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七 前凉录

  张轨

  张轨,字士彦,安定乌氏人,汉常山王耳十七世孙。祖烈,魏外黄令,父温,太官令。母陇西辛氏。轨少好学明经与同郡皇甫士安友善,拜太子舍人,与京兆杜预善,以所注《易》遗之。太康中,为尚书郎、太子洗马、中庶子,迁散骑常侍,征西将军司马。轨以晋室多难,阴图保据河西,追窦融故事。筮之,遇泰之观,轨喜曰:"霸者之兆。"乃求为凉州。公卿亦举轨,拜凉州剌史,课农桑,拔贤才,置崇文祭酒,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学校以教之。永兴二年,拜安西将军封乐乡侯。惠帝崩,遣长史北宫纯、司马纂、别驾阴监奉表京师。是岁,大城姑臧,其城本匈奴所筑也,南北七里,东西三里,地有龙形,故名卧龙城。永嘉四年十一月,黄龙出于临羌河,发水升天,身长十余丈。五年,帝遣使拜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荣命未至,而刘曜攻陷长安,迁晋帝于平阳。建兴元年,晋愍帝即位于长安,遣使者拜轨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封西平郡公,固让不受。三年,进拜太尉、凉州牧。以轨年老多疾,拜子寔行抚军,副凉州剌史。五月,轨寝疾,立子寔为世子。己丑,薨于正寝,年六十。葬建陵,册赠侍中、太尉,谥武穆,张祚僭号,追尊武王,庙号太宗。

  张寔

  张寔字安逊,轨之世子也。学尚明察,敬贤爱士,晋举秀才,除尚书郎。永嘉元年,固辞骁骑将军,请还凉州,帝许之。改授议郎、西中郎将。建兴元年,长史张玺等表嗣位。十月,帝遣使授西中郎将凉州剌史西平公。二年十一月,帝将降刘曜,进寔侍中、司空、凉州牧。三年,始知刘曜逼迁天子平阳,大临三日。五年,南阳王宝闻愍帝崩,自称晋王,年号建康,置百官,遣使拜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增邑三千户。六年六月,京兆人刘弘挟左道以眩惑百姓,密与寔左右十余人谋杀寔,怀刀入内,斩寔于外寝,时年五十。葬宁陵,晋王宝册赠寔大司马,凉州牧,谥曰元公。张祚僭号,追尊曰明王,庙号高祖。母弟茂嗣、以寔子幼嗣。茂字成逊,实之母弟,虚靖好学,不以势利为心。建兴元年,相国南阳王宝辟从事中郎,又荐为给事黄门侍郎,皆不就。二年,征为侍中,又以疾固辞。四年,拜秦州剌史,加散骑常侍:领雍州,皆不受。寔左司马阴元等以寔既被害,子骏冲幼,宜立长君,乃推茂为大都督、太尉、凉州牧。茂不从,以平西将军行都督凉州诸军事、护羌校尉、凉州牧、西平公,大赦境内。九月,立寔子骏为世子。三年,刘曜遣鸿胪拜茂太师、凉王。四年,茂寝疾,执骏手泣曰:"吾先人以孝友见称,自汉以来,世执忠顺,汝谨守忠节,毋或失堕。"薨于正寝,年四十八。刘曜遣使赠太宰,谥成烈王。张祚僭号,追尊曰成王,庙号太宗。

  张骏

  张骏字公庭,寔之世子。永嘉元年生,幼而奇伟,十岁能属文。茂之四年,拜使持节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西平公,大赦境内。刘曜遣使拜大将军、凉州牧。元年正月,亲耕藉田。二月,始承晋元帝崩问,大临三日。四年十二月,刘曜为勒所擒,曜太子毗及刘胤等率众奔上邽。六年二月,石勒称天王。遣使拜骏征西大将军、凉州牧,加五锡之礼。八年,群僚劝骏称凉王,置百官。骏曰:"此非人臣所言,敢有此言,罪在不赦。"又请立世子,乃立重华为世子。十二月,鄯善王元礼献女姝好,号曰美人,立宾遐观以处之。十四年五月,雨雪降霜,骏避正殿,素服,命群寮极言得失。十五年,以右长史任处领国子祭酒,立辟雍、明堂而行礼焉。命西曹掾集阁内外事付索绥,以著《凉春秋》。十一月以世子重华行凉州事。十九年田于建西,逾玉石县。九月,改玉石县为金泽县。二十一年,始置百官,官号皆拟天朝,车服旌旗一如王者。酒泉太守马岌上言:"酒泉南山既昆仑之体,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谓此山。有石室、玉堂、珠玑镂饰,焕若神宫。《禹贡》:"昆仑在临江之西,即此明矣。宜立西王母祠,以裨朝廷无疆之福。"骏从之。二十二年六月,薨于正德前殿,年四十。晋遣策赠大司马,谥忠成公。七月,葬大陵,张祚僭号,追尊文王,庙号世祖。

