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百三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全唐诗卷六百三十九

张乔

兴善寺贝多树

还应毫末长始见拂丹霄得子从西国成阴见昔朝势随双刹直寒出四墙遥带月啼春鸟连空噪暝蜩远根穿古井高顶起凉飇影动悬灯夜声繁过雨朝静迟松桂老坚任雪霜凋永共终南在应随劫火烧

华山

青苍河一隅气状杳难图卓杰三峰出高奇四岳无力疑擎上界势独压中区衆水东西走羣山远近趋天回诸宿照地耸百灵扶石壁烟霞丽【一作藤萝细】龙潭雨雹麤澄凝【一作清凉】临甸服险固束神都浅觉川原异深应日月殊鹤归青霭合仙去白云孤瀑漏斜飞冻松长倒挂枯每来寻【一作探】洞穴不拟返江湖傥有芝田种岩间【一作商岩】老一【一作寄野】夫

送何道士归山

身非絶粒本清羸束挂仙经杖一枝落叶独寻【一作远路自随】流水去深山长与白云期树临丹竈寒花疾坛近清岚夜月迟樵客若能随【一作过】洞里回归人世始应悲

城东寓居寄知巳

花木闲门苔藓生滻川特去得吟情病来久絶洞庭信年长郤思庐岳耕落日独归林下宿暮云多遶水边行干时退出长如此频愧相忧道姓名

再书边事

万里沙西寇巳平犬羊羣外筑空城分营夜火烧云远校猎秋鵰掠草轻秦将力随胡马竭蕃河流入汉家清羌戎不识干戈老须贺当【一作今】时圣主明

游边感怀二首

贫游缭绕困边沙却被辽阳战士嗟不是无家归不得有家归去似无家

兄弟江南身塞北鴈飞犹自半年余夜来因得思乡梦重读前秋转海书

无题【一作赠友人】

九霄无诏下何事触清尘宅带松萝僻身惟猨鸟亲吟看仙掌月期有洞庭人莫问烟霞句悬知见岳神

先秋蝉一悲长是客行时曾感去年者又鸣何处枝细听残韵在回望旧声迟断续谁家树凉风送别离

江上逢进士许棠

诗人推上第新榜又无君鹤髪他乡老渔歌故国闻平江流晓月独鸟伴【一作鸟绊】余云且了髫年志沙鸥未可羣

送河西从事

结束佐戎旃河西住几年陇头随日去碛里寄星眠水近沙连帐程遥马入天圣朝思上策重待奏安边

河湟旧卒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促织

念尔无机自有情迎寒辛苦弄梭声椒房金屋何曾识偏向贫家壁下鸣

猨【一作长安赠猨】

挂月栖云向楚林取来全是为清音谁知系在黄金索【一作鎻】翻畏侯家不敢吟

寄荐福寺栖白大师【第三句缺一字第四句缺二字】

高塔六街无不见塔边名出秪吾师尝闻朝客多相记得  数句诗

越中赠别

东越相逢几醉眠满楼明月镜湖边别离吟断西陵渡杨柳秋风两岸蝉

寄清越上人【一作寄山僧】

大道【一作真性】本来无所染白云那得有心期远公独【一作犹】刻莲花漏犹【一作独】向空山【一作青山一作山中】礼六时

宿齐山僧舍

一宿经窗卧白波万重归梦隔【一作晓随山月出】烟萝若言不得南宗要长在禅床事更多

春日游曲江

日暖鸳鸯拍浪春蒹葭浦际聚青苹若论来往乡心切须是烟波岛上人

渔家

拥棹思【一作钓艇去】悠悠更深泛积流【一作烟波春复秋】唯将一星【一作点】火何处宿芦洲

送人及第归海东

东风日边起草木一时春自笑中华路年年送远人

题河中鹳雀楼

高楼怀古动悲歌鹳雀今无野燕【一作雀】过树隔五陵秋色早水连三晋夕阳多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十载重来值揺落天涯归计欲如何

宿洛都门

山川马上度边禽一宿都门永夜吟客路不归秋又晩西风吹动洛阳砧

对月二首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一作远】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一作里】吹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赠友人

