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词说

○自序

有清一代,词学屡变而益上。中叶以还,鸿生叠起,辟门户之正,示轨辙之程。逮乎晚清,词家极盛,大抵原本风雅,谨守止庵,导源碧山,历稼轩、梦窗以还,清真之浑化之说为之。虽功力有浅深,成就有大小,而宁晦无浅,宁涩无滑,宁生硬无甜熟,练字练句,迥不犹人,戛戛乎其难哉。其间特出之英,主坛坫,广声气,宏奖借,妙裁成,在南则有复堂谭氏,在北则有半塘王氏,其提倡推衍之功,不可没也。既自清命既讫,道丧文敝,二十年来,先民尽矣。独有︹村、蕙风,喁于海上,乐则为天宝霓裳,忧则为殷遗麦秀,是可伤已。乃今岁初秋,蕙风奄逝,吾道益孤。犹幸承其风者,有吴君瞿安、王君饮鹤、陈君巢南诸子,大抵学有本原,足以守先而待後。兆半无似,友教吴门。诸生以老马识途,时时从问词法,兼求词话,奉为准则。因念古人名著如词源、词旨及乐府指迷等作,未必浅深高下之皆宜。而清代丛谈词话诸书,往往特标一义,以自取重。诚恐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又虑近世学者根柢不具,则枝叶不荣。故推本屈、宋、徐、庾之旨,甄别家数选本之精,阐述前贤时彦相承之统绪,撰为一书,名曰词说。要使本末兼修,古今同化。际兹斯文绝续之会,宁使後之人视吾说为骈枝,无令嗜学者恨前人不为传述也。宜兴蒋兆兰。

○初学作词当从诗入手

初学作词当从诗入手,盖未有五七言不能成句,而能作长短句者也。词中小令,收处贵含蓄,贵神远,与诗之七绝最近。慢词贵铺叙,贵敷衍,贵波澜动荡,贵曲折离合,尤与歌行为近。其他四五七议论偶句,则近於律诗。是故能诗者。是故能诗者,学词必事半功倍。但使端其趣向,勿误歧途,一两年或三四年,用功为之,便成好手。大抵诗境宽,家数多,故不易自立。词境窄,家数虽多,而可宗者少,故易於成就。至词与诗之不同,虽匪一端,而大较诗则有赋比兴三义,词则以比兴为高,才入赋体,便非超诣矣。

○作词当以读词为权舆

作词当以读词为权舆。声音之道,本乎天籁,协乎人心。词本名乐府,可被管弦。今虽音律失传,而善读者,辄能锵洋和韵,抑扬高下,极声调之美。其浏亮谐顺之调固然,即拗涩难读者,亦无不然。及至声调熟极,操管自为,即声响随文字流出,自然合拍。此虽专主论词,然风骚辞赋骈散诸文诗歌各体,无不有天然之音节,合则流美,离则致乖也。

○初学作词先从小令入手

初学作词,如才力不充,或先从小令入手。若天分高,笔姿秀,往往即得名隽之句。然须知词以沉着浑厚为贵,非积学不能至,至如初作慢词,当择稳顺习用之调,平仄多可移易者为之,庶几不苦束缚。既成,再将词律细心对勘,务使平仄悉谐,辞意双美,改之又改,方可脱手,出以示人。逮至功夫渐到,然後可作单传孤调,及研究上去声字。总之,此道无论天资高下,才情丰啬,必得三五年功夫方能大成。登高自下,行远自迩,不容等也。

○纤佻之病须痛改

填词以到恰好地位为最难,太易则剽滑,太难则晦涩,二者交讥。至如浅俗之病,初学尤易触犯。第浅俗之病,人所易见,醒悟不难。惟纤佻之病,聪颖子弟不特不知其为病,且认为得意之笔。此则必须痛改,范以贞正,然後克跻大雅之林。

