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大事表卷三

国子监司业顾栋髙撰

长歴拾遗表

余既辑春秋朔闰表惧后人不之信因命施生龙渊就注疏中采出杜氏长歴凡百余条都为一卷呜呼长歴一书意当唐初孔氏頴达世犹存今已不可得见独其吉光片羽流传于防楮残墨之间学者得因是以攷见当时之日月诚不可不寳爱而珍惜之也余尝观其前后叹杜氏用心精细千年来未有及者顾余尝疑之僖九年九月戊辰诸侯盟于葵邱甲子晋侯佹诸卒杜云甲子九月十一日戊辰十五日也如此则九月当为甲寅朔经有七月乙酉伯姬卒乙酉先甲寅二十九日其年有闰七月无疑杜长歴于八年十一月置闰则是年七月安得有乙酉乎据传七年冬闰月恵王崩既七年有闰足知八年无闰此杜置闰之一失也昭元年十一月己酉楚子麇卒杜云己酉十二月六日经传皆言十一月月误是年传十二月晋既烝赵孟适南阳甲辰朔烝于温杜云甲辰十二月朔晋烝当在甲辰之前传言十二月月误不知是年当闰十月而长歴误作闰十二月故反疑经传为误己酉实十一月五日而甲辰为来年正月朔由晋用夏正本十一月事故传繋之今年耳此杜置闰之再失也昭九年四月陈灾传曰火出而火陈杜长歴以为八年不应有闰而悮置闰八月故四月得火见今考上下传文八年实无闰如八年有闰则九年二月安得有庚申十年五月安得有庚辰是闰在十年五月以后明矣周之四月夏正二月昏弧中旦建星中则夜半时大火得见东南不必前有闰月此杜置闰之三失也僖十五年十一月壬戌晋侯及秦伯战于韩传在九月明是晋用夏正故经传互异而杜以为従赴以传之壬戌为九月十三日以经之壬戌为十一月十四日传纪晋事往往与经先后两月凡经书春者传皆在前年之冬岂得尽以为従赴此由不知经従周正传従夏正误混为一致令时日违错此又杜之四失也夫日月之差譌其小小者耳而圣人之书法其宏纲大指未必不系于是是可不为郑重而推究之欤以杜氏之精细犹不免差缪若此恨不能起先生于九原而为之指正其阙失也虽然杜氏迄今二千年其长歴之存于今者千百之十一耳然即此十一求之以考见当时之日月先生有知应引为继起之有人则余小子曷敢多让谨就此百余条内其标明日月者推明是月为某朔以余所推合之其不同者既具论如右其同者识明一同字与闰朔表相表里俾学者知今日之推求非无根据而先生之长歴防如碎鼎之复完晋唐以来不获睹之书至此复灿然大明于世好古之士有不叹为千年法物一旦复出矣乎辑春秋长歴拾遗表第三

 

 

附录长歴及大衍歴置闰同异【赵东山先生原本】

长歴置闰       大衍歴置闰

 

 

合朔议曰大衍歴视长歴朔每差一月亦有差二月者其日月得失本非所以释经也

赵东山氏曰以长歴考春秋日月失三十六日朔三晦二日食不入限者四频月食者二大衍歴失一百二十六日朔三日食不入限十七先一月者六先二月者二先三月者一先五月者一后一月者六闰月一频月食者二葢杜氏据左传屡讥周歴失闰所以长歴前却闰月求与春秋相符故所失少大衍歴自以三十二月闰率追算不计与经文合否故所失多又曰长歴视大衍歴少六闰自隠二年至宣十年三失闰自宣末年至春秋之冬复三失闰果若是则四时寒暑皆当反易不止以申为戌而巳恐周歴虽差未必如是之缪按经传有旷数年不书日者前后屡见之长歴于此既无所据岂能无失至言顿置两闰以应天正则臆决尤甚并及大衍歴者所以见周歴置闰无凖致日月不与天合也今按隠二年至宣十年长歴比大衍歴止少二闰宣末年至春秋之终止少一闰通计少三闰又言顿置两闰之谬按襄二十七年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左传曰辰在申司歴过也再失闰矣明年春经文即书无冰若不顿置两闰则明年春正月乃是戌月系夏之九月安得以无冰为灾而书乎欲以左传求合经文不得不如此不得以杜为臆决也

