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解人颐 寓意集

村学先生自叙 

利欲驱心万火烧,世途扰扰几欢悲。漫言富贵书书分,谁解青袍误老儒?小子不是别人,乃是村学堂中一个先生是也。每忆少年时,通今博古,焚膏继晷,窗前勤苦,十余年学成文武艺。几向棘闱酣征战,龙门点额暴腮争,奈命途多舛,时运不济。避曲江之车尘,无长门之际会。因此上田园废尽,身口不支。正是:空余文字三千卷,一字何曾疗得饥。农焉而劳之不任,商焉而财之无资,工焉而巧之不素,丐焉而面之无皮。彷徨三思,不知所之。记得古人有句话:财主败落便教书。噫嘘嘻!师道之来久矣。你看那孔仲尼立数仞门墙,开儒宗于春秋之际。孟夫子负岩岩气象,演道学于战国之时。河汾说教者文中子,斗山瞻仰者韩退之,以至欧、苏、吴、邵,及乎周、程、张、朱。溯朱泗之源流,度伊洛之支裔。师道尊,斯文炽,真足以启天下之仰慕,俾学者之归依。道学之盛,于兹极矣!呜呼!物隆则替,器满则□,天下之常理。你看那教化日降日下,风俗日浇日漓。吾辈既非前辈,今时又非古时。福被古人收去,今人是还债的东西。小子村学堂中坐了几载,其中滋味,果是孤栖。人谁无父母?父母如天地。我的父母,倚尽了王氏的六庐。人谁无兄弟?兄弟本同气。我的兄弟,冷落了姜家的布被。娇娇滴滴,恩爱的夫妻,半抛半离,长夜守着空空的罗帐。儿儿肉肉,亲生的男女,无倚无依,镇日看那白白的帐闱。自家日常看着几个书生,羁羁绊绊,与犯罪囚徒无异。年终算着几担束脩,多多少少,与雇工常行不殊。吃了无数冷冷热热的饭碗,奈了几多酸酸涩涩的酒卮。唤人家亲友,小小心心,犹恐怠慢了宾客;叫人家奴婢,哥哥嫂嫂,犹恐冲撞了那厮。开口教书,人便拾着句读;动手改课,人又议着高低。记问偶不到,村妇也要盘倒;奇字倘不识,小子也索吃亏。又有一般难处的事务,正是担轻又不得,步重又难支。课少了主人嫌懒惰,功多了弟子道难为。有一个苦切的时节,正是书生归去后,灯火未来时,冷冷清清无人管待,昏昏黑黑独自支离。有一个主人,胶柱鼓瑟,棋不容着,诗不许题。庭无花卉作伴,架无经史作媒。谁管你神疲意倦,谁管你昼永夜迟。好苦也!教我怎消遣过得日儿。有一个娘子,清奇古怪,茶又故晏,饭又故迟,座上青毡既簿,炉中兽炭更稀。谁知你身寒脚冷,谁知你口渴肚饥。好苦也!教我怎熬煎过得夜儿。有一等学生犟头倔脑,教东做西,无廉无耻,说是说非,人家内眷又护痛,东道又不知。虽有朴作教刑,交我也难施。身子里好似严姑手里无缘的媳妇,踽踽凉凉,拘拘束束,一星星要循规矩。又似晚母身边失爱的孩儿。孤孤凄凄,怯怯虚虚,半点儿不敢差迟。有所言,必议之而后言,谁许你乱嘈乱杂?有所动,必拟之而后动,谁许你胡做胡为?步履必安祥,居处必镇静,谁许你懈懈怠怠?衣冠必肃整,容貌必端庄,谁许你离离披披?茶坊酒肆,昔日那慷慨高情,到此来满将抛弃;偷香窃玉,少年的风流狂态,从此后一笔勾除。学两分痴呆,才可骗人欢喜;执一味勤紧,方得免入淹滞。师弟之礼甚严,不可一日放旷;宾主之间不易,能保一世欢娱?且是那春三二月,山青水绿,孰不提着壶,挈着□,酬着佳期?我独守其空斋,只落得昏昏闷闷。秋八九月,更长漏永,孰不携着妻,挽着儿,卒着残岁?我独拳其空床,无奈何缩缩凄凄。夫六月内暑烁金,也须要戴着帽,披着衣,穿着那布裤子,管着那暑袜儿,热烘烘谁知淹得我肤肌酸臭!怎能够浴乎沂、风乎舞雩、三叹咏归?十二月寒头冻折腰,也须要把着笔,研着墨,坐着那冷板凳;踏着那冷地皮,阴冰冰谁知冻得我鼻涕淋漓。怎能够烹黄鸡,酌村醅,醉倒玉山颓。千般苦,万般悲,小子非是不知业在其中矣。可怜这村学堂中埋没了多少高才的汉子,枉屈了多少绝学的男儿。苟有丈夫之志气者,岂可依依于斯?寄语天涯海角青毡客,子规声里自深思。  