○词体贵洁

古文贵洁,词体尤甚。方望溪所举古文中忌用诸语,除丽藻语外,词中皆忌之。他如头巾气语、南北曲中语、世俗习用熟烂典故及经传中典重字面皆宜屏除净尽。务使清虚骚雅,不染一尘,方为笔妙。至如本色俊语,则水到渠成,纯乎天籁,固不容以寻常轨辙求也。

○词名肇始

说文云:“词者意内而言外也。”当叔重著书之时,词学未兴,原不专指令慢而言。然令慢之词,要以意内言外为正轨,安知词名之肇始,不取义於叔重之文乎。至如乐府之名,本诸管弦。长短句之名,因其句法,并无关得失。独至诗馀一名,以草堂诗馀为最著,而误人为最深。所以然者,诗家既已成名,而於是残鳞剩爪,馀之於词。浮烟涨墨,馀之於词。诙嘲亵诨,馀之於词。忿戾慢骂,馀之於词。即无聊酬应、排闷解酲,莫不馀之於词。亦既以词为秽墟,寄其馀兴,宜其去风雅日远,愈久而弥左也。此有明一代词学之蔽,成此者升庵、凤洲诸公,而致此者实诗馀二字有以误之也。今宜亟正其名曰词,万不可以诗馀二字自文浅陋,希图卸责。

○词之选本

填词之学,既始於读词,则所读之选本宜审矣。约而言之,苟柯词选,导源风雅,屏去杂流,途轨最正,世所称阳湖派者,实本於兹。第墨守者,往往含有苏辛气味。不知词贵清遒,不尚豪迈,可以不必。周止庵宋四家词选,议论透辟,步骤井然,洵乎ウ室之明灯,迷津之宝筏也。其後戈顺卿氏又选宋七家词汇为一编。学者随取一家,皆可奉为师法,就此成名。至如宋人选本,惟周草窗绝妙好词选,最为精粹,可作案头读本,他可勿论也。

○词家必备之书

清人选宋词博而且精者,无过朱竹词综一书。此与万红友词律、戈顺卿词林正韵皆词家必备之书也。

○词家两派

宋代词家,源出於唐五代,皆以婉约为宗。自东坡以浩瀚之气行之,遂开豪迈一派。南宋辛稼轩,运深沉之思於雄杰之中,遂以苏辛并称。他如龙洲、放翁、後村诸公,皆嗣响稼轩,卓卓可传者也。嗣兹以降,词家显分两派,学苏辛者所在皆是。至清初陈迦陵,纳雄奇万变於令慢之中,而才力雄富,气概卓荦。苏辛派至此可谓竭尽才人能事。後之人无可措手,不容作、亦不必作也。

○清真词中之圣

词家正轨,自以婉约为宗。欧晏张贺,时多小令,慢词寥寥,传作较少。逮乎秦柳,始极慢词之能事。其後清真崛起,功力既深,才调尤高。加以精通律吕,奄有众长,虽率然命笔,而浑厚和雅,冠绝古今,可谓极词中之圣。

○尧章别树一帜

南渡以後,尧章崛起,清劲逋峭,於美成外别树一帜。张叔夏拟之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可谓善於名状。继之者亦惟花外与山中白云,差为近之。然论气格,迥非敌手也。

○梦窗佳处在丽密

继清真而起者,厥惟梦窗。英思壮采,绵丽沉警,与玉田生清空之说相反。玉田生称其“何处合成愁”篇,为疏快不质实。其实梦窗佳处,正在丽密,疏快而其本色也。至所举过涩之句,为後世学梦窗者点醒不少。草窗词品,虽与梦窗相近,然练不伤气,自饶名贵。