梅定九氏曰闰月之说大旨不出两端其一谓无中气为闰月此据左氏举正于中为説乃歴家之法也其一谓古闰月俱在嵗终此据左氏归余于终为説乃经学家之诂也葢古今歴法原自不同推步之理踵事加密故自今日言歴则以无中气置闰为安而论春秋闰月则以归余之说为长何则治春秋者当主经文今考本经书闰月俱在年终此其据矣

按此但据文六年闰月不告月及哀五年闰月齐景公俱在嵗终十二月而为言耳昭二十年闰八月戊辰杀宣姜文元年闰三月其余传文闰在中间者甚多不得谓春秋闰月都是归余于终也

定九氏又曰交食之説有宜知者二端其一古者只用平朔平朔者一大月一小月相间故汉晋史志往往有日食不在朔而在朔之二日或晦日者唐李淳风麟德歴始用定朔至一行大衍歴又发明之始有四大三小之月而食必在朔此是一层道理其一自北齐张子信积合食加时立入气加减唐宣明歴本之立气刻时三差至今遵用即授时歴之时差及东西南北差也前二说其根在天葢以日纒有盈缩月离有迟疾天上行度应有之差天下所同也后一说其根在地葢以日髙月卑正相掩时中间尚有空隙人所居地面不同而所见亏复之时刻与食分之浅深随处各异谓之视差非天上行度有殊而生于人之目一方所独也古疎今密大概可见

新唐书律歴志大衍合朔议曰春秋日食有甲乙者三十四殷歴鲁歴先一日者十三后一日者三周歴先一日者二十二先二日者九其伪可知矣庄公三十年九月庚午朔襄公二十一年九月庚戌朔定公五年三月辛亥朔当以盈缩迟疾为定朔殷歴虽合适然耳非正也僖公五年正月辛亥朔十二月丙子朔十四年三月己丑朔文公元年五月辛酉朔十一年三月甲申晦襄公十九年五月壬辰晦昭公元年十二月甲辰朔二十年二月己丑朔二十三年正月壬寅朔七月戊辰晦皆与周歴合其所记多周齐晋事葢周王所颁齐晋用之僖公十五年九月己夘晦十六年正月戊申朔成公十六年六月甲午晦襄公十八年十月丙寅晦十一月丁夘朔二十六年三月甲寅朔二十七年六月丁未朔与殷歴鲁歴合比非合食故仲尼因循时史而所记多宋鲁事与齐晋不同可知矣昭公十二年十月壬申朔原与人逐原伯绞与鲁歴周歴皆差一日此邱明即其所闻书之也僖公二十二年十一月己巳朔宋楚战于周殷鲁歴皆先一日楚人所赴也昭公二十年六月丁巳晦卫侯与北宫喜盟七月戊午朔遂盟国人三歴皆先二日卫人所赴也此则列国之歴不可以一术齐矣而长歴日子不在其月则改易闰余欲以求合故闰月相距近则十余月逺或七十余月此杜预所甚谬也夫合朔先天则经书日食以纠之中气后天则传书南至以明之其在晦二日则原乎定朔以得之列国之歴或殊则稽于六家之术以知之此四者皆治歴之大端而预所未晓故也

附元史歴志所推春秋日食三十七事

隠公三年辛酉嵗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杜预云不书日史官失之公羊云日食或言朔或不言朔或日或不日或失之前或失之后失之前者朔在前也失之后者朔在后也谷梁云言日不言朔食晦日也姜岌校春秋日食云是嵗二月己亥朔无巳巳似失一闰三月己巳朔去交分入食限大衍与姜岌合今授时歴推之是嵗三月己巳朔加时在昼去交分二十六日六千六百三十一入食限

桓公三年壬申嵗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姜岌以为是嵗七月癸亥朔无壬辰亦失闰其八月壬辰朔去交分入食限大衍与姜岌合以今歴推之是嵗八月壬辰朔加时在昼食六分一十四秒

桓公十七年丙戌嵗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左氏云不书日史官失之大衍推得在十一月交分入食限失闰也以今歴推之是嵗十一月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八千五百六十入食限