郑元祐行乞图 

元进赵仲穆,雍文敏公之子,雅善书画。曾见其所画《郑元祐行乞图》,首戴方巾,而以被绢裹其外。右手执简板,左持一篮,一罐碎于地。虽衣衫蓝缕,而人物风姿,正自飘逸不群。上有书云: 

“郑子曾夸盖世才,风尘一堕甚张乖。歌残世上莲花落,误却天边桂子开。霜雪有情飘瓦罐,雨云无梦到阳台。试看身上千千结,尽是恩情博得来。”  

书斋遣怀 

著书非是为穷愁,豪旷应偕造物游。落笔漫惊风助阵,抛竿一任月盈舟。 

午餐动并朝餐膳,夏日常披冬日裘。何幸清贫无俗事,饱观经史乐斋头。 

愁境时侵总不愁,何妨物外任优游。世途成败残枰子,人事高低急水舟。 

箪食幸无陈蔡厄,□袍宁却子方裘。营名营利终何益,赢得斑斑白上头。 

定静歌 

书生不宿书斋读书,作此歌以警之。 

读书定而后能静,定静之间见真性。一部大学读到头,开卷定静要体认。 

孔门七十二贤人,东西南北惟师命。程朱当日为大儒,只因站得脚跟定。 

我叹今人意不诚,我笑今人心不正。方思出外友良朋。双想家中恋美娉。 

心猿意马不牢拴,惶惶惑惑一团病。如此终朝着了魔,千般说法不灵应。 

勤学之人须发愤,经史案头堆积寸。若还不习又不温,直待临渴方掘井。 

恍兮忽兮没精神,皆由定静不自省。我今作此定静歌,看汝定静不定静。 

塾师四苦 

乡愚凡事肯费钱,独至延师训子,偏十分吝惜。子见蒙师往往受苦,因作此叹之。 

人言教书乐,我言教书苦。昔人待先生,忠敬出肺腑。只要得明师,何尝计脩脯。今日村庄家,礼体全不顾。东村及西村,不止二三五。清晨便教书,口舌都干苦。方才教写字,又要教读古。先生偶出门,小子满堂舞。开学不回家,清明到端午。临期候□金,看看日将晡。若还不至诚,留待后来补。此际好凄凉,问君苦不苦? 

人言教书乐,我道教书苦。昔人尝有言,读书须净土。明窗豁达开,花竹周围布。今日村庄家,礼体全不顾。塾堂三两间,东穿又西破。上漏并下湿,常在泥涂坐。炎天气郁蒸,难学羲皇卧。一朝朔风起,林端发怒吼。窗破不能遮,□然入庭户。一吹寒彻骨,再吹指欲堕。曝日无阳乌,拨炉又绝火。此际好凄凉,问君苦不苦? 

人言教书乐,我道教书乐。昔人请先生,预整精卧铺。下篑而上簟,绣枕以就卧。今日村庄家,礼体全不顾。两捆乱稻柴,一条粗衾布。虽有青麻帐,又被鼠咬破。夏间灯尽时,便受蚊虻蠹。倏忽秋冬交,霜雪纷纷堕。枕麻冷如冰,四体难蹭错。三更足不温,四更难捱过。才闻鸡喔声,不寐而常寤。此际好凄凉,问君苦不苦? 

人言教书乐,我道教书苦。昔人款先生,笾豆何齐楚。白饭与香蔬,烹泉不绝火。今日村庄家,礼体全不顾。粥饭日寻常,酒肴亦粗卤。鱼肉不周全,时常吃豆腐。非淡即是咸,有酱又没醋。烹调总不佳,如何下得肚。勉强吃些饭,腹中常带饿。渴来自煎茶,主翁若不睹。不说管待疏,还道受用过。此际好凄凉,问君苦不苦? 

