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张旭诗鉴赏

生平简介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吴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常熟尉、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他是盛唐著名的大书法家,精通书法,草书最为著称。他的草书,与李白的诗、裴旻的剑舞,当时被称为“三绝”。相传他最嗜酒,往往大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或以头濡墨而书,世呼为“张颠”。他的诗,今存六首,都是写自然景色的绝句,构思新颖,意境幽深,独具一格。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诗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首句先写远景。远望,长桥被野烟所隔。“隐隐”二字,写缭绕的山岚云烟之中,长桥忽隐忽现、似有若无。正因为云烟弥漫,静止的桥仿佛活动起来。

作者用一个“飞”字表现这种感觉,写出了这座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恍若飞腾之状。这句诗仅以“桥”和“烟”相互映衬,就创造了一个具有朦胧美和神秘感的艺术境界,一下笔即引人入胜。

次句由远而近,描写近景:溪水中露出的岩石和在溪上轻摇的渔船。“问渔船”三个字,若实若虚,似乎是问眼前的渔人,又好象是遥问古代的武陵渔人。

或者说,是沉醉在这幅美景中的诗人,在恍惚间把眼前渔人当作了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的武陵渔人了。这三个字,逼真地表现出作者心驰神往的情态。

三、四句,是问讯渔人的话:但见一片片桃花瓣随着清澈的溪水不断漂出,却不知那理想的世外桃源洞在清溪的什么地方呢?这里,桃源洞的美妙景色,是从问话中虚写的,诗人急切向往而又感到渺茫难求的心情,也是从问话中委婉含蓄地透露出来的。

七言绝句篇幅短小,要做到情韵悠长,意境深邃,除了讲究炼字琢句外,更要求构思的巧妙。张旭作为盛唐的一位七绝名家,是很善于构思的。这首诗从远到近,正面写来,然后用问讯的方式运实入虚,构思布局相当新颖巧妙。作者的笔触又轻快洒脱,对景物不作繁琐的描写,不敷设明艳鲜丽的色彩,对《桃花源记》的意境也运用得空灵自然、蕴藉不觉,从而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前人评论这首诗“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记》”,不无过誉,却也颇有道理。读这首诗,如与王维的《桃源行》对照比较,可以领悟同一个题材,以不同的体裁和不同的艺术方法去表现,是能各臻其妙的。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辉,

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张旭诗鉴赏

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 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

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恰值游兴正浓之际,天空中忽然浮过一片“轻阴”,大有大雨将至之势,这是令客人游兴顿减的惟一客观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观上并非不恋山景的心灵信息。

最后两句“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采取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的笔法,进一步劝慰客人既来之,则安之,不要错过美好春光,涉涉前行。因为客人怕“轻阴”致雨、淋湿衣服,诗人就婉曲地假设了一个晴天游春的问题—— 在晴天中,因为春季雨水充足,云深雾锁的山中也会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径上,衣服和鞋子同样会被露水和雾汽打湿的。

这也就是说,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无法避免的问题,从某一角度说,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乐趣,那么,又何必为一片“轻阴”而踯躅不前呢?

这首诗的意境异常清幽,主要表现在隽永的哲理启迪上。它告诉人们:事物是复杂的,不应片面地看问题,对待困难也是如此。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莫为轻阴便拟归”;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赏心悦目,其乐无穷。正由于诗中含义丰富而深刻,所以,这首诗与同类登山春游诗相比就更别具一番悠然不尽的韵味。

猜你喜欢
  卷三百二十七·彭定求
  卷九十四·彭定求
  刘应李·唐圭璋
  卷三十五·阮阅
  第三十一齣~第四十齣·袁于令
  词苑丛谈卷一·徐釚
  三集卷六十·乾隆
  卷448 ·佚名
  卷六·朱彝尊
  剑南诗钞·吴之振
  卷四十九·陈焯
  卷十·康熙
  岳州行郡竹篱·张说
  卷四十一·查慎行
  陈玉兰诗鉴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刘弇·唐圭璋

      弇字伟明,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于庆历八年(1048)。登元丰二年(1079)进士第,继中博学宏词科。绍圣中,知峨眉县。元符中,进南郊大礼赋,称旨,除秘书省正字,改著作佐郎、实录检讨官。崇宁元年(1102)卒,年五十五。有龙云集三十二卷。

  • 附录二·佚名

    附录二「台湾文献丛刊」已刊台湾诗作索引「台湾文献丛刊」已刊台湾诗作索引作者姓氏次序(以首字笔画多寡为准)二画丁四画六、方、王五画丘、仝、包、史、失、弘、瓦、白、石、立、古六画伊、全、朱、江七画何、余、吴、

  • 卷四十九·方回

    钦定四库全书 瀛奎律髓卷四十九    元 方回 编伤悼类 有生必有死吊哭诔赙挽些哀词所以尽伦理而亦忠信孝悌之天所固有也性情於此见焉交游以此重焉观者不可以讳忌恶之 五言【十二首】 哭长孙侍御       

