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二十四    明 冯惟讷 撰

魏第四

陈思王植

上责躬诗

【魏志曰黄初四年植朝京都上疏并献诗二首】

於穆显考时惟武皇受命于天宁济四方朱旗所拂九土披攘玄化滂流荒服来王超商越周与唐比踪笃生我皇奕世载聪武则肃烈文则时雍受禅于【魏志作炎】汉君临万邦万邦既化率由旧则广命懿亲以藩王国帝曰尔侯君兹青土奄有海滨方周于鲁车服有辉旗章有叙济济隽乂我弼我辅伊予小子恃龙骄盈举挂时网动乱国经作藩作屛先轨是隳傲我皇使犯我朝仪国有典刑我削我绌【集作黜】将寘于理元凶是率明明天子时惟笃类【一作时笃同类】不忍我刑?之朝肆违彼执宪哀予小臣【一作子】改封兖邑于河之滨股肱弗置有君无臣荒淫之阙谁弼予身??仆夫于彼冀方嗟予小子乃罹斯殃赫赫天子恩不遗物冠我玄冕要我朱绂光光大【一作天】使我荣我华剖符授玉【一作册】王爵是加仰齿金玺俯执圣策皇恩过隆祗承怵惕咨我小人顽凶是婴逝慙陵墓存愧阙庭匪敢傲德实恩是恃威灵改加足以没齿昊天罔极生【魏志作性】命不图常惧颠沛抱罪黄垆愿蒙矢石建旗东岳庶立毫厘微功自赎危躯授命知足免戾甘赴江湘奋戈吴越天啓其衷得会京畿迟奉圣顔如渴如饥心之云慕怆矣其悲天高听卑皇肯照微

应诏诗

肃承明诏应会皇都星陈夙驾秣马脂车命彼掌徒肃我征旅朝发鸾台夕宿兰渚芒芒原隰祁祁士女经彼公田乐我稷黍爰有樛木重隂匪息虽有餱粮饥不遑食望城不过面邑不游仆夫警策平路是由玄驷蔼蔼扬镳漂沫流风翼衡轻云承盖涉涧之滨缘山之隈遵彼河浒黄坂是阶西跻关谷或降或升騑骖倦路载寝载兴将朝圣皇匪敢晏宁弭节长骛指日遄征前驱举燧後乘抗旌轮不辍运銮无废声爰暨帝室税此西墉嘉诏未赐朝觐莫从仰曕城国俯惟阙庭长怀永慕忧心如酲

朔风诗【五章】

仰彼朔风用怀魏都愿骋代马倏忽北徂凯风永至思彼蛮方愿随越鸟飜飞南翔

四气代谢悬景运周别如俯仰脱若三秋昔我初迁朱华未曦今我旋止素雪云飞

俯降千仞仰登天阻风飘蓬飞载离寒暑千仭易陟天阻可越昔我同袍今永乖别

子好芳草岂忘尔贻繁华将茂秋霜悴之君不垂眷岂云其诚秋兰可喻桂树冬荣

弦歌荡思谁与销忧临川慕思何为【去声】泛舟岂无和乐游非我隣谁忘泛舟愧无榜【音逬又音谤】人

矫志诗

芝桂虽芳【今本作芳树虽香】难以饵烹尸位素餐难以成名磁石引铁於金不连大朝举士愚不闻焉抱璧涂乞无为贵宝履仁遘祸无为贵道鸳雏远害不羞卑栖灵虬避难不耻汚泥都蔗虽甘杖之必折巧言虽美用之必灭济济唐朝万邦作孚【阙】逢蒙虽巧必得良弓圣【艺文作贤】主虽知必得【艺文作亦待】英雄螳螂见叹齐士轻战越王轼蛙国以死献道远知骥世伪知贤覆之帱之顺天之矩泽如凯风惠如时雨口为禁闧舌为发机门机之闓楛矢不追

元会诗

【晋礼志汉仪有正会礼正旦受贺公侯以下执贽来庭二千石以上升殿称万岁後作乐燕飨魏帝都邺正会文昌殿用汉仪】

初岁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衣裳鲜洁黼黻玄黄珍膳杂遝充溢圆方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一作喜】千载为常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室【一作家】荣贵寿考无疆

