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三章 荣辱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 (7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 (8 ),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语译]

世人重视外来的宠辱,没有本心的修养,所以得宠受辱,都免不了因而身惊。又因不能把生死置之度外,畏惧大的祸患也因而身惊。

为什么得宠和受辱都要身惊呢?因为在世人的心目中,一般都是宠上辱下,宠尊辱卑。得到光荣就觉得尊显,受到耻辱就觉得丢人,因此得之也惊,失之也惊。为什么畏惧大的祸患也身惊呢?因为我们常想到自己,假使我们忘了自己,那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说,能够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把天下托付他;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把天下交给他。

人失去本性,乃因五官分心于物质世界所致。一般宗教家认为,要使人类的精神得到解脱,惟有采取无我之教,这也是他们共同的理想。

至于道家的解脱,乃是透过了解自身之无及天地之有而来。明白了这个道理,万事的幸与不幸,荣或辱都将化成肤浅和无义。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也出现在三章之四,若能对照阅读,将会有更深一层的领悟。

一、荣、辱的定义

大道本不能琐碎地去施行,道德原不能心存偏见地去了解。只了解一方,便伤害了德性;只施行一方,也妨害了大道。所以说:"使自己的行为正当就好了。"

快乐又保有天性的叫做"得志"。古代所谓的得志,并不是高官厚禄的意思,乃是指没有比现在再欢乐的愉快而言。如今所谓的得志,指的却是高官厚禄了。

官爵对人来说,并不是天生就有,而是外物暂时的寄放。凡是暂寄的东西,来了不能拒绝,去了也不能阻止。

所以有道的人不因为自己的官爵显贵,就放纵自己的心志;不因为自己的地位穷困,就抑低自己的身份,以讨世人的欢心;而把高官和穷困的快乐视为一体。这样他才能身居显贵而无所忧虑,身处困境也无所愁烦。

如果暂寄的富贵离开了就不快乐,那么在他快乐的时候,其本性的丧失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说:因外物而丧失自己,因世俗而丧失天性的人,便是不分轻重,本末倒置的人。(《庄子》外篇第十六章《缮性》)

二、主权(所有权)

有一天,舜问丞说:"道可以占有吗?"

丞说道:"你的身体都不是自己的,怎能占有道?"

舜奇怪地说:"我的身体不是我的,是谁的?"

丞答道:"是天地借给你的。不但如此,你的生命也不是你的,是天地借给你的冲和之气;本性也不是你的,是天地借给你的自然法则;子孙更不是你的,是天地借给你的蜕变(若蛇或蝉)。所以动则不知去向,止则不知何为,食也不知其味。这一切的一切,乃是天地运行的阳气所形成,你怎么能占有它啊?"(《庄子》外篇第二十二章《知北游》)

从以上的观点,道家产生了"至人无我"的学说:人应"藏天下于天下",不应在家庭的某个角落里寻找安全和舒适。所以,人该在道中忘记自己,就好像鱼在水中忘记自己一样。(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大宗师》)。

三、至人无我

在小水泽中的 雀讥笑大鹏说:"它想飞到哪里去啊?我飞腾起来、不过几十丈高就落卞,然后在蓬蒿之间翱翔,这样不是也飞得很自在吗?它到底要飞到哪儿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吧!

试看那些智能可以担任一官之职,行为能够号召一乡群众,德性可以合乎国君要求的人,不是和小泽中的 雀一样的见识吗?宋荣子对这些人只有耻笑,又岂会赞同?

然而,宋荣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假如社会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不会特别得意;世上的人都耻笑诽谤他,他也不会沮丧。因为他能认定内外的分际,辨别荣辱的境界。这种人在世上已经很少见了,可惜的是他还不能达到至德的地步。

那列子 (9 )乘风而行,真是轻妙极了,过了十五天他才回来,得此风仙之福的人,世上少有。但是,他虽乘风而去,免于步行,却还要乘风才能飞行,毕竟还得依靠某物 (10 )。

至于那掌握天地枢纽、适应六气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宇宙、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人,还须倚恃什么呢?所以说:"至德的人,忘去自己,无心用世;神明的人,忘去立功,无心作为;圣哲的人,忘去求名,无心胜人。"(《庄子》内篇第一章《逍遥游》)