  • 樵云独唱巻四·叶颙

    (元)叶颙 撰○絶句题时苗留犊圗二首秩满言归父老忧临岐分犊较蝇头男儿利物忘天下未必区区在一牛留犊归牛骇见闻古今唯数一时君设令买宠生贤嗣未必邦人敢见分示小儿阿真牡丹二首荼■〈艹縻〉春暮各一首绛色罗裳緑色襦沈

  • 卷一百八十三 嘉祐元年(丙申,1056)·李焘

      起仁宗嘉祐元年七月盡是年八月   秋七月辛巳朔,詔三司、開封府、臺諫官、審刑院復上殿奏事,仍日引一班。自上不豫,惟二府得奏事,至是始引對羣臣。   壬午,降同提點廣南東路刑獄公事、左藏庫副使馮文俊為廣南西路都

  • 卷之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第一个升降机——“左派”右派·恽逸群

    民国十三年国民党改组以后,就明显地分出了左右派,左派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右派则反对三大政策,而且主张反苏****反工农。国民党老人物中害怕新兴的人物夺去他们的权位,大部份是右倾的,但孙中山的主张很坚定,把坚决公开反对

  • 通志卷七十三·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金石略第一上代文字 钱谱 三代欵识 秦 两汉 三国 晋 两朝 隋 唐 唐六帝 唐名家金石序序曰方册者古人之言语款识者古人之面貌以后学跂慕古人之心使得亲见其面而闻其

  • 绎史卷一百四十一·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魏信陵君之贤【孔顺相魏附】史记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厘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

  • 馥芬居日记·王汝润

    (旧抄本)[清] 王汝润子雨著余生自乾隆五十八年癸丑正月初六日巳时。生八日,至十三,即丧母俞氏,赖祖母庄氏收育。旋父百里公(元增谨按:百里公讳嗣学,字震远。鹤溪公长子,诸生。)雇乳母养活至三岁,乳母去,仍祖母抚养。至九岁,祖母亡

  • 卷八十五 东夷列传第七十五·范晔

    (夫余国、高句骊、北沃沮、南沃沮、女儿国、倭国、州胡国、倭奴国等)《王制》说:“东方称为夷。”夷是根的意思,是说上天仁爱并且爱惜生灵,万物顶着泥土长出地面。所以东方的人生性柔顺,容易用道义驾驭,以至于有君子国、不死

  • 孔靖传·李延寿

    孔靖字季恭,会稽山陰人,名字与宋武帝祖父名字相同,所以以字称呼。祖父孔愉,是晋朝的车骑将军。父亲孔躢,为散骑常侍。孔季恭最初被举为孝廉,逐步升迁为司徒左西掾,尚未授官,遭到了母亲的丧事。隆安五年(401)被起用为山陰令,没

  • 六·沈从文

    当两人在西山无法支持下去,迁入北河沿一个公寓里时,原为了先从朋友方面,就早知道那公寓中有个明理知趣主人的。这主人风度同性情,使人一想起来便觉得混合了快乐与忧愁,从他那份性格上,总仿佛可以接触了些又荒唐又微妙的人生

  • 四十年·佚名

    (丁未)四十年大明萬曆三十五年春正月1月1日○朔乙丑,以成泳爲吏曹判書。泳立朝無可觀,惟以反覆趨勢爲事,人皆目之以詐黨,附柳永慶,得拜是職。○吏曹佐郞李克信罷。諫院啓曰:「克信身在淸班,不自謹愼,泛濫麤鄙之事,無所不爲,人皆唾

  • 卷三十五·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三十五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三十五>尚書中星【正義曰四方七宿各成一形東方龍形西方虎形皆南首而北尾南方鳥形北方龜形皆西首而東尼仲春日在奎婁而入於酉

  • 卷第一 序致 教子 兄弟 后娶 治家·颜之推

    序致第一〔一〕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二〕,慎言检迹〔三〕,立身扬名〔四〕,亦已备矣。魏、晋已〔五〕来,所着诸子〔六〕,理重事复,递相模效〔七〕,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八〕。吾今所以复为此者〔九〕,非敢轨物范世也〔一0〕,业

  • 附錄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三·欧阳竟无

      攝事分中契經事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一   如是已說處擇攝.緣起食諦界擇攝我今當說。總嗢柁南曰.   立等.二諦等. 以觸爲緣等. 有滅等.食等. 最後如理等。   别嗢柁南曰.   立.苦聚.諦觀. 攝聖教.微智

  • 金丹四百字彭好古批注·彭好古

    七返九还金液大丹者,七以火数,九乃金数。以火炼金,返本还元,谓之金丹。以身心分上下両弦,以神気别冬夏二至,以形神契坎离二卦。以东魂之木、西魄之金、南神之火、北精之水、中意之土,是以攅簇五行。以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