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

官联

宋集贤院大学士一人,以宰相充。学士无定员,以给谏卿监以上充;直学士不常置。掌同昭文。判院事一人,以两省五品以上充,或差二人。

三馆通为崇文院,别置官吏。有:检讨,无定员,以京朝官充;校勘,无定员,以京朝幕府州县官充。掌聚三馆之图籍。监一人,内侍充,兼监秘阁图书。天禧五年,又置同勾当官一人。

秘阁至端拱二年,于崇文院中堂建,择三馆书籍真本,并内出古画墨迹等藏之。淳化元年,诏次三馆、直阁以朝官充,校理以京朝官充。掌缮写秘藏供御典籍图书之事。判阁一人,旧常以丞、郎、学士兼秘书监领阁事,大中祥符九年后,以诸司三品、两省五品以上官判。国初又置秘阁校理,通掌阁事。咸平后者皆不领务。

史馆旧寓集贤院,监修国史以宰相充。开宝中,薛居正以参知政事监修。自后参知政事亦有管勾修国史者,不常置。景德中,又有同修国史之名,史毕即停。修撰以朝官充,直馆以京朝官充。又有检阅、编修之名,不常置。掌修国史、日历及典图籍之事。判馆事一人,以两省五品以上充。后改官制,日历隶国史案,每修前朝国史、实录,则别置国史、实录院。国史院以首相提举,翰林学士以上为修国史,余侍从官为同修国史,庶官为编修官。实录院提举官如国史,从官为修撰,余官为检讨。

咸平五年八月,以秘书丞直史馆判三司度支局院孙冕为左正言,度支判官仓部郎中直秘阁潘慎修为考功郎中,都官郎中直史馆刘蒙叟为职方郎中。先是,京朝官任中外职事受代者,考课引对,多获叙迁,而计司、三馆不预兹例,有久次者。内出姓名,故有是拜。

咸平六年十月辛酉,翰林学士承旨宋白等言:「奉诏详定浴堂五院、宣徽、学士院、馆阁、客省、合门职授勒留及出官条制。馆阁孔目官、书直官、书库、表奏、守当官四年授勒留,遇恩二年授勒留。后守当官八年,书直、书库、表奏官七年,孔目官六年出职。其职次迁补者许通计年考,授料钱官者更留三年。典书、楷书五选赴集格。三馆入流,岁数已少,不得以诸色优劳减选。」

大中祥符二年十一月,令史馆别置楷书二人,专掌抄写日历,月给钱一贯五百、米二石,春、冬赐衣。实理五选,候年满日授外官勒留,遇恩重与迁转,永不出外官。时朝旨以所修日历多涉机秘之事故也。

   《国史》、《会要》:昭文馆孔目官一人,书库官一人,守当官三人,楷书五人;史馆孔目官一人,四库书直官一人,表奏官一人,书库官四人,守当官三人、楷书十三人。大中祥符中又置写日历楷书二人,集贤院孔目官一人,表奏官一人,掌舍一人,秘阁典书三人,楷书七人,写御书十人,装裁匠十二人,秘书省书令史一人,楷书六人。

熙宁八年,诏职司资序以上及带馆职人降差遣者,令每任取旨。旧制,馆职出补外官代还,径供职馆下,元佑时尚复举行。其后亦罢其贴职,任京师宫观及外任代还与外补未行者,惟车驾出端门,则赴省迎驾起居而已。

元丰五年,官制行,即崇文院为秘书省,以寄禄官易监、少至正字,以秘书监、少监、承、郎、著作郎、佐郎、校书郎、正字为职事官。馆职不复试除,见带馆职人依旧如除职事官,校理以上转一官,校勘减磨勘三年,校书减二年,并罢所带职。

元丰官制:秘书监、少监各一人,或少监二人,丞二人,秘书郎二人,通掌省事。著作郎、佐郎各二人,专修日历。校书郎四人,正字二人,校对书籍。政和末,无复定员,官冗且滥。至宣和三年,论事者屡以为言,上亦厌之,乃诏三省定员数,且清其选。于是仿元丰之制,止增著作佐郎、校书郎、正字各二员,监、少之外,定为十八员,以仿有唐登瀛之数,其溢员皆外补。

