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楔子

(卜儿王婆婆上,云)老身东军庄人氏,王婆婆。有个女儿唤做春香,嫁在西军庄与杨兴祖为妻。女婿当军去了半年,待取我那女孩儿春香家来,拆洗衣服。说了一个月,不见回家。我如今只得亲自往西军庄上,取那女孩儿去。(诗云)今去取春香,归家拆旧裳。关锁门和户,亲自到西庄。(下)(正旦领旦儿上。云)自从杨大当军去了,可早半年光景也。亲家母常时寄信来,要媳妇儿春香去拆洗衣裳。如今正是农忙时节,孩儿,无人送的你去,怎好?(旦云)奶奶,着小叔叔送我家去,怕做甚么?(正旦云)也道的是。唤秀才哥哥来。(杨谢祖上,云)小生杨谢祖。哥哥当军去了,我在书房中攻书,母亲呼唤,不知有何事?(见正旦科)(正旦云)孩儿也,有亲家母累次来取您嫂嫂家去,拆洗衣服,我不曾教去,如今又来取。争奈农忙时节,无人送去。孩儿也,你休避辛勤,送您嫂嫂去咱。(杨谢祖云)别着个人送去也好。母亲寻思波,嫂嫂年幼,哥哥又不在家,谢祖又年纪小,倘若有那知礼者,见亲嫂嫂亲叔叔,怕做甚么?有那不知礼的,见一个年纪小的后生,跟着个年纪小的妇人,恐怕惹人笑话。(正旦云)。儿也,便好道顺父母之言,呼为大孝。依着我的言语,走一遭去。(杨谢祖云)母亲的言语,不敢有违。您孩儿便送嫂嫂家去。(正旦云)你送到林浪嘴儿边,可便回来,叫嫂嫂自去。(杨谢祖云)理会的。(正旦唱)

【仙吕】【赏花时】可正是目下农忙难离摘,我也几度徘徊无百刂划。(带云)待不教你去呵,(唱)争奈我许的他明白,等收了蚕麦,直送到庄宅。

【幺篇】依着我皓首苍颜老奶奶,使着你个黄卷青灯的小秀才。日离了看书斋,小叔叔送嫂嫂也非为分外。(带云)但送过山坡,望见庄宅,(唱)教他独自去,你便早回来。(下)

(旦同杨谢祖行科)(杨谢祖云)嫂嫂,我依着母亲,送嫂嫂去。我将这包袱后头跟着,请嫂嫂先行。(旦云)我依着叔叔先行。(杨谢祖云)说着话,可早来到林浪嘴儿上也。嫂嫂,这包袱你自将去。(旦云)叔叔,过了这林坡,望见庄宅也。叔叔再送我几步儿咱。(杨谢祖云)嫂嫂,母亲的言语,教我送到这林浪嘴儿,不争送将过去。回家时母亲若问我,谢祖难回话也。(旦云)叔叔说的是,请回去罢。(杨谢祖云)嫂嫂,亲家母行多多上复,无事早些来家,休教母亲盼望。嫂嫂请行,谢祖回去也。(下)

(净扮赛卢医领哑梅香上,诗云)我是赛卢医,行止十分低。常拐人家妇,冷铺里做夫妻。自家赛卢医的便是。我去本府推官家行医,我看上他家个梅香,被我拐将出来。到这半路里,他要养娃娃,他是个哑子,我怎么看得他。则在这里睡着,等他养了再做计较。(见旦忙起科)大嫂拜揖。(旦回礼科)(赛卢医云)大嫂,我有一个老婆,他要养娃娃。你是一般妇人家,烦你替我看一看。(旦儿云)我那里会做收生的老娘。(赛卢医怒科,云)你不肯么?这里无人,我便打杀了你!(旦儿云)哥哥休闹,我去看他便了。(看科,旦慌科,云)哥哥,他不死了也!(赛卢医云)好、好、好,你身边现带着刀子哩,我活活的个人,他要养娃娃,你就一刀杀了他,便待干罢。你跟的我去,万事皆休。不跟的我去,我就夺这刀子杀了你。(旦云)哥哥是甚么话!饶我性命。(赛卢医夺刀科)(旦背云)他如今行凶了,我妇人家怎对付的他?我且跟将去。一路上若有官府处,我可告他。杨兴祖,则被你痛杀我也!罢、罢、罢,我跟将你去。(赛卢医云)待我剥下你的衣服,将来与梅香穿上。就着这把刀子,划破他面皮,揣在怀里。你休言语,跟着我走。(旦儿云)杨大也,则被你痛杀我也!(赛卢医诗云)这个妇人家生得好,跟我去不用恼。前路上撞着人,快些儿跑、跑、跑。(同下)

