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王华传

王华字子陵,琅王牙临沂人,太保王弘叔祖的弟弟。祖父王荟,卫将军、会稽内史。父亲王貵,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家住吴中,晋隆安初年,王恭起兵讨伐王国宝,当时王貵正服母丧在家,王恭下檄文命令他也起兵,他聚集民众响应,让自己的女儿任贞烈将军。国宝死后,王恭让王貵罢兵。貵起兵时杀了很多人,到此时已不能停下来,于是就以讨伐王恭的名义再次举兵。王恭派遣刘牢之攻打王貵,貵兵败逃亡,不知所终。长子王泰被杀死。王华当时十三岁,在军中与父亲走失,跟着和尚释昙永逃命。当时刘牢之搜索王华非常急迫,昙永让王华提着衣服跟在他后面,追查的士兵对他有些怀疑。王华走得慢,昙永责骂他:“奴才懒惰,还跟不上我!”用手杖打了王华几十下,众士兵不再怀疑,王华因此免除杀身之祸。

遇大赦王华回到吴中。王华年少时就有志向,因为父亲生死不明,王华过着普通的平民生活,布衣疏食,不与外人交往,这样过了十几年,被当时人所赞美。高祖想要启用他,给王貵举行葬礼,让王华戴孝服丧。

丧礼完毕后,高祖北伐长安,领镇西将军北徐州刺史,他征召王华为州主簿、又转为镇西主簿,治中从事史,各职任上都有好的名声。太祖镇守江陵,任王华为西中郎主簿,调任咨议参军,领禄事。太祖进号镇西将军,王华也随之调去。太祖没有亲自处理政事,所有行政事务都委派给司马张邵处理。王华性情尚物,不愿意别人比自己强,张邵性情豪纵,每次出行总用许多车辆,王华出行则用一辆牵车,随从不过两三人。两人曾在城中相遇,王华假装不知是张邵,对身边人说:“这声势非常浩大,肯定是皇帝出行。”他下了车,站立路旁,张邵过来非常震惊。张邵穿白衣服登城,被王华纠问,因此掉职,王华代任司马、南郡太守,管理府州的事务。

太祖入朝继任帝位,因为少帝被害,疑虑而不敢下决断。王华建议说:“羡之等人被寄以重任,不容许他们轻易地叛逆。废主活着,他们就担心将来遭到灾祸,这样才导致少帝被害。人大多贪恋生命,怎敢一下子就抱有叛逆的念头。况且他们三个势力相当,互不相让,不过是想掌握大权巩固自己的地位,以此让少主重用依靠他们罢了。现在下诏行事,根本不用担心。”太祖听从了他的话,留王华全权处理宫内事务。太祖登基,任王华为侍中、领骁骑将军,没有接受,转任右卫将军,侍中之职不变。

先前,会稽孔甯子任太祖的镇西咨议参军,因文章好被赏识。这时任黄门侍郎,领步兵校尉。

甯子和王华都有富贵的愿望,自从羡之等人掌权后,羡之日夜在太祖面前陷害诽谤他们二人。甯子曾回到东部地区,到了金昌亭,手下人想在那里靠船,他命令离开并说:“这是杀君的亭子,不能停靠。”王华每次闲居在家,总是朗诵王粲《登楼赋》中“冀王道之一平,假高衢而骋力。”他外出碰到羡之等人,每次总是咬牙切齿,怒目相向,叹息着说:“应该能见到太平之时吗?”元嘉二年(425),甯子病逝。元嘉三年(426),诛杀羡之等人,王华升任护军,侍中不变。

南朝宋只有王华和南陽刘湛不矫饰谦让,得到官职就接受,觉得是平常之事。王华的性情和行事与别人不同,从不参加宴饮聚会,终身不喝酒,有宴会都不去。到了王弘辅佐朝政,王弘的弟弟昙首被太祖任用,和王华职位相当。王华曾说自己力量使不完,常叹息说:“宰相一下子有好几个,天下怎能治理好。”元嘉四年(427),王华逝世,时年四十三岁。朝廷追赠他为散骑常侍、卫将军。元嘉九年(432),皇帝考虑王华诛灭羡之的功劳,追封他为新建县侯,食邑一千户,谥号为宣侯。世祖即位,将王华的灵位移入太祖的宗庙。

猜你喜欢
  载记第七 石季龙下·房玄龄
  卷一百五十二 慶曆四年(甲申,1044)·李焘
  第四卷·王方庆
  法喜志卷一·夏树芳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六·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三十五·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九十一·佚名
  卷之三百四十三·佚名
  第四五一禀光绪十二年四月初四日一二二二九--四·佚名
  卷十八·鄂尔泰
  第二部分:辛亥风雷·喻血轮
  冯文通传·魏收
  张木式传·脱脱
  卷一百六·雍正
  附錄·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虞·唐圭璋

      字成夫,会稽人,其先为仁寿人,虞刚简之子,虞允文之曾孙。淳祐八年(1248),以通直郎通判建康府。宝祐元年(1253),知永州。累官知连州,以文学知名。   水调歌头   和退翁赋梅为寿韵   憔悴朔家种,零落雪边枝。淡妆素艳,无桃

  • 卷 七·袁枚

      同年叶书山太史,掌教钟山。生平专心经学,而尤长于《春秋》,自称啖助、赵匡,不足多也。注《毛诗》“佻兮达兮”一章为两男子相悦之诗,人多笑之。然作诗颇有性情。《出都》云:“行年七十古来稀,东、马、严、徐事已非。检点