闺情

有美一人被服纤罗妖姿艶丽蓊若春华红顔韡晔云髻嵯峩弹琴抚节为我弦歌清浊齐均既亮且和取乐今日遑恤其他

公宴诗

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神飈接丹毂轻辇随风移飘颻放志意千里长若斯

侍太子坐

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寒冰辟炎景【一作气】凉风吹我身清体盈金觞肴馔纵横陈齐人进奇【一作嘉】乐歌者出西秦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

赠徐干

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圆景光未满衆星灿以繁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闲聊且夜行游游彼双阙间文昌鬰云兴迎风高中天春鸠鸣飞栋流猋激棂轩顾念蓬室士贫贱诚足怜薇藿弗充虚皮褐犹不全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宝弃怨何人和氏有其愆弹冠俟知已知己谁不然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亮怀璠璵美积久德愈宣亲交义在敦申章复何言

赠丁仪

【集云与都亭侯丁翼今云仪误也魏略曰丁仪字正礼太祖辟为掾】

初秋凉气发庭树微销落凝霜依玉除清风飘飞阁朝云不归山霖雨成川泽黍稷委畴陇农夫安所获在贵多忘贱为恩谁能博狐白足御冬焉念无衣客思慕延陵子宝劔非所惜子其寜尔心亲交义不薄

赠王粲

端坐苦愁思揽衣起西游树木发春华清池激长流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我愿执此鸟惜哉无轻舟欲归忘故道顾望但怀愁悲风鸣我侧羲和逝不留重隂润万物何惧泽不周谁令君多念自使怀百忧

又赠丁仪王粲

从军度函谷驱马过西京山岑高无极泾渭扬浊清壮哉帝王居佳丽殊百城员阙出浮云承露槩泰淸皇佐扬天惠四海无交兵权家虽爱胜全国为令名君子在末位不能歌德声丁生怨在朝王子欢自营欢怨非真则中和诚可经

赠丁翼

【文士传曰翼字敬礼仪之弟也为黄门侍郎】

嘉宾填城阙丰膳出中厨吾与二三子曲宴此城隅秦筝发西气齐瑟扬东讴肴来不虚归觞至反无余我岂狎异人朋友与我俱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君子义休偫小人德无储积善有余庆荣枯立可须滔荡固大节时俗多所拘君子通大道无愿为世儒

赠白马王彪【七章】

序曰黄初四年正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後有司以二王归蕃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魏志曰楚王彪字朱虎武帝子也初封白马王後徙封楚集曰於圈城作】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一作旷】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中逵絶无轨改辙登高冈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鬰纡将何念【今本作难进】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反【今本作令】亲疎欲还絶无蹊揽辔止踟蹰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羣衘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魏志作叹】息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一作已】过亡没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曦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志作咤】令心悲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隣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後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志作涂】援笔从此辞

送应氏诗二首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覩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一作平生亲】气结不能言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亲昵竝集送置酒此河阳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三良诗

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残生时等荣乐既没同忧患谁言捐躯易杀身诚独难揽涕登君墓临穴仰天叹长夜何冥冥一往不复还黄鸟为悲鸣哀哉伤肺肝

游仙诗

人生不满百戚戚【一作岁岁】少欢娱意欲奋六翮排雾凌紫虚蝉脱同松乔翻迹登鼎湖翺翔九天上骋辔远行游东观扶桑曜西临弱水流北极玄天【一作登玄】渚南翔陟丹丘

杂诗七首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鴈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转蓬离本根飘颻随长风何意回飈举吹我入云中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类此游客【一作流宕】子捐躯远从戎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去去莫复道沈忧令人老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明晨秉机杼日昃不成文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自期三年归今已历九春飞【玉台作孤】鸟遶树翔噭噭鸣索羣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时俗薄朱顔谁为发皓齿俛【一作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仆夫早严驾吾将远行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远望周千里朝日见平原烈士多悲心小人媮自闲国雠亮不塞甘心思丧元拊劒西南望思欲赴太山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揽衣出中闺逍遥步两楹闲房何寂寞缘草被堦庭空室【一作穴】自生风百鸟翩南征春思安可忘忧戚与我并佳人在远道妾身单且?欢会难再遇芝兰不重荣人皆弃旧爱君岂若平生寄松为女萝依水如浮萍齎身奉衿带朝夕不堕倾傥终顾盻恩【一作傥能终顾盻】永副我中情

七哀诗【玉台作杂诗乐府作怨歌行本辞】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荡子妻君行踰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情诗【玉台作杂诗】

微隂翳阳景清风飘我衣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眇眇客行士遥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曦游子叹黍离处者歌式微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喜雨诗