○史梅溪词以幽秀胜

史梅溪词,以幽秀胜。张功甫称其有环奇警迈、清新闲远之长,良是。戈顺卿列之七家,允为无忝。

○清季词家抗衡两宋

初学填词,勿看苏、辛,盖一看即爱,下笔即来,其实只糟粕耳。竹提倡姜、张,太鸿参之梅溪,阳湖推挹苏、辛,止庵揭橥四家,而以清真集其成,可谓卓识至论。清季词家,蔚然称盛。大抵宗二张止庵之说,又竭毕生心力为之。本立言之义,比风雅之旨,直欲突过清初,抗衡两宋。後有作者,试研几张[景祁]、谭[献]、许[增]、郑[文焯]及四中书[端木采、许玉彖、王鹏运、况周颐、]张[仲斤]、朱[孝臧]诸贤所作,当知吾言之不谬也。

○论词诸说

张玉田论词,以清空不质实为主,又以骚雅为高。周止庵则曰:“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蒋剑人论词曰:“词以有厚入无间。”谭复堂揭柔厚之旨,陈亦峰持沉着之论。凡此诸说,犹之书家观剑器,见争道,睹蛇斗,皆神悟妙境也。学者试於诸说参之。

○诗词同源异派

玉田论清真词,谓其采唐诗融化如自己者,乃其所长。又言贺方回、吴梦窗皆善於练字面,多於温庭筠、李长吉诗中来。而沈伯时亦称清真词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诸贤诗句中来。又谓施梅川读唐诗多,故语雅淡。又言要求字面,当看温飞卿、李商隐,及唐人诸家诗句中字面好而不俗者,采摘用之云云。以上诸说,盖谓词家必致力於诗,始有独得,固已。窃以为诗词实同源异派,皆风雅之流别。词家欲欲进而上之,则兰成及齐梁人诸赋皆绝妙词境。又进而上之,则董娇娆、羽林郎等乐府及高唐、洛神、长门、美人诸赋,亦一家眷属。更进而上之,则屈宋诸作,莫非词家大道金丹。虽体制各别,而神理韵味,犹兰ぇ之与荃荪也。顾才高者或以词为小道,鄙不屑为。为之者或根抵不深,或昧厥本原,此词学之所以不振也。世有韪吾言者乎,盍试上探骚辨,下究徐庾,精思熟读,一以贯之,美成、白石容可几乎。不佞老矣,能言之而不能行之,可愧已。

○词之用笔与古文一例

词之为文,气局较小,篇不过百许字,然论用笔,直与古文一例。大抵有顺笔,有逆笔,有正笔,有侧笔,有垫笔,有补笔,有说而不说,有不说而说。起笔要挺拔,要新警。过片要不即不离。收笔要悠然不尽,馀味盎然。中间转接叠用虚字,须一气贯注。无虚字处,或用潜气内转法。蒙常谓作一词能布置完密,骨节灵通,无纤毫语病,斯真可谓通得虚字也。

○初学填词首在运意

陆平原文赋云:“理扶质以立,辞垂条而结繁。”盖无论何种文字,莫不以理为质,理者意之所寓也。初学填词,首在运意,理之所在,勿触勿背,则质存而博览会立矣。意之所发,文以辞藻,有条有理,不杂不乱,则条畅而繁茂。枝叶花实,附丽本博览会,非飘萍断梗之比矣。大抵才藻富、理路清,入手学梦窗尚可。否则,不如从姜张入,植其骨。迨格调既成,辞意相副,更进而求之可也。

○练意布局练句练字

填词之法,首在练意。命意既精,副以妙笔,自成佳构。次日布局。虚实相生,顺逆兼用,抟扼紧凑,或离或即,波澜老成,前有引皇,後有妍唱,方为极布局之能事。次曰练句。四言偶句,必加锤练,勿落平庸。散句尤宜斟酌,警策处多由此出。试观陆辅之词旨,所摘警句皆散句也。偶句虽工,终是平板,散句之妙,直有不可思议者,此其所以尤宜注意也。次曰练字。字生而练之使熟,字俗而练之使雅。篇中无一支辞长语,第觉处处清新。情生文,文生情,斯词之能事毕矣。