庄公十八年乙巳嵗春王三月日有食之

谷梁云不言日不言朔夜食也大衍推是嵗五月朔交分入食限三月不应食以今歴推之是嵗三月朔不入食限五月壬子朔加时在昼交分入食限葢误五为三

庄公二十五年壬子嵗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大衍推之七月辛未朔交分入食限以今歴推之是嵗七月辛未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七日四百八十九入食限失闰也

庄公二十六年癸丑嵗冬十有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

今歴推之是嵗十二月癸亥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三千五百五十一入食限

庄公三十年丁巳嵗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

今歴推之是嵗十月庚午朔加时在昼去交分十四日四千六百九十六入食限失闰也大衍同

僖公五年丙寅嵗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元史缺此一年】僖公十二年癸酉嵗春王三月庚午朔日有食之姜氏云三月朔交不应食在误条其五月庚午朔去交分入食限大衍同今歴推之是嵗五月庚午朔加时在昼去交分二十六日五千一百九十二入食限葢误五为三

僖公十五年丙子嵗夏五月日有食之

左氏云不书朔与日史官失之也大衍推四月癸丑朔去交分入食限差一闰今歴推之是嵗四月癸丑朔交分一日一千三百一十六入食限

文公元年乙未嵗二月癸亥日有食之

姜氏云二月甲午朔无癸亥三月癸亥朔入食限大衍亦以为然今歴推之是嵗三月癸亥朔加时在昼去交分三十六日五千九百十七分入食限失闰也

文公十五年己酉嵗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

今歴推之是嵗六月辛丑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四千四百七十三分入食限

宣公八年庚申嵗秋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

杜预以七月甲子晦食姜氏云十月甲子朔食大衍同今歴推之是嵗十月甲子朔加时在昼食九分八十一秒葢十误为七

宣公十年壬戌嵗夏四月丙辰日有食之

今歴推之是月丙辰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九百六十八分入食限

宣公十七年己巳嵗六月癸夘日有食之

姜氏云六月甲辰朔不应食大衍云是年五月在交限六月甲辰朔交分已过食限葢误今歴推之是嵗五月乙亥朔入食限六月甲辰朔泛交二日巳过食限大衍为是

成公十六年丙辰嵗六月丙寅朔日有食之

今歴推之是嵗六月丙寅朔加时在昼去交分二十六日九千八百三十五分入食限

成公十七年丁亥嵗十有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姜氏云十二月戊子朔无丁巳似失闰大衍于十一月丁巳朔交分入食限今歴推之是嵗十一月丁巳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二千八百九十七分入食限与大衍同

襄公十四年壬寅嵗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今歴推之是嵗二月乙未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一千三百九十三入食限也

襄公十五年癸夘嵗秋八月丁巳日有食之

姜氏云七月丁巳朔食失闰也大衍同今歴推之是嵗七月丁巳朔加时在昼去交分二十六日三千三百九十四分入食限

襄公二十年戊申嵗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今歴推之是嵗十月丙辰朔加时在昼交分十三日七千六百分入食限

襄公二十一年己酉嵗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今歴推之是月庚戌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三千六百八十二分入食限

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姜氏云比月而食宜在误条大衍亦以为然今歴推之十月巳过交限不应频食姜说为是

襄公二十三年辛亥嵗春王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今歴推之是月癸酉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五千七百三分入食限

襄公二十四年壬子嵗秋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既今歴推之是月甲子朔加时在昼日食九分六秒

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

汉志董仲舒以为比食又既大衍云不应频食在误条今歴推之立分不叶不应食大衍说是

襄公二十七年乙夘嵗冬十有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

姜氏云十一月乙亥朔交分入限应食大衍同今歴推之是嵗十一月乙亥朔加时在昼交分初日八百二十五分入食限

昭公七年丙寅嵗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

今歴推之是月甲辰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七日二百九十八分入食限

昭公十五年甲戌嵗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大衍推五月丁巳朔食失一闰今歴推之是嵗五月丁巳朔加时在昼交分十三日九千五百六十七分入食限

昭公十七年丙子嵗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姜氏云六月乙巳朔交分不叶不应食当误大衍云当在九月朔六月不应食姜氏是也今歴推之是嵗九月甲戌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七千六百五十分入食限

