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卷第三

    天亲菩萨造

    后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译

  住于福田能消供养者。依福田地住罗汉道堪受供养故。大师世尊犹尚不能消诸供养。何况我等能消供养者。此明何义。如实知法性本来清净故。以是故言。大师世尊犹尚不能消诸供养。何况我等。此以何义。以离法界更无有人受供养者。以彼法界本来清净故。此以何义。以住福田地者住罗汉地堪受供养。以如实知清净法界故。以诸世间不知如来是胜福田。是故说言。大师世尊犹尚不能消诸供养。此以何义。以离法界更无别有清净法相。以波法界自性清净故。依受供养故问福田故。次问应受供养福田之人。何者是耶。如经次言不为世法之所牵者故。世尊如是依诸菩萨是世福田。说受供养福田之相。是故答言。不为世法之所牵故。此以何义。以诸菩萨摩诃萨等常在世间行世间法。不为世法之所染污。虽有胜负得失毁誉称讥苦乐世法等门皆不能牵。菩萨心体其心坚固不随如是八种世法。于如是等心坚不动。贪欲嗔痴所不能牵。如是人者。是受供养福田人也。是名福田能受供养是为清净。以是义故。因福田人故问清净福田之相。

  以诸菩萨虽复多受眷属利养。而不起心摄取一法执著一法。以是义故。能消供养。是胜福田能消供养。示现此义。是故次问能消供养无所取著者。示现能受福田胜相。是故得彼二相功德福田之名。

  以诸菩萨为诸众生不失安隐。起菩提心为诸众生修行彼处诸功德故。得彼功德供养恭敬福田中胜。示现此义。是故次问清净福田。以彼不坏菩提心故。是能受供清净福田以是菩萨能作福田摄取众生作善知识。示现此义。是故次第问善知识。直心修行如是次第入于禅定。从禅定起与诸众生安隐之乐。不舍一切诸众生故。示现菩萨胜善知识。菩萨如是能作善友。依如来教自利利他修行诸行不失师恩。示现此义。是故次问能报佛恩。为得菩提不断佛种故。心为利益他故。于如来自作所作胜报恩行。

  以报恩者有诸功德供养等行。示现此义。是故次问。供养于佛以法身实际自体不生。于如来身能知不生实际证相。为求彼法必得不失。于一切时供养如来。是故菩萨以胜供养供养诸佛。

  以为供养诸如来故。亲近诸佛。示现此义。是故次问亲近于佛。谓诸菩萨宁舍身命。终不舍于十地诸行。以为摄取十地行故。不舍禁戒得如法体。亲近诸佛及诸菩萨示现胜行故。

  以近诸佛及诸菩萨生尊重心恭敬如来。示现此义。是故次问恭敬于佛。以无差别一切诸根为一切根修行诸行。是故不生烦恼之心以能修行。善护诸根。是故得彼尊重胜心。菩萨如是正修行已得大果报。示现此义。是故次第问于财富。得出世间信等七种最胜法财。示现于此胜法大财而得上上胜欲心相。已得断除障行诸欲离诸欲相。受于法乐受饮食乐。得证如实法。如实修行信戒惭愧闻舍慧等。说财物施如次第说。又惭与愧二种法财。此依断除烦恼热法。应如是知。

  菩萨虽有七种法财不生心念我足不足。示现此义。是故次第问于知足。以为摄取诸众生故。菩萨虽求供养恭敬而心常求无上般若。不以为足不生具足心名为知足。既知足已离于诸欲。示现此义。是故次第问于远离。菩萨虽于三界中行而不求彼处。以得寂静胜上心故。

  既得寂静胜上心已远离身心。示现此义。是故次问无诸恶行。菩萨虽复受用种种胜妙境界。而心不为烦恼所染。以得胜心护诸根故。

  菩萨既得护诸根已。于一切处皆不怖畏。不怖畏故得受安乐。示现此义。是故次第问于乐人。菩萨虽受供养恭敬而不贪著。常不舍离一切众生。如实善知诸有为行离诸烦恼故。得胜乐。

