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魏收传

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巨鹿下曲陽人氏。曾祖名缉,祖父名韶。父子建,字敬忠,赠仪同、定州刺史。收年十五,便会撰著文辞。跟随父亲来到边地后,却又喜欢上了骑马射箭,并准备依仗武艺晋升。荥陽郑伯戏弄说:“魏郎用过了几多戟?”收惭愧,便改变志向认真读书。夏月,坐板床,随着树荫移动读诵文章,几年下来,板床因此磨损,但精力没有分散。凭借文章的华美而崭露头角。

初授太学博士。尔朱荣在河陰残害朝士时,收也在被害人之中,由于天晚而幸免于难。吏部尚书李神俊看重了收的才学,上奏朝廷,被委任为司徒记室参军。永安三年(530),除北主客郎中。节闵帝立,拣选近臣,诏收试作《封禅书》,收下笔便成,不打草稿,文近千言,删改极少。此时黄门郎贾思同侍立帝侧,十分惊奇,禀告说:“虽七步之才,也不能超过此人。”迁散骑侍郎,不久受令掌管起居注,并修国史,兼中书侍郎,当时二十六岁。

孝武初年,又诏收摄本职,文诰堆积,他却处理得颇合皇上意旨。黄门郎崔..随从齐神武帝入朝,傲气逼人,收起初没有登门拜访。崔..为帝登基作赦,称“朕托体孝文”,收嗤笑他率直。正员郎李慎将此事向..作了报告,..极其忌恨。时节闵帝驾崩,令收为诏。崔..便公开讲:魏收普泰年间出入帏幄,一日撰诏,美饰词藻,可是义旗之士全成了叛逆之徒;又收的父亲老迈,当辞官回家服侍。南台将给以弹劾。幸亏尚书辛雄为他向中尉綦俊游说,才免于惩罚。收有贱生的弟弟仲同,先前没有登记,因而怖惧,上户籍后,遣送回乡侍奉老父。孝武曾大发士卒,在嵩山之南打了半个多月的猎。那时天气寒冷,朝野怨恨。帝与从官及诸妃公主,奇伎异饰,不合礼数。收想进谏但很害怕,想保持沉默却又忍不住,于是便上《南狩赋》以行劝谏,时年二十七,虽言辞婬丽,而终归雅正。帝亲手为诏回报,极其褒美。郑伯对魏收说:“你若没有遇见老夫,眼下还在追逐兔子吧?”

当初神武坚决推辞天柱大将军之职,魏帝令收作诏,同意神武的请求。欲加神武相国,问品秩,收以实情回答,帝遂止。收不知主相之意何在,加之前事造成的恐惧,请求辞职,诏许可。很长时间,才任帝兄之子广平王赞的开府从事中郎,收不敢推辞,乃撰《庭竹赋》以表白己意。很快就兼任了中书舍人,与济陰人温子升、河间人邢子才齐名,世称“三才”。时孝武疑忌神武,两人矛盾较多,收因此托病辞官才获批准。其舅崔孝芬感到不好理解,质问他,收说:“害怕晋陽甲士。”不久神武南下,帝西入关。

收兼通直散骑常侍,作为王昕的副使出使梁朝,昕风流文辩,收辞藻富丽,梁主及其群臣均加敬异。先是南北刚刚和好,李谐、卢元明首通使命,二人才器,并为邻国推崇。到这个时候,梁主褒赞道:“卢、李命世,王、魏中兴,不知再来的人情况如何?”收住旅馆,便买吴婢女进馆,他的部下也有买婢的,收亦唤来,一一奸污,梁朝馆司因此也都获罪。人们称道收的才气但鄙视他的品行。在途中作《聘游赋》,言辞十分华美。出使梁朝回来,尚书右仆射高隆之向昕、收索求南货,不能如愿,就进行诬告,使御史中尉高仲密将昕、收二人拘禁于御史台,很久才被释放。

孙搴死后,司马子如推荐魏收,征召到晋陽,任命为中外府主簿。因受旨乖忤,常遭斥责,并受杖打,所以久不得志。恰逢司马子如奉命出使神武的霸朝,收便沾了他的光。宴会上,子如向神武戏言:“魏收是天子的中书郎,一国的大才,希望大王借给他一些机会。”由此转为府属,但还没有得到优待。

