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题目第十一

上古之书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其次有春秋、尚书、杌、志乘。自汉已下,其流渐繁,大抵史名多以书、记、纪、略为主。后生祖述,各从所好,沿革相因,循环递习。盖区域有限,莫逾于此焉。

至孙盛有《魏氏春秋》,孔衍有《汉魏》《尚书》,陈寿、王劭曰志,何之元、刘曰典。此又好奇厌俗,习旧捐新,虽得稽古之宜,未达从时之义。

榷而论之,其编年月者谓之纪,列纪传者谓之书,取顺于时,斯为最也。夫名以定体,为实之宾,苟失其途,有乖至理。案吕、陆二氏,各着一书,唯次篇章,不系时月。此乃子书杂记,而皆号曰春秋。鲁豢、姚察着魏、梁二史,巨细毕载,芜累甚多,而俱榜之以略,考名责实,奚其爽欤!

若乃史传杂篇,区分类聚,随事立号,谅无恒规。如马迁撰皇后传,而以外戚命章。案外戚冯皇后以得名,犹宗室因天子而显称,若编皇后而曰外戚传,则书天子而曰宗室纪,可乎?班固撰《人表》,以古今为目。寻其所载也,皆自秦而往,非汉之事,古诚有之,今则安在?子长《史记》别创八书,孟坚既以汉为书,不可更标书号,改书为志,义在互文。而何氏《中兴》易志为记,此则贵于革旧,未见其能取新。

夫战争方殷,雄雌未决,则有不奉正朔,自相君长。必国史为传,宜别立科条。至如陈、项诸雄,寄编汉籍;董、袁群贼,附列《魏志》。既同臣子之例,孰辨彼此之殊?唯《东观》以平林、下江诸人列为载记。顾后来作者,莫之遵效。逮《新晋》,始以十六国主持,载记表名,可谓择善而行,巧于师古者矣。

观夫旧史列传,题卷靡恒。文少者则具出姓名,若司马相如、东方朔是也。字烦者唯书姓氏,若毋将、盖、陈、卫、诸葛传是也。必人多而姓同者,则结定其数,若二袁、四张、二公孙传是也。如此标格,足为详审。

至范晔举例,始全录姓名,历短行于卷中,丛细字于标外,其子孙附出者,注于祖先之下,乃类俗之文案孔目、药草经方,烦碎之至,孰过于此?窃以《周易》六爻,义存象内;《春秋》万国,事具传中。读者研寻,篇终自晓,何必开帙解带,便令昭然满目也。

自兹已降,多师蔚宗。魏收因之,则又甚矣。其有魏世邻国编于魏史乾,于其人姓名之上,又列之以邦域,申之以职官,至如江东帝主则云僭晋司马、岛夷刘裕,河西酋长则云私署凉州牧张、私署凉王李。此皆篇中所具,又于卷首具列。必如收意,使其撰《两汉书》、《三国志》,题诸盗贼传,亦当云僭西楚霸王项羽、伪宁朔王隗嚣。自余陈涉、张步、刘璋、袁术,其位号皆一一具言,无所不尽者也。

盖法令滋章,古人所慎。若范、魏之裁篇目,可谓滋章之甚者乎?苟忘彼大体,好兹小数,难与议夫"婉而成章","一字以为褒贬"者矣。

何之元刘何之元撰《梁典》,见《左传》家。《周书》:刘字宝义。世宗初,掌纶诰,着《梁典》三十卷。

鱼豢《外篇》《正史》篇:魏时京兆鱼豢私撰《魏略》,事止明帝。《唐志》杂史类:鱼豢《魏略》五十卷。按:《三国魏志》无传。

姚察《陈书》:察字伯审,有至性,领着作,撰梁、陈史未毕功。隋开皇时,遣内史舍人虞世基索本,且进上。有所阙者,临亡之时,以体例诫约子思廉博访续撰。按:史无《梁略》之名,而刘氏云尔,定是察稿初名。

外戚命章按:《史记》之立《外戚世家》,其中所载,实皆后妃氏讳及其事迹。至如魏其、武安之属,反别立传,不以外戚名篇,最为非体。班史因之,易名《外戚列传》,置在臣传之后,尤为失之。文亦应加并纠班失之语。

平林下江《后汉刘玄传》:王莽末,新市人王匡、王凤为渠帅,诸亡命马武、王常、成丹等从之,藏于绿林中。地皇三年,大疫,分散。常、丹西入南郡,号下江兵。匡、凤、武及其支党朱鲔、张北入南阳,号新市兵。平林人陈牧、廖湛复聚众,号平林兵,以应之。

猜你喜欢
  1929──中華民國十八年己巳·郭廷以
  宋史全文卷二十下·佚名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七十五·佚名
  卷之五百三十八·佚名
  第四一二禀光绪二年五月十三日一二二一七--二·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五十五 文苑传二·纪昀
  外集卷七·宋名臣言行录
  提要·汪越
  钦定辽史语解卷十·佚名
  尉景传·李延寿
  薛孤延传·李延寿
  卷九 攻取中原·李有棠
  ●皇朝通典卷五十四·佚名
  第三章 陆军小学的教育·李宗仁
  九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折·高文秀

    (曹操引卒子上,云)善变风云晓六韬,率师选将用英豪。旗旛轻卷征尘退,马到时间胜鼓敲。某姓曹名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也。幼而习文,长而习武;文通三略,武解六韬。自破四大寇吕布之后,累建奇功,谢圣人可怜,加某为左丞相之职。某手下