  如是不著。离诸烦恼得胜乐已则得不舍受乐众生。如是则能到于彼岸。示现此义。是故次问。能到彼岸以诸菩萨示现诸趣六入之身。摄取一切六入众生为断彼欲。令得彼岸离贪欲心。是故名为能舍六入舍六入故则得胜心到于彼岸。

  菩萨如是以得胜心到彼岸故彼处正住。示现此义。是故次问住于彼岸。以不分别世间涅槃道。无分别智证无我法。住于无住涅槃得无生法忍。以是义故。第八地中得同不同智。是故名为到于彼岸住于胜处。

  菩萨如是住于彼岸满足出世间诸波罗蜜。示现此义。是故次问云何增长诸波罗蜜。以求一切智心故。施等增长以为施等展转增长。是故菩萨为诸众生说一切智心。诸菩萨等为令众生发菩提心增长施行。是故菩萨先世已曾令诸众生发菩提心修行布施。菩萨如是自行布施教人行施。余者复施教化众生令行布施。彼诸菩萨亦令众生发菩提心修行布施。彼诸菩萨复令众生发心行施。如是展转自心住施。令他住施。以是义故。施波罗蜜展转增长。以常不舍菩提心故。说持戒波罗蜜。余毁禁者令得持戒。以不舍离菩提行心为得大菩提故。为令住持戒故。以见一切智心不退故。说忍辱波罗蜜。于菩提心中说菩萨名为令余处诸余众生生忍心故。忍一切罪忍一切恶。思惟一切智心不得故。说精进波罗蜜。依精进波罗蜜不见彼岸不取苦行相。是故不生疲倦之心。以证一切智心寂静故。说禅波罗蜜法。所谓心自性清净不生不灭。以知寂静智故以散乱心一切不行故。不戏一切法故。说般若波罗蜜。以摄取无分别智故。以为示现余波罗蜜善清净故。为余波罗蜜依一切智心。说。

  障行烦恼对治法者。其唯如是见波罗蜜胜行无我。为佛法淳熟故。为教化众生故依于彼法。次问无量于诸众生不生有心而生慈心。此明何义。无异自身安隐心故。不生异身他众生想。菩萨依彼不生法想行于悲心。以见苦法不成就故。以诸众生著彼苦苦故生悲心。菩萨依彼不生我想行于喜心。依彼见自身相离于喜心。见他资生具足成就。起贪嫉意心不生喜。菩萨不尔。更无贪相随喜于彼。是故远离所治嫉妒。依离嫉妒行于喜心。菩萨依彼不生彼我想行于舍心。依见彼我想此对治故。行于舍心。第八地中无功用行以得无分别智力故。以得同不同智慧力故。能远离自他二心相故。于诸众生与离染因快方便故。

  如是依波罗蜜依于无量。为利自身亦利他身而修行者。复依上上欲心依受法乐依断烦恼。为如所说一切功德得增长故。次问云何住于信等。如彼次第能信无言之法住于信法。信第一法甚深法无我已。余甚深法难信得信。以不执著一切音声住闻慧中。如所闻法无有如是执著之心异求于法。虽少闻慧而能作多事故。但闻一行偈说多闻慧故。依内心相是故有惭。谓依他身自身不如法行。以知过失离于彼处。舍外入故愧行成就。他人说法不如法行。离彼过失。以他人身是外入故。嫉妒人说彼人如是舍于彼法名舍外入。此义应知。身口意业三种清净。遍一切处成就功德能受供养。净福田等乃至惭愧如是所说诸功德等。对治所治身口意业善恶相应。以是义故名为清净。依彼至到功德具足。是故名为遍行一切功德处也。如是应知。又复有义遍至一切功德处者。于彼所说一切功德法中住故。

