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恭帝纪

恭帝,讳宗训,世宗子也。广顺三年,岁在癸丑,八月四日,生于澶州之府第。显德六年六月癸未,制授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食邑三千户,实封五百户。癸巳,世宗崩。甲午,内出遗制,命帝柩前即皇帝位。是日,群臣奉帝即位而退。丁酉,北面兵马都部署韩令坤奏,败契丹五百骑于霸州北。戊戌,文武百僚、宰臣范质等上表请听政,表三上,允之。壬寅,文武臣僚上表,请以八月四日为天寿节,从之。癸卯,以司徒、平章事范质为山陵使,以翰林学士、判太常寺事窦俨为礼仪使,以兵部尚书张昭为卤簿使,以御史中丞边归谠为仪仗使,以宣徽南院使、判开封府事昝居润为桥道顿递使。是月,州郡十六奏大雨连旬不止。

秋七月丁未,以户部尚书李涛为山陵副使,以度支郎中卢亿为山陵判官。辛亥,左散骑常侍申文炳卒。乙卯,右拾遗徐雄夺三任官,坐诬奏雷泽县令虚破户也。丁巳,百僚释服。尚辇奉御金彦英,本高丽人也,奉使高丽,称臣于其王,故及于罪。庚申,以邢州节度使王仁镐为襄州节度使,进封开国公;以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曹州节度使、检校太保袁彦为陕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傅;以右羽林统军、权知邢州事、检校太保李继勋为邢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傅;以滑州留后、检校太保陈思让为沧州节度使;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陈州节度使、检校太傅韩令坤为侍卫马步都虞候,依前陈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尉;以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检校司徒高怀德为夔州节度使,充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检校太保;以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常州防御使、检校司空张铎为遂州节度使,充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检校太保,仍改名令铎。 《宋史·张令铎传》云:本名铎,以与河中张铎同姓名,故赐今名。 壬戌,以郓州节度使、充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检校太傅、兼侍中李重进为淮南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侍中,依前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以襄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向拱为河南尹,充西京留守,加检校太师、兼侍中; 《通鉴》:向拱即向训也,避恭帝名改焉。 以宋州节度使、充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检校太尉、同平章事韩通为郓州节度使,依前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以澶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同平章事、附马都尉张永德为许州节度使,进封开国公;以今上为宋州节度使,依前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进封开国侯;以淮南节度使兼殿前副都点检、检校太保慕容延钊为澶州节度使、检校太傅,依前殿前副都点检,进封开国伯;以殿前都指挥使、江州防御使、检校司空石守信为滑州节度使、检校太保,依前殿前都指挥使。丙寅,制大赦天下。庚午,翰林学士、判太常寺窦俨撰进大行皇帝太室歌酌献辞,舞曰《定功之舞》,歌辞不录。是月,诸道相继奏,大雨,所在川渠涨溢,漂溺庐舍,损害苗稼。

