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76.寒山子:诗十一首

寒山子是王梵志以后的又一位唐代通俗诗人。王梵志的诗,从宋代起已经失传,直到敦煌石室中发现了唐人写本,我们现在才能见到。寒山子的诗,历代都有刻本,至今流传着。但是,寒山子这个人,以及他的诗集,还有许多疑问,没有解决。现在通行的《寒山子诗集》,是一位署名台州刺史的闾丘胤编的。编者在序文中介绍了这部诗集的来历,现在我译述其大概。

寒山子,不知其姓名,古老以来,都有人看见他,以为是一个疯狂的贫士。他隐居于天台唐兴县西七十里的寒岩,但时常到天台山国清寺来看他的朋友拾得。拾得是国清寺里一个管食堂的行者,他经常把残莱剩饭储存在竹筒里,寒山子来时,就把竹筒背回去。寒山子在寺内长廊下徐行漫步,独言独笑,快活叫唤。寺里和尚来干涉他,他就拍手大笑,好久才去。他衣服破旧,形貌枯悴,像一个贫士。戴一顶桦皮帽,脚下拖一双木屐。说的话疯疯癫癫,可是好象很有道理。

闾丘胤在长安,分发到台州刺史的官职。在即将离京赴任的时候,忽然患了头痛病。于是请医师治疗,岂知越治越痛。后来碰到一个名叫丰干的和尚,自称是特地从天台山国清寺来给他治病的。于是闾丘胤就请他救病。和尚笑说:“身居四大,病从幻生。若欲除病,应须净水。”闾丘胤命家人取净水来,和尚将净水喷在闾丘胤头上,一会儿头就不痛了。和尚对闾丘胤说:“你去台州,那边临海,有岚瘴毒气,必须小心。”闾丘胤问他,台州那边有什么可以请教的贤德之人。和尚答道:“有,有,不过你见之不识,识之不见。如果你真要见,千万不可以相貌取人。有一个寒山,是文殊菩萨化身,现在国清寺。还有一个拾得,是普贤菩萨化身,象一个风狂的穷人,现在国清寺厨房里当火伕。”和尚说过,就辞去了。

闾丘胤到台州上任之后,亲自到各大寺院中打听,众口一辞,果然有此二人。于是闾丘胤便到国清寺去进香,问寺里和尚:“你们这里有过一位丰干禅师,他住过的院子在那里?还有一位寒山,一位拾得,住在什么地方?”住持和尚道翘回说:“丰干禅师的院子在经藏后面,现在没有人敢住,因为常常有一隻老虎来叫吼。寒山,拾得二位,现在厨房里。”

于是和尚带闾丘胤来到丰干禅师住过的院子,开门进去,满地都是老虎脚印。闾丘胤问和尚:“丰干禅师在寺里做什么事?”道翘回说:“禅师在这里时,专管舂米,供养全寺僧众。”

随后和尚们带闾丘胤一行人到厨房里,在灶火前见有二人在向火大笑。闾丘胤便上前礼拜。二人连声吆喝,互相携手,哈哈大笑道:“丰干饶舌,丰干饶舌。你们不识弥陀,为何却来拜我。”当时寺里僧众,闻声而来,不胜惊讶。本州官长为什么来礼拜两个灶下穷汉。当时二人携手走出寺门,奔归寒岩。闾丘胤回郡城后,做了两套衣服,并预备香药等礼物,派人送去。使者到寺里,才知二人一去之后,没有来过。于是将衣服香药送到山上。遇见寒山子,寒山子一边喝道:“贼,贼!”一边退入山洞,说道:“回去告诉大家,各自努力。”当下山洞自然闭合,追寻不得。拾得也无踪无影。闾丘胤就吩咐道翘搜寻他俩的遗迹,在竹木石壁上和人家厅堂上抄得寒山子写的诗三百馀首,又在土地堂墙壁上抄得拾得写的偈语数十首。编集成卷。