收从叔季景,有才学,历官著名,二者均在收上,但常受收欺侮。季景、收初次赶赴并州,顿丘人李庶,前大司农谐的儿子,以善辩被世人称赞,对收说:“霸者的朝堂有二魏。”收轻蔑地说:“将我同从叔对比,便是拿耶输和我相比。”耶输这个人,是故尚书令陈留公继伯的儿子,痴呆有名,喜欢一个人跑到集市上,高价购物,而被行商坐贾们逗笑取乐。收瞧不起季景,故有这种比方。如此不逊之例还有很多。

收本想凭其文才脱颖而出,但官位不亨通,于是便求修国史。为此事,崔暹特意报告文襄说:“国史事大,公家父子的霸王功业,都该详细记载,执掌者非收不可。”文襄启奏授收兼散骑常侍,修国史。武定二年(544),升正常侍,领兼中书侍郎,仍然修史。魏帝设宴款待百官,问什么叫“人日”,众不能答。收说:“晋议郎董勋《答问礼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此时邢邵也在旁边,十分地惭愧。自从魏、梁和好之后,书信上常有:“想彼境内宁静,此率土安和。”梁后派使者来魏,其书就去掉了“彼”字,自称还保留着“此”字,想显示无外之意。收确定复信,称“想境内清晏,今万国安和”,梁人回信,以此为本。后神武入朝,静帝授给相国,坚决推辞不受,便请收作启。启写好后呈送给了皇上,此时文襄站在帝的身边,神武指着收对文襄说:“此人当是第二个崔光。”四年(546),神武在西门豹祠集宴,对司马子如说:“魏收为史官,记载我们的善与恶,听说北伐时,各位豪贵们常常送给史官好吃的东西,司马仆射送过没有?”于是一同大笑。又转向收说:“你不要看元康他们在我眼皮底下理事,就生嫉妒,我后世的声名执掌在你的手中,不要说我不知晓。”不久加兼著作郎。

往昔收在洛陽,十分轻薄,人称“魏收惊蛱蝶”。文襄有次游玩东山,令给事黄门侍郎颢等人侍宴。文襄说:“魏收恃才傲物,应该揭发他的短处。”并且重复了数遍,收突然大声唱道:“杨遵彦理屈已倒。”遵彦不慌不忙地说:“我绰有余裕,山一样的立着不动,如果遇见当涂,大概就会翩翩飞去。”当涂是魏;翩翩者,是蛱蝶。文襄最先明白遵彦话语的含义,大笑着称好。文襄又说:“刚才的话还不算什么,当再指斥。”遵彦应声而道:“魏收在并州时作有一首诗,对众朗读完后,说:‘从叔季景出六百斛米请人,也闹不清我的诗意。’众人所知,不敢妄语。”文襄兴奋地说:“先前我也听说过的。”众人都笑。收虽然为自己辩护,不再还击,但将此事终身记在了心上。

侯景叛变逃往梁,寇掠魏南部边境,文襄时在晋陽,令收作檄文,不到一天时间,就写了五十多张纸。又晓喻梁朝,令其送还侯景,天黑时动笔,不到三更就写好了,共有七页多纸。文襄很是欣赏。魏帝曾于晚秋举行大射礼,令百官赋诗,收的诗末这样说:“尺书征建业,折简召长安。”文襄赞赏他,回头对人讲:“本朝今有魏收,便是国家的光彩,文墨雅俗,通达纵横。我也让子才、子升写过檄文之类的东西,但在词气方面,却不能同日而语。我意有所怀,忘了,也讲不出来了,或者讲出来了,但表达不清楚,收写出来后,将我的想法表达得十分周全、完整,这是难得的。”文襄又让收兼主客郎接待梁朝使者谢..、徐陵。侯景攻克建康,此时梁鄱陽王范为合州刺史,文襄令收写信劝谕。范收到信后,便率领部众西上,魏刺史崔圣念趁机占据了合州城。文襄对收说:“今定一州,你有大力,但我还遗憾‘尺书征建邺’的目标没有实现。”

