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楹联剩话

余撰《楹联丛话》,初刻于桂林,一时颇为纸贵。近闻粤西、湘南两省皆有翻刻本,后至扬州,书坊亦欲谋翻刻,阮云台师为怂恿余,允成之,于是又有扬州翻刻本。既归闽,侨居浦城,汇检后得者,又编成六卷付梓,题曰《楹联续话》,而乞者愈多矣。尚有同人续录见寄者,则细碎不能成编,而竟置之,又复可惜,因附入《归田琐记》之后,庶不负录寄者之盛心云尔。

粤西余小霞州判应松所录寄联话最多,如姜南《蓉塘纪闻》一条云:“正德中,以江都赵鹤为山东按察司提督学校副使,鹤政尚严厉,所至考校生员,多所罢黜,众议纷然,缙绅亦多厌之,竟以此罢官。鹤去,以贵溪江潮代之,潮亦风裁凛然,生员之伤弓者犹畏之。潮出巡至齐河县,其分司壁间有题对句云:‘赵鹤方剪羽翼;江潮又起风波。’潮见之,遂投劾归,恐招怨也。”又《聪训斋语》一条云:“圃翁尝拟一联,悬草堂中云:‘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其语虽俚,却有至理。”又王笠舫《琅環集》一条云:“李东阳寿商文毅辂七十对联云:‘自古年华稀七秩;本朝才望重三元。’”按:出句用人生七十古来稀语,自是佳典。惟我朝乾隆年间,恭奉高宗纯皇帝寿登七秩,自称古稀,刻有“古稀天子之宝”,则此后普天臣子,断不可再有古稀之称。而近日操觚者流,尚有贸贸不知此事者,所宜正告之也。又程南樵《樵余诗话》云:“汪瑟庵先生为安徽学政时,循例至金陵试院考录遗才,撰楹帖云:‘三年灯火,原期此日飞腾,倘存片念偏私,有如江水;五度秋风,曾记昔时辛苦,仍是一囊琴剑,重到钟山。’道光初,有太平广文某,以送考来金陵。故事广文送考者,例向学使求所属遗才二名,是科为沈小湖学使,一概谢绝。某广文戏改前联云:‘三年辛苦,只求两个遗才,倘蒙片念垂思,感深江水;百计哀号,不管八棚伺候,拚著一条老命,撞死钟山。’后学使亦微闻之,不罪也。”又余小霞赠汪西芝巡检楹联云:“菜根滋味知君惯;潭水交情爱我深。”皆切其姓。又壬寅罢官,舟过藤县,温心山明府鹏翀初建访苏亭落成,代姚若虚撰联云:“万里赴琼儋,夜起江心弄明月;一亭抚笠履,我从画里拜先生。”心山以茝林中丞师所遗苏公《笠屐图》勒石又自撰一联云:“公是孤臣,明月扁舟留句去;我为过客,空江一曲向谁弹。”盖隐括文忠公《藤江五古》诗意也。又代鹤松圃年重建阳朔县书院讲堂一联云:“文笔耸层霄,爱此间对万壑潆洄,教化由来先党序;书楼崇讲席,愿多士作千秋事业,显扬不仅为科名。”文笔、书楼皆阳朔古迹也。又代曾幼竹明府挽兴静山太守云:“廿年无此深交,最可感老尚依刘,久而弥笃;一病犹勤官事,更堪伤危将易箦,语不及私。”又代幕友黎白仙云:“治谱已千秋,是名宦传人,最堪惜正盼迁莺,遽悲化鹤;齐民同一哭,况平生知己,更难忘几番说项,五载依刘。”又应松挽吴荷屋中丞云:“为名士,作词臣,任封疆大吏,爱路近家园,小住桂林营绿野;工书画,考金石,著燕许文章,怅迹疏坛坫,遽闻兜率迓香山。”时中丞侨寓桂林,应松解组后,甫得联文酒之盟,而中丞遽捐馆舍,故次联及之。又万乙楼太守集杜句赠应松云:“古来材大难为用;老去悲秋强自宽。”又忆得湖南抚部某到任,初入本境,有某来迎,谈次,问湖南有新闻乎,某猝不及对,久之乃曰:“无新闻,惟近时有一对甚工。有某县令姓续名立人者,一人戏以其姓名演成一对云:‘尊姓原来貂不足;大名倒转豕而啼。’”此语颇脍灸人口,抚部笑而罢。及到任,竟摭以他事劾去。抚部不知何所见,实则令乃一好官也。此道光近年事。