以上是今本《寒山子诗集》卷端闾丘胤序文的内容。闾丘胤是何许人,他官台州刺史在什么时候,都没有在集中留下记录,他这篇序文的末尾也不署撰写年月。寒山、拾得的诗中,也看不出年代。《四部丛刊》影印高丽刊本《寒山子诗集》附有《慈受深和尚拟寒山诗》一百四十八首。前有署名“慈受叟怀深”的自述。开头说:“寒山、拾得,文殊、普贤也。有诗三百馀首,流布世间,莫不丁宁苦口,警悟世人种种过失。至于幼女艾妇之姿态,恶少偷儿之性情,【豆斗】秤欺瞒,是非品藻,靡不言之。其间稠叠言之者,诫杀生也。”又云:“呜呼,圣人出现,混迹尘中。身为贫士,歌笑清狂。小偈长诗,书石题壁,欲其易晓而深诫也。”这是分析了寒山、拾得诗偈的内容及其意义。最后自述其拟作因缘云:“余因老病,结茅洞庭。终日无事,或水边林下,坐石攀条,歌寒山诗,哦拾得偈,适与意会,遂拟其体,成一百四十八首。虽言语拙恶,乏于文彩,庶广先圣慈悲之意。”这篇自述作于“建炎四年二月望日”,正是北宋政权已被金兵摧毁,南宋政权尚未建立的时候,这位老人却悠闲地在太湖边上拟作寒山、拾得式的诗。

高丽刊本《寒山子诗集》的前半本是以南宋刻《三隐集》为底本的。每页版口均有“三隐”字。卷尾有《天台山国清禅寺三隐集记》一篇,文尾题“淳熙十六年岁次己酉孟春十有九日住山禹穴沙门志南谨记”。记文后附陆放翁一封信,其文云:

録陆放翁与明老帖

有人兮山径,云卷兮霞璎;秉芳兮欲寄,路漫兮难征。心惆怅兮狐疑,蹇独立兮忠贞。

此寒山子所作楚辞也,今亦在集中,妄人窜改附益,至不可读。放翁书寄天封明公,或以刻之山中也。

查《三隐集》所刻寒山此诗,首句作“有人坐山陉”,第五句夺兮字,句下多“年老已无成众喔咿”八字,此诗遂不可读。因知陆放翁所见别有善本,而国清寺明公和尚刻集时并未依陆放翁所提供的文本改正。

《太平广记》卷五十五有《寒山子》一条。文云: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馀首,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或警励流俗。桐柏徵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十馀年,忽不复见。”以下记咸通十二年(公元八七一年)毘陵道士李褐遇见寒山子的故事。

这一段记载,出于《仙传拾遗》,这部书应当是唐咸通以后,北宋太平兴国以前的道家著作。《太平广记》五百卷中,关于寒山子的记载,仅此一条,可知这是寒山子的最早记录。他只是天台山的隐士,有三百馀首诗,由桐柏宫道士徐灵府编成集子三卷,并写了序文。记录中没有丰干和抬得,也不提国清寺。我以为这是寒山子及其诗的原始情况。

不知什么时候,有人托名唐台州刺史闾丘胤,把寒山子的诗集重新改编,加上了一篇序文,编造了丰干、拾得和寒山子的故事,说他们是弥陀、文殊、普贤的化身。又增入了拾得和丰干的诗偈,于是他们和国清寺发生了关系。从此,寒山子诗集成为佛家的典籍。《旧唐书·经籍志》中没有《寒山子诗》,这可能是当时此书还投入馆阁。《新唐书·艺文志》中著录《寒山诗七卷》,编入释家类,可知在北宋时,寒山子诗已属佛家。但这个七卷本是不是闾丘胤所编的那一本,还无法知道。