猜你喜欢
  卷五十六·彭定求
  第三折·纪君祥
  第一折·高文秀
  八重子·戴望舒
  别后·闻一多
  卷五·陈师道
  卷三十二·朱彝尊
  卷六十一·高棅
  卷三十一·陈元龙
  卷八百八十九·佚名
  卷六百四十四·佚名
  流类手鉴·虚中
  第十场·田汉
  吴淑姬词作鉴赏·佚名
  附录·纪昀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王自中·唐圭璋

      自中字道甫,平阳人。绍兴四年(1134)生。淳熙中登进士乙科。官怀宁主簿、分水令。王蔺荐其才。召对称旨,改籍田令,迁通判郢州、知光化军。光宗朝,召为郎,固辞。命知信州,再知邵州。庆元五年(1199),终知兴化军。   念奴娇  

  • 第三折·王晔

    (周公上,云)老夫周公,昨日使了个智量,着彭祖拿那红酒去谢了任二公,随后,媒婆去说亲,要求他桃花女做媳妇,喜的他已许允了。今日是第三日,我准备下彩段财礼,已着彭祖唤媒婆去了,只等他两个来时,好送到任二公家。一边辆起坐车儿,两旁

  • 第二折·高文秀

    (魏齐领卒子上,云)某魏齐是也。遣须贾大夫入齐为使,不想齐王就放长兄魏申还于本国,又有回聘之礼,此皆是须贾大夫之功也。今日他在宅中安排酒肴,请某赴宴,想为赏雪而设。已曾分付左右,辆起安车,往须贾大夫宅中走一遭去。(下)(

  • 总目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总目十张贲崔潞李縠崔璞魏朴羊昭业顾萱郑璧【共一卷】司空图【三卷】周繇【一卷】聂夷中【一卷】顾云【一卷】张乔【二卷】曹唐【二卷】来鹄【一卷】李山甫【一卷】李咸用【三卷】胡曾【一卷】

  • 陆龟蒙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陆龟蒙(?——约881 ),字鲁望 ,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号天随子,苏州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 )人 。幼聪颖 ,善属文 。举进士不第,曾任湖 、苏二州刺史的幕僚 ,后隐居松江甫里,多所论撰 。后以高士征召 ,不至 。素与李蔚,卢

  • 新传奇品序·高奕

    传奇至于今,亦盛矣。作者以不羁之才,写当场之景,惟欲新人耳目,不拘文理,不知格局,不按宫商,不循声韵,但能便于搬演,发人歌泣,启人艳慕,近情动俗,描写活现,逞奇争巧,卽可演行,不一而足。其于前贤关风化劝惩之旨,悖焉相左;欲求合于今,亦已

  • 卷一·姚合

    钦定四库全书姚少监诗集卷一唐 姚合 撰送别上五十首送狄尚书镇太原授钺儒生贵倾朝赴饯筵麾幢官在省礼乐将临边代马龙相杂汾河海暗连远戎移帐幕高鸟避旌旃天下屯兵处皇威破虏年防秋嫌垒近入塞必身先中外恩重叠科名岁

