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秦韬玉诗鉴赏

生平简介

秦韬玉,字仲明,一作中明。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早有诗名,进士不第。后谄附当时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官丞郎,判盐铁。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后,韬玉从僖宗入蜀,田令孜又擢其为工部侍郎、神策军判官 。中和二年(882)敕赐进士及第。后不知所终。

韬玉有词藻,诗典丽工整,工七律。一些诗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如《贫女》、《贵公子行》等诗皆为一代名作 。《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十六首 ,编为一卷。

贫 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

拟托良媒亦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秦韬玉诗鉴赏

《贫女》是晚唐诗作中较有影响的一首,诗人借贫女悲惨处境和心灵苦痛的自白,对当时社会重富轻贫、重势轻才的不合理现象表示了强烈的愤怒 。 诗中,作者对贫女充满了深厚的同情,但却未著一怜悯之词 ,而是把强烈的感情倾注在贫女形象的塑造上, 让读者的心灵在同贫女那栩栩如生的形象的撞击中产生炽热的火花。诗人对贫女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采用刻写心灵的手法来实现的。

首联“蓬门未识绮罗香 ,拟托良媒益自伤”,落 笔便通过揭示贫女和富女生活差别之悬殊来刻写贫女内心的痛楚 。“蓬门”既说明贫女出身之贫贱,又显 示了她现在居住条件的贫困简陋 ;“绮罗香”写出了 富女服饰的豪华;用“未识”二字联缀贫富两极,愈显贫女生活之苦 。“拟托良媒”是贫女在个人婚姻大 事处理上的美好愿望 ,“益自伤”则写出了其内心愿 望与现实的剧烈矛盾和苦闷之情。

颈联“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梳妆”,是 说有谁欣赏贫女那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又有谁与贫女共爱俭朴的梳妆呢?也就是说当时只有卑俗的处世格调和奢侈的梳妆才会取悦于世人,而贫女的格调恰恰与流俗有悖 。“爱”与“怜”的次第运用,正写出 下贫女与世人在心灵格调和追求方面的巨大反差,从而更显示出贫女内心世界的纯洁美丽。

颔联“ 敢将十指夸针巧 , 不把双眉斗画长 ”,是从针指女红的绝技方面映衬贫女心灵的秀美 。“敢 将”二字表现出贫女在针指刺绣方面功夫的过硬,也暗示出其热爱劳动、不尚浮华的品格。一个“巧”字写出了贫女技巧的熟练,透露出其天资聪慧伶俐的信息 。“不把”含有不屑一顾的意味,这就进一步突出 了贫女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从勤劳聪明的侧面给贫女心灵的画面增添了明丽的色彩。

尾联“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做嫁衣裳”,写 出了贫女从“自伤”到“ 苦恨”的心灵跃动的高潮。 贫女出身“ 蓬门 ”,又无“良媒”议婚 ,加上“格 调”与众迥异 ,致使自己在爱情的追求上难有归落, 这是她久藏心间的苦痛。婚姻难议已属苦甚,更何况自己还要为俗气难耐的富女驱使,“年年压金线”,描图绣锦,“做嫁衣裳 ”?这样被驱遣、受奴役的屈辱地位是贫女所难以忍受,也是她心中最大的苦楚,从而益发显示出贫女追求自由、幸福的心灵之美。

此诗为秦韬玉屈居宦官田令孜门下做幕僚时所作,可能是诗人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自我写照,但由于其艺术概括力之非凡高绝,使读者很容易透过贫女的心曲而倾听到封建社会富有才华却被沉埋有识之士的不平之慨和哀怨之情 。特别是结尾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二句,更是富有概括力,历来为人传诵。

除了善于刻写心灵和富于概括力的艺术特色之外,这首诗在语言运用上也颇有独到之处。对仗工整而自然,语言清显而义蕴深邃,接近民间口语,朗朗上口。

猜你喜欢
  卷七百八十五·彭定求
  李芸子·唐圭璋
  黄岩叟·唐圭璋
  ◆甘相掾立(允从集)·顾嗣立
  吕济民·隋树森
  卷四·贯休
  卷九·陆游
  卷四百七十一·曹学佺
  卷二十八·曹学佺
  卷八十六·陈元龙
  卷二百六十一·陈廷敬
  卷四百九十四·佚名
  卷三百九十七·佚名
  第四回 是人人痛·蒲松龄
  詹玉词作鉴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九十二·彭定求

        卷192_1 【登高望洛城作】韦应物   高台造云端,遐瞰周四垠。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   河岳出云雨,土圭酌乾坤。舟通南越贡,城背北邙原。   帝宅夹清洛,丹霞捧朝暾。葱茏瑶台榭,窈窕双阙门。   十载构屯

  • 卷103 ·佚名

    葛绍体 和水心先生寄越帅汪焕章得雨韵 步虚影里云環举,精诚上对东皇语。 蓬莱拂槛多飞云,西风吹作人间雨。 田家谁不知公勤,千里欢声公亦闻。 早禾登场晚禾实,公庭如水清无尘。 葛绍体 和袁抱瓮