文襄驾崩,文宣前往晋陽,令魏收与黄门郎崔季舒、高德正,吏部郎中尉瑾在北第掌管机密。转秘书监,兼著作郎,又任定州大中正。时北齐将受东魏禅,杨遵彦请求将收安置在别馆,让他撰写禅代诏册诸文,派徐之才把守门户,不准其出入。天保元年(550),授中书令,仍兼著作郎,封富平县子。

二年,受诏撰述魏史。四年,拜魏尹,并以优厚俸禄,使其专心史阁,而且还不让主持州郡事务。一次,帝令群臣谈谈各自的志向,收说:“我希望能在东观秉笔直书,早日成就《魏书》。”因此帝让收专力此事。又诏平原王高隆之为总监理,当然,他不过是挂名而已。帝敕令收说:“一定要直笔,我不会做出魏太武帝诛杀史官这类事的。”魏初邓彦海撰《代记》十多卷,之后崔浩主持史馆工作,游雅、高允、程骏、李彪、崔光、李琰等人世为此业。崔浩撰编年体,李彪开始分撰纪、表、志、传,当然书还没有写出来。宣武帝时,命令邢峦追记《孝文起居注》,时间截止于太和十四年(490),又让崔鸿、王遵业续补。下至孝明帝,记载都十分的详尽。济陰王晖业撰《辨宗室录》三十卷。这样,魏收便安排通直常侍房延佑、司空司马辛元植、国子博士刁柔、裴昂之、尚书郎高孝干广泛搜集资料并行取舍斟酌,以成《魏书》。收辨定名称,随条甄举,又搜采亡遗,缀续后事,备一代史籍,向皇帝上表报告。撰成一代大典,计十二纪,九十二列传,合一百一十卷。天保五年(554)三月奏上。秋,授梁州刺史。收以《魏书》志未撰成,奏请修志,朝廷同意。十一月,复奏十志:《天象》四卷,《地形》三卷,《律历》二卷,《礼乐》四卷,《食货》一卷,《刑罚》一卷,《灵征》二卷,《官氏》二卷,《释老》一卷,共二十卷,连前纪传,合为一百三十卷,分为十二帙。其史有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论,前后还有二表一启。

魏收招引的史官,要么学派相同,要么关系密切,所以对那些有威胁力量的人一概不用。房延..、辛元植、眭仲让虽然很早就入了仕途,但不是史才。刁柔、裴昂之以儒学为世人所知,却不能胜任史书的编辑工作。高孝干用歪门邪道求得的官职。凡参加修史的,其祖宗姻戚都被收录,而且讲的都是好话。收性格急躁,心胸也不宽广,对有怨恨的人,多没其善、扬其恶。收常言:“哪家小子,敢向魏收变脸!抬举,可让上天,贬抑,可使入地。”当初收在神武手下任太常少卿修国史,得陽休之的帮助,于是向休之表示谢意,说:“无法感激你的恩德,但我要为你作一佳传。”休之父固,魏代为北平太守,由于贪残暴虐被中尉李平弹劾而受惩处,此事在《魏起居注》中有记载。但魏收的书却是:“固任北平太守,甚有惠政,因公事犯法,被免官。”又说:“李平极其尊敬推崇陽固。”对于魏来说,尔朱荣是盗贼,收认为高姓出自尔朱,又收受了尔朱荣儿子的贿赂,所以少写其罪恶而增加其善举,他在荣传的论中说:“如果修德义之风的话,豕韦、大彭、伊尹、霍光就不值得一提了。”