  张重华

  张重华字泰临,骏第二子,宽和懿重,沉毅少言。骏薨,右长史任处上华为使持节、大都督、太尉、凉州牧、护羌校尉、西平公、假凉王,大赦境内。三年九月,晋遣使者拜侍中大都督陇右诸军事、大将军、凉州剌史、领护羌校尉、西平公。重华以位号未称,怒不受诏。群寮上重华为丞相、凉王、雍秦凉三州牧。五年重华宴群寮于间豫庭,论讲经义。顾问索绥曰:"孔子妇谁家女老聃父字为何四皓既安太子,住乎还山乎?"绥曰:"孔子妇姓亓官氏。老聃父名乾,字元果,胎刖无耳,一目不明,孤单,年七十二无妻,与邻人益寿氏老女野合,怀胎八十年乃生老子。四皓还否,臣尚未悉。"重华曰:"卿不知乎四皓死于长安,有四皓冢,为不还山也。"七年十月,重华寝疾临春坊,遣左长史马岌荣拜子灵曜为世子,大赦境内。十一月薨于平章殿,年二十七。葬显陵。张祚僭号,追谥桓王,庙号世祖。

  张祚

  张祚字太伯,骏之长庶子,博学雄武,有政治之才。骏之二十一年,拜延兴太守,封宁侯。重华薨,子灵曜嗣。七年十一月,右长史赵长等矫称遗令,以祚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抚军太将军、辅政。十二月,赵长等议以灵曜冲幼,世难未夷,宜立长君,废曜为宁凉侯,立祚为大将军、护羌校尉、凉州牧。赵长等议僭即王位于谦光殿,大赦,改元为和平元年。立妻辛氏为皇后,子太和为太子,封弟天锡为长宁侯,重华少子玄靖为凉武侯,置百官。二月尊祖父,郊祀天地。二年,有神降于玄武殿,自称玄宴,与人交语。祚日夜祈之,神言与之福利,祚甚信之。征东张瓘遣兵传檄,废祚还第,复立灵曜。八月,祚收瓘弟琚及其子嵩等。骁骑将军宋混兄修,素与祚有隙,大惧。祚疑之,混西奔,招合夷晋,众至万余人,还向姑臧。祚遣阳秋胡将灵曜于苑,拉其腰而杀之,埋于沙坑。九月,宋混次于武始大泽,为灵曜发哀。闰月,混至姑臧。祚登神雀观,张琚、张嵩杀祚守卒,死者四百余人,斩西门关纳混,领军赵长开宫门以应琚,长驰入殿中,大呼称万岁。祚以长败贼,下观劳之,长奋槊剌祚中额,奔入万秋阁,为厨士徐里所杀。以庶人礼葬之。天赐即位,备礼改葬于愍陵,追谥威王,封子延坚为金泽侯。

  张玄靖

  张玄靖字元安,重华少子,母郭夫人。和平二年,宋混、张琚等上玄靖为大将军、凉州牧、护羌校尉、西平公,时年七岁。张瓘至姑臧,推玄靖为大将军、凉王。自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尚书令、凉州牧、张掖郡公。四年五月,东苑大冢上忽有灾,池东天泽地燃,广袤数丈。执法御史杜逸言于瓘曰:"此皆变之大者,可就禳之。"瓘征兵数万,集于姑臧,谋讨宋氏。混与弟澄及左右壮士杨和等四十余骑奔入南门外,令诸营曰:"张瓘得罪,被太后诏诛之。"俄而众至二千,拥瓘率众出战,混击败之,众悉去,瓘自杀。混入见玄靖,以混为使持节中外都督诸军事、骠骑大将军、酒泉郡侯,辅政。五年六月,大旱、令诸祈雨之官咏《云汉》诗。儒林祭酒索绥曰:"《云汉》陈周宣之美,非旱之文。昔神鼎之出汉,虞丘不贺。今辞与事违,恐非致泽之意也。"绥字士艾,敦煌人,父戢为司徒。绥家贫好学,举孝廉,为记室祭酒,母丧去职。后举秀才,著《凉春秋》五十卷。又作《六夷颂》符命、传十余篇,以著述之功封平乐亭侯。六年,宋混卒。天锡以使持节都督诸军辅政。八月,右将军齐南等议,以靖多难,务须立长君。劝天锡自立。闰月,天锡遣肃等夜害玄靖,时年十四,葬平陵,谥冲王。