祖宗时,馆职到馆一年理通判资序,三年理知州,已系通判者二年理知州,关升不用举主。及元丰肇新官制,改崇文院为秘书省,诏书虽称「凡厥恩数,悉如旧章」,然理资序法无复昔时。至元佑间复置馆职,因再举行,绍圣旋罢。至重和元年十二月,诏参酌旧法立为定制:应著作郎到任及一年,承务郎以上任校书郎;及二年,与通判资序,著作佐郎以上满三年,与理知州资序,即已系通判资序及二年、校书郎已系通判资序及三年者准此。行之逾年,御史以谓均为职事官,而秘书省官所理资序特异,非是,遂格不行。

崇宁中,以元丰法参立孔目官等品、从条:昭文馆孔目官、书库官、头名守当官、史馆孔目官、四库书直官、表奏官、上二名书库官,集贤院孔目官、书库官,为流外从九品。

政和四年,点检措置秘书省官以旧条参定吏领及迁补法:投名人旧以三百五十人为额,遇守阙系名有阙,即试补;至是,以不系迁与请给,遂不限人数。守阙系名五十人,遇正系名有阙,即补填,更不试。正系名五十人,遇守阙有阙,即试补。并试补、迁补,并依旧法;守阙旧以二十五人为额,三馆各五人,秘阁十人,省五人为二十人,试中守阙人分探归三馆、秘阁。

昭文馆守阙五人,遇本馆正名楷书或守当官有阙,即迁补。据所见阙,分两头项迁补出职:一项补正名楷书,以五人为额,至头名及四年出选人,自补正名楷书至头名共及二十年出官;一项守当官三人递迁书库官,书库官一名递迁孔目官,孔目官一名旧法四年半出选人,自补守当官递迁至孔目官出职共及二十二年半,至是人减半年,为四年出选人,自补守当官至孔目官年满出职共二十年。

史馆守阙五人,遇本馆正名楷书或守当官有阙,即迁阙。据所见阙,分两头项迁补出职:一项补正名楷书,以十三人为额,至头名及一年半出选人,自补正名楷书至头名出官共及十九年半;一项补守当官,递迁转补,守当官三人递迁书库官,书库官四人递迁表奏官,表奏官一名递迁四库书直官,四库书直官一人递迁孔目官,孔目官一名旧法二年满出选人,自补守当官迁迁至孔目官出职共二十二年,今减作一年一十个月出选人,自补守当官至孔目官年满出职共二十年零两个月。

集贤院守阙五人,遇本院正名楷书或守当官有阙,即迁补。据所见阙,分两项迁补出职:一项补正名楷书,以七人为额,至头名及二年十个月出选人,自补正名楷书至头名出官共及十九年零十个月;一项补守当官,递迁转补,守当官二人递迁书库官,书库官一名递迁孔目官,孔目官旧法五年半出选人,自补守当官递迁至孔目官出职共及二十二年,今减作五年出选人,自补守当官至孔目官年满出职共二十年。

   秘阁守阙旧以十人为额,今减作五人为额,遇本阁正名楷书或典书有阙,即迁补。据所见阙,分两项迁补出职:一项补正名楷书,旧法以七人为额,至头名及三年,今减作二年九个月山选人,自补正名楷书至头名年满出职共十九年零三个月;一项补典书,旧法以三人为额,至头名及七年出选人,自补典书至头名出官共二十一年,今添作五人为额,内迁一名充孔目官,递迁出职,典书四人递迁孔目官,孔目官一名今三年十个月出选人,自补典书至孔目官年满出职共十九年零两个月。