  •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续编》序 ·张次溪

    序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续编》自序 题燕京梨园续史 题词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续编》序 昔者东京既覆,元老録《梦华》之篇;南都云亡,澹心作《板桥》之记。秦淮剧品,潘子托其感吁;秦云小録,冬有撷其芳郁。虽复语涉狎比,事邻琐

  • 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一·柯劭忞

      ○列女上   周术忽妻崔氏 李伯通妻周氏 郭三妻杨氏 刘平妻胡氏 王氏女 杨居宽继室马氏 程鹏飞妻某氏 沈氏 载复古妻 贾琼妻韩氏 徐君宝妻某氏 临海民妇王氏 武用妻苏氏 江文铸妻范氏 柳氏 谭节妇 刘仝祖妻林氏

  • 卷之十八 余纪·计六奇

      投诚安插  广东道御史范疏曰:‘从来治理莫大于疆圉,绸缪莫切于寇孽。国家振旅以来,廓清四海;么么窃发,歼灭何难。但朝廷好生为心,凡有伪众投诚,即准归顺,且予官爵;所以开自新之路,而施覆育之仁也。今投诚之倾心报效

  • 卷之二十六·佚名

      顺治三年丙戌。五月。丙午朔。升直隶河间兵备佥事陈鹏举为浙江布政使司参议兼按察使司佥事分巡温处道山西汾州府知府林维藩为湖广按察使司副使分巡荆西道。山西太原府知府马之先为陕西按察使司副使河东兵粮道。

  • 第七卷 盐法引目·缪荃孙

    淮南淮北纲食各岸引地额两淮行盐以引。清初设引部于扬州,以便领运。嗣引部裁撤,仍由运司赴部请领。改票而后,部引停颁,而行盐犹以引计。淮引初依明制,剖一为二,行盐二百斤。其后迭次增重,至道光时,又于例重三百六十四斤外,加耗

  • 第二十二册 崇德元年七月·佚名

    第二十三册 崇德元年七月十九日,出征明国多罗武英郡王、多罗饶馀贝勒遣国史院学士罗硕、肇帖式扎苏喀前来报信,其所赍书曰:统军出征武英郡王书呈宽温仁圣汗。六月二十七日入边,尔黄旗自巴颜德木地方入两白旗正蓝旗自坤都

  • 十国春秋卷十二·吴任臣

    检讨吴任臣撰吴十二列传糁潭渔者 张军师钱亮 董绍顔李攻 柳翁黄冠道人防州少年刘通微糁潭渔者不知所从来太祖初起庐州称八营都知兵马使廵警至糁潭憩于江岸有渔父鼓舟直至前馈鱼数头曰此犹公子孙鳞次而霸也因四指曰

  • 乐书第二·司马迁

    刘洪涛译注【说明】什么是乐?《正义》认为“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陵河海,岁有万物成熟,……咸谓之乐”。意思是,凡自然界中事物的一切差异与活谐,通通叫做乐。这与前篇礼的定义一样,是后世儒者故弄玄虚,非司马迁书的本意。司马

  • 萧子显传·姚思廉

    萧子显,字景陽,是萧子恪的八弟。自幼聪明敏慧,父亲文献王萧嶷认为他人材出众,爱他胜过爱其他的儿子。七岁时,受封做宁都县侯。南齐永元末年,按照王子的常例授官给事中。梁武帝天监元年(502),爵位降为子爵。以后接连升迁为安

  • 卷二百十三之六·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二百十三之六 朱批迈柱奏摺 雍正十二年二月初四日湖广总督【臣】迈柱谨 奏为奏明事本年正月二十三日准署宁远大将军查郎阿咨开湖广征兵所需

  • 卷二百二十三·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二十三人物志一百三忠义传十五【满洲八旗十五乾隆四十年至五十四年共六十五人】兆珠兆珠满洲镶黄旗人姓富察氏乾隆三十八年由前锋随征金川授前锋

  • 尚书古文疏证卷八·阎若璩

    第一百十三书古文岀魏晋间距东晋建武元年凡五十三四年始上献于朝立学官建武元年下到宋南渡初八百一十一年有吴棫字才老者岀始以此书为疑真可谓天启其衷矣抑朱子大学序所谓天运循环无往不复者也其言曰伏生传于既耄之时

  • 卷一·陈祥道

    冕服書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又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彞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孔氏曰日月星為三辰宗廟彝尊亦以山龍華蟲為飾火為火字粉若粟米米若聚米黼若斧形黻為兩已相背葛之

  • 论语精义卷十上·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 论语精义卷十上 宋 朱子 撰 子张第十九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范曰见危致命者不为义疚也见得思义不为利回也祭思敬丧思哀举其大者知其细也孔子以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亦可以为今

  • 卷三十四·高闶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注卷三十四宋 高闶 撰昭公四二十有一年春王正月葬蔡平公因鲁往会而着其臣子私諡之罪夏晋侯使士鞅来聘晋顷公即位六年矣公以晋昭见止之故不复往朝今使士鞅来聘而孙叔婼为政季孙欲恶于晋乃使有司从

  • 十住毗婆沙论 第十二卷·佚名

    十住毗婆沙论 第十二卷圣者龙树造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赞偈品第二十四已如是解四十不共法竟。应取是四十不共法相念佛。又应以诸偈赞佛。如现在前对面共语。如是则成念佛三昧。如偈说圣主大精进四十独有

  • 尚书古文疏证·阎若璩

    清代阎若璩撰。阎若璩曾读东晋梅赜所传 《古文尚书》,即怀疑其为伪作,深入研究达30余年,著成 《尚书古文疏证》,全书8卷。《尚书》 经过秦 “焚书坑儒” 以后,流传有两个版本,原传《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16篇,汉代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