昭公二十一年庚辰岁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今歴推之是月壬午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八千七百九十四分入食限

昭公二十二年辛巳嵗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今歴推之是月癸酉朔交分十四日一千八百入食限杜预以长歴推之当为癸夘非是

昭公二十四年癸未嵗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今歴推之是月乙未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三千八百三十九分入食限

昭公三十一年庚寅嵗十有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今歴推之是月辛亥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六千一百二十八分入食限

定公五年丙申嵗春三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今歴推之三月辛亥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三百三十四分入食限

定公十二年癸夘嵗十有一月丙寅朔日有食之今歴推之是嵗十月丙寅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二千六百二十二分入食限葢失一闰

定公十五年丙午嵗八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今歴推之是月庚辰朔加时在昼交分十三日七千六百八十五分入食限

哀公十四年庚申嵗五月庚申朔日有食之

今歴推之是月庚申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九千二百一分入食限

右春秋所载三十有七事以授时歴推之惟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辰朔及二十四年八月癸巳朔不入食限葢自有歴以来无比月而食之理其三十五食食皆在朔经或不书日不书朔公羊谷梁以为食晦二者非左氏以为史官失之者得之其间或差一月二月者盖古厯疎濶置闰失当之姜岌一行已有定说孔子作书但因时厯以书非大义所关故不必致详也

春秋大事表卷三

猜你喜欢
  内篇 鉴识第二十六·刘知几
  卷八·陈燕翼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六十八·佚名
  ●绎史恤谥考卷二·温睿临
  一一五○ 谕内阁《明史纪事本末》言李自成败因不足传信着重行改正·佚名
  李邦彦传·脱脱
  马八儿等国传·宋濂
  谕旨·郭琇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佚名
  提要·毛奇龄
  卷三十六·佚名
  卷七十二·佚名
  卷第一百十六·佚名
  十七 “就像你永永不会死一样”·胡适
  第六节 贞元朝局·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五出 神引·李渔

    〖北仙吕&middot;点绛唇〗(生扮释迦佛,坐金莲台、五色云车,外扮文殊,骑狮,末扮普贤,骑象,同上)(生唱,众合)些子豪光,似电痕一放,弥天壤。法力难量,还有发不尽的光明藏。(生)咫尺西方不是天,众生何事却沉渊?(外)扶人空引慈悲手,(末)若个能来宝

  • 寒山诗集·寒山

    重岩我卜居鸟道絶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住兹凡防年屡见春冬易寄语钟鼎家虚名定何益山中何太冷自古非今年沓嶂常凝雪幽林每吐烟草生芒种后叶落立秋前此有沉迷客窥窥不见天岩前独静坐圆月当天耀万象影现中一轮本无照

  • 列传第五十九 忠义·房玄龄

    ○嵇绍从子含 王豹 刘沉 麹允 焦嵩 贾浑 王育 韦忠  辛勉刘敏元 周该 桓雄 韩阶 周崎 易雄 乐道融 虞悝 沈劲 吉挹  王谅宋矩 车济 丁穆 辛恭靖 罗企生 张祎 古人有言:“君子杀身以成仁,不求生

  • 石匮书后集卷第一·张岱

    烈皇帝本纪烈皇帝,光宗第五子也。母曰刘才人。天启二年,封信王。四年,册立嘉定周奎女为信王妃,出居王府邸。七年八月二十二日,熹宗大渐,召信王入见,谕以『吾弟当为尧、舜之君』。信王惶恐不敢当,但云『陛下为此言,臣应万死』!再

  • 满洲老档秘录·金梁

    ●太祖遗书李永芳谕降天命三年四月,上亲率大军,进围抚顺城,执一汉人,遗书谕游击李永芳曰:尔明发兵疆外,卫助叶赫,我乃兴师来此。汝抚顺所一游击耳,纵战亦必不胜。今谕汝速降。汝降则我兵即日深入,汝不降是误我深入之期也。汝素

  • 通志卷五十二·郑樵

    宋 右 廸 功  郑 樵 渔 仲 撰职官略第二三公第一三公总序【四辅二大附】记曰虞夏商周有师保有疑丞设四辅及三公【尚书大传曰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疑后丞左辅右弼天子有问无以对责之疑有志而不志责之丞可正而