圣人的教化,就象形和影、声和响那样密切。有问的时候,他必尽自己所知道的去答复。他休息时,寂寥无声;行动时,又随物变化无迹可寻。他提挈万物复归于自然的本性,遨游于没有涯际的境界,往来于无边无际的地方,与时俱化,无终无始。

以他的形体而论,他和万物化合玄同,既与万物同体,就已达到无己的境界。已经无己,哪里还会有物的存在?认为有物存在的,是古代的君子;认为无物存在的,才是自然的朋友。(《庄子》外篇第十一章《在宥》)

四、藏天下于天下

把船藏在山谷,把山藏在深泽,应该算是很可靠了。可是半夜里,有个大力士把山谷和深泽都背走了,那藏的人竟还不知道呢!无论收藏大的物件或小的物件,虽然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地方,但却不能使它们没有变化。如果一味地把小东西藏在大东西里面,结果还是会丢掉的。

天下的理不是一人可以私定的,若将天下的理付给天下,把属于天下的藏之于天下,所藏的也就不会丢失了。因为这本是万物的法则。

如果只具有人形,就高兴得不得了,那么世界上像人一样具有形体,又能千变万化的,其欢乐可就无法名之了。所以圣人将心寄托在没有变化而永远存在的大道中,无啥欢喜,也无啥悲哀。

能顺着寿命的长短、生死的变化而为的人,尽管他还不能忘去生死的观念,但也足够为人的典范;何况那混合万物,齐一变化,主宰万物的道呢?(《庄子》内篇第六章《大宗师》)

注释

(1)因为它的变化而赋生命予万物。

(2)相当重要的道家用语。

(3)婴儿是纯洁的象征。庄子也以"小犊"为喻。

(4)阴是消极、敏悟、寂静的。请参阅第六章的"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5)按字义解,为"提防"的意思。

(6)此地的"腹"是内在的自我、无意识及本能等意;"目"为外在的自我或感觉上的世界。

(7)译作生死。庄子原文特别强调这个解释。

(8)按字义作"身体"解。

(9)哲学家,生平不详。有关《列子》一书,据传为后世所编幕的。

(10)风。

猜你喜欢
  胡子知言序·胡宏
  第五章 各度政府政体·梁启超
  松阳讲义卷三·陆陇其
  卷下 读书管见·周梦颜
  卷首十五·严虞惇
  第五章 17·辜鸿铭
  春秋公羊传谳卷二·叶梦得
  非十二子第六·荀况
  卷六·朱熹
  卷五百九十八·佚名
  附受八关斋法·智旭
  中国佛教的近况·太虚
  佛说须真天子经卷第二·佚名
  金刚仙论 第三卷·佚名
  法华义记卷第七·法云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十九·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十九清明类五言古清明日诏宴宁王山池   【唐】张 説今日清明宴佳境惜芳菲揺掦花杂下娇啭莺乱飞緑渚传歌榜红桥渡舞旂和风偏应律细雨不沾衣承恩如改火春去春来归洛阳清明日雨霁

  • 春的投生·徐志摩

    昨晚上, 再前一晚也是的, 在雷雨的猖狂中 春 投生入残冬的尸体。 不觉得脚下的松软, 耳鬓间的温驯吗? 树枝上浮着青, 潭里的水漾成无限的缠绵; 再有你我肢体上 胸膛间的异样的跳动; 桃花早已开上你的脸, 我在更敏锐的消受 你

  • 巻五·郭奎

    ○排律并诸杂咏【书附】上人一首江上华星照锦袍,前驱甲胄左旌旄。耿纯附凤先扶汉,庄子观鱼昔在濠。每为才求千里骏,直将心服五陵豪。山河王气重经验,茅土功臣定见褒。食客簮承新玳瑁,上公酒赐内蒲萄。地开梁汴云初集,天作周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一·佚名

    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二十九景泰二年十二月乙丑朔 太上皇帝居南宫 帝省郊祀牲○命中都留守司及凤阳府每岁专委堂上官一员巡视 皇陵树林治盗伐者罪从副留守徐景璜奏也○丙寅○免陕西甘州左等六卫屯粮四千一百一十余石以达