八月甲戌朔,以光禄卿致仕柴守礼为太子太保致仕。乙亥,翰林学士兼判太常寺窦俨撰进大行皇帝尊谥曰睿武孝文皇帝,庙号世宗,从之。庚辰,天下兵马都元帅、守尚书令、兼中书令、吴越国王钱俶加食邑一千户,实封四百户,改赐功臣;天雄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守太傅、兼中书令、魏王符彦卿加守太尉;夏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守太保、兼中书令、西平王李彝兴加守太傅;荆南节度使、检校太师、守中书令、南平王高保融加守太保。壬午,山陵使范质撰进大行皇帝陵名曰庆陵,从之。秦州节度使、西面沿边都部署、检校太师、守中书令、褒国公王景进封凉国公,徐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中书令郭从义加开府仪同三司,鄜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中书令、邢国公武行德进封宋国公,永兴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侍中李洪义加开府仪同三司,凤翔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侍中郭崇加检校太师,潞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兼侍中李筠加检校太尉,朗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侍中周行逢加检校太师。甲申,寿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同平章事、韩国公杨信封鲁国公;邠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刘重进,庐州节度使、检校太尉赵赞,邓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宋延渥,并加开府仪同三司;泾州节度使、检校太尉白重赞,河中节度使、检校太尉张铎,并加阶爵。丙戌,易定节度使孙行友、灵州节度使冯继业、府州节度使折德扆,并自检校太保加检校太傅,进阶爵。以延州留后、检校太傅李万全为延州节度使,进封开国公。庚寅,皇弟特进检校太保、左骁卫上将军、燕国公、食邑三千户宗让加检校太傅,进封曹王,改名熙让;熙谨拜光禄大夫、检校太保、右武卫大将军,封纪王,食邑三千户;熙诲拜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左领卫大将军,封蕲王,食邑三千户。仍令所司择日备礼册命。以晋国长公主张氏为晋国大长公主;以前陕州节度使、检校太尉药元福为曹州节度使,进阶爵。甲午,守司徒、同平章事、宏文馆大学士、参知枢密院事范质加开府仪同三司,进封萧国公;门下侍郎兼礼部尚书、同平章事、监修国史、参知枢密院事王溥加右仆射,进封开国公;枢密使、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魏仁浦加兼刑部尚书,依前枢密使;检校太傅、右骁卫上将军吴延祚依前枢密使,进封庆国公;以左武卫上将军史牷为左金吾上将军致仕。乙未,以陇州防御使王全斌为相州留后。戊戌,宣徽南院使、判开封府事昝居润,宣徽北院使、判三司张美,并加检校太傅。己亥,前司空李穀加开府仪同三司、赵国公,以前太傅、少卿硃渭为太仆卿致仕。辛丑,左金吾上将军致仕史牷卒。壬寅,高丽国遣使朝贡,兼进《别序孝经》一卷、《越王孝经新义》八卷、《皇灵孝经》一卷、《孝经雌图》三卷。 《文昌杂录》云:《别序》者,记孔子所生及弟子从学之事。《新义》者,以越王为问目,释疏文之义。《皇灵》者,止说延年避灾之事及符文,乃道书也。《雌图》者,止说日之环晕、星之彗孛,亦非奇书。

九月壬子,前沧州留后李彦頵卒。乙卯,高丽王王昭加检校太师,食邑三千户。丙辰,以三司副使王赞为内客省使兼北面诸州水陆转运使。癸亥,前开封县令路延规除名,流沙门岛。先是,延规有过停任,有司召延规宣敕,延规拒命,为宪司所按,故有是命。甲子,以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窦仪为兵部侍郎充职;以尚书户部员外郎、直枢密院杜华为司门郎中,充枢密直学士,赐紫;以翰林学士、尚书度支员外郎王着为金部郎中、知制诰充职,仍赐金紫。是日,翰林学士、尚书屯田郎中、知制诰李昉,都官郎中、知制诰扈蒙,水部郎中、知制诰赵逢,并加柱国,赐金紫。乙丑,兵部尚书张昭进封舒国公,户部尚书李涛进封莒国公。以太子詹事刘温叟为工部侍郎,判国子祭酒事。是月,京师及诸州郡霖雨逾旬,所在水潦为患,川渠泛溢。

冬十月癸酉朔,以司农卿致仕李锴为太仆卿致仕,太常少卿致仕姚遂为将作监致仕。丁亥,太子太师薛怀让封杞国公。壬辰,翰林学士、判太常寺事窦俨撰进贞惠皇后庙歌辞。丁酉,世宗皇帝灵驾发引。戊戌,以前相州留后王晖为右神武统军。辛丑,江南国主李景来告,世子宏冀卒,遣御厨使张延范充吊祭使。

十一月壬寅朔,葬世宗皇帝于庆陵,以贞惠皇后刘氏祔焉。戊申,西京奏,太子太师致仕白文珂卒。丙辰,日南至,百僚奉表称贺。戊午,废兖州广利军,依旧为莱芜监。壬戌,升凤州固镇为雄胜军。丙寅,左羽林统军马希崇。 案:此下有脱误。

十二月壬申朔,史馆奏,请差官修撰世宗实录,从之。甲戌,改万岁殿为紫宸殿。甲午,西京奏,左屯卫上将军致仕李萼卒。乙未,大霖,昼昏,凡四日而止,分命使臣赈给诸州遭水人户。

