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无住词 全文

  法驾导引(世传顷年都下,市肆中有道人携乌衣稚髻女子,买酒独饮,女子歌词以侑,凡九阕,皆非人世语。或记之以问一道士,道士惊曰:“此赤城韩夫人所制水府蔡真君法驾导引也,乌衣女子疑龙”云。得其三而亡其六,拟作三阕。)

  朝元路,朝元路,同驾玉华君。千乘载花红一色,人间遥指是祥云。回望海光新。 

  又 

  东风起,东风起,海上百花摇。十八风鬟云半动,飞花和雨著轻绡。归路碧迢迢。 

  又

  帘漠漠,帘漠漠,天淡一帘秋。自洗玉舟斟白醴,月华微映是空舟。歌罢海西流。 

  虞美人(亭下桃花盛开,作长短句咏之) 

  十年花底承朝露。看到江南树。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 

  胭脂睡起春才好。应恨人空老。心情虽在只吟诗。白发刘郎孤负、可怜枝。 

  忆秦娥(五日移舟明山下作) 

  鱼龙舞。湘君欲下潇湘浦。潇湘浦。兴亡离合,乱波平楚。 

  独无尊酒酬端午。移舟来听明山雨。明山雨。白头孤客,洞庭怀古。 

  临江仙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虞美人(大光祖席醉中赋长短句)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尊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点绛唇(紫阳寒食) 

  寒食今年,紫阳山下蛮江左。竹篱烟锁。何处求新火。 

  不解乡音,只怕人嫌我。愁无那。短歌谁和。风动梨花朵。 

  虞美人(邢子友会上) 

  超然堂上闲宾主。不受人间暑。冰盘围坐此州无。却有一瓶和露、玉芙蕖。 

  亭亭风骨凉生牖。消尽尊中酒。酒阑明月转城西。照见纱巾藜杖、带香归。 

  渔家傲(福建道中) 

  今日山头云欲举。青蛟素凤移时舞。行到石桥闻细雨。听还住。风吹却过溪西去。 

  我欲寻诗宽久旅。桃花落尽春无所。渺渺篮舆穿翠楚。悠然处。高林忽送黄鹂语。 

  虞美人(余甲寅岁自春官出守湖州,秋杪道中荷花无复存者。乙卯岁,自琐闼以病得请奉祠。卜居青墩。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以长短句记之。)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长恨拏舟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 

  浣溪沙(离杭日,梁仲谋惠酒,极清而美。七月十二日晚卧小阁,已而月上独酌。)

  送了栖鸦复暮钟。栏干生影曲屏东。卧看孤鹤驾天风。 

  起舞一尊明月下,秋空如水酒如空。谪仙已去与谁同。 

  玉楼春(青墩僧舍作) 

  山人本合居岩岭。聊问支郎分半境。残年藜杖与纶巾,八尺庭中时弄影。 

  呼儿汲水添茶鼎。甘胜吴山山下井。一瓯清露一炉云,偏觉平生今日永。 

  清平乐(木犀) 

  黄衫相倚。翠葆层层底。八月江南风日美。弄影山腰水尾。 

  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无住庵中新事,一枝唤起幽禅。 

  定风波(重阳) 

  九日登临有故常。随晴随雨一传觞。多病题诗无好句。孤负。黄花今日十分黄。 

  记得眉山文翰老。曾道。四时佳节是重阳。江海满前怀古意。谁会。阑干三抚独凄凉。 

  菩萨蛮(荷花) 

  南轩面对芙蓉浦。宜风宜月还宜雨。红少绿多时。帘前光景奇。 

  绳床乌木几。尽日繁香里。睡起一篇新。与花为主人。 

  南柯子(塔院僧阁) 

  矫矫千年鹤,茫茫万里风。阑干三面看秋空。背插浮屠千尺、冷烟中。 

  林坞村村暗,溪流处处通。此间何似玉霄峰。遥望蓬莱依约、晚云东。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猜你喜欢
  鞠华翁·唐圭璋
  第四折·佚名
  第三折·佚名
  邵元长·隋树森
  她们·周作人
  御街行·戴望舒
  榖城山馆集卷十五·于慎行
  卷十·汤右曾
  卷一百十二·冯惟讷
  卷一百二·陈思
  别后·闻一多
  鸣盛集附录·林鸿
  卷十·郭元釪
  卷四百十九·陈廷敬
  第四十四场·田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五集卷八十七·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八十七古今体九十六首【甲寅三】春仲经筵文华复此讲筵临未可徒言典制寻博厚高明天地德显仁藏用圣人心【是日四书讲中庸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易经讲繋辞显诸仁藏诸

  • 卷330 ·佚名

    宋祁 林鸦 林鸦泊泊飞,剩欲送斜规。 城头八九子,月中三币枝。 嚮晨常自警,邻暝不应移。 王孙无巧弹,此夜正羁雌。 宋祁 凌屯田知和州 坡殿程篇属思精,飘飘老气薄黔嬴。 一台旧服郎官笔,千骑

  • 卷十八·施元之

    钦定四库全书卷 施注苏诗卷十八 宋 苏轼 撰 施元之原注 武进邵长蘅删补 诗五十三首 【起元丰三年庚申以後在黄州作】 书黁公诗後【并引 黁音奴昆反香也晋书有太史令郭黁】 过加禄鎭南二十五里大许店休马於逆旅祁

