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道德为人生艺术

普通人对于道德容易误会是拘谨的、枯燥无趣味的、格外的或较高远的,仿佛在日常生活之外的一件事情。按道德可从两方面去说明:一面是从社会学方面去说明,一面是从人生方面去说明。现在我从人生方面来说明。

上次所说的普通人对于道德的三点误会,由于他对道德没有认识使然;否则,便不会有这种误会。道德是什么?即是生命的和谐,也就是人生的艺术。所谓生命的和谐,即人生生理心理——知、情、意——的和谐;同时,亦是我的生命与社会其他的人的生命的和谐。所谓人生的艺术,就是会让生命和谐,会作人,作得痛快漂亮。凡是一个人在他生命某一点上,值得旁人看见佩服、点头、崇拜及感动的,就因他在这个地方,生命流露精彩,这与写字画画唱戏作诗作文等作到好处差不多。不过,在不学之人,其可歌可泣之事,从生命自然而有,并未于此讲求。然在儒家则与普通人不同,他注意讲求人生艺术。儒家圣人让你会要在他整个生活举凡一颦一笑一呼吸之间,都感动佩服,而从他使你的生命受到影响变化。以下再来分疏误会。

说到以拘谨,守规矩为道德,记起我和印度太戈尔的一段谈话。在民国十三年时,太戈尔先生到中国来,许多朋友要我与他谈话,我本也有话想同他谈,但因访他的人太多,所以未去。待他将离北平时,徐志摩先生约我去谈,并为我们作翻译。到那里,正值太戈尔与杨丙辰先生谈宗教问题。杨先生以儒家为宗教,而太戈尔则说不是的。当时徐先生指着我说:梁先生是孔子之徒。太戈尔说:我早知道了,很愿听梁先生谈谈儒家道理。我本无准备,只就他们的话而有所辩明。太戈尔为什么不认儒家是宗教呢?他以为宗教是在人类生命的深处有其根据的,所以能够影响人。尤其是伟大的宗教,其根于人类生命者愈深不可拔,其影响更大,空间上传播得很广,时间上亦传得很久远,不会被推倒。然而他看儒家似不是这样。仿佛孔子在人伦的方面和人生的各项事情上,讲究得很妥当周到,如父应慈,子应孝,朋友应有信义,以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等等,好像一部法典,规定得很完全。

这些规定,自然都很妥当,都四平八稳的;可是不免离生命就远了。因为这些规定,要照顾各方,要得乎其中;顾外则遗内,求中则离根。因此太戈尔判定儒家不算宗教;而很奇怪儒家为什么能在人类社会上与其他各大宗教却有同样长久伟大的势力!我当时答他说:孔子不是宗教是对的;但孔子的道理却不尽在伦理纲常中。伦理纲常是社会一面。《论语》上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有这一层一层的内容,我们虽不十分明白,但可以看出他是说的自己生活,并未说到社会。又如《论语》上孔子称赞其门弟子颜回的两点:“不迁怒,不二过,”也都是说其个人本身的事情,未曾说到外面。无论自己为学或教人,其着重之点,岂不明白吗?为何单从伦理纲常那外面粗的地方来看孔子呢?这是第一点。还有第二点,孔子不一定要四平八稳,得乎其中。你看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志气很大,很豪放,不顾外面;狷者狷介,有所不为,对里面很认真;好像各趋一偏,一个左倾,一个右倾,两者相反,都不妥当。然而孔子却认为可以要得,因为中庸不可能,则还是这个好。其所以可取处,即在各自其生命真处发出来,没有什么敷衍牵就。反之,孔子所最不高兴的是乡愿,如谓:“乡愿德之贼也。”又说:“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唯乡愿乎!”乡愿是什么?即是他没有他自己生命的真力量,而在社会上四面八方却都应付得很好,人家称他是好人。孟子指点得最明白:“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汗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那就是说外面难说不妥当,可惜内里缺乏真的。狂狷虽偏,偏虽不好,然而真的就好——这是孔孟学派的真精神真态度,这与太戈尔所想象的儒家相差多远啊!太戈尔听我说过之后,很高兴的说:“我长这样大没有听人说过儒家这道理;现在听梁先生的话,心里才明白。”世俗误会拘谨,守规矩为道德,正同太戈尔的误会差不多。其实那样正难免落归乡愿一途,正恐是德之贼呢!