  张天锡

  张天锡字纯嘏,骏之少子。母曰刘美人,玄靖即位,年十八。谒于太庙,尊母刘氏为太后。元年四月,秦遣鸿胪回国拜天锡大将军、凉州牧、西平公。三年姑臧北山杨树生松叶,西苑牝鹿生角,东苑铜佛生毛,延兴地震,陷裂水出。天锡避正殿,引咎责谢。晋遣使拜陇右关中诸军大将军、凉州牧、西平公。八年,郡国火,燃于泥中、三十所。苻坚复有兼并之规,天锡大惧,遣从事中郎韩博奉表于晋人,与桓温书,克其年大举,都会上邽。十年,以世子怀为使持节、镇西将军、高昌郡公,次子大豫为世子。豫母焦氏为左夫人。七月,大水,地震西平五十,日中地十动,土楼崩。天锡疾,美人阎姬、薛姬皆自杀。二姬因色并有殊宠,天锡每谓之曰:"汝二人将何以报我,我死之后,岂可更为人妻?"皆曰:"尊若不讳,妾请效死于前,洒扫于地下,无他志。"十月,天锡疾瘳,大赦境内,追悼二姬,葬以夫人礼。十三年五月,苻坚遣武卫将军句长等率众来伐,天锡遣中卫将军史景等拒战赤岸,为秦所败。在锡纳左长马芮之言,面缚降秦,东徙长安,拜归义侯、北部尚书,迁右仆射。随苻坚败于淮南。又入晋为员外散骑常侍,复本封。薨,赠镇西将军,谥悼公。

  张轨以晋永宁九月辛已岁牧凉州,至天锡败亡之岁,岁在丙午,八主,七十六年。

猜你喜欢
  平台纪略·蓝鼎元
  水师篇第六·王闿运
  ●卷四·陈康祺
  卷之四百六·佚名
  东家杂记原序·孔传
  第四十册 天聪五年八月至九月·佚名
  九六三 军机大臣奏查核上年冬季所进第二分全书错误次数请将提调等官交部察议片·佚名
  五○○ 谕内阁检讨王太岳在四库馆行走勤勉着加恩改为革职留任·佚名
  绎史卷一百五十·马骕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司马迁
  乐蔼传·姚思廉
  韩宜可传·张廷玉
  太宗皇帝实录卷第八十·钱若水
  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卷一·佚名
  二十五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百一·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五百一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一百三十五 黄省曾 闲居 言征南山阿顾念北山麓南山可采兰北山有緑竹鶬鶊既和鸣佳气复郁郁斗酒勿愆期美人温如玉朝游夕告归风

  • 卷五·常璩

    钦定四库全书华阳国志卷五晋 常璩 撰公孙述刘二牧志先王命史立典远则经纪人伦三材炳焕品物章矣然而有志之士犹敢议论於乡校之下刍荛之人加之谣诵於林野之中管闚瞽言君子有采所以综核羣善休风惟照也公孙述刘牧二主之

  • 卷二·连横

    建国纪永历十五年冬十二月,招讨大将军延平郡王郑成功克台湾,居之。成功,福建南安县石井人,初名森。父芝龙,娶日本士人女田川氏。以天启四年七月十四日,诞于千里滨。是夜万火齐明,远近异之。数岁,芝龙与颜思齐党中为盗,居台湾,往

  • 卷二十四 五朝大事总论·计六奇

      国运盛衰  神庙冲龄践祚,睿哲夙成,慈圣内训甚肃。辅臣张居正擅而才,以法制天下,朝令夕行,尤留心边事,初与高拱合策抚俺答,宣大以西称宁土矣。用大帅戚继光为蓟镇,谭纶为督抚,一切用舍兴建,唯继光言是从。继光建城堡墩台相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十九·佚名