○阴阳九音

初学词能谨守词律,平仄不差,已是大难。然平仄既协,须辨上去。上去当矣,宜别阴阳。阴阳审矣,乃调九音。所以然者,音律虽已失传,而近世填词家,後起益精,不精即不得与於作者之列。况词固贵宛转谐和,若一句聱牙,即全篇皆废。昔玉田论音律,尝谓“锁窗深”,深字不协,改幽字,仍不协,又改明字,乃协。所以然者,“锁窗深”三字,不独尽是阴声,而且皆是齿音,宜其歌之不协也。幽字虽易喉音,第仍是阴声,故亦不合。明字既是唇音,又属阳平,正周止庵所谓重阴间一阳,宜其合也。又如所谓粉蝶儿“扑定花心不去,闲了寻香两翅”,扑字不谐,改为守乃谐。扑与守皆阴声,何以一谐、一不谐。盖扑字入声,其音哑,守字上声,其音紧,此其所以不同也。鄙见如此,故列阴阳九音之说。世有知者音,当不河汉吾言也。

○词林正韵

宋人作词,未有韵本。然自美成而後,南宋词家通音律者,隐然有共守之韵。戈顺卿依据名家词,撰为词林正韵,近代词家,遵而用之,无待他求矣。独至押韵之法,趁韵者不论,即每逢韵脚处,便押一个韵,韵虽稳而不能使本韵数句生色,犹为未善也。名家之词,押韵如大成玉振之收,声容益盛,是亦不可不讲也。

○清季词人

中国之学,务在师古,欧美之学,专尚改良。词至南宋,可谓精矣。至元而音律破坏,除二三名家以外,已不餍读者之心有明一代,词曲混淆,等乎诗亡。清初诸公,犹不免守花间、草堂之陋。小令竞趋侧艳,慢词多效苏、辛。竹大雅闳达,辞而辟之,词体为之一正。嘉庆初,茗柯宛邻,溯流穷源,跻之风雅,独辟门径,而词学以尊。周止庵穷正变,分家数,为学人导先路,而词学始有统系,有归宿。吴门七子,守词律、订词韵,於是亻面规错矩者,不敢自肆於法度之外。故以清代词学而论,诚有如外人所谓逐渐改良者。以故清季词人,如前所论列诸家,色色皆精,蔚然称盛,殆亦时会使然。後起之英,亦既致力於词,苟能精研屈宋以下,徐庾而上诸作,神而明之,大而化之,或亦改良之一助欤。

○七家词选

戈顺卿宋七家词选,标举词家准的,详於南宋者,以词至南宋始极其精也。其实北宋慢词如淮海、屯田,并臻极诣,亦治词家所不容舍也。戈选不收,犹为缺憾。

○宋初诸公工小令

欧阳、大小晏、安陆、东山,皆工小令,足为师法。词家醉心南宋慢词,往往忽视小令,难臻极诣。鄙意此道,要当特致一番功力於温韦李冯诸作,择善揣摩,浸淫沉潜,积而久之,气韵意味,自然醇厚不复薄索。盖宋初诸公,亦正从此道来也。

○与万钊论词

三十年前,与南昌万间盟[钊]论词,有足纪者,附录於此。一曰,调如贺新郎、沁园春、满江红、水调歌头等曲,皆不易填,意谓其易涉粗豪也。二曰,凡四言偶句,仄仄平平、平平仄仄者,上句第二字,下句第四字,古人多用入声,盖以两仄相连,忌用上上去去,故以入声间之也。又曰:元人词断不宜近,盖以元词音律破坏,且非粗即薄。他山之助,不敢忘也。

○词亦有史

词虽小道,然极其至,何尝不是立言。盖其温厚和平,长於讽喻,一本兴观群怨之旨,虽圣人起,不易其言也。周止庵曰诗有史,词亦有史,一语道破矣。

○止庵善言寄

止庵又云,词非寄不入,专寄不出。一物一事,引伸触类,意感偶生,假类必达,斯入矣。万感横集,五中无主,赤子随母笑啼,野人缘剧喜怒,抑可谓能出矣。此最善言寄者也。质而言之,要在浑含不露,若即若离,只用一两字点明作意,使人省悟。不可发挥太过,反致浅陋。