时论认为收修史不公平。文宣便诏收在尚书省与各家子孙论讨,前后投诉的有一百多人,有的说漏失了家世职位,有的说家史上没有这样的记录,有的说妄加诋毁,收则依照人们的责问分别进行了答复、解释。范陽卢斐父卢同附在族祖卢玄的传后,顿丘李庶家传记他们本是梁国蒙地人,因此斐、庶讥讽说:“史书不直。”魏收性急,听后十分愤慨,上书皇帝诉说诬陷之苦和即将遭受杀戮的情况,帝大怒,亲自诘问。斐说:“我的父亲仕魏,位至仪同,功名显著,名闻天下,同收无亲无邻,所以不被立传。博陵人崔绰,官位只不过是本郡的功曹,更是没有什么事迹,但他是收的亲戚,便被置于传首。”收说:“绰虽官位低下,但名义可嘉,合乎立传的要求。”帝说:“你从哪方面知道他是好人?”收答:“高允曾经为绰写过赞语,称他有道有德。”帝说:“司空是才士,他为人作赞,自然要讲好话,这就像你为人作文章那样,说人好难道都是真话?”收无言再对,战栗不止。因帝很早就推赏收的文才,故没有加罪。这时太原人王松年也毁谤魏收,当斐、庶均获罪,并遭鞭打、罚配甲坊,有人因此事而被处死时,卢思道也受到了惩处。不过,人们依然还是不满,这样,帝便下令魏史暂不发行,敕百官博议,还允许有疑问者入署,不实者陈牒。虽然如此,人们还是议论纷纷,称魏史为“秽史”,投诉者一个接一个,收则无可奈何。左仆射杨忄音、右仆射高德政两人权倾朝野,同收关系密切,收便为这两家立传。二人不让人们说史不实,就阻碍诉讼,一直到文宣帝去世,才算结束。尚书陆操曾对杨忄音说:“魏收的《魏书》可谓博物宏才,对魏室立下了汗马功劳。”..对收说:“这是不刊之书,当会传之万古。遗憾的是论及诸家枝叶姻亲,过于繁杂,与旧史体例不同罢了。”收说:“以往由于中原丧乱,各家谱牒,遗逸殆尽,所以详细地记录了那些支流。望你观过知仁,不要对我特别指责。”

八年夏,拜太子少傅,监修国史,再参议制定律令。三台建成,文宣说:“台成应该有赋。”杨忄音提前告诉了魏收,收上《皇居新殿台赋》,其文非常的壮丽。他人所作,从邢邵开始都赶不上。收上赋前几天才告知邢邵,邵后来对人讲:“收很讨厌,不早点给我讲。”帝曾出游东山,敕收作诏,宣扬威德,晓喻西魏,很快写成,且词理极壮。帝当着百官的面,大加赞叹。兼太子詹事。收娶其舅舅之女,即崔昂的妹妹,育有一女,无子。魏太常刘芳的孙女,中书郎崔肇师的女儿,均因夫家犯罪受株连,帝都赏赐给收做妾,时人拿他与贾充置左右夫人相比。但两妾都没有生养儿子。收后来病重的时候,担心自己死后嫡妾不谐,就放走了刘、崔二妾。病愈后回忆此事,作《怀离赋》表述自己的心意。文宣每当酒足饭饱之后,说:“太子懦弱,社稷事重,当传位于常山。”收对杨..说:“古人云,太子为国家的根本,是不能动摇的。至尊三杯酒下肚,就说传位给常山,这将会使臣下疑贰。如果是真的,应该快些行动。这绝对不是戏言。魏收既然是师傅,就应该保护好太子,哪怕是杀了头,我只是担心国家不得安宁。”..将收讲的话向帝作了报告,从此之后,帝就不讲这样的话了。帝多次设宴,收常侍从在侧。皇太子纳郑良娣为妃,有司备置牢馔,帝猛食酣饮后,站起来掀翻了桌子。继而问收说:“明白我的意思吗?”收说:“我以为良娣既然是东宫之妃,按理酒桌上不应有牛、羊等,陛下也是这样想的,所以掀翻了桌子。”帝大笑,握着收的手说:“只有你晓得我的心思。”安德王延宗纳赵郡李祖收的女儿为妃,后帝前往李宅赴宴,妃的母亲将两颗石榴贡献在帝的面前。问侍从,均不解其意,帝扔掉了石榴。收说:“石榴房中多子,王刚结婚,妃母希望女儿有众多的子孙。”帝十分高兴,叫收赶快把石榴捡回来,还赐收美锦二匹。十年(559),拜仪同三司。帝在酒席上,口敕收为中书令,叫中书郎李..在树下造诏。李..认为收是一代盛才,不能随便轻率,很久也没有写成。写好后,帝已醒酒,再不提及,李..也就把诏压下了,事情便告结束。