投名人并本省职掌楷书以上保引,保二人、引一人。非游手工作及犯刑、责、刺札三路及凶恶之人,三馆、秘阁官试验书读《孟子》,书三百字不误十字、读三百字不差十字为合格。长、贰、丞、郎试覆,注籍收系,即宣降抽差,充禁中诸殿阁位手分管干文字。掌笺奏之类者,须入仕及一年以上,无过犯,仍长、贰、丞、郎再试验读《毛诗》、《老子》各三百字,不差十字,及书札真楷,乃遣。即试不合格,许执奏,虽奉特旨,亦奏知不行。若不再试及试不如格辄发遣者,官吏及被差人并徒二年,许人告,每名赏钱二百贯。其投名不如令者,以违御笔论,不知情减二等,许人告,每名赏钱二百贯。

   政和七年,始置提举秘书省道录院,以大学士至使相、三孤充职,置管勾文字官二员,视殿中丞。

   宣和二年,以中贵人提点三馆秘阁,亦以节度使至使相为之,皆以恩幸选,非故事也。旧有监书库官内臣一员,至是又下吏部差使臣一员;监门使臣一员,则本省奏辟。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三十四 窦瑾 许彦 李欣·魏收
  列传第二十二 窦炽 兄子毅 于翼 李穆·令狐德棻
  列传第四十九·刘昫
  卷九十四 天禧三年(戊午,1018)·李焘
  1934──中華民國二十三年甲戌·郭廷以
  第二回 堕诡计储君纳妇 慰痴情少女偷香·蔡东藩
  第四十一回 奉使命率军征交趾 蒙慈恩减罪谪黄州·蔡东藩
  石匮书后集卷第十八·张岱
  资治通鉴后编卷五十一·徐乾学
  续明纪事本末卷之十一·倪在田
  卷五·陈均
  高叔嗣传·张廷玉
  二七 聚精会神的工作·邹韬奋
  卷八·马文升
  第四节 兴元后藩镇起伏·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七七二 寄谕英廉等亲赴汪为霖家中严查有无《西斋集》等书·佚名

    七七二 寄谕英廉等亲赴汪为霖家中严查有无《西斋集》等书乾隆四十六年三月十八日尚书 额驸 公福<隆安>字寄大学士英<廉>、侍郎诺<穆亲>,乾隆四十六年三月十八日奉上谕:闵鹗元奏,查办王仲儒《西斋集》,先据伊曾孙王度于二

  • 历代名贤确论卷二十三·佚名

    列国通论王伯【温公 荆公】五伯【颍滨】桓文谲正【东坡】楚吴越【颍滨】齐鲁【白乐天 颍滨】管蔡齐楚曹宋【颍滨】春秋诸小国【颍滨】春秋无贤臣【孙邵 范文正公】三不欺【吕温 荆公】王伯温公曰合天下而君之之谓

  • 黎景熙传·令狐德棻

    黎景熙字季明,河间..地人,少年时以字行。祖父黎嶷,魏太武帝时,曾随从攻克平凉,立下战功,赐爵容城县男,加鹰扬将军衔。后任燕郡守。祖父黎镇,承袭封爵,任员外散骑侍郎。父亲黎琼,太和年间承袭封爵,历任员外郎、魏县令,官至..城郡守

  • 寇瞦传·李延寿

    寇硈,字奉国,上谷人,因为遭灾而迁到冯翊万年。父亲寇..之,字延期,任苻坚的东莱太守。寇硈之弟寇谦,会道术,太武帝对他很敬重,所以追赠寇..之为安西将军、秦州刺史、冯翊公。赐给朝服,谥号“哀公”。下诏秦、雍二州为他立碑修墓

  • 金毓峒传·张廷玉

    金毓峒,字稚鹤,保定卫人。崇祯七年(1634)进士,授中书舍人。十四年,向皇帝面陈漕务,得到皇帝赞同,授为御史。上疏弹劾兵部尚书陈新甲庸才误国及户部尚书李待问病久而不让贤。又请朝廷颁发恩德,自十五年起,免除苛捐杂税,与海内人