福州学署中三百三十三士亭,为朱笥河先生所建,亭前有三百三十三石,皆当时诸生所献,每石镌一诸生名,今尚林立无恙。笥河先生报政将还朝,适介弟石君师来代,先生撰亭联云:“偶为选地看山计;若慰连床话雨情。”运化无痕,自非老手不辩。

徐树人观察有泰山孔子崖集句石刻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又高唐州武庙为山西乡祠,观察撰联云:“乡人到处皆祠祝,先帝当年此宦游。”昭烈帝曾令高唐,故云。又集唐开元泰山铭字为楹帖云:“载锡之光,百禄是荷;则笃其庆,万福攸同。”又一联云:“积德承先,子臣弟友;虚心稽古,礼乐文章。”又济南府江南会馆云:“表海溯雄风,今乐何如古乐;明湖联旧雨,济南胜似江南。”

林岵瞻比部在京为其祖母称觞,余大儿逢辰赠联云:“致欢久协曹全谚;介福长酬令伯情。”皆切祖母,说重亲。致欢,用《曹全碑》语,非素讲汉隶者不知也;介福,亦用《易经》“受兹介福,于其王母”语。

有杭人赵京者,因病入阴司,举头见柱上一联云:“人鬼只一关,关节一丝不漏;阴阳无二理,理数二字难逃。”后署会稽陶望龄题。

广东省城有武林会馆,在归德门外宴公街,杭州商贾于此醵金创建。既落成,其乡人梁应来绍壬为撰楹帖云:“一阕荔支香,听玉笛吹来,遍传南海;双声杨柳曲,问金尊把处,忆否西湖。”真雅音也。

王叔兰《避暑钞》中载,侯官连梅耦明经攀桂所作楹联多可采,如云:“暗室中须问心得过;平地处亦失足堪虞。”“幼不学,壮无能,伤今老大;过愈多,功又少,请自乘除。”“始念佳而转念不佳,见义无勇;一事错而凡事皆错,择术未精。”“四十二年碌碌无奇,安得出人头地;三百六日孳孳为利,何堪昧我性天。”“显扬之谓何,筋力渐衰;叹利名无就,教诲不可。”“己心思既竭;望子弟能贤。”按:“利名无就”四字近俗,有友人代改之曰:“行藏无据”,似较胜也。

朱竹垞先生尝为施粥厂作联云:“同是肚皮,饱者不知饥者苦;一般面目,得时休笑失时人。”此较《随园诗话》所载题养济院一联,稍有含蓄。

贵州省某驿馆中有一联云:“满眼尽穷黎,奚忍多用一夫,误他举家生活;两头皆险路,何不缓行几步,积君无限阴功。”仁人之言,亦积无限阴功,便是当头棒喝矣。

袁简斋先生尝言,神庙联以用成语为宜,然亲切浑成而有味者,不可多得。闻张睢阳庙一联云:“须髯辄张,凛凛有生气;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此本传与韩文本为睢阳写照,难得天然作对耳。又金陵三圣庙祀刘、关、张,其联云:“若傅粉,若涂朱,若泼墨,谁言心之不同如其面;为君臣,为兄弟,为朋友,斯诚圣不可知之谓神。”此联脍灸人口,然三圣字已觉未安,而“傅粉”、“涂朱”、“泼墨”等语,皆不见古籍,“兄弟”二字,尚本史传,而“朋友”二字,又是虚谈矣。

京师浴堂门首联云:“入门兵部体;出户翰林身。”盖上句借音为“冰布体”,下句借音为“汗淋身”也。嘉庆乙丑,聂蓉峰铣敏以庶常改兵部主事,至己巳万寿,聂复以撰进颂册赏编修,有友人戏举浴堂联句赠之,皆以为巧合。

张诗舲方伯知余方续集联话,自桂林手书一纸寄来云:“文远皋先生以翰林历掌文衡,官步军统领,卒于驻放大臣之任,丧归京师,曾撰联奉挽云:‘内相经文兼纬武;西方成佛即升天。’祥符大工未合龙以前,正月初三夜,走埽下南同知王汉沉焉。越七日,求尸不得,以衣冠敛,亦撰联吊之云:‘七日招魂,屈子衣冠轻似蜕;九重赐恤,王尊名节重于山。’又题风洞山云:‘漓江水绿招凉去;常侍诗清赏雨来。’又题五咏堂云:‘雄藩胜览曾开囿;太守风流尚读书。’”