  • 卷十四 简文帝·王夫之

      简文为琅邪王,相晋五年,桓温外拒燕、秦,内攻袁瑾,而漠然不相为援,盖其恶温而忌之夙也。既恶温矣,抑不能树贤能、修备御、以制温,温视之如视肉,徒有目而无手足,故惎之而犹拥立之,以为是可谈笑而坐攘之者也。盖至于听温之扳己

  • ●卷上·何刚德

    京师为首善之区,钟虡所在,观听肃焉。时值承平,纪纲未弛,大臣老成持重,尽有正色立朝之风;百僚庶司,不失同寅协恭之雅。即朋簪投洽,亦每以道义相规;文酒过从,依然风流儒雅。人言朋友之乐无如京师,盖于饮食酬酢外独得真趣也。余于丁

  • 第28章 我检阅湘黔川军队·冯玉祥

    一九三八年,有一天,蒋对我说,希望我到湘、黔、川各省去检阅军队。我说:&ldquo;很好,我很愿意去。&rdquo;用的廿多位文武官员,都是由各部调来的。我把要同我出发的文武官吏都集合在一起,一面讲话,一面规定几件事如下:一、不许喝

  • 费穆传·魏收

    费于之子费穆,字朗兴。费穆生情刚烈,有豪壮之气,涉猎书史颇多,崇尚功名。世宗即位之初,袭承父亲的男爵。后来被授任为夏州别驾,不久加授宁远将军,转任泾州平西府长史。当时泾州刺史皇甫集,是灵太后的长舅,倚仗外戚之亲,干了许多

  • 魏收传·李百药

    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巨鹿下曲陽人氏。曾祖名缉,祖父名韶。父子建,字敬忠,赠仪同、定州刺史。收年十五,便会撰著文辞。跟随父亲来到边地后,却又喜欢上了骑马射箭,并准备依仗武艺晋升。荥陽郑伯戏弄说:“魏郎用过了几多戟?”收惭

  • 严世蕃传·张廷玉

    严世蕃,脖子粗短,身材肥胖,瞎了一只眼睛,凭父亲在朝廷任职而进入仕途。因为建筑京师外城有功劳,由太常寺卿升任工部左侍郎,仍掌管尚宝司事务。他剽悍阴贼,仗着父亲受皇上宠爱,贪得无厌地谋取个人权力。不过他对国家典籍颇为精

  • 鲁世任传·张廷玉

    鲁世任,字愧尹,山西垣曲人。品行端正,孝敬父母。拜安邑曹于汴为师,又与绛州的辛全结交,学问日增。天启末中乡举。崇祯十年(1637)为郑州知州,在那里建“天中书院”,集士子于其中讲学。远近来学习的千人。十三年(1640)秋,给事中

  • 卷七十七·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七十七 朱批蒋泂奏摺 山西按察使【臣】蒋泂谨 奏为 圣主精诚格 天通省雨泽普沾事窃【臣】於本年四月十二日抵任後即行查各属晴雨日期据陆续

  • ●天台治略卷之一·戴兆佳

    详文一 ◆详文一 一件详陈建立义仓积谷备荒等事 一件战船赔累实甚穷员困苦难堪沥陈颠末龥恩垂鉴事 一件龥请转详勒石永除修造战舡之苦累恩徧三台功垂万世事 一件禁革军粮重耗之积弊恳 宪批饬存案除民累而昭法守事 一

  • 景公问古之莅国者任人如何晏子对以人不同能第二十四·晏婴

    景公问晏子曰:“古之莅国治民者,其任人何如?”晏子对曰:“地不同生,而任之以一种,责其俱生不可得;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责焉无已,智者有不能给,求焉无餍,天地有不能赡也。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乎左右,阿党不治乎本朝

  • 校点说明·谢绛

      《公孫龍子注》(一卷),據冼玉清《廣東釋道著述考》云:《番禺縣志 藝文志》有著錄,爲汪兆鏞抄本。據汪云:當時『門人傳抄,多有出入』(《公孫龍子注跋》)。則汪本只是其中之一。後來,汪兆鏞(微尚齋)在陳澧先生孫子陳仲獻處得見

  •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卷第七·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  尔时有二梵天子。住自梵界而作是念。今南赡部洲有佛世尊。于乌噜尾罗池侧尼连河边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彼佛世尊而于树下结跏趺坐。于七昼夜入于火界。时二梵

  • 大唐传载·佚名

    唐代笔记小说集。原称《传载》。 1卷。无名作者撰。《新唐书·艺文志》杂史类著录《传载》1卷,无撰人姓名。《宋史·艺文志》始入小说家类。后世通行本又加“大唐”2字。现存主要版本有清顺治四年(1647)孙明志抄本(藏

  • 参同直指·刘一明

    大丹妙用法乾坤,乾坤运兮五行分;五行顺兮常道有生有灭,五行逆兮丹体常灵常存。一自虚无质兆,两仪因一开根,四象不离二体,八卦互为子孙。万象生乎变动,吉凶悔吝兹分。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顾易道妙尽乾坤之理,遂托象于斯

  • 毗尼母经·佚名

    又名毗尼母论。八卷,失译。母经者,梵云摩夷,译曰行母,是诠显行法能生行,如母之生子,故云行母。论藏之别名也,今为毗尼之论释,故名毗尼母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