  • 江上孤忠录·赵曦明

    江阴赵曦明集守城实迹江阴殉难事,或载阎公状及义史,或着纪事及江上遗闻、乘城纪略及甲乙事实,或见于文石纪,愚参考其中,集而注之,公之当时,亦庶几不负忠臣义上之苦心云尔。清顺治二年乙酉夏五月,北师南下,金陵不守,广昌伯刘良佐

  • ●皇朝通典卷四十五·佚名

    禮五 ○禮五 吉五 △吉五 太廟 時享【薦新附】 大祫 ·太廟 (臣)等謹奉社典於天子宗廟一門具詳歷代建廟之制欽維本朝列祖以來太廟尊崇之典遠隆前代敬稽大禮一為升祔入廟一為加上尊諡一為恭進冊寶謹彙著於篇中至時享祫祭

  • ●皇朝通典卷十五·佚名

    食貨十五 ○食貨十五 市糴 △市糴 (臣)等謹按周禮司市之法以泉府同貸而斂賒原以為酌盈劑虛之制後之言事者遂置平準立均輸藉口於泉府之法則失周制之遺矣我國家以時乂厥庶民凡陳肆辨物皆因商民所便時地所宜未嘗設立專官而

  • 一、姜之世系·傅斯年

    《左传》一部书是如何成就的,我们现在还不能确切地断定;但,一、必不是《春秋》的传;二、必与《国语》有一亲密的关系;则除去守古文家法者外,总不该再怀疑了。《国语》《左传》虽是混淆了的书,但确也是保存很多古代史料的书。

  • 四十一年·佚名

    (甲辰)四十一年清不知十二年春正月1月1日○〈高宗太皇帝實錄卷之四十四〉一日。〈陰曆癸卯十一月十四日〉從一品金宗漢特免懲戒,任宮內府特進官,敍勅任官二等。○太醫院口奏:「明憲太后患候諸節,漸有勝度乎?此時診候,議定湯劑

  • 提要·俞皋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五春秋集傳釋義大成     春秋類提要【臣】等謹按春秋集傳釋義大成十二卷元俞臯撰臯字心遠新安人初其鄉人趙良鈞宋末進士及第授修職郎廣德軍教授宋亡不仕以春秋教授鄉里臯從良鈞授

  • 卷八 妻上·司马光

    女子柔顺方才可爱【原文】太史公曰:“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妹喜;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之杀也嬖妲己;周之兴也以姜嫄及大任,而幽王之擒也,淫于褒姒。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

  • 礼记要义卷第二十·魏了翁

    杂记上一诸侯行而死其复之制诸侯行而死于馆则其复如于其国如于道则升其乗车之左毂以其绥复注云馆主国所致舎复招魂复魄也如于其国主国馆賔与使有之得升屋招用袖衣也如于道道上庐

  • 卷三十七·赜藏主

      ○鼓山先兴圣国师(神晏)和尚法堂玄要广集上堂,大众已集。时有学人才礼拜,师云:“高声。”问:“学人咨和尚。”师便喝出。   问:“従上宗乘如何体会。”师叱之。   问:“攒坎将来皆不相似。单刀直入时如何?”师云:“失

  • 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佚名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真谛义品第一闻如是。一时佛游罗阅只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萨三万二千。彼时世尊与无央数百千之众眷属围绕而为说经。时有天子名曰寂顺律音。在于会坐。即从坐起更整衣

  • 洪吉童传·许筠

    朝鲜王朝光海君(1608~1623)在位时的著名小说家、诗人许筠所著古典小说。共1册,印刷版。有朝鲜文和汉文两种版本。受中国《水浒传》的影响,揭露壬辰之乱之后的社会的黑暗面,尤其是作者将自己改革腐败政治、破除嫡庶差异

  • 船山思问录·王夫之

    船山之学博涉多方,若要对其思想有一个鸟瞰式的把握,《思问录》可作首选。此书分为内外二篇,内篇是对自家基本哲学观点的陈述,外篇则是申说对具体问题的看法。《思问录》是船山学说主要观点的浓缩,可与《张子正蒙注》互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