○词叶入声韵

词叶入声韵者,如美成六丑丑、兰陵王、浪陶沙慢、大,及白石霓裳中序第一、暗香、疏影、惜红衣、凄凉犯等调,皆宜谨守前规。押入声韵,勿用上去。其上去韵孤调亦然。不得以上去入皆是仄声,任意混押。

○宋人以入作平

词家以入作平,固是宋人成例,句苟可不作,岂不更好。若必不得已时,要以读去谐和方可。

○清真兰陵王

清真兰陵王词一翦风快、月榭携手二句,一字、月字,疑是以入作平。词律未经注出。按宋人赋此调者於二字多用平声。後人填此调,莫如照填入声为当,勿泛填上去也。

○词宜融情入景

词宜融情入景,或即景抒情,方有韵味。若舍景言情,正恐粗浅直白,了无蕴藉,索然意尽耳。

○近日词人

近日词人如吴瞿安[梅]、王饮鹤[朝阳]、陈巢南[去病?葜钭樱蟮譅宗法梦窗,上希片玉,犹是同光前辈典型。此则自关根抵,有志词学者,盍且培其根,沃其膏,为步武名贤地乎。

猜你喜欢
  曾中思·唐圭璋
  第三十四回 移花接木诈何深 含垢蒙羞非其罪·萧晶玉
  第二折 岳侯涅背·冯梦龙
  慈姑的盆·周作人
  那一晚·林徽因
  野宴·戴望舒
  初集卷七·乾隆
  卷五·陆游
  卷一百五十一·冯惟讷
  卷四十三·陈起
  卷之八·佚名
  卷二百九十一·曹学佺
  卷六十五·陈焯
  卷八十九·高棅
  第六回 愤杀恶徒·蒲松龄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七出 逢舟·孔尚任

    ◎乙酉二月〖水底鱼〗(净扮苏昆生背包裹骑驴急上)戎马纷纷,烟尘一望昏;魂惊心震,长亭连远村。(丑扮执鞭人赶呼介)客官慢走,你看黄河堤上,逃兵乱跑,不要被他夺了驴去。(净不听,急走介)(杂扮乱兵三人迎上)弃甲掠盾,抱头如鼠奔;无暇笑哂,大

  • 第十出 修札·孔尚任

    ◎癸未八月(丑扮柳敬亭上)老子江湖漫自夸,收今贩古是生涯。年来怕作朱门客,闲坐街坊吃冷茶。(笑介)在下柳敬亭,自幼无藉,流落江湖,虽则为谈词之辈,却不是饮食之人。(拱介)列位看我像个甚的,好像一位阎罗王,掌着这本大帐簿,点了没数的

  • 第二十七出 博执·许自昌

    【接云鹤】〔末冠带众随上〕么魔小丑甚狂猖。反诗题罢震江阳。下官蔡九知府。昨晚已退堂就寝了。那无为军黄通判来。报宋江题反诗一事。终夜彷徨不宁。差人拿他去了。想必就到。看那厮见了我怎么样说。〔杂绑生上杂

  • 感天动地窦娥冤·臧懋循

    感天动地窦娥冤杂剧(元)关汉卿撰●感天动地窦娥冤杂剧目录楔子 〔音释〕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 感天动地窦娥冤楔子〔卜儿蔡婆上诗云〕花有重

  • 卷八·吴之振

    <集部,总集类,宋诗钞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八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梅尧臣宛陵诗钞梅尧臣字圣俞人称宛陵先生宣州宣城人以从父荫补太庙斋郎历主簿县令监税湖州签署忠武鎭安两军节度判官初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尝一召试赐进