  十偈之义一一如经。

  如是依世间法说能受供胜福田等诸功德已。即依彼义如是次第梵天发问。此义应知。云何菩萨过世间法者。以诸声闻亦过世间。是故如来示现胜法过诸声闻出世间法。是故说言出过世间法。又复示现虽在世间行世间法而过世间。又而不为彼世法所染著。现行世间化众生故。如经如实善知世间诸法故。又为聚集诸众生故。现巧方便为彼众生摄取令入世间法故。知世间集谛知世间所去。而依愿智生于彼处。不为世间集所生故。取如是生示现世间成就世谛依世谛故为众生说法。令诸众生出过世间故。菩萨虽于世间中行而终不为世间所染。得法无我住无住道。以为教化一切众生。是故虽生于世间。为彼摄取世间之道故。

  三十五偈如经所说。

  依说世间法。如来亦依自身世间法世间。识知境界以乐说辩才说入世间法相。以如来法出过声闻出世间法。声闻亦过世间境界。如来过彼声闻境界。复说胜法说彼法者。为余众生过世间故。示现如是出世间方便。梵天言。世间者。我说五阴名为世间者。此中示现五取阴。应知依世间说故。贪著五阴者。贪著是爱也。名为世间集者。以依彼爱世间聚集故。过去未来现在诸阴灭故。以未来世阴因尽故。以更不种未来种子故名为灭。观察五阴不见二名为世间灭道者。求道不求道一。二一向不得圣道示现胜故。此明何义。世间对治非一向定。若有对治则能厌苦。若无对治则退彼法。若有一法为对治此法。则不对治余法。若有一法为对治下地则非上地对治。圣道对治则不如是。以一切时一切法对治故。

  如是依声闻乘对治之义。说世间等差别相已。次依大乘对治法之义差别相说。依于大乘说法相者。如经复次梵天如是等故。所言五阴五阴者但有言说者。于五阴中见闻知等但是名字分别说故。以依无始久远集来依分别体。是故执著彼法。菩萨观察若依如是名字分别是言语见之世间也若如言语名字分别贪著相者彼为邪见。离随顺行名世间集。如彼世间寂灭之相。如实观察灭相之体。如实观察所缘灭故名世间灭。以何等道不取彼见名世间灭道。向说分别能治分别示现无分别智。如是等世间境界如来已过。如来已得大涅槃故。摄取非过世间非离世间道。

  如是依世间世间等说苦谛等。已依胜圣谛。次下复问如来所说四圣谛者。以彼圣人虚妄分别苦等诸谛。如来示现真实圣谛则不如是。此以何义。谛有二种。一者相谛。二者心谛。以依如是二种谛故。依相谛者。说苦谛等所有法相所有法体所有实体。依彼非圣谛圣谛无差别故。说道圣谛。依心谛者。说胜圣谛。彼圣谛中知颠倒心不颠倒心故。此以何义以非圣者。说苦谛者。彼但受苦不知苦谛。说集谛者。彼人但闻虚妄集法不知集谛。说灭谛者。彼闻灭名堕于断见不知灭谛。说道谛者。彼人但闻业与烦恼有为之法。如是之法但是有为世间集法不知道谛。如是分别苦谛等四谛。若如是等皆有谛者生三恶道诸众生等。皆应有谛而彼无谛。以为示现如是义故。如经梵天若彼苦是实圣谛者。一切牛猪诸畜生等应有实谛。何以故。以彼皆受种种苦故。以是义故苦非实谛如是等故。以何义故。诸畜生中唯说牛猪余不说者。以畜生中唯牛与猪最愚朦故。以诸世间皆知牛猪最为钝故。如是非圣虚妄分别谓以为谛。此义应知。以世间人依于苦门虚妄执著以为苦谛。依于集门虚妄执著以为集谛。依于灭门欲离有漏法虚妄执著以为灭谛。依道对治门虚妄执著以为道谛。又苦集二谛无彼体相。以彼自体不成就故。以彼自体本来不生不和合故。以依彼虚妄执著心对治故。说知无生无和合是名圣人圣谛。诸有漏法亦一切时无如是体。以彼法体无可离故。以依彼虚妄执著心对治。依真如清净彼一切法本来寂灭故。说知无生无灭是名圣人圣谛对治。对治亦无彼体相以彼自体不成就故。以彼道谛非对治谛故。以依彼虚妄执著心对治依自性清净心。依平等观可观。依淳熟智依观察智依彼诸法一切法平等无二无修道故。说以不二法得道。是名圣人圣谛。以说第一圣谛涅槃异名名为道谛。是名圣人圣谛。以不诳故以不生故说为圣谛。又从无生乃至不二。谓依涅槃所修之道依圣道谛一切法平等故。说一切法不二说涅槃者。以真如法清净得名。以彼涅槃离于可取能取法故。以依彼法而得名故。如是次第。