古人云:“一死一生,乃见交情。”余有所撰知好挽联,必出手制,然但抒哀悃,且冀以存其人,不暇计工拙也。在扬州挽淮扬观察李石舟国瑞云:“吴会领班联,实政真无惭益友;淮扬瘁心血,虚衔何以慰衰亲。”余在苏藩,曾调石舟为首郡,甚资臂助。既擢淮扬道,以河堧出力,加运使衔。殁时,其慈亲尚在堂也。又挽江宁方伯成兰生世瑄云:“望断黔阳,可怜万里云颿,依然将母;魂消白下,共惜半年风鹤,了却孤臣。”客冬英夷之扰,余防堵上海,督部远驻镇海,时金陵惟兰生一人支拄,风鹤之警,无日无之,往来书问,间日必至,皆商略夷务军情,意见颇合。自余引疾后,兰生势益孤,遂以忧死。闻灵船由长江回贵州,尚烦太夫人扶梓也。在苏州日,挽吴县令贺吉人崇禧云:“百里旧神君,剡牍未酬举主愿;卅年前进士,盖棺犹是宰官身。”吉人为余十余年前所荐卓异,至今未进一阶。近余重莅吴门,复以同知奏荐,奉部覆准之日,吉人已不及见矣。又寄挽归安沈香城别驾廉云:“淮浦最倾襟,脱颍为君欣得地;吴门方扫榻,遗函报我已生天。”余延香城于袁江署斋三年,甚相得,香城得官后,改执弟子礼甚恭。近以夺官归里,余急折简迎之,甫得报书,旋闻化去,尚未及中寿也。在浦城挽周芑源广文云:“一乡善人,勖哉一弟分忧,一孤在抱;两行老泪,痛此两年盛会,两世交期。”余到浦后,逭暑消寒之会颇盛,芑源辄在坐,尝称之为一乡善人,同人无异辞也。又寄挽杭州许太淑人云:“桂岭芜城,随地齐歌众母母;萱心莲性,生天早现法身身。”太淑人之子两淮分司小琴惇诗、粤西太守芍友惇书,皆余门下士,居官并有循声云。

余解组后,戏作一篆印云:“学者难进易退。”阮云台师见而喜之,为推其意,辑古语作楹帖相赠云:“难进易退,易事难悦;先劳后禄,后乐先忧。”余甚愧其言。谢茮石同年赠联云:“乾隆末、举秀孝,嘉庆初、历翰部,道光间、掌封圻,回首功名成百顺;经史部、有旁证,艺文家、喜博稽,政事门、备掌故,等身著述自千秋。”今年为七十诞辰,福州王叔兰以联寄祝云:“二十举乡,三十登第,四十还朝,五十出守,六十开府,七十归田,须知此后逍遥,一代福人多暇日;简如格言,详如随笔,博如旁证,精如选学,巧如联话,富如诗集,略数平生著述,千秋大业擅名山。”亦皆就余篆印语而衍之者也。

(此《楹联剩话》,原收于梁章钜《归田琐记》卷六。)

猜你喜欢
  卷二十三·陈廷敬
  第二折·杨景贤
  康进之·隋树森
  声调谱卷一·赵执信
  鲍溶诗集卷五·鲍溶
  鹤年诗集卷二·丁鹤年
  卷二十七·徐世昌
  卷二十一·佚名
  卷四百六十三·曹学佺
  卷四十一·吴之振
  提要·文洪
  卷二十一·陈衍
  卷二·贾岛
  頥庵居士集原序·刘应时
  疑雨集卷二·王彦泓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李羣玉诗集巻下·李群玉

    今体五言新荷田田八九叶散防緑池初嫩碧才平水圆隂已蔽鱼浮萍遮不合弱荇绕犹疎半在春波底芳心巻未舒初月滟滟流光浅姢姢泛露轻云间龙爪落帘上玉钩明桂树枝犹小仙人影未成欲为千里别倚幌独含情又凝颦立户前细细向姢姢破

  • 鸣盛集巻一·林鸿

    明 林鸿 撰五言古体拟古【七首】北辰何巍巍居为众星宗冬杓在北青阳乃旋东七曜潜斡运四时自成功静观造化机毋乃君道同其二神龙潜深渊不在尺水池飞凤将铩羽亦择梧桐枝玉以贞自珍兰以幽见竒君子莫屈身身屈道乃卑其三

  • 令狐楚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令狐楚(766-837),唐文学家。字壳士,自号白云孺子,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东南)人,祖籍敦煌。贞元进士。初为太原府从事,自掌书记迁至节度判官。宪宗时,累擢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又诏为翰林学士,进中书舍人。元和十四年(819),升任

  • 卷三·王铚

    钦定四库全书雪溪集卷三      宋 王銍 撰律诗送王敦素归金陵晓踏河堤月逢人问去舟已为羇旅客更挽别离愁索寞怜同姓丁宁数旧游欲知幽独意风露满城秋洪驹父泛舟将过颍同张仲宗出饯席间留诗为别且邀用韵已作分