  • 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诸王三·张廷玉

        ◎诸王三   ○太祖诸子三   岷王梗 谷王橞 韩王松 渖王模安王楹 唐王桱郢王栋 伊王〈木彝〉 皇子楠 靖江王守谦   兴宗诸子   虞王雄英 吴王允熥 衡王允熞 徐王允熙   惠帝诸子   太子

  • 卷三十二·黄以周

      徽宗   △政和三年(癸巳,一一一三)   1、正月甲寅朔,(案:钱大昕《四史朔闰考》同。) 议礼局奏:“州郡贡士有鹿鸣燕,古者宾兴贤能,行乡饮酒之遗礼,请易其名如古。”诏:“稽古者不必循其迹。州郡鹿鸣燕,乃古乡饮酒之意,可止以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九十七·佚名

    万历十六年四月甲寅朔 上御殿享 太庙○准截留漕粮二石万发凤淮扬滁四府州平粜赈饥从漕臣舒应龙请也○直隶巡按御史乔璧星奏河道冲决为患请率旧典复设专官以一事权盖自古治河止于除害我国家仰给东南岁输四百万石自淮

  • 二○一 广西巡抚熊学鹏奏遵旨察访干碍藏书情形折·佚名

    二○一 广西巡抚熊学鹏奏遵旨察访干碍藏书情形折乾隆三十九年十一月初七日广西巡抚臣熊学鹏跪奏,为恭折覆奏事。准大学士兼两广总督李侍尧札称,大学士于敏中字寄,乾隆三十九年八月初五日奉上谕:前曾谕令各督抚采访遗书,汇

  • 卷八 张邦昌之僭·李有棠

    太宗天会四年,即宋钦宗靖康元年也。春正月癸酉,南京路都统宗望围汴,宋使李棁来谢罪,且请修好,许之。宋以康王构、少宰张邦昌为质,寻遣归。师还。秋八月庚子,左副元帅宗翰、右副元帅宗望复侵宋。冬闰十一月丙辰,克汴城。十二月

  • 卷三十七【起襄公二十六年尽二十六年】·杜预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注疏卷三十七【起襄公二十六年尽二十六年】晋杜氏注 唐陆德明音义 孔頴达疏经二十有六年春王二月辛卯卫甯喜弑其君剽【音义】【剽匹妙反】卫孙林父入于戚以叛注衎虽未居位

  • 卷四十五·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四十五日本山井鼎物 观 撰毛诗注疏第十三【十三之一】存旧毛诗卷第十三谷风之什诂训传第二十毛诗小雅郑氏笺谷风考异古本注道絶弃恩忘旧也谨按序有此七字注和调之貌下有也 兴者风而

  •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七·佚名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悔众教罪之余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行遍住者。见有客苾刍来。不为告白其事如何。佛言。若有客来。应须告白。时彼苾刍见有客来。未解衣钵。遂便前作白言。具寿。我苾刍某甲故泄精。犯僧伽伐尸沙罪

  • 卷第四十·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四十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捉宝学处第五十九尔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峰山。于日初分执持衣钵。下鹫峰山入城乞食。将尊者阿难陀以为侍者。于时遇天大雨水荡崖崩。见劫初人所安伏藏光色晃耀。世

  • 第五十六章 六王章·佚名

    全楞伽国人称大地之护者[玛兴达][王]子[卡沙波]义伽玛巴夫,恭敬从彼命之行动。(一)此王言灭达弥罗人,爱护从应之臣等,用种种之方策,已集军资。(二)诸大臣等[举行]即位式,已恳愿王冠、[王]伞、并调整王座,(三)“在未占领罗佳罗多中,何故

  • 学易居笔录·俞镇

    一卷。元俞镇(生卒年不详)撰。此书为作者阅读经史百家之书,随笔记录之文。全书分条记录,共四十九条。主要杂取经史成语及古人格言。重视儒家学说,颇斥佛学和道学之妄。虽然词意庸腐粗俗,带有乡塾学究习气,仍有可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