  • 卷一 芬陀利室存稿·刘鹗

    自序予少年多病废学,于诗文涉猎尤浅。中年饥驱,奔走于四方,学益废。匪惟境遇所牵,不好学亦其天性也。今也荏苒四十于兹矣。已及后生不足畏之年。功业、文章庸有望乎!兴之所至,任意咏歌;非惟无术求工,并无求工之想。杂录于下,聊

  • 第二折·关汉卿

    (正旦同大末、二末上,正旦云)老身陈婆婆的便是。今有大哥二哥都做了官也,则有三哥上朝求官应举去了,必然为官也呵。(唱) 【南吕】【一枝花】为甚么儿孙每志气高?托赖着祖上阴功厚。一个曾前年登了虎榜,一个便去岁可兀的占了鳌

  • 声调谱卷三·赵执信

    右赞善赵执信撰乐府怨诗行【曹植】明月照髙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思愁妇悲叹有余哀【一觧】借问叹者谁自云荡子妻夫行逾十载贱妾常独栖【二觧】念君过于渴思君剧于饥君作髙山柏妾为浊水泥【三觧】北风行萧萧烈烈入吾耳心中

  • 卷八·商辂

    <史部,史评类,御批续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续资治通监纲目卷八 【起丙寅宋哲宗元佑元年尽庚辰宋哲宗元符三年】凡十五年 【丙寅】哲宗皇帝元佑元年春闰二月蔡确有罪免【右司谏王

  • 卷之一千八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六九 两江总督高晋奏再陈续购书籍情形并开列书目呈览折·佚名

    六九 两江总督高晋奏再陈续购书籍情形并开列书目呈览折乾隆三十八年五月初四日太子太傅 内大臣 大学士 仍留两江总督统理河务革职留任臣高晋谨奏,为再陈续购遗书,仰祈圣鉴事。窃照采访遗书,屡奉圣训详明。臣凛遵办理,宣

  • 五三 贫民窟里的报馆·邹韬奋

    我在上次和诸君谈过,我们在香港的报馆因为试办的经费是由几个书呆子勉强凑借而成的,为数很有限,所以是设在贫民窟里。但是说来好笑,我正在香港贫民窟里筹办报馆的时候,香港有一家报纸登出一段很肯定的新闻,说我被广西的当局

  • 蔡光勚·周诒春

    蔡光勚 字劼卿。年二十八岁。生于上海。兄光勋。永久住址。上海极士斐而德路七号。已婚。子一。初学于圣约翰大学。以论文得金牌奖。为约翰声编辑。光緖三十四年。以官费游美。入康奈尔大学。习土木工程。民国元年。

  • 第五十五卦 丰 雷火丰 震上离下·佚名

    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彖曰:丰,大也。 明以动,故丰。王假之,尚大也。 勿忧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人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象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初九: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象

  • 卷二十 文侯之命第三十·孔颖达

    平王锡晋文侯秬鬯圭瓒,以圭为杓柄谓之圭瓒。○平王,马无平字。锡,星历反,马本作赐。秬音巨,鬯,敕亮反。瓒,才但反。杓,上灼反。柄,彼病反。作《文侯之命》。所以名篇。幽王为犬戎所杀,平王立而东迁洛邑,晋文侯迎送安定之,故锡命焉

  • 卷八·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或问卷八宋 朱子 撰论语八佾第三【凡二十六章】或问八佾旧説有谓上下通以八人为佾者何如曰是不可考矣然以理意求之舞位必方岂其佾少而人多如此哉曰或以忍为容忍之忍圣人辞气岂其若是之廹哉曰未必

  • 卷一·姚炳

    钦定四库全书 诗识名解卷一 钱塘 姚炳 撰 鸟部 鸠 雎鸠【周南关雎篇】释鸟首列鸠族王雎其一鸠眼未化识者憎之其为猛挚明矣郭璞以为雕类江东呼为鹗陆玑谓大小如鸱幽州人谓之鹫盖其属也其他白鷢之说见禽经苍鷃之说见

  • 第五章灵活性·梁漱溟

    《论持久战》文中讲灵活性说:灵活性就是具体地实现主动性于作战中的东西。又说:古人所谓&ldquo;运用之妙,存乎一心&rdquo;,这个&ldquo;妙&rdquo;,我们叫做灵活性。当然,指挥作战不能灵活运用,即无从得以实现主动性;主动性是有

  •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序·智圆

    吾祖智者著疏申经其文弥广。而荆溪撰记解疏其文弥略者何(疏三十四卷记三卷)盖于疏文有意乎删削故。不暇详悉也。自时。厥后略疏成而盛行于代。后世童蒙执记寻疏。而文义回互难以措怀。又其间所谈理事记有不释者。往往

  • 还乡·哈代

    英国作家哈代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英国南部古老的艾登荒原上。老船长斐伊的孙女游苔莎厌恶家乡的阴郁荒凉,一心想到大城市里去过荣华的生活。姚伯太太的儿子克林原在巴黎某珠宝店当经理,因厌倦城市闹嚷生活,回到故

  • 懋斋诗钞·敦敏

    诗别集。一卷。清爱新觉罗敦敏撰。此集为残卷,署名“燕野顽民”之藏主题云:“蕴辉阁藏。自乾隆二十九年(按:有误,应为乾隆二十三年)戊寅起至三十一年(按:有误,应为乾隆二十五年)庚辰止,共二百四十首。其割裂不完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