  又彼谛者。因不正念名为虚妄语非实圣谛。又即彼谛因正念故名为实语亦非实圣谛。是故示现妄语实语皆不成就。如经梵天实圣谛实圣谛者非妄语非实语故。彼非正念取我相等示现应知。如是诸句于一一法中生执著故。以异异义相缚。应知。谓有一我我体是有以为根本。依根本我故有种种。以我不断名为众生。依命根住故名为命。数堕六道故名丈夫。如是等见自身是一虚妄执著。取我相等。即于彼我虚妄分别。常与无常堕于常见堕于断见。见我是色我是无色。如是种种虚妄分别异异执著。著我是一。以我是物以虚妄分别。是故取相。依彼我虚妄分别取无明等生。虚妄分别。而取生相。即依彼我虚妄分别取无明等灭。虚妄分别取断灭相。如是生灭依于我相。次第成彼虚妄分别。取世间相取涅槃相。取彼世间取涅槃者。如前所说诸取相等。所谓。取者希乐信等虚妄分别坚执定取。唯此是实余者虚妄是名为著。以彼诸见不可舍离。虚妄执著是名为触。不离彼触是名为取。如是次第不著不触不取等者是名实语。示现正念。

  如是依丈夫无我非妄语非实语说法已。次依法无我说苦等分别。离无分别智是故名诳。以是诳故名为妄语。是故示现彼二乘谛虚妄不实。分别三世一切法故彼念虚妄。是故示现无分别智。此以何义。以忆过去一切法门。分别现在一切诸法。念未来世一切法门。以是义故离于正念。菩萨住彼无分别智中不戏一切法相。观法无我得无住涅槃。以不住世间涅槃中故得平等见。菩萨如是善知法已诸谛如说示现。不见成就谛故。圣人谛者。彼处无实语无妄语。以是义故。示现彼义。

  虽有正念不正念心二种差别。而彼圣谛犹不成就。若住实相成就谛者。则一切时古今常尔恒如是住自此以下示现彼义。如经梵天言实。实者古今实故。此明何义。彼法性法体示现胜法体圣法体因。世间涅槃无差别故。是故名为常圣谛也。依世间涅槃示现二二圣谛成就。如是依真如相圣谛。示现不离世间圣谛。示现不取涅槃圣谛。如是说法相谛证已而说者示现彼人名为实说。彼人说圣谛名为邪说。自此以下示现彼义。示现彼人无增上戒学因。彼人不能守护诸根示现少因故。示现彼无增上戒学无彼增上定学因。示现彼无增上定学无彼增上慧学因。示现彼无增上慧学。示是生相是苦谛等执著虚妄法。次第自配此义应知。