天覆何弥广苞育此羣生弃之必憔悴惠之则滋荣庆云从北来郁述西南征时雨中夜降长雷周我庭嘉种盈膏壤登秋毕有成

失题【见艺文鹤部】

双鹤俱遨游相失东海傍雄飞窜北朔雌惊赴南湘弃我交颈欢离别各异方不惜万里道但恐天网张

七步诗【本集不载】

【世说新语曰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云云帝有慙色】

煮豆持作羮漉豉以为汁箕在釡下然豆在釡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作煮豆燃豆箕豆在釡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大急】

离友诗二首【并序】

乡人有夏侯威者少有成人之风余尚其为人与之昵好王师振旅送余於魏邦心有眷然为之陨涕乃作离友之诗其辞曰

王旅游兮背故乡彼君子兮笃人纲媵余行兮归朔方驰原隰兮寻旧疆车【一作我车】载奔兮马繁骧涉浮济兮泛轻航迄魏都兮息兰房展宴好兮惟乐康

凉风萧兮白露滋木感气兮条叶辞临渌水兮登重基折秋华兮采灵芝?永归兮赠所思感离隔兮会无期伊鬰悒兮情不怡【本集止载前一首今考艺文附入初学记载二句云日匿景兮天微隂经迥路兮造北林当别有一首也】

阙文

妬诗

嗟尔同衾曾不是志宁彼冶容安此妬忌

髑髅诗

牢落冥寞与道相駈隐然长寝其乐无踰

艶歌

出自蓟北门遥望胡池桑枝枝自相值叶叶自相当

乐府

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兎翰古人感鸟迹文字有改判

芙蓉池

逍遥芙蓉池翩翩戏轻舟南杨栖双鹄北柳有鸣鸠

言志

庆云未时兴云龙潜作鱼神鸾失其俦还从燕雀居

杂诗

悠悠远行客去家千余里出亦无所之入亦无所止浮云翳日光悲风动地起

古诗纪卷二十四

 

猜你喜欢
  卷七百一十二·彭定求
  卷三百七十三·彭定求
  卷三百四十三·彭定求
  张炎·唐圭璋
  游九言·唐圭璋
  丁注·唐圭璋
  苏彦文·隋树森
  提要·史谨
  别丢掉·林徽因
  卷五·顾瑛
  卷111 ·佚名
  宛陵羣英集巻十一·汪泽民
  卷首下·郭元釪
  附录·张玉娘
  卷九·姚合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一出 拈要·李渔

    (末上)〔西江月〕措大焉能好色,乌纱未必怜香。风流须是做皇王,才有温柔福享。只虑欢娱太过,能令家国倾亡。特传妙诀护金汤,多设风流保障。〔凤凰台上忆吹箫〕毅帝武宗,冲龄御极,风流雅好微行。狎章台少女,簪订姻盟。为骋骅骝失

  • 附錄·胡应麟

    少室山房筆叢正集三十二卷續集十六卷(兩淮馬裕家藏本)明胡應麟撰應麟字元瑞蘭谿人萬厯丙子舉人以依附王世貞得名故明史文苑傳附載世貞傳中此其生平考据雜說也分正續二集爲書十六種曰經籍會通四卷皆論古來藏書存亡聚散之

  • 卷十九·王琦

    钦定四库全书李太白集注卷十九钱塘 王琦 撰古近体诗共三十二首詶谈少府一尉居倏忽梅生有仙骨三事或可羞匈奴哂千秋壮心屈黄绶浪迹寄沧洲昨观荆岘作如从云汉游老夫当暮矣蹀足惧骅骝【太平御覧梅福於是弃南昌尉去妻子

  • 奉和岳州山城·张说

    张垍(一作张均诗,奉和,应该是和其父张说《岳州山城》)郡馆临清赏,开扃坐白云。 讼虚棠户曙,观静竹檐曛。 悬榻迎宾下,趋庭学礼闻。 风传琴上意,遥向日华纷。

  • 洪王茶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洪王茶(生卒年不详)字叔玙,自号空同词客,理宗时人。有《空同词》一卷。《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录其词十六首。 ●菩萨蛮·宿水口 洪王茶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 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

  • 竹斋诗集跋·裘万顷

    宋大理司直先竹斋诗集三巻明嘉靖间工部郎中先鲁江公锓版行世兵燹后版散失先府君将重授诸梓其心未尝一日防也府君知四川之荣经县奏侍荣经署承府君命迄今十有六年又未敢一日忘也奏今待罪锦县县为兴京地土厚民淳无讼狱簿

