撰玉人之事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信音身】【玉所以比德仁者德之爱君子所以守位者在是也故自天子至于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第二·佚名

        大唐三藏义净奉 制译  此有度舍利目连缘。  尔时有教师。名曰珊逝移。即便诣彼。问诸人曰。此教师何处宴坐。其教师先在房中。闻是语已。便作是念。我久在此。不闻说此宴坐之语。时俱哩多等复作是念。彼

  • 卷第九·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目录卷第九卷四十一南岳下第十一世 石霜圆禅师法嗣  杨岐方会禅师南岳下第十二世 杨岐会禅师法嗣  白云守端禅师 保宁仁勇禅师  石霜守孙禅师 茶陵定林寺郁山主  比部孙居士南岳下第十三世 白云

  • 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之十七·净挺

    弟子智湛智曙编疏引万寿修水陆道场募疏梁武修水陆于金山商受诸臣并得度秦庄襄王范睢穰侯白起王剪皆乘善力出离苦趣见于世典者可考也或者谓放光弹指他狱都空何必献花酌水始名忏摩翻经吹贝乃称荐拔呜呼噫嘻非通论矣刹那

  • 宋诗纪事·厉鹗

    诗总集。清厉鹗(1692—1752)选辑。一百卷。鹗有《樊榭山房集》已著录。此集成于乾隆十一年(1746),历时二十余年。系继宋计成功《唐诗纪事》之后裒辑宋代诗歌规模最为宏大的一部著作。据厉鹗《序》称,因有感于“前明诸

  • 唐韵正·顾炎武

    二十卷。《音学五书》之四,清顾炎武撰。这部书表面上是以古音正《唐韵》之讹,故称《唐韵正》;但实质是把本该载在《诗本音》里的许多证据拿出来另编了这部书,以免《诗本音》过于繁重,可以认为《唐韵正》是《诗本音》的详

  • 客尘医话·计楠

    医话。清计楠撰。三卷。楠字寿齐,秀水 (今浙江嘉兴) 人。辑有《一草堂医书》等。此书刊于嘉庆九年 (1804)。卷一杂症述略。论南人多温病而少真正伤寒、不可概从六经论治、温病以舌色尤为先务等,并对时疫、咳嗽、痰、

  • 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佚名

    凡二卷。唐代智通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内容记载千手观音之印咒法及坛法等。首叙观世音菩萨以大悲心,为后五百年之福薄众生,叙述其过去无量劫所受持之千眼千臂观世音陀罗尼法门;次举总摄身印等十二印及诸修持法、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