自说安贫归未得竹边门掩小池冰典琴赊酒吟过寺送客思乡上灞陵待月夜留烟岛客忆云闲访翠微僧几时献了相如赋共【一作去】向嵩山采茯苓

剪雨裁烟一节秋落梅杨柳曲中愁尊前暂借殷勤看明日曾闻向陇头

渔者

首戴圆荷髪不梳叶舟为宅水为居沙头聚看人如市钓得澄江一丈鱼

宿潺湲亭

走月流烟叠树西听来愁甚听猨啼几时御水声边住却梦潺湲宿此溪

台城

宫殿余基长草花景阳宫树噪村鸦云屯雉堞依然在空绕渔樵四五家

寄山僧

闲倚蒲团向日眠不能归老岳云边旧时僧侣无人在惟有长松见少年

题上元许棠所任王昌龄厅

瑠璃堂里当时客久絶吟声继後尘百四十年庭树老如今重得见诗人

自诮

每到花时恨道穷一生光景半成空只应抱璞非良玉岂得年年不至公

赠河南诗友

山东令族玉无尘裁剪烟花笔下春不把瑶华借风月洛阳才子更何人

寄维扬故人

离别河边绾柳条千山万水玉人遥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鎻东风十五桥

孤云

舒卷因风何所之碧天孤影势迟迟莫言长是无心物还有随龙作雨时

咏棋子赠奕僧

黑白谁能用入玄千回生死体方圆空门说得恒沙刧应笑终年为一先

谷口作

巴客青冥过岭尘雪崖交映一川春晴朝采药寻源去必恐云深见异人

寄弟

故里行人战後疎青崖萍寄白云居那堪又是伤春日把得长安落第书

春日有怀

高下寻花春景迟汾阳台榭白云诗看山怀古翻惆怅未胜遥传不到时

鹭鸶障子

剪得机中如雪素画为江上带丝禽闲来相对茅堂下引出烟波万里心

甘露寺僧房

临水登山路重寻旅思劳竹阴行处密僧腊别来高远岫明寒火危楼响夜涛悲秋不成寐明月上千舠

宿江叟岛居

一家烟岛隈【一作上】竹里夜窗开数派分潮去千樯聚月来石楼云断续涧渚鴈徘徊了得平生志还归筑钓台

江村

贫游无定踪乡信转难逢寒渚暮烟濶去帆归思重潮平低戌火木落远山钟况是渔家宿疎篱响夜舂

赠进士顾云【第二句缺二字第六句缺一字】

潮槛烟波别钓津西京同 荻 贫不知守道归何日相对无言尽几春晴景远山花外暮云边高盖水边与君愁寂无消处赊酒青门送楚人

赠头陀僧

自说年深别石桥遍游灵迹熟南朝巳知世路皆虚幻不觉空门是寂寥沧海附船浮浪久碧山寻塔上云遥如今竹院藏衰老一点寒灯弟子烧

寻阳村舍

荒林寄远居坐卧见樵渔夜火随船远寒更出郡疎雪迷登岳路风阻转江书寂寞高窗下思乡岁欲除

江楼作

凭槛见天涯非秋亦可悲晩天帆去疾春雪燕来迟山水分乡县干戈足别离南人废耕织早晩罢王师

回鸾阁写望

古阁上空半寥寥千里心多年为客路尽日倚栏吟山压秦川重河来虏塞深回銮今不见烟雾杳沉沉

题宣州开元寺

谁家烟径长莓苔金碧虚栏竹上开流水远分山色断清猨时带角声来六朝明月唯诗在三楚空山有鴈回逹理始应尽惆怅僧闲应得话天台【此篇一本题作谢公亭怀古云谢家烟径长莓苔牢落虚檐竹上开流水不将山色去闲云时带竹声来六朝旧迹遗诗在三楚空江有鴈回逹理始应惆怅尽因僧清话忆天台】