  如是彼婆伽婆以为世尊。而彼声闻但是外道。次下示现彼声闻人成于外道。以彼愚人失物为谛说物为谛。示现彼人堕于恶道故。以自不说。以如来得无言语法故。苦等诸谛自体不成示说谛相。我如是证示现不立有法相故。示现他不取故。菩提不可得以无分别体故不取。我已得菩提法。无如是取离一切有以离三界离五道故。以过彼法得出世间圣道法故。如是不见一切诸法是菩提相。不证一法而证诸法。是故说为应正遍知。若如来于法无所得者。以何义故。说如来坐道场名为佛者。此问如来。遮有物得故如来说言我不得物闻说法名世谛摄故。分别相故。依无体相法无我说。次依法无我问。彼法相彼法无我以一切法无体为体。遮有无二法。示现何义。示现彼法非有物可证非无物可证。以彼法离于二相。是故说证。

  如是说已自下次说。非谓一向不证实法。以见虚妄执著法无故如实善知自性不生。以依颠倒他体而生。所谓染等分别体性。常一切时自性不生。知真如我如是。证法云何而知。如常不知不觉而知。言知识者。此为示现彼真如相亦不分别。以不见彼真实法体。以彼法体一切言语不可得故。是故示现彼证智因。不知不识不可见等者。于见闻觉识堕四种语。此诸句等。上上起门示现。应知。不可取等如彼法体如是彼法不可以彼见等取故。此以何义。以诸名字不可得故。过心境界故。以无戏论事故。相应法中不可相当故。以诸言语不能至到故。相应法中不可相当故。不可问答故。过六根故过名字故。内身一切不可说故。无世间相故。世间法不行故。离于所作以有为法所不行故。以无世间心意意识分别相故。出过世间以无彼体故。以过於戏论无可对事故。

  如是示现所说法体无有一切诸分别已。示现彼法虚空相似。应知。彼法虚空相似。有二种相应知。一者遍去。以离有无戏论法故。以得诸佛不可思议毕竟法故。二者无碍以大慈心第一忍苦所不可作而能作故。以无言法依言说故。以依彼法令诸众生得入法故。为示何义。诸有众生依于黠慧我慢心故。不能信此所说法相。以为示现彼诸众生善根微薄故。说彼法相为明何义。明此法门一切世间所难信者。以世间意于同法中常颠倒故。此义云何世间人意念云我等应证实谛。依三学法修行满足。我依彼法应得涅槃。一向修善法以依彼法现受法乐此善行次第依佛出世以为根本。次有说法次有如实修行伴侣众僧。如是此法实谛等如实而住以无戏论故。诸世间人所不能信。此义应知。世尊譬如水中出火火中出水者。为示何义。以为示现烦恼如火以非寂静体。远离彼体故菩提如水以其能灭烦恼火故。以彼不信与信相违相应法而不相应。此义应知。言烦恼者。所谓一切愚痴凡夫。如是执著戏论言有烦恼染我为彼愚人遮烦恼体不成就故。以观察法不可得故。以出世间智乃证得故。以识不能分别知故。以对治所治学修道故。以不执著能治所治二相法故。以得真如清净法故。以无有心取得法故。能令彼障无势力故。以彼障法本性不生故。如说法相若人不生诸法相者。则得远离一切邪见而得解脱。以得远离取不实相能治所治分别心故。

  自此已下。依诸菩萨摩诃萨信。法功德赞叹彼菩萨。有七种功德。此义应知。何等为七。一者所作诸行满足功德。二者修行功德。三者入位功德。四者以自在心生有功德。五者善练功德。六者能集佛法修行功德。七者得果功德。

  云何所作诸行满足功德。示现过去于诸佛所能作所作种种功德皆悉已办故。复有何义。依二种义。一依功德。二依智慧。以能供养恭敬给侍。诸修行等如威仪故。闻正法故。如是次第菩萨如是满足功德智慧行已。次应修行入地诸行。是故次说修行功德四句。示现有诸功德智慧增上。以饮食法食二种摄故。以依善知识复修诸行。能于义中能于法中作巧方便。随顺正法如实修行故。以得上妙善根力故。依巧方便故。妙有二种。一者能作所作妙。二者深妙。能信彼处以闻如是二种大妙不惊不怖故。以善护如来妙法藏故。以如说法。一一随顺如实修行故。以不自见以不自触法故。