训蒙诀歌 

予既作塾师四苦矣,而为师者或年高则昏倦,或年少则嬉游,每不知教法,作此以警之。 

牢记牢记牢牢记,莫把蒙师看容易。教他书,须识字,不要慌张直念去。声声字眼念清真,不论遍数教会住。教完书,看写字,一笔一画要端详,不许糊涂写草字,字写完,做对句,见景生情不必奇,只要说来有意趣,平仄调,虚实异。做完对句有余功,写个破承教他记。催念书,口不住,时常两眼相看他,怕他手里做把戏。非吃饭,莫放去,出了恭,急忙至,防他悄悄到家中,开了橱门偷炒米。清晨就要来,日落放他去。深深两揖走出门,彬彬有礼循规矩。若能如此教书生,主人心里方欢喜。  

隐滨散人三劝 

与前相反,亦有激之言也。 

劝君且争洲,争洲哪怕结深仇。愿取儿孙身后富,拼将性命立时休。且争洲,莫说前头说后头。 

劝君莫赏花,赏花无酒问谁赊。甘为铜臭令人笑,勿遣亲朋扰自家。莫赏花,愿教空口对霜葩。 

劝君莫读书,读书破费内囊虚。青云路沓难求稳,白镪通神气自舒。莫读书,饥来煮字却何如。 

讨头巾文秀才好做,把我一个焉。夫头巾者,秀才之家伙也。你不把我,我来讨矣。且古人有别头巾者,我则从而讨之。盖别者,老秀才之难出脱也;讨者,老童生之做不过也。自今以后,只得要伸手矣。夫子之想头巾也,不特今朝矣。贡院里观风,几会去抢冷饭?只会着头巾要紧,束住肚皮。县堂上复试,几曾去想馒头?只会这头巾面上,熬定咽喉。准备了屁股,考四等,人多没分,久练了膝盖,跪三日,难以奉承。小时考还容易,县取稳中背榜,老来考便艰难,府案实无尊讳。“铅□废”的大名难受,目今永远告别。“升堂鼓”的大号难当,以后不敢久留。你须放出良心,借我暂带。我想相求公道,望你早来。若不是读书一场,不带这老头巾也罢,只因为挣命一阵,专望这绿头巾也,啊!嘻嘻!终究肯也不肯?

猜你喜欢
  卷八百八十一·彭定求
  卷一百八十九·彭定求
  史佐尧·唐圭璋
  卷一·阮阅
  高斋诗话 全文·曾慥
  ●卷三·赵翼
  跋·李渔
  第二场·老舍
  四集卷六十九·乾隆
  三集卷九十·乾隆
  二集卷四十二·乾隆
  卷三百五十·陈思
  卷十一 茕斋歌诗三十二首·李白
  卷七十三·陈元龙
  第二十六场·田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弁言·郑用锡

    北郭园诗钞五卷,郑用锡撰。郑君字祉亭,台湾淡水厅人;生于清乾隆五十三年戊申(一七八八),咸丰八年戊午(一八五八)卒,享年七十有一。君于道光三年成进士,台湾土著之登甲科者自君始;因以其著述列为台湾文献丛刊之一。郑君尝撰钦定周

  • 讽谕三新乐府凡二十首·白居易

    新乐府并序序曰: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

  • ○跋·沈可培

    宋方性夫注《比红儿诗》一卷,载在《郡斋读书志》,至直斋书录解题,已不著录,是原本之轶久矣。兹嘉禾同年,沈公向斋补注。卷轴纵横,盖虽属游戏笔墨,而狮子搏兔,亦用全力也。哲嗣竹岑广文,近携公手稿见示,因亟录入丛书,用志欣赏。丁

  • 卷二十七·王琦

    钦定四库全书李太白集注卷二十七钱塘 王琦 撰序二十首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吁咄哉仆书室坐愁亦已久矣每思欲遐登蓬莱极目四海手弄白日顶摩青穹挥斥幽愤不可得也而金骨未变玉顔已缁何常不扪松伤心抚鹤叹息误学