题友人草堂

空山卜隐初生计亦无余三亩水边竹一床琴畔书深林收晩果絶顶拾秋蔬坚话长如此何年献子虚

七松亭

七松亭上望秦川高鸟闲云满目前巳比子真耕谷口岂同陶令卧江边临崖把卷惊回烧扫石留僧听远泉明月影中宫漏近佩声应宿使朝天

题友人林斋

乔木带凉蝉来吟暑雨天不离高枕上似宿远山边簟冷窗中月茶香竹里泉【一作烟】吾庐近溪岛忆别动经年

经宣城元员外山居

无人袭仙隐石室闭空山避烧猨犹到随云鹤不还涧荒岩影在桥断树阴闲但有黄河赋长留在世间

经九华山费徵君故居

草堂芜没後来往问樵翁断石荒林外孤坟晩照中数溪分大野九子立寒空烟壁曾行处青云路不通

题贾岛吟诗台

吟魂不复游台亦似荒丘一径草中出长江天外流暝烟寒鸟集残月夜虫愁愿得生禾黍锄平恨即休

游南岳

入岩仙境清行尽复重行若得闲无事长来寄此生涧松闲易老笼烛晩生明一宿泉声里思乡梦不成

寻桃源

武林春草齐花影隔澄溪路远无人去山空有鸟啼水垂青霭断松偃緑萝低世上迷途客经兹尽不迷

青鸟泉

祗此沉仙翼瑶池似不遥有声悬翠壁无势下丹霄浄濑烟霞古寒原草木凋山河几更变幽咽到唐朝

望巫山

溪叠云深转谷迟暝投孤店草虫悲愁连远水波涛夜梦断空山雨雹时边海故园荒後卖入关玄髪夜来衰东归未必胜羁旅况是东归未有期

省中偶作

二转郎曹自勉旃莎阶吟步想前贤不【一作未】如何逊无佳句若比冯唐是壮年捧制名题黄纸尾约僧心在白云边乳毛松雪春来好直夜清闲且学禅

秋夕

春恨复秋悲秋悲难到时每逢明月夜长起故山思巷僻行吟远蛩多独卧迟溪僧与樵客动别十年期

山中冬夜

寒叶风揺尽空林鸟宿稀涧冰妨鹿饮山雪阻僧归夜坐尘心定长吟语力微人间去多事何处梦柴扉

宿刘温书斋

不掩盈窗月天然格调高凉风移蟋蟀落叶在离骚回笔挑灯烬悬图见海涛因论三国志空载几英豪

归旧山

昔年山下结茅茨村落重来野径移樵客相逢悲往事林僧闲坐问归期异藤遍树无空处幽草缘溪少歇时此景一抛吟欲老可能文字圣朝知

潭上作

竹岛残阳映翠微雪翎禽过碧潭飞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扬花落

北斗南回春物老红英落尽緑尚早韶风澹荡无所依偏惜垂杨作春好此时可怜杨柳花萦盈艳曳满人家人家女儿出罗幕净扫玉除看花落宝环纎手捧更飞翠羽轻裙承不着历历瑶琴舞袖陈飞红拂黛怜玉人东园桃李芳巳歇犹有杨花娇暮春

九华楼晴望

一夜江潭风雨後九华晴望倚天秋重来此地知何日欲别殷勤更上楼

终南山

带雪复衔春横天占半秦势奇看不定景变写难真洞远皆通岳川多更有神白云幽絶处自古属樵人

哭陈陶

先生抱衰疾不起茂陵间夕临诸孤少荒居吊客还遗文禅东岳留语葬乡山多雨铭旌故残灯素帐闲乐章谁与集陇树即堪攀神理今难问予将叫帝关

长门怨

御泉长绕凤皇楼自是恩波别处流闲揲舞衣归未得夜来砧杵六宫秋

御定全唐诗卷六百三十九

猜你喜欢
  第三十二出 骇聚·李渔
  ●第十一出 防番·孟称舜
  第五场·老舍
  楔子·武汉臣
  庞居士误放来生债·臧懋循
  楚辞后语卷第五·朱熹
  ●卷六·陈廷焯
  提要·徐玑
  卷一百十二·徐世昌
  卷268 ·佚名
  卷三百七十一·曹学佺
  卷九十·高棅
  卷四百五十五·佚名
  樵云独唱巻一·叶颙
  咏史诗·胡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张杜·唐圭璋

      杜号樗岩。   柳梢青   燕里花深,鹭汀云澹,客梦江皋。日日言归,淮山笑我,尘锁征袍。   几回把酒凭高。阑干外,魂飞暮涛。只有南园,一番风雨,过了樱桃。

  • 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六·赵尔巽

      冯子材王孝祺 陈嘉 蒋宗汉 苏元春马盛治 王德榜张春发萧得龙 马维骐覃修纲 吴永安 孙开华朱焕明 苏得胜 章高元欧阳利见   冯子材,字翠亭,广东钦州人。初从向荣讨粤寇,补千总。平博白,赐号色尔固楞巴图鲁。改隶张国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十三·佚名

    嘉靖二年二月壬申朔△致仕大学士刘忠以登极恩加荫一子为中书舍人具书辞免 上优诏答之不允辞△癸酉△延绥巡抚右佥都御史周金升任未行以御史曹嘉论吏部语及之乞休不允△南京给事中鲁纶监察御史史梧等言往者甘肃总兵李