  • ○敌伪的和平谣诼·陶希圣

    ◎一、谣言必多近来上海传出的“和平”谣言很多:有的说,国民政府有要员到海防,与日本方面谈判“和平”。有的说:香港有日本代表与国民政府代表诼判中日“和平”的基础原则。我要指出这种谣言的内在阴谋,今后这种谣言,不独谣

  • 资治通鉴考异卷十一·司马光

    宋 司马光 撰唐纪三则天皇后光宅元年三月丘神勣杀故太子贤【则天实録贤死在二月丘神勣往巴州下旧本纪在三月唐厯遣神勣举哀追封皆有日今从之】九月薛仲璋收陈敬之系狱【实録作薛璋御史台记云薛仲璋矫使杨府与徐敬业

  • 王冲传·姚思廉

    王冲,字长深,琅邪临沂人,祖父王僧衍是齐侍中。父亲王茂璋,是梁给事黄门侍郎。王冲的母亲,是梁武帝的妹妹新安穆公主,于齐世去世,梁武帝因王冲失去了母亲而特别疼爱他。十八岁那年,初任梁秘书郎。后为永嘉太守。入朝任太子舍人

  • 伯颜不花的斤传·宋濂

    伯颜不花的斤字苍崖,畏兀儿族人。驸马都尉、中书丞相高昌王雪雪的斤的孙子,驸马都尉、江浙行省丞相、荆南王朵尔的斤的儿子。平素洒脱不羁,好学习,通诗文音韵。初年因父荫封同知信州路事,后调任建州路。徽州人民起义,攻遂州

  • 没有勇气不行·梁漱溟

    没有智慧不行,没有勇气也不行。我不敢说有智慧的人一定有勇气;但短于智慧的人,大约也没有勇气,或者其勇气亦是不足取的。怎样是有勇气?不为外面威力所慑,视任何强大势力若无物,担荷若何艰巨工作而无所怯。譬如:军阀问题,有的人

  •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第五·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第四结从非亲里尼取衣因缘花色比丘尼者。容貌端政。色作优钵罗花色。此人前世久远劫时。作一婆罗门女。父母家人入海采宝。是女在后不能自活。便与诸淫女共在一处。卖色自供。此女色貌不丰。无人往来

  • 净慈要语跋·永觉元贤

    净慈名蓝闻谷大师飞锡建州时所建其接引缁素首以净慈设化且属永觉大师撰要语二万余言以广法乳盖缵云栖大师之徽猷也云栖大师八轼正轨范我四众而两服首路肇始二门敷施激扬多历年所故大江以南家喻户晓相习成风为益岂浅鲜

  • 宁古塔村屯里数·佚名

    记行著作。清佚名纂。一卷。据书内容推知,当成书于光绪十二年(1886)后。凡三千余字。所记宁古塔城周围村屯、名称、距城距离、户数诸事。最后叙述中俄《北京条约》签定后,清政府立“倭、那、玛、拉、喀、亦”字界牌八

  •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李隆基

    四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参校本:敦煌卷子P.2375 号。本书鲜见其它传本。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732年)或二十一年(733年)注《老子》,刻于石幢立在各州龙兴观、开元观前。以《河上公注》为底本,发挥了其

  • 仲子书·冯云鹓

    孔子弟子仲由(字子路)之言行、事迹辑录。清人冯云鹓从史传中辑录仲由有关生平事迹、思想言论的资料,汇集而成。共七卷。依《阙里志》与宋陈尧叟赞列本传于卷首。排鲁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至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年)间

  • 寄禅和尚行述·冯毓孥

    师讳敬安,字寄禅,本湖南湘潭黄氏子,父曰宣杏,母胡太君,奉观音大士甚虔,梦兰而生师,时前清咸丰元年十二月三日也。方髫龄时,即屏弃腥味,随母拜月,喜闻人谈仙佛事。七岁丧母,十二岁丧父,师方就塾师受《论语》,未卒业,家贫,与弟子成俱废

  • 双论·佚名

    音译《那摩迦》。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上座部根本七论之一。“双论”,是说本论由十双相对的问答组成,故名。全论共十品:第一根本品,为总纲;第二蕴品,说三科中的五蕴;第三处品,谈三科中的十二处;第四界品,阐述三科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