  • 卷三十九·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三十九刘鄠县昂【三首】昂字次霄济南人承安五年进士调鄠县令刘光甫曾为同官称次霄高材博学诗时有佳句云补归潜志刘昂次霄济南人有才誉以先曽有刘之昂故号小刘之昻泰和南征作乐章一

  • 卷三百九十·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九十蓼花类五言古蓼滩          【明】袁 凯衍迤近横塘坡陀间幽渚轻穂含夕霏丛条偃秋雨縦横覆鱼队閴寂来鸥侣杖策时一临逍遥更延伫五言律蓼花          【

  • 青村遗稿·金涓

    (元)金涓 撰○序送杨仲章归东阳诗卷序杨君仲章以清峻修敏之质好学不倦穷讨六籍虽晚登先师黄文献公之门而强记卓识迈伦逸等一时学者咸推先登宋君景濓每称之曰能而先师亦自谓不意晚年复得此友如涓者愚弗能砭顽弗能订安敢

  • 列传第四十 狄郝硃·欧阳修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 卷五十一 后燕录九·崔鸿

    垂后先段氏 垂后段氏辽西鲜卑段末杯之女也垂为吴王时立为王妃生子令宝段氏才髙性烈自以贵姓不尊事太后可足浑氏浑氏衔之儁又素不平于垂中常侍湼皓因希儁旨告段氏及吴国典书令辽东髙弼为巫蛊欲

  • 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范晔

    北郊 明堂、辟雍 灵台 迎气 增祀 六宗 老子是年初营北郊,明堂、辟雍、灵台未用事。迁吕太后于园。上簿太后尊号曰高皇后,当配地,郊高庙。语在《光武纪》。北效在雒陽城北四里,为方坛四陛。三十三年正月辛未,郊。别祀地祇、

  • 第六章 护国军中的青年军官·李宗仁

    一在将校讲习所停办之后,我们这批无职军官,奉令听候另派工作。明知等来等去总不会有结果的,因旧军各有其系统,门户之见甚深,我们不易插足,且我们新式军人也不愿置身其间。而新军究属有限,更无余额可以容纳我们。所以当我的同

  • 卷十三·段昌武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解卷十三宋 段昌武 撰桧郑曰桧者古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孔曰左传梓慎云郑祝融之墟也郑灭桧而处之故知桧是祝融之境】国在禹贡豫州外方之北荥波之南居溱洧之间祝融氏名黎其后八姓【曹曰分为八姓】

  • 卷三百六十三·佚名

    △初分多问不二品第六十一之十三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为住胜义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耶。不也善现,世尊,为住颠倒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耶。不也善现,世尊,若不住胜义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亦不住颠倒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者,将无。世尊,不证

  • 般若灯论释 第五卷·清辨

    般若灯论释 第五卷偈本龙树菩萨 释论分别明菩萨大唐中印度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观染染者品第六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彼染染者。嗔嗔者等。本无自性。欲使了知无自性义。有此品起。有人言。第一义中有阴入界。

  •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五·佚名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五年同利养别说戒白二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大德。于某聚落有一长者。造一住处。诸事具足。舍与四方僧伽。是时长者被王拘执。苾刍闻已弃寺他行。有三宝物及诸资具。被贼偷去。长者得脱。知寺被贼

  • 卷第七·白岩净符

    宗门拈古汇集卷第七 古杭白岩嗣祖沙门 净符 汇集 △未详法嗣 先净照禅师问楞严大师。经中道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若被物转即名凡夫。祇如升元阁作么生转。严无对。 汾阳昭代大师云。彼此老大。 宝寿方代大师云。今日

  • 通鉴续编·陈桱

    明陈桱撰。二十四卷。陈桱以《资治通鉴》和《通鉴纲目》皆终于五代,而周威烈王以前,虽有金履祥《通鉴前编》,亦断自陶唐,因著此书。首述盘古至高辛氏,以补金氏《通鉴前编》所未备,为第一卷。次采契丹在唐及五代时事,以记其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