  • 卷之三百三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一百十五·佚名

      顺治十五年。戊戌。二月。戊辰朔。祭大社大稷上亲诣行礼。  ○以镶红旗满洲精奇尼哈番硕塞纳、为护军参领  ○升陕西分守关内道参议宋杞、为本省按察使司副使、分巡洮岷道。  ○己巳。厄鲁特部落阿巴赖诺

  • 卷二十五·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二十五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 宋中郎外兵曹参 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律书第三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於六律【索隐案律有十

  • 赵汝愚传·脱脱

    赵汝愚字子直,汉恭宪王赵元佐的七世孙,居住在饶州余干县。赵汝愚的父亲赵善应,字彦远,官职至修武郎、江西兵马都监。他性格纯朴孝顺,父亲生病时,曾刺出自己的血和药给父亲吃。母亲害怕雷鸣,他每次听到雷声就披衣到母亲房间陪

  • 卷二十二·黄训

    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经济录卷二十二明 黄训 编户部【婚姻 粮运 禄俸】婚姻议【朱善】有国者重世臣有家者重世婚臣见民间婚姻之讼甚多问之非姑舅之子若女即两姨之子若女盖以于法不当为婚故为仇家所讼或已聘而见絶或既

  • 凡封爵·朱元璋

    职制凡封爵皇太子授以金册、金宝。(妃止授金册,不用宝)亲王授以金册、金宝。(妃止授金册,不用宝)公主授以金册,婿皆称驸马都尉,赐诰命。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次嫡子并庶子年十岁皆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册、银印。女皆封郡主,赐诰命

  • ●出版說明·叶子奇

      本書著者葉子奇,字世傑,號靜齋,浙江龍泉人。在元朝末年,他和青田劉基、浦江宋濓同為浙西有名的學者。後來劉基、宋濓都做了明朝的顯宦,而子奇卻沒有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重視,只做了巴陵縣主簿的小官。一三七八年(洪武十一

  • 卷二十三·乾隆

    <子部,儒家类,御览经史讲义钦定四库全书御览经史讲义卷二十三礼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检讨【臣】吴泰孔頴达曰天地气和而生万物大乐之体顺阴阳律吕生养万物是天地同和也天地之形有高下大小之限大礼别尊卑贵

  • 辯中邊論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一.是書校歷二週.一譯校.二刻校。   二.譯校用二種異譯對校。(一)陳真諦譯中邊分別論.校註略稱陳本。(二)西藏勝   友等譯辯中邊論釋.略稱藏本。   三.異譯對校凡有四事。(一)品目.陳藏二本開合立名有異者.悉爲註出曰.某本

  •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佚名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南无不减庄严佛 南无不动尼他佛 南无百功德庄严佛 南无自在诸相好称佛 南无自在因陀罗月佛 南无法华山佛 南无法界庄严佛 南无满足愿佛 南无大师庄严佛 南无师子平等精进佛 南无

  •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一·宗密

    唐圭峰山沙门宗密述上之三教。摄尽佛一代所说之经。及诸菩萨所造之论。细寻法义。便见三义全殊。一法无别。就三义中。第一第二空有相对。第三第一性相相对。皆条然易见。唯第二第三破相与显性相对。讲者禅者同迷。皆

  • 卷第十九·昙噩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淛东沙门 昙噩 述 忍辱学 持志科 晋支孝龙 淮阳人。美风姿。少喜清言。常以小品为心要。陈留阮瞻颕川庾凯从之游。或嘲之曰。大晋龙兴。天下为家。沙门何不全肤发。去袈裟。释梵服。被绫

  • 崇陵传信录·恽毓鼎

    恽毓鼎撰。一卷。清宣统三年(1911)撰写,1914年天津庸言报馆印行。光绪年间,恽在宫廷任职十九年,将所见所闻纂成此书。记清宫倾轧内幕甚多。为研究清末统治集团活动的重要史料。收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 儒林宗派·万斯同

    十六卷。清万斯同撰。本书记孔子以下迄于明末儒家各派授受源流,各以时代为序,其上无师承后无弟子者,则列入附录。所列仅及人名、字号、师承与弟子,间有籍贯,而无事迹。自朱熹《伊洛渊源录》出后,《宋史》遂以道学儒林分为两

  • 人谱·刘宗周

    明末刘宗周的重要伦理学著述之一。分为正篇和续篇。论述了关于人的本性和道德修养方法的理论。受阳明心学影响,他认为心即性,具有至善的道德价值。“无善而至善,心之体也。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人谱正篇·人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