闾丘胤的序文没有记下写作年月,无从知其时代。北宋的《景德传灯录》已将闾丘胤序文中所述遇到的寒山、拾得的故事抄录进去,外加许多禅机问答,并说明他们是唐贞观初人。清初编《全唐诗》,把寒山、拾得和丰干的诗各一卷编在僧诗的卷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寒山子诗集》编在王绩的《东皋子集》之后,王勃的《王子安集》之前。从此,文学史家都把寒山子诗列入初唐文学。

我还是以为《仙传拾遗》的记录比较可信。因为寒山子诗本身记录了它们的时代性。三百多首诗中,一部分诗和王梵志的诗极其相近,可以认为初唐作品,但另一部分诗却显然近似孟郊、贾岛的风格,不到中唐后朝,这种风格的五言律诗还不可能出现。因此,我以为这部诗集是中唐时期一位隐名文士的作品,说他是大历中隐士,和作品的风格是可以符合的。

城中娥眉女,珠佩何珊珊。

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

长歌三月响,短舞万人看。

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

今日岩前坐,坐久烟云收。

一道清溪冷,千寻碧嶂头。

白云朝影静,明月夜光浮。

身上无尘垢,心中那更忧。

寒山唯白云,寂寂绝埃尘。

草座山家有,孤灯明月轮。

石床临碧沼,鹿虎每为邻。

自羡幽居乐,长为象外人。

我们先看这三首诗。第一首是全集中唯一的秾艳诗,明清人诗话中常常提起,但它不能代表寒山子的风格,因为它是突出的例子。第二、三首,我选出来为寒山子诗的代表,因为它们无佛道思想,句法、用字都是中唐诗格,在初唐贞观年间,绝对不可能出现这样的诗。

驱马度荒城,荒城动客情。

高低旧雉堞,大小古坟茔。

自振孤蓬影,长凝拱木声。

所嗟皆俗骨,仙史更无名。

生前太愚痴,不为今日悟,

今日如许贫,总是前生做。

今日又不修,来生还如故。

两岸各无船,渺渺难济渡。

以上二首,前者是道家思想,太息荒城古坟中,都是不能修炼成仙的世俗人。后者是佛家的因果报应思想,指出今天的穷人,由于前世不修善行。如果今生又不修善行,那么来生还是个穷人。这一类的诗,在寒山子集中,并不多见。如果用统计数字来断定他的思想派别,似乎他的道、佛思想还不是主流。这一点,寒山子和王梵志不同。但是,试看下面二首诗,却又很象王梵志诗:

贪人好聚财,恰如枭爱子。

子大而食母,财多还害己。

散之即福生,聚之即祸起。

无财亦无祸,鼓翼青云里。

我见谩人汉,如篮盛水走。

一气将归家,篮里何曾有。

我见被人谩,一似园中韭。

日日被刀伤,天生还自有。

第一首戒世人莫贪财。第二首戒世人莫欺侮他人。欺人者,无所得,被欺者,终不失。思想、表现方法、辞句,都是王梵志的风格。可知这一类富有道德教育意义的白话诗,一向在民间流行着。

默默永无言,后生何所述。

隐居在林薮,智境何由出。

枯槁非坚卫,风霜成天疾。

土牛耕石田,未有得稻日。

书判全非弱,嫌身不得官。

铨曹被拗折,洗垢觅疮瘢。

必也关天命,今年更试看,

盲儿射雀目,偶中亦非难。

以上第一首诗,劝人不要做默默无言无益于后辈的隐士。风霜枯槁的生活,非但不能卫生,反而会成天疾。这种消极的隐居生活,正如土牛耕石田,永远不会得稻的。得稻是得道的谐音,这两句用了风人诗的句法。第二首劝考试失败的人不要灰心。成败都是天命,你不去考,就放弃了机会。因劝他今年再去试一下,说不定偶然考中了呢。末句用了比喻格的成语,也是风人诗的表现方法。