  菩萨如是如实修行。自身毕竟入菩萨位。是故次说入位功德。二十五句示现此义。云何名为生如来家。以是菩萨依佛家生得佛法故。以能舍于分别烦恼。尔时摄取无分别智故。示现修行施等行故。以断所治破戒法故。此以何义。以持戒故对于破戒。能起破戒诸烦恼灭。是故持戒治彼所治。以得对治惜身命故。以得对治懈怠心故。以对欲界恶不善故。以对一切诸不正见乃至对于小乘见故。如是名为入位功德。是出世间波罗蜜行功德。应知以于如来如实所说甚深之法正入功德不颠倒故。以彼不能作诸功德障所谓天魔烦恼魔等不能作障。如是次第说以能说法入功德故。以深意说不颠倒法功德入故。说法功德以如世谛第一义谛真实说故。如次第说。此明何义。法自性者。所谓诸法自体相等入彼。应知住持功德入法门流位得清净法故。以依如来住持之力能作所作故。是诸菩萨不共住功德同梵行故。以得持戒平等行故。以是菩萨有善法分增长功德。以出世间信等功德皆现前故。此是以不触诸食功德。此明何义。随宜而得。谓依乞食住处卧具及汤药等知足功德。圣人所行随何资生皆不触故。乐离诸欲修行之相不触功德对触。应知此复何义。不依于他智慧命活。是故易满易养。应知以能随顺证智功德。自身毕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以心毕竟我定得故。当知是人为能度者。以是人能度未度者。如是等八句为他利益修行功德。应如是知。以能安慰烦恼所缚诸众生等令入道故。能安众生解脱法中故能令众生得解脱故。二句次第示现胜处能为说道故能与解脱故。二句次第示现能知对治法故。示现能与对治所治能治法故。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卷第三

猜你喜欢
  卷第三十一·普瑞
  卷一百八十二·佚名
  三山来禅师疏语卷中·灯来
  卷第三十一·居顶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五·自融
  观经序分义卷第二·善导
  万善先资集卷一·周梦颜
  劝善经一卷·佚名
  乐璎珞庄严方便品经·佚名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三·佚名
  集文字禅序·蕰上
  卷第五·佚名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八·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五十卷·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九十九·唐慧琳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选外集·丘逢甲

    南武山人丘逢甲仓海著同怀弟瑞甲、兆甲编辑·题美人障子春波漾绿小桃红,人在平台曲槛中。好是周郎兵胜后,二乔含笑向东风。·题丘星史立马图(二首)爨长蒙酋拜下风,当时立马便英雄。于今自写牢愁况,如在蛮烟瘴雨

  • 卷349 ·佚名

    苏轼 雅安人日次旧韵二首 人日滞留江上村,定知芳草怨王孙。 题诗寄远方挥翰,扶杖登高独出门。 柳色忍看成感叹,花前归思自飞翻。 浮阳披冻虽才弄,已觉春工漏一元。 苏轼 雅安人日次旧韵二首

  • 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司马迁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材官引彊。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下方与。方与反,与战,却适。攻丰。击秦军砀东。还军留及萧。复攻砀,破之。下下邑,先登。赐爵五大夫。攻蒙、

  • 卷五十七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班固

    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也。少时好读书,学击剑,名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也,更名相如。以訾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严忌夫子之徒,相如见

  • 读礼通考卷九十四·徐乾学

    葬考十二上陵后汉书祭祀志古不墓祭汉诸陵皆有园寝承秦所为也説者以为古宗庙前制庙后制寝以象人之居前有朝后有寝也月令有先荐寝庙诗称寝庙奕奕言相通也庙以藏主以四时祭寝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以荐新物秦始出寝起于墓侧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二十·阿桂