    正统元年闰六月乙丑朔○丙寅遣官持节册楚府典簿傅凤女为武陵王季堄妃武昌府知事谢本女为黔阳王季埱妃良医副王志学女为东安王季塛妃武昌护卫百户蔡瑢女为岳阳王季境妃○以楚王孟烷第三女湘乡郡主配王谦永安懿简王庶长

  • 卷三十三·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三十三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鲁周公世家第三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集解谯周曰以太王

  • 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 第二十二·班固

    (窦婴,田蚡,灌夫,韩安国)【原文】窦婴字王孙,孝文皇后从兄子也。父世观津人也。喜宾客。孝文时为吴相,病免。孝景即位,为詹事。帝弟梁孝王,母窦太后爱之。孝王朝,因燕昆弟饮。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上从容曰:“千秋万岁后传王。”太

  • 范岫传·姚思廉

    范岫,字懋宾,济陽考城人。他的高祖父范宣是晋朝的征士。他的父亲范羲是南朝宋代兖州别驾。范岫早年丧父,是精心侍奉母亲的孝子,他和吴兴人沈约都被蔡兴宗所敬重。泰始年间,开始到朝中做官。当时蔡兴宗身为安西将军,荐举范岫

  • 张定和传·魏徵

    张定和字处谧,京兆万年人。 年少时贫寒低贱,有志气,守节操。 起初做侍官。 时逢平定陈国的战争,定和理当去打仗,但生活不能自给。 他要把妻子的嫁衣卖掉,妻子坚决不给他。 从此定和就走了。 因作战有功,被任命为仪同,赏赐布帛

  • 慎微 第十三·王符

    凡山陵之高,非削成而崛起也〔二〕,必步增而稍上焉。川谷之卑,非截断而颠陷也〔三〕,必陂池而稍下焉〔四〕。是故积上不止,必致嵩山之高〔五〕;积下不已,必极黄泉之深〔六〕。〔一〕○铎按:“尽小者大,积微者着。”然积善未必昌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二·佚名

        后汉月支国三藏支娄迦谶译  佛告阿难若言是也。如帝王虽于人中好无比当令在遮迦越王边住者。其面目形貌甚丑恶其状不好。比如乞人在帝王边住耳。帝王面丑。尚复不如遮迦越王面色姝好。百千亿万倍也。如遮迦

  •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卷第三·佚名

        天亲菩萨造    后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译  住于福田能消供养者。依福田地住罗汉道堪受供养故。大师世尊犹尚不能消诸供养。何况我等能消供养者。此明何义。如实知法性本来清净故。以是故言。大师世尊犹

  • 至正四明续志·王厚孙

    浙江地方志。元王元恭修,王厚孙纂。十二卷。元恭字居敬, 自号宁轩,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授正议大夫,转庆元路总管。厚孙字叔载,一字燕贻,自号遂初老人,浙江鄞县人。初官训导,授教谕。 《延祐志》后二十二年,元恭等修此志以补续

  • 学林·王观国

    宋代笔记。10卷。王观国著。《学林》书名,系取《汉书·叙传》“正文字惟学林”之语。宋人引述此书,或称《学林》,或称《学林新编》,后世传本则通称《学林》。本书是较为专门的学术笔记,以考辨文字的形体、音韵和字义为主,博

  • 南北书派论·阮元

    书法评论,一篇。清代学者、书画家阮元撰。阮元,字伯元、良伯、梁伯,号芸台、揅经老人、怡性老人,雷唐盫主。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傅,卒谥文达。工书,其所书隶书郁勃飞动,醇雅清

  • 烈火金钢·刘流

    刘流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出版。1942年, 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对蒋介石国民党加紧了政治诱降,一方面回师后方,集中主力,从5月1日开始,向冀中军民进行灭绝人性的“大扫荡”,斗争异常激烈和残酷。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八

  • 陶庐杂录·法式善

    也称《陶庐杂咏》,六卷。清法式善撰。此书为读书笔记,不分门类。记述明、清两代典章制度、社会经济情况、图书目录和文献资料等。前四卷主要记述明清政治、经济情况,并考证掌故和文献。对清代前期人口、财赋、户部库藏银

  • 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佚名

    一卷,唐不空译。说修法之仪轨。应与《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并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