  • 台澎新章营制·佚名

    镇中营:马兵二名,战兵一百九十名,守兵二百七十四名;共马战守兵四百六十六名,又稿字识号令手三十二名。镇左营:马兵三名,战兵一百七十七名,守兵二百五十五名;共马战守兵四百三十五名,又稿字识号令手十二名。道标中营:马兵三名,战兵

  • 卷二百六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六十象纬考【五】日月行道【臣】等谨按马端临考日月行道载汉书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之说似古今无异矣然并载宋中兴天文志谓日行黄道每岁有差古今不同又谓九道因日月之行名之以别算位

  • 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辛弃疾

    臣窃惟方今朝廷清明,法令备具,虽四方万里之远,涵泳德泽如在畿甸①。宜乎盗贼不作,兵寝刑措,少副陛下厉精求治之意。而比年以来,李金、赖文政、姚明敖、陈子明之变,皆能攘臂一呼,聚众千百,杀掠吏民,死且不顾,重烦大兵翦灭而后已,是

  • 经济文衡前集卷十二·佚名

    宋 滕珙 撰道学类论儒释邪正之辩甲申六月二十二日答汪公尚书【应辰】此段专谓近世言道学之失大抵近世言道学者失于太髙读书讲义率常以径易超絶不歴阶梯为快而于其间曲折精微正好玩索处例皆忽略厌弃以为卑近琐屑不足

  • 六经正误序·毛居正

    自秦政灭学经籍道熄迨隷书之作又举先正文字而并弃之承讹袭舛愈传愈失蔡伯喈书石经有意正救之旋亦焚荡张参所见石经又不知果爲蔡本以否所引经文多失字体魏晋以来则又厌朴拙耆姿媚随意迁改义训混淆漫不可考重以避就名讳

  • 卷二十一·佚名

    △王使往还品下时净饭王。复如是言:我智慧子。汝今虽於诸亲族边。无爱恋心。但取我意。还来向家。勿令我今为於汝故。忧愁懊恼。取於命终。善子凡人行法行者,皆於一切诸众生边。生慈悲心。如是乃得名为法行。岂但独自身

  •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十一·宗喀巴

    又云:「果故此虽无,我就世说有。」此义非说一切建立唯就他立,以诸法无性,须以如理观察有无自性理智安立,非于庸常名言识前能安立故。若彼能立无性,理智应无义故。论云:「我就他说有。」此说立有色等就世立故。言不许世俗者,谓

  • 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卷第一·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八千人。菩萨一万六千人俱。是诸菩萨智慧方便神通具足。辩才无碍得大总持。尔时世尊处大法座。与如是等无

  • 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卷上·智俨

        唐至相寺沙门智俨述将欲释文先于文首作五门分别。一明教兴所由。二明藏摄分齐。三明教下所诠宗趣及能诠教体。四释经题目。五分文解释。初教兴所由者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者盖是实智之美称。真德之通号。宗本冲寂

  • 卷第六十七·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六十七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八 尔时善财童子。於不动优婆夷所。得闻法已。专心忆念所有教诲。皆悉

  • 卷第一·宋濂

    宋文宪公护法录卷第一 皇明金华宋濂着 云栖袾宏 辑 虞山钱谦益订 国初应召大浮屠塔铭(凡十有三人) 大天界寺住持孚中禅师信公塔铭(有序) (至正十七年化即龙凤三年) 大天界寺住持孚中禅师信公示寂之十四年其弟子似桂

  • 卷第二十·普瑞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二十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疏又此四教由三观起等者由依假空中浅深法门及其观行优劣不同起言诠说亦有差别乃为四教。钞然依中论三观之偈者出其所宗也止观第一云智者师事南岳南岳事慧文禅师文师用

  • 九转流珠神仙九丹经·佚名

    题“太清真人述”。首有阙文。陈国符《道藏源流续考》认为本经即《黄帝九鼎神丹经》,于西汉末东汉初出世。经中之解,乃西汉至隋代人所解。述外丹术,与《周易参同契》等相一致。