显德七年春正月辛丑朔,文武百僚进名奉贺。镇、定二州驰奏,契丹入寇,河东贼军自土门东下与蕃寇合势。诏今上率兵北征。癸卯,发京师,是夕宿于陈桥驿。未曙,军变,将士大噪呼万岁,擐甲将刃,推戴今上升大位,扶策升马,拥迫南行。是日,诏曰:“天生蒸民,树之司牧,二帝推公而禅位,三王乘时以革命,其极一也。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国命有归。咨尔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 案:此下原本空二字。 禀上圣之姿,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纳麓,东征西怨,厥绩懋焉。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讴谣狱讼附于至仁,应天顺民,法尧禅舜,如释重负,予其作宾,呜呼钦哉!祗畏天命。”今上于是诣崇元殿受命,百官朝贺而退。制封周帝为郑王,以奉周祀,正朔服色一如旧制,奉皇太后为周太后。 《续通鉴长编》:建隆三年,周郑王出居房州。 皇朝开宝六年春,崩于房陵。今上闻之震恸,发哀成服于便殿,百僚进名奉慰,寻遣中使监护其丧。 《续通鉴长编》:开宝六年三月乙卯,房州上言,周郑王殂,上素服发哀,辍视朝十日。 以其年十月,归葬于世宗庆陵之侧。诏有司定谥曰恭皇帝,陵曰顺陵。 《续通鉴长编》:仁宗嘉祐四年,诏有司取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最长一人,令岁时奉周祀。

史臣曰:夫四序之气,寒往则暑来;五行之数,金销则火盛。故尧、舜之揖让,汉、魏之传禅,皆知其数而顺乎人也。况恭帝当纨绮之冲年,会笙镛之变响,听讴歌之所属,知命历之有在,能逊其位,不亦善乎。终谥为恭,固其宜矣。

猜你喜欢
  本纪第十八 武宗 宣宗·刘昫
  卷三百三十·列传第八十九·脱脱
  卷二百三十·表第二十一·脱脱
  卷一百三十五·列传第七十三·外国下·脱脱
  卷二百二十六 熙寧四年(辛亥,1071)·李焘
  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四·焦竑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二·佚名
  卷之七百三十二·佚名
  第59章 收买领袖不成功的蒋介石·冯玉祥
  谠论集卷三·陈次升
  韩若愚传·宋濂
  杨维桢传·张廷玉
  卷一百二十五之十·雍正
  科场例·佚名
  林立·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四章 奸相造谋·屠隆

    〔净扮卢■〈木巳〉蓝面上〕利大机应险。官高势自炎。名花扶绣毂。华烛映珠帘。气夺三光暗。威行万口钳。人知心不赤。天使面常蓝。自家唐朝大丞相卢■〈木巳〉是也。地尊元辅。礼绝百僚。天性贪残。机谋

  • 北郭集卷三·徐贲

    (明)徐贲 撰○七言古体丙午中秋与余左司王山人髙记室同过张文学宅看月商飙吹秋天如蓝出戸圆月生东南众星次第敛芒角独有桂影埀毵毵澄光无私照应徧不间污泽兼清潭冰轮轧轧上银汉玉龙左右驾两骖须臾当天蟾魄正八表洞视明

  • 失败·闻一多

    从前我养了一盆宝贵的花儿, 好容易孕了一个苞子, 但总是半含半吐的不肯放开。 我等发了急,硬把他剥开了, 他便一天萎似一天,萎得不像样了。 如今我要他再关上不能了。 我到底没有看见我要看的花儿!从前我做了一个稀奇的梦,

  • 卷六百三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三十九张乔兴善寺贝多树还应毫末长始见拂丹霄得子从西国成阴见昔朝势随双刹直寒出四墙遥带月啼春鸟连空噪暝蜩远根穿古井高顶起凉飇影动悬灯夜声繁过雨朝静迟松桂老坚任雪霜凋永共终南在

  • 秦韬玉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秦韬玉,字仲明,一作中明。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早有诗名,进士不第。后谄附当时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官丞郎,判盐铁。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后,韬玉从僖宗入蜀,田令孜又擢其为工部侍郎、神策军判官 。中和二年(88