帝死于晋陽,驿车征召魏收和中山太守陽休之参议吉凶礼仪,并一同执掌诏诰。授侍中,迁太常卿。文宣帝的谥、庙号、陵名,都是收定下来的。孝昭帝在宫中主事,命收于禁中作诸种诏诰文书,几天也不让他出门。转中书监。皇建元年(560),除兼侍中、右光禄大夫,依然为仪同、监修国史。收先为王昕副使往梁,两人关系紧张,时昕与弟..关系密切。孝昭别令陽休之兼中书,在晋陽执掌诏诰,留收在邺城,这大概是..做了小动作。收心中忿忿不平,对太子舍人卢询祖说:“如果让你起草文诰,我也就没有意见了。”又授祖..为著作郎,想让他代替收。司空主簿李翥是位文词之士,听到这两条消息后对人讲:“诏诰全由陽子烈,著作复委祖孝征,文史顿失,恐怕魏收要发病于背部了。”帝诏令议论二王三恪,收依据王肃、杜预的观点,把元、司马氏作为二王,连同曹就成了三恪。又诏告诸礼学之官讨论,他们都赞同郑玄的五代之议。孝昭后姓元,也就是说恪的范围不能太广,所以讨论后便顺从了收的主张。又拜兼太子少傅,解除侍中之职。

因为魏史没有刊行,所以帝诏收再加审定增补。收依照诏令,颇多改正。当诏令颁行魏史时,收认为只是置放秘阁,外人无法看见,不妥。于是帝下令一套付并府保存,一套收藏在邺城,准许人们任意阅读抄写。

太宁元年(561),加开府。河清二年(563),兼右仆射。这一时期,武成整天酣饮不休,朝政专委侍中高元海。元海平庸,不堪大任,因为收才名振俗,都官尚书毕义云擅长决断,所以元海虚心地倚仗他们两人。收畏避不前,无所匡救,颇为时人讥议。帝在华林另起一玄洲苑,尽收山水台观的壮美,还诏令在阁上图绘魏收之像,可见帝对他的敬重。

最初收同温子升、邢邵相比,稍为后进些,自从邵被疏远外任,子升犯罪囚禁而死,于是收大受信任,独步一时。议论更相诋毁,而且各有朋党。收常常鄙视邢邵的文章。邢邵说:“江南任窻,文体本来疏落,魏收不仅是模仿,简直是大剽窃。”收听到后说:“他常在《沈约集》中做贼,为何说我偷任窻的。”任、沈都很著名,邢、魏便各有喜好。武平中,黄门郎颜之推就两人的喜好向仆射祖..请教,祖..回答说:“看邢、魏的褒贬,就能知道任、沈的优劣。”收见温子升没有作过一篇赋,邢虽有一两篇,但却不是所长,所以常说:“必须会作赋,才能成为大才士,只是夸耀自己的章表碑志,其实就像在作儿戏。”从武定二年之后,国家大事诏令,军国文辞,都是魏收制作的。每当有紧急之事,得旨后马上就作好了。或者时时有中使催促,收成竹在胸,如有宿构,敏捷快速,邢、温是赶不上的,其参议典制则与邢邵不相上下。

不久赵郡公增大年岁得以免罪,收知晓而且探望过他,此事被人揭发遭受除名的处罚。其年,又由于请托陈朝使者封孝琰,用公文命令其门客与封氏一同前往,遇昆仑船抵达,收得奇货猓然褥表、美玉盈尺等几十件,论罪当处流刑,用钱赎免。河清三年(564),起任为清都尹。不久,帝派黄门郎元文遥敕收说:“你是老臣,侍奉我家最久,前时所犯之罪,情理当可宽恕。前些时令你为尹,不能算是美授,但这是初次启用你,所以只能如此。朕哪能用你的才气而遗忘你的身子。等到十月,当把开府官职归还给你。”天统元年(565),授左光禄大夫。二年,行齐州刺史事,不久,任齐州刺史。

因子侄年少,魏收便著《枕中篇》向他们提出告诫,其词云:

我曾浏览过管子的著作,其中有:“任重不如身体,畏途不如关口,期远不如年数。负重任走畏途,至远期,只有君子才能抵达。”细细品味,喟然长叹。好像那高山耸立,偷偷地增大重量却不会倾斜;山有宝藏,为取宝人们奔走不息;吕梁河深广,畅行无阻而不必戒惧;焦原山险峻,努力攀登而勿须惊恐;九天方集,虽高远能迅举;五纪已定,想深远而上问。若任重有度,则任之更稳固;登高有术,登之而无忧。期远而能达,果应而可必。岂神理之独然,人事亦如此。啊!居处于天地之间,劳苦在死生之地,用嗜欲作引诱,以名利为牵制,食味不召而同来,珠玉无脚而齐到;于是骄奢兴起,危亡急来。然而上智大贤,唯机唯智,或出或居,不常节制。若舒展,则济世安民;若伸缩,则销声匿迹。玉帛子女,椒兰律吕,谄谀不占先;称肉量骨,膏唇挑舌,怨仇不在前。功名与山河同在,志业如金石坚固。这大概是栋梁不曲,游刃有余的缘故。当道德破坏之时,则金璞丢失。奔走人间,鼓动流俗。抱着太陽说寒冷,囊括山河道不足。源不清而流浊,身不正而影歪。啊!胶漆固牢,寒暑迫近。反利为害,化荣成辱。高兴忧愁接踵而至,获取丢失连续不断。以至身抗鬼怪,魂入地狱。并非脚力不健,而是当局者迷。真可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听君子们说:雅道之士,遨游儒术,饱学文史。笔有奇锋,论有大道。孝悌之至,神明通晓。看路而行,量路而止。从我到物,先人后己。情感不要被荣誉和忧愁牵连,心思勿要为怨恨和高兴羁縻。不隐居山林,不待价集市。言行一致,始终如一。有一如此,即成表率。谨慎从事,无往不胜。或左或右,则英俊之士强健。无悔无贪,故高而不危。不同于勇进忘退,如果患得患失,追求万贯家财,逐取万钟品秩,归附烈风之门,趋赴炎火之室,或颠仆致使子孙不安,或蹲坐而丧失贞操。这难道不当畏惧,难道不应戒备?

门外有灾祸,事情不能不保密;墙边有伏盗,言语不能不谨慎。宜注意言辞,宜端正行为。言辞不善,品行不正。鬼执凶暴,人囚径庭。陰夺其魄,明丧其命。不事非法,不行非道。公鼎为己信,私玉非身宝。太涅是为绀,过蓝则为青,扯绳测量直,置水考察平,时机来了便争取,不如无欲。知止亦知足,则可少受侮辱。

因此行动一定要察看时机,举止一定要小心谨慎。知晓时机考虑周全,那么失误就会更少。既审察而且谨慎,福禄全有。古时蘧瑗认为四十九岁前全是非,颜渊三月不弃背仁义。不停地行走,可达千里。不断地堆土,可致万仞。所以说走远路是从近处开始的,登上高处自觉卑贱,可大可久,与世长存。明月满如镜,后夜便亏。槿花开于枝,傍晚便谢。增益而不减损,岂有减损而不是祸害?增加不想太多,利益不要过大,惟有居德之士畏惧过多,体健之人害怕巨大。道尊,诽谤便会齐集;任重,众怨便会汇合。其达观,孔子便会周游列国;其忠心,而周公狼狈不堪。如山一样的高大,什么都会拥有;如谷一样的空虚,什么都可接收。能柔能刚,重任可以负担;能伸能顺,险地亦能行走;能智能愚,年数可以长久。进入周庙,三缄其口。漏卮在前,欹器留后,令我后辈,置之座右。

后来群臣又多讲魏史不真实,武成帝再敕重新审定,收便进行了一些加工处理。如为卢同立传,崔绰反而附于他人传后。杨..家传,原本有“有魏以来一门而已”,此时删掉了这八个字;又先说“弘农华陰人”,这次改为“自云弘农”,以与王慧龙自称是太原人相配。这就是魏收的失误。