这两首诗表现了积极的儒家进取思想,寒山子大有自我否定之意,在全集中也是很突出的。综合起来看,寒山子诗三百馀首,儒、释、道三家的思想都有,所以它们可以为道家、佛家利用去装点他们的文化,但两家都不能不说他是贫士、隐士。《仙传拾遗》给他添了一个告诫毘陵道士李褐的故事,使他列入神仙。闾丘胤附会了国清寺的故事,使他与佛家发生关系。诗集中有几首诗提到国清寺和丰干、拾得的名字,很可能是托名闾丘胤者混入的。

现在我们再看寒山子对自己这些诗如何说法。

有个王秀才,笑我诗多失。

云不识蜂腰,又不会鹤膝。

平侧不解压,凡言取次出。

我美你作诗,如盲徒咏日。

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

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不恨会人稀,只为知音寡。

若遣趁宫商,余病莫能罢。

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

这两首诗是寒山子的诗论,它们也反映出这是中唐时期的诗。他反对做诗要讲究四声八病,要有郑笺、毛传才使人懂得。他的诗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但仍然是合于典雅的。重视声病,做诗要协宫商,正是中唐时期盛行的诗家理论,以皎然的《诗式》为代表的许多诗学理论著作,也兴起于中唐时期,而寒山子的诗是正是这个时期的复古派。

王梵志和寒山子是唐代两位通俗诗人。他们的诗流行于一般人民中间,很少为士大夫所齿及。到了宋代,王梵志的诗已经失传,流行于民间的只有寒山子的诗,在闾丘胤那篇序文的影响下,拾得的地位升高了。在民间传说中,寒山、拾得的诗人形象逐浙消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成为和合二仙,主宰男女婚娟幸福,家庭和睦。民间风俗画里,有两个青少年,一人手执荷花,一人手捧一个盒子,这就是和合的谐音。在结婚典礼上,这和合二仙总得挂在中堂。据说这就是寒山、拾得二人。清代雍正十一年(公元一七三三年),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从此,在民间风俗中,寒山、拾得被称为和合大仙,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诗人了。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一日

猜你喜欢
  卷五百一十二·彭定求
  苏过·唐圭璋
  第十四章 奸相造谋·屠隆
  第六十回 昭阳宫元妃候驾·陈端生
  ●卷七·江顺诒
  卷二·怀舟集·朱祖谋
  居竹轩诗集卷一·成廷珪
  卷五·陈思
  乾坤清气卷九·偶桓
  三体唐诗巻五·周弼
  卷六十五·吴之振
  目录·陈衍
  38.杜甫:悲陈陶悲青坂·施蜇存
  卜居·屈原
  七发译文注释·枚乘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二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二十二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受氏自有殷树功缅前秦圭田接土宇侯籍相纷纶【十二代祖秦仆射安丘敬公事具十六国春秋及晋书八代祖周宜昌公七代祖隋鄜城公六代祖皇朝封平

  • 卷五十二·志第十九·柯劭忞

      ○河渠一   △河防 至正河防记   至元十七年,世祖以学士都实为诏讨使,佩虎符,寻河源于万里之外。都实既受命,道河州,至州东六十里之宁河驿。驿西南有山,曰杀马关,行一日至巅。西上愈高,四阅月始抵河源。是冬,还报,并

  • 东都事略卷十六·王称

    世家四  眞宗六子长温王禔次周王祐次昌王只次信王祉次钦王祁次仁宗皇帝  温王禔早薨徽宗即位追赐名赠温王  周王祐字庆长母曰章穆皇后咸平中封信国公生九年而薨追封周王諡曰悼  昌王祗早薨徽宗追赐名赠昌王 

  • 卷七·吴广成

      咸平四年夏四月,保吉谋攻西州回鹘,回鹘请兵于朝。,河水暴涨  回鹘自唐末浸微,散处甘、凉、瓜、沙间,各立君长分领族帐。时保吉犹驻积石河,将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然后长驱南牧。西州回鹘可汗禄胜知其谋,遣枢密使曹