  • 列传第二十五 徐孝嗣沈文季·萧子显

    徐孝嗣,字始昌,东海郯人也。祖湛之,宋司空;父聿之,着作郎:并为太初所杀。孝嗣在孕得免。幼而挺立,风仪端简。八岁,袭爵枝江县公,见宋孝武,升阶流涕,迄于就席。帝甚爱之。尚康乐公主。泰始二年,西讨解严,车驾还宫,孝嗣登殿不着韎,为治

  • 大事记续编卷一·王祎

    汉孝武皇帝征和四年春正月帝幸东莱欲浮海求神仙羣臣谏弗听大风海涌而止【以通鉴目録稽古録修】二月丁酉雍县无云如雷者三陨石二【以本纪修】三月帝耕于钜定【以本纪荀悦汉纪稽古録修】解题曰武帝一纪征伐宫室祭祀诗乐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 列传一百八·纪昀

    列传宋 【十二】○宋十二张宏赵昌言 陈恕 【魏羽 刘式】 刘昌言 张洎李惟清张宏赵昌言陈恕刘昌言张洎李惟清△张宏张宏字巨卿青州益都人太平兴国二年举进士为将作监丞通判宣州改太子中允直史馆迁著作郎预修太平御

  • 卷三·赵汝愚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宋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三宋赵汝愚编君道门君道三上哲宗论修德爲治之要十事吕公着臣近准诏书令臣发来赴阙巳於今月二十日朝见讫窃闻近日臣僚未有上殿班次臣虽忝先朝执政之臣亦

  • 原序·徐一夔

    明集礼原序大明集礼一书我皇祖高皇帝之所制也所谓吉凶军宾嘉五礼也吉礼者首之以祀典以及朝会等类凶礼也丧葬之类军也宾也嘉也各寓以戎事朝聘婚姻等类莫不详备允为万世之法程子孙之所世守而遵行推衍之也昨岁礼部请刻布

  • 卷八·范处义

    <经部,诗类,诗补传> 钦定四库全书 诗补传卷八     宋 范处义 撰 国风 齐 周武王封尚父吕望於营丘即临淄县是也其封域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故齐为大国後五世哀公政衰纪侯譛之於懿王使烹焉故变

  • 叙官·佚名

    王建立国都,辨别方向并确定[宗庙和朝廷的]位置,划分都城与郊野的界限,分设官职,用作民众的榜样。于是设立夏官司马,让他率领下属而掌管天下的政典,以辅佐王使天下各国政治公平。政官的属官有:大司马,由卿一人担任;小司马,由中大

  • 续高僧传卷第三·道宣

      译经篇三(本传三人)   唐京师胜光寺中天竺沙门波颇传一。   唐京师清禅寺沙门释慧赜传二。   唐京师纪国寺沙门释慧净传三。   波罗颇迦罗蜜多罗。唐言作明知识。或一云波颇。此云光智。中天竺人也。本刹

  •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十五卷·一行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十五卷沙门一行阿阇梨记秘密漫荼罗品第十一之余复次即以偈颂次第问佛。今次列之。未结偈句也。漫荼罗何者先作(谓漫荼罗有多种事。当先作何者也。谓先作何事)阿阇梨有几种(亦说之也)弟子

  • 涅槃经游意·吉藏

    沙门吉藏撰就此经有南北二本。广略不同。北方旧本或有三十三或三十者。品唯有十三。南土文卷有三十六。有二十五品。其间文义浩博。岂可详写。故经云。一恒二恒始仿佛见之。三恒四恒乃能知一分之义。梁武皇帝云。涅槃

  • 题焚经台诗·宋真宗

    唐太宗文皇帝制门径萧萧长缘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谩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确定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春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此台在洛阳。台者坛也。考此烧经比论之坛。乃后汉明帝筑也。元

  • 测圆海镜·李冶

    古代数学经典著作。元李治著。共十二卷。成书于1248年。古称建立方程的过程为“造术”,解方程的过程为“开方”,该书重点在于造术,其方法称为“天元术”。该书给出的天元开方式简明准确,是一种符号数学,为对古代传统的数字

  •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经·佚名

    太上洞玄灵宝智意本愿大戒上品经。又名:《太上消魔保身安志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经》。撰人不详,约出於东晋。系古《灵宝经》之一。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灵宝中盟经目》第八种著录《太上洞玄灵宝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