  • 第四十四回 易幼主诸吕加封 得悍妇两王枉死·蔡东藩

      却说吕太后欲封诸吕为王,示意廷臣,当时有一位大臣,首先反对道:“高皇帝尝召集众臣,宰杀白马,歃血为盟,谓非刘氏为王,当天下共击,不使蔓延。今口血未干,奈何背约!”吕太后瞋目视着,乃是右丞相王陵,一时欲想驳诘,却是说不出理由,

  • 卷第一百四十三·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齐纪九〔上章执徐(庚辰),一年。〕东昏侯下永元

  • ●卷三十·赵翼

    ○元初用兵多有天助元太宗时,使皇子蒙哥(今名莽赉扣,即宪宗。)征钦察,其酋八赤蛮逃于海岛。蒙哥亟进师,适大风刮海水去,甚浅可渡,蒙哥喜曰:“此天开道也。”进擒八赤蛮,囚之。八赤蛮曰:“水回期且至,宜早还。&rdqu

  • 韦元甫传·刘昫

    韦元甫,年少时学习严格,才思敏捷。原来任滑州白马尉,以吏术出名,主管此地域的采访使韦涉非常器重他,奏请担任支使,与同幕判官锡一同出名。元甫擅长文书,锡擅长咨询,韦涉对他们以诚相待,在当时有“员推韦状”的说法。元甫有才能

  • 康延孝传·薛居正

    康延孝,塞北部落的人。起初隶属于太原,因犯罪,逃亡到汴梁。开平、乾化年中,自队长积功劳升到部校,梁末帝时,多次立军功。庄宗同光元年(923)八月,段凝率五万士兵在王村扎营,这时康延孝为右先锋指挥使,率一百骑兵前来投奔。庄宗

  • 弇山堂别集卷四十六·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翰林诸学士表学士非古官其职初散寓于中秘诸省至唐文皇开天策府而始有学士之目武后中复置北门学士间以亲昵充之如汉鸿都而加重其后至德宗朝始定设学士系衔于翰林与中书舍人对掌内外制然无定品徃徃寄禄于

  • 卷八十六·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八十六职官考【十】武职领侍卫府国朝以八旗将士平定海?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皆天子所自将爰选子弟命曰侍卫用备周庐环卫之列统以勲戚大臣视周官虎贲旅

  • 续高僧传卷第四·道宣

      译经篇四 本传二人。   京大慈恩寺释玄奘传一。   京大慈恩寺梵僧那提传二。   释玄奘。本名袆。姓陈氏。汉太丘仲弓后也。子孙徙于河南。故又为洛州缑氏人焉。祖康北齐国子博士。父慧早通经术。长八尺明

  • 卷十六·赜藏主

      ○云门(文偃)匡真禅师广录中(门人明识大师赐紫守坚集)  △室中语要师示众云:“尽十方世界乾坤大地。以拄杖一画百杂碎。三乘十二分教达磨西来。放过即不可。若不放过。不消一喝。”   师示众云:“西天二十八祖唐土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佚名

    (丹本摩诃上有小品二字)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初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如调象王,所作已办,舍于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解脱,心得自在,唯除阿难。尔时佛

  • 佛说甘露陀罗尼经·佚名

    于阗三藏实叉难陀佛授记寺译那谟皤哦嚩帝(一)阿弥哆婆耶(二)怛他羯哆耶(三)阿罗诃帝(四)三[卄/狼]三勃陀耶(五)怛你也他(六)唵(七)阿弥哩帝(八)阿弥哩睹皤吠(九)阿弥哩哆参皤吠(十)阿弥哩哆羯陛(十一)阿弥哩哆徙悌(十

  • 卷第十八·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十八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杂蕴第一中智纳息第二之十有余师说。色法虽有同类因。而在此身非余身。相似为因非不相似如此身羯剌蓝位。与此身羯剌蓝位为同类因。与余位作缘非因。

  • 大乘广百论释论 第七卷·护法

    大乘广百论释论 第七卷圣天菩萨本 护法菩萨释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破根境品第五复次如上所言。后当广破根境等者。我今当说。根是了别境界所依。将欲破根先除其境。境既除已根亦随亡。迦比罗云。瓶衣等物唯色

  • 萬如禪師語錄目錄·佚名

    卷首序文傳卷第一住浙江嘉興府如如禪院語錄卷第二住福建興化府曹山上生禪寺語錄卷第三住荊谿龍池山禹門禪寺語錄卷第四荊谿龍池山禹門禪寺語錄卷第五荊谿龍池山禹門禪寺語錄卷第六荊谿龍池山禹門禪寺語錄卷第七示眾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