  • 粤逆纪略·佚名

    说明:《粤逆纪略》,佚名著,据南京图书馆藏抄本辑。此书抄本一卷,并合订有关太平天国资料多种为一册,未著撰人姓名。兹删去其他资料,辑录《粤逆纪略》入本编内。 壬子冬,粤匪猖獗,扬言南下,总督陆建瀛奉旨会剿,起行后,巡抚杨文定

  • 卷之九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附方豪先生的后记·胡传

    今年五月,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刊行胡适之先生的父亲铁花先生有关台湾的两种遗著:一种是台湾日记,一种是台湾禀启存稿,汇刊为「台湾纪录两种」。在光绪二十年正月初二日、初五、初六日和三月初一日的日记中,我发现铁花先生还写

  • 九年·佚名

    (己丑)九年大明永樂七年春正月1月1日○甲辰朔,上率百官,親奠于文昭殿,還宮行賀正禮,賜食于世子及諸王子。謂代言等曰:「予之子,物故者六,今只有四子,同饌而食。父母之心,爲如何哉!予誨友于之義,爾等其識之。」蓋傷向者無咎兄弟有剪

  • 选佛谱卷第二·智旭

    【第二法道流弊门(凡五位)】破尸罗(那那。阿鼻狱。那谟。无间狱。谟谟。中品畜。阿阿。少财鬼。阿弥。上品畜。弥弥。畜修罗。阿陀。有财鬼。弥陀。鬼修罗。陀陀。魔天。那佛。谟佛。皆听法杂众。阿佛。取相忏。弥佛。无

  • 佛说佛名经卷第二十三·佚名

      南无阿难陀智佛 南无阿难陀色佛 南无地荼毗梨耶佛 南无提婆弥多佛 南无莎漫多智佛 南无寂静光佛 南无摩[少/兔]舍威德佛 南无善分菩提他佛 南无称圣佛 南无称幢佛 南无轮面佛 南无普清净佛 南无摩诃

  • 佛说一髻尊陀罗尼经·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大城鹫峰山中。与无量菩萨摩诃萨俱。前后围绕。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与无数持明贤圣俱。

  • 卷第十九·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第十九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第五门第三子摄颂曰。佛三转法轮  初度五人已不唤名族等  俱尸宣略教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尔时世尊告五苾刍曰。汝等苾刍。

  • 华严金师子章一卷·法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金师子章云间类解法非喻不显。喻非法不生。是故至人。见一真之性匪殊也。故用金师子以况之。见群生之器匪齐也。故用诸法章以导之。富哉。非吾祖贤首垂一乘之文。廓十方之奥。则何以流慈训世。随机

  • 仰节堂集·曹于汴

    诗文集。 明曹于汴撰。十四卷。于汴字自梁,安邑(今山西运城)人。万历进士。以推官征授吏科给事中,遇事敢言。熹宗立迁佥都御史,佐赵南星主京察。力扶善惩恶,为魏忠贤所斥。崇祯初拜左都御史。尝从高攀龙、冯从吾讲学

  • 澎溯台湾纪略·佚名

    本书(一册六五面三九、○○○字)为一集刊,共收杜臻撰「澎湖台湾纪略」、周于仁与胡格撰「澎湖志略」及林谦光撰「台湾纪略(附澎湖)」三种。「澎湖台湾纪略」(一卷)作者杜臻,宇肇余,浙江秀水人。清顺治进士,历内阁学士。康熙二十

  • 醉翁谈录·金盈之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南宋金盈之撰。足本八卷,是编载记唐代轶闻遗事、宋代诗文记事和汴京风俗,多有参考价值。有《碧琳琅馆丛书》、 《芋园丛书》、 《适园丛书》等本。1960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排印本。 《宛委别

  • 笏山记·蔡召华

    演义小说,三卷六十九回。东莞冷道人守白氏(蔡召华)著。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上海广智书局活版部印行。“笏山”,据书中自云“在云南蒙化之西,天日晴朗,人遥望万笏柱天,曰此笏山也,亦呼万笏山”(第一回),全书记的是笏

  • 八仙得道传·无垢道人

    清代白话长篇神怪小说。又名《八仙全传》。一百回。题“峨眉无垢道人”著。作者四川人,生平不详。成书于清同治七年(1868)。该书从平和夫妇二龙修道大闹天宫,玉帝思虑招揽贤人起,详细叙述了李铁拐、张果老、钟离权、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