  • 卷二百八十三·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八十三梧桐类五言古双桐          【魏】明 帝双桐生空井枝叶自相加通泉浸其根?雨润其柯咏桐          【齐】王 融鶱凤影层枝轻虹镜展绿岂斁龙门幽直慕

  •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二·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姓名爵里二诸家姓名爵里曾棨【字子启永丰人永乐甲申赐进士第一选进学文渊阁授翰林修撰歴侍讲侍读学士左春坊大学士进詹事府少詹赠礼部左侍郎諡襄敏有巢睫集】周述【字崇述吉水人永乐甲申赐进士第

  • 卷四十三·志第十·柯劭忞

      ○五行上   太祖十四年夏,西征,大雨雪。帝疑之,耶律楚材进曰:“克敌之征也,明年冬,震雷。帝又疑之,楚材曰:“西域主将死矣。”已而,皆然。夫天之垂戒,无分于夷夏。夷夏虽殊族姓,又无不知天变之可畏者。或乃疑其附会失实,不

  • 一○四三 礼部为知照大学士等遵旨会议历代帝王祀典事致稽察房移会(附黏单)·佚名

    一○四三 礼部为知照大学士等遵旨会议历代帝王祀典事致稽察房移会(附黏单)乾隆四十九年八月礼部为遵旨议奏事。祠祭司案呈,乾隆四十九年七月三十日内阁抄出大学士、九卿会议历代帝王祀典一折,于乾隆四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

  • 第二章 我的童年 六 我的乳母·溥仪

    梁鼎芬给我写的“起居注”中,有一段“宣统九年正月十六日”的纪事:上常笞太监,近以小过前后答十七名,臣陈宝琛等谏,不从。这就是说,在到我七周岁的时候,责打太监已成家常便饭,我的冷酷无情、惯发威风的

  • 卷六十五·王与之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六十五   宋 王与之 撰秋官司寇下布宪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王昭禹曰布以敷施之宪以表示之○郑锷曰国朝自淳化三年始置诸路刑狱事乃周家布宪之意然不止于二人而已今

  • 第二十二章 争之无益·林语堂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 (28 )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 (29 );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语译]委屈反而可以保全,弯曲反

  • 妙法蓮華經卷第四·欧阳竟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   [一]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二]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記.復聞宿世因緣之事.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

  • 建立人间的永久和平·太虚

    ──三十年八月在重庆华严法会讲──一 前言  二 万有的真实相  三 人类的社会性  四 武力唯御暴除害以文化求进化  五 建真民国进大同世一 前言陪都各界人士此次发起追荐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的华严法会

  • 大乘入楞伽经释题·太虚

       一 分释    甲 大乘     1 列古说     2 出今释     3 会异说     4 正兼释    乙 入     1 互为能所入     2 别约能入行    丙 楞伽     1 约能喻释名 

  • 白云守端禅师语录卷上·守端

    上堂卍云。上堂法语。既载于续刊古尊宿语要卷三。故今不再录。但收所遗者耳。上堂。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圆通则不然。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示众云。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拈拄杖云。山河大地

  • 卷第九·佚名

    补续高僧传卷第九 吴门华山寺沙门 明河 撰 习禅篇 宋 黄檗全禅师传 道全。洛阳王氏子也。生不食荤血。父母使事其舅广爱演公得度。二十具戒。游彭城。历寿春。受华严清凉说於诚法师。朝授师说。夕能为其徒讲。彭

  • 大溈五峰學禪師語錄·如学

    大沩密印寺住持孙智海重刻僧問:「如何是關中境?」師云:「案上凝塵三尺厚,庭中芳艸幾生花。」「如何是境中人?」師云:「相逢不遇真師子,閒我憨憨枕石頭?」「如何是人中意?」師便打。徐喬谷居士問:「俱胝豎指,意旨如何?」師云:「火宅

  • 曹溪大休珠禪師住定隱寺語錄卷第三·佚名

    侍者德閒錄住持嗣法德茂編次結制上堂:定隱今冬結制,要且不比,往年多處宜,減,少處宜添。或問添減何意?向道千聖不然。山僧直心直行,從來不敢欺瞞。不是德山托缽,亦非婆子燒庵。諸禪眾!爾既一總不會,切須擦褲磨肩,咬緊一具,牙齒捏定

  • 天台风俗志·陈锺琪

    《天台风俗志》一卷,记台州府天台县风物民情。天台县隶属于今台州市,因天台山而得名,位于浙江省东部、台州市区西北部。三国吴大帝黄武至黄龙三年(222-231年)之间,从会稽郡章安县分置始平县,此为天台建县之始。《小方壶斋舆

  • 清净毗尼方广经·佚名

    全一卷。后秦鸠摩罗什(或谓竺法护)译。又称清净毗奈耶方广经、清净毗尼经、毗尼方广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本经叙述方广大乘之净戒,以寂调伏音天子与文殊之问答为其架构。就声闻及菩萨律行之不同,提出十七种对比。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