不久为开府、中书监。武成帝死,还没有发丧。正在宫中的诸公认为后主即位已快一年,因此对赦令怀疑。诸公向收询问,收坚决坚持当有恩泽,人们才依从了他的看法。执掌诏诰,授尚书右仆射,总领议定五礼事,位特进。收上书请赵彦深、和士开、徐之才共同监办。收提前将此事告诉了士开,士开吃了一惊便以不学无术相推辞。收说:“天下事都由大王您总理,议定五礼没有王就决断不了。”士开致谢才勉强同意。于是广招文士令其执笔,事实上,它是由儒者马敬德、熊安生、权会诸人主持的。武平三年(572)死。赠司空、尚书左仆射,谥文贞。有文集七十卷。

魏收硕学大才,但心胸狭窄,不能达命体道。见当朝权贵,则阿谀奉承。提拔后辈,重视名声行为,浮华轻率之徒,虽有才华,却不能入选。当年河间人邢子才和魏季景与收一道以文章扬名于世,时称大邢小魏,意思是说他们特别优异。收比子才小十来岁,子才常说:“佛助是我们同僚中的伟人。”后来收渐渐地与子才齐名。文宣帝贬子才说:“你的才能赶不上魏收。”收越发得意。自序称:“先云温、邢,后曰邢、魏。”但收在内心里鄙视邢,对他不服气。收有些轻佻,好声乐,善胡舞。文宣帝末年,他多次在东山同优人做猕猴嘻闹和狗斗游戏,帝因而宠幸亲近他。收表兄博陵人崔岩曾用双声讥讽他:“愚魏衰收。”收回答:“颜岩腥瘦,为谁生养?羊下巴猪狗脸,头圆鼻扁,饭筐鱼篓,张口朝天。”他就是这样的辩捷不拘。掌管修史后,多有憾于人,齐亡之年,其冢被人挖开,尸骨抛散野地。收养其弟之子仁表为后嗣,仁表官至尚书膳部郎中,隋开皇年间,死在温县县令位上。

猜你喜欢
  ●卷十一·李攸
  台湾关系文献集零四·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八十七·佚名
  卷之四百三十七·佚名
  卷二十一·萧常
  四五三 寄谕两江总督高晋等饬属访查《字贯》及相类悖逆书籍·佚名
  评鉴阐要卷七·乾隆
  卷十一 刘玄刘盆子列传第一·范晔
  炀帝纪·李延寿
  焦芳传·张廷玉
  汉纪三十三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下建武三年(丁亥、27)·司马光
  第二节 步步向前进·蒋廷黻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七·佚名
  三十七年(下)·佚名
  十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八出 变饷·李渔

    〖水底鱼儿〗(末上)掳尽娇娃,何曾放一家?发来变饷,还怪不多拿。〖前腔〗(丑上)掳尽娇娃,人人不中夸。发来变饷,又说貌如花。(末)咱们两个,都是过天星标下的官头。前日奉差出去,掳了无数女子回来,都交与将主。只说这场公事完了,谁想又

  • 第三十八章 仙官列奏·屠隆

    【窣地锦铛】〔旦贴扮太上直殿仙官上〕太淸宫殿九霞高。玉佩羣眞绛节朝。天香浮动赤霜袍。一派仙音宝座遥。大道宗虚无。至眞合溟涬。手把入空炁。趺霞蹑浮景。荡累神宇澄。遗尘太霄逈。淸都元不遐。人应

  • 第二十一齣~第三十齣·王玉峰

    第二十一齣 荣饯【女冠子】〔外上〕风细香飘。淸署尘飞不到。惟满架图书围遶。公馀后。半日乘閒。开尊祖道。爲保障贤劳。寄言谈笑。老夫前日见新状元才德兼全。吾甚爱他。欲招他爲壻。谁知他已有妻子。却不好强得他

  • 鲜于必仁·隋树森

    鲜于心仁,字去矜,号苦斋。渔阳郡(治所在今天津蓟县)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元英宗至治(一三二一——一三二三)前后。其父太常典簿鲜于枢。“吟诗作字,奇态横生”(见《新元史·文苑·鲜于枢传》),是元代著

  • 瓜庐集附录·薛师石

    四灵留题奉赠薛景石瓜庐 何地有瓜庐平湖四畆余自锄畦上草不放手中书人逺来求字童闲去钓渔山民山上住却羡水边居(徐照) 不作封侯念悠然逺世纷惟应种瓜事犹被读书分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吾生嫌已老学圃未如君(赵师秀) 近舍