  • 卷之三百二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五十七·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五十七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绦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绦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集解

  • 郝伯阳·周诒春

    郝伯阳 年二十八岁。生于直隶天津。未婚。初毕业于南京宏育书院。宣统三年。由美国靑年会同人资助。自费游美。入靑年会学校。习体育。民国三年。得学士学位。为柳屋会会员及会计。民国三年。回国。任上海靑年会体育

  • 喻老第二十一·韩非

    天下有道无急患则曰静,遽传不用,故曰:‘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攻击不休,相守数年不已,甲胄生虮虱,鷰雀处帷幄,而兵不归,故曰:‘戎马生于郊。’翟人有献丰狐、玄豹之皮于晋文公,文公受客皮而叹曰:‘此以皮之美自为罪。’夫治国者

  • 孟子集注通证卷上·张存中

    元 张存中 撰序说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性恶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扬子虽少过然亦不识性更说甚道学行篇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修身篇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气也者所适善恶之

  • 卷二十四·李明复

    <經部,春秋類,春秋集義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集義卷二十四宋 李明復 撰僖公二十有八年春晉侯侵曹晉侯伐衛程氏學曰晉侯侵曹晉侯伐衛再書晉侯者甚晉侯之惡也孔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齊桓晉文俱有攘楚之功

  • 卷三十八·鄂尔泰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钦定周官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周官义疏卷三十八秋官司寇第五之五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正义郑氏康成曰大宾要服以内诸侯大客谓其孤卿【贾疏言要服以内诸侯者对要服以外为小宾下文蕃

  • 卷二·朱鹤龄

    钦定四库全书 诗经通义卷二     吴江朱鹤龄撰 邶鄘卫三国辨 郑氏诗谱云武王封纣子武庚为殷後乃三分其国置三监使管叔蔡叔霍叔尹而教之自纣城而北谓之邶南谓之鄘东谓之卫三监导武庚叛成王讨之更于此三国建诸侯以

  • 卷四 丧礼·颜元

    初终疾病,迁居正寝,【凡疾病,迁居正寝,内外安静,以俟气绝。男子不绝于妇人之手,妇人不绝于男子之手。补注:迁居正寝者,惟家主为然。】既绝乃哭。【疾病,谓疾甚时也。近世孙宣公,讳奭,临薨迁于外寝,盖君子谨终,不得不尔也。○以上温

  • 卷二·佚名

    复次妙吉祥。譬如炎夏向残雨际初月时景方来。以诸众生宿业报故。此大地中一切种禾稼药草树林而悉成长。时虚空中大风吹击大水流注。是时大地而悉滋养。阎浮提中一切众。见是相已咸生欢喜。其心適悦想此世间有大雲起。

  • 卷第七·李遵勖

    天圣广灯录卷第七   第二十九祖惠可大师者武牢人也。姓姬氏。父寂。未有子时。尝自念。我家崇善。岂无令子。祷之既久。一夕。感异光照室。其母因而怀妊。及长。遂以照室之瑞。名之曰光。自幼

  •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二·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结禁品第四十六(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十事功德。如来与诸比丘说禁戒。云何为十。所谓承事圣众。和合将顺。安隐圣众。降伏恶人。使诸惭愧比丘不

  • 御选语录卷九·雍正

      卷九御制序雪窦遍参诸方。机辩无敌。忽遇智门两度拂子蓦口打。豁然开悟。乃嗣智门。学者于此荐得。当知心不在思维而普照法界。口不必语言而遍演恒沙。如雪窦云。直饶乾坤大地草木丛林。尽为衲僧。异口同声。各置

  • 卷六·佚名

    大发趣论注[第五 残余三法之释]七六七~于见所断因三法,依见所断因等之分别是可依如注干所说之理趣应知之。疑、掉举俱行之痴是无因故摄入第三聚之中。如是,于此处,依见与修所应断之因是所断因。凡无其[因]者,依见、修皆非所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