误以为道德是枯燥没趣味的,或者与误认拘谨守规矩为道德的相连。

道德诚然不是放纵浪漫;像平常人所想像的快乐仿佛都在放纵浪漫中,那自然为这里(道德)所无。然如你了解道德是生命的和谐,而非拘谨守规矩之谓,则生命和谐中趣味最深最永。“德者得也”,正谓有得于己,正谓有以自得。自得之乐,无待于外面的什么条件,所以其味永,其味深。我曾说过人生靠趣味,无趣味则人活不下去。活且活不下去,况讲到道德乎?这于道德完全隔膜。明儒王心斋先生有“乐学歌”(可看《明儒学案》),歌曰:“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其所指之学,便是道德,当真,不乐就不是道德呀!

道德也不是格外的事。记得梁任公先生、胡适之先生等解释人生道德,喜欢说小我大我的话,以为人生价值要在大我上求,他们好像必须把“我”扩大,才可把道德收进来。这话最不对!含着很多毛病。其实“我”不须扩大,宇宙只是一个“我”,只有在我们精神往下陷落时,宇宙与我才分开。如果我们精神不断向上奋进,生命与宇宙通而为一,实在分不开内外,分不开人家与我。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时实分不出我与他(孺子)。“我”是无边际的,那有什么小我大我呢?虽然我们为人类社会着想,或为朋友为大众卖力气,然而均非格外的,等于我身上痒,我要搔一搔而已。

猜你喜欢
  卷十三 微子之命第十·孔颖达
  公孟第四十八·墨子
  卷三 五性三·孙星衍
  卷一百二十二·卫湜
  提要·袁燮
  卷六十六·朱熹
  卷十三·刘玉汝
  印度之佛教以中庸实践为教的佛教·梁启超
  无量义经序·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六·玄奘
  佛说戒德香经·佚名
  觉乎否乎可以觉矣·太虚
  佛法与科学·太虚
  卷第六十四·佚名
  第二十八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七言巻五十六·洪迈

      七言  有感          司空图  国事皆须救未然汉家髙阁漫凌烟功臣尽遣词人赞不省沧洲画鲁连  歌  处处亭台只壊墙军营人学内人䊋太平故事因君唱马上曾聴隔教坊  偈  人若憎时我亦憎逃名最要

  • 卷四·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卷四天象月赋           【汉】公孙乘月出皦兮君子之光鹍鸡舞于兰渚蟋蟀鸣于西堂君有礼乐我有衣裳猗嗟明月当心而出隠悬岩而似钩蔽修堞而分镜既少进以增辉遂临庭而高映炎日匪明皓

  • 第二十八回 使西域班超焚虏 御北寇耿恭拜泉·蔡东藩

      却说奉车都尉窦固,前与诸将出讨北匈奴,他将俱不得功赏,独固军至天山,斩获颇多,加位特进。固本前大司空窦融从子,父友曾受封显亲侯,友殁固嗣,又曾尚涅阳公主,显荣无比。明帝因他旧住河西,熟悉边情,所以委令北伐。及天山战胜,

  • ●南疆绎史勘本卷三十·温睿临

    霅川温氏原本古高阳氏勘定目录列传二十四山西:李虞夔陕西:孙守法(武大武、姚翀霄、卫天明、康姬命、王知礼、李世仁、曹三俊等)右山、陕义兵列传第二十四。◎南渡以来,视西土若弁髦矣;盗贼蹂躏之余,亦曾无一言计及者。乃得此

  • ●第二卷 刑案(下)·缪荃孙

    清伪总督黄毓骐案 顺治五年四月,凤阳巡抚陈之龙奏:“自金逆之叛,沿海一带与舟山之寇止隔一水,故密差中军各将稽察奸网,擒到伪总督黄毓麒并家人袁五,搜获铜铸伪关防一颗,反诗一本,供出江北窝党薛继周等,江南王觉生、钱谦

  • 第三册 天聪元年四月·佚名

    第三册 天聪元年四月答李喇嘛书:“观尔来文云:以佛门弟子为中人,欲成两国之好等语。喇嘛乃精通道理之贤人也。询问我两国之是非,我非则劝我,胡非则劝明,因尔为中人,故我以衷言相告。自古以来,兴衰之事,焉可枚举。大辽之天