    二月乙酉上谕军机大臣曰昨温福等奏僧格桑差人投禀其词悖妄可恶不应给与回文等语自宜如此办理至所差赍禀贼畨理应严加刑讯防取确情即行正法而温福等并未办及殊不可解业经降防饬询今思温福等凡有挐获贼匪及投降畨众无不

  • 七十、息楼·包天笑

      到了时报馆后,我认识了不少的友朋,除了报馆同人以外,还有许多馆外的同好,也常常到时报馆里来的。这是狄楚青本来是好客的人,而陈景韩与雷继兴,也是友朋很多,他们常常到报馆里来访问与闲谈。时报馆的主笔房,不是像后来各大

  • 卷二十九 河渠书第七·司马迁

    夏书曰: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索隐】:抑音忆。抑者,遏也。洪水滔天,故禹遏之,不令害人也。汉书沟洫志作“堙”。堙,抑,皆塞也。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集解】:徐广曰:“桥,近遥反。一作‘暐’。暐,直辕车

  • 卷第十一·董仲舒

    为人者天第四十一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人之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

  • 序·张载

    横渠经学理窟,或以为先生所自撰。伟按熙宁九年秋,先生集所立言以为正蒙,其平日所俯而读,仰而思,妙契而疾书者,宜无遗矣。明年,遂捐馆舍,所谓文集语录及诸经说等,皆出于门人之所纂集。若理窟者,亦分类语录之类耳,言有详略,记者

  • 分别品第十三·佚名

    善业白佛言:云何阿阇浮闿士学明度无极。佛言:当与善友从事以善意随明度教。何等为随教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弃定智慧。当施与作无上正真道。莫著五阴。何以故?明度一切智无所著。莫得乐於应仪缘一觉道。如是善业。阿阇浮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十五·澄观

    第三广释中疏谓闻无相不惊等者。此不惊等同金刚经诸论皆释。天亲论第二有其二解。一云不惊者。谓于诸无生之理心不惊愕趣生道故。不怖者。谓于诸法无和合相心不怖惧。而于世俗和合相中相续分别不执为实故。不畏者。心

  • 般若灯论释 第三卷·清辨

    般若灯论释 第三卷偈本龙树菩萨 释论分别明菩萨大唐中印度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观去来品第二复次初品已说一切法体无起对治。令人信解。今复次明不来不去缘起差别。使物识知。遮彼义故。第二品起。此义云何。世

  • 异部宗轮论一卷·世友

        世友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译  佛般涅槃后  适满百余年  圣教异部兴  便引不饶益  展转执异故  随有诸部起  依自阿笈摩  说彼执令厌  世友大菩萨  具大智觉慧  释种真苾刍  观

  • 第十二卷·圆瑛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卯五 教其悟圆入一 分二  辰初 令验六悟圆  二 令入一解六  今初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此正示选根解结。初心下手修行,最切

  • 第五十二章 二王章·佚名

    由此之后加沙婆为立王位,为贤者名加沙婆之年青王与南部地方,(一)年青之王女,王女于提沙为己妻居首[妃之]位。(二)又乞食者名匠之由诸方至者,王与名丹提沙罗之布施。(三)彼阿提巴达[官]玛兴达其时住于鲁哈那,谓夺王之国土,率军兵而来,(四

  • 海上花列传·韩邦庆

    又名《青楼宝鉴》、《海上青楼奇缘》,中国近代长篇小说。韩邦庆撰。初刊于作者自编文艺刊物《海上奇书》,自1892年2月至10月共出14期,刊28回,1894年出版单行本。1982年人民文学社重新排印出版。韩邦庆(1856—1894),字子云,

  • 历代诗余·王奕清

    原名《御定历代诗余》,一百二十卷。本书系康熙四十六年(1707)清圣祖御定,由侍读学士沈辰垣、王奕清等搜罗旧集,编定而成。所录自唐至明计一千五百四十调、九千余首,厘为一百卷;又有词人姓氏十卷,词话十卷。据考,梁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