  • 十国春秋卷六十·吴任臣

    检讨吴任臣撰南汉三后主本纪后主名鋹初名继兴封卫王中宗长子也干和十六年八月辛巳袭位更今名改是年为大寳元年帝时年十六委政于宦者龚澄枢陈延夀【一作延受】及才人卢琼仙等台省官仅充员而已机宻事多不与又踵祖父之奢

  • 屈突通传·欧阳修

    屈突通,其祖先是昌黎徒何人,后来徙居长安。隋时任职为虎贲郎将。隋文帝命他复核陇西郡牧场簿籍,查出隐报的马二万多匹,文帝发怒,逮捕太仆卿慕容悉达及监牧官员一千五百人,将全数处决。屈突通说“: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

  • 黄潜善传·脱脱

    黄潜善,字茂和,邵武人。考中进士,宣和初年,任左司郎。陕西、河东大地震,山陵峡谷都变了位置,徽宗命令黄潜善去察访灾情,于是他就去视察。黄潜善回京后,不报告实情,只说是地震而已。他被提拔为户部侍郎,因事获罪被贬到亳州,以徽猷

  • 原序·萧奭龄

    闻究之雾□□□世宗宪皇帝之光明正大。昭然亿万臣民之心目。亦诸人之自绝于天耳。□□因时变易。罔非监于先世旧章。今上皇帝复加裁酌。必曰奕祖攸行。此圣祖仁皇帝所以垂法万世也。集既成。其中残失良多。以多闻者

  • 卷二百三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三十六人物志一百十六循吏传一【汉军镶黄旗 汉军正黄旗】【谨案循吏列传始於史记然名臣如郑之国侨搘拄危疆扶持孱主内修政事外御强邻仅以循吏目之无乃隘乎前後汉书所载州郡之长吏为多

  • 卷十七·陆九渊

    卷十七 与致政兄 三代而下,有唐虞三代遗风者,唯汉赵充国一而已。宣帝问曰:「谁可使者?」则曰:「无逾老臣。」其客劝其归功朝廷与诸臣,则曰:「兵之利害,当为后世法,老臣岂嫌伐一时事以欺明主哉?」......此

  • 第十一章 23·辜鸿铭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辜讲孔子祖国(鲁国)大权在握的贵族,也就是

  • 卷十七·李明复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集義卷十七宋 李明復 撰閔公程頤曰閔公名開莊公子惠王十六年即位閔謚也在國逢難曰閔元年春王正月謝湜曰莊公薨子般遇難其位不得受之先君故不書即位胡安國曰不書即位内無所承上無請命也莊公薨子般卒

  • 卷四十八·佚名

    △舍利目连因缘品下尔时王舍大城。去城不远。有一山。名祇离渠呵。於彼山中。常有一时施设大会。其会即名祇离渠呵。复有山。名离师祇离。亦常设会。其会亦名离师祇离。复有一山。名倍呵罗。如是般涂山。如是毗富罗山

  • 卷第四十三·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四十三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业品第四之十一如前所说果有五种。何等业有几果。颂曰。断道有漏业  具足有五果无漏业有四  谓唯除异熟余有漏善恶  亦四除离系余无漏无记  三除

  • 楚辞·屈原

    诗歌总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前340—前278)撰,汉刘向辑。十六卷。原名平,以字传。楚王同姓贵族,楚怀王时官左徒。《史记·屈原列传》称屈原“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因而深受怀王信任。“入则图议国事,以出号

  • 天下同文集·周南瑞

    四十四卷。元周南瑞撰。周南瑞字敬修,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乡贡进士。生卒年、事迹均不详。吴澄《支言集》有《赠周南瑞序》,称安成周南瑞敬修,匾“濂溪”二字于室,或者议之。又称敬修之文词,固已早冠于乡儒之上,自濂

  • 香山县乡土志·佚名

    香山县,汉番禺县地,晋以后为东官郡地,唐为东莞县地,宋始分置县治,属广州,割南海、番禺、新会三县滨海地益之。

  • 洞玄灵宝河图仰谢三十六天斋仪·佚名

    述旙文、禁断、灯、斋官、宿集及向四方三十六天帝礼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