  • 七·钱穆

    明太祖未定天下,即在婺州开郡学。及即帝位,诏天下郡县皆立学。府设教授一,训导四。州设学正一,训导三。县设教谕一,训导二。生员自二十人至四十人。据一时统计,全国府、州、衙、所,共得教官四千一百余员,较之北宋元丰时学官,几

  • 恰克图市约·佚名

    第一条 恰克图互市于中国初无利益,大皇帝普爱众生,不忍尔国小民困窘,又因尔萨那特衙门吁请,是以允行,若复失和,罔再希冀开市。第二条 中国与尔国货物,原系两边商人自相定价。尔国商人应由尔国严加管束。彼此货物交易后,各令

  • 卷四·陈深

    钦定四库全书读春秋编卷四      宋 陈深 撰闵公【名啓方庄公庶子母叔姜史记名开諡法在国遭难曰闵】元年【庚申】春王正月【案左氏去冬立闵公杜氏注於是年八岁母叔姜哀姜之姊亦齐女故哀姜与庆父利其幼而立焉不

  • 大方便佛报恩经发菩提心品第四·佚名

    尔时会中有一大菩萨摩诃萨。名曰喜王。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仰白如来。而作是言:菩萨云何知恩报恩。佛告喜王菩萨。善男子,谛听谛听。菩萨摩诃萨知恩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报恩者,亦当教一切众生令发

  • 卷九·佚名

    △海慧菩萨品第五之二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欲获得净印三昧。应当修集净於菩提。远离一切滓浊之心。善男子,若不能见诸法性净,则为渴爱烦恼所污。一切诸法不可思惟。不作不行清净寂静。无有尘垢亦无过失。毕竟清净如解脱性

  • 一切经音义卷第五·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大般若经从四百一十一卷尽四百六十凡五十一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百一十卷  忻乐(上许斤反司马法曰善者善之忻人之善或作欣诉三体并同埤苍忻察也)。  第四百一十一卷  骸骨(

  • 天台智者大师斋忌礼赞由序·遵式

        宋天竺寺慈云大师遵式述  余尝见诸处传山门教迹。或当。  大师远忌。追慕修斋。皆阙其修礼之法。今著数偈。略用伸仰。夫内心寂照功成入位。外则神通说法。应乎群缘故。生化始终。凡十二偈。实统智定之用

  • 六道集序·弘赞

    和尚本乘愿力来。冲龄入道。辩才汜滥。文字纵横。早年曲唱新丰。调高千古。中岁光韬韶石藏究三车。不欲出世为人。争奈龙天。弗肯寻住鼎湖方丈。遂令声价难酬然。卒不乐久居。旋卧象林深处。意谓。灵山会上。笑拈花者

  • 明文海·黄宗羲

    文集。清黄宗羲(1610—1695)编。四百八十二卷。宗羲有《南雷文定》已著录。宗羲为保存史料,尝于康熙十四年(1675)以前选《明文案》二百卷。既复得昆山徐氏所藏明人文集,因更辑是编。是集有三百一十四万余字,正文含赋四十

  • 薛刚反唐·如莲居士

    唐时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为奸臣张台(张士贵之子)所害,全家抄斩。薛丁山的长子薛勇、次子薛猛囿于封建道德,并斩于市。而薛丁山的三子薛刚,为人性格坚强,不肯屈服,三祭铁丘坟,保驾庐陵王李显,终于起兵反唐,报了血海深仇使正义得以伸

  • 二十四史通俗演义·吕抚

    原名《纲鉴通俗演义》。章回小说。清吕抚著。四十四回。一至四回叙盘古开天辟地及三皇五帝事,五至十二回叙夏、商、周三代事,十三至十七回叙荆轲刺秦王至王莽篡汉、光武中兴诸事,十八至二十四回叙黄巾起义、三国归晋及南

  • 迩言·刘炎

    理学著作。南宋刘炎撰。十二卷。此书共十二章,分别为 《成性》、《存心》、《立志》、《践行》、《天道》、《人道》、《君臣》、《治道》、《今昔》、《经籍》、《习俗》、《志见》。全书立言醇正笃实,且合于人情,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