  • 卷二十一·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劎南诗稾卷二十一 宋 陆游 撰 夜归塼街巷书事 近坊灯火如昼明十里东风吹市声远坊寂寂门尽闭只有烟月无人行谁家小楼歌恼侬余响缥缈萦帘栊苦心自古乏真赏此恨略与吾曹同归来空亝卧凄冷灯前病骨巉巉影

  • 卷二十四·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御订全金诗増补中州集卷二十四李承防晏【七首 补五首】晏字致美高平人唐顺宗第十六子福王绾之苗裔父森字彦实工于诗有云少年日日醉花边短白长红一一怜自笑老来心尚在恶风常废五更眠又赋梅云氷骨有香魂乍

  • 列传二 宗室·薛居正

    广王全昱,太祖长兄,受禅后封。乾化元年,还睢阳,命内臣拜饯都外。王出宿至于偃师,仍诏其子衡王友谅侍从以归。庶人篡位,授宋州节度使。贞明二年,卒。《五代会要》云:全昱,赠尚书令,谥德靖。《五代史阙文》:全昱,梁祖之兄也。既受禅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七十八·佚名

    弘治六年七月癸巳朔孟秋享 太庙○遣内官祭司门之神○蜀王申凿薨王定王第三子母次妃王氏天顺三年生成化七年封通江王八年进封蜀王至是薨年三十五讣闻辍朝三日赐祭葬如制谥曰惠○乙未 万寿圣节遣驸马都尉周景游泰告 长

  • 卷之二百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一百五·阿桂

    九月庚申明亮舒常奏言木克什山腿下尽之处尚有两碉其后复起一碉则上与甲索相通此各碉内贼虽死力拒守而我兵逐步下逼接拏木栅本不难于尅期攻取无如连旬雨雪无间朝暮遍山泥泞下坡尤难措足今先用大礮轰摧已见碉墙逐渐残破

  • 卷九 孝献帝纪第九·范晔

    孝献帝纪(刘协)孝献皇帝刘协,灵帝中子。母王美人,为何皇后所害。中平六年(189)四月,少帝刘辩即位,封帝为渤海王,迁封陈留王。九月初一,刘协即皇帝位,年九岁。把皇太后迁到永安宫。大赦天下。改昭宁为永汉。初三,董卓杀皇太后何

  • 正论第十八·荀况

    [题解]荀子认为社会上流行着一些谬论,所以在本篇中把它们逐条列出,然后以公正的议论来批驳它们。这种驳论式的文章体现了当时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对韩非写作《难》篇显然具有直接的影响。[原文]18.1世俗之为

  • 荣辱第四·荀况

    [题解]本篇论述了一系列有关光荣与耻辱的问题,其大旨则是《劝学扁》所说的“荣辱之来,必象其德”,以及本篇所说的“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原文]4.1■泄者(1),人之殃也;恭俭者,偋五兵也(2),虽有戈矛之刺,不

  • 卷二十二 士丧礼第十二之三·李如圭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释卷二十二   宋 李如圭 撰士丧礼妇人尸西东面主人及亲者升自西阶出于足西面袒郑注袒大敛变也不言髽免髺发小敛以来自若矣释曰至成服乃变士盥位如初郑注亦既盥并立西阶下布席如初郑注亦下莞上

  • 筠州九峰虔禅师·惠洪

    禅师名道虔。刘氏。福州侯官人也。容姿开豁明济。气压丛林。至霜华。诸禅师见之。谓人曰。此道人从上宗门爪牙也。诸殁时。虔作侍者。众请堂中第一座。嗣诸住持。方议次。虔犯众曰。未可。须明先师意旨。乃可耳。众曰

  • 卷二百五十三·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七十二复次善现,一切智智清净故色清净色清净故无变异空清净。何以故?若一切智智清净。若色清净。若无变异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一切智智清净故受想行识清净。受想行识清净故无变异空

  • 天公经·佚名

    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篇幅甚短,仅二百余字。本经好几处经文实据《观世音经》及净土经典敷衍而成,重点在宣传净土思想。文内“螺文”、“重光”等提法,证实本经确为中国人所撰。本经最早见录于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